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PPT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3563535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395.0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代汉语词汇》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古代汉语词汇》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古代汉语词汇》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词汇》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词汇》PPT课件.ppt(9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词 汇,古今词汇的继承和发展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同源词 同义词(略,例见文选部分),第一节 古今词汇的继承和发展,构词方式: 单音节复音节 单音节词的组合复音节词 偏义复合 词义:因袭与变异(迥异微殊) 词义扩大、缩小、转移 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 词义系统内部的调整,一般认为,古代汉语(主要指上古汉语)以单音节词占优势地位,而现代汉语,复音词特别是双音节词占优势地位。 古:单音词为主 复音词(连绵词、叠音词、偏义复合词) 今:复音词(复合词、派生词)为主 1.阅读古书,不要把两个单音词的组合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节词。 2.汉语词汇的复音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过渡时期中,部分双音结构的组合呈现不稳定状态

2、。,(1)同义(近义)词的连用 同义词连用的现象在古书中十分普遍。在长期的使用中,有些连用的同义词逐渐凝结,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了复音合成词。有的临时连用以后,并没有形成一个凝固的词流传下来。 在单音节词占优势的上古汉语阶段,单音词的组合比双音词更常见。,司马迁报任安书: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晁错论贵粟疏: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汉书赵广汉传:以诈巧迫胁臣相。 汉书苏武传:朝夕遣人候问武。 汉书苏武传:数通使相窥观。 贾谊汉安策:此时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 婚姻 左传成公十三年:“寡君不敢顾婚姻。”说文:妇家为婚,壻家为姻。 饑馑 朱熹论语集注:谷不熟曰饑,菜不熟

3、曰馑。 朋友 论语学而郑玄注: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恭敬 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朱熹集注: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2)不同义词的连用 经常连用的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词,有些逐渐凝固成一个复音词。且凝固后的意义,常常与古义不同。 在汉语复音化进程中,同样要区分单音词的组合还是双音词。(要区分的主要是与后世复音词形式相同的组合),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得意,得意而忘言。 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孟子梁惠王上: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贾谊鹏鸟赋: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

4、,举错不可不审也。 后汉书申屠蟠传:安贫乐潜,味道守真。 杜甫北征: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单音词的组合与凝固成词(复合词) 上古汉语本身是一个很长的时期,其间也有变化发展。有些词组结合使用较长时间后,后来因循使用,不再辨析它的内部结构,而只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使用,它就逐渐成为一个词。 具体地说,古代汉语中,双音节词组何时凝固为词,可以从意义结构、结合关系的密切程度、词重音、语法上的搭配等手段检测判定。 但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些由两个词根语素组成的双音结构,哪一些是词组,哪一些已经成了双音词,有时界线不是十分明

5、确。,复合词与词组的辨别,(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组合,如果整体的意义不是这几个词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意义有明显的融合、转化、引申、比喻等变化,亦即产生了新的含义,是词;如果整体意义只是这几个词素意义的简单相加,是词组。 左传屈完如师: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礼记檀弓下:能執干戈以衛社稷。 社,土神;稷,谷神国家的代称,(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组合,没有产生新的意义,但整体的意义比单个词素的意义更概括、更明确,或更抽象,在句子中完全没有必要拆开来分别解释,看成词。 礼记檀弓上:“哭泣之哀,齊斬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達。”孔颖达疏:“哭泣之哀,謂有聲之哭,無聲之泣,並爲哀。” 齐物论:“梦

6、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3)简缩词 三代:特指夏、商、周三代。 四时:特指春、夏、秋、冬四季。 五臟:特指心、肝、脾、肺、肾五种内脏。 (4)叠音词、联绵词、偏义复词 叠音词、联绵词本身是单纯词,但因为形式上是双音节的,阅读时容易受字形的影响误认为复合词。 偏义复词一般可以视作是双音节复合词。,偏义复词 概念: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起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的词。 原因:偏义复词的出现,往往跟上下文的偶数音节有关,是调节音节的一种手段。 注意:偏义复词意义偏在哪个语素上,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意义相对相反或相关相类的

7、词并列在一起,有时偏义,有时不偏义,也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1)相对相反 既醉而归,曾不吝情去留。(八下五柳先生传)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高1孔雀东南飞)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九上出师表)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后汉书何进传) 爪牙不足以嗜欲,驱走不足以避利害。(汉书刑法志),构成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以意义相反相对居多。 相对的两个意义一正一负时,一般表正的语素在前,表负的语素在后(如:利害、得失、休祲),多取负义而少取正义。 顾炎武日知录卷27“通鉴注”: 爱憎,憎也;得失,失也;利害,害也;缓急,急也;成

8、败,败也;同异,异也;赢缩,缩也;祸福,祸也。 动静、同甘苦、人马齐全、不计得失,2)连类而及 妾诚伤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诚可哀怜。(后汉书班超传) 年不顺成,君衣布搢本,关梁不租,山泽列而不赋,士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玉藻)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周易系辞上)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离娄下),A、根据上下文判断“偏”在哪一个词 史记李斯列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李渔芙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老学庵笔记:东坡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饼者,买卖食之,觕恶不堪

9、。,B、根据上下文判断是否“偏义” 得失 史记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孙子虚实: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刑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古今词义异同,严格地说,“古今词义”这个概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应当指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词义 先秦汉代 先秦、汉代唐代 汉唐清 清代现代 在一般的古代汉语基础课里所说的“古今词义”,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的是文言文的词义和现代汉语的词义的关系。 汉语史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大致情况: 马、牛、羊,东、南、西、北,父、母、兄、弟 史记佞幸列传:“諺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無虚言。” 左传隐公三年:“可薦于鬼神,可羞

10、于王公。” 诗唐风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 墨子节葬下:“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一)词义的扩大,菜:古义:专指蔬菜 今义:可表示除主食以外的一切食物。 说文:“菜,草之可食者。” 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 今义:指一切形式的睡眠。 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说文:“睡,坐寐也。”,焚: 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孟子许行:“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说文火部:“焚,烧田也。” 一切焚烧行为。,脸:古义:目下颊上,仅指颧骨部分。 响:古:回声。 色:古:脸色。 裁:古:裁

11、衣。,(二)词义的缩小,瓦:古义:陶器 今义:主要指盖房屋顶的建筑材料。 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臭: 周易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说苑杂言:“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县: 礼记王制:“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 坟: 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虫(蟲)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裸虫之精者曰圣人。 说文:虫,有足谓之虫。 禽 孟子滕文公下:终日不获一禽

12、。 三国志华佗传:吾有一术,名曰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说文:禽,走兽总名。,(三)词义的转移,诛:古:责求、谴责。今:杀。 左传公孙无知之乱:“(齐侯襄公)反,诛屦于徒人费。” 货:古:财物、财产。今:商品、货物。 盐铁论本议:“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汤: 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赴汤蹈火”、“固若金汤” 水浒传第八回:“收拾睡到四更,同店人都未起。 薛霸 起來燒了面湯,安排打火做飯喫。” “面汤”、“洗脚汤” 暂: 说文:“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行十余里,广阳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

13、上胡儿马。” 庾信镜赋:“不能片刻藏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币(幣) 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赵歧注:“皮,狐貉之裘;币,缯帛之货也。” 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 管子国蓄:“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 缯帛之货用于馈赠的财物或礼品货币,(四)感情色彩的差异:褒贬与轻重,诗卫风氓: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吹嘘 杜甫寄岑嘉州:谢脁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 谣言 干宝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祥 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 战国策楚策: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祅祥乎?,词义系统内部的调整,1选择

14、现象 2替补现象 3渗透现象: 坐 行 【行将】 坐弃三冬业,行观八阵图。(孟浩然送莫甥诸昆弟入西军)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韩愈石鼓歌),第二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本义及其探求 字本义与词本义 词义引申的方式 词义引申的相互渗透与影响,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引申,凡是由同一起点引申出的意义,彼此都有联系。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向相关方面延申而产生一系列新义,叫做引申。 古今词义之所以有同有异,主要的是它们是从同一个本义出发的不同的引申义,所以,抓住本义、分析其各个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就能从原理上、根本上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字本义和词本义 词的本义

15、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字义)。字形所记录的为该字的原始意义,即为字本义。 造意实义本字假借 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是其他意义的派生源头,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就是词的本义。,说文: 初,始也。裁衣之始也。 始,女之初也。 基,墙始也。 祖,始庙也。 从实际情况看,一个字的字形结构显示的意义与它表示的词的意义有的是一致的,重合的;有的是不一致,是错综的。字形义和词义是否一致,要通过古代文献的材料证明。,探求本义之法:(1)词形;(2)语境。 州:说文:“水中可属曰州。” 及:成语“望尘莫及” 行:诗经豳风七月:“遵彼微行。” 息: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通过字

16、形探寻本义的前提:汉字形义统一。 汉字形义统一是有条件的,对字形来说,只有本字和原形才能与义统一。 本字,根据某一词的意义而绘形,也就是专为记录这个词所造的字,称作这个词的本字。本字是对借字而言的。 莫、我、自、其,原形:文字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形体简化,趋于整齐,渐渐符号化,脱离了原始的形状,因而也就很难从中观察出词的本义,变得不可解释。因此形训的关键是要回到能够看出原始造字意图的原形上去考察。 望,颜 :楚辞渔父:“颜色憔悴。” 颠 :诗秦风:“有马白颠。” 题 :楚辞招魂:“彫题黑齿。” 领 :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顾 :孟子:“王顾左右而言他。

17、”,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本义必须是语言中的词义,在历史语言材料能够得到印证。 诛: 谴责: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诛?” 责求:左传庄公八年:“诛屦于徒人费,弗得。” 诛杀: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本义:有文字可考的、有文献资料可供参证的最初的意义。(P84) 權、演 从汉字的字形所反映出来的造字意图推测某词的本义,再从文献语言中考证这个意义是否确实使用过。,本义与引申义 徒:步行(本义)步兵(直接引申)跟从的人(间接引申) 朝:早晨(本义)早上看父母(直接引申)朝君(间接引申),本义与引申义联系之方式: (1)相似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诗小雅大东

18、) 酌以大斗(诗大雅行苇) 管,乐器钥匙。 (2)相因 虚,说文:“大丘也。”段注:大则空旷,故引申为空虚。 危,陡峭,高峻危险。 (3)相关 齿,门牙年龄 饭,动词名词,就词义变化总的趋势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是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 获:说文:猎所获也。/礼记檀弓下:古之侵伐者不获二毛。/“不劳而获” 习:说文:数飞也。礼记月令:鹰乃学习。/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引:说文:开弓也。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 析:说文:破木也。诗南山:析薪如之何。/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左传僖四: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 诗

19、经泮水:淑问如皋陶。 左传僖四: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晋书陆机传: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 柳宗元童区寄传:恣所为不问。,并列式引申,问候、慰问 过问、干预询问审讯 音讯 责问,周礼地官稻人:以潴畜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后汉书丁鸿传:杜渐防萌。 盐铁论本议:以礼义防民。 后汉书桓谭传: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连环式引申,防 堤坝 堵水、防水 堵塞、禁阻、防备、防止 约束 规范、标准,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左传宣四:宰夫将解鼋。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土崩瓦解。 后汉书耿纯

20、传赞:严域解扉。 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枹鼓之间,解甲投戈。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战国策赵策三: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综合式引申,分裂、离散 开放 分解牛体分解动物 解说、理解 解开、解脱 调解,官 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荀子强国: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 韩非子难一:耕、渔与陶,非舜官也。 周易系辞下:百官以治,万民以察。,间(閒) 1.从门间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2.天地间,人为贵。(曹操.度关山) 3.则美丑有间矣。(淮南子俶真) 4.草屋八九间。(陶潜.归田园居) 5.君臣多间。

21、(左传哀27) 6.乃用陈平计,间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7.齐人间晋之祸,伐取朝歌。(国语鲁语下) 8.非圣智不能用间。(孙子用间) 9.笙镛以间。(尚书益稷) 10.忧念惶惶,未有间宁。(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词义引申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两个或以上的词,在某个义项上具有同(近)义关系或反义关系或其他相应关系,经过引申,在其他义项上又形成同样性质的语义关系。 1.同步引申 2.相向引申,(1)同义词的同步引申 举=称:于是举酒于亭上。(苏轼.喜雨亭记)/称彼兕觥。(诗七月) 举出;提出: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左僖23)/称人之美。(礼记表记)/举人之过。(荀子不苟) 兴起;发动:敢行称乱。

22、(书汤誓)/称兵以害我。(左襄27)/举兵伐徐。(韩非子五蠹) 推荐;推举:称其雠,不为谄;举其偏,不为党。(左襄3),(2)反义词的同步引申 多少: 数量大/数量少。 称道;称赞/鄙视;看不起:君安能少赵人而令赵人多君。(战国策赵策三) 好恶: 女子貌美;泛指美好/貌丑;邪恶: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战国策赵策三) 喜欢;贪爱/厌恶: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礼记大学),2.相向引申 甲词由A义引出B义,乙词由B义引出A义,两者互相朝对方的方向引申,谓之相向引申。 果实: “民食果蓏蜯蛤。”(韩非子五蠹) “三湌而反,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 “仓廪实而知礼节。”(管子牧

23、民) “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词语古义的辨别,1.字形:劝、幣、醒 2.语境:“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对文、同义连用: 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墨子尚贤上) 居家常执勤苦。(后汉书班超传) 4.今语保留的古义:若即若离、走马观花、揭竿而起、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高1P92:有些文言实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意义也没有改变。请仿照下面的例子,找出保留加点词意义的当今仍使用的词语。,爱而不见 例:图穷而匕首见(出现) 来即我谋 若即若离(靠近) 以尔车来 尔虞我诈、出尔反尔(你) 女也不爽 屡试不爽、毫厘不爽(差错),第三节 同源词,同源现象的形成词汇义与词源

24、义 同源词的界定标准义通的原则 同源词与汉字 语源的推求,上古韵母 1、诗经押韵字系联归纳 2、谐声偏旁 对转 旁转,唇音: 帮 滂 並 明 (非)(敷)(奉)(微) 舌音: 端 透 定 以(喻四) 泥 来 (知)(彻)(澄) (娘) 照三 (章)(昌)(船)(书)(禅) 日 齿音: 精 清 从 心 邪 照二 (庄)(初)(崇)(生) 牙音: 见 溪 群 疑 喉音: 晓 匣(喻三)影,广韵音 上古音 说文说解 虚 晓纽鱼韵 晓纽鱼部 大丘也。 壑 晓纽铎韵 晓纽铎部 沟也。 隙 溪纽陌韵 溪纽铎部 壁际孔也。 罅 晓纽禡韵 晓纽鱼部 裂也。 瑕 匣纽麻韵 匣纽鱼部 间也。 晓纽鱼部 晓纽鱼部

25、坼也。 暇 匣纽鱼部 匣纽鱼部 间也。,“空隙”,“虚”是大山丘之间的空旷地 “壑”是从陆地平面上下陷的坑 “隙”是墙壁裂缝形成的空洞 “罅”是瓦器中间的裂缝 “瑕”是玉器中间的裂隙 “ ”是土地的坼裂 “暇”是日子的空隙,一、同源现象的形成,王力:事物得名之始,固然是任意的;至于在一个词演变成几个词的时候,就不再是任意的,而是在语音上发生关系的了。 同源的派生词的音义,由于都是从根词早已结合在一起的音义直接或间接发展而来的,因此带有历史的、可以追溯的必然性,这就是音近义通现象产生的由来。,汉语词汇积累的三个阶段: 原生、派生、合成,原生阶段:汉语词汇的原始积累。关于原生造词的理论,是无法验证

26、的假说。原生词的音义结合不能从语言内部寻找理据,通常认为是约定俗成的。 派生阶段:汉语由已有的旧词大量派生出单音节的新词,并促进汉字的迅速累增。 合成阶段:两汉以后,汉语由单音词为主转变为双音词为主。(大规模造字结束),透母豪韵音变端母沃韵 超越过(引申)越至最高处卓 【超】另造新形【卓】,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产生新词的时候,有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在旧词的意义引申到距本义较远之后,在一定条件下脱离原词而独立。 有的音有稍变,更造新字,因成他词。 “超”“卓” 有的音虽无变,字分数形,遂为异语。 “舞”“巫”“武”,P96 由同一个语源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一组音义相通的词,叫做同源词。,二、同源词

27、的界定标准,声近义同,同一来源。 (1)语音相同或相近 (2)意义相同或相近 (3)同一来源,遘、媾、购、觏、沟、篝,遘/行路类/(二人)交合/ 媾/婚姻类/(婚姻关系)交合/ 购/买卖类/(钱与货)交合/ 觏/目见类/(目光)交合/ 沟/水流类/(渠道)交合物/ 篝/竹编类/(竹片)交合物/,对词源义的认识,有助于同义词间的辨别,境界 竟(说文:乐曲尽为竟。左传宣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境 介(说文:画也。):分隔 界,三、同源词与汉字,词的派生推动了文字的孳乳。为了从书写形式上区分源词和派生词,便要另造新字。在派生推动下造出新字称孳乳字,同源孳乳字记录的是同根派生词,彼此自然

28、也有音近义通关系。 1.形体无关的同源字 2.同声符的同源字 3.同形的同源字,同声符的同源字 广义分化: 增、層、甑 彊、薑、麠 决、抉、诀、玦、缺 卷、拳、蜷、鬈 乔、桥、峤、骄,引申分化: 毌、贯、遦 说文:“毌,穿物持之也。从一横贯,像宝货之形。”“贯,钱贝之贯。”“遦,习也。” 仍、艿 、孕 说文:“仍,因也。” “孕,怀子也。” “艿,艿草也。”玉篇引说文:“旧草不芟,新草又生曰艿。”,同源词与词义引申 同源:不同的词之间 引申:一词的不同义项 当引申义用另词记录,最终分化成新词,则是同源词关系,如: 取娶 / 朝朝 / 小少 / 久旧 / 见现 同源词的义通关系和多义词的引申关系

29、是词义运动的两个结果,它们的差异在于是否改变词形。词形的改变或变音、或造字意味着词的分化,词形不变则视为引申义共词。,同形的同源字 数 庄子秋水:号物之数谓之万。 庄子秋水: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 礼记祭义:祭不欲数,数则烦。 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洿池。 词义因引申而变为多义,而且同时发生了音变,就标志着词形也已分化。文字上未造新形,即为同形的同源字。 是否发生音变,是区分多义词和同源派生词的主要条件。,四、语源的推求,放在整个汉语词汇系统中全面考察。 由同一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因而有音近义通关系的词叫同源词。同源词包括根词和同源派生词,形成一个词族。词族是一个有系统的音义关系群。 根词指

30、最早派生其他词的总根,它的音与义是按约定俗成的规律结合起来的,这种词我们称作原生词。原生词的音与义是它所派生的同源词音义的渊源。,推源和系源 寻找派生词的音义来源,分析派生词的词义特点,都需要作推源与系源的工作。 从同源词中确定根词与源词,叫做推源。 在根词不确定的情况下归纳和系联同源派生词,叫做系源。,完全推源与不完全推源 确定根词叫完全推源。根词在理论上肯定是有的,但是由于语言历史久远,口语消逝,文字后于语言产生,书面材料对完全推源很难提供确凿的证据。所以,这项工作在训诂实践中完成的可能性很小。 确定源词是一种不完全推源。这一般是可以做到的。 释地:原,元也。 释水:涧,间也。 释语言:政

31、,正也。,全面系源与局部系源 在可能的范围内,将可以确定的同源词全部归纳到一起,并且整理出它们的词义发展脉络,叫做全面系源。系源是在根词没有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全面系源可以根据需要确定一个起点。,根词虽在理论上肯定存在,但是语言发生的历史久远,古代的口语消逝,文字后于语言产生,书面材料对完全推源很难提供确凿的证据,对不完全推源也只能提供一部分的证据。系源和推源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历史的,而是平面的,只要确定一个时段这个时段确定多长可依需要而定把共时的同源词归纳在一起就可以了。,由于根词不确定,加之词在派生时多支多蔓,悠久的历史和纷繁的方言又使词音和字形变化多端;所以,全部系源实际上也做不到。考察传统字源学的材料,可以发现,前人所作的工作大部分是平面的局部系源和一部分不完全推源。在不完全推源中,源词和派生词的联系是直接的,因此都共时,也可看作是平面的。这就反映出传统字源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它虽把字源看作一种历史现象,但研究法却是平面的,不是历史的。,下次课内容:文选,诗经生民(中册P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