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A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523915 上传时间:2020-06-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8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长春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长春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长春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长春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A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A卷(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长春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语言表达 (共2题;共13分)1. (3分) (2017高二下孝感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不管经过了多少波折,走过了多少坎坷的道路,既有阳关大道,又有独木小桥,_。原因何在呢。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_。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_。2. (10分) (2020高二上嘉兴期

2、末) 阅读下面“鼓浪屿文化遗产地游客感知分析”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 简要概括图表所反映的主要信息,注意不能出现具体数字,且不超过30字。 (2) 根据图表反映的信息,请为鼓浪屿旅游部门提两条建议,每条不超过25字。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1分)3. (6分) (2017高二上福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歌德说过:“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只

3、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虽然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

4、,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我国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路遥的墓碑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托尔斯泰也说过:“如果有人告诉我,我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毫无问题地断定一种我认为是

5、正确的对一切社会问题的看法,那么,这样的小说我还用不了两个小时的劳动。但如果告诉我,现在的孩子们二十年后还要读我所写的东西,他们还要为它哭,为它笑,而且热爱生活,那么,我就要为这样的小说献出我整个一生和全部力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艺作品的品质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有关,这意味着有了雄伟的人格就能写出雄伟的作品。B . 艺术作品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的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艺术创作者

6、需要能动地反映现实生活。C . 创作者的艺术素养、技巧和态度制约着作品质量,艺术素养、技巧是创作佳作的首要因素。D . 经典作品需要创作者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并没有多大的关联。(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提出总论点,后面几段提出分论点,形成总分的结构。B . 文章从经典的内涵、作者的德艺和创作的艰辛等方面,对文艺创作进行了论述。C . 文章第三段在提出观点后,先从反面论述,再从正面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德艺方面的要求。D . 文章最后一段用比喻论证法和对比论证法,论证了文艺创作的艰苦。适当化用增强了文章的文采。(3) 根据原文内

7、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创作红楼梦的曹雪芹,应该有伟大的灵魂,也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技巧。B . 错误倾向、低级趣味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养德格格不入。C . 文艺工作者有了艺术定力和执着追求,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D . 传世的经典作品,往往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是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4.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屠呦呦是如何被国际科学界发现的从1960年末开始,屠呦呦以“中医中药专业组”组长的身份加入到当时的国家抗疟“523任务”行列,1972年,她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提取出了青蒿素。到了1975年,青蒿素的化学结

8、构在屠呦呦的参与下被确定。然而,由于“523任务”的保密性质,在整个过程中,屠呦呦没有任何研究论文发表出来,外界对她所做的工作不得而知。直到1979年,国家科委将“国家发明奖”颁给青蒿素研究成果,其中屠呦呦为第一发明单位的第一发明人。同年,中国的外宣刊物中国建设发表了一篇短文,介绍了青蒿素的研究。中国建设是一份由宋庆龄创办的英文杂志。在1979年8月号,该杂志发表了题为“一种新型抗疟药物”的文章,这让西方的科研人员第一次了解到来自中国的青蒿素研究成果。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一名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受到东晋医学典籍的启发,想到用新方法提取青蒿素的故事。文章并没有写出这名研究员叫什么名字,但用了

9、“她”来指称这名研究者。这篇文章后来在各种英文出版物中被广泛引用。1985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青蒿素的综述文章,该文详细描述了中国科研人员取得的进展。然而,在写到关键人物时,文章也并没有具名指出研究者是谁,只是含糊地说“一名研究者”,这种说法也是源自中国建设的那篇文章;尽管在同一篇综述中,作者引用了两篇屠呦呦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那两篇论文分别发表于1981年和1982年。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青蒿素已经在国内外治病救人,而其发现者究竟是谁,一直都是模糊不清的。200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传染病专家路易斯米勒(Louis Miller)与同事苏新专一起到上海参加一个关于

10、疟疾的学术会议。其间,米勒向与会的所有科学家打听,是谁发现了青蒿素,然而没有一个人回答得上来。英国牛津大学和泰国玛希隆大学的尼古拉斯怀特(Nicholas White),是抗疟药物的专家,曾经在临床上做出许多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当米勒问他青蒿素是谁发现的时候,连怀特也答不上来。这让米勒感觉非常不好,他想到了奎宁的历史。奎宁是在青蒿素出现之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抗疟药物。奎宁的应用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秘鲁印第安人之中,后来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使用,然而印第安人从未被认定为奎宁的发现者。“今天,专家们说印第安人不可能做出这样一项发现。”米勒说,“我发誓在青蒿素的问题上,我不能让历史重演。”于是,从2007

11、年开始,米勒与同事开始调查青蒿素的发现者是谁。著名生物学家饶毅兼有科学史家的慧眼,在一篇题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的文章中,饶毅和他的同事写道:“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广为人知。而屠呦呦的贡献,却一直有争议。其原因还待更多史家细究。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是,面对重要的发现,出现矛盾时,中国的有关部门不是确切地搞清楚各人的功劳而是回避矛盾、袖手旁观,导致缺乏认可,而国外的科学家和医药界不可能搞清楚中国内部刊物和会议的记录。”他们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然而“没有获得中国充分的认可,也缺乏国际肯定”,2011年,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医学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拉斯克奖。这个

12、奖项也一直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苏新专认为,拉斯克奖的评奖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苏新专还表示:“美国人颁奖主要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因为想法来自屠呦呦,所以奖就是颁给屠呦呦而不是给她小组亲自做实验的人。”与这种思维相似,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斯文利丁(Sven Lidin)曾对南方周末记者这样解释他们的评判标准:“即便当我们去看有大量人员参与的领域,通常情况下你都能追溯到一个起始点,那时只有有限的几个人是他们点燃了火种。”不过,与米勒和苏新专的观点不大相同的是,黎润红等人认为青蒿

13、素的发现并不能归功于屠呦呦一人。“米勒等的观点是以现代科研的评价模式来衡量当时的科研活动,其结论值得讨论。”他们这样写道。“若一定要确认在青蒿素发现中个人贡献的话,如同田径比赛中多人接力赛,屠呦呦是其中一棒的冲刺人。因此,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发现这一成果应属于这个团队。”黎润红等人在研究结论中这样说。饶毅等人在解释青蒿素的发现争议不断的时候,总结了几点原因。包括论文写作不及时,发表不规范;“文革”的阴影很明显,科技信息不能经常交流,论文多用集体署名,埋下了往后争议的伏笔;此外,屠呦呦个人性格的特点也是一个因素。(节选自2015年10月6日南方周末)(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

14、项是( )A . 由于保密性质,对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领导的国家抗疟研究小组提取青蒿素并确定其化学结构的工作,外界长期不得而知。B . 西方研究人员通过中国建设中的一篇文章了解到青蒿素研究成果,却对研究者一无所知,而在此之前,屠呦呦在国内也未被知晓。C . 长期以来,青蒿素的研究者是谁一直是一个谜团,而真正开始重视这件事的却是外国人,他们从2007年才开始这方面的调查工作。D . 著名生物学家饶毅独具慧眼,其认为对屠呦呦的贡献存在争议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有关部门的回避矛盾、袖手旁观,最终导致缺乏认可。E . 苏新专与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斯文利丁对于屠呦呦的认识是一致的,他不管有多少人参与抗疟研

15、究,而更看重屠呦呦的主体地位。(2) 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的发现者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分析。(3) 请结合文章简述中外学者对于屠呦呦的认识差异。(4) 从屠呦呦的名誉之争中,你觉得我们国家应得到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5. (17分)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凝视西域大地上的贝叶 , 纹理中蕴含着无限的奥秘。在万米高空中俯视,祁连天山是这般模样:一条山脉在左侧绵延,峰峦之上,一种白色如巾似絮,终年积雪的峰巅如囚禁的白云。山坡长长地倾斜,向着北方延伸,一种没有节制的伸展,没有目的、没有构想,像高处的水流一味奔泻。如此任性的倾斜,却有着精美的纹理,

16、任意的局部都是完美的图案。纹理如贝多罗树叶般交织,大的山脉是又长又大的叶;飞机渐次下降,细小的纹理再分出清晰的连缀的叶片。我知道,任何微小的一笔,都是一个巨幅空间的起伏山岭,是天地间的大耸立。但它不过是那么小的一片叶子中的一个肌理。无数生命的奥秘就写在这样的肌理间。是谁给了我这样一双眼睛?我看到的是神的世界。在蝼蚁的世界,人所俯瞰的自然,亦如神的视角。世界无限之大,世界也无限之小,大与小的世界并无多少区别:在一片树叶上的微生物,在形如贝叶的山脉上的人类,无限细分与无限放大,世界呈现出了同样的纹理与辽阔。这是一次僭越 , 人的眼睛看到了神的世界,读出了人之渺小;世界苍茫浩大,却可以如一片树叶,小

17、小的纹理,一个人可以终其一生栖居于斯。 随着飞机的移动,僭越之眼慢慢地审视着河西走廊。那是一个寸草不生的世界,似乎没有任何生命的痕迹。但是奇迹却出现,足以证明人类生存的勇敢,也证明生存的脆弱,恰如一个词:命悬一线。荒凉、绝望、茫茫一片的祁连山,一面形如沙滩的巨大斜坡,有水流过的一条条痕迹,如一道道划痕。似乎是神画出的图案。这些连绵的雪峰融化的雪水冲刷而成的季节河,流到沟底就消失了,在它消失的地方竟然出现一小块绿洲,那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城市:敦煌、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它们彼此被浩大的沙漠、戈壁隔绝,相距遥远。这些在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岁月中不断出现的名字,与战争联系最紧密的城市。它们是中国文

18、学边塞诗中的一个个意象,在这样荒僻、没有人间气息的地方,像另一个世界的事物存在着。 飞机掠过一座城池,在高原海拔下降的一条山沟里,腾起烟雾,一片迷蒙。氤氲之气升腾到了神所见的高度,像一场大火刚被水扑灭,烟与气直上天空。在这样荒凉、清澈的高原,工业污染如此惊心。僭越的眼中几许悲愤,更多无奈。 当飞机划过敦煌上空时,眼中叶脉般的地貌渐渐地幻化成一幅画卷:在阔大的荒漠上,一个孤独地身影踽踽地走着。天地愈大,人的渺小感愈趋强烈。在越过三危山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出现了。一股水流直泻而来,两岸生长了高且直的树木。乐僔和尚冲到河边把水泼到自己的脸上,捧进嘴里,他的精神有如枯木逢春。抬头东望,看到三危山异样的

19、面目:夕阳中的山,金光万道,辉煌如灼,嶙峻的山头变成了一尊尊佛像。乐僔不由得惊呼起来。他以为这是佛祖的灵光,以为这个遥远之地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清澈的雪水、晃眼的白杨与这无边无际寸草不生的荒漠形成了残酷的对比,这就是神迹! 乐僔决定就此修行。他在断崖上开凿石窟,几年时间里不停息地凿着,终于凿成了一个窟龛。他在龛内塑佛像,绘壁画。这是敦煌莫高窟第一个开凿的石窟。 时光在这些佛像与壁画上掠过了1600多年。 后来,世界各地怀着各种不同宗教信仰的信徒,竟然在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地区走到了一起。他们比任何地方都能和平共处、相互兼容。是什么使得敦煌成了世界的宗教中心,使得无数宗教信徒冒死前来,创造出灿烂的宗

20、教艺术?我想,是丝绸吧。这神奇稀有的物品使东西方通过一条世上最艰险最遥远的路彼此相连,商旅的滋养,让它盛开于荒漠,如沙漠玫瑰?这一条在荒漠中走通的路,成了一条世界级的艺术之廊!前人的创作埋进地下,藏到了洞窟,他们无意于个人名声,无意于传世,却在无心之中抵达了不朽。莫高窟的雕塑与壁画,藏经洞中50000件文物,所有这些,形成了当今一门显学敦煌学。这条古道,行走得最多的是商人。漫漫长途中,他们忍住饥渴,战胜自然,闯过一道道鬼门关。面对着荒凉,也就是面对着心灵、面对着生命。商旅与僧侣之间一定有着一种隐秘却又直接的关联。我想,世界各地不同宗教信仰的商人,他们在这险恶之地跋涉,渴望着神灵的抚慰、保佑。于

21、是,丝路之上,宗教开始繁盛。我曾沿着丝路向西,直到丝路西方的终点罗马,另一个繁华世界。与它的起点西安相比,石头的艺术登峰造极。而东方木构的艺术在随时间不断朽去。两极的繁荣,让沙漠与戈壁中的路冰与火一样难耐。然而,它在最深的寂寞里却呈现了世间的繁丽,在繁丽的凋谢中生出梦幻,在最荒凉中孕育了绚烂的文明,在文明的寂寞里呈现天地宿命天底下极致的事物在向着它的反面转换。 神奇的丝路啊!贯穿西域,犹如贝叶上的主脉络,源源不断地为绝境一般的荒漠输送养分,汇聚出有如此绚丽的文化景象!在人迹罕见之地,却有世界各地的人前往。分隔于世界各地的四大文明破天荒唯一一次循着叶脉汇流到了这条路上。使得一片贝叶经以深邃的光芒

22、闪亮在在浩瀚宇宙中。僭越了神的视界,望向西域,看到的不只是荒凉,更是一种奢华,人类精神的奢华。(节选自熊育群西域两则)注:贝叶,即贝多罗树叶,古时西域僧人常用来书写经文。后常被赋予宗教含义。僭越jin yu,超越本分,冒用在上的人的名义或物品。(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河西走廊上的城市在历史上战争不断,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因此作者认为这些城市“命悬一线”。B . 河西走廊城市上空中的“氤氲之气”,烟雾蒙蒙,作者好像进入了神话世界一般,感到迷茫而震撼。C . 1600多年前乐僔和尚开凿的石窟及雕塑壁画慢慢地发展成现代学术领域里的一个显学敦煌学。D . 行走在丝路

23、上的商旅僧侣,为丝绸之路的经济与宗教的发展以及敦煌文化的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2) 作者在开篇写“贝叶”的作用是什么? (3) 本文语言富于表现力,请对文中画线语句加以赏析。 它在最深的寂寞里却呈现了世间的繁丽,在繁丽的凋谢中生出梦幻;在最荒凉中孕育了绚烂的文明,在文明的寂寞里呈现天地宿命(4) “僭越之眼”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它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僭越之眼”的作用的理解。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6. (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醉乡记唐王绩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

24、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械器之用。昔者黄帝氏尝获游其都,归而杳然丧其天下,以为结绳之政已薄矣。降及尧舜,作为千钟百壶之献,因姑射神人以假道,盖至其边鄙,终身太平。禹汤立法,礼繁乐杂,数十代与醉乡隔。其臣羲和,弃甲子而逃,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故天下遂不宁。至乎末孙桀纣,怒而升糟丘,阶级千仞,南向而望,卒不见醉乡。武王得志于世,乃命公旦立酒人氏之职,典司五齐,拓土七千里,仅与醉乡达焉,故四十年刑措不用。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嗟呼,

25、醉乡氏之俗,岂古华胥氏之国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予得游焉,故为之记。【注解】结绳之政:上古未产生文字时,用绳打结的方法记事治政。千钟百壶:钟、壶皆指酒器。姑射神人:姑射是传说中的仙山名。甲子:岁月的代称。这里指羲和所掌管的职事。糟丘:酿酒后剩下的糟堆积成的小丘。五齐:这里指各种酒类。传说中的古国名。(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无邑居聚落落:村落B . 降及尧舜降:投降C . 盖至其边鄙鄙:边境D . 典司五齐典:掌管(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以醉名乡,所举的人与事都与酒有关联,如夏桀与糟丘,黄帝设立酒人氏之职,阮籍

26、、陶渊明的酣饮等,这些有史可查的材料巧用于文中,使文章自然而富有情趣。B . 作者把他笔下的乡村类比成传说中的古国,它有平坦开阔的自然环境,有“与鸟兽鱼鳖杂处”的居民,是一个民风质朴率真的世界。C . 阮籍、陶渊明等人纵情饮酒,死也葬在醉乡的土地上。作者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惋惜之情,后来自己也得以游历醉乡,并写下了这篇游记。D . 作者运用了众多典故,肯定与醉乡有交往的君王而否定与醉乡隔绝的君王,揭示了醉乡所寄托的理想社会的思想内涵。(3) 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B . 而臣下之

27、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C . 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D . 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4)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天下遂不宁。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5分)7. (5分) (2016高三上赣州期中) 阅读李贺的两首诗,回答小题。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 , 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 , 若个书生

28、万户侯?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注】吴钩:刀名。凌烟阁:皇宫内一小楼,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若个:哪个。络脑:马笼头(1) 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五、 默写 (共1题;共5分)8. (5分) (2017高一下青冈期中) 补充句子(1) 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2) 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3)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

29、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六、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9. (2分)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现在穿越剧毫无历史观可言,整体思想内涵没有提升,人物设置更是随心所欲 , 对历史文化不尊重,不足以提倡。B . 我们要让“包容性增长”在科学发展的统领下发挥积极功能,而不是鸠占鹊巢 , 反客为主,更不能以“包容性增长”取代科学发展。C .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莫言热”,他的作品顿时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D . 岁月流金铄石 , 尽管当年北大荒天寒地坼,风雪交加,但我们的心中依然燃烧

30、着青春的火焰。10.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绝大多数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都是医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造成的,医生除了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B . 儒商,上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下启市场经济的伦理新风,已成为当今华人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中一种令人瞩目的现象。C . 随着人们消费选择范围的拓宽,黄金周开始从旅游、餐饮等行业向其他行业延伸,越来越多的行业正从假日消费中分得“黄金”。D . 由于燃油价格一路飙升,使的哥叫苦不迭,只能把车停在大街上,被动等客,再不能像往常一样满街转悠主动邀客了。11. (2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

31、的一组是( )萨莫兽是一类古代的长颈鹿,因首先发现于希腊的萨莫斯岛上而得名。 , 。 , 。 , , 是研究萨莫兽个体和性别差异很好的材料。萨莫兽的颈部还没有特别伸长,后肢仍然长于前肢所以在适应摄取高树树叶的方向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现生的长颈鹿头上只有一对很小的不脱落的附以皮毛的小角和政的萨莫兽有保存十分完整的头骨其角的形态变化大,通常有一对很大的角,而在其前方还常有另一对小角颈部非常长,前肢长于后肢,以高树树叶为食A . B . C . D .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2. (5分) (2017高二上会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00年前,先辈们就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

32、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在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100年来,“中国梦”激励着无数先辈为之奋斗牺牲。“中国梦”推动了社会变革与时代进步,现今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00年来,“中国梦”凝聚着几代有志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血汗与欢声。想当年,“中国梦”促成了社会制度的变革,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角;看今天,你正在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奋战在“中国梦”的征途上请以“我看中国梦”或“我的中国梦”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第 16 页 共 16 页参考答案一、 语言表达 (共2题;共13分)1-1、2-1、2-2、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1分)3-1、3-2、3-3、4-1、4-2、4-3、4-4、5-1、5-2、5-3、5-4、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6-1、6-2、6-3、6-4、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5分)7-1、五、 默写 (共1题;共5分)8-1、8-2、8-3、六、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9-1、10-1、11-1、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2-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