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论治精神心理睡眠障碍

上传人:yx****d 文档编号:133834013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少阴论治精神心理睡眠障碍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少阴论治精神心理睡眠障碍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少阴论治精神心理睡眠障碍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少阴论治精神心理睡眠障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阴论治精神心理睡眠障碍(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从少阴证论治精神心理睡眠障碍摘 要 本文根据临床所见,联系伤寒论,探讨精神心理障碍与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与诊治.分别从少阴证候、阳气运行、经脉三个角度论述了躁郁、失眠的病因病机。依据六经辨证,结合案例,阐述精神心理睡眠障碍的诊治规律:少阴寒化证,少阴热化证,少阴与太阴、厥阴、太阳的合并病等,药物的煎服法与自备药物,瞑眩反应的认识与处理.关键词 少阴证 躁郁 睡眠障碍 阳气 随着社会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精神心理障碍与睡眠障碍也逐渐增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我们临床所见的精神心理睡眠障碍的中医认识作一番探讨。1。概述精神障碍、心理障碍与睡眠障碍三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医

2、对三者的认识很早.中医领域中的“烦躁”、“郁”、“癫狂”、“惊悸”、“不寐”、“不得卧”、“目不瞑”即类似于现代医学领域的情绪障碍、心理精神障碍与失眠。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关于“癫狂”、“夜不瞑”、“心烦”的记载.在传统中医领域,这三者也是常常并称的。如金匮要略“虚劳虚烦不得眠”,伤寒论有“虚烦不得眠”、“心中烦、不得卧”等记载。目前,中医一般将这三者的病机归结于肝气、肝火、痰热、气血两虚以及阴虚火旺,治疗以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化痰涤痰以及补养气血、滋阴降火为主.然而我们在临床发现,很多失眠与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依据中医辨证原则难以用上述观点解释其证候,从上述角度治疗也难以得到满意疗效。经过思考与求

3、证,我们以六经辨证为依据,认识到此类疾病的病机在于少阴伏寒连及太阴、厥阴,阳气不能潜藏而上冲。2.理论探讨2.1少阴病与躁郁、失眠临床可见,以“失眠”、“心烦”、“情绪低落”为主诉的患者,绝大部分有烦躁、焦虑、入睡困难以及维持睡眠困难等症状,同时也伴有腰膝冷、手足欠温、畏寒、常有冷汗、小便频(特别是夜间)、大便干结、食欲下降、眩晕、乏力、女性月经后期、痛经、舌淡暗、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沉等证候。上述证候应当归为少阴寒化证,病机为少阴伏寒乃至三阴伏寒、虚阳上浮。少阴证中有一群症状频繁出现,即烦躁和不寐。如第289条“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的“时自烦,第29条“少阴病,吐利、

4、躁烦、四逆者死”的“躁烦”,第33条黄连阿胶汤证的“心中烦、不得卧”,第309条吴茱萸汤证的“烦躁欲死”,第310条猪肤汤证的“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第31条白通加猪胆汁汤证的“干呕、烦者”,第9条猪苓汤证的“心烦不得眠等。上述症状即今之情绪、睡眠障碍,所谓“躁郁”者是也,为肾阳亏虚或肾阴亏虚所致。由于肾阳衰惫,寒邪深伏,阳气被下焦伏寒逼迫,浮越于上,浮越的阳气不能行温煦之职能,反而扰动神明,则导致烦躁、不寐。若肾阴不足,不能涵敛阳气,虚火内生,上扰心神,亦可导致上述症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肾阳衰惫导致阳气不安者,可见下午或晚间易突然发作心悸、汗出、胸闷甚至憋闷欲死等系列症状,伴有强烈的恐

5、惧感,类似于今之焦虑急性发作或恐怖症,以及部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在伤寒论中谓之“奔豚。我们在临床上所见的睡眠障碍与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多有以下特征:眼圈色黑,面色黧黑或暗黄,唇色青,头身关节冷痛或两膝独冷,畏风寒,或有纳差、胃脘胀闷,女性多有痛经.脉多沉细,舌质偏暗,舌体胖有齿痕.依据中医诊断学,上述证候均应辨为阳虚受寒之证候。所以我们认为,精神、心理、睡眠障碍的病机,以气滞、血瘀、火热、痰饮为标,以少阴伏寒、元阳亏虚为本。所以治疗应该以温阳散寒为主。2.2阳气运行与躁郁、寤寐密切相关另外,精神心理睡眠障碍的病情变化具有时相性,明显受昼夜、季节的影响。如西医学发现春季是焦虑症和抑郁症的高发季节。

6、而根据中医的认识,阳气的运行是有时相性的。可见精神心理睡眠障碍与阳气的运行规律密切相关。若要深刻理解这些症状,必须理解阳气的运行规律。人身有外在的皮肉筋骨脉,又有内在的五脏六腑,另有经络维系其间。阳气在人体的运行,循着经络,外而形体,内而脏腑,无非升降出入而已.经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无不出入,无不升降”.阳气的升降出入,是遵循一定时间规律的。而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所以阳气的运行规律,与天地气机流动相合.天地的时间节律,大而言之为四季,小而言之为昼夜。相应的,人身阳气也有四季节律和昼夜节律。2。2。1阳气的四季节律阳气的四

7、季节律,集中阐述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阳气在一年之中的运动,春季生发,夏季长养,秋季收敛,冬季闭藏,这些环节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人体的阳气也要遵从这个规律,如果其中一个环节不与天地相顺应,会对整体节律造成不良影响。如果违逆春季生发之令,则会伤肝,供夏天长养的阳气就少了,长养不足,供秋季收敛的就减少,而收敛不足,供冬季封藏的亦减少,封藏不足,供春季生发的也减少.再者,内经通过五行模式将情志与四季联系在一起.例如,肝在志为怒,肝又属木,通于春气,所以春天多发肝气不舒,表现为烦躁易怒或抑郁不乐.四气调神大论将四季的情志变化连成一体,使我们更能动态的理解到阳气在四季的运行过程对情志

8、起到的支配作用。.2阳气的昼夜节律阳气的四季节律,是比较宏观的节律,而阳气的昼夜节律,就是比较精细的节律了。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高度概括了阳气在一天的活动规律.日出时,阳气开始萌发,到中午渐渐隆盛,过午,阳气开始衰退,日入则阳气入阴,气门关闭。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进一步将一日分为四时,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夕则人气始衰,夜半人气入藏。所以疾病在人体,多表现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实是阳气随昼夜节律消长,病邪又因阳气消长而进退的结果。阳气的昼夜节律另一个表现,就是营卫的循行。天地有昼夜,是以人有寤

9、寐。支配寤寐的正是营卫的昼夜节律.灵枢营卫生会记载:“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营卫相伴而行,一昼夜运行五十周。而营卫之运行,又以卫气为主导,以卫气为阳,营气为阴故也:“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平旦阴尽而阳受气,“日入阳尽而阴受气”,“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根据内经所述,在阳气的运行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阳气的潜藏.阳气的潜藏阶段,在四时属于冬,在一日属于夜,在五行属于水,在五脏则属于肾,在六经则属于少阴。这一个环节是阳气弥补运行中的消耗、调整运行状态的时候。如果频繁的在这一时段扰动阳气,就会扰乱阳气的运行,造成阳气运行失序的局面.阳气运行失序,就会

10、扰乱各脏腑。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如果阳气运行失序,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心神也会随之烦乱不能精专。如果阳气不能进入阴分,会发生睡眠障碍。2.3。经脉与躁郁失眠的关系我们临床所见失眠与烦躁、抑郁常常并见。患者除了主诉心情烦乱之外,还有坐立不安、情绪激动、惊悸甚至被跟踪感.这些表现与灵枢经脉对足少阴肾经的记载符合:“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坐而欲起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主肾所生病者烦心心痛”面对经文的记载,我们认为,由于少阴肾的封藏被扰,精气不密,导致阳气的运行失序,而阳气的运行失序,又进一步导致了烦躁、失眠等症状的出现。所以,不仅是坐立不安和

11、烦躁,其他情绪障碍如恐惧、焦虑乃至悲伤、抑郁甚至躁狂、激越,都可以归结为少阴证。而且此类患者又多有足趾麻木、足底电击感或热气自足底上冲感等等,均系少阴肾经所主,为少阴之气冲逆所致.2.4阳气的亏耗时至今日,精神心理与睡眠障碍越来越多。结合前文论述,我们认为,长期不良的生活工作方式是此类疾病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过度劳累。经云“生病起于过用”.在失眠患者中,多数患者有睡眠卫生不良,经常熬夜。夜生活的丰富与工作压力的沉重无疑助长了不良睡眠习惯的养成。长期睡眠不充分,阳气久久得不到充分潜藏,一味消耗,最终阳气暗亏,酿成虚寒体质。其次是贪凉。现在人们在夏日享受着冷饮、吹着空调的时候,却不曾想到寒邪已经通过

12、口侵入了脏腑,通过皮毛侵入了经脉。当机体通过出皮疹、口腔溃疡、发热乃至腹泻的方式将寒邪排出体外时,人们又认为是“上火”而服用寒凉之品,甚至用静脉点滴消炎药抗生素,更将寒邪迫回体内,更引入新的寒邪。寒邪久留体内,深伏三阴,遇到寒冷或情志刺激就会发病.再次,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温普遍升高.在炎热的环境下,人体的阳气更容易浮越和耗散,又加剧了少阴证的病情。3.躁郁、失眠诊治思路3.少阴本经证3。11少阴寒化证少阴在脏为心肾,肾为水火之宅,一身阳气由此而发.先天阳气易损而难填。若阳气亏耗,阴寒内盛于少阴,就出现少阴寒化证。由于阴寒在下,逼迫阳气浮越,裹挟阴邪上扰心神,容易出现精神睡眠障碍,故本证在躁郁

13、、失眠患者中最为多见,治宜温阳散寒、潜阳安神。案例:刘某,女,55岁,恐惧2年.年来,每逢密闭场合,心胸空虚感,恐惧,气血上冲而感觉烦躁、舌僵硬,心胸有气游走,社会交往退缩。手足温热,未见明显汗出,面色暗红,舌淡暗滞,苔白腻,脉沉细。0岁停经。肾在志为恐,阳虚生寒,厥气上逆,则生恐惧。中医诊断:奔豚病.方:熟附子30g(先煎),肉桂10(焗服),沉香10g(后下),春砂仁10(后下),山药60g,茯苓45,泽泻45g,牛膝,炙甘草45g,干姜5g,磁石30g(先煎),山萸肉0g,乌梅15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煎服,7剂。二诊:服药后诸症较前明显改善,时呃气,短气,阵发性眩

14、晕而紧张,服药后呕吐大量白粘痰,手足乏力、温热,二便可。舌红,苔薄白,脉沉细。瞑眩已见,厥疾可瘳。上方不变,继服.三诊:服药后诸症较前明显改善,时呃气、短气、阵发性眩晕而紧张等症均明显减轻.仍咽喉有痰,流口水,舌淡无味,手足乏力、温热,二便可。舌红,苔薄白,脉沉细。邪以太阴为出路,脾土受湿,当调太阴。方:法半夏20g,黄连5,黄芩10g,干姜3g,炙甘草30g,党参g,大枣15,茯苓60g,桂枝15g,白术g,吴茱萸1g,边条参0g(分服),煎服,7剂。按:本病缘于先天亏损,天癸早绝,肝肾亏空。肾阳虚衰,寒邪内生,发为恐惧.内经有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坐而欲起,目盳盳如无

15、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患者自觉心胸空虚,时发恐惧,是典型的足少阴肾经证候,治宜温阳、潜阳,方用已故山西名中医温碧泉老的温氏奔豚汤化裁。此方为我们常用的温阳、潜阳方.阳气蓄足,出现了瞑眩反应,呕吐粘痰,说明邪气从太阴走.待反应停止,正气不足,患者开始出现脾虚湿盛的表现。遂以半夏泻心汤合苓桂术甘汤以理脾化湿,加边条参大补脾气。1。2少阴热化证本证的病机为少阴真阳上浮,由于肾水亏虚,阳气上浮,心火独亢,表现为烦躁、入睡困难(“心中烦、不得卧”)。治法以苦寒直折上炎之火、柔润滋养肾中真阴为主。此类证候在门诊较为少见。案例:卢某,男,岁,眠差半年。半年来入睡困难,维持睡眠时困难,早醒,醒后

16、难以入睡,眼周黑暗,情绪易烦躁,否认明显汗出,食欲可,手心温热.舌红,苔白腻而干,脉沉细。阴不涵阳,虚阳上浮,宜温潜、滋阴并用.方:熟地4,天冬0,麦冬3g,茯苓1g,五味子0g,巴戟天15g,磁石30g(先煎),肉桂10g(焗服),熟附子5(先煎),干姜30g,炙甘草g,山萸肉3,乌梅15,龙骨30(先煎),牡蛎0(先煎),春砂仁10g(后下),水煎服,3剂。二诊:服药后睡眠改善,时咳,咽痒,咳少量白痰,眼周黑暗,舌红,苔白腻而干,脉沉细。上方去熟地,加法半夏5g。7剂。按:本病虚火上浮,缘于下焦真阳、真阴俱不足,故以柔润滋养肾中真阴,配合温阳潜阳法扶助元阳。浮阳归位,睡眠即可改善。3。少阴

17、合并他经病证3。21少阴厥阴伏寒少阴在脏为心肾,厥阴在脏为肝、心包。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两脏关系密切。若肾中阳气不足,可致肝经受寒,血凝为瘀,阻滞经络,临床表现为巅顶畏风而痛、目珠疼痛、少腹畏寒拘急不舒、女性痛经、男性阴器挛缩拘急等肝肾俱寒之象。治法为温肾散寒,温肝通络。案例可参考下文三阴伏寒案,其中包含厥阴经证治.3.2.2太阴少阴伏寒太阴湿土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肾中阳气不足,加之饮食不当,寒邪直中脾胃,则太阴失肾阳之温煦,火不生土,运化无权,导致寒湿盛于中州,而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胃脘不适、腹痛、便秘或便稀溏等太阴寒湿之象。若在精神心理障碍,则发病与饮食有关.治当温肾暖脾,散寒化

18、湿。案例:张某,男,33岁,1个星期以来,情绪紧张,餐后心悸、汗出、手足乏力,时觉呼吸困难,脘腹胀闷,手心多汗,行多项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舌淡红、苔白腻,脉沉.西医诊断:焦虑急性发作;中医诊断:奔豚病。方:法半夏3g,黄连5g,黄芩10g,干姜g,炙甘草30,党参g,大枣15,乌梅15g,肉桂1g(焗服),熟附子15g,龙骨15(先煎),牡蛎15g(先煎),紫石英5g(先煎),剂,水煎服,日一剂。二诊:病史同前。服药后诸症消失,手心时有汗出,两手欠温,舌淡红,苔薄白,脉缓。上方不变,7剂,嘱常服桂附理中丸以善后,1丸/id/po。按:本病以情绪紧张、餐后发作心悸、汗出、手足乏力等症状为主诉,平

19、素自觉时有呼吸困难,符合“焦虑急性发作的诊断。因本病发作与吃饭有关,中医责之太阴脾土,其本在于少阴失于封藏,阳气上冲,而适逢太阴脾土之气不调,不能制约少阴肾中的浮阳,使之上冲胸臆,心神为之不宁,导致上述症状.所以治疗以温潜肾阳为主,兼用半夏泻心汤调理脾胃。3三阴伏寒临床亦可见三阴俱受寒者,或因饮食贪凉、偏嗜苦寒,或因冷风侵袭,风寒客于经脉,加之摄生不当、劳累过度,精气亏耗,致使寒邪乘虚而入,伏于三阴,若遇节气变化、再食生冷或劳累等外界刺激,即可发病。治疗总以温阳散寒为主,兼顾祛湿、利水、化瘀等。案例:杨某,女,2岁,眠差3个月。3个月来因家事操劳,眠差、与人交往被动,情绪低落,自卑,消极观念,

20、语声低微,食欲下降,胃肠不适,少腹部感觉有团块游走,周身畏寒,手足不温,小便可,大便干结不通,目睁困难,但欲寐.199年行腰椎内固定术,48岁停经。舌淡暗,苔白腻,脉沉细。西医诊断:抑郁症。方:当归25g,桂枝2g,细辛5g(后下),炙甘草0g,川木通10g,大枣20g,赤芍15g,吴茱萸20g(热水洗57次),干姜4,熟附子30g(先煎),怀牛膝30,山萸肉30g,肉桂0g(焗服),春砂仁0g(后下),北芪60,生姜5g,煎服,共7剂,日一剂。二诊:服药后情绪好转,时自言自语,下午时躁扰,睡眠一般,但欲寐,食欲好转,少腹部仍有团块行走感,手足不温,二便正常。仍睁目困难,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

21、。上方当归增至30g,山萸肉增至90g,加麻黄10g,3剂.三诊:服药后情绪好转,自言自语明显减少,下午躁扰好转,睡眠间断性恢复,睁目困难明显缓解,但欲寐,食欲明显好转,少腹部团块变软,手足暖,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方:当归0g,桂枝2g,细辛2(后下),炙甘草30g,大枣2,赤芍0,吴茱萸20g(热水洗5-7次),干姜,熟附子30g(先煎),怀牛膝0g,山萸肉90g,肉桂10g(焗服),春砂仁10g(后下),北芪120,麻黄10g,桃仁0g,川芎1g,生半夏15g,党参0,生姜。煎服,共7剂,日一剂.四诊:服药后腹胀、腹泻,胃肠隐痛,情绪好转,仍低落,自言自语消失,下午已不躁扰,

22、睁目困难明显缓解,食欲欠佳,少腹部仍有团块游走感,手足暖,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二便正常。方:北芪0g,赤芍20g,炙甘草3,大枣0g,桂枝0g,云苓20,丹皮2g,桃仁g,春砂仁10g,麻黄10(先煎),熟附子15g(先煎),细辛5(后下),生姜50g,煎服,送服适量蜂蜜,共14剂.五诊:服药后经历较前明显改善,表情鲜活,语声正常,胃肠偶发隐痛,情绪好转,目睁正常,但欲寐消失,食欲一般,少腹部仍有团块游走感,时心悸,胸闷,手足暖,间断性眠差,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二便正常。方:北芪1g,赤芍2g,炙甘草0,大枣0g,桂枝2,茯苓20g,丹皮2g,桃仁0g,春砂仁0(后下),麻黄10g,熟

23、附子15g(先煎),细辛5(后下),磁石30g(先煎)肉桂1g(焗服),干姜30g,山萸肉6g,乌梅1g,龙骨30g(先煎),牡蛎30(先煎),吴茱萸5g(热水洗),白芍45,党参20,生姜50g,煎服,14剂。服法如前。六诊:服药后精力改善,表情鲜活,语声可,可以正常对答,少腹部时隐痛,情绪可,对视可,少腹部游走团块变小,心悸消失,手足暖。舌淡红、苔白腻,舌面瘀斑,脉沉细,二便正常.间断性眠差。温阳结合潜降颇效,守方不变。上方继服.七诊:服药后诸症可,胡思乱想减少,晨起大便稀溏,时欲呕,药后尤甚,下腹游走性团块时隐时现,饮水后肠鸣明显,并可跳动,近来精力欠佳,食欲下降,思维迟缓,行动缓慢,犹

24、豫不决,四肢无力,舌脉如前.正值大暑,交节之际,阳气易动,会出现病情的反复。视其所病,以太阴水湿扰动为主,用半夏泻心汤合苓桂术甘汤调理太阴脾土之气.方:法半夏3g,黄连5g,黄芩10g,干姜30g,炙甘草30g,党参30g,大枣0g,白术15,茯苓6g,桂枝15g,煎服,7剂。桂附理中丸善后。按:本病过度操劳,耗伤元阳,导致阳气亏损,内生寒邪,遍及三阴。少阴被寒,阳气为之郁郁不伸,因为阳气出于目,所以睁目困难、但欲寐;寒伏太阴则食欲不振、胃肠不适、大便干结不通;寒气游于厥阴则少腹有团块游走感。以当归四逆汤为主,合桂附干姜吴萸等温通阳气。二诊见下午躁扰,是由于下午阴气旺。前方见效,阴阳相营,在补

25、益阴血基础上加重发散力量。三诊阳气渐通,黄芪加量以促太阴中轴运转;四诊发生瞑眩反应,邪自胃肠而走,导致腹痛、腹泻等表现,病情由是转机,此时去掉当归等养血药,集中力量通阳气,驱逐寒邪.五诊时表情鲜活,说明神气开始恢复,因心藏神,其华在面,且三阴皆有各自好转表现.诉心悸,是由于辛温助阳,阳气运行不稳,出现冲心之象,宜兼用潜阳,阳气归位,至第六诊则心悸消失.后因交节,病情似有反复,实为阳气刚刚恢复,易被扰动,视其所病皆在太阴,故用半夏泻心汤调太阴而愈。后用桂附理中丸固本善后。3。太阳少阴合并病(太少两感)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少阴伏寒则可及太阳,太阳受寒亦可内传少阴。太阳不开,少阴失藏,阴阳运行失序,可

26、导致失眠、躁郁等症。治宜外开太阳,内温少阴。案例:彭,9岁,男,眠差.慢性鼻炎病史,喷嚏、流涕、畏寒,入睡困难,情绪烦躁、低落,时惊悸不安,食欲下降,舌淡、苔薄白,脉细,二便可。一派太阳经证,底面即是少阴不足。治宜兼顾。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能镇惊除痰,对失眠惊悸属实者颇效,可以合用。方:麻黄1g(先煎),桂枝1g,细辛10g(后下),熟附子15g(先煎),赤芍15,干姜20g,炙甘草2,五味子20g,柴胡20g,龙骨5g(先煎),党参15,茯苓0g,法半夏15,酒大黄5g,牡蛎15g(先煎),大枣3g,磁石1g(先煎),生姜50,7剂,水煎服,日一剂。二诊:服药后喷嚏、流涕减少,大雨后再发,食欲好

27、转,畏寒减轻,睡眠明显好转,近日睡眠欠佳,担心有人入门,时惊悸不安,下肢时有乏力,舌淡、苔剥脱,脉细。二便可。小儿惊悸不安,结合舌脉,考虑肾阳虚不能潜降。方:磁石15g(先煎),肉桂g(焗服),熟附子15g(先煎),干姜15,炙甘草1,山萸肉30g,乌梅1g,龙骨15g(先煎),牡蛎1g(先煎),春砂仁10g(后下),桂枝1g,法半夏10g,生姜0g,7剂,水煎服,日一剂。三诊:睡前仍有恐惧感,时有惊悸不安,下肢乏力,食欲一般,舌淡白,苔薄白、剥脱,脉细,二便可。睡眠监测结果:睡眠效率9,REM%,未见梦话,未见夜行。阳气不潜,仍以温阳潜阳为主。上方去磁石,加紫石英g,7剂,水煎服,日一剂。四

28、诊:服药后诸症明显减少,惊悸小时,食欲明显好转,肢体感觉明显恢复正常,睡眠较前明显安静,舌淡白、苔薄白,脉缓。二便可。守上方继续服用,7剂.五诊:服药后维持状况可,食冷食后舌苔白腻,汗出,晨起流涕,双手欠温,眠尚可,睡眠安静,舌淡白、苔剥脱,脉缓。二便可。阳气已复,见寒邪入侵则作反应,而为流涕、舌苔白腻.不必服汤剂,嘱桂附理中丸长期服,每天一丸,分两次,每次半丸。忌冷食、劳累,予阳虚证相关饮食起居指导。按:本例睡眠障碍属太少两感,少阴不足则太阳藩篱不固,仲景所谓“风家即是。气化不足,痰湿内生,扰动阳气,阳气屡屡被扰不能潜降,则入睡困难,时有惊悸.若以标实为主,则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投,若以本虚为

29、主,则须用温阳潜阳法.小儿体质精纯,随拨随应,见效较快。3。3药量与服药方法我们在临床中使用的附子、细辛等药物,多数超过了药典规定剂量。药典规定,附子最大的处方剂量为5g,细辛的最大剂量不得超过3g.而近现代医家对此规定多有突破,临床疗效显著,且保证安全。如郑钦安、吴佩衡、祝味菊、李可等医家,对附子、细辛等药物的运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上述医家努力的基础之上,我们对附子、细辛的运用才放开了手脚,既取得了好的疗效,也从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由于我们面对的疾病属于慢性疾病,病史短则月余,长则数年乃至数十年。虽然在附子、细辛的用量上放开了,但仍不能求疗效迅速,盲目加大药量。我们视寒邪与阳虚的程度,

30、附子用量一般在10g,少数寒凝太甚者用到了60;细辛用量一般在1g,少数患者用到20g,一般疗效都比较理想,患者服药后,睡眠、情绪等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我们的方药煎服法比较复杂,既有龙骨、牡蛎、附子、磁石等需要先煎,又有砂仁、沉香等药物须后下,还有肉桂需要冲服,在药已煎好,药汁刚滤出后,用滚烫的药汁冲肉桂末(广州本地称这种服法为“焗服”).在门诊,对首诊患者,尤其要仔细交待煎药方法,保证用药安全与疗效,同时照顾煎煮方便.先煎药物多为先煎一个小时,后下者在熄火前分钟投入。煎药只煎一次,不用再煮。服药一般是一天分两次服,中午、晚上各服一次。因为中午阳气隆盛,晚上阳气潜藏,此时服药,正是顺应阳气运行

31、的节律,有利于药效的发挥.据不少患者反映,温氏奔豚汤会对胃肠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根据“病在下,先食服,病在上,食后服”的原则,我们建议,如果胃肠没有不适感,就饭前服,如果饭前服胃肠不适,就饭后1个小时再服。3。4 瞑眩反应的认识与处理瞑眩反应是指在用药过程中,阳气充足,将体内蓄积的寒邪、水饮、瘀血通过肠道、皮肤等渠道排出体外的反应。瞑眩反应是暂时性的,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发生,也不是只发生一次。由于患者的疾病呈慢性过程,其阳虚伏寒的体质不是短时间内造就的,在恢复过程中,阳气要将伏寒、痰饮、瘀血通过各经络、脏腑排出,必然要出现一些不适的反应。在门诊上,我们观察患者的瞑眩反应大概有以下表现:)原有失眠、

32、烦躁症状加重,此是阳气初温,潜降不及导致的;2)面部、背部痤疮,或有瘙痒、疼痛,此是由于血分寒邪被阳气驱逐至皮部,由太阳经发出的表现;3)咽痛、咳嗽咳痰、鼻衄,是肾气充足,上冲肺脏,肺中风寒外散;)呕吐痰涎、腹痛、腹泻,邪从太阴走也;)四肢颤抖,是阳药驱逐寒湿流窜经络的表现;6)战汗,营卫和合,阴阳交通之象;)忽然颜面、肢体浮肿,是阳气驱逐寒水外达皮腠;8)女性月经增多,是冲脉、胞宫瘀血外排;)口腔溃疡,是寒自阳明经外发,等等。很多瞑眩反应比较剧烈(如战汗、肢体颤抖、呕吐等),患者若不知情,则易产生恐惧,或自服凉药清热,延误病情,或与医生发生法律纠纷,所以一定要与患者解释清楚.这里面有个时机选

33、择和尺寸拿捏的问题.要使患者注意到在瞑眩反应发生的同时,睡眠、食欲、手足欠温等症状在逐渐好转,令患者明白瞑眩反应是达到疗效所出现的反应,不是药物毒性的不良反应瞑眩反应一般无需处理,如口腔溃疡、呕吐、腹泻与失眠加剧等,属于一过性症状。如果存在阳气潜降不利的病机,则需要对方药稍作调整。如咳嗽属肾阳冲肺者,可加乌梅以助阳气潜降;反应过于剧烈者也需要处理,如呕吐剧烈者可加5-10g生姜与中药同煎;腹痛者用药汁冲服蜂蜜等。.结语不寐、躁郁、癫狂等病,在中医属于难治的慢性疾病。长期以来,中医从痰火、气郁、痰浊、瘀血等角度论治,取得了一定疗效,但难以根治.至于精神分裂症,常识认为此类人群多数依赖抗精神病药物控制症状,中药很难奏效,但我们在治疗实践中发现,从少阴论治精神障碍,疗效可靠,已经有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成功停服抗精神病药物,并重返社会,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所以,六经辨证与温潜肾阳法在精神心理睡眠障碍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12 / 1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