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培养方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564377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3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培养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培养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培养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资源描述: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培养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培养方案.doc(2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系统的电子科学技术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掌握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实验技能和技术,了解电子科学技术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本学科是近代物理学、电子学、凝聚态固体材料、光电子学、量子电子学、微纳电子学及相关技术的交叉学科,主要在电子科学工程和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内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本学科主要针对国家在上述领域发展的战略目标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培养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在电子科学技术及其相关的交叉领域内能独立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具有较高专业水平、较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能适应各种复 杂环境的

2、高水平研究人才。 二、研究方向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1. 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2.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3. 微纳机电系统4. 纳米材料电子显微学5. 纳米制造技术6. 纳米器件与物理7. 光电子集成8. 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9. 通信与信号处理10. 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11. 固态存储技术12. 嵌入式系统13. 新型平板显示技术14. 智能控制系统三、学制及学分 1通过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或免试推荐等形式取得本学科研究生资格者,获得硕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 2研究生若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取得博士生资格,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为5-6年,最长学习年

3、限不超过7年。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低于45学分(其中带的课程不低于8学分)。 3对于已取得硕士学位,通过我校博士生入学考试者,获得博士学位一般需3-4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低于10分(其中带的课程不低于8学分)。 4博士生开始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期间,必须就学位论文题目与研究方案进行论证并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计2学分。 5其它要求按照研究生院规定执行。 四、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1. 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博士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应有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经历,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入其他国际研究机构访学、合作研究、参加联合培养项目等。博士生

4、完成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后,应及时向研究生部提交有关证明材料。2. 学术交流:博士生做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必须参加至少一次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或国际学术会议),并有论文在该会议上以口头报告或墙报形式参加学术交流。3. 年度进展和博士资格考试:博士研究生需在第二年度(6月30日之前)开始,逐年向研究生部提交博士生工作年度进展报告,经导师签字同意,研究生部组织对研究进展报告进行审查,并提出考核意见。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转为硕士研究生。4. 开题报告评审:博士生开始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期间,必须就学位论文题目与研究方案进行论证并做开题报告。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

5、,但一般应于取得博士资格后的第三学期完成,最迟应于第四学期完成。由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家5人(其中教授不少于3人),组成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听取博士研究生的汇报,并对报告内容进行评议审查。五、科研能力与发表论文要求 (一)博士生科研成果要求1. 博士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EI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或接收发表)与博士毕业论文有关的研究论文至少2篇,其中必须有1篇是英文期刊收录论文。2. 博士生若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The Astrophysical J

6、ournal Supplement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的与毕业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1篇,由学位分委员会另案讨论,可认定符合博士学位发表论文要求。3. 对参加大型国际合作组的博士生,以第一作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撰写合作者内部工作报告(Note)1篇,等同于1篇SCI论文;对从事高技术领域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撰写SCI、EI收录的会议文章,等同于1篇SCI、EI文章。4. 博士生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排名在前五名之内)或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排名在前三名之内)1项,等同于1篇SCI论文。5. 博士生获得1项已授权的发明专利 (排名第一,导师署名不计在内)1项,等同于发表1篇EI论文。6. 其它特殊

7、情况,由导师提出书面申请,并到学位分委员会现场陈述理由,经学位分委员会会议(到会的学位分委员会人数必须达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不记名投票,若得到学位分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人数赞成方可认定为符合博士学位毕业条件,报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批。(二)硕士生科研成果要求1. 硕士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若取得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并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EI等国际核心期刊或国内专业性权威期刊上(见附件)发表(或接收发表)与硕士毕业论文有关的研究论文至少1篇,可认定符合硕士学位标准要求。2. 研究生获得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排名在前三名之内),等同于1篇SCI论文。3. 研

8、究生取得1项已授权的发明专利(排名第一,导师署名不计在内,且专利申请已被正式公开或取得专利授权证书),等同于发表1篇EI论文。4. 其它特殊情况,由导师提出书面申请,经学位分委员会会议(到会的学位分委员会人数必须达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不记名投票,若获得到会委员的三分之二赞成方可认定为符合硕士学位毕业条件。六、课程设置和选课原则 1课程体系设置原则:(1)全校公共必修课,(2)一级学科公共基础课(带号课程为博士资格课程),(3)一级学科专业课。 2研究生选课原则:(1)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和必修环节按研究生院统一要求;(2)一级学科公共基础课必须达到16学分;其中至少有2门带的课;(3)一

9、级学科专业课选修必须由导师签字确定,无导师签字自选课程不计学分。 3课程替换原则:(1)基础课可以替换专业课,专业课不可以替换基础课。(2)研究生在学期间,中途由其它一级学科转入物理学一级学科的研究生,基础课必须修满物理学一级学科的要求学分,原已修的专业课可以有8学分替换物理学一级学科专业课(相近课程,由导师签字同意),其它学分需补修。(3)所系结合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或与国外大学或研究所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单位所学习的课程可以替换专业课程(相近课程,由二级学科负责人签字同意),但不可以替换基础课课程。 4. 课程设置 (1)一级学科基础课 ES15201 物理电子学导论(3) ES152

10、02 高等核电子学(4) ES15204 近代信息处理(4) ES34201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学(3) ES35201 半导体器件原理 (3) ES35202 模拟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3) PH05101:高等量子力学A(4) PH05102:近代物理进展(4) PH05103:高等电动力学A(4) PH05104:高等电动力学B(4) PH05105:高等量子力学 B(4) PH15301:现代数学物理方法(4) PH25201:对撞物理(4) PH24202:核技术应用 (4) PH25203:粒子物理(4) PH35201:高等原子分子物理学(4) PH45202:等离子体诊断方法(

11、4) PH55201:高等固体物理(5) PH55213:高等半导体物理(4) PH75201:量子电子学(4) PH75202:量子光学(4) PH75203:非线性光学(4) PH76202:前沿光学综合(4) PH76203:高等量子光学(4) PH74207:量子信息导论(4) NU05101:核科学与技术概论(4) NU55201:现代辐射探测与测量(4) (2)一级学科专业课 ES14202 快电子学(3) ES15210 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及应用(3) ES15702 物理电子学逻辑设计与仿真实验(2) ES16201 高速数字系统设计(4) ES16203 物理电子学应用技术专

12、题(3) ES16204 物理电子学前沿技术(4) ES35210 超大规模集成系统导论 (3) ES35211 数字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2) ES35212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CAD (3) ES35213 ASIC 设计及应用(2) ES35214 可编程逻辑设计与应用(2) ES35701 电子器件与微电子学实验(4 级)(2) ES36201 微电子前沿技术 (3) ES36202 现代CMOS 工艺(2) ES36203 SOC 设计技术 (2) ES36204 现代半导体器件物理 (3) PH24211 粒子探测技术(4)在基础课里 PH25211 射线成像原理(4) PH25701

13、 高级物理实验(4) PH55203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4) 七、科研能力要求 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八、学位论文要求 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九、电子与通信工程和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照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十、本方案自2016级研究生起执行。国内期刊参考目录序号刊名主办单位1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中国核学会,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2半导体技术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电子工业部半导体情报网3半导体学报中国电子学会,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4北京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5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6波谱学杂志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

14、会,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7材料研究学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金属研究所8传感器技术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四十九研究所9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英文版)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10低温物理学报中国物理学会低温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科技大学11电工技术学报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12电力电子技术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13电力系统自动化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自动化研究院14电路与系统学报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15电网技术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16电子测量技术信息产业部,北京无线电技术研究所17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18电子技术应用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六

15、研究所19电子科学学刊(英文版)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20电子显微学报中国物理学会21电子学报中国电子学会22电子与信息学报 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23发光学报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科学会,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所24辐射防护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分会25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会,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26复旦大学学报 复旦大学27高分子科学(英文版)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中科院化学研究所28高分子学报中国化学会,中科院化学研究所29高压物理学报中国物理学会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30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31光电工程中科院光电技术研

16、究所32光电子激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天津理工学院33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国科协,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34光通信技术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三十四研究所35光学技术中国兵工学会,北京理工大学36光学精密工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所37光学学报中国光学学会,中科院上海光机所38光子学报中国光学学会,中科院西安光机所39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国防科技大学40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41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中国核学会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分会42核动力工程西南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院,中国核能动力学会43核化学与放射化学中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会44核技术

17、中国核学会,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45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46核科学与工程中国核学会47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中国光学学会,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48红外与激光工程 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49化学物理学报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科技大学50机器人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51激光技术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52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中国计算机学会53计算机工程华东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上海市计算机学会54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55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 中国计算机学会,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56计算机系统应用中科院软件研究所57计算机学报 中国计算机学会

18、,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58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计算机学会59计算机应用四川省计算机学会,中科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60计算物理中国核学会,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61金属学报中国金属学会,中南大学62科学通报中国科学院63空间科学学报中国空间科学学会64控制理论与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65控制与决策 东北大学66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中国物理学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67量子电子学学报中国光学学会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中科院安徽光机所68量子光学学报量子光学专业委员会,山西省物理学会69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中国自动化学会,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70膜科

19、学与技术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71南京大学学报 南京大学72强激光与粒子束中国四川核学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73清华大学学报 清华大学74人工晶体学报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等75软件学报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中国计算机学会76陕西天文台台刊陕西天文台77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78上海天文台年刊上海天文台79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80声学技术 中科院声学所81声学学报中国声学学会,中科院声学研究所82数据采集与处理中国电子学会等83数学物理学报(英文版)中国数学学会,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84天文学报中国天文学会,紫金山天文台85天文

20、学进展中国天文学会,上海天文台86天文研究与技术中科院国家天文台87通信学报中国通信学会88微波学报中国电子学会微波专业学会,南京电子技术所89微电子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90微型机与应用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六研究所91物 理中国物理学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92物理化学学报中国化学会,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93物理学报中国物理学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94物理学进展中国物理学会,南京大学95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96系统仿真学报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航天科工集团706所97系统工程学报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98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二院,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21、99系统科学与复杂性学报(英文版) 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100现代雷达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101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102信号处理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103信息与控制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104应用激光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上海激光所105宇航学报中国宇航学会106原子核物理评论中国核物理学会,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07原子能科学技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08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中国物理学会原子分子专业委员会,四川大学109浙江大学学报 浙江大学110真 空机电部沈阳真空技术研究所111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中国真空学会112中国光学

22、快报中国光学学会,中科院上海光机所113中国激光中国光学学会,中科院上海光机所114中国科学(各辑)中国科学院115中国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11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中国科技大学117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18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19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120中国物理(各辑)中国物理学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121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中国物理学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122中国稀土学报中国稀土学会,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123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国家药品监督局医疗器械信息中心站,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124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华医学会125

23、紫金山天文台台刊紫金山天文台126自动化学报 中国自动化学会,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127自然科学进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128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129核技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化学学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系统的化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化学实验技能,了解化学学科的国际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能在科学研究中做出创新性的成果,并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从事化学研究和教育的高层次人才。 二、研究方向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1. 纳米光电功能材料与复合力学材料2. 新型纳米碳材

24、料物理化学3. 碳纳米材料和生物化学传感器4. 有机功能材料与器件5. 印刷电子材料与器件6. 纳米复合材料与功能界面材料7. 高分子功能复合材料8. 纳米仿生材料与能源9. 有机太阳能材料化学10. 纳米催化与环境光化学11. 纳米材料物理与化学12. 功能无机纳米晶体三、学制及学分 1. 硕士生学制为3年,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低于35分。其中公共必修课(英语、政治)为7学分;院定基础课获得的学分不低于10分,院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获得的总学分不低于16分。2. 博士阶段学制为3-4年,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低于10分。其中公共必修课(英语、政治)为4学

25、分;院定基础课(累积考核)为2学分。3. 硕博连读生学制为5-6年,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低于45分(包括硕士阶段)。其中公共必修课(英语、政治)为11学分;院定基础课获得的学分不低于12分(包括累计考核2学分),院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获得的总学分不低于16分。 四、博士生必修环节1. 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博士生在学期间须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或短期出境访学一次,或修读并通过学校开设的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国际学术会议和短期出境访学后,及时向研究生部提交有关证明材料。2. 学术报告: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听取不少于15场次的学术报告会,并在报告结束3天内向导师和研究生部提交“化学与

26、材料科学学院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总结表”;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在研究生论坛、研究生沙龙或国内外的学术报告会议上做学术报告至少1次,并及时向研究生部提交有关论文报告证明材料。3. 年度进展和综合水平考试:博士生在学期间每年须提交研究进展报告,经导师签字同意,研究生部组织对研究进展报告进行审查,并提出考核意见。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转为硕士研究生。4. 开题报告评审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但一般应于取得博士资格后的第三学期完成,最迟应于第四学期完成。由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家5人(其中教授不少于3人)组成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听取博士研究生的汇报,并对报告

27、内容进行评议审查。五、科研成果要求(一)博士生科研成果要求1. 博士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至少2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发表在SCI-II区以上期刊或化学与材料学科学位分委员会认定的部分SCI-III区期刊上,同时必须有至少1篇为导师署名计算在内的第一作者研究性SCI论文。2. 博士生若以第一作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ence,Nature及子刊,PNAS,PRL,JACS,Angew. Chem. Int. Ed.,Advanced Material等期刊上发表1篇与学

28、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等同于满足上述第1条的要求。3. 博士生若以共同第一作者(排名第2)在Science,Nature及子刊,PNAS期刊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等同于在SCI-II区期刊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博士生若以共同第一作者(排名第2)在PRL,JACS,Angew. Chem. Int. Ed.,Advanced Material等期刊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等同于在SCI期刊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4. 博士生获得1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排名在前五名之内)或获得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排名在前三名之内),等同于在SCI期刊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5.

29、 博士生有1本学术专著出版(排名在前三名之内,独撰部分在二万五千字以上),等同于在SCI期刊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6. 博士生取得的发明专利成果一般不予认定。7. 博士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一般不予认定。8. 博士生在各期刊增刊上发表的论文一般不予认定。(二)硕士生科研成果要求1. 硕士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必须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EI收录的期刊或本学位分委员会认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至少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不包含共同第一作者(排名第2)的论文。2. 硕士生获得1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排名在前五名之内)或获得1项省、部级科研成

30、果奖(排名在前三名之内),等同于在SCI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3. 硕士生有1本学术专著出版(排名在前三名之内,独撰部分在二万五千字以上),等同于在SCI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4. 硕士生取得1项发明专利成果(排名第一,导师署名不计在内,且专利申请已被正式公开或取得专利授权证书),等同于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5. 硕士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已在“会议论文集”上公开出版的,等同于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6. 硕士生在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学报上发表的论文,等同于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7. 硕士生在非国内期刊参考目录中的国外或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其学术水平的认定或取得的其他与学位论

31、文内容相关成果的认定,由学位分委员会进行。六、课程设置 1. 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和必修环节按研究生院统一要求。2. 专业课程分为院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院定基础课:累积考核(2)(博士生必修)CH15202 结晶化学导论(3) CH15205 高等无机化学(3)CH25203A 分子光谱分析新技术(3) CH25204A 电分析化学(3)CH25205A 分离分析化学(3) CH35201 高等有机化学(4)CH35202 有机合成化学(4) CH34201 有机结构分析(4)CH45208a 量子化学B(4) CH44203a 反应动力学(4)CH44202 分子光谱学(4)

32、 CH65201 膜科学与技术(3)CH65202 环境生物技术原理(3)CH55203 高等高分子化学(2) CH55201 功能高分子(4)CH55202 高分子凝聚态物理(4) CH55204 聚合物研究方法(4)CH35208 化学生物学(3) CH35210 药物化学(3)MS15203 固体物理(4) MS15207 固体材料结构学(3)MS15201 材料物理(4) MS25201 热力学与相平衡(3)MS25202 材料中的速率过程(3) MS25203 材料合成化学(3)专业基础课: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CH45201 激光化学(4) CH45202a 催化作用基础(6)C

33、H45204 计算量子化学(3.5) CH44206a 绿色化学(4)PH05101 高等量子力学(理学院) PH55201 高等固体物理(理学院)CH44210 量子化学A(4) CH46212 现代化学物理进展(2)(进展课)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任选各专业课程)专业课号课程名称学分备注无机化学CH15203相平衡及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3CH16207 无机化学进展3进展CH15207近代分离方法导论3PH55220X 射线衍射3PH55219透射电子显微学2.5CH16202 高等配位化学2CH16206生物无机化学导论2CH15209材料与器件的微纳制造2分析化学CH25216表面活性剂化

34、学2高等分析方法3本科生课生命分析化学2本科生课有机化学有机化学进展2进展课计算有机化学3物理化学CH46201 高等量子化学2CH46202 高等分子光谱学2CH46203高等分子反应动力学 2CH46204非平衡统计动力学 2CH46208单分子化学物理 2CH46209高等计算物理 2CH46211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CH44205a统计力学 3CH44207现代统计力学导论 3CH44208表面与胶体化学2CH44209应用电化学3CH45206a电子密度泛函理论与应用 3CH45210 现代科学中的化学键能2CH45211电化学科技前沿 3CH45212a高等分子建模和设计 2CH4

35、5213电化学研究方法 4CH45214催化前沿讲座 1CH45701a研究生化学物理专业实验 2CH45215原子层沉积技术基础与应用1应用化学CH65210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2CH65211环境分子生物学技术 2CH25208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2CH65207农药化学 2CH65213新型能源技术与应用 2CH65208食品香味学 2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 加工工程CH55207高分子辐射化学2.5CH55224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4CH55214高分子标度理论 2CH54201高分子链构象统计学 2CH55205 高分子合金 2CH55213有机高分子固体2CH55216 热塑弹性体概述

36、2CH55217 辐射化学2.5CH55218 电离辐射防护与剂量学2CH56207 聚合物光子材料2进展课CH56201 聚合反应原理专论2进展课CH55219 高聚物电学性能2CH55220 高聚物的力学性能2MS34201聚合物加工流变学2CH55223 金属有机与高分子2CH55222 荧光:实践与应用 1英文授课化学生物学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4生命学院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3生命学院课程生物大分子波谱学原理4生命学院课程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与原理3生命学院课程结构生物化学I 2生命学院课程结构生物化学II2生命学院课程结构生物化学III2生命学院课程细胞生物学综合实验1生命

37、学院课程BI65204 核磁共振实验技术1生命学院课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MS26202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2进展课MS26205 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2进展课MS25209 化学气相淀积化学与薄膜工艺2Z206SD101 先进光电材料1MS15202 材料化学3MS15212a 材料科学英语文献阅读2MS15216 半导体器件原理2MS15213 铁电材料与器件2MS15214 光化学与光功能材料科学2MS15215 碳材料科学基础及应用2MS15211 无机新能源材料与运用2七、科研能力要求 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八、学位论文要求 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九、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照化

38、学学科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十、本方案自2016级研究生起执行。学位分委员会认定的部分SCI-III区期刊刊物名称学位点Metallomics无机化学TALANTA分析化学Analyst分析化学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有机化学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系列物理化学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物理化学POLYMER高分子化学与物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应用化学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39、应用化学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国内期刊参考目录 序号刊名主办单位1中国科学B辑中国科学院2中国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3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中国化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4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教育部委托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5化学学报中国化学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6物理化学学报中国化学会,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7分析化学中国化学会,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8高分子学报中国化学会,中科院化学研究所9应用化学中国化学会,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0无机化学学报中国化学会11化学通报中国化学会12化学通报(网络

40、版)中国科学院13有机化学中国化学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14色 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5催化学报中国化学会16结构化学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17感光科学与光化学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感光学会18药学学报中国药学会19无机材料学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国石油化工科技开发公司21化学试剂化学工业部化学试剂信息站22分子催化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23分析测试学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24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科院金属研究所25功能高分子学报华东理工大学26理化检验化学分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学会27膜科学与技术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28高校

41、化学工程学报浙江大学29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30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会,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31化工学报中国化工学会32分析实验室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33明胶科学与技术中国明胶学会34中国医药杂志国家医药管理局35药物分析杂志中国药学会36离子交换与吸附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37应用科学学报上海大学38分析仪器北京分析仪器研究所39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浙江大学40功能材料机械电子工业部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41化学工程化学工业部化学工程设计技术中心站42化工机械化工部化工机械研究院43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沈阳药科大学,中国药学会44同位素中国化学会45高分子

42、通报化学工业出版社46分析科学学报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47光谱实验室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等48水处理技术国家海洋局等49感光材料化工部第一胶片厂50现代化工中国化工信息中心51高等学校化学研究教育部,吉林大学52中国化学工程学报中国化工学会53环境化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54中草药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55中国烟草学报中国烟草学会56烟草科技郑州烟草研究院57硅酸盐学报中国硅酸盐学会注: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在物理方向的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本学位分委员会也予以认定。生物学学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热爱生命科学、有志于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教学或产

43、业研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系统的生物学理论基础与实验技能,了解并掌握生物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或生物产业实践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在上述要求的基础上,还应具有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做出创造性科研成果的能力,并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需要,成为21世纪从事生物学相关领域研究和教学的高端人才。 二、研究方向细胞生物学 1干细胞再生医学2生物分析方法3生物芯片与器件4纳米影像探针5生物材料与干细胞 6纳米诊疗材料三、学制及学分 1.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3年。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必须取

44、得总学分不低于35 分。其中公共必修课(英语、政治I)为7 学分。2. 硕博连读生、直博生的学习年限为5-6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7年。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低于45分(包括硕士阶段)。其中公共必修课(英语、政治I、政治II)合计学分为11分,开题报告2学分,中期考核2学分。3. 对于已取得硕士学位,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者,学制为3-4年。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低于10分。其中公共必修课(英语、政治II)学分为4分,开题报告2学分。四、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一)学位课程的要求:按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要求执行。研究生须在每学期开学三周内

45、,将经导师签字认可的选课单提交给研究生部,否则选课无效,课程成绩不予记录。(二)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研究生入学后第四学期进行,与转博答辩同步。(研究生入学指硕士研究生入学,下同)(三)年度进展报告:在研究生入学后第四学期通过转博答辩,在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的同学,在研究生入学后第六学期末和第八学期末分别进行一次年度进展报告。明显有困难完成学业者转为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授予参照科学硕士学位或专业硕士学位的要求执行。(四)学术报告:每名博士研究生必须在转博后的学习过程中参加至少10次在本学院内举行的学术报告。(五)国际会议:每名博士研究生至少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并提供墙报展出或会议报告记录。五

46、、生命科学学科研究生科研成果要求(一)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以第一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或被接受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多篇研究性学术论文,且累计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4.0。2以第一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3.0的SCI期刊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3两人以共第一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5.0的SCI期刊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且本人对论文的贡献不小于50% 。(导师需书面说明贡献)4三人及以上以共第一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47、在SCI刊物上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排名第一的第一作者占50%,其余共第一作者均分50%,个人累计影响因子大于等于4.0。(导师需书面说明贡献)(二)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以第一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期刊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2两人以共第一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3.0的SCI期刊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且本人对论文的贡献不小于50% 。(导师需书面说明贡献)3以共第一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影响因子非常高的SCI刊物上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

48、术论文,由学位分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由多位研究生分享学位申请。(导师需书面说明贡献)(三)关于SCI论文有以下补充说明:1. 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研究生本人为第一完成人(或导师为第一完成人、研究生本人为第二完成人),获得一项或多项与毕业论文相关的发明专利成果,且专利申请已被正式公开的,相当于以第一作者在影响因子为1.0的SCI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2. 以共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导师要书面说明各第一作者的工作分工和贡献。原则上每位研究生以共第一作者申请学位的论文不超过一篇。3. SCI期刊的影响因子以申请学位时可检索到的最新影响因子或近5年平均值,以较高值为准。4. 所有合作培养项

49、目的研究生,凡申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类学位者,其发表论文的要求必须不低于本条例第五条的规定。且在第五条所要求的最低数量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必须为第一署名单位。6. 特殊情况,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位分委员会讨论决定。六、课程设置1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以及其他必修环节按学校研究生院统一要求执行。 2标有号课程为硕士研究生阶段必修课程。 3专业课程选修范围参见附录。学科基础课BI05101 细胞分子生物学(4) BI35201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与原理(3) BI45201 基因的分子生物学(4) BI4520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3) BI45204

5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3) BI45206 分子免疫学(2)七、科研能力要求 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八、学位论文要求 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九、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照生物学学科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十、本方案自2016级研究生起执行。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专业选修课程目录 课号课程名称BI00000 发育生物学(2) BI00000 免疫学文献阅读(2) BI06100 科学基金申请书撰写(1) BI06101 生命科学前沿(I)(1) BI06102 生命科学前沿(II)(1) BI15202 神经发育分子生物学(2) BI15702 高级神经生物学实验(4) BI157

51、03 神经可塑性进展(2) BI25202 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实验(3) BI25204 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2) BI25205 鸟类生态学(2) BI26201 遗传学文献阅读与分析(2) BI35201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与原理(3) BI35203 实验动物学(2) BI35204 免疫学技术原理与应用(2) BI36201 细胞生物学文献阅读与分析(2) BI4520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I(3) BI45204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3) BI45205 纳米生物学(2) BI45206 分子免疫学(2) BI46201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文献阅读与分析(2) BI4

52、6203 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2) BI54201 认知神经科学(2) BI55201 计算机在生物学中的应用(2) BI55203 听觉神经科学(2) BI55205 实用生物医学论文写作(2) BI56202 视觉神经科学(3) BI64201 结构生物学(晶体学)(2) BI64202 结构生物学(波谱学)(2) BI64203 结构生物学(光谱学)(2) BI65204 核磁共振实验技术(1) BI65701 生物大分子晶体学实验(1) BI66201 结构生物学文献阅读与分析(2) BI66203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4) BI66204 生物大分子晶体学原理(4) BI66205 生物大分子波谱学原理(4) BI74201 生物信息学(2) BI75201 生物大分子的分子设计及计算机模拟(2) BI76201 计算生物学文献阅读与分析(2) BM05101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4) BM05110 生物医学工程若干前沿(3) CS05141 机器学习与知识发现(3) CS05148 模式识别(3) ES25212 神经网络及其应用(3) MA06431 生物统计(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