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课后感想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35394229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8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课后感想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课后感想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课后感想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课后感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课后感想(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越窑青瓷学生姓名: 徐 梦 班号学号: 20141003633 指导教师: 沈 毅 2016 年 6 月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越窑青瓷在这一学期的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课上,老师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加上幽默的语言和一些个人见解,向我们介绍了陶瓷(陶器和瓷器)的起源、发展、分类等等相关知识。我将主要来回顾越窑青瓷的相关知识及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制作瓷器的一些感想。越窑青瓷起源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越窑之名,最早

2、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邢瓷类冰”。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秘色窑”。 但关于越窑的时间范畴,学术界仍有分岐。中国陶瓷史把宁绍平原东汉晚期到宋代的瓷业遗存统称越窑,而论“越窑”和“越窑体系”一文则把这段瓷业遗存划分为“先越窑越窑后越窑”三段。笔者认为后者是对上林湖地区瓷业遗存

3、类型的客观事实反映。越窑青瓷发展及其艺术风格变化越窑青瓷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划花、印花、堆塑、褐彩、镂雕等。其中,刻花、划花最为常见,变化脉络清晰,伴随着越窑的整个发展过程。花 纹有植物纹、动物纹、昆虫纹、人物纹、几何形纹等,形式多样,构图美观。上林湖后段二、三期是越窑初创时期,青瓷制作粗糙,釉层薄而无光泽感,已出现刻 花。到了四期,刻划兼施的花纹明显增多,刻花、划花少见。花纹以荷花为主,还有荷叶纹、鱼荷纹等。荷花有二叶荷花、四叶荷花,形状各异,丰富多彩;荷叶纹 也有二叶、四叶纹。这类荷花、荷叶纹成为当时比较流行的纹饰。它具有四个特点,其一是刻与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线条富有变化,具有层次感

4、;其二是从刻划线条的交错现象来看,是先划后刻,即先在坯体上 划出纹样,然后再紧挨纹样的轮廓外侧刻出一道粗线条;其三是花纹布满整个碗、盘、盆的内壁,往往在内底刻划盛开的荷花,周壁刻划荷叶;其四是在碗、盘、盆 的口沿上刻四曲,成四等份,曲较浅,曲下外壁划粗棱线,此种装饰技法一直沿用到五代。越窑东汉青釉布纹双系壶东汉是越窑青瓷的初创时期,青瓷的烧制成功是浙江地区原始瓷的工艺发展和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品在成型、烧制工艺上与原始瓷一脉相承,器型、装饰上多有仿铜器和漆器。东汉至三国期间瓷胎较白呈淡灰色,少数胎质较松,呈淡淡的 土黄色,釉色以淡青色为主,浅雅明亮,少有黄釉或青黄釉。器物纹饰简

5、朴,常见有弦纹、水波纹及叶脉纹等。烧制上多用三足支钉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三足支钉痕。三国西晋是越窑青瓷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产品种类特别是冥器非常丰富,如鸡笼、狗圈、猪圈、男女俑等。装饰题材和装饰技法多种多样,而以动物题材最为普遍和重要,有以动物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如羊形独台、蟾蜍水盂等,有作为局部装饰的,如鸡头壶、虎头罐、兽足洗等。最有代表性的是集多种动物形象和人物、亭台楼阁于一身的堆塑罐,这种大型的冥器构造复杂、形象众多。三国末至西晋这个时期的瓷器胎体稍厚,胎色较深,呈灰色或深灰色。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常见的装饰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弦纹或压印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忍冬纹和鸟兽纹等。

6、网纹起于吴末终于东晋,西晋时盛行。西晋晚期出现褐色点彩,应用十分广泛,东晋时弦纹仍常见。南朝时以刻划莲瓣纹或荷花纹为主,花瓣多用3-5条划线组成,且沿用至唐初;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褐点缩小,呈小圆珠形,排列细密,与东晋时有别。西晋时则用锯齿口的盂形垫具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一圈锯齿痕。东晋仍沿用此法,但已出现坯件之间只放几颗圆形泥珠(托珠)垫隔,器物内底留有圆形泥珠痕迹。东晋时越窑渐趋停滞,南朝时明显低落,至隋代时已是奄奄一息了,在浙东地区几乎难以找到隋代的越窑遗址。器物种类减少,鸡头壶较流行,堆塑罐和其它小冥器不再生产,动物形象大大减少,且多消瘦呆板。以褐色点彩和莲瓣纹为最主要的装饰,莲瓣纹

7、盛行于南朝,折射出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恶化,越窑一直在走下坡路,但依然有一些赏心悦目的产品。越窑唐代青釉执壶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各类手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瓷业生产出现遍地开花,相互争艳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而慈溪上林湖地区是越窑中心产区,成为当时南方青瓷中心的杰出代表。迄今发现唐宋窑址170 余处。唐代早期,瓷业生产还未走出低谷,不见规模可观的窑址群落,仍处在恢复阶段。进入中唐以后,制瓷技术进一步改进,大量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窑址数量剧增,以上林湖为中心的瓷业迅速拓展,在其周围的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以及上虞、镇

8、海、鄞县等地相继设立窑场,规模宏大,窑场林立。唐代这个时期瓷器器胎质地细腻致密,呈浅灰、灰或淡紫色。釉层匀净,呈黄色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太透明。纹饰唐代偏重造型和釉色且追求玉的效果,故纹饰简练,常见的纹饰有龙凤、寿鹤和花卉等.其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线条较粗;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在工艺上唐代基本采用托珠垫隔,晚期才开始用匣钵装烧,质量大有提高,所烧器物基本满釉,底足内有数个圆形泥珠痕。唐代晚期,以上林湖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状态,制瓷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美。器型有碗、盘、盏、杯、盆、钵、壶、罐、盒、水盂、碗、唾盂、灯、香熏、瓶、鸟玩等,釉色

9、纯净,光泽、滋润,“如冰似玉”,隐露精光;器表装饰有刻划花、印花、褐色彩绘和镂雕等;花纹有荷花、荷叶、荷花飞鸟、云、龙鱼等;刻线条流畅粗放,刀法熟练;器物普遍采用匣钵装烧,有一匣一件和一匣多件装烧。五代时期江浙一带的吴越国,较少战争,越窑的瓷业生产能够继续发展,产品质量仍独步天下。器物造型釉色、装饰及装烧工艺等方面继承唐代风格,器形繁多,胎壁普遍减薄,造型变得轻巧优美,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胜的时代风尚越窑北宋青釉刻划花粮罂瓶北宋早期,越窑继续繁荣发展,器物造型精巧秀丽,釉色青绿,纯净而透明;盛行纤细划花装饰,技法娴熟,图样简洁清秀。装饰题材广泛,有鸳鸯戏荷,双蝶相向、龟伏荷叶、双凤衔枝、鹦鹉对

10、鸣、鹤翔云间、鸟栖花丛,还有人物纹、牡丹纹、莲瓣纹、水波纹、缠枝纹、龙纹等,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北宋中期,制瓷工艺渐趋衰退,产品质量明显下降,但仍偶见工艺精湛的产品。至北宋晚期,器物大多采用明火装烧,制作粗糙,刻划花纹简单草率,釉色灰暗,缺乏光泽,品种趋向单调,瓷业生产已完全衰落。 南宋初期,由于朝廷征烧祭器和生活用瓷,促使上林湖寺龙口、低岭头、开刀山一带瓷业生产再度兴旺,出现了一个新的短暂繁荣时期,但好景不长,龙泉窑的兴起越窑终于停烧。五代至宋代越窑瓷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灰白。黄釉逐渐减少,青釉多数带灰色,釉层透明。但划花线条趋细,刻花装饰亦不盛行,光素无纹的器物仍占很大的比例。北宋时

11、盛行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镂、雕和堆雕等多种手法,常见纹饰有蝴蝶、鸳鸯、鹦鹉、游鱼、孩童和花卉等。五代至宋时还出现以长条细泥垫隔,故有的器物底足内留有数段长条细泥痕迹。五代的余姚窑场是吴越钱氏烧贡瓷的主要窑场。其造型多为杯、盘、碗、壶、托、瓶等日用器皿,且以刻花装饰。其纹饰题材以人物、山水、走兽、花鸟、草虫、花卉为主。釉色纯正,刀法娴熟,工艺精良,是越窑中的上乘之作。吴越降宋后,瓷器产量减少,宋以后由于龙泉窑的兴起,越窑逐渐衰落。文化影响1、外来文化由于唐代对外交往的频繁,在唐代青瓷中,还可见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痕迹。具有代表的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青瓷凤首龙柄壶”,壶身是一修长的瓶体,壶盖是一个

12、捏塑的高冠、大眼、尖嘴的凤头,弯曲的柄塑成一条由口至底的矫健长龙。造型巧妙,形态生动。它既吸收了当时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造型,又把中国特有的龙凤融为一体,是一件中外文化结合得十分巧妙的罕见器皿品种。壶上的装饰纹样设计也是唐瓷中的典型。壶腹部有六组联珠纹,联珠纹内安排六个大力士坦胸露腹披巾舞蹈,空隙处安排有月亮、星星、飞鸟、水壶等,下层是六组精美的宝相花图察,壶颈和足部安排了联珠、莲瓣、卷草等装饰,整件器皿造型优美瑰丽。主题纹样也颇为突出,造形和整饰两者结合得十分巧妙。这些足以说明沿着丝绸之路,渊远流长的文化交流,曾使中国彩陶艺术增添过绚丽的光彩。陶瓷艺术灿烂辉煌的基础是精良的制作工艺,唐代越瓷

13、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装饰水平,都显示了盛唐的风范,艺术设计形成了独特的技艺与风格,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不可忽视的阶段,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2、世界文化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瓷器的国家,并且源源不断地运销海外,对世界文化起到巨大的影响,因而博得了“瓷器之国”的雅称。在清代以前一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名窑遍布全国各地,各类瓷器争艳斗妍、灿若群星。而烧造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当首推越窑。越窑遍布山阴、会嵇 ( 山阴、会嵇今绍兴市 ) 、余姚、上虞、肖山等地。越窑从商代烧造原始青瓷和几何印纹硬陶起直到东汉时期,我国陶 瓷史上划时代重大发明,上虞县小仙坛、帐子山一还发明成熟瓷器,也是我国目前 发现的最早的瓷器

14、的源地。越窑瓷器之所以著称于世,是因为她不但釉色类玉、类冰,而且造型高超精湛,雕塑精美、器物众多千瓷百态,深受国内外人们所喜爱和珍视。越窑瓷器从东汉创造成熟瓷器以来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代、直 至唐、宋近千所繁盛不衰,唐、宋时期已形成一个庞大制瓷系统,吴越王时期还专设了官窑“秘色窑”,秘色窑在民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青绿美丽的釉色、精致的造型,奔放的线划花纹,被称为青瓷中的精品为世人所珍视。促使越瓷大发展,不但是国内需求量增大,而且是越窑瓷器的大量对外输出国外。从当前(2013年)世界各地出土陶瓷器中,越窑又可以居首位。越窑青瓷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越窑青瓷成就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

15、青瓷窑系。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到了晚唐、五代,延至北宋初,上林湖越窑青瓷生产进入鼎盛时期,仅窑场就有多处,就其烧造规模之大、产品质量之精、影响之广而言,上林湖窑场均凌驾于各窑之上,成为全国六大青瓷名窑之首。贡窑、官窑的设立,使上林湖越窑青瓷地位空前提高,制瓷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精妙绝伦的“秘色瓷”的诞生,更是使越窑青瓷与金银、宝器、丝绸、珍品并列,跻身于皇室宫廷生活,并与邢窑白瓷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明治时期的日本人石川鸿斋曾作诗赞颂“

16、上林之窑盛天下”,对唐宋之际上林湖越窑之盛叹为观止。 青瓷之美,在于釉色。青色,是中国瓷器的原始色和基本色。青瓷之釉,至“秘色瓷”达到巅峰,变成传奇。 “秘色”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诗秘色越器。宋明迄今,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聚讼不已。据宋人赵德麟记载:“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贡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秘色瓷”为五代吴越国王钱镠专烧贡奉朝廷用的越窑青瓷,庶民百姓不得使用,其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 清人说:“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足见“秘色瓷”釉色晶莹透绿,胜过一般越窑青瓷。据说,凡是有幸见到“秘色瓷”的人,无不为她的精美绝伦所倾倒。 作为越窑青瓷的

17、上乘之作,“秘色瓷”在晚唐、五代是贡奉朝廷的贡品,应是确切无疑的。晚唐诗人徐夤贡余秘色茶盏中“陶成先得贡吾君”的诗句,便是对“秘色瓷”产品性质的最好注脚。根据分析,烧制“秘色瓷”的瓷土出自浙东当地,是一种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混合型矿物。它含铁量高,可塑性强,耐火程度高,结合性能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制作越窑青瓷的最好材料。 而“秘色瓷”的釉料也是就地取材,其、的含量较一般越窑青瓷为高。一种理解是,“秘色瓷”的胎泥、釉料均经过极为严格的筛洗,使用前需反复夯砸、淘洗,历经“九秋风露”,以致其化学成分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釉色不但与釉料化学成分有关,而且也与窑炉中烧成气氛切切相关。 中唐晚期以

18、前,承早期越窑采用明火叠烧工艺。虽然到初唐对窑炉结构进行了改善,提高了窑内温度,但除一部分还原焰较好的器物呈青色外,很大一部分由弱还原焰或氧化焰烧成,呈色青中泛黄。越窑青瓷名品赏析与真伪辨别唐越窑青釉八棱瓶基本信息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规格:高21.7cm,口径2.3cm,足径7.9cm。 文物赏析瓶直口,长颈,腹部呈八棱形,圈足外侈。灰白色胎,质致密。釉呈浅青绿色,唐人陆龟蒙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道出了越窑青瓷的釉色特点。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发掘出类似的越窑青瓷器14件,其中一件八棱瓶与此件相似,说明这些越窑器的制作从选料、淘洗,及至成器、施釉

19、、烧制等各道工序一丝不苟,应为当时越窑的上品,可能是供奉宫廷的佳器。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基本信息尺寸:碗高8.9厘米 口径13.9厘米 盏托高6.6厘米 口径14.9厘米 底径9.3厘米 通高13.5厘米收藏:苏州博物馆 文物介绍这件越窑秘色瓷莲花碗为五代精品,是苏州博物馆三件国宝级文物之一。通高13.5厘米,由碗和盏托两个部分组成。整个器物造型规整,结构巧妙,碗身及外壁都饰有浅浮雕大瓣莲花图案,整个造型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高雅出尘。器物通体施以青釉,晶莹润洁。辨别越瓷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一)胎质唐宋时因其胎土含铁较高,胎呈灰白色。胎质细腻,器壁轻薄,器壁较薄,器形规整,转折处分界明显。(二)釉面

20、唐早期,大部分釉色为青中泛黄或米黄,少部分呈青色。唐中期,因采用匣钵烧成,釉色以青色为主。 晚唐五代,釉色青翠者较多,“贡瓷”胎薄釉薄,釉色类冰类玉,晶莹滋润。有时釉面显现黑点子。北宋大批“贡瓷”釉面以青绿色为主,釉面光润,民用瓷以青色为主。(三)造型唐宋时常见器物有碗、盘、盏托、盒、瓶、灌、砚等。盘碗类器物,唐早期及以前为平底,唐中期开始出现玉璧底及环形底,五代多见矮圈足,北宋圈足高而窄。唐五代盘碗多见花口,腹部压有凸筋。壶类唐早期以前多为盘口,器身丰满平底。唐中期开始盘口消失,器身逐渐消瘦,出现短流与肩带状把,仍为平底,称执壶(注子)。五代北宋时,执壶的腹部多见瓜棱状,流弯曲变长,出现圈足

21、。瓶类极具代表性的是八棱长颈瓶,法门寺晚唐塔基出土的一件,造型新颖,油色清亮,器形规整,圈足底,为秘色中最精彩最典型的作品。体现了越窑器“全棱”的特征,即器盖与器身带棱带角,或器身通体有棱有角者,成型与烧造工艺难度极大。唐代越窑秘色瓷花口盘(四)色彩越窑青瓷釉下彩绘始于东吴,唐代彩绘技术趋于成熟。晚唐天复元年(901)水邱氏墓出土的喝彩如意云纹熏香炉和盖罍就极具代表性。手工陶艺课感想在手工陶艺课课上,每次课前老师会讲解当堂课的任务要点及注意事项后才让我们动手。第一堂课主要是盘条和手工制作,盘条的话要保证底盘大一些,稍微厚一些,但不管是手工捏制还是盘条作品,厚度都不能超过1厘米。在这节课上我首先

22、选择了通过盘条的方式做一个杯子,但是我没理解透彻老师的意思,所以在搓泥条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去搓出差不多一样长短的泥条,让它们可以刚好围成一个和底盘外围一样大的圈,然后一圈圈放。但这样感觉空隙(接头处)太多,问了助教怎么办才知道我开始想错了,应该是一条不掐断,也不需要长度刚好围一圈,顺其自然的围,然后下一根接着它结束的地方继续就行,但是要保证泥条的粗细差不多,并且搓的时候要保证它没有扭曲。因为不熟悉所以盘条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是剩下的时间不够才想到手工制作一些作品。后来上完所有课后才明白,第一节课才是作品成功率最大的,并且应该把时间花在手工制作上,而不是只想着盘条。希望老师以后的陶瓷制作课盘条和手

23、工制作课可以加到两节,这样可以给刚开始不懂只扑在盘条上的同学一个再来的机会。接下来老师教我们拉坯,看老师做的又快又好,虽然老师一直说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容易,但相信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真正上手的时候才发现就算是想按照老师教的来也很困难,因为不好掌握自己手的位置和平衡。还有一点就是初学者拉坯的时候不能一上来就想做出一个比较大的作品,因为真的掌控不好,老是做一半就坏了,费时费材料。另外一点就是我们拉坯的时候不用太追求完美的作品,差不多的可以留下,因为后面还可以修坯。说到修坯真的让人欢喜也让人忧。修好了拉坯的时候拉出来的不是很好的作品也可以大变样,但是一没把握好比较好的拉坯作品就会一个洞或直接碎掉,因为一般作品除底外整体不能超过0.5cm,还要厚度均匀,所以越到后面力量越难控制。到最后上釉的时候基本没什么大问题,就是选好色就行了,然后坐等自己的作品出窑。这次陶艺课上的很开心,也有不少收获,希望还有机会再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