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和思索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135438555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9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市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和思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市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和思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市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和思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市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和思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和思索(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市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和思索 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市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和思索新的形势下,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是促进处理“三农问题”、亲密党群关系、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要求。多年来,本市主动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市农村特点的“三下乡”之路,并将“送教育下乡”融入其中,发明性地将“三下乡”扩大为送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四下乡”。其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方法越来越活,效果越来越好,已成为本市享誉全国的“四大群众文化品牌”之一。一、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变“给什么要什么”为“要什么给什么”群众需要的不但是“锦上添花”,更主要的是“雪中送炭”。“花”只艳一时,

2、“炭”才暖人心;群众要的是是实惠,而不是垃圾不是形式。经过多年的探索调查,了解群众所需所急,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不停改变形式内容、方法方法,把政策下乡、科技致富、文化扶贫、卫生宣传、法律普及、教育支援等相结合,从最初的“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从“最初的探望”到“常常的留守”,从“天女散花”到“对口帮扶”,从“给什么要什么”到“要什么给什么”。下乡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城镇交流的层次也越来越深入。1、文化下乡改善方法文化下乡引导农村舆论,解疑释惑“三农”政策,提升农村文明,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下乡演出年年实年年新。每十二个月从全市各行各业抽调文艺精英,组

3、织文艺宣传队,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国策文艺宣传在“思想上突出专题,内容上贴近群众生活,艺术形式上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格调上雅俗共赏”,其演出每十二个月达20多场,行程达300多公里,踏遍#每个镇街,历时半个月,节目达20多个,观众近10万人次。另外还有春节、元旦、五一、国庆等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下乡图书成精神食粮。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组织送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戏剧下乡、下村、下社、到校,每十二个月有300多人下乡流动、走街串户,送书上门近10000万册,捐献图书1000多册。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下乡电影做“银幕教科书”。和企业联姻,72支农村电影队常年奔走于乡村校园

4、,每十二个月放映7200多场,观众达250万人次以上,放映优异国产小说片400多部,农村科普、科技影片100部。中小学爱国主义电影系列化教育,把电影送进校园,每生每期观看4-5场国产优异小说片。2、科技下乡拓宽渠道种田需科学,“雪中送炭”式的科学下乡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智力支持。每十二个月组织各类科技人员下乡,多渠道向农村送科技书刊、科技录像带和科技资料。组织好科技大集、科技之冬等多个形式的咨询服务活动,帮助农民处理生产生活中的技术难题。结合农业科技推广月活动的开展,组织18个市级部门、15个市级学会、300多个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平均每十二个月组织科技赶场150数次,出动科普宣传车150多辆,展

5、示科普展板、橱窗3000块,接收咨询群众约20多万人次,发放资料60多万份。3、卫生下乡完善机制卫生下乡为农民致富注入了新鲜活力。动员广大医务人员下乡,为农民防病治病。动员各方力量,把部分药品和医疗器械送到农村,改进医疗卫生条件。加强乡村医务人员业务培训,提升技术水平。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计划生育政策和优生优育知识,提供计划生育服务。利用广播电视、报纸、街头宣传、议诊等形式,向农民群众送医药,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平均每十二个月下乡20次,参与活动的医务人员达500多人次,出示展板400多块,发放宣传资料40万份,议诊群众4000多人次,受益面近45万人

6、。4、教育下乡连续深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农村教育是农村致富的关键。本市创选性地把送教下乡作为活动内容之一,常年开展。常年组织学科带头人、名师、全市初中、小学、幼教优异老师近100名到到各个乡镇、尤其是贫困山区支教、送优质课、示范课下乡,平均每十二个月送教下乡100数次,指导山区老师近600数次,为农村中小学带去优秀的教育理念、优异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带去优异的教学资料、器材;钟永红、李丽等30名幼教老师送教到朱杨、傅家、杜市等地,每十二个月约24次80多节。何德芬等30多名小学老师到傅家、石门、中山等地,每十二个月约30次100多节。陶勇等40多人中学老师到四面山、紫云、东胜等地,每十二个月

7、约35次120节。二、变“多下乡”为“常下乡”,变“送、教”为“培、建”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是提升农村文化、科技、卫生、教育水平的根本。广大农村在张开双臂迎接来自城市的文明结果的同时,急切地呼叫着知识更新、思想更新、观念更新的建设力量。仅靠组织几次集中活动第2页,动员人员下几趟乡,送部分东西,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渴望,不能从根本上处理农村致富的问题。治本之法是变城里人主动送、主动教为农民主动学、主动用。1、变“多下乡”为“常下乡”农民主动学和自觉用的前提是变“多下乡”为“常下乡。“三下乡”活动制度化、常常化,要求数量、内容、时间上的“多”。“常下乡”要求把组织活动和机制建设结

8、合起来,既抓住目前,也考虑长远,经过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三下乡”扎根于乡。、对口援助全方面开花。市委办、市府办、组织部、宣传部、农办、科协、移民局、民政局、教委等部门、企机关根据“五定”标准,有针对性地和灾区、贫困地域结对子,对口支援,长久帮扶。常常深入到四面山、中山、傅家、柏林等边远镇,和对口扶贫村开展组织生活、文化活动、交心谈心活动,和当地村干部、群众一起找贫困症结、为致富出点子、找项目、谋出路。形成精力尽可能多地往那儿投,物资尽可能多地往那儿送,人员尽可能多地往那儿住,信息尽可能多地往那儿传,设施尽可能多地往那儿建的有效机制。移民局除每十二个月组织机关干部到中山塘口村送实惠外,还牵线搭

9、桥让其和支坪的花铺村结成对子,花铺村每十二个月不定时向塘口村进行物资、种子、化肥、衣物、粮食、技术、资金方面的援助。教委向对口扶助村朝阳村每十二个月提供教学实话援助,还帮助双凤新修了学校。、文化下乡时时有到处有。四大片区元旦春节文艺演出异军突起,以其广泛的大众性、鲜明的地域风格渐成“一地一特色、一地一风格、一地一品牌”的艺术格局。全市各镇街参加面达90,形成了要我演为我要演,东西南北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形势。演出场近30场,受众达50万人次,吹拉弹唱戏曲偕全,内容丰富、声势浩大,营造了节日的吉祥气氛,成了农民自己真正的演出。农民亲切的称为“常驻农村的流动艺术团”。、支教活动连续深入。每十二个月选派

10、直属学校的20-30名骨干老师到贫困山区支教一年,实施轮换制,确保城里的优秀教育在农村年年有、月月有、日日有。党校的干训科科长李健、#一中的骨干老师周习文、师范校教研室副主任袁义星等100多人前仆后继到边远的东胜、四面山、中山等地支教,给农村学校带去优秀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成为广大农村老师身边的导师。、卫生小分队走村串户。人民医院、中医院、卫生保健所、疾控中心的近100名业务骨干组成卫生小分队深入农村开展农民健康检验、议诊、疾病防治教育等。各镇街卫生院每个月到各村卫生室进行指导检验1-2次,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各村卫生室的赤脚医生整天奔走于田间地头,农民群众在家就能够享受送上门来的多种医疗服

11、务,吃药、打针、治病样样方便、样样放心。2、变“送教”为“培建”农民自觉主动学和自觉用是“培建”的目标,“送”、“教”、“用”结合,“培”“建”结合是处理“三农”的根本。培,就是经过培训等方法培养造就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建,就是村村建设农村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基地。培训培养造人才人才是干好一切事情的根本,培养是造就人才的路径。把为农民培养文化、科技、卫生、教育人才作为评价各职能部门“三下乡”工作的关键依据和活动的主攻方向,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经过集中办班、现场讲课、送出去学习、手把手传授等形式来培育人才。依靠江南职高农业培训基地,推行村干部学历教育,到现在已完成中专学业毕业的共3703人。这些人回

12、到村后,对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动的推进作用。从2021年起,依据市委市府提出的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村班子建设要求,和渝西学院、重庆市委党校联合创办村干部学历教育大专班,2021级和2021级共招收学员149名。村干部把学到的技术传授给群众,起到了以一带十,以十带百的作用。每十二个月在镇、村、社举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50多期,科普讲座20数次,推广新品种10多项,传输新技术近50项。另外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科技致富经典经验,增强农民致富本事。柏林镇天坪七社社长陈世德经过培训后,回家在山上放起了300多头黄羊,年收入超出1万元,像她这么的例子#有上千人。塘口等贫困村每十二个月还选出农民到绣庄村

13、、花铺村学习实用技术,培养了一批农村技术带头人。教委每十二个月利用寒暑假请教授、教授、特级老师到#城、师范进修校培训基地、五大教研究片区作新教材、课改培训,每十二个月达2021多人次,每次达4-5天。、建设基地只有从阵地上加大建设,才能破解农村致富奔小康的瓶颈。为此采取了财政、考评、部门捐赠和多方筹集相结合的方法,加大投入力度。全市27个乡镇全部建立了文化站,村村建起了农村示范图书室,部分乡镇村村建有藏书500册以上的图书室。建立了农民俱乐部、山歌队、腰鼓队等100多个。80以上的村建立了广播室、阅报栏、文化活动室。村村建起了卫生室,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建立了50多个科技园地科技

14、书屋。成为农民学技术、学文化、得信息、强身健体的有效场所。民政局向中山镇双风村每户提供5000元的援助实施高山移民,在2年内实施完成,共支援10多万元,该村的贫困户在中山镇街上新修了漂亮的楼房。并联络重庆慈善协会为敬老院修建了15万元的老年人健康活动中心,为老年人营造了一方娱乐天地。在实施西部远程教育中,全市村完小以上全部有电视。3000万远程教育资金让每一所村完小的农家娃受益,坐在教室鼠标一点就能看到听到北京等地名师特师的课。三、变“输血”为“造血”,变“三下乡”为“三扎根”,培养一支不走队伍“输血”重在“送”,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造血”重在“培建”,方是长远之计。变“输血”为“造血”,变

15、“三下乡”为“三扎根”,关键是培养一支不走队伍。1、变“三下乡”为“三扎根”,增强农村造血功效“三扎根”就是不但要使专业技术人员“常在乡”,关键是要在农村建立一支不走的文化、科技、卫生、教育队伍。用几年的时间达成每村最少有一个法律明白人,每户有一个科技当家人,每村全部要有符合标准的文化、科技、卫生活动设施,从而增强农村“造血”功效。“三扎根”工作讲的是农民想的,干的是农民盼的,把文化科技卫生送到了农民院坝上、家门口。只有变“三下乡”为“三扎根”,才能变“输血”为“造血”。从而增强农村的造“造血”功效。因为利用了广大农民有强烈需求的群众基础,利用了农村有一批能够接收新鲜事物的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的

16、人才条件,利用了农村乡镇曾建立过一批文化活动设施的物质根基,所以效果显著。傅家镇特困户严均林在从社长那儿学到了部分养殖技术,在傅四公路边圈养200来只小尾寒羊,从而一举脱贫致富。而像她这么的人比比皆是。在送教下乡中,很多农村老师快速成长,开始了送教进城。张艳等农村老师送教进城,为城里的同行们上课5次达20多节。几年来“滨江之夏”、基础国策文艺宣传、四大片区巡回演出的熏陶,很多农民的文化水平显著提升,自发加入到文化演出中,每十二个月的“滨江之夏”全部有农民演员专场,每十二个月的四大片区演出中全部以群众演员为主角,她们用大众化的方法,谈农民新生,演农村生活,唱农业丰收。有的片区演出中,当地的群众演

17、员还当上导演、策划。多种群众人才在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新时期农村中的文化带头人。沙坪坪坝区川剧院退休人员王家林在中山老场开设梨园春剧院,常年举行川剧座唱,古镇上时时丝竹声声。中山文化人丁明星的明星茶馆里,经常高朋满痤,拨弄琴弦。成为中山文化的一道风景,引得前来欣赏的游客络绎不绝。农民小说家欢镜听在下乡活动中汲取营养,发明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2、“三下乡”和驻村工作相结合活动能够在农民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和驻村工作的结合成也分不开。它丰富了“三下乡”的内涵,拓展了“三下乡”的领域,充实了“三下乡”的内容。驻村工作队员在帮助当地理清发展思绪、引进帮扶项目标同时,广泛组织开展了“三下

18、乡”活动。先锋、柏林、杜市等镇街每十二个月选调精英到村上挂职、促进农村多种问题的处理。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机关干部扎根农村,挂职或任职,有效地改变了农村干部结构,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新型农村干部队伍。同时“驻村扎根”活动在农村培养了一批懂政策、懂法律、有经济头脑的“明白人”。她们中的大家走上了村级领导岗位,为村级班子增添了新鲜血液。形势在变,农民的需要在提升,三下乡活动怎样和时俱进,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还需要在实践中以“农”为本,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只有把集中活动和常常性工作结合起来,把行政动员和机制建设结合起来,把服务农民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不停在实践中改善方法,完善机制,拓宽渠道,充实内容,扩大领域,工作实施制度化常常化,才能提升活动的实效性、针对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