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形吸虫病肝蛭病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5314855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片形吸虫病肝蛭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片形吸虫病肝蛭病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片形吸虫病肝蛭病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片形吸虫病肝蛭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片形吸虫病肝蛭病(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片形吸虫病(肝蛭病)片形吸虫病是由片形科(Fasciolidae),片形属(Fasciola)的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和大片形吸虫(F.gigantica)寄生于牛、羊、鹿、骆驼等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所引起,猪、马属动物及一些野生动物亦可寄生但较为少见,人亦有感染的报道。本虫能引起肝炎和胆管炎,并伴有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危害相当严重,尤其对幼畜和绵羊,可引起大批死亡。在其慢性病程中,使动物瘦弱,发育障碍,耕牛使役能力下降,乳牛产奶量减少,毛、肉产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病肝成为废弃物,给畜牧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病原形态片

2、形吸虫病的病原体主要有两种: (1)肝片形吸虫 虫体背腹扁平如榆树叶状(图1),新鲜虫体呈棕红色,其大小随发育程度不同差别很大,一般成熟的虫体长约2030mm,宽1013mm,体表前端有小棘(图2),后部光滑。虫体前部较后部宽,前端作短锥形,锥底突然变宽,呈双肩样突出(图3)。口吸盘位于虫体的前端,直径约 1.0mm,腹吸盘在双肩样突出的中部,直径约1.8mm,与口吸盘相距很近。具有咽和短的食道,下接两条具有盲端的肠干,每条肠干又分出很多侧枝。雄性生殖器官以两组位于体中部前后纵列的分支状睾丸为特征。输精管通入雄茎囊,其末端即雄茎,开口于腹吸盘前方的生殖孔,肉眼可见。雌性生殖器官以位于腹吸盘下方

3、右侧呈鹿角状的卵巢为特征。卵模显著,位于睾丸前方虫体中线上。卵模与腹吸盘之间为盘曲的子宫,内含虫卵。无受精囊。卵黄腺由许多点状小滤泡组成,布满于虫体的两侧,卵黄管左右横向汇合于卵模之下方,形成卵黄总管,即卵黄囊,然后再通向卵模。形态模式虫卵椭圆形,金黄色。卵壳较薄透明。长107158m,宽70100m,前端较窄,有一个不明显的卵盖,(观察时在标本上滴加少许苛性钾液,即能清楚地看到卵盖)后端较钝,卵内充满卵黄细胞(中部常较稠密)和一个常偏于后端的卵胚细胞(图4)。图1肝片形吸虫图2体表小棘图3肠道图4虫卵(2)大片形吸虫 大片形吸虫体形较大,长2575mm,宽12mm。虫体两侧缘较平行,肩部不明

4、显。后端钝圆。虫卵较前种大,长144208m, 宽70109m(图5)。图5大片形吸虫返回页首生活史(图6)片形吸虫的发育需要淡水螺作为它的中间宿主。肝片形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为小土窝螺(Galba pervia),还有斯氏萝卜螺(Radix swinhoei)(图7)。大片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为耳萝卜螺(R.auricularia),不少地区证实小土窝螺也可作为其中间宿主(图8)。可见,在我国片形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是分布极其广泛的小土窝螺。成虫寄生于动物肝脏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入肠腔,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适宜的温度(2526),氧气和水分及光线条件下,经1112天孵出毛蚴(图9)。(视频

5、虫卵发育)中间宿主毛蚴游动于水中,遇到适宜的中间宿主如淡水螺,即钻入其体内。毛蚴在外界环境中,通常只能生存636h,如遇不到适宜的中间宿主则渐次死亡。毛蚴在螺体内,经无性繁殖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几个发育阶段。其发育期的长短与外界温度、湿度、营养条件有关,如温度适宜,在2228时需经3538天从螺体逸出尾蚴;但条件不适宜,则发育为两代雷蚴,在螺体发育的时间更长。侵入螺体体内的一个毛蚴,经无性繁殖,最后可产生百个到数百个尾蚴。尾蚴游动于水中,约经35 min便脱掉尾部,以其成囊细胞分泌的分泌物将体部覆盖,粘附于水生植物的茎叶上或浮游于水中而成囊蚴。牛、羊吞食了含囊蚴的水或草而遭受感染。囊蚴于动物

6、的十二指肠胆囊而出,童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后经肝包膜钻入肝脏。在肝实质中的童虫,经移行后到达胆管,发育为成虫。也有人认为童虫也可经肠系膜或经总胆管而进入肝脏。潜隐期约需23个月。成虫以红细胞为营养,在动物体内可存活35年。图7中间宿主图8中间宿主图9卵内的毛蚴视频虫卵发育毛蚴:形似舌状,前端较宽,向后渐变窄,前端有一吻突,体表有左右对称的表皮细胞5对,由此长出纤毛,借纤毛之摆动,于水中迅速游动(图10)。图10毛蚴胞蚴:毛蚴感染螺体后,脱掉纤毛,35天发育成胞蚴,呈圆形或椭圆形,体内有大小不等的胚球,灰白色,半透明,有6个焰细胞(图11)。图11胞蚴雷蚴:感染螺体后1030天可见有雷蚴,一个胞

7、蚴体内含有515个雷蚴。雷蚴长12mm,具有口、咽和盲肠。肠内含有褐色或淡黄色的食物颗粒。咽的后方有一领状物突出体表,后端1/3处有1对左右对称的足突。在咽的附近有产孔,外界条件不适宜时,则发育为子雷蚴。体内含有胚球和不倒翁状的尾蚴雏型。感染后30天,于螺肝脏中的雷蚴体内已有成熟的尾蚴(图12,13)。图12雷蚴 图13子雷蚴尾蚴:自雷蚴产孔逸出,形似蝌蚪,灰白色,半透明,由体部和尾部组成。体部前有口吸盘,口下为咽和食道,再接两条盲肠,肠管两侧有许多屈光性的小颗粒,体侧有暗褐色的成囊细胞。体长0.268mm0.261mm,尾部平均长为0.802mm。尾部做左右旋转摆动,游动极为活泼,由成囊细胞

8、分泌粘液将虫体包被起来,尾部脱落,形成囊蚴(图14)。图14尾蚴囊蚴:对终宿主具有感染性,新鲜时为白色,后来变为灰褐色,近似圆形,直径为0.25mm,不透明。蚴体有口、腹吸盘、咽、食道及两条盲肠并有趋光性小颗粒(图15,16,17)。图15囊蚴 图16囊蚴 图17囊蚴返回页首流行病学肝片形吸虫系世界性分布,是我国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之一。遍及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但多呈地区性流行。大片形吸虫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多见于南方各省、区。肝片形吸虫的宿主范围较广,主要寄生于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鹿、骆驼等反刍动物,猪、马、驴、兔及一些野生动物亦可感染,但较少见,人也

9、有感染的报道。实验动物以大鼠最易感染。患畜和带虫者不断地向外界排出大量虫卵,污染环境,成为本病的感染源。动物长时间地停留在狭小而潮湿的牧地放牧时最易遭受严重的感染。舍饲的动物也可因食用从低洼、潮湿的牧地割来的牧草而受感染。温度、水和淡水螺是片形吸虫病流行的重要因素。虫卵的发育,毛蚴和尾蚴的游动以及淡水螺的存活与繁殖都与温度和水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肝片形吸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及其季节动态是与各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的。试验证明,虫卵在12时停止发育,13时即可发育,但需经59天才能孵出毛蚴。虫卵发育最适宜的温度是2530,经812天即可孵出毛蚴。虫卵对高温和干燥则敏感,4050时几分钟内死亡,

10、在完全干燥的环境中迅速死亡。虫卵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在冰箱中(24)放置水里17个月仍有60%以上的孵化率,但结冰后很快死亡。虫卵在结冰的冬季是不能越冬的。含毛蚴的虫卵在新鲜水和光线的刺激下可大量孵出毛蚴。尾蚴在温度9时不能逸出螺体,2729尾蚴大量逸出,33又停止逸出。囊蚴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在潮湿的环境中可存活数月。但对干燥和阳光的直射最敏感,如在干燥的环境中,2532下放置72h,或在阳光直射下,23h即失去感染力。因此,在气候适宜和中间宿主存在(低洼地水稻田、缓流水渠、沼泽草地和湖滩地,均适于螺的生长繁殖)的情况下,在夏秋季节,牛羊放牧中极易感染片形吸虫病(图18)。图18虽然在患

11、肝片形吸虫病的绵羊血清中极易检出循环抗体,但在自然条件下,绵羊对肝片吸虫的再感染并不表现出明显的免疫反应,如当绵羊肝片形吸虫病暴发时,通常也包括那些过去曾感染过肝片形吸虫的成年羊;与此相反,在犊牛虽也发生,但却能逐渐发展获得性免疫力,使初次感染的虫体寿命缩短,对再感染者使其移行速度减慢,最终可减少寄生的数目。因此,在流行区里,成年牛因有获得性免疫力,症状并不明显,而绵羊包括成年羊却大批死亡。返回页首致病作用在终末宿主小肠内逸出的后尾蚴,自钻入肠壁起至进入胆管寄生的过程中,随着寄生部位的变更和虫体的发育,对宿主可产生一系列的致病作用,而引起机体的种种病理性改变。早期童虫在穿过肠壁各层进入腹腔的过

12、程中,不断破坏组织和摄取组织为食。在虫道中留有出血灶,并为细胞残片所填充。童虫在肝脏实质中移行时以肝细胞为食。破坏肝组织,同时破坏微血管,引起出血,因而发生创伤性出血性肝炎及肝实质梗塞。当感染强度甚高,达数千个虫体时,往往在此时期发生急性死亡(图19)。图19病理切片机械刺激 虫体多数寄生时能阻塞胆管,使胆汁淤滞引起黄疽。由于虫体体表的小棘及其排泄物具有毒素,刺激胆管壁,引起管壁及周围组织发炎,管壁增生,肥厚,乃至扩张(图20)。图20毒素作用 一种是新陈代谢毒,一种是分泌毒,其内含有大量能分解蛋白、脂肪和糖类的酶,可使宿主体温升高,白细胞增数,贫血、以及扰乱中枢神经系统的全身性中毒现象。胆汁

13、淤滞后的分解物又能加剧中毒作用。毒素具有溶血作用,当侵害血管时,使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液中的液体成分增多更易于渗出,从而发生稀血症和水肿。带入细菌 幼虫自肠管移行到胆管时,可从肠道携带各种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往往在肝脏及其他脏器中形成脓肿。当被带入的细菌在胆道中繁殖时,可加剧其中毒现象及其他疾病的病程,如使结核病牛的病情恶化,甚至引起死亡。夺取营养 肝片形吸虫以血液、胆汁和细胞为其营养,为慢性病例营养障碍,贫血,消瘦的原因之一。返回页首症状轻度感染往往不表现症状。感染数量多时(牛约250条成虫,羊约50条成虫)则表现症状,但幼畜即使轻度感染也可能表现症状。临床上一般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类型。

14、羊:绵羊最敏感,最常发生,死亡率也高。急性型(童虫移行期):在短时间内吞食大量(2000个以上)囊蚴后26周发病。多发于夏末、秋季及初冬季节,病势猛,使患畜突然倒毙。一般病初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衰弱易疲劳,离群落后,迅速发生贫血,叩诊肝区半浊音界扩大,压痛敏感,腹水,严重者在几天内死亡。慢性型(成虫胆管寄生期):吞食中等量(200500个)囊蚴后45个月时发生,多见于冬末春初季节,此类型较多见其特点是逐渐消瘦、贫血和低白蛋白血症,导致患畜高度消瘦,粘膜苍白,被毛粗乱,易脱落,眼睑、颌下及胸下水肿,腹水增多,母羊乳汁稀薄、妊娠羊往往流产,终因恶性病质而死亡。有的可拖延至次年天气转暖

15、,饲料改善后逐步恢复。牛:多呈慢性经过,犊牛症状明显,成年牛一般不明显。如果感染严重,营养状况欠佳,也可能引起死亡。患畜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易脱落,食欲减退,反刍异常,继而出现周期性瘤胃膨胀或前胃弛缓,下痢,贫血,水肿,母牛不孕或流产。乳牛产乳量下降,质量差,如不及时治疗,可因恶病质而死亡(图21,22,23,24)。图21被毛粗乱图22患畜消瘦 图23粘膜苍白 图24 颌下水肿返回页首病理变化病理解剖变化主要呈现在肝脏),其变化程度与感染虫体强度及病程长短有关。在原发性大量感染,取急性死亡经过的病例中,可见到急性肝炎和大出血后的贫血现象。肝肿大,包膜有纤维素沉积,有25mm长的暗红色虫道(图

16、25,26)。虫道内有凝固的血液和很小的童虫。腹腔中有血色的液体,有腹膜炎病变。图25 图26慢性病例(病程23个月后),主要呈现慢性增生性肝炎,在被破坏的肝组织形成瘢痕性的淡灰白色条索,肝实质萎缩、褪色、变硬,边缘钝圆,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胆管肥厚,扩张呈绳索样突出于肝表面。胆管内壁粗糙而坚实,内含大量血性粘液和虫体及黑褐色或黄褐色的块状、粒状的磷酸盐结石(即俗称的牛黄)(图27)。图27轻度寄生的病例,胆管变化不显著,但多呈慢性卡他性胆管炎和间质性肝炎,胆管内有虫体寄生(图28)。图28据研究测定,胆管中有肝片形吸虫寄生时,胆汁中脯氨酸的浓度可增加万倍以上。因此大量脯氨酸在胆管中积聚,是诱

17、发胆管上皮大量增生的重要原因(Isseroff等,1977)。病尸消瘦贫血,肌肉多汁而松软,呈淡灰色,胸腹腔及心包内蓄积较多的透明渗出液。有时在肺组织内可找到虫体所致的结节,内含暗褐色半液状物质或有12条虫体。返回页首诊断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和死后剖检发现虫体等进行综合判定,不难确诊。但仅见少数虫卵而无症状出现,只能视为带虫现象。粪便检查虫卵,可用水洗沉淀法,或锦纶筛集卵法,虫卵易于识别。对羊的急性型片形吸虫病的诊断应以解剖检查为主,把肝脏切碎,在水中挤压后淘洗,可找到大量童虫,以作出诊断。近年来使用免疫学诊断方法如作眼、皮内变态反应、补反、对流电泳、间接血凝、酶联免疫

18、吸附实验(ELISA)等进行实验性诊断的,取得一定成绩。返回页首治疗治疗肝片形吸虫病时,不仅要进行驱虫,而且应该注意对症治疗。治疗的药物较多,各地可根据药源和具体情况加以选用。1. 硫双二氯酚(Bithond,Bitin,别丁) 对畜禽的多种吸虫和绦虫有驱除作用,为目前较为理想的广谱驱虫药。牛:按每公斤体重4050mg。羊:80120毫克,口服。四个月以下羔羊和有消化道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的牛羊不宜使用此驱虫药。2. 丙硫咪唑(Albendazole) 剂量为牛2030mg/kg,一次口服。绵羊为1015mg/kg,一次口服疗效甚好。本药不仅对成虫有效,而且对童虫也有一定的功效。3. 硝氯酚(N

19、iclofolan Bilevon Bayer 9015) 粉剂:剂量为牛34mg/kg ;绵羊45mg/kg,一次口服。针剂:剂量为牛0.51.0mg/kg,绵羊为0.751.0mg/kg,深部肌肉注射。适用于慢性病例,对童虫无效。4. 碘醚柳胺(Rafoxanide、重碘柳胺) 本药可杀灭99%以上的肝片形吸虫成虫和98%的6周龄童虫,还可以杀灭50%以上的4周龄童虫。此药还可驱除90%以上的捻转胃虫的成虫和6日龄以上的幼虫,可以杀灭98%以上的羊鼻蝇各期幼虫,对矛形双腔吸虫也有一定效果。内服:牛羊712mg/kg次。5. 氯氰碘柳胺钠(Closantel sodium、佳灵三特、富基华)

20、 5%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皮下(肌肉)注射,牛2.55mg/kg次,羊510mg/kg次。5%氯氢碘柳胺钠悬浮液,口服,牛5mg/kg次,羊10mg/kg次,氯氢碘柳胺钠片(0.5g)口服剂量同悬浮液。6. 双乙酰胺苯氧醚(Diamphenethide,Coriban) 本品对肝片吸虫童虫有高效,而对成虫只有70%以下的杀灭作用。是一种预防羊肝片吸虫病的有效药物。一次内服治疗量对14、58、912周龄童虫的灭虫率分别为100%、88%和68%。由于本品对10周龄以上虫体作用极差,可间隔8周再用药一次;或与碘醚柳胺等其他肝片形吸虫药并用。双乙酰胺苯氧醚 内服羊 100mg/kg次 双乙酰胺苯氧醚混

21、悬剂10% 内服羊100mg/kg次7. 三氯苯唑(Triclabendazole、Fasinex、肝蛭净) 本品为瑞士汽巴加基公司生产,为新型苯并咪唑类驱虫药,对各种日龄的肝片吸虫均有明显杀灭效果。内服,牛12mg/kg次,羊、鹿10mg/kg次。8. 溴酚磷散剂 每克含溴酚磷240mg,内服牛12mg/kg次,羊1216mg/kg次(指溴酚磷含量)溴酚磷片 每片含溴酚磷240mg,用量同散剂。返回页首预防应根据流行病学特点,采取综合防治措施。1. 定期驱虫 驱虫的时间和次数可根据流行区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我国北方地区,每年应进行两次驱虫:一次在冬季;另一次在春季。南方因终年放牧,每年可进行三

22、次驱虫。急性病例可随时驱虫。在同一牧地放牧的动物最好同时都驱虫,尽量减少感染源。家畜的粪便,特别是驱虫后的粪便应堆积发酵产热而杀死虫卵。2. 消灭中间宿主 灭螺是预防片形吸虫病的重要措施。可结合农田水利建设,草场改良,填平无用的低洼水潭等措施,以改变螺的孳生条件。此外,还可用化学药物灭螺,如施用1:50000的硫酸铜,2.5mg/l的血防67及20%的氯水均可达到灭螺的效果。如牧地面积不大,亦可饲养家鸭,消灭中间宿主。3. 加强饲养卫生管理 选择在高燥处放牧,动物的饮水最好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并保持水源清洁,以防感染。从流行区运来的牧草须经处理后,再饲喂舍饲的动物。录象资料:肝脏小胆管中的大片形吸虫(若录像流媒体播放不正常可在此下载WindowsMediaPlayer7.1安装)思考题:1. 片形吸虫病在什么地形、什么气候条件下易发、多发和爆发?2. 片形吸虫病给生产带来哪些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