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考研押题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33795065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5.3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考古学考研押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考古学考研押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考古学考研押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资源描述:

《考古学考研押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学考研押题(4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稻作农业来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就有先民开始运用和哺育稻属资源。目前新时期时代初期发既有水稻大化石或微体遗存的遗迹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一时期处在全新世初期在长江中游,距今1.2万年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迹发现炭化水稻大化石,根据粒形分析发现该水稻遗存有人工干预的特性;此外在江西万年的仙人洞和吊桶环遗迹发现万年前的栽培稻水稻植硅体遗存。在长江下游,距今1.1-0.9万年的上山文化上山遗迹中发既有炭化稻米遗存,该遗迹出土陶器中具有稻壳印痕。这些发现充足阐明在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初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先民们就开始采摘并哺育水稻。在距

2、今90-70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全新世大暖期开始),中国栽培水稻的历史没有中断,并且栽培区域相比于新石器初期从长江流域扩展到淮河、汉水流域甚至黄河流域。目前在本阶段:长江中游彭头山文化(彭头山、八十垱)长江下游跨湖桥文化(跨湖桥、小黄山)淮河上游贾湖一期文化、裴李岗文化(贾湖)淮河中游顺山集文化(顺山集)汉江上游老关台文化(李家村)汉水中游贾湖一期文化(八里岗)黄河中游裴李岗文化(班村)黄河下游后李文化(西河、月庄)这些遗迹发现的稻作遗存通过过对其出土状况、粒形、小穗轴基盘以及微体遗存的研究,可以拟定这些水稻遗存中有相称一大部分是通过人工栽培的具有驯化形状的水稻。新石器时代中期在北纬36度以南的

3、中国大部分地区均发现了稻作遗存,阐明在距今9000左右稻作农业又一次大规模的北传过程。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稻作农业的基本上,新石器时代时代晚期到末期,稻作农业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生业经济模式。考古学界对于稻作农业来源的研究重要开始于上个世纪对河姆渡遗迹的发掘,当时提出了稻作农业来源于距今60的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之后随着时代更早水稻遗存不断发现,学者们对于稻作农业来源的时间与地点的见解也不断变化。目前的主流观点觉得稻作农业来源于新石器时代初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但是在新时期时代早中期稻作农业还处在初始阶段,没有成为重要的生业经济模式。也有不少学者提出稻作农业的多地区来源论。特别是在舞阳贾湖遗迹发现大量

4、炭化稻米之后,有学者发现其粒形和长江流域发现的初期水稻相比偏于粳稻,由此提出了淮河流域是稻作农业来源的一种中心。特别是这几年,黄河流域发现时代较早的炭化稻,这使长江流域来源说受到一定挑战。但是淮河流域来源论或者其她高纬度地区稻作农业来源的理论一定要满足一种条件,就是该地区在当时是存在野生稻的,然而目前国内发现的纬度最高的野生稻是江西东乡野生稻。有学者根据古文献和古气候研究提出淮河流域及其她高纬度地区在当时是存在野生稻的,只但是后来由于气候变迁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而灭绝了。从文化老式上来看的话,有学者提出贾湖一期文化的概念,觉得涉及贾湖一期、班村初期、八里岗初期等在内的文化遗存和长江中游地区万年以

5、来的釜钵老式是一致的,因而淮汉地区最早的新时期文化是由长江中游传入了,因此其稻作农业也是应是由长江流域传入。在对于水稻遗存性质的鉴定上,最早多使用测量粒形,计算长宽比的措施。后来运用了水稻植硅体形态鉴别。近些年有外国学者提出运用水稻小穗轴基盘形态来鉴别野生稻与栽培稻。其实最可靠的措施是综合多种措施综合鉴定。汉长安城(1)长安城的修建过程第一阶段:修建长乐宫、未央宫,以及武库和太仓。第二阶段:修建城墙。城的南墙和西北角交接初略有曲折,这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和先修建的两个宫殿有关系,城墙从惠帝元年开始修建,共5次。第三阶段:汉武帝时期进行大规模扩建。修建桂宫、明光宫,扩建北宫,在郊外修建建章宫。扩建了

6、皇家园林上林苑,完善了长安城的用水和排水系统。西汉后期长安城平面布局:(2)十二城门:汉长安城每面有三个城门,四周共12个门。与宫城相对的南门西安门,东门霸城门规格高于其她城门。 城门构造:每个城门有三个门道,门道之间用夯土隔开。发掘宣平门时发现车辙遗迹,两轮宽度为1.5米,推算一种门道正好可容下4辆车。(3)八街九陌 街为南北向,陌为东西向。共探出纵街9条,横街10条。街道均为三道并列,中间一条应为“驰道”,专为皇帝使用。街道的两侧均有排水系统,发既有五角形或圆形的陶管道和用砖砌的券顶涵洞。(4)南郊礼制建筑 王莽摄政和在位时期,在长安城南郊修筑的礼制建筑有明堂、辟雍(两者实为一)、王莽九庙

7、(宗庙)、官稷。 明堂筑于平面方形的夯土台上。台东西206、南北205米。夯土台之上有始终径62米的圆形夯土基址,明堂的主体建筑置于圆形夯土基址之上,平面似亚字形。主体建筑中央为夯土方台文献所说的“太室”。方台的四周各有对称的前堂、后室。明堂建筑周边筑围墙,形成方形院落,院外环绕圆形水沟。 1958年在长安城南城墙南1200米处发现由12座建筑构成的宗庙建筑群,每座建筑的形制基本相似,其中一座在建筑群南边,其外围筑夯土墙形成院落;另11座共有一围墙形成大院落。每座建筑外亦筑墙,形成小院落。一般觉得这是王莽在位时建的王莽“九庙”故址。 官稷位于在长安城南郊的宗庙建筑群西南,平面呈回字形,内外圈平

8、面皆为方形,边长分别为273米和600米。内外圈正中各有一门。中央没有发现建筑遗迹。 (5)汉长安城的平面布局特点与性质 a宫殿、官署所占面积特大。(占全城的三分之二以上)b宗庙与社稷的布置完全符合考工记中记载的“左祖右社”的布局.c很也许存在外郭城,居民区和某些市都在外郭里面。 对目前发现的长安城性质的讨论有两种观点: A大城说:觉得目前发现的城圈即为当时的整个长安城,由于文献中记载的所有长安城的内容都在城圈里被发现。 B宫城说:觉得现发现的只是长安城的宫城(小城),宫城之外还也许有大的郭城。现长安城圈的东门和北门特别重要,皇帝走的是东门,因而城的方向为坐西朝东,这与战国时期的“小城连大郭,

9、小城在东北角”的布局大体相似。东汉洛阳城 光武帝在建武元年(25AD)定都洛阳,到初平元年(190AD),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共经历165年。东汉洛阳城平面大体呈长方形,其东、西、北三面的城墙至今在地面上仍可见到遗迹,南墙被洛河改道冲毁。东墙残长3900米,西墙残长4300米,北墙残长3700米,城墙周长约13000米。城墙外四周有护城河。共12城门,东西各3个,南面4个,北面2个。可复原出东汉洛阳城5条南北纵向街道和5条东西横向街道。大街宽一般40米,个别20米,也是由三条并行的道路构成。北部为北宫,南部为南宫,均长方形,南北并列,两者之间有复道相连,面积占全城的约一半。两宫城西汉时期已

10、经存在,东汉时期扩建。官府机构:太尉府、司空府、司徒府。 太仓、武库。达官贵人居住区:永安里、步广里。平民居住区:多在城外,特别在接近城门的地区。工商业区:南市、马市、金市。城南郊先后修建了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礼制性建筑辟雍、明堂和天文观测站“灵台”。辟雍:平面方形,四周筑有围墙,每面长约170米。在正方形的院子内均匀的配备有四组建筑物,每组由三座房屋构成。1930年曾出土晋武帝三临辟雍的纪念碑,故名。明堂:东距辟雍约150米,平面方形,四周筑有围墙,边长400米,正中有始终径62米的圆形台基,为主体建筑所在。与水经注记载的“寻其基构,上圆下方”相符。太学:可确认重要遗迹两处:一处在辟雍之北,一

11、处在辟雍东北。最重要的发现是石经。灵帝熹平四年(175年)立用隶书写成的石经于太学,共46块,称“一体石经”或“熹平石经”。魏文帝重建太学后于正始(240249年)年间又立用大篆、小篆、隶书写成的三体石经,又称正始石经。自宋代以来时有石经残石出土。灵台:遗迹平面正方形,四周有围墙,边长200220米。院子正中有正方形台基,边长50米。房屋建在高台的四周,分上、下两层,下层房屋实际为回廊,上层房屋每面5间,用长方形砖铺地,墙壁涂颜色:东面青色,西面白色、南面红色、北面黑色与四神一致。与长安城的差别(1)平面形状与宫殿位置 长安城平面接近方形,洛阳城是长方形。长安城的重要宫城未央宫和长乐宫是东西并

12、列,以东门为正门;洛阳城的宫城南宫和北宫是南北并列,以南门为正门。2)城门 长安城的城门是每面有三个门,以东城墙的城门为正门;洛阳城的城门东、西各三个,北面二个,南面四个,以南面偏东的平成门为正门。这样,都城的整个平面布局发生很大变化,从长安城的坐西朝东转向洛阳城的坐北朝南。但是对于洛阳城的性质,仍有大城说和宫城说(宿白)两种观点。邺北城曹魏都城,2营建,2曹丕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十六國後趙、冉魏、前燕沿用。位於河北臨漳縣,城牆地表已不存。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400米,南北宽1700米。共有7座城门,南城墙3座,分别为凤阳、中阳、广阳门,东、西城墙各一座城门,分别为建春、金明门,北墙有两座

13、城门,主门为广德门,次门为厩门。探明了建春門、金明門之間的東西大道,鳳陽門、中陽門、廣陽門三條南北大道,廣德門的南北大道;在東西大道之北的中央部位的宮殿區探明十座建築基址;在銅爵園的位置,探明了四座建築基址、同時對銅爵、金虎二台基址也進行了鑽探和小規模發掘。金明門和建春門之間的東西大道,將城分為南北兩區,以北區為主體,北區大於南區,北區中央為宮殿區,西邊是苑囿,東邊是戚裏。南區為一般衙署和居民區。城址中間的中陽門大道,正對官殿區的重要宮殿,已形成中軸線,並與鳳陽門大道、廣陽門大道平行對稱。標誌著我國都城發展史的一個新階段,改空了漢代以來宮殿區分散的佈局。中軸線的形成,使都城規劃更為對稱和规整。

14、這種規制對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的都城,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魏晋北朝洛阳城 曹魏於2營繕洛陽作為新都,城垣沿東漢之舊,西晉都洛,佈局無大的變化。在西北角(仿鄴城三台)築金墉城(建造时间由曹魏到北魏)。北牆修馬面,在內地都城中屬於首見。平面大体呈方形,凸出城墙外侧11.7米(约相称于城厚的三分之二),正面宽度约13米。營建洛陽宮(北宮),漢之南宮衰落。採用單一宮城,大約也是鄴北城之影響。 北魏洛阳布局。由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垣构成。前两者基本在魏晋洛阳城旧址上重建。宫城面积占内城的十分之一(1398*660米)位于汉北宫故地,正南门为阊阖门;中有正殿“太极殿”。内城的建春门已经发掘。阊阖门到宣

15、阳门间的铜驼街为内城的中轴线。外郭城为北魏迁都后新建,分320个里。已勘探出东西北三面城垣。南东西三郭各有四通市、小市、大市。大市遗迹出土了一批瓷器。城内外遍及佛寺,其中最重要且充足发掘的是永宁寺。形制独特的阊阖门,曹魏初期新修洛阳宫时营建,北魏沿用。殿堂式柱网布局的城门楼台基(宫门后置,与宫墙不相连),门前两侧有巨大的夯土双阙(曲尺形子母阙,与宫墙相接)。永宁寺位于宫城西南,寺院平面长方形(205*260米),版筑院墙,四周各开一门。塔为木塔,高九层,仅存夯筑塔基,平面方形,上下两层。上层基座上的塔存方础石125个,分内外5圈,呈正方形网格状,排列有序。第4圈础石内筑成土坯方形实心体,为塔的

16、中心柱。院中部为塔,塔北为正殿,南为山门,三者位于一条中轴线上。以塔位中心,殿在塔后是中国初期佛寺的典型布局。 附属建筑: 1、灵台:汉魏洛阳南郊(今偃师),范畴220*200米,中心为一的夯土高台(残41*31米),残高8米。台的四周有上下两层平台,下为回廊,上面的台四周各有5间建筑。建筑四壁为涂色的草拌泥(分别为青、红、白、黑)。中心台顶“上平无屋”。灵台始建于东汉,是全国最大的天文台。张衡曾直接领导灵台的工作,设计制造了浑天仪等。魏晋沿用,北魏废弃,台上建为砖塔。 2、正始石经:在洛阳太学旧址,曾发现了曹魏正始中(240-248年)用金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写的尚书春秋等残石。也称“三

17、体石经”。与东汉“熹平石经”(172-177年)并称。 3、晋辟雍碑:1932年在三体石经之南发现,立于西晋,“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邺南城534年東魏自洛陽遷都鄴城,之後營建新城即鄴南城,直至北齊。580年楊堅焚毀之。在鄴北城之南。北牆沿用了鄴北城的南牆。東西2800、南北3460米。三牆均有弧曲。东西城墙各四城门,南城墙三座城门。分别为厚载门、朱明门、启夏门。其中朱明门为南门正门,向北延伸出一条中轴大道,直通宫城,穿过宫城向北,与邺北城中阳门相对。经发掘,朱明门拥有三个门道,东西各一种门墩,两个门墩向南各伸出一条短墙与两座阙台相连。城门之上应有城楼,短墙之上

18、有回廊,阙台之上有阙楼。朱明门的城门形式上呈北魏洛阳城阊阖门,对后来隋唐洛阳城应天门、唐代大明宫含元殿,甚至明清故宫午门的建筑形式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城墙上有馬面50座,城外有护城河,城內大道6條。在中部偏北鑽探出宮城(東西620、南北970)及15座中轴纵向分布的建築基址。鄴南城的規劃仿自曹魏鄴城,特别是北魏洛陽,中軸對稱格局,道路網路棋盤狀分佈。是隋大興唐長安規劃的直接淵源。至於曲線走向的城牆獨具特色,具有軍事防禦功能(文獻附會為“龜象”)。邺南城赵彭城村塔基在邺南城南墙南1300米,与永宁寺柱网构造非常接近,发现刹柱础石及其下的砖函。隋唐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构成,宫城、皇城位于郭城

19、北部中央,宫城、皇城左右和皇城以南分布各坊,两市东西对称。整体规划整洁,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都市的典型。1、 外郭城(罗城)长方形,9721(东西)*8615米,周长36公里余。城墙夯土版筑,仅城门处内外表面砌砖。墙宽一般为12米,外有城壕。郭城每面3门,除明德门外,均为3个门道。2、 宫城中部为太极宫(隋大兴宫),是皇帝正衙,东部为太子东宫,西部为掖庭宫(宫女居处)。宫城南门承天门、皇城南门朱雀门、郭城南门明德门构成了唐长安城的中轴线。3、 皇城(子城)北与宫城以横街相隔,朱雀门是正门。皇城内有“皆广百步”的街道12条,各街间设立中央衙署及其附属机构。4、 街道,郭城有南北向街道11

20、、东西向14条,主干道多在100米以上,其中朱雀大街宽150米。各街道两侧有排水沟,植槐树、榆树。5、 引水系统,从城南及东南引水,构成永安渠、清明渠和龙首渠为主的供水网络,解决宫廷、园林及居民的用水需求。6、 坊(隋称里)共110个(含芙蓉园内1坊),面积不一(边长500米1110米),四周筑坊墙,四周开门(朱雀大街两侧只开东西门),中设十字街,宽15米左右。坊内“巷”、“曲”相隔,形成16个(或12个)区块。坊内的重要发现。a、青龙寺,隋灵感寺,占新昌坊的四分之一,发现两座并列的院落,揭发塔、殿及回廊的基址。盛唐后来的密宗重要道场,对日本佛教影响深远。b 、西明寺,在延康坊(四分之一坊地,

21、500250米)。局部发掘出了以庭院为单位的建筑群(殿址、回廊等),或可用来阐明唐代寺院的布局。唐代长安佛教寺院的级别与布局问题。宿白觉得按照建筑面积可分为4-5等(从尽一坊之地,到十六分之一坊);觉得从高宗时开始建浮图于别院,注重突出佛殿,印度风格的塔庙式寺院开始在中原消失,成为中国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转折点。7、 市。东市(都会)、西市(利人),均占两坊面积,平面长方形,四周有墙,井字四街将市分为9区,每区四周临街设店。已经发掘的店铺面阔49米(西市的发掘,1961-5)从遗物判断,有饮食、珠宝、铁器店铺、凶肆等。 8、 634年太宗在原隋东北禁苑的龙首原上建夏宫永安宫,次年改为大明宫高宗时

22、期续修宫殿,逐渐形成宫殿群,武则天时期将朝会正衙迁至大明宫。大明宫呈梯形,内发现宫殿址30余,发掘的有含元殿、麟德殿、清思殿、朝堂、翰林院,近年还发掘了太液池。含元殿是唐代大明宫的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面阔11间,进深4间,殿外四周有宽约5米的“玉阶”三级,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龙尾道至殿阶。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阁之间有回廊相连,成“凹”形。麟德殿在太液池西侧高地上,是唐帝宴会、非正式接见和娱乐的场合。殿下有二层台基,殿自身由前、中、后三殿聚合而成,故俗称“三殿”。三殿均面阔九间,前殿进深四间,中、后殿约进深五间,除中殿为二层的阁外,前后殿均为单层建筑,总面阔582米,总进深86

23、米。在中殿左右有二方亭,亭北在后殿左右有二楼,称郁仪楼、结邻楼,都建在高7米以上的砖台上。自楼向南有架空的飞楼通向二亭,自二亭向内侧又各架飞楼通向中殿之上层,共同形成一组巨大的建筑群。在前殿东西侧有廊,至角矩折南行,东廊有会庆亭。史载在麟德殿大宴时,殿前和廊下可坐三千人,并表演百戏,还可在殿前击马球,故殿前极也许是开敞的广场。麟德殿是迄今所见唐代建筑中形体组合最复杂的大建筑群。太液池(又名蓬莱池)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唐末废弃。是唐代园林建筑的代表,位于长安大明宫中北部,分东池和西池两部分,西池为主池,其平面呈椭圆形,面积约有14万平方米。殿宇遍及,廊榭相连,水域广阔,气势宏大 。 -多次

24、发掘。清理出廊房建筑遗迹2座、大型廊院建筑基址1座、干栏式建筑基本2处以及砖砌水池、亭、假山等人造园林景观遗迹。文献中记载太液池中有三座岛屿,即蓬莱、方丈、瀛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始于汉代长安,对后世宫苑形式影响很大。9、 兴庆宫 公元7唐玄宗李隆基将其在兴庆坊(原称隆庆坊)的藩邸辟为离宫,后增建朝堂用以听政,是为兴庆宫。北部为殿堂,南部为园林。以园林为主,建筑平面多样化是兴庆宫的特点。发掘了17处建筑基址,其中1号为“勤政务本楼”,17号为“花萼相辉楼”。主殿兴庆殿座东朝西 。夹城:开元十四年(726年)扩建兴庆宫时营建的复道,可沿大明宫直接潜行至兴庆宫。732年又展夹城至芙蓉园。10

25、、 圜丘位于明德门外,为4层圆坛,第一层(最底层)圆坛面径约54米,第二层面径约40米,第三层面径约29米,第4层(顶层)面径约20米,各层层高1523米不等,每层圆坛都设有12个上台的阶梯通道,称为陛。12陛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也许是反映天上十二个方位。发掘表白,午陛(南陛)比其他十一陛要宽,应为皇帝登坛的阶道。所有黄土夯筑,台壁和台面均用黄泥抹平,所有外露部分又都抹上了一层和有谷壳、秸秆的白灰面。11、 离宫考古与文物1998-5。其中考古工作较多的是华清宫和九成宫。华清宫:位于临潼,发掘6000平方米,清理出汤池、砖砌水道、水井等。莲花汤(御汤)、海棠汤(贵妃汤)、太子汤、星辰汤、尚食

26、汤及梨园小汤。各汤池供排水系统合理,自成一体,互不干扰。九成宫:位于陕西麟游,原为隋仁寿宫,平面长方形以主殿为中心,凭山面水营建亭台楼榭数十座。北宋东京城平面由外城、内城、(宫城、皇城)四重城墙构成:1.外城平面呈平行四边形,周长29120米。城门数量现不拟定,根据文献也许有20座左右,涉及陆门和水门。东京城外城城门多修筑瓮城,瓮城门与城门的布局形式有二种:第一种是直门两重形式 :南薰门和新郑门的瓮城呈长方形,瓮城门与城门呈直线相应。直门两重是正门形制,为皇帝御驾直行设计的。第二种是屈曲开门形式:万胜门和新曹门的瓮城呈半圆形,瓮城门位于瓮城的右侧,屈曲开门是侧门形制,利于防守。2.内城,北宋汴

27、梁的内城是运用了唐代汴州城,修补增筑而成。内城略呈正方形,城门12座,涉及十座陆门和两座水门。南北城墙各三座陆门,东西城墙各两座陆门。南城中门朱雀门是主城门,缺口宽约150米,穿过城门的纵向中轴线是御街,与现代开封城的中轴线一致。东墙、西墙与明清东西城墙基本重叠。东墙探孔部分的城墙残高8.2米,底部垫有30厘米的砖瓦层。南墙探出长度2100米,残高0.61.8米,残宽310米。北墙探出1400米,残高0.5米1.2米。周长11550米。3.宫城与皇城(大内)宫城深度在地表如下5米左右,叠压于明周王府紫禁城之下。平面呈长方形,四墙全长2521米左右。宫城内发现凸字形夯土建筑台基,东西宽80米,南

28、北最大进深60米,高6米,四壁用青砖包砌。四周尚有宽10米、长近千米的包砖夯土廊屋。有人觉得是大庆殿,有人觉得是大庆殿之后的紫宸殿,或垂拱殿。4.东京城的街道与桥梁文献记载,东京城御街4条,以宫城为中心,通过里城(内城)四周城门,通向外城的四周城门,这是新制。朱雀大街,俗称天街。即从宫城宣德门向南到外城南熏门,广两百步,是东京城的南北中轴线。州桥又名天汉桥,位于汴河与天街交叉处,是全城的水陆交通中心。1984年勘探,桥面在地面如下4.6米,宽30米,长16.5米。砖砌3券孔拱桥,青石桥面,下垫白灰,石条砌筑桥墩。龙津桥,1989年勘探蔡河时,在蔡河与御街交汇处发现了龙津桥。东京城与以往都城相比

29、有4个重要特点:第一,三重或四层城相套的布局,宫城位于中央,突出了宫城地位,是皇权至上思想在都城设计中的反映。 第二,开放式的街巷替代了封闭式的里坊制度。 第三,商贸活动分散于全城各地,商业繁华,还浮现早市与夜市和文艺娱乐场合瓦子、勾栏。第四,四大河流(五丈河、金水河、蔡河、汴河)进出京城,东京对河流槽运进行充足运用。元大都元大都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矩形,城墙全长60里又240步,外有护城河,辟十一门,南、东、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营建大都时,先在全城的几何中心位置建“中心之阁”,然后以此为基准向四周拓勘城址。中心之阁以南为皇城。皇城四周建红墙,其正门称棂星门,左右有千步廊。东墙外为漕运河

30、道。皇城并非以大内宫城轴线为基准、东西对称,而是以太液池为中心,四周布置三座宫殿大内、隆福宫和兴圣宫,这种布局反映了蒙古人“逐水而居”的特点。大内正门为崇天门,北面为厚载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崇天门前有金水河,河上有周桥(相传今北京故宫内之断虹桥)。大内正殿为大明殿,是元帝理政和居住的场合,面阔十一间,后有廊庑连接后殿。大明殿之后为延春阁,为皇后居所。此外尚有玉德殿、内藏库、鹰房、羊圈等建筑。皇城外,南面和东南为官署区,北面积水潭一带为闹市,东面为太庙,西面为太社稷,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北垣例外),均符合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有关记载。在中心之阁西面,为

31、鼓楼、钟楼,是全城的报时机构。钟鼓楼之西为积水潭,是元代漕运终点,也是全城最繁华的商业区,有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金银珠宝市、铁器市、鹅鸭市等市廛,尚有望湖亭、万春园等园亭。元大都的道路为土路,在建城时在都市主干道两侧设立了排水明沟,用条石砌筑。明朝之后,许多明沟被加盖覆盖,变为暗沟。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墓葬重要分布于宫城以东以及宫城东北地区。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和乱葬墓两类。 竖穴土坑墓又可划分为大、中、小三型。 大型墓的墓穴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上,目前仅发现1座(编号D2M1)。中型墓的墓穴面积一般在2平方米以上,目前发现20余座。小型墓的墓穴面积一般在l平方米左右。二里头文化贵族墓葬

32、的随葬品,重要是礼器和生活用品,很少用生产工具随葬。随葬品基本组合为爵、盉,其中盉多为陶质,爵在三期后来多为铜质;个别墓葬中浮现铜铃和绿松石器的组合,有铜铃的墓葬必有绿松石器,或为铜牌饰或为其她绿松石器;玉礼器的主体地位呈下降趋势,逐渐被新兴的铜礼器取代;四期还浮现了新的铜礼器,如铜盉、斝、鼎、鬲等。二里岗文化二里岗文化墓葬重要分布于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中心的郑州洛阳一线。以郑州商城为例,宫殿区附近发现较多铜器墓,内城的西、北、东墙内侧发既有些墓葬打破城墙夯土。内、外城之间的墓葬多分布在内城之外的东南、南、西、东北等地势较高处。墓葬形制可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瓮棺葬、火葬墓和石棺墓四类,其中

33、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占绝大多数。瓮棺葬仅在垣曲商城发现2座。火葬墓仅见于郑州铭功路西侧。石棺墓仅在偃师商城发现1座。大型墓面积在12平方米左右,有棺椁、腰坑和殉人,随葬品丰富(盘龙城M2)。中型墓面积一般在24平方米之间,有腰坑,有棺或无棺,有的有殉人,随葬少量青铜容器、兵器、陶礼器和玉器。小型墓面积在1平方米左右,多无木棺和腰坑,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或无),一般为用于平常生活的鬲、豆、簋、盆、罐等。1、墓向以北向为主,南向者次之,东、西向者数量很少。 2、葬具重要是木质棺椁和用苇草等编织的席子,极个别墓则以石板和陶器为葬具。 3、葬式 以仰身直肢和俯身直肢葬为主,另有少量的屈肢葬和侧身葬。 4.腰

34、坑是指在墓底中央墓主腰部下的位置故意挖出的小坑,坑内殉牲或葬物,较高级别的墓葬还常用有殉人。它是商代墓葬的明显特性之一。5.殉人是为墓主陪葬的人,人牲则是用于祭祀的牺牲。一般而言,殉人都肢体完整,放置相对规整,有的尚有葬具和随葬品;人牲则姿态多不自然或肢体不全,没有葬具。有殉人和人牲的墓葬一般规模较大,往往随葬青铜或陶礼器,墓主身份较高。青铜礼器组合:二里岗下层时期以爵、斝最为常用,此外尚有盉、鬲、鼎。组合以爵、斝搭配为主,也有爵、盉的组合,一般一墓只有一套。二里岗上层时期,器类以爵、斝数量最多,觚次之,此外有鼎、鬲、盉,新浮现罍、尊、壶、甗、簋、盘等。爵、斝组合仍占据主导地位,但觚的增多和爵

35、、斝、觚组合的普遍浮现,意味着礼器组合形式在孕育着新的变化。与此同步,铜盉已少见,且不见单纯的爵、盉组合,表白二里头式的礼器组合形式已遭扬弃。陶器组合:二里岗下层时期以鬲、盆的数量最多,另一方面是豆、斝,其他器类所占比例很小。酒器组合一般是一斝一爵搭配,也有不少是单独随葬的。食器种类较多,一般是在鬲的基本上,加以数量不等的其他器类构成,但也有的仅随葬盆、罐而无鬲。二里岗上层时期,酒器组合仍以斝、爵搭配为主,浮现了斝、爵、觚的组合形式。另发既有陶质酒器与铜质爵、斝相搭配的现象,一般是陶斝与铜爵组合。食器组合形式多样,一般以鬲为主,配以豆、簋、盆;也有的不含鬲,采用豆、簋,豆、盆等组合形式。玉石器

36、方面,玉柄形器的数量最多,另一方面为戈,其她器类数量都很少。 还见有卜骨、骨笄、骨镞、蚌镞、穿孔海贝等。殷墟文化殷墟王陵区大墓与小屯防御沟内的高级别墓葬,是脱离族坟场而存在的。且所处地势较高。而其她墓葬皆以族坟场的形式而存在,邻近相应族邑。一般所处地势较低,且相对远离小屯宫殿区。有些墓葬与居住遗存存在叠压打破关系,阐明居住的人群前后有所变动。殷墟以外的其她坟场,一般位于地势较高的台地、坡岗上,多为单纯的坟场,是与居住址分开的。分为无墓道和带墓道的土坑竖穴墓两类。带墓道的大墓,可分为带4条墓道的亚字形墓、带南北2条墓道的中字形墓和带1条墓道的甲字形墓3种。均以南墓道为主墓道,呈斜坡状,一般直通到

37、墓室底部;其他墓道则多呈台阶式,底端位于墓壁的中部,下距墓底和椁顶均有一定距离。一般觉得墓道既有以便筑墓取土、运送棺椁和随葬品的实际功能,又有象征身份、权力的意义。其中带4条墓道者最有也许是商王的墓葬。1、墓向以北向为主,南向者次之2、葬具普遍使用木质葬具,少量用席子敛葬或无3、葬式有仰身直肢、俯身直肢和屈肢葬三种,以仰身直肢葬为主。4、腰坑坑内除殉狗外,还常有殉人,或仅有殉人而无狗;少数腰坑内殉鸡、鱼。5、殉人与人牲殉人和人牲的有无及数量的多少,与墓葬级别以及墓葬所在的坟场密切有关。6、 部分高档贵族墓旁有陪葬的车马坑或马坑。无论陶器墓还是青铜礼器墓,随葬品均以爵、觚为核心,晚期器物趋于明器

38、化。殷墟二至四期随葬贝的墓葬数量逐渐增长,墓主口中或手、足部位放置的贝以13枚最为常用。北赵晋侯坟场位于天马曲村遗迹中部,南北均有一条壕沟与外围相隔,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专用墓区,东西长约170、南北宽约130米。 清理晋侯及夫人墓9组19座,及陪葬墓、祭祀坑等。9组晋侯墓分南北3排,每组的东侧均有一座袝葬车马坑。晋侯墓均为夫妻异穴合葬墓。其中一座为拥有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墓,一座墓没有墓道,其他均为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墓。在墓道和墓室内往往放置随葬的车马和多种殉牲,墓室内为防潮防盗积石积碳。晋侯坟场青铜礼器一般有鼎、壶、盘、匜、簋等。晋侯五鼎四簋二方壶甗盘匜各一,夫人三鼎二簋二圆壶盘匜各一。此外尚有随

39、葬有青铜编钟、玉器和明器。玉器中有成套的玉覆面和玉组佩。房山琉璃河燕国坟场位于琉璃河遗迹中部,面积50000平米。发掘大中小墓葬300余座,车马坑30余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无封土堆,死者头北足南,单人仰身直肢。大型墓墓室一般长4米、宽2.5-3米,多带一条墓道,少数有两天墓道,一座有4条墓道。大墓深度一般7-8米。中型墓一般长3米、宽2米,葬具多为一棺一椁,少数一棺二椁,葬具覆盖有幔帐。小型墓最多,占四分之三,一般长2米、宽1-1.5米,葬具一棺或无棺,不见青铜器随葬。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有车马陪葬。坟场分两区,区墓葬多腰坑和殉狗,陶器组合以鬲、簋、罐为主,铜器多有族徽铭文,属殷遗民墓区

40、;区少见殉狗,不见殉人,随葬陶器以鬲、罐为主,属以燕侯为首的周人墓区。随葬品涉及青铜礼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陶器、玉石器、原始青瓷、漆器、蚌角器以及货贝等。克罍、克盉铭文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记载了周初分封燕侯的历史。此外成套的漆罍、豆、觚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浚县辛村卫国坟场19321933年,在浚县辛村卫国坟场发掘带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墓5座,单墓道的甲字形墓3座,中小型墓60座,车马坑2座,马坑12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大型墓和少量中型墓有棺有椁,出土青铜礼器,大型墓尚有附葬马坑。小型墓一般只有陶器。墓葬排列有序,无叠压打破关系,为卫国宗族坟场。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坟场整个坟场南北长590、东西宽

41、550米,占地32.45万平方米。19561959年,共发掘墓葬234座、车马坑3座和马坑1座。19901999年,共发掘墓葬18座、车马坑4座和马坑2座。考古勘探、发掘与研究表白,该坟场的墓葬总数在500座以上,排列有序,级别齐全,所有的墓葬可分八组,国君墓位于坟场最北端,其他中小型墓由北向南各自成组且顺序排列,总体呈现出若干中小型墓环绕数座大型墓的族葬制特性。M1052、M、M为三座大型墓葬,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无墓道,长5-6米,宽3.5-4.5米,深10-20米。葬具为一椁重棺。M出土七鼎六簋,和八件套编钟。大墓中均发现编钟、编磬。此外尚有大量玉礼器陪葬。陕西凤翔秦公陵区与秦公一号大墓位

42、于凤翔雍城遗迹南三峙原上,探明十四座秦公陵园。发掘一号陵园一号大墓。平面中字形,全长300米,面积5000多平米,深24米。先秦墓葬最大。墓室底部挖曲尺形土圹,主副椁室筑于其中。主椁室使用黄肠题凑,用截面21*21厘米的枋木垒砌而成,椁室东西长14.4米,南北宽5.6米,高5.6米。人牲20具,殉人166人。器物3000余件。秦景公。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江淮地区战国初期大型木椁墓。曾侯乙墓共有东、西、北、中四个椁室,总面积220平米。墓室四周及椁顶用大量木炭和青膏泥填塞,填土夯实,上盖石板。共发现彩绘漆棺22具。东椁室为主室,内置墓主人棺一具和陪棺八具,此外还出某些兵器、 乐器和漆器等。中椁室重

43、要放置礼、乐器,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就出在这里。北椁室重要是放兵器、车马器。西椁室重要放置陪棺十三具,陪葬者均为青年女性。随葬品15000多件。一、名词解释二次葬:对死者的尸体或遗骨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解决的埋葬方式。史前重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东北、华南也有发现。根据埋葬人数,分单人二次葬、多人二次葬和集体二次葬三类。西安半坡和宝鸡北首岭发现单人二次葬,多是将骨骼按人体相应部位摆放,也有杂乱堆成一堆,把头骨放在最上面。渭南史家、华县元君庙发现大量多人二次葬,每一墓穴中叠放着数具到数十具人骨,骨骼摆放成长方形一堆,头骨放在最上面。在华阴横阵村,流行集体二次葬,即一种大坑中又挖若干小坑,每一小坑又集体

44、埋葬数具到数十具尸骨。合葬墓:一种墓穴埋葬两人以上者。少者两三人,多达数十人,盛行于仰韶时代早中期。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大汶口文化文化早中期的多人合葬墓最为典型。渭南史家、华县元君庙、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等仰韶文化遗迹墓葬中均发现大量的合葬墓。长岛北庄、青岛北阡等大汶口文化坟场中也有大量的多人合葬墓。至仰韶时代晚期和龙山时代,浮现成年男女合葬墓、父子合葬墓。如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墓葬中有一男二女合葬墓,泰安大汶口遗迹墓葬中有一对成年男女和一种女孩的合葬墓。这反映了社会组织和家庭婚姻的变化。土洞墓:先挖一种竖穴土坑(墓道),然后在底部一侧壁挖一横穴式墓室而成。最早流行与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青海柳湾马家

45、窑文化马厂类型墓葬中有387座“凸”字形墓,墓道与墓室之间用成排的木棍或木板封闭。积石墓:用天然风裂石块、采用压缝交叠的措施在地面筑成墓室,多分布在东北地区。红山文化牛河梁积石冢,以石垒墙、以石筑墓、以石封顶,平面有圆形、方形等;辽东半岛小珠山文化也有积石墓。多分布在山梁或高坡上,有单人葬和多人合葬。洞室墓:战国中期时洛阳地区浮现了洞室墓,有两种形制,竖室和横室。即竖直挖一种土坑竖穴,而后沿横向挖一种不见天的洞穴式土坑。玉衣:在文献中又称“玉匣”,是用金属丝连缀玉片做成的敛服,汉代专为高档贵族所用。皇帝的玉衣用金丝,诸侯王、公主、列侯始封、贵人(公卿大人或显贵之人)等用银丝;长公主(皇帝的姐妹

46、)用铜丝。绞衾制:墓主人身上穿多层衣服,外面用丝被子包起来,并用丝带子捆起来。这种葬制在文献中被称作“绞衾制”。帛画(铭旌):是送葬时打在送葬队伍前面的幡,上面写着死者的姓名和身份等,下葬时就将此物盖在棺上。帛书: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于M3,在M3东边箱的长方形漆奁中出土了大量的帛书和竹简。帛书经整顿共28件,其中出周易和老子有传世外,其她均为散佚品。此外尚有两幅古地图,这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大一批帛书材料。遣策:内容均为逐件记录随葬品名称,数量和多种物品的分类小记,是一种具体记载随葬品状况的竹简。兵马俑:兵马俑是模仿士兵、车马形象制作的陪葬陶俑。基本见于帝陵之中,多位于帝陵的陪葬坑或丛葬坑之中,

47、体现了死者但愿死后仍有军队、侍者保卫服侍自己的愿望。一定意义上说,兵马俑制度是对商周时期人殉人牲的一种继承。秦陵兵马俑是目前发现最大规模的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汉代较秦兵马俑整体变小,另多见多种动物俑。寝殿:寝殿是陵墓礼制性建筑中的正殿,用来陈设皇帝生前的衣冠和起居用品,完全像生前那样侍奉。秦陵中便有寝殿遗迹,汉代帝陵继承了秦陵的老式。买地券:一种以券约形式反映土地买卖和私有权观念的随葬明器。文字写在玉片、石头、铅片、砖瓦、铁片上。文字多半是刻上的,也有刻后填朱或直接以朱墨书写的。初期买地券的内容模仿真正的土地买卖文书,涉及买卖人姓名、日期、面积、四界、证明人及报酬、价格。到东汉晚期

48、,买地券开始带上某些迷信色彩,后来又加入了某些初期道教的思想,俗称镇墓券。朱书解除文:朱书解除文是受到初期道教影响,专为随葬书写的一种文字,一般多数写于一种特殊的陶瓶上(镇墓瓶),或书写于铅券上。分布范畴集中在陇海线一带。镇墓瓶:或书写于铅券上。分布范畴集中在陇海线一带。书写有朱书解除文的瓶多被称为镇墓瓶、解谪瓶、解殃瓶,或解注瓶。其铭文常自称可以“镇安冢墓”、“为死者解适(谪),生人除罪过”、“欲令祸殃不行”。二、思考题1、战国时期三晋两周地区墓葬仿铜陶礼器形制的演变状况。 三晋两周地区乙类墓中重要出一套仿铜陶礼器,重要器物有鼎、盖豆、壶、盘、匜等,有的墓尚有小壶、甗等。 鼎:由模仿的像到模

49、仿的不像。鼎盖上的环耳、鼎耳、蹄足等均有变化,总的趋势是由复杂到简化。 盖豆:豆座越来越矮,到战国中期几乎变成圈足。到战国晚期,圈足消失,变成了盒。 壶:在战国初期,最大径在腹中部偏下的位置,有一点垂腹的感觉,而后壶的最大径逐渐上移,到战国晚期则形成明显的肩部。 到战国晚期仿铜陶礼器的组合式鼎、盒、壶,而不是在此之前的鼎、豆、壶。2、战国早、中、晚时期三晋两周地区的甲类墓在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种类,车马坑的位置等方面的变化。 墓葬形制:都为多重棺椁。初期的墓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且无墓道,多为积石积炭;中期时,有些墓浮现了墓道;晚期带有墓道的墓较盛行。 随葬器物种类:初期随葬青铜礼器,基本上不用

50、仿铜陶礼器;中期时两者并用;晚期以仿铜陶礼器为主,青铜礼器数量锐减。 车马坑位置:初期是车马坑位于墓葬外面,是单独的一种坑;中期之后车马坑移入墓中,多在墓道中。3、战国时期三晋两周地区用鼎制度。 一般根据随葬器物、特别是用鼎的多少,来鉴定墓主人属于哪一级贵族。在战国时期,大体上九鼎墓为列国国君或王室贵族的墓,七鼎墓约为上大夫、卿的墓,五鼎墓约为下大夫的墓,三鼎或一鼎墓约为有田禄的士墓。(战国时期甲类墓用鼎制度大体为 王室贵族成员,列国国君用九鼎,卿大夫为七鼎,下大夫为五鼎,有田禄的士是三鼎和一鼎。用鼎制度在西周初即以完善,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几次破坏,但整体还是遵循着以往的老式,其中羞鼎作为陪鼎是

51、周代用鼎制度的第二原则,同步还配以簋。即王室贵族成员、列国国君为九鼎八簋三羞鼎,卿大夫为七鼎六簋三羞鼎,下大夫为五鼎四簋二羞鼎,士为牲三鼎或特一鼎陪一羞鼎或无,两簋或无簋。三晋两周地区较多的继承了周礼的老式,对用鼎制度遵守的较为严格。战国初期墓葬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按大小排列的铜鼎七件,应为七鼎墓,山西长子县牛家坡M7为五鼎墓,洛阳中州路M2717出五鼎四簋,山西长治分水岭M25出五鼎。战国中期墓葬材料较少,河南辉县固围村M1出四鼎,但伴出仿铜陶鼎五件,有学者觉得该墓以陶鼎作为划分原则,为五鼎墓。战国晚期长治分水岭M35出五鼎。其她如山西万荣庙前村M1也出铜鼎。由此可见,三晋两周地区用鼎制度在整

52、个战国时期均被使用,但其自身严格限度大大减少,甚至有用仿铜陶礼器替代青铜礼器的趋势。可以说到战国晚期,用鼎制度遭到了极大的破坏。)4、江陵地区战国楚墓棺椁构造与墓主人身份的关系。 诸侯级别:九室,在考古学中一般称其为棺室、头厢、边厢、足厢。与地上居室相相应,棺室象征居室,头厢象征前堂,边厢象征房和夹。足厢在中间者也许象征后室或下室。 封君贵族或卿级别:七室 大夫级别:三室 士级:二室或一棺一椁平民:一棺(楚墓中的级别制度一般是通过椁室的多少划分的,其中分九室相称于诸侯级别 ,如安徽寿县楚幽王墓,有九室双墓道,为诸侯级别的九室墓,此外尚有同样相称于诸侯的曾侯乙墓,虽不是九室,但分东西南北四个椁室

53、,有九具棺。封君贵族或卿级别为七室、五室,江陵天星观M1为七室,墓主人为楚的一种封君,相称于诸侯的卿。新蔡平夜君成墓,外椁分五室,相称于楚国的上卿,身份级别次于国王,高于大夫。大夫级别为三室,江陵望山M1,墓主人身份为楚国王族,相称于下大夫。士级别为两室或一棺一椁,平民仅有一棺。由此可见,楚墓各级别墓葬的差别重要反映在椁室的数量差别上。)5、秦始皇陵园以及陵园外重要有关遗存的布局状况。 秦始皇陵园位于临潼县城西5公里,南距骊山1公里,其东约43公里时当时秦的都城咸阳。秦始皇墓葬位于陵园的南侧,北侧为陪葬墓区及便殿建筑群。 秦始皇陵园外东部为其重要陪葬区,由西向东依次为陪葬墓区、马厩坑群、秦俑坑

54、,整个陵区的东南部修筑有挡水堤坝。秦始皇陵园西部为修筑陵园所产生的石材加工厂遗迹,由北向南依次为石材加工厂、制砖瓦窑群区、骊山徒坟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县城东52公里,南距骊山1公里,西距秦当时的都城咸阳96里。陵园涉及陵城、陵墓、地面建筑和庞大的丛葬区、陪葬区等。陵城为南北长的双重陵城,外城四门,内城五门,陵墓位于内城南部,在地表夯筑有巨大的覆斗型封土堆,平面近方形,现存高度即70多米,封土上未发现任何建筑遗迹。封土北侧发既有寝殿遗迹,供奉始皇灵魂衣食起居的场合。内城北部分两部分,东部为陪葬墓区,西侧发既有便殿遗迹。陵城外东部重要是丛葬区和陪葬区,分别有兵马俑坑,马厩坑和陪葬墓区。6、 西汉

55、帝陵概况帝后实行同茔不同陵的合葬方式,帝陵在西,后陵在东。从阳陵开始,帝陵后陵均有陵园,陵墓位于陵园中央,陵园围墙为夯土墙垣,方形或长方形,每边墙正中设门。除霸陵凿山为陵外,其她帝陵均有高大的封土堆,形状有覆斗型和覆斗型加台阶两种。陵园多以北或东为正方向,陵园以东有众多的功臣贵戚陪葬墓。陵区内有寝殿、便殿等礼制性建筑,一般分布在陵园内或陵园附近。西汉早中期帝陵设陵邑,一般在北侧或东侧。汉元帝时罢置。)7、汉代诸侯王级别墓葬的形制。 大型多室木椁墓或石室墓、砖室墓。长度在十几米至几十米以上。随葬品中,西汉前期有成套的铜、漆礼器;西汉后期,礼器数量减少,多有大量的仿铜、仿漆的陶礼器及日用陶器、模型

56、明器等。多有实用车马或大型偶车马随葬。墓主人为诸侯王和列侯。7、辨认出单棺空心砖墓、双棺室空心砖墓、双棺室小砖券顶墓、单穹窿顶前后室小砖券顶墓、双穹窿顶前后室墓、前堂横列式墓(即横前室墓)的形制以及重要流行年代。 单棺室空心砖墓流行年代:西汉前期形制:规模较小,为竖井式墓道,在墓道的一端凿一土洞作为墓室,在墓室顶及四壁加筑空心砖者为空心砖墓,相称于椁。墓室高一般不到1米。随葬品放在耳室,棺内放某些随身佩戴物品。夫妻流行并穴合葬。双棺室空心砖墓流行年代:西汉后期前段形制:刚开始也有单棺室空心砖墓,但是墓室开始加长,到昭帝时期浮现了夫妇同穴合葬,单棺室变成双棺室。最初的双棺室空心砖墓是两次导致的,

57、即在第一种死者时建一空心砖墓,到埋葬第二个死者时再扩大,故又称两次造空心砖墓;后来发展为一次造双棺室空心砖墓,两棺之间加筑中墙,平分为左右两室。双棺式小砖券顶墓流行年代:西汉后期后段形制:一般是夫妇合葬墓。墓室的长度明显加长,墓室前尚留有一块空地。墓室顶部用小砖砌成券顶。有的墓有“丁”字形耳室,有的有长方形耳室,每边2个,归属两个墓主人拥有,也许是模仿甲类墓的外藏椁。这时的空心砖墓仿照小砖券墓将墓顶搭乘梯形;土洞墓的形制也是模仿小砖券墓,将洞室的顶修成拱形。单穹窿顶前后室小砖券顶墓流行年代:王莽前后至东汉前期形制:王莽前后墓室明显分为前室(方形)和后室(长方形)两部分,往往前室是穹窿顶,后室是

58、小砖券顶。随葬品多放在前室中,有的墓有耳室,个别墓浮现了侧室。有的墓在侧室里也埋人,也许与后室中埋得人不是同一代人。到东汉前期,仍流行单穹窿顶墓,浮现了长的斜坡式或带阶梯的墓道。有些墓在前室旁开侧室,侧室内不仅放置随葬品,并且还停放棺柩。双穹窿顶前后室墓流行年代:东汉晚期形制: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均为穹窿顶,往往根据埋人的多少而在后室或两侧加开侧室。前堂横列式墓(即横前室墓)流行年代:东汉晚期 形制:分为前后室,横前室墓的前室变宽,成为横长方形。前室后部开出许多侧室和耳室,放随葬品或停放棺柩。9、汉代画像石的四个重要分布区域(重点)。 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地区,其分布以鲁西南和徐州一代为中心

59、。河南南阳、鄂北地区,以南阳地区为中心。陕北、晋西北地区,集中分布在绥德、米脂、榆林、离石、柳林地区。四川和滇北地区,集中分布在嘉陵江和岷江流域。10、 汉代壁画墓、画像石墓和画像砖墓的重要内容 (1)重要内容: 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体现墓主人生前生活场面和精力的宴饮、庖厨、人物约会、狩猎、战争及百戏图;表白墓主人的庄园经济和农业劳动、手工业劳动和放牧图;表白墓主人身份的出行图和官吏属寺图。 描绘历史人物:涉及帝王将相、古代圣贤、忠臣孝子烈女等;体现手法有肖像画,也有故事画。 神话传说与祥瑞图。 描绘自然现象。 装饰图案:一种是各类画像的边饰,多为装饰性图案;一种是建筑装饰。 (2)推测墓主人身

60、份在体现墓主人现实生活的题材中,对于判断墓主人身份最重要的是车骑出行图和官吏属寺图。11、黄河流域坟场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土地制度和社会组织的变化。 西汉帝陵所反映的族坟墓制度的破坏 西汉帝陵没有遵守昭穆制度。西汉每座帝陵陵园旁边有大量陪葬墓。陪葬墓的浮现阐明族坟墓制度被破坏。 坟场买卖的浮现 (1)在一种坟场中的墓葬,在墓穴的大小、随葬品的数量上往往非常接近。 (2)在同一种坟场的墓葬规模相称,但是是属于不同姓氏的人。 合葬方式及家族坟场 (1)西汉初期一般是并穴合葬,汉武帝后来开始浮现夫妇同穴合葬现象。西汉晚期浮现墓道相对或共用一种墓道的现象。 (2)王莽前后到东汉前期浮现了一种新的家族合葬

61、方式。(3)东汉后期浮现了一种墓中埋几代人的风俗。一种家族坟场往往只涉及几座墓葬。墓葬制度的变化 周制:墓葬规模、形制、随葬品等以体现墓主人身份为目的。 汉制:墓葬规模、形制、随葬品等以体现墓主人经济实力为目的。14、战国秦汉时期墓葬的重要发现曾侯乙墓共有东、西、北、中四个椁室。东椁室为主室,内置墓主人棺一具和陪棺八具,此外还出某些兵器、乐器和漆器等。中椁室重要放置礼、乐器,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就出在这里。北椁室重要是放兵器、车马器。西椁室重要放置陪棺十三具,陪葬者均为青年女性。洛阳烧沟汉墓(重点)1953年洛阳烧沟发掘两汉墓葬225座,1959年洛阳烧沟汉墓出版,报告对这批汉墓进行了系统的类

62、型学研究,建立了洛阳地区两汉中小型墓葬分期编年序列。由于两汉时期各地文化统一性的加强,因而烧沟汉墓分期不仅可以作为中原汉墓分期断代的一把标尺,同步对其他地区也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西汉前期: 流行单棺室空心砖墓。规模较小,为竖井式墓道,在墓道的一端凿一土洞作为墓室,在墓室顶及四壁加筑空心砖者为空心砖墓,相称于椁。墓室高一般不到1米。随葬品放在耳室,棺内放某些随身佩带物品。夫妻流行并穴合葬。西汉后期前段(相称于武帝到昭宣时期) 流行双棺室的空心砖墓,开始浮现了用小砖作为建墓材料的现象。刚开始也有单棺室空心砖墓,但是墓室开始加长,到昭帝时期浮现了夫妇同穴合葬,单棺室变成双棺室。这种墓已开始用小砖弥补空隙,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用小砖作为建筑材料的墓葬。最初的双棺室空心砖墓是两次导致的,即在埋葬第一种死者时建一空心砖墓,到埋葬第二个死者时再扩大,故又称两次造空心砖墓。后来发展为一次造双棺室空心砖墓,两棺之间加筑中墙,平分为左右两室。洛阳西郊浮现了二次修建棺室,并开始用小砖修建墓室的墓葬。 西汉后期后段 流行小砖券墓。一般是夫妇合葬墓。墓室的长度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