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命题新动向(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八年级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35569527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3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考命题新动向(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八年级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命题新动向(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八年级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命题新动向(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八年级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中考命题新动向(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八年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命题新动向(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八年级(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考命题新动向(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八年级1.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 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

2、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迭,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有删改)【注释】高阜:高山。灭:淹没。返捍:这里指相倚相撑。赑(b)怒:形容气势壮大。浚(jn):同“骏”,疾速,疾驰。(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i 夏水襄陵 ii 虽乘奔御风 iii 良多趣味 iv 属引凄异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ii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3) 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A

3、有仙则名/名曰洪水B此之谓大丈夫/谓之孟门C春冬之时/河出孟门之上D皆若空游无所依/鼓若山腾(4)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古 之 人 有 言 水 非 石 凿 而 能 入 石 信 哉(5)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i 三峡的夏水与孟门之水有什么异同?ii 甲、乙两文同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

4、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雏。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i 晓雾将歇 ii 夕日欲颓 iii 斯之不远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ii 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实是欲界之仙都/是焉得为大丈夫乎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月上下C复与疏钟相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倘能从我游乎/请从吏夜归(4) 用“

5、/”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非 子 天 机 清 妙 者 岂 能 以 此 不 急 之 务 相 邀 然 是 中 有 深 趣 矣(5)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i 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ii 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3.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

6、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更,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注释】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悬水:瀑布。折:弯转。缒(zhu)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倒行:顺来路回去。山烧:夕照景象。击汰:击水。(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i 月色入户 ii 念无与为乐者 iii 顾影颓然 (2) 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ii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相与步于中庭/皆以美于徐公B循山而东/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C折处辄为潭/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不得其所止/安陵君其许寡人(4) 用“/”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浴 于 汤 池 热 甚 其 源 殆 可 熟 物(5)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i 作者在两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有相同之处,试加以概括。 ii 乙文中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4. 【甲】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

8、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i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ii 泉水激石 iii 蝉则千转不穷 iv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ii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 【乙】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

9、相次开发,尤为奇观。友人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未下。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注释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夕春:夕阳。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今岁春雪甚盛/急湍甚箭B与杏桃相次开发/念无与为乐者C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故渔者歌曰D止午未申三时/四时俱备(4) 用“/”

10、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湖 上 由 断 桥 至 苏 堤 一 带 绿 烟 红 雾 弥 漫 二 十 余 里(5)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i 甲乙两文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流露的感情相似,这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ii 苏轼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了【乙】文,你觉得作者能成为第三位“闲人”吗?请简要分析。 5.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11、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i 环而攻之而不胜 ii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iii 委而去之 iv 寡助之至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ii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 【乙】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注释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

12、暴君。与:同“为”,替的意思。尔也:而已。圹(kung):原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民之归仁也B得道者多助/得其民有道C以天下之所顺/可以一战D失道者寡助/得其心有道(4) 用“/”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桀 纣 之 失 天 下 也 失 其 民 也 失 其 民 者 失 其 心 也(5)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i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ii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6.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

13、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其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勿供张。今其行装盛,必

14、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注释】脱粟:吃糙米饭。艺:种植。曩:从前。发:打开。橐:布袋的一种。(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i 往之女家 ii 戒之曰 iii 以顺为正者 iv 与民由之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ii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令所过勿供张/寻向所志B独行其道/其迁淳安知县C谒当以属礼/以顺为正者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昨闻海令为母寿(4) 用“/”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宗 宪 子 过 淳 安 怒 驿

15、 吏 倒 悬 之(5)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i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B甲文中孟子运用对比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C乙文中海瑞在淳安和南平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标准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乙文通过“布袍脱粟、艺蔬自给”和胡宗宪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作为淳安知县的海瑞生活的清贫。ii 包拯、海瑞在民间人称“包青天”、“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 7. 【

16、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i 舜发于畎亩之中 ii 劳其筋骨 iii 而后喻 iv 法家拂士 (2)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i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ii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 【乙】 当今天下之病,臣

17、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选自蔡襄乞用韩琦、范仲淹,有删改)注释支:同“肢”。使:假使。惮:怕,畏惧。乞:求。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不病矣/子固非鱼也B若得良医/曾不若孀妻弱子C天下之病/无丝竹之乱耳D此二者皆已不及/及鲁肃过寻阳(4) 用“/”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18、。病 在 皮 肤 医 者 能 早 去 之 病 且 安 矣(5)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8.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1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20、。”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1) 解释加点的词。i 惩山北之塞 ii 年且九十 iii 然未尝登泰山 iv 二翁偕往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 甚矣,汝之不惠! ii 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3) 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 A何老之有/又何间焉B然未尝登泰山/有亭翼然临于泉上C而至泰阴/而不知人之乐D乙翁欲扶之/孰视之(4) 用“/”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是

21、山 余 亦 未 登 然 老 矣 恐 力 不 胜(5)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i 二翁登泰山的行动和愚公移山的行动,都表现了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ii 选文中甲翁对登泰山的态度有哪些转变?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9. 【甲】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

22、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乙】良将李牧 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

23、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注释便(bi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莫府:即幕府。飨(xing):用酒食招待。入盗:入侵。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同“堡”。让:责备。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i 军士吏被甲 ii 天子且至 i

24、ii 按辔徐行 iv 既出军门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ii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3)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军细柳/上自劳军B居无何/常居雁门C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他人代将D已而之细柳军/赵之良将也(4) 用“/”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李 牧 至 如 故 约 匈 奴 数 岁 无 所 得(5)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i 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甲文中有许多词语和古代礼仪相关,如“持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现文帝为周将军的威严整肃而动容,于是以身作则,恪守军

25、礼,以示君威。B甲文中汉文帝在细柳军不仅未得到至尊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他却对周亚夫大加称赞,体现了汉文帝开明、识大体。C甲文中写细柳军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军士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D乙文中“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从反面说明李牧之前对匈奴的用兵策略是正确的。ii 从以上两文中看,李牧在治军方面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李牧又有什么独特之处? 10. 【甲】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26、,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

27、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注释】陶冶:悠闲和乐的样子。枲:x,麻。(1) 下面各组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B未果,寻病终/子果来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吾此间凡衣服、饮食

28、之属D处处志之/处江湖之远(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ii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3) 用“/”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皆 不 私 藏 与 众 共 之 故 可 同 处(4)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百姓们的安居乐业。依据选文回答问题。i 山之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的相同点是什么?ii 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29、。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11.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日奉壹。【乙】 余与河

30、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若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侯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如至人间仙境。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留文句,因叹曰:“此乃匡庐(庐山)第一景也。然由驿路至此,无半日程,自萧、魏、李,迄今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白居易游大林寺序,有删改)(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i 水尤清冽 ii 斗折蛇行 iii 凄神寒骨

31、 iv 隶而从者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ii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如鸣珮环/如至人间仙境B心乐之/名利之诱人也如此C乃记之而去/此乃匡庐(庐山)第一景也D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4) 用“/”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山 桃 始 华 涧 草 犹 短 人 物 风 侯 与 平 地 聚 落 不 同(5)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i 【甲】【乙】两文作者同为游览山水,柳宗元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白居易感叹“名利之诱人也如此!”他们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ii

32、诗人即兴写的四句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2. 【甲】核舟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

33、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乙】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

34、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林嗣环口技,有删改)(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i 其两膝相比者 ii 如有所语 iii 两股战战 (2)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启窗而观/俄而百千人大呼B佛印绝类弥勒/群响毕绝C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3) 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i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ii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4) 【甲】文为了清楚

35、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 说明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作等细节,运用 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5) 【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徽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 13.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6、,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 驽骥杂处,其所以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方驾,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人亦如此。人之有材能者,其形无异于常人。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王安石材论,有删改)【注释】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刍:喂牲畜的草。求:

37、寻找,寻求。烦御:烦劳驾驭。顿:整顿,这里指拉。辽:远。骀(ti):劣马。(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i 才美不外见 ii 策之不以其道 iii 食之不能尽其材 iv 执策而临之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ii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 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策之不以其道/不屡策,不烦御B食之不能尽其材/其所以饮水食刍C而伯乐不常有/不舍昼夜而追之D其真不知马也/在当其所能而已(4) 用“/”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惟 其 遇 事 而 事 治 治 国 而 国 安 此 其 所 以

38、异 于 人 者 也(5)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i 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 ii 怎样才能让“食马者”识别出马的优劣?请结合文段【乙】中王安石讲的办法,用自己的语言告诉“食马者”。 答案1. 【答案】(1) i 冲上、漫上ii 飞奔的马iii 甚,很iv 延长(2) i 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ii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3) A(4)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5) i 同:都水势浩大,水流迅疾。异:黄河孟门之水更加雄浑粗犷。ii 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解析

39、】(3) A出名,有名/名字,名称;B称为;C的;D好像。2. 【答案】(1) i 消散ii 坠落iii 这(2) i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ii 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3) D(4)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5) i “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ii 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之情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解析】(3) A.是/这;B.欣赏/同;C.交错、夹杂/参与;D.跟从。3. 【答案】(1) i

40、 房门ii 考虑、想到iii 回头看(2) i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ii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3) C(4)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 i 赏景之乐和贬谪之悲。ii 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解析】(3) A.在/比;B.表修饰/表并列;C.是;D.代词/加强语气。4. 【答案】(1) i 令人心生寒意ii 冲击,撞击iii 同“啭”,指蝉鸣iv 在上面(2) i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就像飞奔的马。ii

41、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3) B(4)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5) i 抒发了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和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ii 示例一:作者能成为第三位“闲人”,因为他辞官漫游,不汲汲于功名,能从容流连光景,他触景生情,感慨世人多是庸俗之辈,显现自己志趣高雅。示例二:作者不能成为第三位“闲人”,因为他辞官漫游,清闲无比,并不属于贬谪之人来自我安慰的情况。【解析】(3) 两个“与”都是同、和的意思;A.十分、非常/超过、胜过;C.以前的,旧的/因此,所以;D.指时间/指季节。5

42、. 【答案】(1) i 围ii 巩固iii 放弃iv 极点(2) i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ii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君王。(3) C(4)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5) i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ii 穿助之至,亲戚畔之(或“失道者寡助”)【解析】(3) C都是介词,凭借;A结构助词,的/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施行/得到;D道义,道德/办法。6. 【答案】(1) i 同“汝”,你ii 告诫iii 准则、标准iv 遵从(2) i 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ii 富贵不能使他迷

43、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3) A(4) 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5) i Bii 示例: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乙文中海瑞做到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也是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形象,就是要清正廉洁,一心为公,秉公执法,执政为民。(围绕“廉洁奉公”“秉公执法”“勤政爱民”谈即可。)【解析】(3) A.放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B.自己的/他;C.介词,“用”/介词,“把”;D.判断动词,“是”/介词,“给”。(5) i 不是对比,是以“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和张仪之道”。7. 【答案】(1) i 起,被任用ii 使疲劳ii

44、i 了解,明白iv 同“弼”,辅佐(2) i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ii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3) A(4) 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5) 甲文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观点:选拔贤材,听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或“选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相同之处:都认为人才对国家至关重要,君主要重视人才。【解析】(3) A 两个都是本来的意思;B.如果/如;C.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 赶上/等到。8. 【答案】(1) i 苦于ii 将近iii 曾经iv 一起(2) i 你也太不聪明了!ii 我还有点力气,不需要相互搀扶。(3) D(4) 是山/余

45、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5) i 具有不服老,老当益壮,不怕困难,有毅力,有恒心等精神。ii 由最初的担心“恐力不胜”到后来的同意登山“甚善”和坚定信心“无需相扶”。原因:是在乙翁以愚公移山的例子激励和自身实践后转变的。【解析】(3) D.两个“之”都是代词,用法相同;A.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必;B.然而,表转折;的样子;C.表因果/表转折。9. 【答案】(1) i 同“披”,穿ii 将要iii 缓慢iv 已经(2) i 于是文帝就派使者手持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入营慰劳军队。”ii 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3) C(4)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5) i Ai

46、i 共同点: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独特之处: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在战略战术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解析】(3) A.驻扎/军队;B.经过/驻守;C.派遣;D.到、往/的。(5) i “以示君威”对甲文理解分析有误。这是侧面在写周亚夫的军威,而不是要表现皇上的威严。10. 【答案】(1) C(2) i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他们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ii (穴中人)回答说:“您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3) 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4) i 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以耕种养蚕为业;热情大方好客;

47、自食其力。ii D【解析】(1) A.飘落/聚居的地方;B.实现/果然;C.类;D.各个地方/处在。(4) ii 表述有误,“杨谢而从之”明确杨氏是愿意留下的,他“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可能是出穴收拾妥当后还回来,所以“不愿意留在洞中”表述错误。11. 【答案】(1) i 清凉ii 像北斗星那样iii 使寒冷iv 跟从(2) i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ii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3) A(4) 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侯/与平地聚落不同(5) i 不同:【甲】文描写凄清幽静的景物,表现内心的愤懑抑郁(或:凄苦孤寂)之情。

48、【乙】文写出了作者欣然寄情于山水,表达了淡泊名利、心胸旷达的情怀。ii 借山寺桃花写深山的特有的景色,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解析】(3) A.好像;B.代词,代小石潭的景色/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于是、就/是;D.表约数/可以。12. 【答案】(1) i 靠近ii 说话iii 大腿(2) C(3) i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ii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4) 空间;侧面(间接)(5) 示例:宣传倡导,全民参与保护传统技艺。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或: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49、;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解析】(2) A.连词,表顺承/助词;B.极,非常/停止;C.是;D.大约/能够。(5) 要求:具有可操作性。13. 【答案】(1) i 同“现”,表现。ii 方法。iii 才能,才干。iv 面对。(2) i 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ii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 A(4) 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5) i 相同之处:要善于识别人才,重视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ii 让良马和劣马拉同样重的车,跑同样远的路。【解析】(3) A 用马鞭驱赶;B 同“饲”喂养/吃;C 转折连词/后者表修饰,不译;D 大概/他,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