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练习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6067474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6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练习(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A.地壳上升 B.砍伐植被 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2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D 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B.地理环境的区域性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以下两题。3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 )C A土地盐碱化 B大气污染 C森林破坏 D温室效应4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A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同一性5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 ( ) B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 C消费功能 D选择功能6

2、下图中A是绿色植物。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 )。D 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 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 B C D7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 A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89题。8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 B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

3、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9该示意图体现了 ( ) B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下图中的a图为某大陆局部地域自然带分布现状示意图,b图为该地域未来可能出现的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10导致自然带图示变化过程的原因,还能造成 ( ) C 自然灾害减少 全球各地降水增加 雪线高度上升 农耕纬度提高 A B C D11造成图示变化过程的人类活动可能有 ( ) B 积极兴修水利工程 采伐林木扩大耕地 大力发展

4、清洁生产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A B C D下图为“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12使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A 燃烧化石燃料 火山爆发 绿色植物被大量破坏 太阳活动 A B C D13大面积砍伐森林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D 大气中CO2浓度下降 造成臭氧空洞 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许多物种灭绝 A B C D我国古代诗经里,收集了一首民歌伐檀,诗中这样描述: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诗歌描述的是位于黄土高原的山西芮城附近,黄河北岸。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415题。14诗中“河水清且涟漪”,说明“坎坎伐檀”之“檀”当时对黄河的作用有( )

5、。C 防风固沙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调节气候 A B C D15我国黄土高原,由于不断“坎坎伐檀”,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这反映了( )。C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A B C D2011年11月29日是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号驶抵中山站。下图为“南极科考船航行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617题。16流经海域的洋流类型依次是AA.暖流、寒流、寒流来B.暖流、寒流、暖流C.暖流、暖流、寒流 D.寒流、暖流、暖流17科考人员沿途可观察到不同的陆地自然带景观,这种景观变化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B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洋流

6、18“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从塞北到江南地域分异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B A水分 B热量 C土壤 D地形、19下图所示范围从东到西自然景观的变化,属于B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纬度地带)分异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经度地带)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20下图所示的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体现了C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分异规律21下列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位于北半球暖温带的是 ( ) D22.下图为“亚洲、欧洲、非洲局部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甲箭头方向的自然带变化主要以水分为基础 B乙箭头方向

7、的自然带变化主要以热量为基础 C图中的三处山地,越往南自然带谱越简单 D图中三处山地山麓的自然带和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下图是某区域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2324题。23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处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修建电站大坝的理想地点 B处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该区域在6月-7月份进入梅雨季节 D从至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垂直地域的差异24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A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瓦斯爆炸和井喷事故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25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8、 ( )B A5N B25N C45N D55N26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C A海拔高度 B水分状况 C热量差异 D土壤差异读某沿海地区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面两题。27该山地可能位于 ( )C A北半球温带地区 B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C南半球温带地区 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28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主要受 ( )C A信风影响 B季风影响 C西风影响 D西风和副高交替影响下图为各纬度高山上自然带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29图中的自然带A为 ( )A A热带雨林带 B阔叶林带 C针叶林带 D苔原带30图中画错的地方是 ( )C A0 B30N

9、C60S D80S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3132题。31按由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 ( ) A A甲一乙一丙 B乙一丙一甲 C丙一甲一乙 D甲一丙一乙32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 A 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地形读图,回答3334题。33图中表示水土流失加剧的是 ( ) A A B C D34图示反映了区域自然环境要素的 ( ) D A差异性 B独立性 C稳定性 D整体性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35产生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的基础是热量差异,只分布在低纬度。( )B36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 )A37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0、位于大陆西岸,纬度在4060度之间。 ( )B38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水分为基础,在中纬度分异明显。 ( )B三、综合题39读图甲、乙、丙,完成下列各题。(7分)分布 地带高原农业 广布(1)乙图所示结构反映出甲图中字母 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理环境的 性。(2分)(2)甲图中A地区目前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 ,B地区目前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 。(2分)(3)根据甲图中C区域特征,填写丙图中数字表示的含义。 ; ; 。(3分)39共7分,各1分(1)A 整体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3)地势高 冰川冻土 河谷40读下列一组模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a中,甲代

11、表 ,甲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 气候,对应图b中的 (填字母)。 (2)图b中气候类型A的成因是终年受 带控制,该气候下形成的自然带名称是 ,在图c中是数字 。 (3)上述模式图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图c中自然带的递变体现了地理环境 的地域分异规律。(4)D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40(1)西风带;地中海气候汇 (2)赤道低气压;热带雨林带; (3)整体性;由赤道到两极 (4)终年受西风带控制41下图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自然带:A ,D ,F 。 (2)自然带ABCDE的变化体现了 地域分异规律,其成因是由于 引起的差异;在地球上的 和 地区

12、表现最明显。 (3)自然带EFG的变化体现了 地域分异规律,其成因是由于 引起 差异。这种规律主要表现在 地区。 (4)图中一种自然带有两种气候的是 。41(1)热带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2)由赤道向两极(纬度地带性) 热量 低纬 北半球高纬 (3)由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 距海远近 水分 中纬 (4)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2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自然带名称是: A 带,B 带, C 带。 (2)自然带沿40N自东向西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 分布规律。这种分布规律的产生主要受 条件的影响较大。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规律在 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塑造C自然带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是 。 (4)限制C自然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42(1)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2)经度地带性 水分 中 (3)温带季风 温带草原风力 (4)淡水资源缺乏- 202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