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34059291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4.8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手足口病是一种以手足、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该病属于中医的“时疫”和“温病”范畴。 中医治疗手足口病大致可以分为前驱期、 发疹期及恢复期 3 个阶段,治疗时医家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证候进行辨证拟定处方并随证加减。前驱期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微恶风、咳嗽、鼻塞流涕,甚至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舌苔薄白,脉浮数,宜清凉解表,疏散风热,选用银翘散加减治疗。马爱军方用:连翘 9 克、金银花 9 克、桔梗 9 克、薄荷 9 克、竹叶 4 克、荆芥穗 9 克、淡豆豉 6 克、牛蒡子 9 克、生甘草 6 克。治疗患者 30 例,用药 3 剂,治愈 14 例,好转16 例,

2、疗效满意。倪振华在银翘散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灵活地进行加减治疗,为使疱疹早透,可加升麻 6 克、葛根 10 克;若肌肤瘙痒甚者,可加蝉蜕 3 克、浮萍 6 克解肌透表;发热高者,可加野菊花 10 克清热解毒。除此之外,对于手足口病早期以外感表证为主、 同时伴有少量疱疹的患者, 可以采用托疹透毒外出的方法进行治疗,使邪有所出,热毒得泄,疾病得愈。发疹期发疹期临床主要症状为口痛拒食,手足皮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局部瘙痒,伴有发热、烦躁不安、夜寐不宁、尿黄赤,大便干结或便溏,舌红、苔多黄腻,脉滑数。治疗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或兼以透疹外出。疏散风热,托毒外出 对于发疹初期,患者仅见少量疱疹,分

3、布稀疏,或伴有表证,病位主要在肺,可以采用疏散风热、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热解毒,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疱疹得消。李小兰采用自拟透疹汤治疗患者 32 例,方用金银花 10 克、连翘 5 克、栀子 8 克、防风 8 克、蝉蜕 6 克、紫草 8 克、桔梗 8 克、滑石 10克、车前子 6 克。发热咽痛者加柴胡、玄参;口唇干燥加芦根。结果痊愈27 例,显效 4 例,总有效率 96.9。钱焕洋用解毒透疹汤治疗手足口病54 例,方药组成: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紫花地丁、蝉蜕、浮萍各10 克,黄芩6 克,木通 3克,滑石 9 克,生甘草3 克。发热咽痛者加柴胡、桔梗;便秘者加生大黄;津伤明显者加天

4、花粉、玄参。 1 周内治愈 46 例, 8 例因局部感染严重,于812天内治愈,疗效显著。清热解毒除湿中医认为手足口病乃由湿热疫毒感染所致,因此治宜清热解毒祛湿,野菊花、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等清热解毒药以及茯苓、薏苡仁等祛湿药常作为必用药物。 肖诏伟等用大剂量的清热解毒祛湿药,随证加减, 自拟卤地菊汤治疗手足口病患者 62 例,取得很好的疗效。方药组成:卤地菊15 克,金银花、板蓝根精品文库各 12 克,蚤休、萆薢各9 克,荆芥6 克,防风、苍白术各4.5 克,黄连、蝉蜕各3克。清水煎服,每日12 剂。对于湿重于热者,临床症状除见大量疱疹显现,疱中含有脓液外,还伴有大便稀溏,苔黄腻,脉滑。治

5、疗应以化湿为重点,兼以清热解毒。刘敏采用经方葛根芩连汤治疗 44 例手足口病患儿,基本方为葛根12 克 15 克、黄芩 6 克 9 克、黄连 2克 4 克、甘草3克 5 克、升麻 3 克 5克、赤芍 7 克9 克、浮萍 7克 9 克、薏苡仁 12 克 15克、白茅根12 克 15 克、竹叶 7 克 9 克。大便干结加生大黄 3 克5 克 ( 后下 ) ;发热无汗加青蒿5克6 克(后下)、荆芥 5 克6 克(后下);高热持续不退加石膏 30克 45 克、羚羊角 1 克 2 克、水牛角12 克 15 克。同时对照组 40例患者以病毒唑片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7 例,好转 5 例,总有效率 9

6、5.5 ;对照组治愈 23例,好转 7 例,总有效率 7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李巧香选用银翘藿茵汤治疗手足口病患者68 例,其组方为金银花 9 克、连翘 9 克、藿香 9 克、茵陈6 克、薏苡仁12 克、厚朴9 克、石菖蒲 9 克、黄芩 6 克、板蓝根 10 克、野菊花10 克。咽痛明显者加牛蒡子、玄参清利咽喉;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枳实以通便泻热;口渴明显者加石膏、知母清泄肺胃之热。同时用利巴韦林治疗64 例作为对照,结果证明银翘霍茵汤对本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利巴韦林。对于热重于湿者,可见疱疹红,身热不宁,烦躁口渴,大便干甚至便秘,舌红,脉数。治宜清热解毒

7、为主,佐以祛湿。王有鹏等自拟中药散剂进行治疗,基本方药为栀子50 克,生石膏、生地黄、牡丹皮、金银花各100 克,黄芩、黄连、黄柏、甘草各 40 克,朱砂、冰片各 25 克。上药共研细末制成散剂。每日服 3 次,温水送服。2 月 1 岁者 0.125 克 0.5 克; 1 岁 3 岁者 0.5 克 0.75 克; 4 岁 12 岁者 0.75克 1 克。在治疗的72 例患者中,治愈58 例,有效11 例,有效率95。清泄心火手足口病多发于夏季,暑气通于心, 此时心火亢盛, 临床症状除见手足肌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外,伴有夜寐不宁、小便赤黄、舌尖红、脉数等症状。因此部分临床医家主张以清泄心火为主

8、要治疗原则,多在导赤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屈弘宇使用凉膈散合导赤散治疗患者40例。其组方为:芒硝 3 克 ( 冲服 ) 、大黄5 克 ( 后下 ) 、甘草 10 克、山栀子 10克、黄芩10 克、连翘 15 克、竹叶 10克、细辛 3克、黄连 3 克、生地黄15 克、薄荷10 克 ( 后下 ) 。如病儿有发热加石膏 50克(先煎)、柴胡 10 克、知母 10 克。同时对照组患者40例口服新博林 ( 利巴韦林颗粒剂 ) 进行比较。服药 5 天后,治疗组治愈 36 例,好转 4例,治愈率 90;对照组治愈22 例,好转 18 例,治愈率 55。二者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01 )。肖达明等自拟清

9、心导赤散加减治疗患者30 例,疗效满意。 药物组成: 生地黄、 滑石、板蓝根各 15 克,金银花、白鲜皮、苦参各10 克,牡丹皮、竹叶、通草各6 克,黄连 5 克,灯心草 5扎,生甘草 3 克。每天1 剂,水煎分23 次服。若发热甚者加生石膏、青天葵;口渴不欲饮、苔黄腻等湿热症状明显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张民肃自拟解毒泻心汤加减治疗患者30 例,方用黄连、竹叶各5 克,黄芩、黄柏、栀子各10 克,大青叶欢迎下载2精品文库15 克,滑石12 克,苦参 8 克,生甘草3 克。若发热甚者加生石膏;口渴不欲饮、苔黄腻等湿热症状明显者加佩兰、薏苡仁;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同时对照组26 例采用病毒唑或新

10、博林加维生素C口服,重症患儿同时给予青霉素或先锋霉素V静脉滴注,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此外,本病属于温病的范畴,若毒邪炽盛,或患者素体禀赋不足、素体偏亢,则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危重证候。若邪毒炽盛, 内陷厥阴而见壮热、神昏、抽搐者,宜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等。恢复期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热之毒耗伤阴液,而且口咽部的疱疹影响患者的进食,因此在疾病的后期患者以阴伤脾虚为主,症见疱疹渐消,伴有身热渐退、口渴、纳差、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宜健脾助运,生津养阴为主。李向东使用陈皮 6 克、厚朴 6 克、苍术 6 克、砂仁 ( 后下 )2 克、神曲 6 克、麦门冬 9 克、芦根 9 克。

11、每日 1 剂,水煎 2 次,取汁 100 毫升,早晚分服,疗效满意。但是至目前为止,关于手足口病在恢复期的治疗报道甚少, 笔者认为手足口病患者在后期以阴液亏少、 脾虚失运为主, 沙参麦冬汤、四君子汤等方剂均可以作为恢复期调护方。外治方法除上述内治方法外,尚有不少医生对患者疱疹采取外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尤其是当口唇、咽峡部发生疱疹时,患者疼痛拒食,局部外治更显得尤为重要。倪振华在内服药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局部外治,在78 例患者中对 63 例采用局部外治法。其中 26 例仅用西瓜霜合冰硼散吹敷口腔患处;另 37 例除口腔用药外, 对手足疱疹还用金黄散或青黛散撒布患处,对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宋阿冬

12、采用舌疮散治疗口咽峡部的疱疹。方药组成:生石膏10 克、冰片1克、青黛 3 克、生蒲黄 1 克。上药共研细末,先取金银花 20 克、甘草 10 克,加开水100 毫升浸泡,待冷后用消毒棉签蘸此水清洗患处或含漱口腔,而后将以上药末涂于患处,每日3 4 次,治疗后患者口腔疱疹明显好转,能进饮食。中成药治疗李桂花用穿琥宁静脉点滴治疗手足口病,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对病毒、细菌均有明显的灭活作用, 尤其对病毒感染疗效显著, 临床试验证实其治疗作用优于病毒唑。牛静等采用以黄芩、金银花、大黄、栀子为主要成分的黄栀花口服液治疗手足

13、口病 58 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姚莉华等人用“金莲清热冲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患者 46 例,同时外用“金喉健喷剂”加强清热泻火之力,直接作用在水疱上使之明显消退,既经济又方便,比用“阿昔洛韦片”疗效显著,缩短病程。清开灵注射液、 炉甘石洗剂、 金黄散中成药等也逐渐用于临床进行辅助治疗。 陈红娟等人研究证实:应用中药穴位敷贴和激光照射治疗儿童手足口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欢迎下载3精品文库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 3 7 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 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呼吸

14、道感染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 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 皮疹不痒,斑丘疹在 5 天左右由红变暗, 然后消退; 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 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1 周內消退。手足口病会引起哪些并发症?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 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

15、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 岁以内患儿多见。手足口病的流行环节及流行特征传染源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 1 2 周自咽部排出病毒, 约 3 5 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

16、、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 也可经口感染, 并常造成流行。 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易感人群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 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 3 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4 岁以内占发病数85 95。据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 3 年流行一次,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欢迎下载

17、4精品文库流行方式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 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 也可造成传播。手足口病的预防原则1. 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2. 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3. 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4. 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5. 流行时 , 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6. 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7

18、. 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8. 注意婴幼儿的营养、 休息,避免日光曝晒 , 防止过度疲劳, 降低机体抵抗力。9. 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殷子斐苏永华胡玉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手足口病是一种发疹性疾病,症状以发热、 手足肌肤和口腔黏膜发生疱疹为特征。中医认为引起本病的病因为外感时行邪毒,其性湿兼热,经口鼻而侵入人体,过肺卫(胃 ),病初起见肺卫失和、胃气失和的症状,继而时邪客蕴肺脾,波及营分,而脾主四肢开窍于口,脾经蕴热,热郁为疹,湿蕴为疱,发于手足肌肤、口咽部;一般邪毒渐减、正气渐复而结痂,少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邪入心脉、邪入肝心的变症。根

19、据手足口病的起病、病程、临床特征,当属于中医温病学“湿温病 ”范畴。手足口病系外邪所致病证, 当具有外感病证的邪正消长特点,而分为邪盛初期、 邪盛极期、 邪减正复期。依据病程、 皮疹特点及全身症状来辨别邪正消长情况,一般初起病邪在肺卫,继而邪及气营而见疹,终则邪减正复而向愈。一、手足口病中医预防方案:黄芪12 克、防风 9 克、苍术9 克、升麻9 克、藿香6 克、板蓝根 12 克、甘草 3 克,水煎服,日一剂,连用5 天。二、手足口病中医治疗方案:轻症患者:需要双花 15 克、连翘 9 克、板蓝根 12 克、藿香 6 克、黄芩 6 克、白藓皮 6 克、浮萍 6 克、薏苡仁 9 克、甘草 3 克

20、,水煎服,日一剂。加减:发热加柴胡、 青嵩, 呕吐加竹茹、 苏梗、 半夏,咳嗽加瓜蒌、 浙贝,腹泻重用薏苡仁、滑石。重症患者:生地12 克、黄连6 克、栀子6 克、丹皮9 克、石膏12 克、竹叶9 克、连翘 12 克、黄芩 6 克、板蓝根 12 克、紫草 9 克、甘草 6 克,水煎服,日一剂。加减:高热抽搐昏迷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嗜睡、昏迷、痰多合玉枢丹,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合独参汤、参附汤。邪盛初期以发热恶风、咽红咽痛、鼻塞流涕、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大便不调(或干或稀) 、舌红、苔白微腻、脉浮数而滑为主证。治宜疏风清热、利湿解毒,常选大连翘汤,药欢迎下载5精品文库用连翘 10 克,黄

21、芩、荆芥、白蔻仁、滑石、贯众各7.5克,柴胡、防风、蝉蜕、厚朴各5克,水煎,头煎加水150 毫升,煎取50 毫升,二煎加水80毫升,取 30 毫升,将两次所得的药液混合成约 80毫升液体,一日分23 次口服 (剂量以 3岁正常发育的小儿为例, 下同 )。若兼有恶心呕吐者,加竹茹、苏梗各5 克;若兼有泄泻者,加山药、薏苡仁各7.5 克。常用中成药有疏解散、时症散、藿香正气软胶囊等。邪盛极期以发热1 2 天后手足口发疹,内含混浊液体,伴有疼痛拒食、流涎,烦躁不安,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为主证。治宜清热解毒、燥湿凉营透疹,常选王氏连朴饮合化斑解毒汤,药用黄芩、金银花、连翘、栀子、贯众各10克,黄连、

22、紫草、薄荷、大青叶各7.5 克,赤芍、牡丹皮、厚朴各5 克。若疱疹瘙痒明显者,加地肤子、蝉蜕、白蒺藜各7.5克;若里热炽盛者,可加生大黄2.5 克。常用中成药有加味解毒散、蒲地蓝消炎片、莲花清瘟胶囊等。邪减正复期以热退、 口腔溃疡渐愈合、手足疱疹逐渐干缩为主证。治宜清解余邪, 常选千金苇茎汤,药用芦根、薏苡仁各10克,车前子、大青叶各7.5 克,佩兰叶、薄荷各 5克。常用中成药有板蓝根冲剂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本书不知何故,很多执业中医师都未曾读过。书的作者彭子益先生明确指出: “疹子原因与温病同,皆木气疏泄,冲开肺金,相火逆腾,中下大虚之病。大人温病以汗解,小儿温病以疹解。汗乃血所化,疹乃血

23、所成。木气疏泄,故疹为红色。木气疏泄,分疏泄正常与疏泄不及两证。正常宜养,不及宜补。 ” 木气疏泄的表现是发高烧、眼中含泪。他还指出 “凡疹病只要不发生内伤吐泻恶证,不必食药,静养七日,自然即愈。 ”“一用凉药,相火消灭,即至不救。”他给出的治疗方案如下:疏泄正常的证状:发高烧、面色充足、小便清利、大便不泻、疹出成粒、色红粒饱、膝以下都有疹。冬天寒冷并且没有出现打雷的地方,小儿多是此证。方剂:方用四豆饮煎服。只要发热,不论疹点已出未出,始终只用此方。四豆饮组方:黄豆20 粒,黑豆、绿豆、白饭豆各15 粒煎服。(白饭豆也叫白芸豆)方议:黄豆黑豆养中养木,兼降胆经补津液。绿豆养中养木,兼清肺热。饭

24、豆养中养木利水。(有个河北廊坊的的网友千里迢迢地带着孩子到北京友谊医院看病,专家却告诉她四豆饮会上火。真是无稽之谈!)煮食方法:四种豆子都是生用,可以先泡泡,再多放水煎到稀烂。取浓汤温服。随煎随服,不可放凉或隔夜服。白饭豆是利水的,尿量多的小儿,不用加白饭豆;如果服四豆饮后尿量增多,也要去掉白饭豆。疏泄不及证状:发热不盛、面色痿弱、昏迷不醒、疹出不红、或不成粒、或疹出成片、或一出即回、或疹闷难出、小便短少,若加吐泻脉迟肢冷,极易死亡。请注意小便短少为要欢迎下载6精品文库证。冬天鸣雷,或冬至起雾的地方、身体阳虚的小儿易得此症。方剂:在四豆饮中,加入巴戟天2g。只要小便数量增多,就是好转的迹象。

25、巴戟天 味辛,甘; 性微温。 归肾,肝经。补肾助阳,祛风除湿,强筋健骨。彭子益还推荐了一个很好吃的食物:葡萄干。葡萄干能温补肝肾,性极和平。出疹时每日服一钱( 3 克左右),最保平安,七日痊愈。本草纲目载,葡萄北方以之补肾,南方以之稀痘。预防也可服用。在流行期可坚持每天服用。在出疹前后出现咳嗽的小儿,即使不发热,均可服用白菜心黄豆水:取黄豆五六十粒煮烂后加入大白菜心(买不到可用娃娃菜代替)煮熟即可。“此为一切药所不能及,养金养木平热息风兼养中气”“日日服之,平安之至。疹病盛行之时,日服一剂,亦可预防。”饮食禁忌:疹出之后,不可食白木耳、鱼肝油、鸡蛋、牛奶、燕窝、鱼翅、虾米、鲤鱼、咸鱼、鸡、牛肉

26、、羊肉、鸽、红糖、甜酒与一切酒、胡椒、花椒、韭菜、生姜、蒜、核桃、茶、烟等动阳食品(发物),以动木热而伤肺阴,致热气入肺而成肺痈,或热气入目而成目疾等患。2010-5-19 11:38回复直肠滴入中药巧治小儿手足口病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发表时间: 2010-06-28 14:44:39关键字:直肠中药治疗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可发生于一年四季,以夏秋季多见。本病多发生于5 岁以下的婴幼儿, 可引起发热和手、 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本病虽属自限性疾病,但也可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EV71感染,有较强的传染性,较高的重症率、 死亡率。 重症患儿病情进展迅速,欢迎下载7精品文

27、库可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肺部症状,因为脑水肿、脑疝,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2009年,西安市出现小儿手足口病流行,西安市北方医院作为西安市手足口病定点收治医院,初期多予西药更昔洛韦、干扰素、利巴韦林等治疗,在院患儿每日1020人、高热者67人,且患儿口腔疼痛,不能进食,哭闹不停,家属、医生均焦虑不安,笔者作为科室负责人更是心急如焚。 时逢笔者作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跟随陕西省名老中医杨震老师学习,遂请教老师。杨震老师认为本病属中医学“外感湿热病 ”范畴,适用卫、气、营、血辨证,其疹型为斑丘疹、疱疹,出疹部位为口腔及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因肺主皮毛、脾主口,且有“斑出

28、阳明,疹出太阴”之说,故脏腑病位在肺在胃。婴幼儿系稚阴稚阳之体,感受疫毒后,病情变化迅速,宜早发现早治疗,防变证。 基于 “肺与大肠相表里”之理论, 应用凉血解毒法,自拟 “连紫汤 ”直肠滴入治疗手足口病,既可宣肺热亦可清胃热。具体方法为:紫草6 克,苦参 6 克,金银花12 克,连翘10 克,加水 100ml,煎取 20ml ,20 分钟内直肠滴入,每日1 次, 5 天一个疗程。方中连翘清热解毒为君,金银花轻清透热、宣通气机为臣,苦参清热燥湿为使,紫草凉血解毒为使,防止热毒传于血分。本方既治其本,又“既病防变 ”,体现了祖国医学“治未病 ”思想,共奏清热透疹,解毒化湿之效。考虑到该病以儿童为多,口服药物多有不依从,且因口腔疱疹,患儿多哭闹拒药,改用直肠给药,吸收好,患儿易于接受,也避免了胃肠道刺激,安全,简便,易行,经济。欢迎下载8精品文库西安市北方医院从2009年起至现在, 应用 “连紫汤 ”直肠给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400 余例,无重症及死亡病例发生。患者病程、发热时间、疹消退及消化道症状好转时间及心率、心肌酶指标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欢迎下载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