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表格式教案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36100529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诗词曲五首》表格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诗词曲五首》表格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诗词曲五首》表格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诗词曲五首》表格式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曲五首》表格式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学 科语 文授 课 时 间设计者李传民授 课 班 级八(5)教授者李传民课 题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能力目标1、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诗歌赏析能力。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教学资源与本文相关

2、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二、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学生注意其节奏,重音。2、诵读训练3、回顾刘禹锡及其作品特点: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秋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刘禹锡的作品风格是什么?4、了解本诗写作背景及解题:()背景介绍: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

3、,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5) 解题。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5、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1)分组说话,生生互动。(2) 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

4、歌。教师直接引入,开门见山。按要求反复诵读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学习赤壁教师明确:首联:“巴山置身。” 这首诗歌的首联直抒胸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

5、,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

6、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颈联承颔联而来。“沉舟木春。” 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这种与诗人的理解不同的

7、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欣赏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这是很自然的。,尾联看似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气慨、乐观的精神。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本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进取的精神。(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试背。6、 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

8、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三、学习赤壁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2、诵读训练3、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4、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1)分组说话,生生互动。(2) 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歌。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

9、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

10、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

11、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3、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

12、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4、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5、齐读、背诵 来,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师生互动注意适时板书。颔联

13、学习方法步骤大致同首联。由扶到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从诵读中理解。颈、尾联学习方法步骤大致同前。仍然抓住学生的读,反复地读。学生批注理解内化反复诵读可结合配套了解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师生互动注意适时板书。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左边的问题由扶到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从诵读中理解。学生批注理解内化仍然抓住学生的读,反复地读。作 业、背诵默写翻译学习过的两首诗。、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篇200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板书设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赠诗)事、情、景、理 水乳交融

14、首联:坎坷遭遇(“凄凉地” “弃置身”)渲染辛酸直抒胸臆( 愤激之情)颔联:归来感慨(闻笛赋 “烂柯人”)用典悲痛运用典故(感叹之情)颈联:感叹身世(“沉舟” “病树” 自比之意)写景愤激千古名句。 尾联:席间赠言(“歌一曲” “长精神”)抒怀昂扬点睛之笔(坚忍之慨) 赤壁 前两句兴感之由 非凡的史识(永史诗) 后两句借题发挥 豪爽的胸襟教 学感 悟组长查阅 学 科语 文授 课 时 间设计者王喆授 课 班 级八(1)教授者王喆课 题诗词曲五首(第二课时)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能力目标1、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

15、特色及语言风格;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教学资源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学习过零丁洋一、背诵导入:全班齐背已学的前二首。二、学习过零丁洋1、导语: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有很多爱国名将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

16、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用诗词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比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元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另一位爱国名将,文天祥,他的一首词过零丁洋一直为后世广为传颂,他的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后人。(板书课题)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

17、,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相当于检查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综合实践作准备。现在学生中有资料的情况比较多,这部分可抽学生回答,也可结合配套了解。臣心一片磁心

18、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过零丁洋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3、范读全诗: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4、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5、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6、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7、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8、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教师明

19、确:首联两句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教师明确: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

20、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4)这首诗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句?解释它的意思。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

21、,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这里特指史册。 留取丹心照汗青:留下一颗爱国之心光照青史。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史册。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9、齐读全诗,试背。10、拓展延伸(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

22、事例吗?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3)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三、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一)了解作者及背景1、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

23、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二)介绍“曲”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

24、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三)诵读理解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2、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 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本小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

25、合后两句来理解)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4、就描写的感觉角度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兼从哪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的?教师明确:视觉 和听觉5、点明本曲中心的句子是哪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教师明确: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即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6、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四)、再诵课文,课堂探讨:提问1: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 弄清影 怒 聚 等等。提问2:品诗,品

26、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教师提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出诗人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顿生感慨之情: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五)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学生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师生互动注意适时板书。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左边的问题由扶到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从诵读中理解。学生批注理解内化仍然抓住学生的诵读,反复地诵读。由学生回

27、答。及时订正归纳,并进行思想教育。现在学生中有资料的情况比较多,这些部分可抽学生回答,也可结合配套了解。学生批注积累相关知识学生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左边的问题师生互动注意适时板书。抓住学生的诵读,反复地诵读。由扶到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从诵读中理解。学生试背作 业背诵默写翻译本节课学习过的两首诗板书设计 首联回顾一生(不屈不挠、无怨无悔) 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借用比喻、忧国忧民)过零丁洋 追忆过去 丹心垂史(述怀诗) 颈联 (借用双关、抒写感受)悲愤忧惧 映照

28、千古 感叹眼前 尾联以死名志(慷慨正义、舍生取义)激情慷慨 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潼关怀古(咏史诗) 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 语 文授 课 时 间设计者李传民授 课 班 级八(5)教授者李传民课 题诗词曲五首(第三课时)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能力目标1、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

29、度。教学重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2、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教学资源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了解作者,熟悉背景一、背诵导入:已学四首古诗。二、情景导入1、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

30、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2、以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三、了解作者,熟悉背景苏轼(1037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谏官劾其作诗“诽谤朝廷”,下狱。哲宗时为翰林学士,官礼部尚书,后复行新法,贬惠州,又被贬琼州。徽宗时遇赦召还,卒于常州。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著有东坡乐府。其文汪洋恣肆,

31、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已41岁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谪到任山东诸城五载,和弟弟苏辙(字子由)也已有七中秋之夜,他喝全班齐背学生联想听讲积累相关知识听录音:激发学生兴趣。现在学生中有资料的情况比较多,这些部分可抽学生回答,也可结合配套了解。学生批注积累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诵读训练整体感知研读课文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32、拓展延伸酒赏月,怀念弟弟写下这首词!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的词句既表现了他的旷达情怀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祝愿,因此流传千古。四、简介宋词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这是相对于柳永的婉约派来说的,他的词少了一份缠绵绯恻,多了一份豪迈与豁达。五、初步诵读,整体感知1、听录音,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思考:本词以什么为线索?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教师明确:本词通篇咏月,明月是词

33、的中心形象和红线,它以“明月”开端,以“婵娟”收尾。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是借明月自喻清高(板书),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可以说是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升华为美好的祝愿(板书)上阕:望月思归 (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下阕:责月怀人。 (抒情)2、自由诵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

34、后。六、 研读课文:结合资料及同学间的讨论,纠正理解上的偏差达到正确理解。1、读小序,弄懂意思,思考在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归纳明确:时间 作词的情形 主旨之一2、读上阕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教师明确: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间就有了?天上的宫阙今晚是何年何月?要体会苏轼当时的情况:政治上失意,与弟弟七年不得相见,下去郁闷惆怅,所以在“出世”“入世”之间徘徊。想飞到月宫中去,又怕难以承受寒冷。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呢!最后达到释怀超脱,表现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总结:上片叙述了作者的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3、读上阕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下阙所表达

35、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讲解自己的体会的基础上教师补充:赏月人一直到什么时候?为什么无眠?“何事常向别时圆?”是什么语气?有什么感情?(怀念弟弟)作者最后想开没有?哪句话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哪句话包含了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福?总结:上片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之情。七、 品读课文:配乐朗诵,体会意境,品位妙句。请同学读读自己喜欢的好句,加以阐释。教师示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的律。这里饱含着人生哲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娟婵。若是人能健康长久的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因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

36、慰吧。这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八、深入探究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教师明确: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摆

37、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3)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明确:矛盾,还怕寒冷(4)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教师明确:“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5)“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教师明确: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

38、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2、师导:你们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好词好句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呢?(1)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教师明确: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明确:表现作者胸襟的豁达,坦荡,真是了不起。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

39、,非人力所能左右。(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明确: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3、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教师明确:苦闷矛盾豁达祝愿九、拓展延伸,畅谈感受。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3、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

40、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十、全体学生一齐背诵。听词朗诵录音整体感受学生按要求朗诵思考回答学生自由诵读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学生思考听讲批注学生联想听讲批注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批注由扶到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从诵读中理解。学生思考回答交流学生批注学生思考回答交流学生批注学生思考交流注意适时板书。学生思考回答交流学生批注由扶到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从诵读中理解。学生齐读师生互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学生齐读作 业、背诵默写翻译全词。、填完配套板书设计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上阕 由月感发追求美好生活(积极乐观)水调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 情景交融 歌头 望月怀人 不

41、应有恨 情趣盎然 下阕 思念情怀探求人生哲理(旷达胸襟) 人有离合 千里婵娟教 学感 悟组长查阅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

42、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

43、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

44、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