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5792304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摘要:以四川主栽玉米品种成单 3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翻耕、垄播 +秸秆覆盖和周年免耕3种耕作方式对玉 米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耕作方式对玉米株高、直径、叶面积等形态指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对植株叶、根、穗等器官干质量表现为生育前期差异不明显,灌浆期为垄播+ 秸秆覆盖 周年免耕 翻耕,收获期差异不显著。三种耕作方式的经济产量表现为垄播+ 秸秆覆盖 周年免耕 翻耕。关键字:玉米耕作技术生理特性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粮之一,现今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以玉米籽粒作为主要 食粮。玉米是四川丘陵地区除了水稻以外的重要粮食作物,

2、而该区季节性干旱频繁,春旱和伏旱严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而耕作方式的改进是提高水肥利用的重要措施。当前,诸多文献在不同耕作技术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1-4,但对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 生理特性的研究报道较少,且一般仅为灌浆期、收获期的生理特性研究,缺乏整个生育期的系统性。本试验通过对四川丘陵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整个生育期生理特性的系统研究, 旨在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为玉米的抗旱、节水栽培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1. 材料和方法1.1试验地点概况试验地点设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简阳试验站,简阳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北纬 2941-30 o3040,东经104 267-105 4

3、52,平均海拔400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 候区,年平均气温 17C 18C,降雨量800mm-1200mm 土壤为黄壤,具有降雨不均季节性 干旱严重的气候特征。1.2试验设计本研究以四川主栽玉米品种成单30为试验材料,设翻耕、垄播+ 秸秆覆盖、周年免耕三个处理,各处理随机排列,三次重复,试验田边设两排保护行。1.3测定指标在玉米的苗期,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四个时期取样测定以下指标:最长根,集中根,叶面积、根体积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叶绿素含量采用英国产SPAD-502测定。各器官干质量采用烘干法测定:将其切碎包装好后,放入烘箱在105C杀青30min,再在80C烘至恒重,冷却后称重。1.4数据

4、处理与分析本试验所得数据采用 EXCEL乍图和SPSS11.0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2. 结果与分析2.1不同处理对玉米形态指标的影响2.1.1株高不同处理对株高的影响 (图1 a)表现为苗期各处理差异不显著,拔节期为垄作+秸秆覆盖和免耕显著高于翻耕,而灌浆期表现翻耕显著高于垄作+秸秆覆盖,翻耕与免耕之间差异不显著。在收获期各处理间株高差异不显著。表明垄作+秸秆覆盖对株高的影响表现在拔节期,而翻耕对株高的促进作用表现在灌浆期。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09NSD-117)作者简介:田蜜(1989),女,达州人,内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学生 通讯作者:胡学华,女,四川资阳人,主要从

5、事植物生理生态研究Email:huxh2002mF高株oooooo5 0 5 0 52 2 11mF径直reternaLa met0 5 0 5 02 110 0aera faeL积面叶00400030000o200oemulov toK I m/积体根期 浆 灌期 时图1不同处理对玉米形态指标的影响2.1.2直径玉米植株直径大小一定程度反应其抗倒伏能力。苗期三种耕作方式直径差别不大(图1b)。拔节期翻耕、周年免耕明显大于垄作+ 秸秆覆盖。灌浆期表现为周年免耕垄播+秸秆覆盖翻耕,垄作+秸秆覆盖在灌浆期后迅速增长,在收获期三种处理差异不明显。方差分 析表明各生育期各处理差异不显著。因此,翻耕、周

6、年免耕在灌浆期有利于直径的增粗,垄播+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在生育后期对直径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5。2.1.3 叶面积在苗期、拔节期周年免耕叶面积最大(图1c),但各处理间差异并不明显。灌浆期,垄播+秸秆覆盖的叶面积最大。其次为周年免耕、翻耕。结果表明,各处理在生前期叶面积差异不明显,在生育后期(灌浆期)垄播+秸秆覆盖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其原因在于该处理疏松的 土壤和较好的营养很好的促进了叶面积的增加。2.1.4根体积在苗期三种耕作方式根体积差异不大(图1d)。拔节期为垄播+ 秸秆覆盖免耕翻耕,灌浆期表现为翻耕垄播 +秸秆覆盖周年免耕。收获期各处理差异不显著。表明翻耕对土 壤结构的改善对对根系生长的促

7、进作用表现在拔节期以后。2.2不同处理对各器官干质量的影响2.2.1 绿叶干质量在苗期各处理间绿叶干质量差异不显著(图2a),拔节期表现为垄播+秸秆覆盖和免耕显著高于翻耕,灌浆期垄播 +秸秆覆盖翻耕免耕,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收 获期各处理差异不明显。垄播+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在整个生育期都有较强的优势,有利于经济产量的形成。t-ngrewyua f aer Deeb卩重干叶绿2520150 5 0ttHarewvca fae wo e二一 一 一 rTar建计r潢翻耕.垄播沟覆八 周年免耕8 6 42 o垄播沟覆周年免耕ar重干根tTDOTew vca toco翻耕.垄播沟覆周年免耕0

8、 5 0 5 02 11nona urnuc ca r; tom y D 丿庐重干株全o oo o o o O0 5 0 5 0 53 2 2 1 1d拔节期灌浆期收获期时期Perioddlely 9/重干穗135翻耕垄播沟覆周年免耕耕作方式 Tillage methods图2不同处理对玉米各器官干重的影响2.2.2黄叶干质量在收获期,周年免耕明显高于翻耕、垄播+秸秆覆盖。周年免耕的黄叶干重最大(图2b),由此可见周年免耕叶早衰严重,光合作用降低,在后期不利于玉米籽粒产量形成。2.2.3根干质量研究数据表明(图2c),在苗期、拔节期三种耕作方式根干质量差异不明显。拔节期后 均增长迅速,到灌浆期

9、表现为翻耕垄播+秸秆覆盖免耕。收获期垄播+秸秆覆盖最大,最小为免耕,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2.2.4全株干质量全株干重反映植株经济产量的潜力和生态效应。苗期各处理干重差异不显著,拔节期为垄播+秸秆覆盖免耕翻耕,灌浆期表现为翻耕和垄播 +秸秆覆盖显著高于免耕,垄播+秸秆覆盖和翻耕之间差异不明显。收获期各处理差异不明显(图2d)。灌浆期、收获期是玉米籽粒形成的主要时间,植株干质量越大,籽粒产量高的潜力越大,表明翻耕和垄播+秸秆覆盖耕作方式籽粒产量高的潜力最大6。2.2.5 穗重玉米在收获期穗干质量表现为垄播+ 秸秆覆盖免耕翻耕(图2e)。免耕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

10、 有较高的经济产量。 表明免耕耕作方式有着较高的生态效应 和经济效应。3. 结论与讨论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形态指标的影响表现为生育前期差异不明显, 生育中后期差异明显。 在株高、直径、叶面积和根体积四个形态指标中总体表现为翻耕垄播+秸秆覆盖免耕,除株高在灌浆期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0.05 ),其他各形态指标在各生育期均表现为处理 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表明三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的形态指标影响不明显。 因此, 从节本 省工、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来看免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玉米各器官干质量是衡量植株代谢源的主要指标。 玉米籽粒的充实物质来自花后功能叶 片尤其是穗位叶的光合产物。 玉米产量潜力与其各

11、器官源的大小密切相关。 源越大, 籽粒产 量高的潜力越大。 各器官干质量表现为生育前期差异不明显, 灌浆期为垄播 +秸秆覆盖 周年 免耕 翻耕,收获期差异不显著。表明各器官将源有效转移到玉米籽粒(库),提高了经济 产量。 研究数据也表明, 玉米的经济产量也表现为垄播+秸秆覆盖 免耕翻耕。 垄播 +秸秆覆盖和免耕经济产量高于翻耕, 这与刘立晶等 7 在玉米上的研究一致,其原因在于这两种耕作 方式增加了土壤水分贮蓄和利用能力,垄播+秸秆覆盖还明显提高了蓄水保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为西南季节性干旱区玉米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水肥条 件,从而为提高作物产量奠定了基础,这与陈友荣 8

12、 等在水稻上的研究一致。参考文献:1 李洪勋 , 吴伯志 . 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J. 贵州农业科学 ,2007,35(3):44 462 刘 武仁, 陈砚, 郑金玉 , 等. 不同耕作 方式对 玉米产量 及叶片某 些生理 机制的 影响 J. 玉米科学 ,2009,17(2):112 1153 刘燕洁 .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9,(7):32 334 谢 建 波 , 王 炳 英 , 李 方 红 . 夏 玉 米 覆 膜 种 植 水 分 利 用 效 率 试 验 J. 内 江 师 范 学 院 学 报,2008,23(4):101

13、-1035 勾玲,赵明,黄建军 ,等.玉米茎秆弯曲性能与抗倒能力的研究 J. 作物学报 ,2008,34(4):653 661 远红伟,陆引罡,刘均霞,等.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7,22(B08):140-143.7 刘立晶,高焕文,李洪文.华北平原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6):8184.8 陈 友 荣 , 侯 任 昭 , 范 仕 畜 , 等 . 水 稻 免 耕 法 及 其 生 理 生 态 效 应 的 研 究 J. 华 南 农 业 大 学 学报,1993,14(2):1017.Study on Physiologic

14、al Characteristics of Maize Methods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TianMi,HuXuehua*,ZhuangQing,XuXinyi,ChenYu,JiaKaihui,PengChunyan(School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SiChuan,NeiJiang,641112) Abstract: The main cultivated maize variety in Sichuan-Chengdan 30 is

15、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three cultivating methods of tillage(marked A) 、ridge sowing with mulching(marked B) and annual non-tillage(marked C) on cor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n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indexes of plant height 、 plant diameter a

16、nd leaf area, and on the dry weight of leaf root and ear in the early growth period and harvest period, however, in the period of Grain-filling the dry weights is as follows :BCA. The production, method A doesof the three cultivating methods is BAC(corn cultivated with method B produce the most corn less,and method C does the least).Keywords: Maize, farming technique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