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C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509225 上传时间:2020-06-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3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福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C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C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C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福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C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C卷(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福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6高一上天水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钱理群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但网络阅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

2、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阅读。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比如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有那种有韵味、那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最好的通道。而我所强调的是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文化,

3、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析,必然会分析,但更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是讲论语,而是读、背。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细读,通过文本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这涉及到经典阅读的特

4、点,我认为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最好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所以有一个过程。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

5、。儒学就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选自2016年2月13日人民政协报)(1) 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经典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方法,是进入作品的方式,它是进入经典作品艺术世界的途径。B . 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阅读,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达到深度阅读。C . 经典阅读在今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D . 经典阅读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再创造的阅读。(2) 关于“进入经典”,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进入经典可以采用朗读,比如

6、鲁迅作品中的韵味、情感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就需要靠朗读来获得。B . 进入经典可以采用分析的方式,分析作品的内容、形式等,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C . 进入经典可以通过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进入的方式,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D . 进入经典可以通过读和背,通过读和背来感觉、体验,读过背过了,经典便进入到读者的生命中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对于“短平快”的网络阅读,作者肯定了它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它存在着两大问题,所以需要强调深度阅读。B . 阅读经典作品,需要分析,但不能完全靠分析,必须重视对作品的感觉、感悟、

7、情境、直觉。C . 不同的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创造。D . 儒家学说的开创、发展过程,证明了经典是怎样成为学说的过程,它是由原创者、研究者和解经者共同完成的。二、 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33分)2. (16分) (2016温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祭梁夫山先生文明程学博万历己卯秋,永丰梁夫山先生以讲学被毒死。癸未冬,门人胡时和始得请收其遗骸,袝莽于后台程公之墓,从先生遗言也。友人程学博为文以哭之,曰:呜呼伤哉!予以何颜哭先生耶?嗟予不力,既不能脱先生于毒手,而视先生冤以死;死又不能为先生白其冤状,而即礼收遗骸,而冤状犹然未

8、白,草草焉不能为先生成礼以葬,呜呼伤哉!予以何颜哭先生耶?先生之死也以讲学。先生之学,先生所自信,而世所共嫉。世之人不喜讲学,亦未必不知学。而先生之学,天下后世有定论在焉,予又乌能喋喋于先生之学,以与世之人辩哉?予独谓先生之为人,其纯然一念,昭昭然若揭日月以行,可以贯金石,可以质鬼神,可以考往古,可以俟来今。平生精力,自少壮以及老死,自家居以至四方,无一日不在讲学,无一事不在讲学,自讲学而外,举凡世之所谓身家儿女,一切世情俗态,曾无纤毫微眇足以罣先生之口而入先生之心。 嗟夫此无论其学何如也即其为人岂肯躁妄其心志冥焉为狂诞者哉岂肯卤莽其趋向悍然任独往者哉?世之人不喜讲学者,即不讲学已尔,未必无人

9、心在也,胡为而嫉先生若是也!嫉之亦已甚矣,胡为而辱先生以死而又若是之惨也!呜呼伤哉!然先生死则死尔,彼死先生者竟何如?先生虽赍志以死,其炯炯在乾坤,其肫肫在朋友,其讲学遗言在方册,其学之真是在天下后世之定论,彼死先生者,能以其妾妇之威,电光石火之气焰,死先生血肉之躯于一时。而其所不能死者,直将与天壤上下,相为无穷。是先生一死而先生之事毕矣,先生何恨?予之与先生散而聚,聚而散者垂二十年。先生虽不谆谆语予以学,而其箴规磨订之义不少假借,亦莫非学。予虽未从先生周游讲学,而其不敢媕婀取容,以求无愧于立身行己者,亦莫非讲先生之学。奈之何予抱直道以归,归无何,而遽见先生遭兹毒手以死,而又莫能白先生冤,收先

10、生骸,而葬先生以礼也!呜呼伤哉!感今追昔,能不刺心?予诚无颜以哭先生矣。先生有灵,庶其鉴之。万历甲申季春,云南副使孝昌程学博顿首泣言。【注】梁人山:名汝元,号夫山,后改称何心隐,明代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一生从事讲学,批评时政,为严嵩等不容,被杖杀狱中。毒死:被毒打而死。罣:同“挂”。肫肫(zhn):同“忳忳”,诚恳直挚的样子。媕婀:随声附和,没有主见。(1) 对下面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而冤状犹然未白白:昭雪B . 先生虽赍志以死赍志:怀抱志向C . 先生何恨恨:痛恨D . 而其箴规磨订之义不少假借假借:借助,指得益(2) 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1、( )A . 既不能脱先生于毒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 . 先生之死也以讲学生物之以息相吹也C . 予之与先生散而聚但闻人马之行声D . 庶其鉴之吾其还也(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没有涉及死者生平琐事,而是围绕讲学这一核心,反复申述梁夫山抱直道讲学而死,控诉了当权者迫害抱不同见解的读书人的行径。B . 这篇祭文高度评价了梁夫山高深的学问,赞颂了他光明磊落的胸怀和与天地同在的精神,足见作者与梁夫山友情甚笃,相知甚深。C . 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全文自始至终贯穿自惭、自愧和自责之意,于叙事中抒发思恩怀念之情,于议论中饱含无力回天的无奈。D . 本文采

12、用散文的句式,又吸取骈文所长,运用排比、对偶,音调铿锵,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读来仿佛可见作者声泪俱下的哀容。(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嗟 夫 此 无论 其 学 何 如 也 即 其 为 人 岂 肯 躁 妄 其 心 志 冥 焉 为 狂 诞 者 哉 岂 肯 卤 莽 其 趋 向 悍 然 任 独 往 者 哉(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予又乌能喋喋于先生之学,以与世之人辩哉?然先生死则死尔,彼死先生者竟何如?3. (7分) (2019吉林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词作,完成小题。 临江仙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

13、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咏史词,开篇便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气势恢宏,词境壮阔,有豪放之风。B . 在上阕之中,作者采用了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长江”“青山”“夕阳”“秋月”“春风”等意象都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情感。C . 下阕的“惯”字让读者感到作者的孤独:他似乎习惯了这里的秋去春来,就连与偶尔来访的好友喝壶浊酒、交谈就已经很满足了。D .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者感受到苍凉悲壮的同时,也能在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中品悟到词中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

14、生哲理。(2) 请简要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以及阐述的哲理。 4. (10分) (2020高二上嘉兴期末)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鹏之徙于南冥也,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2)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李白蜀道难) (3) _,_。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 碧云天,_,西风紧,_。(王实甫西厢记) (5) 桃源望断无寻处。_,_。(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3分)5. (13分) (2017高一上九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橘子芥川龙之介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

15、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

16、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火车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

17、。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落了下来。

18、姑娘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桔

19、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桔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的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

20、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文中三次写到姑娘皲裂的双颊,意在突显姑娘的家境贫寒和生活的艰难,渲染烘托“我”的忧郁和厌烦情绪,也是我产生忧郁和厌烦情绪的原因之一。B . 文中“(姑娘)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一句表达了“我”的看法,认为姑娘是现实社会的具体化,是卑俗现实的化身。C . 小说开头部分的场景描写,具有灰暗的色调,渲染了冷漠的情绪,不仅为后文姑娘抛橘子的细节作了充分的铺垫,也揭示了“我”的性格。D . 小说中的橘子是亲情和爱意的象征,它烛照着灰暗的生活,使人们在沉重的生活重压之下看到希望之

21、光。E . 这篇小说叙述“我”通过一件“偶然遇到的小事”,放弃了悲观厌世的思想,过上充实而有作为的生活。(2) 对比是文章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小说中运用了哪几组对比?试作简要分析。 (3)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是小姑娘,试结合文本,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探究,说一说你的看法。 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0分)6. (10分) (2017高二下南溪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房玄龄,生而为宰相水鹿初唐的天空,星光灿烂。在后人看来,这些光芒属于魏征、王珪、尉迟敬德、李世勣一个个激情张扬的人。他们思考、磋商、争辩,挺直了脊梁建功立业,做人成事。然而一个被很多

22、人忽视的问题是:这么多个性鲜明的人,最容易骄傲不服气,碰撞成灾难性的内斗和党争。他们太需要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激情的人,来做稳压器。他就是房玄龄。他总是笑眯眯地洞明世事,又总是不吭声地隐忍委屈。皇亲李神通攻击过他,重臣萧瑀攻击过他,“第一宠将”尉迟敬德也攻击过他,眼看都要变成朝里的“出气筒”了,可他还是和没事人一样。他简直天生是给李世民做宰相的。有一次房玄龄得了重病,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玩笑道:“宰相小病去探访有好处,如果病得快要死了,去探访也就没什么用了。”有人将这话挑唆到房玄龄那里,房玄龄对此的反应是见到那个随众来探访自己的小官吏时,笑着调侃一句:“你都肯来看我,那我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啊”

23、房玄龄还是出名的“怕皇帝”者。急躁任性的李世民,也和大臣们一样,经常拿房玄龄当“出气筒”,越用越顺手。房玄龄照例不争辩、不顶撞,逆来顺受,道歉了事。有人因此讥讽老房“没骨气”,尤其是他身边还有傲骨铮铮的魏征作对比。其实房玄龄心里很明白,李世民是个多么骄傲的人,成天被魏征骂来骂去又不能还嘴,难免心理不平衡。那我老房做做自我牺牲吧,皇帝把气撒在我身上,总比他攒多了委屈以致决策失常要好。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次又一次心照不宣的表演:皇帝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痛骂宰相,剥官落爵叫他回家待罪。房玄龄也就乖乖回家,平静地告诉家人“把房子打扫打扫,待会儿皇帝要过来接我回去”。而李世民果真就来接了,两人携手上车

24、回宫,谁都不多说什么,好像发脾气那一幕从来就没发生过。那些君臣的脾气,终于在性情温和、通达睿智的房玄龄手里,揉捏成方向一致、和衷共济的“合力”了。但“老好人”房玄龄的本事绝不止于此,他有着令人惊叹的办事效率和实干能力。李世民和魏征等人通过争辩讨论定下了大政方针,房玄龄就和他选拔的一批实用性人才一起埋头苦干,去实现贞观的宏图大卷。贞观时代,朝廷全部官员只有643人,房玄龄做了22年的宰相除了贞观的最后一年他已过世之外他总是日复一日处理着繁杂的日常行政事务,让一个高度精简的行政机构,发挥出强大的作用,支撑起贞观之治的日常大局。以致于李世民有时会抱怨他太过细致,提醒说,身为宰相应该只管大事,把那些小

25、事丢给下属就好。可房玄龄还是继续“我行我素”地“琐碎”着。当时尚书省下辖的各部里,工作最繁琐、最被士人看不起的,是管理财政预算和账目的“度支司”,一度无人肯任其职。房玄龄竟以宰相之尊自任“度支郎中”,亲自把守着大唐国库。这22年的殚精竭虑,比起早年辅佐李世民征战天下、决战玄武门,更值得记录在房玄龄一生功业的榜首。诚如后世史学家所公认的那样:作为宰相,他开国有功,却从不突出自己;王珪、魏征以谏诤闻名,他就竭尽全力给他们提供机会;李靖、李世勣善于带兵,他就在后方做好后勤支持;每一个官员,他都能让他们在贞观时代淋漓尽致地展示才华;他没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政绩工程”,然而天下人都知道,这个国家少不了他。

26、李世民也一样知道。人生终是难免一死。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走到古来稀的71岁。在那个时代里,他已经是活得很长的老人了。高龄带来的疾病难以克服,房玄龄的身体越来越差。而此时,比房玄龄年轻许多的皇帝也已重病缠身,那太过绚烂的一生迅速地消耗掉了李世民的寿命。重病中的李世民,让人把房玄龄抬到殿中,在御座之侧放下,君臣对坐流泪,竟是相视无言。回首他们在渭北秋风之中的初遇,时光已经流逝了32年。一段浩浩汤汤的贞观时代,回荡着各种各样的旋律。人们立德,立言,立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把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铭刻在这个时代上。“贞观”因此而朝气蓬勃、气象万千。但贞观的第一宰相房玄龄,却在洪亮之声中沉默着,埋头忙于记录

27、、整理、实施他从来都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就是“贞观”。(节选自读者)(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本文开头写了魏征,王珪等人的激情张扬、骄傲。个性鲜明,为的是反衬房玄龄的沉稳、低调大度的性情。B . 房玄龄作为宰相处理政事的人文环境并不太好,作者描写人文环境,突出了房玄龄的执政能力和隐忍性格。C . 房玄龄是出名的“怕皇帝”者,他被皇帝当作“出气筒”,逆来顺受,他的软弱性格导致他做事也不干脆。D . 作者在叙事时,通过运用把人物放置在具体的场景中来刻画的手法,使传主的形象血肉丰满。(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文中叙述

28、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房玄龄玩笑的事件,从房玄龄的回话中可以看出房玄龄的机智。B . 房玄龄身为重臣,几十年来,没有做过大事,处理的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以至于君王李世民抱怨、警告他。C . 文章写李世民的急躁、骄傲、任性的性格是为了侧面表现房玄龄的温和、通达、睿智等性情。D . 从小官吏开房玄龄的玩笑、被君王遣回家、君臣年高体衰时惺惺相惜等治国安邦之外的生活事件来突出传主形象,以小见大,可谓匠心独运。E . 本文用鲜明的事例反映人物形象,也通过作者的评述补充人物形象,行文叙评结合,以评为主,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3) 文末“他从来都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就是贞观”,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

29、全文进行概括。 五、 语言知识运用 (共5题;共12分)7. (2分)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橡胶冒险家和金融掮客手拉手走进上海的十里洋场。他们先找到之前从未打过交道的上海外资银行,得心应手地说服他们为自己的股票担保,然后在报纸上大事渲染“朝阳产业”橡胶业,声称“买橡胶股票就是买明天”。他们还在报纸广告上信誓旦旦地表示,橡胶股票可以在外国银行直接抵押,置换银两或外钞贷款,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A . 得心应手B . 大事C . 信誓旦旦D . 天上掉馅饼8.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尽管西方人也普遍奉行物质主义,但宗

30、教价值观、成熟的监管框架和法治对于界定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商业行为起到一定作用是无疑的。B . 部分学者认为,出现“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信号灯设置较多地考虑到车辆而忽视了行人造成的。C . 美联社认为,美国派航母通行南海的做法会引发中国的不满,但同时会对与中国有领土纠纷的菲律宾和越南起到支持与安抚作用。D . 延长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等重大变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9. (2分) 阅读下文,根据文中的情境,选出依序最合适填入甲、乙的选项( )清光四射,天空皎洁,甲 , 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

31、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乙 , 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梁实秋雅舍)A . 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地上阴影斑斓B .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地上浮光跃金C . 竹枝戏蝶,小扇扑萤/树下芳草鲜美D . 风云开阖,山岳潜形/树下灯焰幢幢10. (1分) (2018高一下舟山开学考)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复兴儒学要有“问题意识”,对“问题”要有自觉性的思考,对“问题”有提出解决的思路,由此形成的理论才能是有真价值的理论。当前,我国以及全世界究竟遇到些什么重大问题?_。因此,当前人类社会需要解决,甚至今后还要长期不断解决的

32、“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的自我身心”之间的种种矛盾问题,无疑是人类要面对的最大课题。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以至于残酷的战争自我身心的扭曲,已成为一种社会病近一二百年来,由于对自然界的大量开发,残酷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于过分注重金钱和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由于人们片面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11. (5分) (2017高二下沈阳期中) 该图在第8届全国税收宣传漫画大赛获得二等奖,请你为其拟一个标题并揭示其寓意。六、 写作 (共1题;共5分)12. (5分) (2016高一上河北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

33、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品格如同树木,名声如同树荫,我们常常考虑的是树荫,但却不知树木才是根本。格罗斯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罗曼罗兰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社会实际或你的人生体验,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第 15 页 共 15 页参考答案一、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1、1-2、1-3、二、 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33分)2-1、2-2、2-3、2-4、2-5、3-1、3-2、4-1、4-2、4-3、4-4、4-5、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3分)5-1、5-2、5-3、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0分)6-1、6-2、6-3、五、 语言知识运用 (共5题;共12分)7-1、8-1、9-1、10-1、11-1、六、 写作 (共1题;共5分)12-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