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治疗习题及答案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4599158 上传时间:2022-08-1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6.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温病的治疗习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温病的治疗习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温病的治疗习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温病的治疗习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的治疗习题及答案(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一、填空题1.温病固脱救逆法主要分为:_,_。2.通瘀破结法代表方剂为_。3.增液通便法代表方剂为_。4.导滞通便法代表方剂为_。5.通腑泄热法代表方剂为_。6.温病症见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苔黄腻。治宜_法,代表方如_。7.温病症见身热午后为甚,汗出不解,或微恶寒,胸闷脘痞,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濡缓,治宜_法,代表方如_。8.温病和解表里法是以和解.疏泄.宣通气机,以达到_目的的治法。9.温病和解法适用于温病邪在_者。10.开达膜原法的作用在于_,主治_。11.常用清解气热法主要有如下几种:_,_,_。12.温病症见身热,口苦而渴,烦躁不安,小便

2、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治疗方剂宜用_ ,或 。13.温病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喉干燥,鼻干唇燥,头痛,苔薄白,舌红等,治疗代表方剂_。14.温病证见恶寒,头重如裹,身体困重,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疗方剂宜用:_。15.温病证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脘痞,口渴,心烦,舌红苔腻等。治疗方剂宜用:_。16.温病证见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治疗方剂如_。17.温病瘥后复证分为 复证; 复证; 复证。18.温病瘥后正虚未复的治法有 , , 。二、选择题(一)A型题19.不属于通下逐邪法的是:A.通瘀破结B.通腑泄热C.导滞通便D.增液通下E.滋阴润肠20.温病适用

3、于“增水行舟”法的证候是:A.腑实证B.腑实阴伤证C.腑实兼气液两虚证D.肺燥肠闭证E.津枯肠燥便秘证21.温病出现神识昏蒙,时清时昧,苔腻,其治法是:A.清心开窍B.祛风通窍C.芳香开窍D.豁痰开窍E.熄风止痉22.下列哪一项是温病熄风法的作用之一:A.祛风清热B.祛风除湿C.祛风通络D.祛风除痰E.凉泄肝热,滋养肝肾23.温病高热烦躁,舌謇肢厥,神昏谵语,治疗宜用:A.紫雪丹B.犀角地黄汤C.玉枢丹D.苏合香丸E.止痉散24.在通下逐邪法的运用上,提法错误的是:A.本法适用于有形实邪内结的实热证候B.津枯肠燥便秘者忌用苦寒攻下C.病邪传里,但未内结成实者忌用D.正气虚弱者慎用E.燥结和瘀血

4、蓄于下焦者忌用25.在通腑泄热法的运用上,提法欠妥的是:A.本法主治燥结肠腑的腑实证B.热结旁流者忌用C.里实未结者不可妄用D.方药用苦寒泻下之品E.阴虚腑实者不宜单用26.温病壮热,周身骨节痛如被杖,渴喜冷饮,口秽喷人,烦躁不安,斑疹密布,衄血,舌紫绛,苔焦黑,治宜:A.活血通络B.凉血散血C.凉血解毒D.清热解毒E.气血两清27.温病证见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舌苔黄垢浊腻,治疗宜用:A.导滞通便B.通腑泄热C.增液通便D.分利湿热E.燥湿泄热28.下列哪项不属清营凉血法的主要作用:A.清营养阴B.凉血解毒C.滋养阴液D.散血活络E.凉肝息风29.祛湿清热法没有下列哪

5、项明显作用:A.通利水道B.宣畅气机C.运脾和胃D.清心开窍E.化湿泄浊30.温病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治宜:A.宣气化湿B.分消走泄C.辛寒清气D.开达膜原E通腑泄热31.温病治疗中“分消走泄”法属于:A.泄卫透表法B.通下法C.和解表里法D.清解气热法E.以上都不是32.温病症见身热口渴,口苦咽干,烦躁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治宜:A.栀豉汤加味B.沙参麦冬汤C.温胆汤D.大定风珠E.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33.温病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苔薄黄,脉数,治宜:A.栀子豉汤加味B.黄芩汤加味C.温胆汤加减D.沙参麦冬汤E.加减复脉汤34.在温病的治疗中使用清解气热法的作用是:A.使气

6、分无形邪热里解B.使气分无形邪热外泄C.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D.使气分无形邪热分消走泄E.宣畅气机,化解无形邪热35.在清解气热法的运用上,下列提法欠妥的是:A.热初传气,表犹未净者,可在清气泄热中合以透表之品B.清解气热法用于邪已离表又未入里之热证C.气热亢盛,津液受伤者,可在清气泄热中合以生津养液之品D.热入气分,壅阻于肺者,可在清气泄热中合以宣畅肺气之品E.热壅气分,郁而化火者,宜清热泻火36.温病证见发热,微恶寒,口微渴,无汗或少汗,苔薄白,舌边尖红,治宜:A.清肺润燥B.滋阴解表C.疏表润燥D.疏风散热E.清热利咽37.新加香薷饮的作用是:A.清暑泄热,理气化湿B.透表散寒

7、,化湿和中C.透表散寒,化湿清暑D.透解表热,清暑化湿E.疏表化湿,清暑泄热38.下列哪项不属温病泄卫透表法:A.透热转气B.疏风泄热C.外散表寒,内祛暑湿D.宣表化湿E.疏表润燥39.温病证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少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宜:A.新加香薷饮B.藿朴夏苓汤C.王氏连朴饮D.黄芩汤E.蒿芩清胆汤40.温病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渴,心烦,脘痞等。治宜:A.三仁汤B.藿朴夏苓汤C.新加香薷饮D.王氏连朴饮E.黄芩汤41.温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干唇燥,头痛,苔薄白,舌边尖红等。治宜:A.桑菊饮B.麻杏石甘汤C.杏苏散D.桑杏汤E.清燥救肺汤42.温病出

8、现灼热躁扰,四肢拘急,口噤神昏,脉弦数,其治法是:A.凉肝熄风B.豁痰开窍C.芳香开窍D.祛风通窍E.清心开窍43.证见小便短少,甚则不通,热蒸头胀,渴不多饮,舌苔白腻等,治疗可用:A. 藿朴夏苓汤B. 茯苓皮汤C. 杏仁滑石汤D. 王氏连朴饮E. 三仁汤44.温病熄风法的作用是:A.凉肝泄热,滋养肝肾B.祛风除湿C.祛风通络D.祛风除痰E.祛风清热45.下列非祛湿清热法主要作用的是:A.轻清宣气B.宣通气机C.运脾和胃D.通利水道E.化湿泄浊(二)B型题A.清营泄热B.气血两清C.气营两清D.凉血散血E.清心泻火46.温病证见壮热,口渴,头痛,烦躁不安,肌肤发斑,衄血,舌绛苔黄,宜用:47.

9、灼热,躁狂不安,斑疹密布,各种出血,舌绛少苔,宜用:A.息风止痉B.凉血散血C.气营两清D.清热解毒E.清营泄热48.心中烦扰,身热夜甚,斑疹隐隐,时有谵语,舌绛,治宜:49.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治宜:A.宣气化湿B.分消走泄C.轻清宣气D.宣表化湿E.分利湿热50.湿温病初起,湿中蕴热,湿遏表里气机的治法是:51.湿热阻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治法是:A.和解少阳B.分消走泄C.开达膜原D.清热解毒E.清泄少阳52.寒甚热微,脘痞腹胀,身痛肢重,苔腻白如积粉而舌质红绛,治宜:53.证见寒热往来.胁脘闷痛.口苦喜呕.烦渴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治宜:A.清泄

10、少阳B.分消走泄C.开达膜原D.清营泄热E.宣气化湿54.证见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或微恶寒,汗出不解,胸闷脘痞,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濡缓。治宜:55.温病证见寒热起伏,胸痞腹胀,溲短,苔腻等,治宜:A.滋阴熄风B.增液通便C.滋养肺胃D.增液润肠E.填补真阴56.证见大便数日不下,口干咽燥,舌红而干。治宜:57.证见干咳少痰或无痰,口干咽燥,或干呕不欲食,舌光红少苔或干,治宜:A.滋阴熄风B.增液通便C.滋养肺胃D.增液润肠E.填补真阴58.证见身热不退,大便秘结,口干唇裂,舌苔焦燥,脉沉细等。治宜:59.证见低热,手足蠕动,甚则瘛疭,肢厥神疲,舌干绛而萎,脉虚细等。治宜:A.通腑泄热B.导

11、滞通便C.通瘀破结D.攻下滋阴E.宣肺攻下60.热结阳明,内结肠腑之证,治疗应61.温病燥结和瘀血蓄于下焦的证候,可用:A.润肠通便B.通腑泄热C.导滞通便D.增液通便E.通瘀破结62.温病热结液亏证见身热,便秘,口干唇裂,舌苔干燥等。治宜:63.温病证见潮热,时见谵语,腹胀满硬痛拒按,大便稀水样,苔老黄焦黑起刺,脉沉实。治宜:(三)X型题64.通下逐邪法的主要作用是:A.通瘀破结B.通腑泄热C.清热解毒D.荡涤积滞E.润肠通便65.祛湿清热法主要分:A.分利湿热B.宣气化湿C.燥湿泄热D.清泄少阳E.开达膜原66.凉血法的作用有:A. 滋养阴液B. 凉解血热C.清火解毒D.散血通络E.清营泄

12、热67.温病和解表里法大致有如下几种:A.开达膜原B.清泄少阳C.分消走泄D.分利湿热E.清热解毒68.清解气热法有:A.清泄少阳B.通腑泄热C.辛寒清气D.清热泻火E.轻清宣气69.温病泄卫透表法有 :A.疏风泄热B.疏表润燥C.透热转气D.外散表寒,内祛暑湿E.宣表化湿70.温病滋阴生津法可分为:A.填补真阴B.增液通便 C.滋养肺胃D.增液润肠E.滋阴熄风71.祛湿清热法主要是:A.燥湿泄热B.宣气化湿C.轻清宣气D.分利湿邪E.清泄少阳三、改错题72.通下逐邪法又可分为如下几种:通腑泄热导滞通便增液润肠通瘀破结。73.伏气温病初起治疗主以辛凉疏解。74.新感温病初起治以清里热为主要方法

13、。75.温病出现神昏时一般都应使用清心开窍治疗。四、简答题76.温病治疗原则主要有哪两大方面?77.温病主要兼挟证有哪些?78.何为“透热转气”?79.祛湿清热法主要可分几种?请列出各自代表方。80.温病气阴两伤,正气欲脱的证候.治法和代表方。81.温病运用祛湿清热法时应注意什么?82.温病运用泄卫透表法时应注意什么?83.分消走泄法及开达膜原法能否用于湿已化热或热盛津伤者?为什么?84.清泄少阳法可否用于气分里热炽盛者?为什么?85.简述凉肝息风法的作用和适用证候。86.肺胃阴伤证治宜用哪种滋阴法?请说出理由。87.温病外治法主要有哪五种方法?88.温病兼痰湿气阻的表现及治疗。 五、问答题

14、89.益气敛阴和回阳固脱法的作用有何不同?怎样区别运用?90.温病瘥后正虚未复如何分别调治?91.清心开窍与豁痰开窍作用有何不同?如何运用?92.通腑泄热和导滞通便有何异同?93.温病清营凉血法主要有分哪几种,各自的适应症和代表方是什么?94.温病临床上如何应用凉血散血法?95.温病使用清解气热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96.何谓劳复证?如何调治?97.温病兼食滞如何治疗?98.温病瘥后余邪未尽如何调治?六、病案分析题99.患者男,32岁。8月22日因“发热伴脘痞腹胀4天”为主诉就诊。五天前外出途中淋雨,次日发热微恶寒.头身疼痛。就诊时则但热不寒,热高时出汗,汗出则热减,继而复热,口渴不多饮,脘痞

15、烦闷,泛恶欲吐,舌红,舌苔黄腻,脉濡数。 请试对本例作出辨证.辨证分析.拟出治法和选用方剂。100.患者女,15岁,4月3日因“发热5天”为主诉来诊。患者6天前出现发热,微恶寒,口微渴,无汗。自服“感冒灵”后出汗,恶寒消失,但身热更甚,口渴而欲饮,大汗,舌质红,苔薄黄干燥苔黄燥,脉数。请试对本例作出辨证、辨证分析、拟出治法和选用方剂。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答案一、 填空题 1.益气敛阴 回阳固脱 2.桃仁承气汤 3.增液承气汤 4.枳实导滞汤 5.调胃承气汤(或大承气汤) 6.燥湿泄热 王氏连朴饮(或杏仁滑石汤) 7.宣气化湿 三仁汤 8.外解里和 9.半表半里 10.疏利透达湿浊之邪 湿热秽浊

16、之邪郁闭膜原证候 11.轻清宣气 辛寒清气 清热泻火 12.黄芩汤 黄连解毒汤 13.桑杏汤 14.藿朴夏苓汤 15.新加香薷饮 16.银翘散 17.劳 食 感 18.补益气液 滋养胃肠 补养气血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9.E。答案分析:滋阴润肠属滋阴生津法。 20.E。答案分析:津枯肠燥便秘证宜用增液润肠(即“增水行舟”)法治疗。 21.D。答案分析:神识昏蒙,时清时昧,苔腻为痰浊蒙蔽清窍所致,故治法用豁痰开窍。 22.E。答案分析:息风法具有凉泄肝热,滋养肝肾以控制抽搐的作用。 23.A。答案分析:温病高热烦躁,舌謇肢厥,神昏谵语,为邪热内陷心包所致,故治疗首选紫雪丹。 24.E。答

17、案分析:燥结和瘀血蓄于下焦者可用通瘀破结法治疗,此属通下逐邪法之一。 25.B。答案分析:热结旁流为热结腑实的表现之一。 26.E。答案分析:此证为气血两燔所致,故治疗应气血两清。 27.A。答案分析:此证因湿热积滞胶结肠道所致,故治以导滞通便。 28.E。答案分析:凉肝息风作用为凉肝解痉,用于热盛动风者,属开窍息风法范围。 29.D。答案分析:用辛香透络.清心化痰之品才有清心开窍作用。 30.B。答案分析:分消走泄法可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 31.C。答案分析:分消走泄是和解表里方法之一。 32.E。答案分析:此证型为邪热内蕴,郁而化火的证候,故用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以清热泻火。

18、33.A。答案分析:此为温邪初入气分,热郁胸膈而热势不甚之证,故用栀子豉汤加味以轻清宣气。 34.C。答案分析:清解气热法即能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如轻清宣气.辛寒清气,或从里解,如辛寒清气.清热泻火。 35.B。答案分析:邪已离表又未入里之热证属邪在半表半里证,应以和解表里法治疗。 36.D。答案分析:此为风温初起,邪在肺卫的证候,故应以疏风散热法治疗。 37.C。答案分析:新加香薷饮由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组成,具有透表散寒,化湿清暑作用。 38.A。答案分析:透热转气是清营泄热法的作用之一。 39.B。答案分析:此为湿温初起,邪郁肌表,气机失畅之证,治疗用藿朴夏苓汤以宣表化湿

19、。 40.C。答案分析:此为暑湿内蕴,寒邪犯表之证,所以用新加香薷饮以解表清暑。 41.D。答案分析:此证候属秋燥初起,燥热在肺卫。故以桑杏汤疏卫润燥。 42.A。答案分析:其证因温病邪热内炽,肝风内动所致,所以治法应为凉肝息风。 43.B。答案分析:此证候是因湿热阻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所致,故可用茯苓皮汤以分利湿热。 44.A。答案分析:温病息风法具有凉肝泄热,滋养肝肾作用 ,其他均非息风法的作用。 45.A。答案分析:轻清宣气属于清解气热法。 (二)B型题 46.B。答案分析:此证为气血两燔,故治疗应气血两清。 47.D。答案分析:此为温病热盛血分,迫血妄行,热瘀交结之证,宜用凉血散血法治

20、疗。 48.E。答案分析:其证为温病热入营分,郁热阴伤所致,治疗宜清营泄热。 49.D。答案分析:此为邪热内蕴,郁而化火的证候,治疗宜清热解毒。 50.A。答案分析:用芳化宣通之品疏通表里气机.透化湿邪,即宣气化湿。 51.E。答案分析:用淡渗之品清热渗湿即分利湿热,使湿从小便而出。 52.C。答案分析:此为湿热秽浊之邪郁闭膜原的证候,治宜开达膜原法。 53.E。答案分析:此为热郁少阳,兼有痰湿犯胃的证候,治疗宜清泄少阳。 54.E。答案分析:该证候是因湿温病初起,湿中蕴热,湿遏表里气机所所致,治疗宜宣气化湿。 55.B。答案分析:此为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治疗宜分消走

21、泄。 56.D。答案分析:此因温病气分热邪渐解,津枯肠燥而便秘,治疗以增液润肠。 57.C。答案分析:温病气分邪热渐退,而肺胃阴液未复,肺胃阴伤而见此证候,治疗以滋养肺胃。 58.B。答案分析:此为阳明热结而阴液亏虚之证,即所谓“热结液亏”,治疗以增液通便。 59.A。答案分析:因温病后期热入下焦,日久真阴亏损,肝木失涵,虚风内动,故有此证候,治疗应滋阴熄风。 60.A。答案分析:用苦寒攻下之品泻下阳明实热燥结。 61.C。答案分析:用攻下合活血化瘀之品通泄下焦瘀热互结之邪。 62.D。答案分析:本证为阳明热结而阴液亏虚则可见此证候,故治疗以增液通便。 63.B。答案分析:本证为热入阳明,内结

22、肠腑,热结旁流,治疗应通腑泄热。 (三)X型题 64.ABD。答案分析:除C.E外均为通下逐邪法的主要作用。 65.ABC。答案分析:除D.E项属和解表里法外均为祛湿清热法范围。 66.ABCD。答案分析:除E外均为凉血法的作用。 67.ABC。答案分析:分利湿热属祛湿清热法,清热解毒属清解气热法,其余均为和解表里法。 68.CDE。答案分析:A属和解表里法,B属通下逐瘀法,其余属清解气热法。 69.ABDE。答案分析:除透热转气属清解气热法外,均为温病泄卫透表法。 70.ACD。答案分析:增液通便属通下逐邪法,滋阴熄风属开窍息风法,其余都属温病滋阴生津法。 71.ABD。答案分析:C属清解气

23、热法,E属和解表里法,其余属祛湿清热法。 三、改错题 72.其中应改为:增液通便。答案分析:增液润肠不属攻下逐邪法,而属滋阴生津法,用于津枯肠燥便秘证。增液通便用于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者。 73.改为:伏气温病初起治疗主以清里热。答案分析:因伏气温病初起即见明显的里热症状,治疗以清里热为主。 74.改为:新感温病初起治以辛凉疏解为大法。答案分析:因为新感温病初起多以表证为主,故治当以辛凉疏解为大法。 75.改为:温病因痰热内闭心包而出现神昏者应使用清心开窍法。答案分析:温病出现神昏,若因痰热内闭心包所致者,可用清心开窍法,若因热入营血,或热结肠腑,或痰浊蒙蔽清窍所致者,则应以相对应的治疗。 四、

24、简答题 76.温病治疗原则主要有:祛除温邪;扶助正气等两大方面。 77.温病主要兼挟证有:兼痰饮,兼食滞,兼气郁,兼血瘀 78.透热转气是热入营分的治疗大法之一,即在清泄营热药中加入轻清之品,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也就是清营泄热的治法。 79.祛湿清热法主要分为:宣气化湿,代表方为三仁汤,燥湿泄热,代表方为王氏连朴饮,分利湿邪,代表方为茯苓皮汤。 80.温病气阴两伤.正气欲脱的证候:身热骤降,汗多气短,体倦神疲,舌光少苔,脉散大无力;治法:益气敛阴;代表方:生脉散。 81.温病运用祛湿清热法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应权衡湿与热的偏轻偏重,用祛湿.清热之品有所侧重。 如湿已化燥者,不可再用。 素体

25、阴亏者慎用。 82.温病运用泄卫透表法时应注意: 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邪兼挟。 对温病邪在卫表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法,重在疏表透解。 使用本法应中病即止,避免过汗伤津。 83.不能。因为这二法清热之力较弱,其作用主要侧重于疏化湿浊,故不能用于湿已化热或热盛津伤者。 84.不能。因为清泄少阳法虽有透邪泄热作用,但其清热力量较弱,故只适用于邪热挟痰湿郁阻于少阳,对气分里热炽盛者不宜用。 85.凉肝息风法具有凉肝解痉,透热养阴的作用。适用于温病邪热内炽,肝风内动的证候。 86.肺胃阴伤证治宜用滋养肺胃法。因为肺胃阴伤证的特点是肺胃的阴液已伤而邪热已基本消除,所以要用甘凉濡润之品以滋养在温病过程中已耗伤

26、的肺胃阴液。 87温病外治法主要有:洗浴法;灌肠法;敷药法;搐鼻法;吹喉法 88.温病兼痰湿气阻的表现:胸脘痞闷,拒按,泛恶欲呕,渴喜热饮而不欲多饮,舌苔粘腻。治疗以燥湿化痰理气,可在主治方中加半夏.陈皮.茯苓等,也可用温胆汤类。 五、问答题 89.两法作用的不同点:益气敛阴是用甘温.甘酸补气敛阴之品益气生津养阴,敛汗固汗收敛汗液以救虚脱。回阳固脱法是用辛热.甘温之品峻补阳气,救治厥脱。所用的方药不同。从两法的适应证来区别应用。益气敛阴法主要适用于在温病过程中气阴大伤而正气欲脱者,症见身热骤降,汗多气短,体倦神疲,脉散大无力,舌光红少苔等,代表方如生脉散。回阳固脱法主要适用于在温病过程中阳气暴

27、脱者,症见四肢厥冷,汗出淋漓,神疲倦卧,面色苍白,舌淡而润等,代表方如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汤。 90根据虚弱的部位和性质的不同,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调治: 补益气液 是用补气生津养阴之品以治疗温病后期气阴两虚者。证见精神萎顿,不饥不食,睡眠不酣,口渴咽燥,舌干少津。代表方如薛氏参麦汤(西洋参.麦冬.木瓜.石斛.鲜莲子.生谷芽.生甘草)或三才汤。 滋养胃肠 是用养阴增液之品以治疗胃肠阴液亏虚者。证见口干咽燥或唇裂,大便秘结,舌光红少苔。代表方如益胃汤.增液汤。 补养气血 是用补益气血的药物以治疗温病后气血亏虚者。证见面色少华,气弱倦怠,声音低怯,语不接续,舌质淡红,脉弱无力。代表方如八珍汤加减或集灵膏。

28、 91.清心开窍法的作用特点是清解心热,透络开窍以促进神志清醒,主要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豁痰开窍法的作用特点是用清化湿热.涤痰开窍的方法来宣通窍闭,促使神志清醒,主要用菖蒲郁金汤。二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主在清解,而后者主在清化。从两法的适应症来区别应用。清心开窍法的适应证是温热邪热入心包而引起的神志异常者,表现为身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或纯绛鲜泽,脉细数等;豁痰开窍法的适应证是湿热郁蒸,酿生痰浊,蒙蔽机窍者,表现为发热,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时有谵语,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等。 92.通腑泄热和导滞通便法的相同点:通腑泄热和导滞通便均属通下逐邪法,都用苦

29、寒之品,均主要作用于肠腑。不同点:作用不同,通腑泄热作用为泻下阳明实热燥结;导滞通便作用在于通导肠腑湿热积滞。适应证不同,通腑泄热适用于热入阳明,内结肠腑之证。证见潮热便秘,或热结旁流,时有谵语,腹部胀满或硬痛拒按,舌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代表方如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肠道的证候。证见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舌苔黄垢浊腻。代表方如枳实导滞汤。 93温病清营凉血法主要有三种:清营泄热,凉血散血,气营(血)两清。各自的适应证和代表方分别为:清营泄热适用于温病的热入营分,郁热阴伤之证,证见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等。代表方如清营汤

30、。凉血散血适用于温病热盛血分,迫血妄行,热瘀交结之证。证见灼热躁扰,甚则昏狂谵妄,斑疹密布,各种出血,舌质紫绛或有瘀斑等。代表方如犀角地黄汤。气营(血)两清适用于温病气分与营(血)分的同病证,即气营(血)两燔证。若偏于气营同病,则出血倾向不重,证见壮热口渴,烦扰不寐,舌绛苔黄,代表方如加减玉女煎;若为气血两燔,热毒深重之证,则见壮热躁扰,甚或神昏谵妄,两目昏瞀,口秽喷人,周身骨节痛如被杖,斑疹密布,出血,舌质紫绛,苔黄燥或焦黑,代表方如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94.本法的作用即凉解血热,散瘀通络以清散血分瘀热之邪。本法主要适用于邪热已入血分而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者。如邪热未入血分,未见血

31、热炽盛或热甚动血的症状表现者不可使用本法。 95.温病使用清解气热法时应注意:本法所治为气分无形邪热,非邪热与有形实结所宜。热邪未入气分不宜早用 。素体阳虚者使用本法时切勿过剂,中病即止,以免伐伤阳气。苦寒药有化燥伤津之弊,热盛阴伤或素体阴虚者慎用。 96劳复证是指温病瘥后正气未复,或余热未清,因为过早劳作重新发热者。根据以下三种情况分别调治: 气虚劳复:证见发热,畏寒怕冷,四肢倦怠,少气懒言,舌淡少苔而润,脉虚。治以益气健脾,甘温除热。代表方如补中益气汤。 阴虚劳复:证见发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干舌燥,或心悸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养阴清热。代表方如加减复脉汤。 余热劳复:证见发热,

32、心烦懊憹,胸闷脘痞。或胸胁不舒,口苦咽干,食少纳呆,舌苔薄黄,脉微数。治以清透余热,解郁除烦。代表方如枳实栀子豉汤。兼呕恶者,加半夏.竹茹;兼舌红口渴者,加天花粉.石斛.竹叶;兼食滞者,加山楂.麦芽.神曲等。 97根据食滞在胃在肠的不同而治: 消食和胃 适用于胸脘痞闷,嗳腐吞酸,恶闻食臭,舌苔厚垢腻,脉滑实。常在主治方中加用消化食滞之品,如神曲.山楂.麦芽.莱菔子.陈皮等,也可加保和丸。 导滞通腑 适用于腹胀而痛,肠鸣矢气,其气臭秽,大便秘或泻,舌苔厚而浊腻,脉沉涩或滑。常在主治方中加用消化导滞,通导肠腑之品,如枳实.槟榔.大黄.厚朴,也可用枳实导滞丸。 98温病瘥后余邪未尽,应根据正气之盛衰

33、及余邪的类型不同而分别采取以下治法: 清解余热,益气养阴 是用辛凉.甘寒之品以治疗温病后期余热未净,气阴两伤之证。证见低热不退,虚羸少气,口干唇燥,呕恶纳呆,舌光红少苔,脉细数。代表方如竹叶石膏汤。 芳化湿邪,醒胃和中 是用芳香清凉之品以化湿清热,恢复胃气,治疗温病后期湿热余邪未尽而胃气未复之证。证见身热已退,脘闷不畅,知饥不食,舌苔薄白微腻。代表方如薛氏五叶芦根汤(薄荷叶.荷叶.枇杷叶.藿香叶.佩兰叶.芦根.冬瓜仁)。 理气化湿,健脾和中 是用理气化湿健脾之品以治疗温病后期余湿阻气,脾气虚弱之证。证见胃脘微痞,饮食不香,四肢倦怠,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而腻,脉虚弱,甚至可见肢体浮肿。代表方如参苓

34、白术散加藿香.佩兰.荷叶.砂仁等。 化湿利水,温补肾阳 是用补肾阳.利水湿之品治疗温病后期阳气虚衰而水湿内停之证。证见形寒肢冷,身疲乏力,心悸眩晕,面浮肢肿,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脉沉细。代表方如真武汤。 六、病案分析题 99.辨证分型: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辨证分析:患者暑天外出途中淋雨,暑热与雨湿交蒸,感受暑湿之邪而患暑湿。初起发热微恶寒.头身疼痛,为暑湿郁表。湿渐化热,热蒸湿动,湿遏热伏,气机不畅,故继则但热不寒,热高时出汗,汗出则热减,继而复热;口渴不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为湿渐化热,遏伏中焦之候;舌红,舌苔黄腻,脉濡数等,也为湿热并重之象。 治法: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方剂:王氏连朴饮 100.辨证分型:热入气分,邪热犯胃 辨证分析:本例发于春末夏初之际,初起为风温病邪侵犯肌表,故出现发热.微恶寒.口微渴.无汗等卫分症状。邪热传入气分,胃津受灼,故有恶寒消失,但身热更甚,口渴而欲饮,大汗,舌质红,苔薄黄干燥苔黄燥,脉数等表现。 治法:清热生津 方剂:白虎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