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五章-呼吸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4553970 上传时间:2022-08-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五章-呼吸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五章-呼吸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五章-呼吸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五章-呼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五章-呼吸(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五章 呼吸参考答案在后面!一、名词解释1、呼吸2、肺通气3、呼吸运动4、肺内压5、胸内压6、弹性阻力7、肺泡表面活性物质8、潮气量9、肺活量10、肺通气量11、生理无效腔12、肺泡通气量13、通气/血流14、血氧饱和度15、氧解离曲线二、填空题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 、 和 三个基本环节,其中第一个环节又包括 和 。2、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 。3、肺通气的阻力有 和 两种。弹性阻力用 来度量,它与弹性阻力成 关系。4、肺的弹性阻力来自 和 ,尤以 为主。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 分泌的,其主要成分是 ,它以单分子层覆盖在肺泡液体分子层上,具有 作用。6、肺的非弹性阻力主要来自

2、 ,它受气流速度、气流形式和气道口径的影响,其中 是影响其阻力大小的最主要因素。7、肺总量等于四种基本肺容积: 、 、 与 之和。8、功能残气量等于 与 之和。9、生理无效腔等于 和 之和,其中正常人 接近于零,因此生理无效腔等于或接近 ,后者正常成人约为 mL。10、影响肺换气的因素主要有 、 和 。11、正常成人的通气/血流比值为 。若通气/血流比值明显增大,相当于 ;若通气/血流比值明显减小,则相当于产生 。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机体缺氧。12、O2和CO2都以 和 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中运输,以 为主。13、O2主要以 形式运输,CO2的化学结合形式主要是形成 和 。1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

3、因素主要有 、 、 、 和血红蛋白自身性质。15、氧合血红蛋白呈 色,去氧血红蛋白呈 色。若毛细血管中去氧血红蛋白含量超过 ,黏膜、甲床或皮肤将呈紫色,称为 。16、调节呼吸运动的外周化学感受器是 和 ,可感受动脉血中 的变化。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 ,可感受 的变化。17、当动脉血中CO2浓度 ,H+浓度升高或O2分压 时,均可使呼吸加深加快。三、选择题第五章 呼吸第一节 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动力1、推进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是:A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B、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间的压力差C、胸膜腔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D、肺内压与跨壁压之间的压力差E、胸膜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2、肺通气的

4、原动力来自:DA、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差 B、肺的扩大和缩小 C、胸廓的扩大和缩小D、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E、胸膜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3、以下过程属于被动过程的是( C )。 A、平静呼吸的吸气 B、深呼吸的吸气 C、平静呼吸的呼气 D、深呼吸的呼气 E、都不是4、正常呼吸形式是( D )。 A、腹式呼吸 B、胸式呼吸 C、人工呼吸 D、混合式呼吸 E、用力呼吸5、在下列哪一时相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A、呼气全程 B、吸气末和呼气末 C、呼气末和吸气初 D、吸气全程 E、呼吸全程6、平静呼吸时下列哪一时刻肺内压低于大气压:A A、吸气初 B、吸气末 C、呼气初 D、呼气末 E、呼吸暂停而呼吸道通

5、畅时7、胸内压是由下列哪个因素形成的(E) A、大气压-非弹性阻力 B、大气压+跨肺压 C、肺内压+跨胸壁压 D、大气压+肺回缩力 E、大气压-肺回缩力8、胸内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A、肺的回缩力 B、肺弹性阻力 C、大气压力 D、胸膜腔的密闭性 E、胸廓的扩张9、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A、等于大气压 B、低于大气 C、高于大气压D、与吸气中期相等 E、与吸气末期相等10、维持胸膜腔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A、肺内压高于大气压 B、肺内压高于胸膜腔内压 C、胸膜腔密闭 D、气道内压高于大气压 E、气道跨壁压等于大气压11、关于胸膜腔内压的叙述,错误的是( E )。 A、通常情况下呈负压 B、胸膜

6、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C、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D、有利于肺的扩张 E、气胸是负压增大12、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C )。 A、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B、呼吸由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组成 C、生理条件下,胸膜腔内压均高于大气压 D、胸膜腔负压可以维持肺扩张、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E、机体在新陈代谢中需要不断的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二、肺通气的阻力13、对肺弹性阻力的叙述,错误的是(C)A、肺弹性阻力包括肺泡表面张力所产生的回缩力B、肺组织本身的弹性阻力主要来自弹性纤维C、肺组织本身的弹性阻力约占肺总弹性阻力的2/3D、肺弹性阻力大小一般用肺顺应性来表示E

7、、肺弹性阻力与肺顺应性成反变关系14、衡量肺的可扩张性大小的指标是:D A、弹性阻力 B、气流阻力 C、肺扩散容量 D、肺顺应性 E、肺回缩力15、有关顺应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表示在外力作用下肺的可扩张性 B、容易扩张,顺应性越大 C、与肺的弹性阻力呈正比关系 D、肺炎、肺水肿时会减小 E、都对16、在下列哪种情况下,肺顺应性增加A、肺弹性阻力增加 B、肺弹性阻力减小 C、气道阻力增加D、气道阻力减小 E、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17、肺的顺应性变大可由于(B)A、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弹性阻力变小所致 B、肺泡表面张力减小,弹性阻力变小所致C、肺跑表面张力增加,弹性阻力增大所致 D、肺

8、泡表面张力减小,弹性阻力增大所致E、以上都不对18、肺泡表面活性物质:EA、由肺泡型细胞分泌 B、分布于肺泡液体分子层与肺泡上皮细胞之间C、主要成分是二硬脂酰卵磷脂 D、能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E、能增加肺顺应性19、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E )。A、由肺泡型细胞合成和分泌的 B、可减小肺的弹性阻力C、使肺扩张,保证肺通气 D、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E、可增大肺泡表面张力20、大小肺泡稳定性的维持,有赖于肺泡表面物质在:A A、大肺泡内密度低,小肺泡内密度高 B、大肺泡内密度高,小肺泡内密度低C、大小肺泡内密度均高 D、大小肺泡内密度低E、大小肺泡内密度于呼吸周期中随机变化21、肺表

9、面活性物质是由肺内哪种细胞合成分泌的A、肺泡型上皮细胞 B、肺泡型上皮细胞 C、气道上皮细胞D、肺成纤维细胞 E、肺泡巨噬细胞22、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A、保护肺泡上皮细胞 B、增加肺弹性阻力 C、降低气道阻力D、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E、降低呼吸膜通透性23、胸廓弹性阻力影响呼吸,主要取决于(D) A、呼吸肌舒缩程度 B、胸内压大小 C、肺弹性阻力大小 D、胸廓所处的位置 E、肺内压大小24、胸廓向内回位的弹性阻力表现在A、深吸气时 B、深呼气时 C、平静吸气时 D、平静呼气时 E、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25、影响气道阻力最重要的因素是 DA、气流速度 B、气流形式 C、呼吸时相 D、呼吸道口

10、径 E、呼吸道长度26、影响气道阻力的主要因素是:DA、对流加速阻力 B、层流 C、湍流 D、气道口径 E、肺容积27、关于肺通气阻力的描述,错误的是( D )A、肺通气阻力来自弹性和非弹性阻力B、弹性阻力来自肺组织和胸壁C、非弹性阻力主要来自呼吸道气流的摩擦D、同样压力下,弹性阻力大则表示顺应性也大E、肺的顺应性过分减小或过分增大,对呼吸均不利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一)肺容积和肺容量28、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 D )。A、肺活量 B、时间肺活量 C、肺泡通气量 D、潮气量 E、残气量29、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中的气体量是 AA、余气量 B、功能余气量 C、肺泡气量 D、闭合气

11、量 E、补呼气量30、平静呼气末存留于肺内的气量,称为:CA、潮气量 B、残气量 C、功能残气量 D、补呼气量 E、补吸气量31、肺气肿患者的肺弹性回缩力降低,导致哪项气体量增加 AA、功能余气量 B、潮气量 C、肺活量 D、用力肺活量 E、补吸气量32、肺活量等于(A)A、深吸气量+补呼气量 B、肺总容量-肺活量 C、深吸气量-潮气量D、深吸气量-补呼气量 E、补呼气量+残气量33、肺活量等于( C )。A、潮气量+补呼气量 B、潮气量+补吸气量 C、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D、潮气量+残气量 E、潮气量+功能残气量34、反映单位时间内充分发挥全部通气能力所达到的通气量称为A、通气储量百分

12、比 B、最大通气量 C、用力肺活量 D、肺泡通气量 E、深吸气量35、能较好的评价肺的通气功能的是( B )。A、肺活量 B、时间肺活量 C、肺泡通气量 D、潮气量 E、残气量(二)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36、进入肺泡内的气体,可因血液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全部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没有发生气体交换的这部分肺泡容量,称为A、解剖无效腔 B、生理无效腔 C、肺泡无效腔 D、气道无效腔 E、无效腔37、肺泡通气量是指( C )。A、每分钟吸入的气体量 B、每分钟呼出的气体量C、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量 D、尽力呼吸时,每分钟吸入的最大气体量E、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38、某人潮气量为5

13、00ml,呼吸频率为14次/分,其肺泡通气量约为(C)A、3 L B、4 L C、5 L D、6 L E、7 L39、肺的有效通气量是( C )。A、肺活量 B、时间肺活量 C、肺泡通气量 D、潮气量 E、残气量40、当呼吸幅度减小而频率加快时,下列哪一项受影响最大:BA、每分通气量 B、肺泡通气量 C、无效腔气量 D、功能残气量 E、肺扩散容量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一、气体交换的原理41、决定肺内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A)A、气体分压差 B、气体溶解度 C、气体分子量D、呼吸膜通透性 E、气体与血红蛋白亲和力42、体内氧分压最高的部位是A、肺泡气 B、细胞内液 C、组织液 D、动脉血 E

14、 、静脉血43、体内CO2分压最高的部位是:BA、组织液 B、细胞内液 C、毛细血管血液 D、静脉血液 E、动脉血液44、气体扩散速率与(E)A、分压差成反比 B、温度成反比 C、扩散面积成反比D、扩散距离成正比 E、扩散系数成正比45、关于影响肺换气的因素,错误的是( C )。A、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厚度呈反比 B、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面积呈正比C、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有利于换气 D、通气血流比值减小不利于换气E、气体扩散速率与气体的分压差高低有关二、气体交换的过程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一)影响肺通气的因素(二)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一、氧的运输(一)O2与血红蛋白的结合

15、46、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B )。A、物理溶解 B、氧合血红蛋白 C、碳酸氢盐 D、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E、以上都不是47、有关氧的运输的叙述,下列哪项错误(E)A、O2的运输形式有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B、O2的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C、血液中化学结合的O2量远大于物理溶解的O2量D、O2与Hb的结合反应快,不需要酶的催化,且可逆的E、吸入高压氧主要是增加化学结合的O2量(二)血氧饱和度48、Hb氧饱和度的高低主要决定于(B)A、Hb的浓度 B、氧分压 C、血浆pH值 D、CO2分压 E、2,3-DPG含量(三)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49、氧离曲线是表示下列哪种关系的曲线:CA

16、、血红蛋白含量与氧解离量 B、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含量C、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 D、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E、血红蛋白与血红蛋白氧含量50、使氧解离曲线左移的是(E)A、PCO2升高 B、pH降低 C、温度升高 D、2,3-DPG升高 E、库存三周后的血液51、引起氧离曲线右移的是:AA、CO2分压增加 B、2,3-DPG降低 C、pH升高 D、温度降低 E、CO2分压降低二、二氧化碳的运输(一)碳酸氢盐的形式52、CO2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是:CA、物理溶解 B、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C、碳酸氢盐D、去氧血红蛋白 E、氧合血红蛋白53、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C

17、 )。A、物理溶解 B、氧合血红蛋白 C、碳酸氢盐 D、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E、以上都不是54、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错误的是( C )。A、O2 的运输主要以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方式运输B、CO2的运输大部分用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C、CO2的运输大部分用HCO-3的方式D、氧合血红蛋白的结合是舒松可逆的,结合或解离取决于氧分压E、二氧化碳和水结合,形成碳酸氢盐进行运输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一)呼吸中枢55、呼吸的基本中枢在( B )。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下丘脑 E、大脑皮质56、调节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B)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中脑

18、 E、大脑皮层57、呼吸的调整中枢在( C )。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下丘脑 E、大脑皮质58、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主要功能是:A A、促使吸气转为呼气 B、促使呼气转为吸气 C、减慢呼吸频率 D、使吸气缩短、呼气延长 E、接受肺牵张反射的传入信息59、正常呼吸节律的形成主要依赖于( AB )。 A延髓 B脑桥 C中脑 D脊髓 E大脑皮质60、切断兔颈部的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将(D) A、变深变快 B、变浅变快 C、变浅变慢 D、变深变慢 E、吸气时相缩短(二)呼吸节律的形成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一)化学感受性反射61、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物是(C)A、血液中的CO2 B

19、、血液中的H+ C、脑脊液中的H+ D、脑脊液中的CO2 E、脑脊液中的PO2降低62、通过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增强肺通气的有效刺激是A、脑脊液 H+浓度升高 B、脑脊液CO2 分压升高 C、脑脊液 O2 分压降低D、动脉血 H+浓度升高 E、动脉血 O2 分压降低63、感受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引起肺通气增强最主要的感受器位于 AA、颈动脉体 B、颈动脉窦 C、主动脉体 D、主动脉弓 E、延髓64、动脉血PCO2升高对呼吸的兴奋作用主要是通过下列哪条途径实现的(C)A、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B、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C、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D、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E、直接兴奋呼吸肌65、血液中

20、CO2分压升高使呼吸运动加强的主要途径是:BA、直接刺激延髓呼吸中枢的神经元 B、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敏感区而引起C、直接刺激延髓呼吸中枢的神经元 D、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而引起E、通过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而引起66、PC02升高,使呼吸运动增强,主要是通过( B )。A、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D、直接抑制延髓呼吸中枢 E、直接兴奋脑桥呼吸调整中枢67、生理情况下,血液中调节呼吸的最重要因素是(D) A、OH- B、H+ C、O2 D、CO2 E、NaHCO368、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因素是:AA、CO2 B、O2 C、H+ D

21、、2,3-DPG69、维持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性所必需的是( B )。A、缺O2 B、一定浓度的CO2 C、NaHCO3 D、一定浓度的H+ E、HCO3-70、血液中H+浓度增加使呼吸运动加强主要刺激下列哪一途径而实现:BA、延髓呼吸中枢 B、中枢化学敏感区 C、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 D、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 E、脑桥呼吸中枢71、低O2使呼吸运动加强主要刺激下列哪一途径实现:BA、刺激中枢化学敏感区而兴奋呼吸中枢B、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C、兴奋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D、直接兴奋脑桥呼吸中枢E、直接刺激呼吸中枢72、PO2降低,使呼吸运动增强,主要是通过( A )

22、。A、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D、直接抑制延髓呼吸中枢 E、直接兴奋脑桥呼吸调整中枢73、H+浓度升高,使呼吸运动增强,主要是通过( A )。A、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D、直接抑制延髓呼吸中枢 E、直接兴奋脑桥呼吸调整中枢(二)肺牵张反射74、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说,错误的是:EA、感受器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 B、可促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C、传入纤维在迷走神经中上行至延髓 D、有明显的种族差异E、正常人平静呼吸时,对呼吸节律起重要调节作用四、简答题1、什么是呼吸?简述呼吸的基本过程。2、试述肺通气

23、的基本原理。3、试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成份和生理作用。4、为什么深慢呼吸是更有利的呼吸方式?5、简述肺换气的影响因素及其具体影响。6、简述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及其具体影响。7、试述Hb与O2结合的主要特点。8、简述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的内容。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略。二、填空题1、 外呼吸 、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 内呼吸 、 肺通气 、 肺换气 2、 呼吸运动 、 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3、 弹性阻力 、 非弹性阻力 、 顺应性 、 反比 4、肺泡表面张力 、肺泡壁弹性纤维的回缩力 、肺泡表面张力 5、肺泡型上皮细胞 、二软脂酰卵磷脂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6、 气道阻力 、 气道口

24、径 7、 潮气量 、 补吸气量 、 补呼气量 、 残气量 8、 残气量 、 补呼气量 9、 解剖无效腔 、 肺泡无效腔 、 肺泡无效腔 、 解剖无效腔 、 150 10、气体的分压差、呼吸膜的通透性与面积、肺通气/血流比值11、0.84 、无效腔增大 、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12、 物理溶解 、 化学结合 、 化学结合 13、氧合血红蛋白、碳酸氢盐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14、二氧化碳分压 、pH 、温度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15、鲜红 、紫蓝 、50g/L 、发绀 16、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H+和CO2浓度及缺氧、延髓腹外浅表部位 、脑脊液中H+浓度 17、升高 、升高 、降低 三、选择题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31-35: 36-40: 41-45: 46-50: 51-55: 56-60: 61-65: 66-70: 71-75: 四、简答题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