笺文的结构及其写作规范

上传人:wu****ei 文档编号:136305457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81.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笺文的结构及其写作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笺文的结构及其写作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笺文的结构及其写作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笺文的结构及其写作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笺文的结构及其写作规范(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知识看台笺文的结构及其写作规范 笺文实际上是一种书面谈话,既然是谈话,就要先向谈话对象打招呼,打招呼要讲礼貌,接着要说两句对对方表示尊重或亲爱的话,接下来要有几句应酬语自然地引出谈话的正题,再接下来才是正文,正文完了之后,还要说上几句结束谈话的应酬语,然后向受信人报自称并署名,最后写明谈话的时间。就总体来讲,笺文的结构如下表所示:笺文结构首部1.称谓 2.提称语 3. 启事敬语 4 开头寒暄语 中部5正文尾部6.结尾应酬和敬语7.问候祝颂8.自称、署名、礼告敬辞、时间(也可加写信地点)9.附候与补述1.称谓称谓,是寄信人对受信人的称呼,它表示双方的关系,在信笺第一行起首的位置书写。我国习俗素来

2、重视人伦、名分,所以,在交际活动中应该特别重视称谓妥当,写信时尤其如此。笺文中的(1)名字(或号)的称谓、(2)公职位的称谓、(3)私关系(包括血统关系及亲戚关系)的称谓、(4)尊词的称谓等四者,在有的信中单独使用,如“主席”、“妈妈”、“大哥”、“爷爷”等;在有的信中则两项联合使用,如“希哲老师”、“母亲大人”、“王涛先生”、“春生儿”等等。在实际使用中,四者如何结合,值得注意。(1)关于名、字、号称谓的选用受信人是晚辈,信可以称名。除此以外,凡有字号的,都要称“字”或“号”;也可以从受信人的字号中选一个字,下面加一个“公”或“翁”、“老”等。依照习俗,对名、字、号的选用有下列原则:A.对儿

3、女称名不称字号;称学生可称字,也可称名或号。 B.对尊亲不称名号,直写表示关系的称呼,有的在称呼下加尊词“大人”。 C.对尊长以称字号为敬,字号下加书职位、称呼或尊词。 (2) 关于公职位称谓的选用公职位,即在社会(包括国家机关,社会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企业公司等)中的职务、职称、地位。如主席、总理、部长、局长、校长、主任、经理、董事、会长、秘书长、理事等等。如果受信人有过两种以上的职务(或职衔),甚至同时身兼数职,这就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称呼。选择的原则是视书信内容与受信人的哪个职位关系密切。如受信人从前是寄信人的老师,现在当了局长,而寄信人的书信重点叙师生情意,那么这封信的称谓就应以表示师

4、生关系为宜。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人的社交礼仪十分重视师生、同学、同乡等早年的情谊,民间习俗无论对方职位、境遇有何变迁均以早年交情为重点,如上例中的受信人虽然是局长,但因为曾经有过师生关系,写信人哪怕是公事,选用“老师”作为公职称谓的习俗依然十分流行。(3) 关于私关系称谓的选用所谓私关系的称谓,即表示发信人与受信人之间在家族、亲戚、世交领域内相互关系的称呼。如祖父母、曾祖父母、父母亲、叔、伯、兄、弟、姐、妹、姑、舅、姨、岳父母、内兄、内弟、外祖父母、世伯、世侄等。对上述这些称呼选用的原则有二:一是确切表示受信人与发信人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合于习俗,令受信人感到自然、亲切。表1 家族关系称谓表称

5、呼对象称呼(称谓)对此自称对他人称其家族中人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人父 父亲的 母 父 祖 母 儿 孙 女 父 令祖 母 父 家祖 母 父 父亲的伯(叔)母 父 伯(叔)祖母 儿 侄孙 女 父 令伯(叔)祖母 父 家伯(叔)祖母 父 生养母 父亲 母男(或儿)女儿尊 令堂 父(严、尊) 家母(慈) 兄 父亲的嫂 父 伯母 儿 侄女 父 令伯母 父 家伯母 弟 父亲的媳 叔父婶母儿 侄女 叔父 令婶母 叔父 家婶母 兄(哥)兄妻兄 哥 (或某) 嫂 嫂 弟妹兄 令嫂 兄 家嫂 弟弟妻弟 弟 (或某)弟妹 妹 兄姊、姐弟 令弟妹 弟 舍弟妹 姊(姐)妹姊(姐) 姐 (或某)妹 妹 弟妹姊 令妹 家姊舍

6、妹丈夫夫子(或夫君)某某(单称名或字) 妻某某(单称名或字) 某先生(或尊夫君)外子妻子吾妻(或贤妻)某某(单称名或字) 夫某某(单称名或字) 尊夫人 嫂内子(人)子女儿 儿 吾 (或某某) 女 女 父母郎(或公子) 令媛(或爱) 儿 小女 子 兄(弟)女 侄(或侄儿)侄女伯(叔)父姑 母 侄 令侄女 侄 舍侄女 子 儿子的女 儿 孙 儿孙(或某某)女 孙女 父 祖母 孙 令孙女 孙 小孙女 子 侄儿的女 孙 贤侄孙女 祖 伯(叔)祖母 孙 令侄孙女 侄 舍侄孙女儿侄 媳 孙 某某 贤媳(或 ) 某某儿 父 伯(叔)祖母 儿 令侄 媳 媳 儿 小侄 媳 孙 父 丈夫的 亲 母 公 父 (或 亲

7、) 婆 母 媳(或儿)公 令婆 公爹 家婆母 父 丈夫的伯(叔)母 父(翁) 伯(叔)母(或婶母) 侄媳父(翁) 令伯(叔)母(姑) 父(翁) 家伯(叔)母(姑) 注:A、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尊辈,将“家”字换成“先”字,如先祖父(或先祖考)、 先祖母(或先祖妣)、先父(或先考、先严),先母(或先妣、先慈)、先兄、先姊;B、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平辈或晚辈,将“舍”字换成“亡”字,如亡夫、亡妻、亡弟、亡妹等; C、称他人时加贤、爱等词,自称时加愚;表格中的“某某”代字或号。 表2 亲戚关系称谓 称呼对象称呼(称谓)对此自称对他人称其家族中人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人姐(妹) 父亲的 姐(妹丈)

8、 母 姑丈 侄(或内侄)侄女(内侄子)母 令姑 丈 母 家姑 丈 父 母亲的母 父 外祖母 孙 外孙女 父 令外祖母 父 家外祖母 兄(弟) 母亲的嫂(弟媳) 父 舅母 甥 外甥女 父 令舅母 舅 家舅母 姐(妹) 母亲的姐(妹丈) 母 姨丈 甥 姨甥女 父 令姨母 父 家姨母 伯(叔) 父亲的表嫂(弟媳) 父 表伯(叔)母 侄 表侄女 伯(叔) 令表伯(叔母) 伯叔 家表伯(叔)母 兄 母亲的表嫂(弟媳) 父 表舅母 甥 表甥女 舅 令表舅母 舅 家表舅母 父 妻子的 亲 母 父 岳母 子婿(或婿)岳 令岳母 岳 家岳母 父 妻子的伯(叔)母 父 伯(叔)岳母 侄婿岳 令伯(叔)岳母 岳 家

9、伯(叔)岳母 父 兄(弟)的岳母 公爹 姐(妹)的婆母 父 姻伯(叔)母 侄 姻侄女 令亲舍亲父 儿子的岳母 公 女儿的婆 翁 亲家母 弟 姻愚妹 翁 令亲家母 翁 敝亲家母 姊的丈夫 妹姊(姐)丈 妹弟 内兄 妹 姨姊 令姊(妹)丈家姊丈舍妹丈姑 兄 家的 姨 嫂 兄 表嫂 弟 表妹 兄 令表嫂 兄 家表嫂 兄 妻子的弟 兄 兄 内 (或) 弟 弟 妹婿 姊兄 令内弟 兄 敝内弟 姊 妻子的 丈 妹 兄 襟弟 兄 襟弟 令僚婿 敝连襟 侄 妻子娘家侄女 侄 贤内侄女 姑丈侄 令内侄女 侄 舍内侄女 儿 女儿的女 孙 贤外孙女 父 外祖母 孙 令外孙女 孙 舍外孙女 儿 姐妹的女 甥 贤甥女

10、舅 愚舅母 甥 令外甥 甥 舍甥女 女儿的丈夫贤婿岳 愚岳母 令婿小婿儿 表兄弟的女 侄 贤表侄女 伯(叔) 愚表伯母(叔母) 侄 令表侄女 侄 舍表侄女 侄 姻亲家的侄女 侄 贤姻侄女 愚令亲舍亲注:亲戚中的姻伯、姻叔、姻兄、姻侄等,均指联姻的亲戚中无一定称呼者,如弟兄的岳父母、内兄内弟、姐妹的公婆、姐妹丈夫的兄弟,乃至妻子的表兄弟等。表3 师友世交关系称谓 称呼对象称呼(称谓)对此自称对他人称其师友世交对他人称自己师友世交父 老师的母 公 太师母 门下晚生老师(男老师)老师的妻子老师(或吾师)师母生(或学生、受业) 业师 令师母 业师 敝师母 老师(女老师)老师的丈夫老师(或吾师)师丈(或

11、某先生) 生(或学生)业师 令师丈 业师 敝师丈 父 世交的叔(伯)母 父 世叔(伯)母 侄 世侄女 兄 世交的姊 兄 兄 世(或吾)姊 姊 弟 弟 世(或吾)妹 妹 令友敝友比自己年长的同学兄 学长(或学)姊 弟 弟 学 (或) 妹 妹 贵同学敝同学比自己年幼的同学弟 学妹 学兄 兄 (或)学姊 姊 贵同学敝同学自己的学生弟 仁棣(或学 ) 妹 小兄(或友生)愚姊令高足门人 敝学生 注:A.世交中的平辈人,如果交情比较深,则称吾兄(或某某兄)、吾姊(或某某姊)、某弟、某姊更为亲近; B.世交中的叔伯之分,视双方父母年龄大小而定。 (4)关于尊词的选用尊词是表示发信人对受信人的尊敬之情而附加的

12、称谓词语,它在表示发信人与受信人的关系方面不表示很实在的内容,主要表示对受信人尊敬的感情和态度。以前贯用的尊词如“大人”等,国内现在很少用了,一般直呼表示关系的称谓即可。但需要说明的是,在台、港、澳和海外华人中,传统用法依然流行。现在常用的尊词有“同志”、“先生”、“女士”、“吾兄”、“仁兄”等等。尤其是“先生”,用得极为普遍,弹性极大,对没有适当称呼的受信人,用“先生”称呼他,一般不会错。“吾兄”、“仁兄”普遍用于对平辈的尊称。关于称谓的知识与选用的学问,不仅在书信中需要,在其他礼仪性的应用写作中都需要。对于重人伦、讲名分的中国人来讲,称谓之说是一个不小的文化系统,上表家族关系称谓表、亲戚关

13、系称谓、师友世交关系称谓可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人伦间各种关系的称人和自称。2.提称语提称语是用来提高称谓的语词。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察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希圣老师尊鉴:”。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在礼仪简化的现代生活中,提称语常常被省略。省略提称语后,在称谓下加冒号“:”,如“希圣老师:”。表4 书信中请察阅敬语 应用对象常 用 敬 语 尊长尊鉴、赐鉴、钧鉴、崇鉴师长尊鉴、台鉴平辈台鉴、大鉴、惠鉴晚辈青鉴、青览、收览政界钧鉴、台鉴、勋鉴女性芳鉴、淑鉴、懿鉴(年高者)夫妇俪鉴宗

14、教道鉴表5 常用礼告敬语 应用对象常 用 敬 语 直系尊亲谨禀、敬禀、叩禀、叩上上辈谨上、敬上、拜上、敬启、谨启、谨上、谨肃、肃上平辈敬启、拜启、谨白、上晚辈手书、手谕、字、示表6 传统称谓敬语 应用对象常 用 敬 语 祖父母、父母膝下、膝前长辈尊前、尊右、尊鉴、慈鉴、赐鉴老师函下、帐下、左右、吾师兄弟、姐妹手足平辈阁下、足下、台右、台鉴、惠鉴、大鉴、执事、同志平辈年幼者青览、青盼、如握、如晤、如见、如面同学研右、砚席、文几小辈知悉、见悉、阅悉、亲阅、亲览、收回、收览长辈女性懿鉴、懿座平辈女性妆阁、妆次、绣次文人史席、著席、撰席新进英鉴、伟鉴、台席3.启事敬辞启事敬辞,即表示开始叙说事理的敬辞

15、。常见的启事敬辞“敬禀者”,意思是说:“我恭敬地禀告的事情如下。”表7 传统启事用语应用对象常 用 语祖父母、父母及上级叩禀者 叩肃者 谨禀者 谨肃者 敬禀者 敬肃者尊长谨启者 敬启者 兹肃者通常使用启者 兹启者 迳启者请求时使用敬恳者 敬托者 兹恳者 丧家讣告时使用哀启者4.开头应酬语开头应酬语是在述说正事之前,写几句问候、寒暄之类的话,以导引正事。开头应酬语属客套话,现在大多用“您好”,然后连接正文。现代礼仪简捷明快,但却过于单调,传统礼仪虽然繁杂,但自有一番人伦亲情,详见下表,相信达者在二者之间可以找到一种文化的延续。表8 传统寒暄用语分 类常 用 语人事叙别用于父母自违慈训,倏忽经旬。

16、 叩别尊颜,已逾数月用于尊长揖别尊颜,瞬经匝月。 不瞻光霁,数月于兹。疏逖德辉,忽经一捻。 睽违道范,荏苒数年。用于师长不坐春风,倏经旬日。 奉违提训,屈指月余。不亲讲席,瞬已经年。 疏奉教言,寒喧几易。用于平辈不奉清谈,忽将一月。 揖别丰标,瞻圆几度。不亲乏宇,裘葛已更。 睽违丰采,数易春秋。用于女性不亲懿表,瞬已浃旬。 奉违闺范,倏尔逾时。自隔壶仪,年华如驶。 忆别芳颜,星霜几换。用于文官不瞻福曜,又复经旬。 睽违钧宇,萱荚屡新。拜逖钧颜,倏将一载。 用于军官自违幕府,蟾月几圆。 不瞻旌节,忽已经年。自共事而别某地共事,长荷云情,别来星序频移,未由一晤。自同学而别忆自某校研摩,获亲麈海,别

17、后山川间隔,时序频迁。自送行而别忆昔行旌远指,趋送长途,别来物换星移,几经屈指。自迎接而别忆某停车某市,荷蒙握手言欢,别后岁秩迁流,不觉星霜几易。承送行而别忆某驱车某处,荷承把袂流连,别后天各一方,彼经停云两地。承赐物而别忆某地握手,畅叙情怀,别时依依不舍,荷以厚仪相贶,至令篆腑,感何可言。承赐饯而别昔日把晤,盛意频叨,临赋骊歌,复承赐宴,离人未散,早已心镌。节令叙别自春别及夏东风握别,倏届朱明。 忆风雨别离,正绿野人耕之候,乃光阴迅转,目下已是碧荷藕熟之时。自春别至秋知已阔别,春复徂秋。 赋别离于昔日,杨柳依依,数景物于今晨,蒹葭采采。自春别至冬春初话别,倏忽岁寒。 鸟弄春园,折杨柳而握别,

18、驿驰冬岭,抚梅萼以增怀。自夏别至秋麦天一别,容易秋风。 昔听蝉鸣青槐,方摅别意,今睹鸿飞紫塞,顿起离思。自夏别至冬不通闻问,经夏涉冬。 炎日当空,方赋离情于凉馆,寒风吹沼,忽牵别恨于灞桥。自秋别至冬自经判袂,秋去冬来。 玉露初凝,迩日别离不舍,雪梅将绽,今宵感概偏多。地点叙别自京中分别忆京华把袂,饫聆麈谈,明月清风,至今在目。自省会分别忆于某省会聚首,快我私衷,自赋河梁,又经久别。自县城分别相聚邑中,时亲教益,自经握别,离索殊增。自乡中分别奔走四方,久离乡井,从此远隔,顿觉阔疏。自他乡分别忆自某乡把晤,同馨情怀,分别以来,徒深饥渴。自旅馆中分 别昔日旅邸聚谈,叠荷殷殷关注,嗣认睽违两地,顿觉岁

19、序推移。自火车上分 别忆昔日邂逅相遇于车上,接领教言,别后却山河远隔,不觉数年。自船上分别自同舟某地,借挹兰芳,别后相违,寒暄数易。自近处分别不亲淑度,倏忽迩时,咫尺相违,如遥百里。自远处分别关河修阻,跋涉维艰,忆隔光仪,递更节序。5.正文正文是笺文内容的主体,也即书信所要说的事,所要论的理,所要叙的情。正文的写作,除要求语言通顺、条理清晰之外,还须注意措辞得体。书信叙事论理与一般文章不一样,一般文章叙事论理只要事真理直即可,书信叙事论理则须根据受信人的特点及发信人与受信人的特殊关系来进行措辞,这方面的要求无定格定式,都凭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等全部交际经验去处理。6.结尾应酬语和结尾敬语写

20、信对人叙事论理,说完正事就结束,收得太急,显得不太礼貌,因此要说上一两句客气话,就象平常至朋友家聊天,临告辞之前需要说几句过渡,完了再告辞。书信中如“临书翘企,敬候佳音”、“因故迟复,请谅”、“恕不详叙,望早日面谈”等等。结尾应酬语的写作原则与开头应酬语同,须从正文内容引出,要简捷自然,不落俗套。一般来讲,从书信中心内容自然引出的结尾应酬语就比较活泼和谐。结尾敬语,敬告对方谈话到此结束,与前段的启事敬辞相呼应。前头用“敬启者”,后面“敬此”、“肃此”;如果前头用“兹复者”,后面则用“专此”、“草此”之类。我国传统的信函书札中结尾应酬语和结尾敬语很多,并且人们还在根据书信内容的需要不断创新。表9

21、 传统结尾应酬用语应用对象应用环境常 用 语长辈亲友临书谨肃寸禀,不尽下怀。肃此奉陈,不尽欲言。请教乞赐指示,俾便遵循。幸赐清诲,不胜铭感。请收伏祈莞存。 伏望哂纳。候复乞赐钧复。 恳赐钧复。申悃肃此、敬此、肃此奉禀、肃此敬禀。保重寒流来袭,伏请珍卫。寒暖不一,千祈 珍重。平辈亲友临书临纸神驰,不尽欲言。 专此奉达,不尽所怀。请教乞赐教言,以匡不逮。 如蒙不弃,乞赐 兰言。请托如承俯诺,实济燃眉。 倘荷 通融,感激不尽。请收敬希鉴纳。 至祈台收。候复幸赐好音,不胜感激。申悃特此奉闻。 草此。申复专此敬复。申贺敬申贺忱。 用申贺悃。申谢肃此敬谢。 用申谢忱。辞谢敬抒辞意。 敬达辞忱。感谢感荷 隆

22、情,永志不忘。 私衷铭感,何可直言。请鉴伏乞 鉴察。 伏祈 垂鉴。敬祈 明察。 并祈垂照。馈赠土产数包,聊申敬意。 附呈薄仪,聊申下悃。谨具芹献,借祝 鹤龄。 薄具菲仪,用申贺敬。保重秋风多厉,珍重为佳。 暑气逼人,诸祈自卫。吊唁恭陈唁意。 借申哀悃。居丧人节哀保重伏祈 节哀顺变。 还乞 稍节哀思。7问候祝颂语书信中说完正事之后,向对方表示问候与祝颂,皆属礼貌之举。常见的问候祝颂语有很多,现代的如“向您全家问好”、“祝身体健康”、“祝你进步”、“祝你成功”等等。传统的如给长辈写信用“敬请安”或“敬颂崇棋”;如果给平辈写信,一般则用“即请大安”、“顺颂时棋”,假如给晚辈写信,只用“即颂”、“顺问

23、”即可。表10 传统请安用语应用对象常 用 语祖父母、父母敬叩金安 敬请福安尊长恭请福安 敬请康安 顺请福履 顺叩崇祺敬请崇禧 虔请崇安 恭请福绥老师敬请讲安 虔请诲安 肃请麈安 祗叩教安上级恭请德安 敬请勋安 祗请钧安平辈祝你安好 此颂曼福 即请道安 敬颂台安 敬颂大安顺颂时绥 即颂时祺 此颂时祉 敬候佳祉 即颂佳胜即颂近祺 此祝康吉 即候日祉 顺候起居 并祝安健小辈顺询近祉 此询近佳 即问近好 即问日佳文化人敬候撰安 敬祝著安 即颂著祺 敬请文安 即颂文祺祗请著安 祗颂道安 顺颂撰安 即颂文址女性长辈敬颂壶安 敬候坤祺女性小辈此询壶佳 即询闰好商人即请财安 顺颂筹安 顺颂商祺旅途者敬请旅安

24、 顺请客安 顺颂旅祺 顺候旅祉贺喜信敬请俪安 恭贺燕喜 顺贺大喜贺年信敬贺年禧 敬贺年禧 顺贺新祺 顺贺新禧季节敬请春安 即颂春祺 并颂春禧 顺候夏址此颂暑安 即候夏安 即请秋安 顺颂秋祺并请秋安 敬颂冬绥 此请炉安 即请冬安8自称、署名、礼告敬辞及时间笺文结尾,要写上发信人的名字和写信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应在名字之前加上相应的自称,名字之下要选用适当的礼告敬辞。自称,是对受信人的自称,如给祖父母写信时自称“孙”(或“孙女”),给老师写信时自称“学生”,给哥哥写信时自称“小弟”(或“小妹”)等等。一封信中的自称与开头所书受信人的称谓是相呼应的,它们之间反映着写信人与受信人之间的关系,有时还反

25、映特殊的感情或自谦。书信中署名的一般运用规律如下:1.直系尊亲给子孙写信时不署名,只写“祖父示”、“父(母)字”即可; 2.给家族中或其他关系中特别亲近的人写信时署名但不写姓,只写名或字,如“男伟”、“女儿迎峰”、“挚友洪东”、“愚兄晓林”等; 3.其余关系用全姓名,如“学生林涛”、“同学赵白帆”等。 关于礼告敬辞,如 “学生赵白帆敬启”、“男伟叩”、“鲁迅启上”等,这些便是自称、署名、礼告敬辞三者联用的形式,其中的“敬启”、“叩”、“启上”等,即所谓礼告敬辞,也叫做“末启辞”。礼告敬辞的使用应切合写信人与受信人之间的关系。时间是书信写作必不可少的内容,按常规,都把写信的时间写在最后,在礼告敬

26、辞之下;如果省略掉礼告敬辞,则时间便写在署名之下。表11 传统礼告用语应用对象常 用 语直系尊亲谨禀 敬禀 叩禀 叩上长辈谨上 敬上 拜上 敬启 谨启 谨上 谨肃 肃上平辈敬启 拜启 谨白晚辈手书 手谕 字 示9.附候语及补述语附候语是附带问候的辞令。给亲朋写信时,如果与受信人的家人或身边朋友、同事也有交情,或者写信人的家人及身边朋友、同事也认识受信人,往往在信中附带致以问候,表示思念及之情。所以,附后语通常有两种情况:(1)写信人附带问候受信人身边的亲友例如:令尊前乞代请安(附带问候受信人的父母)令兄处乞代候(附带问候受信人的兄长)(2)写信人代自己身边亲友问候受信人例如:广平及海婴随叩(附

27、带代妻儿行礼问候) 家父嘱笔问候(附带代父亲问候)附候语的写作应特别注意三点:一是要注意称谓的恰当,二是另行写起,三是力求简练。补述语,即信写毕之后又要补充说明的话语。补述语一般用“又及:”、“又启:”加以提示。补述语不宜过长。表12 传统信札附带问候用语应用对象常 用 语请受信人代为问候长辈令尊(堂)大人前,乞请叱名请安。某伯(叔)处,烦叱名问候。请受信人代为问候平辈某兄处,祈代致候。某友处,祈代致候。附带问候受信人的晚辈顺候 令媛近佳。顺问 令孙康壮。代长辈附带问候家严(慈)嘱笔问候。某伯处嘱笔问候。代平辈附带问候某兄(弟姊妹)嘱笔问候。某兄附笔道候。代晚辈附带问候小儿(女)侍叩。小孙随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