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藤野先生
《第一单元藤野先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藤野先生(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藤野先生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设想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
2、:一、导入新课。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
3、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
4、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二、初读课文,思考完成:1、划出文中生字词。2、给题目添加修饰词,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正直热诚)(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具有求实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3、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4、本文写了作者作者与藤野先生先生交往的哪四件事,从这四件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三、阅读完毕,检查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教师进行归纳,提示要点。1、(1) 绯()红:鲜红。(2)宛如:好像。(3)会馆
5、: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4)遗民:留下的在国外的人;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6)陌()生:不熟悉。(7)畸()形:不正常的形状。(8)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9)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11)杳():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12)瞥()见:很快地看一下。(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14)喝()彩:大声叫好。(15)决意:拿定主意,。(16)发髻():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2 藤野先生
6、教案设计2、(正直无私,真挚诚恳)(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具有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3、(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3)变换了三个地点:“我”在东京;“我”在仙台;“我”离开仙台后。(4) 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
7、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4、事 例 思想品质1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2 纠正解剖图 热情关心,严格要求3 关心解剖实习 正直无私,真挚诚恳4 了解女人裹脚 探索研究,实事求是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
8、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四、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内存联系。本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课文中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完成:1、想一想,这些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语段都写了什么内容2、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
9、生的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3、这些内容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1、课文除了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四件事外,还写了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第一部分),日本“爱国青年”的挑衅,课堂上看电影,鲁迅弃医从文等事(第二部分)这些事从表面上,与写藤野先生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处处是写藤野先生(板书):清国留学生 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写藤野先生的缘由;有联系 日本“爱国青年” 反衬日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社会背景) 弃医从文 写鲁迅与藤野先生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五、齐读第三部分课文,讨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1、在藤野先生诸多美好的品格中,作者
10、认为哪一是他最为敬佩的感动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正直无私。从第37自然段中)2、对于这样一位使鲁迅敬佩和感激的老师,鲁迅怀念他吗?鲁迅有哪些具体的怀念行动呢?(藏讲义、挂照片、写文章)3、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正人君子”: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全句意思:决心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御用文人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自由、民主、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3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六、讨论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含义1、在本
11、文中,除了着重描写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外,还多处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谁能说说都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哪些经历?(先在东京留学,后到仙台学医,最后离开仙台,弃医从文。)2、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种空虚、无聊的生活的感到憎恶、失望和不满。带到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
12、”,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失望和不满的感情。)3、鲁迅为什么要学医?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决心弃医从文?(“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鲁迅。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
13、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4、这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鲁迅的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板书:去仙台学医 寻求强国强民道路,强壮民族体质弃医从文 改变国民的精神、唤醒民众的斗争觉悟七、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2、我的母亲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
14、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 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 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 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
15、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 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
16、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二. 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3.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
17、”去上学; B. 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
18、人物的品格特征。)4. 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 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 回忆我的母亲 三. 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三. 合作探究 1.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 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
19、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
20、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明确: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 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5. 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
21、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四. 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3、我的第一本书一 导入: 1,还记得你看过的第一本书吗? (一
22、般来说不记得了,如果有记得的,就和他一起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形) 2,但是我们现当代著名诗人 牛汉(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诗歌、诗集等。)确深深的记得自己所读的第一本书。 二 新授: 1,为什么作者会对第一本书那么念念不忘呢?那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有一个什么样的动人的故事呢? (听课文录音,思考课后问题) 2,给生字词正音。 幽(yu)默 凄(q )惨(cn) 奥(o)秘(m) 翻(fn)来覆(f)去 磨磨蹭(cng)蹭 3,“我的第一本书”是哪一本? (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4,“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 (“我的第一本书”被我拦腰截断,上
23、半部分送给了同学乔元贞,只留下了下半部分,父亲了解详情后,用白纸帮我们补好内容又装订好送给我和乔元贞。) 5,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念念不忘这本书? (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再作总结: 里面饱含着父子之情父亲对我学习的关心,对我朋友的同情,帮我补写课本并装订好送我和我的同学,带我去崔家庄小学念; 也饱含着同学之爱把自己的书分半本给乔元贞; 还有作者难以忘怀的狗人狗的默契和难得的童趣。) 6,你读了作者的故事觉得辛酸,想笑却笑不出来,很沉重吗?为什么? (生活太苦了,条件太差了,作者那时的生活太可怜了。) 7,你认为作者回忆的仅仅只是那本国语课本吗? (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
24、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8,作者是怀着什么感情回忆自己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9,作者为什么在结束时要补充交代乔元贞处境呢? 答:与前文“父亲说乔元贞是个有出息的孩子”相呼应,表达作者对乔元贞的同情,也说明作者认为“知识改变命运”,可是孩子却没法上学,再次体现作者在苦难的生活中的辛酸之情。 10,语言的品味(见课后习题和
25、教参答案) (1)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辛酸的,沉重的,几乎天天在生存线上挣扎,当然没有幽默可言,但是无论多么的艰苦,孩子总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真和淘气总能让他找到自己的乐趣,和小伙伴在一起,与小动物们玩耍,回到大自然中去,什么都会忘记,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
26、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11,你认为本文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温厚,知书达达礼,同情穷苦人,重视知识的人。 1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请联系实际谈谈。 4、列夫托尔斯泰一、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 课文主
27、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讨论,明确: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收集并整理疑难问题。 一、激情诵读,体会语言特色。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 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明确: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28、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第35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明确: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
29、求和心路历程。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二、细心研读,感悟文本。 精读69段,思考: 用一句话概括每段的描写眼睛的角度。 讨论归纳: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作者是如何刻画眼睛的,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自由解读,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归纳。 第6段中(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第7
30、段中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还引用了高尔基地话,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第8段中的“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
31、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
32、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合作探究: A. 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粗鄙的外貌? B.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重点描写眼睛的用意? 明确: A. 欲扬先抑,突出眼睛的威力,这样描写使人物形神皆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 及批判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五、延伸训练。 仔细观察自己,用100150字写一幅自画像,只写头部,描写要逼真详细,独特处更不能忽略,适当运用比喻和夸张,写作时不署名,不注明性别,写好后交给老师,再进行全班交流。 六、 课堂小结。 5再塑生命 海伦凯勒 教学过程
33、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搓捻(cuo1 nian3) 繁衍(yan3) 迁徙(xi3) 觅食(mi) 惭愧(kui4) 譬如(pi4) 栖息(qi1) 小憩(qi4) 遨游(ao2) 花团锦簇(cu4) 冥思遐想(xia2) 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二、导人 同学们,你们看了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
34、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
35、,给我深切的爱”。 四、学习课文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明确: 第l题,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
36、文老师。” 第2题,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第3题,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树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
37、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扶我下来。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第4题,莎莉文老师用的是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和对各种不同事物的对比,使海伦从中去感受。 如:“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五、朗读训练 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六、小结 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