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结构设计教案

上传人:xian****hua 文档编号:135630290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5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女装结构设计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女装结构设计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女装结构设计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资源描述:

《女装结构设计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装结构设计教案(3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女装结构设计第 一 章 女装原型第一节 文化式女上装原型的构成原理一、 原型的制图(上衣、裙子)二、 原型的分类和分析三、原型的修正1、胖体2、瘦体3、挺胸体4、驼背体5、扁身体6、圆身体实验内容:原型1:1纸样一份,要求针对自己的体型数据,制作一件原型 。 (此原型要求裁剪、缝制、试穿、修正)课外作业:原型1:5硬板纸样一份,预习。思考题:1、女装原型是复合人体哪一体块的结构?为何将该体块作为原型结构?2、女装原型属于女装中哪一类服装的基本型?松量是怎样设计的?试析原型的使用范围。3、为何女装原型的前摆缝较后片多出 2 cm?第 二 章 原型的基本原理应用(一)第一节 原型的三个基础原理及应

2、用一、对位法则及省移原理1、省的概念及其作用 (1)什么是省(2)省的作用2、乳凸量、预留胸省量、腰胸差量、前后差量间的关系3、对位方式与体型、服装造型的关系4、省道转移与造型设计(1)省道的形式(2)省道转移(3)省道变褶裥(4)省道变分割线第二节 裙子基本纸样变化原理及应用1、 腰省变摆量2、 腰省变分割线3、 腰省变褶裥实验内容:要求进行 裙子 的工艺实践。(用彩色卫生纸操作)课外作业:省道转移1:5各练习二份思考题 1、省的类型有哪些?应如何应用?2、常用的省移方法有哪些?试述省移原理的规律。3、试析全省量的构成及应用方式。4、试析柔和胸省的设计方法。5、乳凸量设定的依据及其应用。第

3、三 章 领型的结构变化设计第一节 领子概念一、领围的测定方法1、测量要领2、测量方法二、领的分类1、立领2、翻领3、驳领4、变形领三、领成型原理一领的立体构成四、配领松量的构成原理1、领面、领座、夹角、领外沿尺寸、前偏量的认识2、肩颈领面宽、领座高、二者夹角的关系与领的造型第二节 立领的结构原理及变化设计一、立领的起翘量设计原理1、 脖颈结构与立领的起翘量设计二、立领的舒适性1、 立领舒适性的掌握原则三、立领的变化设计1、中式立领2、连身立领(领省的应用)第三节 各类领型的结构原理1、无领1、翻领2、驳领3、变形领实验内容:要求进行 典型领型 的1:1纸样绘制十款及工艺实践。思考题 1、男女体

4、型中,颈部有何特征区别?2、试述驳领的部位名称。3、立领结构中为何前领做上翘设计?有何规律?4、试析无领式领门线的变化规律。5、试析一字领的结构方法。5、在企领的结构设计中,为何领面曲度比领底曲度大?6、翻领领口的U、V型指的是什么?7、试述翻领松量与领型的关系。8、驳领的配制有哪些关键因素?9、驳领配制的方法有哪些?第 四 章 袖子的结构变化设计第一节 袖子样板的合理性一、袖的形态、位置和分类1、手臂的自然形态与位置2、合适袖山形状的判定3、袖的形态和位置4、袖子的分类二、袖山、袖肥与腕运动的关系1、袖原型与人体部位的对应关系2、袖山、袖肥与袖下尺寸的关系3、手臂运动与袖山高度的变化对袖造型

5、的影响三、合适袖山高的确定1、袖山吃势量的原理2、袖山吃势量的合理设计第二节 宽松袖一、袖的基本型一直线型、H型二、A型一喇叭袖的纸样构成三、0型一灯笼袖的纸样构成第三节 合体袖一、合体一片袖的构成一袖省的形成原理二、袖省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第四节 插肩袖、连袖的设计原理一、插肩袖成型原理及设计要求二、袖造型与人体活动三、腋下松量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四、腋下活动量与袖下裆的结构第五节 袖片的分割变化设计一、横向分割的特点(上下袖片)l、灯笼袖2、七分袖3、O型短灯笼铀二、纵向分割一两片袖的形成原理第六节 袖山的分割设计一、规则省、褶在袖山的应用设计1、 各种造型的泡泡袖二、袖山的分割设计1、鸡腿袖2

6、、羊腿袖3、袖山的分割线与褶的结合设计4、袖山的分割线与衣片肩部的结合设计三、特殊造型袖的综合设计课外作业:变化袖型1:5制图一份,预习。思考题 1、试析袖肥大小、袖山高低、袖下尺寸与手臂运动的关系。2、试析袖山弧线曲度变化与袖山高低的关系。3、在合体一片袖的结构中,袖口中线应如何设计?为什么?4、试析合体两片袖的结构原理。5、为何原型袖口不做直线造型而是曲线造型?6、试述泡泡袖、灯笼袖的结构原理,其设计方法有哪些?7、合体袖传统袖开衩扣位应如何设计?8、试析插肩袖的结构原理。9、试析抬高角度对人体手臂活动的影响。10、试析腋下松量与人体手臂活动的关系。11、试析腋下活动量与袖下裆结构处理的关

7、系。第 五 章 女装外套的结构设计第一节:宽松造型的结构制图(衬衫、甲克)第二节:半合体造型的结构制图(大衣)第三节:合体造型的结构制图(女套装)第四节:紧身造型的结构制图(无领,无袖连衣裙)第五节:内衣第六节:礼服实验内容:要求进行针对服装样品、款式图片的 看样制图 直接画法1:1练习8份。第 一 章 女装原型第一节 文化式女上装原型的构成原理一、 原型制作女装原型修改之处:1、 袖笼深1/6B+82、 BP点在BL线下2cm。BP点一般据腋下58cm。3、 背宽改为B/63.5cm。胸宽改为B/6+2.5cm。4、 后冲肩量1.5cm。二、原型分类和分析 1、 英、美、日原型比较美式:英式

8、:a、 英美多采用定寸法,尺寸较准确,日式采用比例法较多。b、 英式趋于保守,美式更加开放,日式趋于中等。 2、原型纸样分析a、 袖窿深与人体腋深:原袖窿深一般比人体腋深低2cm,或定在BL上。b、 袖山、袖身与人体手臂:袖山斜度约在人体手臂抬高2030时,所 对应的高度 比 垂直静态时低1.4cm;袖宽约为手臂最大围度加上45cm;袖山吃势量为24cm。c、 原型腰身:比人体多2cm松量。d、 原型臀围:比人体多4cm左右。 二、原型的修正特殊体型* 挺胸体1、体型特征 人体胸部前挺,饱满突出,后背平坦,头部略往后仰,前胸宽,后背窄,穿上正常体型的服装,就会使前胸绷紧,前衣片显短,后衣片显长

9、,前身起吊,搅止口等现象。2、制图上的调节 通过测量前后腰节线在正常体型制图上加以调节,调节的具体数据视情况而定。通过前片胸围线处切开,后片胸围线处折叠,调整以下所述部位,达到符合挺胸体型者的穿着要求。(1)放大劈门(前领口内撇)。女式一部分放大劈门,一部分放大肩胸省。(2)前胸放宽,男式大于0.18B,女式大于0.185B;背宽改窄,男式小于0.19B,女式小于0.185B。女式如有背省则改小。(3)前片上平线抬高(使得前腰节长大于0.25h),后片上平线适当降低。(4)前胸围放大,男式一般大于0.24B,女式大于0.25B,后胸围改小,男式小于0.26B,女式小于0.25B。另外,袖片也要

10、做一些处理:(5)袖山深线处折叠缩短后袖缝。(6)袖山头装配标记向后移动。(7)前袖山头放胖些,后袖山头放低些。* 驼背体(曲背体)1、体型特征 人体背部突出且宽,头部略前倾,前胸则较平且窄。穿上正常体型的服装,前长后短,后片绷紧起吊。2、制图上的调节 通过测量前后腰节线在正常体型制图上加以调节,调节的具体数据视情况而定。通过前片胸围线处折叠,后片胸围线处切开,调整以下所述部位,达到符合驼背体型者的穿着要求。(1)劈门改小,女式胸省改小。(2)前胸改狭,后背放宽。女式收背省的背省放大。(3)前片腰节线改短,后片则放长。(4)前胸围改小,后胸围放大(摆缝向前移)。(5)袖山深线处切开放长后袖缝。

11、(6)袖山头装配标记向前移动。(7)前袖山头改瘪些,后袖山头放高些。* 平肩1、体型特征 两肩端平,呈“T”字型,穿上正常体型的服装,就会使上衣肩部拉紧,止口豁开。2、制图上的调节(1)通过前后袖窿深线处切开,在正常体型制图上加以调节,调节的具体数据视情况而定。(2)通过前后袖窿深线处切开,调整下述部位,达到符合平肩体型者穿着要求。(3)减小前后肩斜度(抬高肩斜)。(4)袖窿深线处相应抬高。* 溜肩1、体型特征 两肩塌,呈“个”字型。穿上正常体型的服装,会使两肩部位起斜褶,出现止口搅等现象。2、制图上的调节 通过前后袖窿深线处折叠,在正常体型制图上加以调节,调节的具体数据视情况而定。通过前后袖

12、窿深线处折叠,调整下述部位,达到符合溜肩体型者的穿着要求。(1) 增大前后肩斜度(放低肩斜)。袖窿深线相应放低。* 高低肩1、体型特征 左右两肩高低不一,一肩正常,另一肩低落。穿上正常体型的服装低肩的下部出现皱褶。2 、制图上的调节 按溜肩的调节方法,在正常体型制图上加以调节,调节的具体数据视情况而定。见图。通过前后袖窿深线处折叠,调整下述部位,达到符合高低肩体型者的穿着要求。(1) 增大低肩肩斜度(放低肩斜)。(2) 低肩袖窿深线相应放低。注:溜肩调节的是两肩,而高低肩则是调节低肩。第 二 章 原型的基本原理应用(一)第一节 原型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一、对位法则及省移原理1、省的概念及其作用 (

13、1)什么是省服装中省褶的起源于别针造型时期:在罗马时代,美丽的埃及艳后,命人星夜制作性感的晚装,但皆不能表现其完美起伏的曲线。于是命人用别针将十人才可用手简单造成的,类似于今天3D设计一样的量身制作而多余的面料固定。最后,艳后大胆而富于创新精神的做法,成就了一批宫廷设计师,纸样师。后继者继而将多余的面料产生的部分称为省或者褶。而根据不同的面料及成衣的效果,慢慢开始有的直接将面料裁剪掉,有的则倒贴在内(或平分),于是省与褶被细分开来:省:指面料被掏空,裁剪的部位;在纸样通常表现为V形状及上下V形状。褶:指面料没有被裁剪过,但在工艺上会开成一条做好线。(2)省的作用省的意义在于提高服装的适体性,无

14、形省是在此基础上模糊与淡化省的外形特征,并与其它的表现形式融合起来,在提高服装的适体性的前提下,大大地丰富与完善服装设计的表现形式,使设计真正地达到多元化。比如肩凸:人体自然站立时,无论如何肩头都呈现明显的凸点,因此可以引出无 数条射线,不过由于人体臂部的运动要求,使其应用范围击中到两条射线上。一是袖窿线,二是袖中线与肩线的连线。袖子和上身的接缝实际上在为肩峰做省的处理,构成断缝结构。连身袖或者插肩袖在袖中线与前肩汇合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张角,这说明袖窿线和袖山线所形成的省量转移到了肩线和袖中线上,这实际上就是肩峰点的省移。2、乳凸量、预留胸省量、腰胸差量、前后差量间的关系前片省量胸省量腰省量3

15、、对位方式与体型、服装造型的关系4、省道转移与造型设计传统胸省的选择,不外乎有5种,即腰省、侧省、袖窿省、肩省、领口省,这些省无论怎样变化位置,省的指向都是胸点。而实际上只要省尖的指向固定,就可以引出无数条结构现,准确说胸省的设计可以选择无数次,可以是分解设计,也可以是移位设计,这就是所谓的胸凸射线。41、 省道的其它形式(1)同手缝工艺结合的无形省设计。 (2)利用面料的伸缩性进行无形省的设计。众所周知除弹性面料外,普通面科斜纱的伸缩性要大大超过经纱和纬纱,在今天流行简约主义的都市时尚中,利用面料的特性进行无形省设计的技巧将大行其道。具体的操作技巧表现为:以前中心线为基准,用大头针将其固定,

16、然后将余量推向两侧,继而往肩胸处推移,最后将所有的余量集中在领口处,整体造型简洁明快,同时将造型艺术中静中有动的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掌握了造型原理,该方法也可用在其它的部位如背部、腰部以及胯部等等。(3)表现肌理效果的无形省设计。在立体裁剪中有许多表现肌理效果的造型手段,堆积法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借用堆积法的构成原理进行无形省的设计,也是现代服装设计的表现技巧之一。具体操作时将面料铺放在人台上用大头针固定住,然后将布科与人台贴合,在贴合的同时会产生许多余量,将这些余量以堆积的方式来处理,便产生了无形省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4)夸张有形省的无形省设计。而缝份以及省道外化性设计便是改变服装构成形式

17、的一种具体表现,体现了一种桀骜不逊,无拘无束的生活理念。夸张有形省的无形省设计就是在省道外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变化处理,使外化的省道更具形式美,设计语言更富有魅力。(5)利用编织法做无形省的设计。编织法是立体裁剪中的一种造型技巧,其最大的优势体现在组织结构简单、疏密与松紧度可自由调节,利用编织法做无形省的设计就是将余量在编织的过程中消除掉,既满足了对服装造型美的设计要求同时又提高了服装的适体性能,并且其适用范围尤为广阔。42 省道转移及分解胸部余缺处理的极限就是把全省用尽,我们把这种设计叫贴身设计。然而服装造型并不是都是贴身的,所以在胸省的用量中往往只用全省的一部分,就是采用全省的贴身设计,也习惯

18、于分解使用,这样能使造型更加丰满适体。固此,就出现了全省的部分转移和全省的分解转移的设计方法。 省道转移时,根据服装造型,可进行全身转移(断腰且紧身),部分省道转移(合体,紧身)不转移(松身)。 1、全省转换成单省 a、后肩省的转移 b、胸省转移 c、省尖不指向BP点时的转移 d、转移成弧形省、折形省 2、全省分解 3、不对称的两边省道转移4.3 省道变褶裥 1、省道变褶裥 2、省道变褶裥加分割线 3、不对称的褶裥4.4 省道变分割线 1、左右对称过胸点 2、左右非对称的分割线 3、不过省端点的分割线第二节 裙子基本纸样变化原理及应用1、 腰省变摆量2、 腰省变分割线育克线设在中腰线以下1cm

19、处最佳。3、 腰省变褶裥第 三 章 领型的结构变化设计第一节 领子概念一、领围的测定方法1、 测量要领2、 测量方法二、领的分类1、立领2、翻领3、驳领4、变形领二、 领成型原理一领的立体构成四、配领松量的构成原理1、领面、领座、夹角、领外沿尺寸、前偏量的认识2、肩颈领面宽、领座高、二者夹角的关系与领的造型第二节 立领的结构原理及变化设计一、立领的起翘量设计原理1、 脖颈结构与立领的起翘量设计二、立领的舒适性1、 立领舒适性的掌握原则三、立领的变化设计1、中式立领2、 连身立领(领省的应用)第三节 各类领型的结构原理1、 无领2、 翻领2.1 后翻领常规性的设定考虑哪些因素? 对后领腰立体造型

20、的高度位置的考虑。如图l为翻驳领侧面立体效果的示意图,领腰后中心上口点为R,颈侧处领腰上口点为A,前身驳折点为B,当RAB构成自上而下流畅的线型时,则为较美观的,同时这样的领腰上口线型吻合于多数领形的风格。所以后中心领腰高尺寸的取值大于或等于颈侧处领腰高尺寸,一般大于的量在071O范围内。对后翻领外围轮廓线型的高度位置考虑。在图1的翻驳领侧面立体效果的示意图中,后翻领外围轮廓线后中心点D,肩线处领子外围轮廓线为M点,由于前身胸部以上的造型,前领外围轮廓线构成了立体自上而下的线型,所以如果后翻领外围轮廓线构成的线型,在立体上也是后中至侧为自上而下构成光顺统一的美观的线型。同样这样的领子前后外围轮

21、廓线在侧面构成的视觉造型吻合于多数领形的风格。所以后翻领外围轮廓线盖住衣身的尺寸在平面衣身上的结构如图2,后中心尺寸CD=M-201O。对后翻领外围平面线型的考虑。(1)为何要认清翻驳领肩线处领面宽与颈侧处领面宽的关系?一文中,对于驳折线角度位置的变化构成后领外围轮廓线型的改变已作了论述,而后翻领外围轮廓线型的曲率,除了保证立体位置以外,由于后翻领的后领(如图3)是与前领整体组合的特性。所以当驳折线越垂直或偏斜于衣身外侧,如图4、图5,因为在保证后领腰,后领面尺寸不变的前题下,后翻领外围结构线的线型的曲率发生了变化。(2)而后翻领外围结构线型的曲率,除了保证立体所在的位置以外,还应考虑到后中部

22、位领腰、翻折面的尺寸关系,图6图1中颈根斜面的P-P剖面图,在后中部L。、L2区域内,后领孔线、后腰上口线、后翻领外围轮廓线近似在同一条线上,它们三者的长几乎相等,所以就构成在后中领孔宽13范围内后翻领外。围线型平行于后领孔线型,且垂直于后中直线,如图7。(3)根据以上(I)、(2)的分析,为了防上后翻领外围结构线曲率的变化太大,往往可略调整后领后中心尺寸、略调整后中领腰的高度尺寸(如图8)。(4)对后翻领外围轮廓线长误差的考虑。本专栏后翻领外围线的长与哪些因素有关?中的论述,后翻领外围轮廓线的长与许多因素有关,所以根据常规性的计算会会有一定误差,而后翻领外围的造型在衣身造型之外,同时服装面料

23、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所以误差在05范围内不会明显影响后翻领的造型及衣身的结构。计算会有一定误差,而后翻领外围的造型在衣身造型之外,同时服装面料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所以误差在05范围内不会明显影响后翻领的造型及衣身的结构。 3、 驳领翻驳领的结构设计一般是直接在前衣身纸样上绘制衣领纸样。由于驳领的里面通常衬以硬领衬衣,所以要开大原型领线。根据面料的厚薄,侧颈点开大厘米,右颈点开落厘米,面料越厚,开落值越大,薄料可不开落,取原型领线。31 翻驳领结构设计步骤 、在原型板的基础上,后领围线稍开大后,量取后领围尺寸。 、做驳头翻折线,先找出叠门宽然后再找出叠门与腰围线的交点作为驳点。从已经开宽的前颈侧点向

24、外量出领座高减掉,如果设领座高为此尺寸相对稳定,则该尺寸为,从此点到驳点连线就为驳头翻折线。 、做串口线和驳头宽,先从前颈点向下做斜线与翻折线相交,此线为串口线。然后做垂直于翻驳线的驳头宽与串口线相交。 、确定领口线的位置和倒伏线,首先经过开宽的前颈侧点做驳头翻折线的平行线,此线向下与串口线相交,向上取后领弧长尺寸。然后还是从开宽的前颈侧点开始再作一条直线,直线尺寸也为后领弧长尺寸。两条右领弧长直线之间的距离为此就是西服领的倒伏量,见图。 、确定领嘴位置和后领宽位置,在串口线上由驳头宽点向上为下领角,上领角下领角上下领角之间夹角为(此数据只适合传统西服的配比关系,时装款式的翻驳领可任意设定)。

25、然后取后领宽垂直于倒伏倾斜线,见图。 、画轮廓线,按图所示,分别把领外口线及驳头轮廓线画出,完成西服领结构设计的全部过程,见图。32 倒伏量的影响因素在领座高一定的情况下,领面宽越宽,后领外口尺寸越大,因此倒伏量越大。但在实际情况下,倒伏量不仅与领面宽,领座高有关,还与面料、领嘴结构、制作工艺、肩的倾斜度、肌肉发达有关,以下将介绍翻驳领倒伏量的影响因素。 我们知道,一般翻驳领领面宽比领座高要大这说明倒伏量比较小的。有时领面宽需要加宽,这种选择并不意味着领座高同时加宽,也就是说,领面增加的部分应向肩部外围延伸,而不是增加领高。领面宽与领座高差值所产的倒伏量为(),为领面宽,为领座高。 不同的面料

26、,由于采用不同的原料、纱线、织物组织、织造方法,其质地性能也不一样:有的柔软轻薄;有的硬挺厚重。材料的塑形性也不同,这就作用于不同的面料,其倒伏量不同。薄面料的倒伏量一般取,中厚面料的倒伏量一般取厚面料的倒伏量一般取。对于塑形性比较好的面料,可作的微调。 翻驳领的领嘴结构通常有三种形式:领嘴不位于翻折线上,无领嘴、领嘴位于驳头翻折线上,对于这三种领嘴结构,倒伏量的取值不同,通常情况领嘴位于翻折线上,倒伏量取;领嘴不位于翻折线上,倒伏量取;无领嘴,倒伏量取。 翻驳领的翻领是由翻领面与翻领里两部分进行缝合,在缝合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缝缩。有些款式的翻驳领,为了美化衣领的外观效果,增加衣领的牢固度

27、,翻领的上口缉明线。对于这些款式,我们在进行结构之前,需要测试缝率,来确定由于不同的制作工艺所需的倒伏量。肩倾斜度及肌肉发达程度的影响 当领座高与领面宽一定时,肩的倾斜度的减小意味着领止口线的长度将增大,倒伏量应增大。肩部肌肉发达的体型,倒伏量也应增大。 值得注意的是,领面宽与领座高、面料、领嘴结构、制作工艺、肩的倾斜度、肌肉发达程度等影响往往同时出现,因此,设计者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来确定倒伏量,即倒伏量。其中为领面宽与领座高差值所需的倒伏量,(为领面宽,为领座高),为不同面料所需的倒伏量,为不同领嘴结构所需的倒伏量,为不同制作工艺所需的倒伏量,为肩的倾斜度以及肌肉发达程度所需的倒伏量。倒伏

28、量是翻驳领的特有结构,然而翻驳领的服贴度要求很高,这意味着倒伏量不宜过大。倒伏量过大,意味着翻领的领外围容量增大,可能产生翻折后的领面与肩胸不服贴。如果倒伏量为零或小于正常用量,使翻领的领外围容量不足,可能使肩胸部挤出褶皱,同时领嘴拉大而不平整。33 影响翻驳领的变化因素 翻驳领的结构比较复杂,因为它不但与倒伏量有关,还与驳领长度、直开领长度、串口线斜度、领嘴形状、驳领宽度、驳领形状、翻领宽度、领外口线、叠门宽有关。 驳点根据设计需要沿前门襟止口线上下移位,并与驳领点直线连接(即翻折线)而形成各种长度的驳领。由于这种领型是根据翻折线来制图的,驳点的变化会引起领子倾斜度的变化。驳点位置的确定,基

29、本上由外观造型来考虑。 由于翻驳领的制图是在前领口基础上配制的,直开领长度的变化会引起领子的同步变化,所以直开领的大小,完全可以根据外观需要来设定。直开领长度的变化,改变了领嘴的位置,产生新的视觉效果。 串口线斜度的改变,完全是为了外观设计需要。串口线是领下口线与领圈的公共线。串口线斜度的变化,可以看作是一种线的移位,它对领子的倒伏量无任何影响。 正常的领嘴形状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一般为。在实际设计中,可以对领嘴的形状加以变形,甚至使其消失掉。 驳领宽度的变化,以改变外观形态为目的,通常是与翻领部分的宽度同时变化。 驳领形状的变化方式与变化手法多种多样,有的是通过不同的形的组合,而产生新的形;有

30、的则是运用仿生学原理,从自然物象中寻找灵感,如青果领、燕领等;有的是利用分割,展开技术对翻驳领的基础形进行变化,还有的是利用装饰工艺,使翻驳领的外观丰富多彩。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手法,无论其外观怎样变化,翻驳领的风格必须与服装的整体风格及特定的功能相统一,这是所有领型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翻领宽度的变化不仅是一种外观形状的变化,而且还关系到内在结构的变化。根据倒伏量原理可知,当翻领宽度增大时,倒伏量也要作相对而应的增加,否则,会因领外口线过紧而迫使领座开高,使领子的外观出现不平服的现象,达不到变化的预期目的。 领外口线的变化不仅是改变领外口线的形状,而且要考虑领宽、倒伏量、领角形状、领嘴形状、

31、驳领形状等相关因素,使它们在整体上达到和谐统一。 单排扣的叠门的宽度为,双排扣叠门宽度可根据设计需要而定,通常为。叠门宽越宽,翻折线的斜度越大,由于翻驳领的倒伏量设计是以翻折线为基准的,因此翻驳领的倒伏量也相应增大。 34 翻驳领外围轮廓线在平面前肩线处位置的确定与哪些因素有关平面结构线是立体至平面的展开,同样翻驳领外围轮廓线在平面前肩线处位置是由领腰、翻折面、肩线的立体形态所决定,所以必须首先找到相关的立体形态。如图1中,S为预侧立体领孔宽点,A为颈侧领腰上口点,SA为颈侧处的领腰高尺寸,a为领腰SA与S点垂线的角度,SP为立体肩斜线,AM为领子颈侧处翻折的面,B点为前领的驳折止点,AB为驳

32、折线,MQ为领子在前衣身上的外围轮廓线。在立体肩线上M点的位置与如下因素有关:l、与颈侧处领腰的高度SA有关。2、与颈侧处领腰的立体角度有关。3、与立体肩线SP的斜度有关。4、与颈侧处翻折面AM的宽度有关。5、翻折面材料的软硬、轻重、受重力在颈侧处AM构成的线型有关。当确定了立体A点、M点、AM的线型,才可找到AM的实际长度L,再根据翻驳领前领腰连着衣身一起转折的特性,在平面前衣身结构的肩线上,根据L尺寸直接找到翻驳领外围轮廓线在平面前肩线处的位置(如图2),S为平面颈侧处领孑L宽点,SP为平面前肩斜钱,A为SP的延长线,SA为颈处领腰高尺寸,AM=立体AM线型长L。除此以外,驳折线AB构成立

33、体形态的角度及预部吻合的程将改变A点在立体造型中距A点的位置,也会影响到M点的确定。35 为什么常规的翻驳领下口颈侧处应修光顺?翻领或翻驳领下口颈侧处应修光顺,是因为颈侧处的翻折线必须修正的缘故。 图1为翻驳领的结构图。S点为前衣身领孔宽点,A点为肩线延长线上的驳折点,SA为领腰尺寸,B点为前身的驳折止点,AB连线为驳折线,B为驳折线与前领面分割线的交点,SF为上领与前身的内分割线。CD为后领中心线,CS为后领下口线的基准线,MD为后翻领外围轮廓线,CR为后中心领腰尺寸,RD为后中心领面尺寸。图2为图1中上领的结构放大图。后中心领腰上口点R与前身颈侧处驳折点A直线连接,与前身翻折线AB构成了二

34、条相交成角的驳折线。过A点作RA的垂线交外围线于P1点,过A点作AB的垂线交外围线于P2点,如领子以RA、AB直线为翻折线,则P1P2尺寸为外围多余尺寸,P2、P1点前后外围尺寸产生不足,外围必须的尺寸不能均匀分配。图3为A点处修正翻折线的结构图。RR垂直于CD,RR等于1/3后领孔宽。A点为修正后的颈侧处驳折点,AA为修正A点处折角必须的量。修正后的翻折线RRAB能使外围轮廓线合理分配至衣身。根据立体至平面展开的原理,领面所构成立体造型的形态近似于椭圆锥台型,所以翻折线必须为RRAB构成光顺的弧线才合理。当翻折线A至A点修正光顺后,减少了颈侧区域领腰的纵向尺寸,所以必须在领子下口颈侧处弥补减

35、少的量,修正翻领或翻驳领下口使之光顺。如图4。图5为翻领的结构图。图6为翻领下口颈侧处修正的结构图。修正的方法及原理和翻驳领相同。36 翻驳领与立驳领颈侧处领腰的确定方法为何不同? 通常翻驳领制图在肩线的延长线上取SA尺寸为颈侧部位领腰(如图1),而立驳领制图是在肩线的延长线上取SA尺寸再提高A点至A,SA为颈侧部领腰(如图2)。首先,领腰是针对在领孔上竖立倾向的表面尺寸,而不是驳折线与领孔的距离。驳折线只是在领腰之上,依附于领腰,且驳折线有其方向性,当驳折线的角度在变化时,驳折线距领孔上某一点的垂直距离也在发生改变。其次,立驳领是立领与驳领的组合,在制图时必须已知立领部分领腰的高度、前后领腰

36、区域的形态及相关尺寸,所以前领的结构制图必须找到颈侧处前后领腰的分界线,如图2中SA。翻驳领的结构制图是根据前领与后领外围轮廓线的尺寸组合的,无需考虑领腰尺寸,所以在前身制图中,延长肩线取领腰,确定驳折点A,可不考虑A点在颈侧部的具体位置(如图1)。由此形成了翻驳领与立驳领颈侧部位领腰确定方法的不同。3、变形领第 四 章 袖子的结构变化设计第一节 袖子样板的合理性一、袖的形态、位置和分类1、手臂的自然形态与位置2、合适袖山形状的判定3、袖的形态和位置4、 袖子的分类一片袖两片袖插肩袖 二、袖山、袖肥、袖笼深与人体运动的关系1、 袖原型与人体部位的对应关系a、 袖窿深与人体腋深:原袖窿深一般比人

37、体腋深低2cm,或定在BL上。b、袖山、袖身与人体手臂:袖山斜度约在人体手臂抬高2030时,所 对应的高度 比 垂直静态时低1.4cm;袖宽约为手臂 最大围度加上45cm;袖山吃势量为24cm。2、袖山、袖肥与袖下尺寸的关系贴体型:袖肥宜小于袖山深1cm左右.合体型:袖肥基本等于袖山深.普通型:袖肥大于袖山深12cm左右3、袖笼深与人体的关系三、合适袖山高的确定1、 袖山吃势量的原理2、 袖山吃势量的合理设计第二节 宽松袖一、袖的基本型一直线型、H型三、 A型一喇叭袖的纸样构成三、0型一灯笼袖的纸样构成第三节 合体袖一、 合体一片袖的构成一袖省的形成原理从肘点也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但是由于袖子

38、运动和造型的要求,其作用范围小而隐藏,一般以不暴露缝线为原则。二、 袖省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第四节 插肩袖、连袖的设计原理一、插肩袖成型原理及设计要求1、在一种上装的造型结构中,其袖型常采用插肩袖、连袖的造型结构,请问为何在前后袖片中,前袖片与后袖片的袖长缝中没有缝合线,也就是只有一片的插肩袖,它是采用何种方法处理的?答:在插肩袖的结构中,可以将前、后袖中缝分成三种结构形式:(1)袖中线分割型;(2)袖中线在袖山高以上缝合,袖山高以下为连折型;(3)袖中线连折型。在1、2两种插肩袖的结构中,常运用于合体型服装。3的插肩袖结构多用于宽松型服装。2、在结构设计教材下册中介绍了连袖的三种形式,即平连,

39、斜连,插三角的三种形式,它们三种形式在结构制图中有何区别?与基本连袖的结构制图一样吗?其纸样是如何处理的?答:在连袖的结构变化中,主要表现为:平连袖,斜连袖两类。而插角连袖属于斜连袖的变化之一。平连袖通常是指中式连袖,表现为袖中线与小肩相连为一体而无肩斜的一种袖型如图4。多用于中式服苯,如大襟便衣等。斜连袖是指通过增加袖山高,从而使袖中线与肩斜线产生袖山夹角如图5,夹角A越小,则袖中线越斜,袖肥变窄,袖型美观且贴体,但不便于手臂上抬的活动。袖山夹角A越大,袖肥增宽,袖型呈宽松便于手臂亡抬的活动,胸宽至腋处余量越多,美观效果差。为使连袖具有合体美观又具一定的活动性,故采用腋下插角的方式来解决手臂

40、亡抬的活动量如图6。通常腋下切人长度(a)在8cm左右,a取值越长,则袖笼应开深,其所对应的腋下活动量也可加大,然后再进行设置腋下三角如图7。三角两边长等于腋下切人长度a,腋F宽度b为活动量。连身袖腋下余量较多,其合体型袖与西服袖相比,在同一舒适度,连身袖袖深与袖肥较西服袖大、袖深。缝制插肩袖时,袖笼、袖山应粘合牵条,以免拉长(此处为斜丝)。 连身袖,肩点必须上抬0.5cm,因为时连裁,必须给肩部一个活动量。二、袖造型与人体活动三、 腋下松量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四、 腋下活动量与袖下裆的结构第五节 袖片的分割变化设计一、横向分割的特点(上下袖片)l、灯笼袖3、 七分袖4、 O型短灯笼铀三、 纵向分

41、割一两片袖的形成原理第六节 袖山的分割设计人体自然站立时,无论如何肩头都呈现明显的凸点,因此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不过由于人体臂部的运动要求,使其应用范围击中到两条射线上。一是袖窿线,二是袖中线与肩线的连线。袖子和上身的接缝实际上在为肩峰做省的处理,构成断缝结构。连身袖或者插肩袖在袖中线与前肩汇合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张角,这说明袖窿线和袖山线所形成的省量转移到了肩线和袖中线上,这实际上就是肩峰点的省移。一、规则省、褶在袖山的应用设计1、 各种造型的泡泡袖二、袖山的分割设计1、鸡腿袖2、羊腿袖3、袖山的分割线与褶的结合设计4、袖山的分割线与衣片肩部的结合设计三、特殊造型袖的综合设计第 五 章 女装外

42、套的结构设计第一节:宽松造型的结构制图(衬衫、甲克)第二节:半合体造型的结构制图(大衣)第三节:合体造型的结构制图(女套装)第四节:紧身造型的结构制图(无领,无袖连衣裙) 对于紧身服装断腰结构设计:在袖笼线上折叠1cm,收紧袖笼线(对于无领无袖,袒胸服装都需要在袖笼和领口一个折叠量,折叠量的大小根据胸高确定,目的是增大胸省量,使服装贴合度更好),全省可转移。 领子开口较宽、深时,除在前胸折叠部分省以消除胸部的浮余量外,另外为防止肩带下滑,在肩线处截取0.30.5cm,增强结构稳定性,肩线处处理后角度不一样,肩带就不易往下滑动,领子深度变化较小的设计多数为造型设计。第五节:内衣第六节:礼服第六章

43、 总结1、面料的性能对结构的影响面料的特性更不容忽视。面料的挺括度、柔软度、下垂感和面料受热后的可塑性等等,直接影响板型的处理,挺括面料和柔软下垂感好的面料在板型上处理截然不同。就女装来说,前胸和后肩胛骨的处理就应因面料而定,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柔软下垂感好的面料,如真丝双绉、真丝绢纺等面料,在胸省量的处理上相对要稍微大一些,侧缝下摆处起翘要多一些,否则,下摆前后不呈水平状而是波浪状;挺括的面料,如近几年较流行的复合涂层面料,胸省量相对要小一些,另外各曲线的如刀背、袖笼、收省、收腰等要尽量趋于平缓,不可有猛而急的死弯,否则会整烫不平或出现许多不美观的小坑或斜缕。可塑性的面料一般多为天然性织物,如

44、真丝类、纯毛类、纯麻类织物,其特性里面料受热后具有很好的可塑性,使平面形的面料在受热后通过归拢、拨开等工艺处理后变为立体的形状,更加符合人体的外形,从而达到服装的外表美观。不可塑性的面料一般为化纤类织物面料,不具备以上的特性,所以制板时就不能考虑工艺处理这一环节,必须要通过样板的造型处理后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其中,刚性面料合休时产生的省量最大,由于其悬垂性差,故起翘量最小;柔性面料合体时产生的省量较小,其悬垂性较强,起翘量较大;垂性面料合体时产生的省量最小,其悬垂性最强,起翘量最大。因此,在无省款式中最适合采用垂性面料制作,而且在8cm体型中,由于起翘量大的原因,也会出现后上平线长于前上平线15

45、cm左右的框架特点。相反,在刚性面料中,由于起翘量小的原因,也会出现后上平线低于前上平线工5cm左右的框架特点。2、服装制图中原型法与比例法的综合运 在国际上,大部分先进国家的服装裁剪都是用原型法,但由于,原型在使用上不能直接裁剪 , 而且胸围放松量与袖笼深分两步确定,与我国传统习惯不符,因此,原型法不能全盘照搬, 而且比例裁剪法在我国运用多年,也有不可抛弃的精华,对于一些传统款式,如西裙、西裤 、衬衫、西装,套用公式,简单正确,并可以在布料上直接裁剪,方便快捷。因些,只有在传统的比例裁剪基础上,运用原型法的结构方法,才能将两者的优点结合,开拓一种裁剪的新路。下面以女装基本衣片为例。一、 测量

46、部位:原型裁剪法的测量部位是:常见的日本文化式只需测量胸围、背长、袖长三个尺寸,领围与 肩宽的确定不够准确,登丽美式测量的部位则过多,程序复杂,不利于使用。比例裁剪法的 测量部位中没有背长,腰节线的确定不够科学。通过比较得出:选择领围、胸围、肩宽、背 长、袖长这五个部位测量较为合适。二、 尺寸加放:原型法裁剪的尺寸加放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考虑人体基本合体松量加放10cm,第二步再 根据款式继续加放。比例裁剪法习惯胸围净尺寸,直接裁剪,更为方便。通过比较得出:将 胸围净尺寸,加放后得到成品尺寸,再进行制图。具体可参考如下:无吊带上装,胸围加放 为 0;紧身衬衣为4.8cm;普通衬衣为810cm;

47、宽松衬衣1220cm;西装810cm;大衣为15-20cm。1、衣片:(1)、 胸围是成品尺寸。(2)、 领口:领围的框架有两种方法确定,一种用胸围计算,一种用颈围计算,后者适合做立领衬衫和旗 袍领,更为科学。因此,选用1/5领围计算。(3)、 肩斜:肩斜量可以用定量法、公式法或角度法确定,三者的结果相差甚微,而采用定量法可省去计 算的麻烦。故采用定量法确定肩斜:普通衬衣前肩斜5cm,后肩斜4.5cm;有垫肩的外衣前肩 斜4cm,后肩斜3.5cm。(4)、 肩宽:根据从人体测量得出的总肩宽,按比例裁剪法的1/2肩宽,计算出前后衣片的肩宽。(5)、袖笼深:袖笼深的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计算上平线到

48、胸围线的距离, 包括肩斜量; 另一种计算肩斜点到胸围线的距离,不包括肩斜量。前一种方便,后一种精确,本文采用后 一种。袖笼深随款式不同而变化,夏天单衣为B/6+1;春秋上衣为B/6+3;冬季大衣为B/6+5 。(6)、胸高点:在比例裁剪法中,确定胸高点的方法是:以胸围线和胸宽线为依据,确立相对的位置,但是 ,由于胸围线和胸宽线随款式而变化,所以这样并不准确。在原型裁剪法中,胸高点由乳高 和乳距确定,以人体为本,既科学又准确。乳高是指从侧颈点到胸高点的距离,乳距是指左 右胸高点的距离,根据体型的不同,可从下列数据中找出对应的胸高、乳距,然后确定胸高 点。身高为155、160、165、170、17

49、5的分别对应乳高为23、24、25、26、27;净胸围为80、84 、88、92的分别对应乳距为17、18、19、20(cm)。(7)、胸省:胸省的大小通常根据人体确定:一般人的胸省量为2.5cm3.5cm,取3cm较为合适。胸省量 还 可以按款式变化作出调整。胸省量与服装胸部造型的关系为:当胸省量为3cm时,胸部造型 立体感较强;当其为2cm时,立体感一般;当其为1cm时,立体感较差;当其为0时,则无立 体感。胸省的位置设计在侧缝腋下处,运用省道转移,增加腰省时更加方便。 2、 一片袖:(1) 袖山高的确定有三种方法:AH/4+(2.53cm)、前后袖笼深的平均值-(4.55cm)和 前袖笼

50、深-(3.54.5cm),本文采用后者:前袖笼深-(3.54.5cm),因为它在使用时较方便 。(2) 袖肥由袖山斜线确定:前袖山斜线=前AH,后袖山斜线=后AH,按图示画出袖山弧线。 由于弧线长于直线的原理,此袖山已经包含了1cm的吃势,若要增加吃势,则可以在前后袖山斜线上直接平均加放。3、 两片袖:(1) 以胸围线为袖山底线,袖山高=衣片袖笼弧/3+1。(2) A点到袖山底线的距离=袖山高的1/4。(3) 从A点作水平线,与前袖笼弧线相交于F点;在袖山高的1/3处,作水平线与后袖笼弧 线相交于J点。(4) 线段AB=弧线FG+1,线段BC=弧线HJ,直线段ED=弧线EJ。(5)从胸围线向上

51、0.82cm作水平线,与袖笼弧线相交,可以调节前袖偏量。(6) 衣片腰线即为袖肘线。这样画出的袖山弧线比衣片袖笼刚好有2.53cm的吃势。上述基本外形确定以后,既可以直接裁剪,成为一件式样简单的外衣,也可以运用省道转移 、分割变化,随心所欲地进行款式设计。在教学中相应作以下处理:(1)、 将服装结构制图的教学分成四大类型:裤装、裙装、男上装、女上装。(2)、 在裤装与裙装的教学中,先用比例裁剪法,分别讲述普通西裤、西裙的结构制图,再用西裤和西裙作为原型,讲述裤装和裙装的款式结构变化,包括长度变化、腰线变化与外形变化等。(3)、 在女上装的教学中,先用上面介绍的方法讲述基本衣片的结构,再以此基本

52、衣片为原 型,分类讲述省道转移和分割线、外形、领子、袖子等变化。(4)、 在男上装的教学中,先用比例裁剪法讲述男衬衫与男西装,再以男衬衫为原型讲述男 上装四开身的款式结构变化,以男西装为原型讲述男上装三开身的变化。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既掌握传统西裤、西裙、男衬衫、男西装、女上装基本衣片的比例裁 剪法,在款式不变时能直接裁剪,款式变化时又能以此为原型进行相应结构改变。实践证明 ,比例法与原型法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上能够使课堂内容紧凑丰富,用基本款式为原型讲述 结构变化时,相同部位的不同变化清晰明了,学生易学易用,有较强的实用性,值得推广。 变形服装的夹里要简化,适用于外轮廓型不夸张,但分割线多的款式。夹里分割线尽量少,取消装饰性分割线,保留结构分割线或采用收省的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