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的中医辨证论治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5043320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霍乱的中医辨证论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霍乱的中医辨证论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霍乱的中医辨证论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霍乱的中医辨证论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霍乱的中医辨证论治(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中医在霍乱的辨证论治及预防的优势 班级 2009级仲景班 姓名 黎 鹤 蕾 学号 2009110111 中医在霍乱的辨证论治及预防的优势黎鹤蕾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8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中医在霍乱的辨证论治及预防方面的优势。对中医对霍乱的病名发展的的认识做了介绍,着重霍乱的分期及临床辨证分型和证治,从王孟英的著作中总结了霍乱的预防方法。关键词:霍乱;辨证论治;分期;预防。霍乱(cholera)是指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剧烈吐泻大量米泔水样排泄物,并引起严重脱水、酸碱失衡、周围循环衰竭及急性肾功能衰竭。霍乱自古以来即在印度恒河三

2、角洲呈地方性流行,18171923年百余年间发生过六次世界大流行。于1883年第五次大流行中,Koch从埃及患者粪便中首次发现了霍乱弧菌。1905年Cot-schlich在埃及西奈半岛eltor检疫站从麦加朝圣者尸体分离出类似霍乱弧菌菌株,命名为el-tor弧菌,后将el-tor弧菌所致疾病称为副霍乱。由于两种弧菌的形态和血清学特性基本一样,临床表现及防治也完全相同,故1962年5月第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两者所致的疾病统称为霍乱。1820年该病传入我国,解放前每次世界大流行均波及我国,曾引起上百次大小流行。 中医的霍乱是以卒然发作上吐下泻、腹痛或不痛为特征的病证。以其病势急而变化快,挥霍之

3、间便致撩乱,因而得名。 关于霍乱的病名考证,“霍乱”本为中医病名,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该名称,后世医家对此多有论述,一般用其指以 挥霍撩乱、吐泻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甚至肠梗阻之类的急腹症(干霍乱)等。黄帝内经中就曾多次使用霍乱这一病名。如灵枢五乱篇说:“乱于肠胃,则为霍乱”。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不及,民病飨泄霍乱”。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汉书说:“闽越夏月暑时,欧(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伤寒论对霍乱的症状和治疗都有比较系统的阐述,如“呕吐而利,此名霍乱”,运用了理中汤,五苓散等方,这些都说明,霍乱在汉代已是众所熟

4、知的病名了。 对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学者们多遵从伍连德在霍乱概论中的论述,认为是从清嘉庆二十五年即1820年传入中国的。他是依据宋如林在重刊林森痧症全书序中所言:“嘉庆庚辰(1820年)秋,人多吐泻之疾,次年辛巳更甚剧”。又云:“此症始自广东,今岁福建台湾,患者尤甚”。余云岫在流行霍乱与中国旧医学一文中考证,中国之有霍乱,约在1817年,由印度经陆地传入,此前虽有记载,皆不能确定为真正霍乱。对此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1817年的传入没造成特大流行,可从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1817年由印度源起造成世界大流行时,霍乱就传入了中国,故首次传入应从1817年算起。日本井村哮全也支持余云岫的观

5、点。对于霍乱,我国似乎还有更早的记载,如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涂绅的百代医宗一书中记有“嘉靖甲子(1564年),人多患此疾,自脚心麻至膝上者,不胜其数,死者千万矣”。后世医生据此对霍乱有“麻脚瘟”的病名。医史学家陈邦贤认为,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记述霍乱的症状有吐利、腹痛、手足冷、烦躁、干呕、转筋等,似已认识此病。 霍乱传人我国后,一些医家发现其与中医古籍中所载“霍乱”不同,即对此展开研究,发明了吊脚痧、瘪螺痧、伏阴、时疫霍乱等病名;后来,越来越多的中医,逐渐接受西医学中霍乱病名及其内涵,“霍乱”这一古老的中医病名,被赋予新的含义,并被沿用至今,成为一种法定的烈性传染病病名。1. 吊脚痧与霍

6、乱转筋 吊脚痧之名较早见于王孟英作于1838年的霍乱论(陈修园医书中又称该书为霍乱转筋附绞肠吊脚痧证),书首诸葛序中称:“如近行时疫,俗有称为吊脚痧一证,古书未载,举世谓为奇病,纷纷影射,夭札实多。赖先生大声疾呼,日此即霍乱转筋之候也。”可见,在霍乱论成书之前,民间已有“吊脚痧”的俗称。 另徐子默所作吊脚痧方论,则直接以“吊脚痧”作为书名。该书初刊年不详,据书后“跋”考证,成书当不晚于1839年。作者认为自道光辛巳年(1821)流行猖獗的疫病,与古代医书中所论的“霍乱”不同,而用吊脚痧之名与之相区别。该书描述吊脚痧症状为:“或吐或泻,或吐泻并作,有腹痛者亦有不痛者。吐泻数次后,即两腿抽搐,或手

7、足并皆弯挛,痛愈甚,抽亦愈甚,顷刻肌肉尽削,渐觉气短声嘶,眼窠落陷,渴欲饮冷,周身冷汗如冰,六脉渐无,或半日即死,或夕发旦死,旦发夕死,甚至行路之人,忽然跌倒,或侍疾问病之人,传染先死。”从徐氏所描述症状来看,此吊脚痧即为霍乱弧菌所致之霍乱。他认为吊脚痧病起三阴,“阴寒直中三阴,故吊脚者多,吊手者少”,并创温经通阳之法,改用温经通阳之药治疗,“治之未有不生者”。另一方面,徐氏对吊脚痧危重症来不及抢救,已有一些认识:“若待六脉全无,冷汗频出,虽欲挽回无及也。”2 麻脚痧 麻脚痧之名,见于吴师机理瀹骈文(1864)。吴氏认为:“麻脚痧即吊脚痧。吐泻,厥逆,转筋,冷汗,脉微,顷刻人瘦目陷,危症也。治

8、法与霍乱不同。”并进一步对麻脚痧与古籍中之“霍乱”作比较。吴氏创阴痧救急膏用治麻脚痧。麻脚痧,在随息居霍乱论等书中,又称脚麻痧。3 瘪螺痧 瘪螺痧之名,较早见于莫枚士研经言(1871)“瘪螺痧辨”一节:“光绪纪元之十一年夏秋,有疫盛于大江之南,其症恶寒、四逆、头疼、体酸、短气、汗出,或吐泻,湖中死者日数十人。人以其指头之肌之陷也,谓之日瘪螺痧;又以其半日辄死也,亦日六时痧、日子午痧。嗣后间数岁或一岁辄复行,至今十年未已。”从其描述情况来看,此处“瘪螺痧”当是霍乱。但莫枚士认为瘪螺痧一名不太妥。莫氏认为:“每见虚弱人手浸冷水久,或猝遇大冰雪,皆令螺瘪,何独为痧异?其痧而死也,死于汗,死于泻,非死

9、于瘪螺。不死于瘪螺,即不言瘪螺也可。”他认为此次流行之疫,即夏月中寒。后世一些医家也认为以瘪螺痧名霍乱不甚妥当,如:“俗传所谓瘪螺痧,乃霍乱中之一证耳。何痧之有?盖汗为心液,外泄过多,阳气暴散,故手指螺纹必凹也。虽救急回阳,尚恐不及。安能妄名为痧,再服辛香燥烈之品,徒令其亡阳暴脱4 伏阴 1888年,田宗汉作伏阴论。田宗汉,字云槎一字瀛峤。湖北汉川人。田氏认为“治病必先正名,则立方有准,头头是道”;“必先辨名,识得病名。而后可以究病因,察病状。则立方用药,自有把柄虽千变万化,却有一定不移之法”。他有感于1870年及1888年所目击的两次疫病流行,与古代医籍所记载的“霍乱”不同,遂潜心研究疫病,

10、立“伏阴”之名,认为伏阴之总脉症为:“先利而后呕,脉微欲绝,甚则脉伏。作者在“伏阴霍乱辨”一节写到:“伏阴一症,古书鲜见,而近代病此最多。因其呕利转筋有类霍乱,故世以霍乱称之。”但伏阴与“霍乱”是不同的,田氏明确指出,“霍乱”之为病,“则心腹绞痛,呕利并作,内乱极而之外,则为转筋疼痛”;而伏阴之为病,则“先利而后呕,并无腹痛,较霍乱之卒然心腹绞痛,呕吐而利者有间5 脱疫 脱疫之名,见于徐相宸所作注意脱疫(即霍乱)(1925)一文和徐氏霍乱论(1938,又称脱疫证治)中。徐氏指出:“霍乱之病,上吐下泻,有开无关,有出无人,血肉之躯,终至于脱而有已,定名脱疫,不亦宜乎?”1用脱疫之名指“夏秋之交,

11、一起即上吐下泻,肢冷脉伏,冷汗自出”之疫病旧。徐氏认为,定名脱疫,是从“霍乱之结果,必死于脱”这一角度考虑,也可以以此“促人注意其结果,而莫之敢忽”,较霍乱之名为妥。张锡纯认为脱疫之名仅可指霍乱危重时的一种证候,即“其吐泻已极、奄奄一息将脱者是也”6 时行霍乱与时疫霍乱 时行霍乱之名,较早见于陆以湄冷庐医话中所引田晋元的时行霍乱指迷辨正,即指霍乱转筋、吊脚痧等。王孟英随息居霍乱论中亦出现,与寻常霍乱相对而言。时疫霍乱之名,也散见于一些医书中。张生甫的医学达变(1924)中用该名词区分寻常“霍乱”。顾省臣时疫霍乱吐泻论(1927)亦多用此名,如:时疫霍乱盛行,朝发夕毙,城中三月至九月,已毙数千人

12、,诚浩劫也。”医学平议中,尚有“疫霍乱”之名。7 霍乱 王孟英1838年的霍乱论和1862年经过重订的随息居霍乱论二书,都直接以“霍乱”名,但后世许多医家认为王氏并未分清楚当时的流行性霍乱与古代“霍乱”的区别。1888年,江苏苏北里下河地区霍乱流行,当地中医积极救治疫病患者。随后又著书立说,总结探讨霍乱证治,著成霍乱辨证一书。由此可见夕之霍乱与今之霍乱有很大的不同。昔之霍乱,非寒邪直中即是暑湿伤中而引起人身正气的自我护卫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今之霍乱,由内吸入疫疠之毒,犯胃则呕,穿肠则泻,由肺转心,逼迫心跳等易出现危证。中医认为霍乱的病因不外感受时邪和饮食不慎两个方面,丹溪心法:“内有所积,外有

13、所感,致成吐泻。”感受时邪包括:夏秋之际,暑湿蒸腾,调摄失职则易感受湿秽浊疫疠之气,或因贪凉露宿,寒湿内侵,客邪秽气,郁遏中焦,均能使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气机不利,升降失司,清浊相干,乱于肠胃,上吐下泻。或由饮食不慎,误进腐馊变质之物,或贪凉受冷,恣食生冷瓜果,暴饮暴食,最能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混淆而成霍乱。但是由于患者体质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若患者中阳不足,脾不健运,或重感寒湿,或贪凉饮冷,则病从寒化而成湿霍乱;或患者素体阳盛,或平素湿热内蕴,复感时令热邪,以及喜食辛辣醇厚之物,病从热化而成热霍乱。若内外合邪,中焦气机壅塞,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腹中绞痛,烦躁闷乱,甚者四肢厥冷

14、等,是为干霍乱。霍乱的辨证要点1.辨寒湿与湿热: 若中阳素亏,脾运不健,或重感寒湿,或畏热贪凉,过食生冷瓜果,则病从寒化而成为寒霍乱。表现为暴起呕吐清水或如米泔,泻下清稀便或如米泔,腹冷痛或不痛,小便稍黄或清,口不渴,或肢倦畏寒,苔白腻,脉缓细。若患者素体阳盛,或湿热内蕴,或长途烈日冒暑远行,复感时令热邪,以及过食辛辣醇酒厚味等食物,湿热自内而生,则病从热化而成为热霍乱。表现为吐泻骤作,呕吐酸腐热臭,泻下黄水或有泡沫,腹痛如绞势急,小便黄赤,口渴,发热烦躁,苔黄腻,脉数。2. 辨干霍乱: 如于夏秋霍乱流行季节,忽然见满腹绞痛,欲吐泻而不得,迅速出现肢冷脉伏,内闭外脱的危笃证候者,为干霍乱。个别

15、患者,由于一时性的脾胃失和,偶见欲吐不吐,欲泻不泻,但并非腹痛如绞者,不属干霍乱。霍乱的分型及施治(1):寒霍乱症状:轻者吐泻清稀,胸闷脘痞,四肢清冷,舌苔白腻,脉濡弱。重者吐泻不止,面色苍白,g9匡凹陷,汗出肢冷,筋脉挛急,舌校、苔白,脉沉细。治法;轻者敬寒焊湿,芳香化浊。重者回阳固脱,补阳益阴。方药:轻者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如寒伤中阳,四肢清冷,吐泻频作,可用理中汤。藿香10克、佩兰10克、紫苏10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半夏lO克、川朴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木香10克、甘草6克。重者: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方药:熟附子10克、党参15克、炮姜10克、白术10克、甘

16、草6克。(2)热霍乱:症状:吐泻势如喷注,泻下如米泔汁,臭秽难闻,烦热口渴。脘闷腹痛,舌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化湿,辟秽泄浊。方药:燃照汤蚕砂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淡豆卷10克、薏苡仁30克、半夏10克、川朴l0克、木瓜10克、吴萸10克、滑石(先煎)30克、甘草6克、淡竹叶10克、通草10克。(3)干霍乱:症状:腹中绞痛,烦躁闷乱,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面青肢冷,脉沉。治法:辟秽泄浊,利气宣壅。方药:可用玉枢丹、飞龙夺命丹、行军散等川朴10克、良姜10克、元明粉6克(冲服)、大黄10克、槟榔10克、枳实10克、木香10克、藿香10克、半夏10克。霍乱的病程潜伏期约

17、为13天,短者数小时,长者56天。典型患者多急骤起病,少数病例病前12天有头昏、倦怠、腹胀及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病程通常分为三期。(一)泻吐期多数病人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生剧烈腹泻,继之呕吐,少数先吐后泻,多无腹痛,亦无里急后重,少数有轻度腹痛,个别有阵发性腹部绞痛。腹泻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甚至大便从肛门直流而出,难以计数。大便初为黄色稀便,迅速变为“米泔水”样或无色透明水样,少数重症患者可有洗肉水样便。呕吐一般为喷射性、连续性,呕吐物初为胃内食物残渣,继之呈“米泔水”样或清水样。一般无发热,或低热,共持续数小时或12天进入脱水期。(二)脱水期由于剧烈吐泻,病人迅速呈现脱水和周围循环衰竭。轻

18、度脱水仅有皮肤和口舌干燥,眼窝稍陷,神志无改变。重度脱水则出现“霍乱面容”,眼眶下陷,两颊深凹,口唇干燥,神志淡漠甚至不清。皮肤皱缩湿冷,弹性消失;手指干瘪似洗衣妇,腹凹陷如舟。当大量钠盐丢失体内硷储备下降时,可引起肌肉痛性痉挛,以腓肠肌、腹直肌最为突出。钾盐大量丧失时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减低,反射消失,腹胀臌肠,心律不齐等。脱水严重者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血压下降,心音低弱,呼吸浅促,尿量减少或无尿,血尿素氮升高,出现明显尿毒症和酸中毒。(三)反应恢复期患者脱水纠正后,大多数症状消失,逐渐恢复正常。约三分之一患者因循环改善残存于肠腔的毒素被吸收,又出现发热反应,体温约3839,持

19、续13天自行消退。整个病程平均37天,也有长达10余天者。从霍乱的分期谈中医辨证论治(一) 泻吐期: 1、暑热证: (1)主证:吐泻骤作,吐物有腐臭,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苔黄糙,脉象滑数。 (2)治法:清热避秽法,方用霍乱论黄芩定乱汤加减。 (3)处方:黄芩15克,黄连915克,蒲公英30克,姜半夏9克,吴萸3克, 滑石30克。 (4)加减法:转筋者加木瓜12克,白芍15克,口渴重去姜半夏加天花粉15 克。 (5)成药:玉枢丹(紫金片),有呕吐者先服此丹1.5克,服后呕吐稍止,再服 汤药。 2、暑湿证: (1) 主证:突然泻吐,胸脘痞闷,渴不欲饮或喜热饮,体倦思睡,舌苔白腻,脉象濡

20、缓。 (2)治法:芳香化浊,温运中阳法,方用霍香正气散加减。 (3)处方:霍香12克,姜半夏9克,陈皮9皮,茯芩9克,厚朴1克,黄连69克,吴萸3克。 (4)成药:霍香正气水(丸),每次2瓶(6克)日报2至3次。 (二)脱水虚脱期: 1、气阴两虚证: (1)主证:吐泻较剧,气阴两务,皮肤潮红,干瘪微汗,身热口渴,腿腹抽筋,腹胀尿闭,脉象细数,舌质淡红、苔黄或白且燥。 (2)治法:气阴双补、扶正驱邪法。方用生脉散加减或急救回阳汤。 (3)处方:党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黄连6克(马尾连18克),白芍15克,灸甘草10克。 2、心阳衰竭证(亡阳型): (1)主证:面色苍白,眼窝凹陷,声

21、音嘶哑,形寒肢冷,冷汗淋漓,手足螺瘪,筋脉痉挛,脉象沉细,舌苔白腻。 (2)治法:以温运中阳,活血祛淤法。方用伤寒论附子理中汤中减。 (3)处方:党参30克,附子15克,干姜15克,甘草15克,焦白术15克,葱白三根,黄连9克,桂枝9克。 加减法:紫绀重,加当归15克,川芎9克。 (三)反应期及恢复期: 1、主证:乏力倦怠、胃纳不佳,精神不爽,午后微热,舌质偏红,苔薄黄糙,脉细。 2、治法:以清热扶正法。可用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加减。 3、处方:太子参12克,麦冬9克,竹叶9克,石斛9克,乌梅9克,荷叶12克,西瓜皮二块。 4、加减:热重,加生石膏30克。小便不利加茯芩9克,食饮不振,加焦三 仙

22、30克。 中医对霍乱的预防一、对环境和饮水的要求王世雄随息居霍乱论提出疫病以预防为主,“守险”为上策,多途径的预防措施和方法,特别是他重视环境卫生,强调要慎起居、节饮食以保持体内正气旺盛,发挥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对后世预防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王氏留心察勘,认识到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发病原因主要由于水源不洁,孳生臭毒秽气之故,即提出平时要注意环境、饮水卫生,把疏通河道、净洁水源列为“守险”上策,尤其是人口密集处更须注意和重视。他认为江浙地区“人烟繁萃,地气愈热,室庐稠密,秽气愈甚,附郭之河,藏垢纳污,水皆恶浊不堪”,故“霍乱臭毒番痧诸证盛行。”提出“必湖池广而水清,井泉多而甘洌,可藉以消弭几分

23、,否则必成燎原之势。提倡“疏浚河道,毋使积污,或广凿井泉,毋使饮浊。”同时指出,可以用药物来净化水液。如将白矾、雄精置井中,解水毒;将降香、石菖蒲投缸内,去秽解浊。并提出尽快“敛埋暴露,扫除秽恶。”这与现代防疫的尸体、粪便处理方法相当吻合。古代医家的丰富经验值得学习和发扬。二、对居住和饮食的要求王氏提出“住房不论大小,必要开爽通气,扫除洁净。设不得已而居市廛渊隘之区,亦可以人工斡旋几分,稍留余地,以为活路。”同时,如果居室潮湿、天时雨湿,室中宜焚大黄、茵陈之类,或以艾搓为绳燃之,可以解秽避患。这种药物薰蒸消毒法,亦有一定科学性。王氏主张节制饮食,保护脾胃运化功能,发挥人的抗病能力三、对药物防治

24、的要求王氏非常重视用药食物预防。尝谓无论老少强弱,虚实寒热,以枇杷叶代茗,可杜一切外感时邪;用川椒研末,时涂鼻孔,则秽气不吸入矣;如觉稍吸秽恶,即服玉枢丹数分。综上所述,中医在霍乱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我们应努力传承和加以发掘。参考文献1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2452陈胜昆中国疾病史M台北:自然科学文化事业公司,1981:313王孟英霍乱论M刻本浙杭湖塾长胜纸行,1839(清道光十九年):1【4徐子默吊脚痧方论M1933年重庆求新印刷厂铅印本5陆以满冷庐医话考注M朱伟常,考注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1516蒋希曾岭南三急症医方辨论M刊本瑞元堂藏

25、板,光绪间:127赵晴初广辑存存斋医话稿M陆拯近代中医珍本集:医话分册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218许起谢继康菇M张年顺中医综合类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39】王盂英随息居霍乱论M中国医学大成:第十七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3,710俞成甫急救时症经验良方M刻本松江:仿古山庄藏版,1886(清光绪十二年丙戌):1,211吴师机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药法M张年顺中医综合类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10712莫枚士研经言M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第九册樊正伦,主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55713】朱月桥赵海仙霍乱麻痧辨证按M中医杂志汇选一至四期:上册1924:6614朱洪溪徐兆荚序M霍乱新书霍乱论摘要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115葛荫春瘪螺痧之治疗J医学杂志,1922,(5):2216恽铁樵霍乱新论M铁樵函授医学讲义二十种:第十二种铅印本1933:417田宗汉伏阴论M中国医学大成:第十六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l,3418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下册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9王德宣温病正宗M陆拯近代中医珍本集:温病分册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320徐相宸注意脱疫(即霍乱)J绍兴医药月报,1925,2(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