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复习知识梳理

上传人:huo****ian 文档编号:134626173 上传时间:2022-08-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复习知识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复习知识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复习知识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复习知识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复习知识梳理(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0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一轮复习知识梳理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补充知识】发酵1、概念:利用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细胞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繁殖或积累其代谢产物的过程。2、类型:(1)根据是否需要氧气分为:需氧发酵和厌氧发酵。(2)根据产生的产物可分为:酒精发酵、乳酸发酵、醋酸发酵等。一、基础知识(一)果酒制作的原理酶酶1菌种是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反应式为: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无氧时,能进行酒精发酵,反应式为: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2酵母菌繁殖

2、的最适温度20左右,酒精发酵一般控制在1825。3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附着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也可以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二)果醋制作的原理1菌种是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只有在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变酸的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酶2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简式为C2H5OH+O2 CH3COOH+H2O。3醋酸菌的最适合生长温度为3035。4菌种来源:到生产食醋的工厂或菌种保藏中心购买,或从食醋中分离醋酸菌。二、实验

3、设计1、流程图挑选葡萄 冲洗 榨汁 酒精发酵 醋酸发酵 果酒 果醋2、制作实例实验材料葡萄、榨汁机、纱布、醋酸菌(或醋曲)、发酵瓶(如右图)、气泵、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等。实验步骤1对发酵瓶、纱布、榨汁机等实验用具进行清洗并消毒。先用温水反复冲洗几次,再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擦拭消毒,晾干待用。2取葡萄500g,去除枝梗和腐烂的子粒。3用清水冲洗葡萄12遍除去污物。(注意不要反复多次冲洗。)4用榨汁机榨取葡萄汁后,将其装入发酵瓶中。(如果没有合适的发酵装置,可用500mL的塑料瓶替代。但注入的果汁量不要超过塑料瓶总体积的2/3。)5将发酵瓶置于适宜的温度(1825)下发酵。6由于发酵旺盛期

4、CO2的产量非常多,因此需要及时排气,以防止发酵瓶爆裂。(如果是简易发酵装置,每天拧松瓶盖24次。进行排气。)710天后,取样检验。例如,可以检验酒味、酒精的含量、进行酵母菌的镜检等工作。8当果酒制成以后,可在发酵液中加入醋酸菌(或醋曲),然后移至3035条件下发酵,适时用气泵向发酵液中充气。(如果没有充气装置,可以将瓶盖打开,在瓶口上盖上纱布。)三、操作提示(一)材料的选择与处理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然后再出去枝梗。(二)防止发酵液被污染1、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2、发酵瓶要清洗干净,用体积分数巍峨哦70%的酒精消毒。3、装入葡萄汁后,封闭充气口。(三)控制好发酵条件1

5、、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出大约1/3的空间。2、制作葡萄酒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825,时间控制在1012d左右,可通过出料口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3、制作葡萄醋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3035,时间控制在78d左右,并注意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四、课题延伸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检测时,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的浓度为3mol/L的H2SO4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教材答案】(一)旁栏思考题1.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答:应该先冲洗,然后再除去

6、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2.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提示:需要从发酵制作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考虑。例如,榨汁机、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等。3.制葡萄酒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 ?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答: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因此需要将温度控制在其最适温度范围内。而醋酸菌是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因此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4.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答:醋酸菌是好氧菌,在将酒精变为醋酸时需要氧的参与,因此要适时向发

7、酵液中充气。(二)资料发酵装置的设计讨论题请分析此装置中的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结合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你认为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发酵装置?答: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CO2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其作用类似巴斯德的鹅颈瓶。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三)练习2.提示:大规模生产时需要进行更为全面周详的考虑,如原料的来源与选择、菌种的培育与选择、发酵的设备、发酵条件的

8、自动化控制,以及如何严格控制杂菌污染;等等。此外,无论是葡萄酒或葡萄醋,实验时所检测的发酵液,并非商品意义上的产品。在实际生产中还需沉淀过滤、灭菌装瓶等获得成品酒或醋。葡萄酒还需在一定设施和条件下(如橡木桶和地窖)进行后续发酵,以获得特定的风味和色泽。3.提示:需考虑厂房、设备投资、原材料采购、工人人数及工资、产品种类、生产周期、销售渠道、利润等问题。课题2 腐乳的制作一、基础知识腐乳制作的原理1腐乳的发酵有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真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

9、和脂肪酸。3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将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这样可以避免其他菌种的污染,保证产品的质量。二、实验设计1、实验流程让豆腐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乳汤装瓶密封腌制。2、制作实例实验材料:含水量70%的豆腐,粽叶,盘子,盐,黄酒,米酒,糖,香辛料等,广口玻璃瓶,高压锅等。实验步骤1将豆腐切成3cm3cm1cm若干块。2将豆腐块平放在铺有干粽叶的盘内(粽叶可以提供菌种,并能起到保温的作用),每块豆腐等距离排放,周围留一定的空隙。豆腐上面再铺上干净的粽叶。气候干燥时,将平盘用保鲜膜包裹,但不要封严,以免湿度太高,不利于毛霉的生长。3将平盘放在温度为1518 的地方,毛霉逐渐

10、生长,大约5d后,豆腐表面丛生直立菌丝。4当毛霉生长旺盛,并呈淡黄色时,去除保鲜膜及铺在上面的粽叶,使豆腐块的热量和水分能够迅速散失,同时散去霉味,这一过程一般持续36h以上。5豆腐凉透后,将豆腐间的连在一起的菌丝拉断,并整齐排在容器内,准备腌制。6长满毛霉的豆腐块(以下称毛坯)分层摆放,分层加盐,并随层高而增加盐量,在接近瓶口表面盐要铺厚一些,以防止杂菌污染,约腌制8d。(豆腐与盐质量分数比为51)7将黄酒、米酒和糖、香辛料等混合制成卤汤。卤汤酒精含量控制在12%左右为宜。8将广口玻璃瓶刷洗干净,用高压锅在1000C蒸汽灭菌30min,将腐乳成坯摆入瓶中,加入卤汤和辅料后,将瓶口用酒精灯加热

11、灭菌,用胶条密封。在常温下,一般六个月即可以成熟。三、操作提示(一)控制好材料的用量1、用盐腌制时,注意控制盐的用量。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2、乳汤中酒的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将会延长。(二)防止杂菌污染1、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刷干净后要用沸水消毒。2、装瓶时要迅速小心;加入乳汤后要用胶条将瓶口密封;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教材答案】(一)旁栏思考题1.你能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豆腐长白毛是怎么一回事?答:豆腐

12、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在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2.王致和为什么要撒许多盐,将长毛的豆腐腌起来?答:盐能防止杂菌污染,避免豆腐腐败。3.我们平常吃的豆腐,哪种适合用来做腐乳?答: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4.吃腐乳时,你会发现腐乳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这层“皮”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对人体有害吗?它的作用是什么?答:“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菌丝(匍匐菌丝),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形。“皮”对人体无害。(二)练习1.答:越接近瓶口,杂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要随着豆腐层的加高增加盐的用量,在接近瓶口的表面,盐

13、要铺厚一些,以有效防止杂菌污染。专题4 酶的研究与应用课题1 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一、基础知识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同样道理,其他酶也是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从而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2、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温度 、酸碱度、表面活性剂等,为此,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了特殊的酶,并制成酶制剂,解决了这个问题。3、加酶洗衣粉可以降低表面活性

14、剂和三聚磷酸钠的用量,使洗涤剂朝低磷无磷的方向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二、实验设计实例1探究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对衣物污渍的洗涤效果实验原理:加酶洗衣粉中含有一种或多种酶,可以将相应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从而使污迹容易从衣物上脱落,这是普通洗衣粉难以做到的。实验材料1000mL大烧杯2只,量筒,水浴锅,2块相同的污染布(同种布料、同样大小、滴入等量、同种的污染物),玻璃棒,秒表、普通洗衣粉、加酶洗衣粉等。实验过程:取2只1000mL大烧杯,编号为1、2。用量筒分别量取500mL蒸馏水分别放入2只烧杯中,将烧杯放入400C的水浴锅中保温。将2块相同的污染布分别同时放入2只烧杯中浸泡相同

15、时间,然后分别同时在1、2号烧杯中加入等量的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用玻璃棒同时、同样强度搅拌相同时间。观察并记录1、2号烧杯中污染布上的污迹残留情况。 (注:或分别将污迹洗净,记录洗涤所需时间。)实例2探讨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的影响实验原理: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在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最高,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下降。实验材料 1000mL大烧杯4只、量筒、冰箱、水浴锅、4块相同的污染布(同种布料、同样大小、滴入等量、同种的污染物),玻璃棒,秒表、加酶洗衣粉等。实验过程:取4只1000mL烧杯,编号为1、2、3、4。用量筒分别量取500mL蒸馏水放入4只烧杯中,将烧杯分别放在50C、1

16、50C、250C、350C的冰箱或水浴锅中保温。将4块相同的污染布同时放入4只烧杯中浸泡相同时间,然后分别同时加入等量的同种加酶洗衣粉。用玻璃棒同时、同样强度充分搅拌相同时间。观察并记录1、2、3、4号烧杯中污染布上的污迹残留情况。(注:或分别将污迹洗净,记录洗涤所需时间。)实例3不同种类的加酶洗衣粉对同一污渍的洗涤效果实验原理:不同种类的加酶洗衣粉所加的酶不同,而酶具有特异性,所以对不同污渍的洗涤效果不同。实验材料1000mL大烧杯5只、量筒、水浴锅、5块相同的污染布(同种布料、同样大小、滴入等量、同种的奶渍、油渍或番茄汁),玻璃棒,秒表、5种洗衣粉(蛋白酶洗衣粉、脂肪酶洗衣粉、淀粉酶洗衣粉

17、、复合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等。实验过程:(注:每个实验小组的污染布是同一类型的,若某小组的拿到的是滴入奶渍的污染布,请设计该小组的实验步骤。)取5只1000mL烧杯,编号为1、2、3、4、5。用量筒分别量取500mL蒸馏水放入5只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400C的水浴锅中保温。将4块滴入奶渍的污染布同时放入5只烧杯中浸泡相同时间,然后分别在1、2、3、4、5号烧杯中同时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酶洗衣粉、脂肪酶洗衣粉、淀粉酶洗衣粉、复合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用玻璃棒同时、同样强度充分搅拌相同时间。观察并记录1、2、3、4、5号烧杯中污染布上的污迹残留情况,填入下表。(注:或分别将污迹洗净,记录洗涤所需时

18、间。)组别污渍类型洗衣粉类型蛋白酶洗衣粉脂肪酶洗衣粉淀粉酶洗衣粉复合酶洗衣粉普通洗衣粉1奶渍2油渍3番茄汁结果分析 思考:将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作统计并记入上表后,可以得到哪些结论?【教材答案】(一)旁栏思考题1查阅资料,看看普通洗衣粉中包含哪些化学成分?提示:普通洗衣粉中通常包含有:表面活性剂、水软化剂、碱剂、漂白剂等成分,有的洗衣粉中还含有增白剂、香精和色素,以及填充剂等。2在本课题中你打算使用什么方法和标准判断洗涤效果?提示:可在洗涤后比较污物的残留状况,如:已消失、颜色变浅、面积缩小等,最好能进行定量的比较。(二)练习1.答:列表比较如下。 普通洗衣粉加酶洗衣粉相同点表面活性剂可以产生

19、泡沫,可以将油脂分子分散开;水软化剂可以分散污垢;等等。不同点酶可以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小分子有机物易于溶于水,从而与纤维分开。2.答:不合适。因为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它会被加酶洗衣粉中的蛋白酶分解,损坏衣物。课题2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课题背景1、问题:酶对环境条件敏感,易失活;溶液中的酶很难回收,不能再次利用,提高了生产成本;反应后的酶会混合在产物中,如不除去,会影响产品质量。设想:将酶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优点:使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同时,固定在载体上的酶还可以反复利用。2、问题: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而在生产实践中,很多产物的形成都是通过一系列的酶

20、促反应才能得到的。设想:将合成酶的细胞直接固定。优点:成本更低,操作更容易。一、基础知识(一)固定化酶的应用实例1、高果糖浆是指果糖含量为42%左右的糖浆,能将葡萄糖转化为果糖的酶是葡萄糖异构酶。2、使用固定化酶技术,将这种酶固定在一种颗粒状的载体上,再将这些酶颗粒装到一个反应柱内,柱子底端装上分布着许多小孔的筛板。酶颗粒无法通过筛板的小孔,而反应溶液却可以自由出入。生产过程中,将葡萄糖溶液从反应柱的上端注入,使葡萄糖溶液流过反应柱,与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接触,转化成果糖,从反应柱的下端流出。反应柱能连续使用半年,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果糖的产量和质量。(二)固定化细胞技术1、固定化酶和固定

21、化细胞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2、一般来说,酶更适合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而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这是因为细胞体积比酶分子的体积大;体积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而个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3、包埋法法固定化细胞,即将微生物细胞均匀地包埋在不溶于水的不溶于水的载体中。常用的载体有明胶、琼脂糖、海藻酸钠、醋酸纤维素和聚丙烯酰胺等。二、实验操作(一)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1酵母细胞的活化活化就是处于休眠状态的微生物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2配制物质的量的浓度为0.05mol/L的CaCl2溶液3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加热溶化海

22、藻酸钠时要注意小火间断加热,重复几次,并不断搅拌,直到海藻酸钠融化为止。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4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菌细胞混合 将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加入已活化的海藻酸钠溶液,进行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在转移至注射器中。5固定化酵母细胞以恒定的速度缓慢地将注射器中的溶液滴加到刚配制好的CaCl2溶液中,并浸泡30min(时间)左右。(二)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1将固定好的酵母细胞(凝胶珠)用蒸馏水冲洗2-3次。2将10%葡萄糖溶液转移至锥形瓶中,加入固定好的酵母细胞,置于25下发酵24h(时间)。三、结果分析与评价(一)观察凝胶珠的颜色和形状如果制作的凝胶珠颜色过浅、呈白色,说明

23、海藻酸钠浓度浓度偏低,该种凝胶珠包埋的酵母细胞数目少,影响实验效果;如果形成的凝胶珠不是圆形或椭圆形,则说明海藻酸钠浓度浓度偏高,制作失败,需要再作尝试。(二)观察发酵的葡萄糖溶液利用固定的酵母细胞发酵产生酒精,可以看到产生了很多气泡,同时会闻到酒味。四、课题延伸工业生产中,细胞的固定化技术是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进行的。【教材答案】练习1.答:直接使用酶、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催化的优缺点如下表所示。类型优点不足直接使用酶催化效率高,低耗能、低污染等。对环境条件非常敏感,容易失活;溶液中的酶很难回收,不能被再次利用,提高了生产成本;反应后酶会混在产物中,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固定化酶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

24、,又能与产物分离,同时,固定在载体上的酶还可以被反复利用。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而在生产实践中,很多产物的形成都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才能得到的。固定化细胞成本低,操作更容易。固定后的酶或细胞与反应物不容易接近,可能导致反应效果下降等。3.提示:可以从酶的结构的多样性,对理化条件的敏感程度等角度思考。【知识拓展】1、酵母细胞的活化。在缺水的状态下,微生物会处于休眠状态。活化就是让处于休眠状态的微生物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酵母细胞所需要的活化时间较短,一般需要0.51 h,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此外,酵母细胞活化时体积会变大,因此活化前应该选择体积足够大的容器,以避免酵母细胞的活化液溢出容

25、器外。2、加热使海藻酸钠溶化是操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涉及到实验的成败,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按照教材的提示进行操作。海藻酸钠的浓度涉及到固定化细胞的质量。如果海藻酸钠浓度过高,将很难形成凝胶珠;如果浓度过低,形成的凝胶珠所包埋的酵母细胞的数目少,影响实验效果。3、刚形成的凝胶珠应在CaCl2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以便形成稳定的结构。检验凝胶珠的质量是否合格,可以使用下列方法。一是用镊子夹起一个凝胶珠放在实验桌上用手挤压,如果凝胶珠不容易破裂,没有液体流出,就表明凝胶珠的制作成功。二是在实验桌上用力摔打凝胶珠,如果凝胶珠很容易弹起,也能表明制备的凝胶珠是成功的。专题5 DNA 和蛋白质技术课题1 DNA

26、的粗提取与鉴定一、基础知识(一)提取DNA的方法提取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思路是选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具有不同物理或化学性质的生物大分子。对于DNA的粗提取而言,就是要利用DNA与RNA、蛋白质和脂质等在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的差异,提取DNA,去除其他成分。(1)DNA的溶解性:l 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利用这一特点,选择适当的盐浓度就能使DNA充分溶解,而使杂质沉淀,或者相反,以达到分离目的。l 此外,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将DNA与蛋白质进一步的分离。(2)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蛋白酶能水

27、解蛋白质,但是对DNA没有影响。大多数蛋白质不能忍受6080oC的高温,而DNA在80以上才会变性。洗涤剂能够瓦解细胞膜,但对DNA没有影响。(二)DNA的鉴定在沸水裕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为鉴定DNA的试剂。二、实验设计(一)实验材料的选取 凡是含有DNA的生物材料都可以考虑,但是使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二)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 动物细胞的破碎比较容易,以鸡血细胞为例,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如果实验材料是植物细胞,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例如,提取洋葱的DNA时,在切碎的洋

28、葱中加入一定的洗涤剂和食盐,进行充分的搅拌和研磨,过滤后收集研磨液。(三)去除滤液中的杂质 方案一 利用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的不同,通过控制NaCl溶液的浓度去除杂质。方案二 直接在滤液中加入嫩肉粉,反应1015min,嫩肉粉中的木瓜蛋白酶能够分解蛋白质。方案三 将滤液放在6075的恒温水浴箱保温1015min,注意严格控制温度范围。(四)DNA的析出与鉴定 1、将处理后的溶液过滤,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的、冷却的酒精溶液(体积分数为95%),静置23min,溶液中会出现白色丝状物,这就是粗提取的DNA。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并用滤纸吸取上面的水分。2、取两支20m

29、l的试管,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看看溶解有DNA的溶液是否变蓝。实例:用鸡血细胞液粗提取DNA并鉴定(苏教版必修2)步骤操作图示1、提取鸡血细胞的细胞核物质将制备好的鸡血细胞液(已在课前配好)510mL,注入到50ml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蒸馏水20mL,同时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快速搅拌5min,然后,用放有纱布的漏斗将血细胞过滤至1000mL的烧杯中,取其滤液。2、溶解细胞核内的DN

30、A将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40 mL加入到滤液中,并作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1min,使其混合均匀,这时DNA在溶液中呈溶解状态。3、析出含DNA的粘稠物沿烧杯内壁缓缓加入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不停地轻轻搅拌,这时烧杯中有丝状物出现。继续加入蒸馏水,溶液中出现的黏稠物会越来越多。当黏稠物不再增加时停止加入蒸馏水。4、滤取含DNA的粘稠物用放多层纱布的漏斗,过滤溶液至1000 mL的烧杯中。取纱布上的黏稠物。5、将DNA的粘稠物再溶解取一个50 mL烧杯,向烧杯内注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20 mL。用钝头镊子将纱布上的黏稠物夹至NaCl溶液中,用玻璃棒沿一

31、个方向不停地搅拌3min,使黏稠物尽可能多地溶解于溶液中。6、过滤含DNA的氯化钠溶液取一个100 mL烧杯,用放有两层纱布的漏斗过滤以上溶液。取其滤液(DNA溶于滤液中)。7、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在上述滤过的溶液中,加入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50 mL(加入时动作要慢),并作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溶液中会出现含杂质较少的丝状物。当玻璃棒上出现丝状物缠绕时,继续慢慢搅拌,至不再增加时,用玻璃棒将丝状物卷起,并用滤纸吸取上面的水分。8、DNA的鉴定取两支20 mL的试管,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0.015molL的NaCl溶液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

32、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 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min,等试管冷却后,观察并且比较两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三、操作提示1、以血液为实验材料时,每100ml血液中需要加入3g柠檬酸钠,防止血液凝固。2、加入洗涤剂后,动作要轻缓、柔和,否则容易产生大量的泡沫,不利于后续步骤地操作。加入酒精和用玻璃棒搅拌时,动作要轻缓,以免加剧DNA分子的断裂,导致DNA分子不能形成絮状沉淀。3、二苯胺试剂要现配现用,否则会影响鉴定的效果。四、课题成果评价1、是否提取出了DNA观察你提取的DNA颜色,如果不是白色丝状物,说明DNA中的杂质较多;二苯胺鉴定出现蓝色说明实验基本成功

33、,如果不呈现蓝色,可能所提取的DNA含量低,或是实验操作中出现错误,需要重新制备。2、分析DNA中的杂质本实验提取的DNA粗制品有可能仍然含有核蛋白、多糖、RNA等杂质。3、不同实验方法的比较对于不同的实验方法,本课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选取不同的实验材料,其次同种材料还可以采用不同方法,从多方面比较实验结果,如DNA的多少、颜色,二苯胺显色的深浅等,看看哪种实验材料、哪种提取方法的效果更好。五、课题延伸本课题使用的洗涤剂是多组分的混合物,在严格的科学实验中很少使用。实验室提取高纯度的DAN时,通常使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或吐温等化学试剂。【教

34、材答案】(一)旁栏思考题1为什么加入蒸馏水能使鸡血细胞破裂?答:蒸馏水对于鸡血细胞来说是一种低渗液体,水分可以大量进入血细胞内,使血细胞胀裂,再加上搅拌的机械作用,就加速了鸡血细胞的破裂(细胞膜和核膜的破裂),从而释放出DNA。2加入洗涤剂和食盐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答:洗涤剂是一些离子去污剂,能溶解细胞膜,有利于DNA的释放;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有利于DNA的溶解。3如果研磨不充分,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答:研磨不充分会使细胞核内的DNA释放不完全,提取的DNA量变少,影响实验结果,导致看不到丝状沉淀物、用二苯胺鉴定不显示蓝色等。4此步骤获得的滤液中可能含有哪些细胞成分?答:可能含有

35、核蛋白、多糖和RNA等杂质。5为什么反复地溶解与析出DNA,能够去除杂质?答:用高盐浓度的溶液溶解DNA,能除去在高盐中不能溶解的杂质;用低盐浓度使DNA析出,能除去溶解在低盐溶液中的杂质。因此,通过反复溶解与析出DNA,就能够除去与DNA溶解度不同的多种杂质。6方案二与方案三的原理有什么不同?答:方案二是利用蛋白酶分解杂质蛋白,从而使提取的DNA与蛋白质分开;方案三利用的是DNA和蛋白质对高温耐受性的不同,从而使蛋白质变性,与DNA分离。(二)讨论题图5-1是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曲线图,思考下面的问题1在什么浓度下,DNA的溶解度最小?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是如

36、何变化的?答:在NaCl溶液浓度为0.14mol/L时, DNA的溶解度最小;当NaCl溶液浓度低于0.14mol/L时,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升高,DNA的溶解度降低;当NaCl溶液浓度高于0.14mol/L时,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升高,DNA的溶解度升高。2如何通过控制NaCl溶液的浓度使DNA在盐溶液中溶解或析出?答:根据DNA在0.14mol/L 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小的特性,一般先用较高浓度2mol/L的NaCl溶液使DNA溶解,然后再用蒸馏水稀释至0.14mol/L使DNA析出。(三)练习1答:提取DNA的第一步是材料的选取,其目的是一定要选取DNA含量较高的生物材料,否则会由

37、于实验过程中或多或少的损失而造成检测的困难;第二步是DNA的释放和溶解,这一步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要尽可能使细胞内的DNA全部溶解;第三步是DNA的纯化,即根据DNA的溶解特性、对酶及高温的耐受性的不同等特性,最大限度地将DNA与杂质分开;最后一步是对DNA进行鉴定,这是对整个实验的结果的检测。2答:提取蛋白质比提取DNA的难度大。这是因为,与DNA相比,蛋白质对温度、盐浓度、pH等条件要敏感得多,很容易失活;并且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多种多样,理化性质各不相同,使得蛋白质的提取没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只能根据特定蛋白质的特性摸索提取的条件,设计特定的方法。【知识拓展】1制备鸡血细胞液时,为什么要在新

38、鲜的鸡血中加入柠檬酸钠?答:制备鸡血细胞液时,要在新鲜的鸡血中加入抗凝剂柠檬酸钠,防止血液凝固。其原理是柠檬酸钠能与血浆中Ca2+发生反应,生成柠檬酸钙络合物,血浆中游离的Ca2+大大减少,血液便不会凝固。2鸡血离心或静置沉淀后,为什么要弃出上清液?答:因为上清液是血浆,没有血细胞。DNA主要存在于试管底部的鸡血细胞的细胞核中,所以提取鸡血中的DNA时,要除去血液中的上清液。3盛放鸡血细胞液的容器最好是塑料容器,为什么?答:鸡血细胞破碎以后释放出的DNA,容易被玻璃容器吸附,由于细胞内DNA的含量本来就比较少,再被玻璃容器吸附去一部分,提取到的DNA就会更少。因此,实验过程中最好使用塑料的烧杯

39、和试管,这样可以减少提取过程的DNA的损失。4为什么析出DNA时要用冷却的酒精?答:预冷的酒精溶液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抑制核酸水解酶的活性,防止DNA 降解;二是降低分子运动,易于形成沉淀析出;三是低温有利于增加DNA分子的柔韧性,减少断裂。课题2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基础知识(一)凝胶色谱法1、凝胶色谱法也称做分配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2、凝胶实际上是一些微小的多孔球体,这些小球体大多数是由多糖类化合物构成的,如葡聚糖或琼脂糖。3、在小球体内部有许多贯穿的通道,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通过凝胶时速度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

40、较长,移动速度较慢;而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无法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只能在凝胶外部移动,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快。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因此得以分离。(二)缓冲溶液1、缓冲溶液的作用是能够抵制外界酸或碱对溶液PH的影响,维持PH基本不变。2、缓冲溶液通常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的。3、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的pH下进行的,为了能够在实验条件下准确模拟生物体内的过程,必须保持体外的pH与体内的基本一致。(三)电泳1、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2、许多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多肽、核酸等都具有可解离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会带上正电或负电。在

41、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3、两种常用的电泳方法是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在凝胶中加入SDS,电泳速率完全取决于分子大小,因此,在测定蛋白质分子量时通常使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二、实验操作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四步: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一)样品处理1、红细胞的洗涤: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采集的血样要及时 分离红细胞,分离时采用低速短时间离心(500r/min),然后用胶头吸管吸出上层

42、透明的黄色血浆,将下层暗红色的红细胞倒入烧杯,再加入五倍体积的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0.9%),缓慢搅拌10min,低速短时间离心,如此重复洗涤三次,直至上清液中没有黄色,表明红细胞已洗涤干净。2、血红蛋白的释放:在蒸馏水和甲苯作用下,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3、分离血红蛋白溶液:将搅拌好的混合溶液离心(2000r/min)后,试管中的溶液分为4层。第一层为无色透明的甲苯层,第2层为白色薄层固体,是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第3层是红色透明液体,这是血红蛋白的水溶液,第4层是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物。将试管中的液体用滤纸过滤,除去脂溶性沉淀层,于分液漏斗中静置片刻后,分出下层的红色透明液体。(二)粗分

43、离:透析取1mL的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中,将透析袋放入盛有300mL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PH7.0)中,透析12h。透析可以去除样品中分子量较小的杂质,或用于更换样品的缓冲液。(三)纯化:凝胶色谱操作1、制作凝胶色谱柱2、装填凝胶色谱柱装填前将色谱柱垂直固定在支架上。因为干的凝胶和用缓冲液平衡好的凝胶的体积相差很大,所以装柱前需要根据色谱柱的内体积计算所需要的凝胶量。装填时凝胶要一次性缓慢倒入色谱柱内,装填时要轻轻敲动色谱柱,使凝胶装填均匀,色谱柱内不得有气泡存在,一旦发现,必须重装。装填完后,立即连接缓冲液洗脱瓶,在约50cm高的操作压下,用300mL物质的量浓

44、度为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PH7.0)充分洗涤平衡凝胶12h,使凝胶装填紧密。3、样品的加入和洗脱准备:打开色谱柱下端的流出口,使柱内凝胶面上的的缓冲液与凝胶面平齐,关闭出口。加样:用吸管小心地将1mL透析后的样品加到色谱柱的顶端,注意不要破坏凝胶面。加样后打开下端出口,直到样品完全进入凝胶层后,关闭下端出口。洗脱:小心加入物质的量的浓度为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PH7.0)到适当高度,连接缓冲液洗脱瓶,打开下端出口进行洗脱。待红色的蛋白质接近色谱柱底端时,用试管收集。(四)纯度鉴定:SDS-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三、操作提示1、 红细胞的洗涤 洗涤次数、离心速度与离心时间十分重要。

45、洗涤次数过少,无法除去血浆蛋白;离心速度过高和时间过长会使白细胞等一同沉淀,达不到分离的效果。2、色谱柱填料的处理 商品凝胶使干燥的颗粒,使用前需直接放在洗脱液中膨胀。为了加速膨胀,可以将加入洗脱液的湿凝胶用沸水浴加热,逐渐升温至接近沸腾,通常只需12h。这种方法不但节约时间,而且可以除去凝胶中可能带有的微生物,排除胶粒内的空气。3、凝胶色谱柱的装填 在色谱柱中装填凝胶的时候要尽量紧密,以降低凝胶颗粒之间的空隙。在装填凝胶柱时,不得有气泡存在。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果。在凝胶色谱操作过程中,不能发生洗脱液流干,露出凝胶颗粒的现象。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凝胶色谱柱需要重新装填

46、。4、蛋白质的分离 在蛋白质分离过程中,仔细观察红色区带在洗脱过程中的移动情况。如果红色区带均匀一致地移动,说明色谱柱制作成功。【教材答案】(一)旁栏思考题你能从凝胶色谱的分离原理分析为什么凝胶的装填要紧密、均匀吗?答:凝胶实际上是一些微小的多孔球体,小球体内部有许多贯穿的通道。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分子不能进入凝胶颗粒内部,只能分布在颗粒之间,通过的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快;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分子比较容易进入凝胶内的通道,通过的路程较长,移动速度较慢。因此,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先流出,相对分子质量中等的分子后流出,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分子最后流出,从而使各种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分

47、子得以分离。如果凝胶装填得不够紧密、均匀,就会在色谱柱内形成无效的空隙,使本该进入凝胶内部的样品分子从这些空隙中通过,搅乱洗脱液的流动次序,影响分离的效果。(二)练习1答:凝胶色谱法也称为分配色谱法,它是根据分子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方法之一。所用的凝胶实际上是一些微小的多孔球体,这些小球体大多数是由多糖类化合物构成,小球体内部有许多贯穿的通道,当一个含有各种分子的样品溶液缓慢流经时,各分子在色谱柱内进行两种不同的运动,即垂直向下的运动和无规则的扩散运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分子不能进入凝胶颗粒内部,只能分布在颗粒之间,通过的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快;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分子比较容易进入凝

48、胶内的通道,通过的路程较长,移动速度较慢。因此,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先流出,相对分子质量中等的分子后流出,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分子最后流出,这种现象又叫分子筛现象。2答:在一定范围内,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稍加稀释不引起溶液pH发生明显变化的作用叫做缓冲作用,具有缓冲作用的溶液叫做缓冲溶液。缓冲溶液通常是由12缓冲剂溶解于水中制得,调节缓冲剂的配比就可制得不同pH范围的缓冲液。缓冲溶液的作用是维持反应体系的pH不变。在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过程都是在精确的pH下进行的,受到氢离子浓度的严格调控。为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准确地模拟生物体内的天然环境,就必须保持体外生物化学反应过程有与体

49、内过程完全相同的pH。3答: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许多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苷酸、核酸等都具有可解离基团,它们在某个特定的pH下会带上正电或负电;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电泳技术就是在电场的作用下,利用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以及分子本身大小、形状等性质的差异,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达到对样品进行分离、鉴定或提纯的目的。4答: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程序可分为四大步,包括: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l 首先通过洗涤红细胞、血红蛋白的释放、离心等操作收集到血红蛋白溶液,即样品的处理;l 再经过透析去除分子量较小的杂质,即样品的粗分离;l 然后通过凝胶色谱法将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杂质蛋白除去,即样品的纯化;l 最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纯度鉴定。5答:血红蛋白是有色蛋白,因此在凝胶色谱分离时可以通过观察颜色来判断什么时候应该收集洗脱液。这使血红蛋白的分离过程非常直观,大大简化了实验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