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安全专项风险评估经典版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33546859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7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隧道施工安全专项风险评估经典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隧道施工安全专项风险评估经典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隧道施工安全专项风险评估经典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资源描述:

《隧道施工安全专项风险评估经典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施工安全专项风险评估经典版(3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梅岭隧道施工安全专项风险评估一、编制依据 1、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交质监发【2011】217号; 2、S323鸿门至旌德公路梅岭隧道及接线工程施工合同文件、二阶段施工图设计; 3、交通部颂发的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9年版)、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现行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现行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等相关规范; 4、公路施工手册、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5、现场踏勘调查、搜集的实地资料; 6、我单位在类似工程中的施工经验和相关工程的技术总结、工法成果等; 7、依据以上文件、规范、标准及工程实地勘察情况,结合我公司现有技术装备、施工能力、管理

2、水平,以及多年从事复杂地形地质条件隧道施工的丰富经验,并针对本工程施工特点,以“保质量、保工期、保安全、创精品”为目标,编制本梅岭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二、工程概况 (一)、隧道工程概况 S323鸿门至旌德公路梅岭隧道行政区域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 梅岭隧道进口位于宁国市胡乐镇梅树下村原曙光厂附近梅岭山脚,出口位于宁国市胡乐镇梅岭脚村附近梅岭山脚。隧道进洞口离S323约300米,有机耕道路前往,出洞即为S323,交通条件较好。隧道为单洞双车道,隧道长度为939m,起止里程为K7+722K8+661,属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 (二)、隧道设计技术标准 1公路等级:二级公路; 2隧道设计行车

3、速度:40km/h; 3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0m,净高5.0m; 4洞内路面设计荷载:BZZ-100; 5行车方式:双向行车; 6通风方式:机械通风; 7隧道防水等级:二级;二次衬砌砼抗渗等级不小于S6。 (三)、隧道工程地质概况 1、 地层岩性 根据区域地质、野外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和钻孔揭露资料,并结合室内试验结果,隧址区地层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Q4)和奥陶系新岭组(O3x)基岩。 第四系松散堆积物(Q4) 第四系残、坡积层(Q4e1+d1):主要由灰色、黄灰色角砾石(含碎石、块石)混低液限粘土、低液限粘土混角砾石、低液限粘土组成,分布于山坡、山谷及基岩区表层,工程性质较差。 奥陶

4、系新岭组(O3x)奥陶系新岭组(O3x):主要由灰、黄灰色砂岩和灰绿色、灰黑色页岩组成,其中分布有石英岩脉,工程性质相对较好。细砂岩:灰、黄灰褐、灰绿色,岩石致密,具有效清晰的砂状结构,主要矿物以石英、长石和云母为主,石英和长石为次菱角状和次圆状。岩体中发育有4组节理,岩体中最大裂隙宽约2cm。该层岩石常与粉砂状页岩互错,出露于隧道出口及洞身段陡山坡地带。细砂岩(强风化);褐黄色,原岩结构、构造清晰,大部分矿物严重风化变异失去光泽,有的已变成粘土矿物,裂隙面有黑色、褐色铁、锰质渲染。岩芯呈碎石状,岩石为软岩,岩体呈碎石碎块状。细砂岩(中风化):灰色、黄褐色,原岩结构、构造部分破坏,矿物风化变异

5、较轻,裂隙面有褐色铁,锰质渲染。岩芯呈碎石状,岩体呈碎块状,岩石为软岩,岩体呈中层厚层状。主要结构面类型为节理、裂隙、层面。细砂岩(微风化):灰、灰黄褐、灰绿色,岩石断面保持未风化状态,仅沿节理面有铁、锰质渲染现象,夹石英脉。岩芯呈短柱状,岩体呈中层状局部厚层状、碎裂装。粉砂岩:灰绿色、灰黑色、黄绿色,岩石致密,粉砂泥质结构,微细层理构造,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云母和泥质,矿物颗粒边缘不清晰,磨圆度较好。岩体中发育有4组节理,岩体中最大裂隙宽约3cm。出露于隧道进口及洞身段陡山坡地带。粉砂岩(强风化):灰色,原岩结构、构造清晰,大部分矿物严重风化变异失去光泽,有的已变成粘土矿物,裂隙面有红褐色

6、铁,锰质渲染。岩芯呈碎石状,岩体呈碎裂状。粉砂岩(中风化):浅灰色,原岩结构、构造部分破坏,矿物风化变异较轻,裂隙面有褐色铁、锰质渲染。岩芯呈碎石状,岩体呈碎块状,主要结构面类型为节理、裂隙、层面。粉砂岩(微风化):灰黑色、灰绿色,岩石断面保持未风化状态,仅沿节理面有铁、锰质渲染现象,夹石英脉。岩芯呈短柱状,岩体呈薄层中层状,局部厚层状。砂质页岩:灰绿色、黄绿色,风化后呈灰黑色,岩石致密,粉砂泥质结构,微细层理构造可见,但不清晰,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云母和泥质组成,矿物颗粒边缘不清晰,磨圆度较好。岩体中发育有4组节理,岩体中最大裂隙宽约3cm。分布在隧道进出口及洞身段,与砂岩呈夹层或互层状。

7、石英脉:灰白色、白色,岩石断面保持未风化状态,岩石新鲜断口处可呈贝壳断口,具油脂光泽。岩石致密,主要由石英矿物组成,坚硬,呈脉状产出,脉体宽度28cm,为奥陶系新岭组砂岩、页岩中的夹层。由于不易风化,野外出露明显,但数量较少,脉体中有2组节理分布,岩体成薄层状。 2、地质构造隧址区位于绩溪复背斜的西北翼。由于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岩层状况和地质构造尤为复杂。 褶皱 隧道进口及其沿线地质调查不见有正常的褶皱构造,各组内的地层产状基本上一致或略有变化,拟建场地外围南侧胡乐组(O2h)中见有向斜构造。 节理与裂隙隧道进出口及沿线新岭组(O3x)地层中共发育4组节理,其产状分别是28268、230

8、70、10350和3166。根据野外研究,节理以剪节理为主,节理面上有水平擦痕,但没有充填,仅有铁质浸染,多呈闭合微张状态,节理面平整,延伸较好,延伸长度一般为0.10.5m,节理间距各处不一,平均在2030cm,一些地方可见其面上有阶步存在。 断层F1断层(梅岭脚断层),位于梅岭隧道北侧,是一条区域性断层,区调报告中命名为梅林脚断层,总体是南东东94走向,全长6公里,在梅岭隧道的出口处有出露。在拟建遂址区内F1断层产状为450,两侧有劈理带及小的次级断层,断层内发育有构造透镜体及断层泥,为逆断层兼有剪切平移特征。 3、水文地质条件 隧址区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2种类型

9、。 松散堆积物孔隙水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山体浅表的松散堆积物孔隙中,地下水赋水性较差,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入渗,受地表气候影响很大,一般为季节性存在的暂时性水。由于隧址区松散堆积物分布面积小,厚度不大,加上该区地形较陡,横向冲沟发育,大气降水迅速形成地表径流向低洼处排泄,因此此类地下水不易大量富集,水量贫乏,除非在雨季,对隧道施工无影响。 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分为基岩风化带裂隙水和基岩构造裂隙水。含水层岩性为砂岩、页岩等。地下水赋水性、水位、水温等随气象影响而敏感变化。地下水形态主要是一部分大气降水进入岩石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中,然后顺其一定的通道流出山体之外。 基岩风化带裂隙水主要赋存

10、于基岩风化带中,斜坡地段由于基岩面较陡,排泄较通畅,地下水贫乏。在沟谷地段,基岩风化带裂隙水由于直接接受沟谷水体补给,风化裂隙相对比较发育,连通性比较好,但因风化层厚度多不大,其水量比较有限,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小。 隧址区基岩构造裂隙水赋存于砂岩、页岩岩体构造节理裂隙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和层间径流补给,顺风化裂隙、构造裂隙等汇集、运动,在斜坡坡脚及冲沟沟口等局部地势相对较低处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出露,具近源补给,就近排泄特点。基岩构造裂隙水对隧道的稳定性和隧道的施工均有一定的影响。 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可采用常规防护。 4、不良地质现象 隧址区无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岩溶等影响场地稳定的

11、不良地质作用。5、围岩级别划分根据围岩分级的依据,采用规定的方法,结合本次工程地质调擦与测绘、工程物探、钻探资料及试验等提供的各类岩组的物理力学参数、岩体结构、结构面发育特征及各项定性、定量资料分析,将全线隧道围岩分为、级三种围岩级别。围岩级别划分见下表隧道围岩级别划分统计表围岩级别总长(m)长度(m)188305446939所占比例20.02%32.48%47.48% 6、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进洞口段稳定性分析与评价进洞口位于山坡的前部,里程桩号K7+722。进洞口段开挖地层为中微风化细砂岩,岩石较软较坚硬,致密,块状构造,岩体结构为中、厚层状,局部为裂隙块状,岩体较完整较破碎,因此岩石对隧道

12、洞口稳定性有利。进口段围岩走向和隧道轴线走向夹角为56,岩层产状基本稳定,未发现有大的产状变化。从整体上来看,围岩走向和隧道轴线走向夹角较大,地层倾角以19左右为主,对隧道的稳定性是有利的。 出洞口段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出洞口位于山坡的坡脚,里程桩号K8+661。洞顶自然坡度约3941,地形上缓下陡,山坡下方地形较陡,第四系土层厚约0.10.5m左右,山坡现状稳定,出露地层为奥陶系新岭组(03x)地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走向和隧道轴线走向夹角为33,岩层产状基本稳定,除断层附近有轻微扰动外,未发现有大的产状变化。总体上来看,围岩走向与隧道轴线走向夹角偏小,地层倾角以42左右为主,对隧道的稳定性的

13、影响不大,但由于出口有断裂构造,断裂带上岩石破碎,局部岩性为角砾石混低液限粘土、含碎石、少量块石,中密,局部松散,稳定性差。 隧道洞身段 a、梅岭隧道进口段:围岩走向和隧道轴线走向夹角为56,夹角较大,岩层倾角以19左右为主,岩层产状基本稳定。围岩以细砂岩为主,从整体上来看,该处围岩产状对隧道的稳定性是有利的。 b、梅岭隧道中段:围岩走向和隧道轴线走向夹角为67,夹角较大,地层倾角以36左右为主,岩层产状基本稳定,除个别地段有较小变化外,总体未发现有大的变化。围岩以细砂岩、页岩为主。从整体上来看,该区段围岩,产状对隧道的稳定性是有利的。 c、梅岭隧道出口段:围岩走向和隧道走向的夹角为33,夹角

14、偏小,地层倾角以42左右为主,岩层产状基本稳定,除断层附近有轻微扰动外,未发现有大的变化,围岩以细砂岩为主。三、隧道工程施工作业程序分解隧道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不在本次施工范围内,因此本次施工作业程序分解不包括交通工程部分。具体隧道工程施工作业程序分解情况见下表。 施工作业程序分解后,通过相关人员调查、评估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等方式,分析评估单元中可能发生的典型事故类型,并形成风险源清单,见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源普查清单。公路隧道工程钻爆法施工作业程序分解表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单 位 作 业作业内容洞口工程洞口开挖清表作业挖掘作业爆破作业超前管棚支护钢拱架喷射混凝土洞口边仰坡防护地锚布设混凝土隔框施工

15、危石清除截水沟施工边坡植被洞身开挖钻爆作业人工钻孔/凿岩车钻孔装药与起爆通风危石清除(找顶)洞内运输装渣无轨运输/有轨运输卸渣爆破器材运输洞身衬砌初期支护超前支护或超前小导管立拱架铺设钢筋网喷射混凝土二次衬砌铺设防水层绑扎二次衬砌钢筋浇筑二次衬砌混凝土填充仰拱混凝土隧道路面基层面层(沥青)混凝土浇筑养生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源普查清单序号风险源判断依据1洞口开挖可能导致坍塌、机械伤害、粉尘、物体打击、高处坠落2洞口边、仰坡防护可能导致坍塌、物体打击、高处坠落3洞内运输可能导致车辆伤害、物体打击4钻爆作业可能导致坍塌、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粉尘5初期支护可能导致坍塌、机械伤害、物体打击6二次衬砌可能

16、导致机械伤害、高处坠落、台车失稳四、总体施工方案 本区间以监控量测、超前地质预报为先导,大功率通风机强化通风为保障,坚持“早预报、勤量测、短进尺、管超前、强支护、快封闭、确保安全”的施工原则,大力推广“四新”技术,保证本标段项目的总体安全、质量和工期目标。 (一)、进洞方案本隧道进洞采用V级加强衬砌,大管棚超前支护及锚网喷支护,同时辅以工字钢钢拱架支撑,隧道进洞须在做好边仰坡防护加固后进行,并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做到“管超前,强支衬”,以确保施工安全。 (二)、开挖方案隧道洞身段级围岩采用台阶分部法施工(留核心土支挡开挖工作面),级围岩段采用台阶法施工,级围岩段采用全断面法施工。在隧道开挖过

17、程中及时修正钻爆设计,严格控制超欠挖。 (三)、初支方案隧道开挖后立即进行初喷,安装拱架并完成初支。各支护参数如下:(1)初支喷混凝土:C25混凝土,全断面支护。(2)钢筋网:采用8钢筋,构成200200mm网格,全环单层设置。喷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40mm,应随受喷面的起伏铺设。(3)型钢钢架:全环设置,级加强段间距0.6m,钢架采用18工字钢钢架,级一般段间距0.75m,钢架采用16工字钢钢架,其布置间距可根据地质情况或监测信息予以调整。(4)超前小导管:拱顶120范围内设置,环向间距0.4m,纵向间距2.4(3.0)m,外插角为58。级加强段采用外径50mm、壁厚5mm、长4.5m的

18、无缝钢管。级一般段采用外径42mm、壁厚4mm、长4.5m的无缝钢管。钢管前端呈尖锥状,尾部焊上加劲筋,钢管尾端应焊接在16(18) 工字钢上,并与钢架焊接牢固。施工中应利用小导管向地层注浆。注浆浆液采用水灰比1:1的水泥浆,注浆压力为0.51MPa。(5)纵向联接钢筋:纵向每榀钢架之间用22的钢筋联接,环向间距1.0米,内外层交错布置,连接筋应插入管扣与钢架连接牢固。 (四)、隧道衬砌施工隧道衬砌类型为复合式衬砌。二次衬砌砼级围岩加强段和级围岩一般段为钢筋砼,级围岩和级围岩为普通砼。防水等级为一级,拱墙设PVC复合防水板和350g/m2的无纺土工布。 仰拱及片石混凝土回填,贯彻仰拱先行的原则

19、,采用仰拱栈桥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人工配合机械清底,混凝土全幅浇筑。仰拱填充必须在仰拱施工结束后分次填充,严禁将仰拱同填充部分同时浇筑。衬砌的边墙及拱部根据围岩量测数据确定浇筑时间,原则上二次衬砌距离掌子面不得大于70m。 (五)、通风管理由具有丰富通风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通风管理小组,包括专职安全员、通风管理员。配备足够的检测有害气体设备,并且为检测试验人员提供合格的防毒面罩。1、有害气体的检测:对隧道进行全天候交叉巡回检测,由洞外向洞内,选择机电设备集中地点、二次衬砌工作面、隧底作业面、开挖作业面和有可能存在有毒气体聚集的断面作为检测断面。对拱顶、两侧拱脚处严密检测,取浓度最大记录(氧气

20、取浓度最小值),并逐级上报。2、通风管理小组负责通风设备的安装、维护,洞内风速、风量、风压的定期测试,以及定期检查通风设备的供风能力和动力消耗。根据施工状况调整通风设计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3、通风管理员在每班工作期间,采用风速仪和风速量测仪,对洞内的风量至少测量一次,并结合安检员反映的情况,如有通风不足,立即采取措施加强通风。 (六)、隧道监控量测1、量测目的:监控量测由专门的量测小组实施量测计划,通过监控量测了解各施工阶段地层与支护结构的动态变化,施工结构物的安全状态和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全面的监控,以判定围岩稳定性,支护、衬砌可靠性。并把监测结果反馈设计、指导施工。2、监控量测计划:监

21、控量测项目、方法和频率及测点布置严格按施工图纸的要求施作,除必测项目外,还备齐选测项目所用仪器、设备等,有必要时,立即实施选测项目。3、数据处理:取得检测数据后,要及时进行整理,绘制位移-时间曲线,当曲线趋于平缓时,进行数据处理和回归分析,以推算最终位移,掌握位移变化规律及结构安全性。4、监控量测管理:将量测结果迅速、正确地反馈到设计及施工中去,并在整个隧道施工中积极、连续地进行量测,以达到指导施工的目的。 (七)、超前地质预报措施根据隧道不同的地质条件,超前地质工作按照长短结合、上下对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来保证预报的准确性。根据各种探测方法的特点,采用中距离预报。综合超前地质预报主要措

22、施见“ 综合超前地质预报主要措施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主要措施表措 施位 置地质素描洞顶及洞壁左侧洞壁、右侧洞壁、洞顶超前水平钻探深孔水平钻探超前钻孔在TSP地震波预测的基础上进行探测验证。超前钻孔长度每一循环不小于35米,相邻测段之间搭接长度不小于5m。钻孔数量及布孔方式为每导洞一孔。中距离预报:采用超前地质钻孔进行距离在3550m的验证预报。(八)、其它地质工作内容及方法(1)地表监测,依据提供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图。监测内容主要为水位、水质的变化以及当地的气象与降水。监测手段主要为测量、摄影、笔记等。(2)必要时采用超前导坑法进行开挖揭示地质情况。(3)地质信息收集与处理超前地质预报建立

23、一个地质信息系统,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地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编制信息预报成果由主管技术人员予以复核,并报设计、监理。为变更设计和施工提供决策依据,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和支护参数。经分析、整理的地质资料作为施工技术资料存档。采用新的施工方法和支护参数后,又从施工过程中获取新的地质信息,更新地质信息系统,经处理后,再一次反馈给施工,如此往复,形成地质信息系统化。五、安全风险评估程序及方法 (一)、安全风险评估依据1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交质监发)【2011】217号文件;2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JO76-95);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 60-2009);4设计文件;

24、5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二)、隧道安全风险评估原则 按照实事求是原则,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及时性和动态性原则,以保证风险评估全面、可靠,风险处理合理、有效,反馈及时。安全风险评估主要对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工程经济损失等风险事件进行评估。 (三)、安全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内在煤矿、铁路、公路、地铁等工程建设方面,接连出现塌方、瓦斯爆炸、突泥、涌水等事故。根据中国人寿有关资料统计,2010年1-6月份,国内建筑行业因发生各种事故已造成死亡人数达159人之多。这些重大事故引起国务院领导的高度关切和新闻各界媒体的密切关注。以隧道安全为代表的工程建设安全,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

25、稳定,关系到施工单位的效益及命脉。 隧道事故高发的根本原因除思想麻痹及管理松懈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对地质了解不清,对地质灾害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对隧道安全风险认识不到位。 (四)、风险评估组织机构项目经理项目总工项目副经理工程部安质部试验室合约部开挖工班支护工班钢筋工班 (五)、风险评估的对象及目标 (1)风险评估的对象风险评估对象为K7+722K7+767、K7+985K8+085、K8+300K8+661三段,为级围岩加强段和级围岩一般段。(2)风险评估的目标风险评估的目标:以安全风险为主,通过风险评估工作,识别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确定风险等级,提出风险处理措施,将各类风险降到可控水平,从而

26、达到保障安全、保护环境、保证建设工期、控制投资、提高效益的目的。 (六)、风险评估流程(1)隧道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流程见“隧道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流程图”(2)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流程,见“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流程图”附图一:隧道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流程图改变预设的风险应对措施、施工方法和步骤选择更优化的施工方案和管理措施实施变更后的施工方案和管理措施对风险进行评估在施工组织计划中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包括应对措施和残留风险的处理措施全过程对残余风险进行风险监督建立专门机构定期检查施工中实际地层条件和各种风险检查结果是否满足要求施工阶段开始检查施工阶段做的全部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数据资料,以及招投标和合同中反

27、馈的信息结合自身施工水平和现场情况对风险进行识别和管理满足不满足 附图二: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流程图 (七)、隧道安全风险分级和准则(1)公路隧道风险分级公路隧道风险分级包括事故发生概率的等级标准、事故发生后果的等级标准和风险的等级标准。事故发生概率的等级事故发生概率等级分为四级,具体见“事故发生概率等级划分表”。事故发生概率等级划分表概率范围中心值概率等级描述概率等级0.31很可能40.030.30.01可能30.0030.030.01偶然20.00030.0001不太可能1注:a、当概率值难以取得时,可用频率代替概率; b、中心值代表所给区间的对数平均值。 事故发生后果的等级事故发生后果的等级

28、分成四级:经济损失是指风险事故发生后造成工程项目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包括直接费用和事故处理所需的各种费用,如下表所示:直接经济损失等级标准等级1234定性描述一般较大重大特大经济损失(万元)Z1010Z5050Z500Z500 人员伤亡是指在参与施工活动过程中人员所发生的伤亡,依据人员伤亡的类别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如下表所示:人员伤亡等级标准等级1234定性描述一般较大重大特大人员伤亡 (人)人员死亡(含失踪)人数3或重伤人数103人员死亡(含失踪)人数10或10重伤人数5010人员死亡(含失踪)人数30或50重伤人数100人员死亡(含失踪)人数30或重伤人数100(2)风险的等级标准专项风

29、险等级分为四级:分别为低度(级)、中度(级)、高度(级)、极高(级),具体见“专项风险等级标准”。专项风险等级标准 严重程度等级可能性等级一般较大重大特大1234很可能4高度高度极高极高可能3中度高度高度极高偶然2中度中度高度高度不太可能1低度中度中度高度(3)隧道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处理措施表风险接受准则风险等级接受准则处理措施低度可忽略不需采取风险处理措施和监测中度可接受一般不需采取风险处理措施,但需予以监测高度不期望必须采取风险处理措施降低风险并加强监测,且满足降低风险成本不高于风险发生后的损失极高不可接受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靠的规避措施并加强监测,否则要不惜代价将风险至少降低到不期望

30、的程序 (八)、风险评估的方法根据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管理指南(施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重大风险源风险估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事故严重程度的估测方法采用专家调查法。事故可能性的估测方法采用指标体系法。事故严重程度,主要从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两个方面进行估算,等级标准如直接经济损失等级标准表和人员伤亡等级标准表,当多种后果同时产生时,应采用就高原则确定事故严重程度等级。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事故可能性,应根据事故类型选择适当的评估指标来确定其等级。人的因素及施工管理引发的事故可能性的评估指标体系,见P25页安全管理评估指标体系表。 评估方法,结合本隧道的特点,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31、(1)打分法打分法是根据隧道工程设计、施工实际情况,将隧道风险因素归为地质、设计、施工等方面,再用检查方法,对每个评估单元进行检查评定,最终得到整个隧道风险总体评估结果。 (2)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是利用函询的方法征求专家意见进行风险分析和预测的方法,一般步骤为将项目的基本信息和归纳的问题提供给专家。专家匿名提出意见。归纳专家意见,汇总统计结果。反馈给专家,专家再提出意见。反复多次,将归纳总结的意见提供给决策者作为决策的依据。(3)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是一种对多方案或多目标进行决策的方法,一般步骤为: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从层

32、次结构的第二层开始,对于影响到上一层的某个因素的同层因素,用比较法对比,直至最下层。针对某一标准,计算各风险因素的权重。计算当前一层风险相对总目标的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九)、可行性研究阶段风险评估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对工程的安全、工期、投资、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控制性隧道工程进行风险评估。可行性研究阶段风险因素识别具体见下表。可行性研究阶段风险因素核对表风险因素类别风险因素地质因素区域地形、地貌、地质对隧道方案影响程度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对隧道方案影响程度地质勘察的不确定性程度其他隧道技术因素工法选择类似工程可参考程度技术难度结构设计监控量测设计辅助坑道其他六、隧道风险源风险估测(一)、新奥法施工隧

33、道典型风险因素识别,按照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交质监发【2011】217号)的要求,施工阶段应在施工图阶段的风险评估结果基础上,结合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对本标段的隧道进行评估。新奥法施工的隧道侧重于安全,对塌方、大变形等典型风险进行评估和对设备、掘进等典型风险进行评估。隧道风险源统计、隧道施工区段坍塌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如下。隧道风险源风险统计表单位作业内容潜在的事故类型致险因子受伤害人员类型伤害程度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备注洞口工程坍塌地质因素作业人员本身死亡变形较大等违规作业等物体打击作业场所内设施作业人员本身轻伤无防护等操作错误等高处坠落作业场所内设施作业人员本身重伤无防护

34、、无警示标志等忽视警告标志等机械伤害作业场所内设施同一作业场所其他作业人员重伤使用不安全设备等设备带“病”运转等触电作业场所内设施作业人员本身重伤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等(电气)未接地等洞身开挖坍塌地质因素作业人员本身死亡变形较大等违规作业等物体打击作业场所内设施作业人员本身轻伤无防护等操作错误等高处坠落作业场所内设施作业人员本身重伤无防护、无警示标志等忽视警告标志等机械伤害作业场所内设施同一作业场所其他作业人员重伤使用不安全设备等设备带“病”运转等触电人员活动作业能力作业人员本身重伤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等(电气)未接地等洞身衬砌触电人员活动作业能力作业人员本身重伤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等(电气)未接地

35、等物体打击作业场所内设施作业人员本身轻伤无防护等操作错误等高处坠落作业场所内设施作业人员本身重伤无防护、无警示标志等忽视警告标志等坍塌地质因素作业人员本身死亡变形较大等违规作业等机械伤害作业场所内设施同一作业场所其他作业人员重伤使用不安全设备等设备带“病”运转等台车失稳作业场所内设施作业人员本身重伤无防护等操作错误等洞内运输车辆伤害作业场所内设备同一作业场所其他作业人员重伤使用不安全设备等设备带“病”运转等物体打击作业场所内设施作业人员本身轻伤无防护等操作错误等 (二)、隧道工程重大风险源风险估测采用定性定量结合方法,事故的严重程度的估测方法采用咨询专家处理方法。事故可能性的估测方法采用指标系

36、数法。 1、人的因素及施工管理引发的事故可能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安全管理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分类分值说明总包企业资质A一级1专业及劳务分包企业资质B有资质0针对当前作业的主要分包企业历史事故情况C未发生过事故0指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从事过的工程项目上曾经发生的事故情况作业人员经验D经验丰富0从特种作业人员、一线施工人员的工程经验考虑安全管理人员配置E符合规定0从“三类人员”的持证、在岗情况考虑安全投入F符合规定0机械设备配置及管理G基本符合合同要求1专项施工方案H可操作性强0 M=1+0+0+0+0+0+1+0=2,0M2,依据安全管理评估指标分值与折减系数对照表,折减系数为0.8。安全管理评估指标

37、分值与折减系数对照表计算分值M折减系数M121.29M121.16M813M50.90M20.8 2、隧道施工区段坍塌事故可能性分析评估隧道施工区段坍塌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评估指标分类分值说明围岩级别A级4可根据围岩节理发育情况和岩性适当调整分值级3级2断层破碎情况B存在宽度20m以下小规模断层破碎带1隧道出洞口处有断裂带渗水状态C干滴渗0.9渗水状态考虑天气影响地质符合性D工程地质条件与设计文件基本一致1施工方法E施工方法基本适合水文地质条件的要求1施工步距F=a+ba级围岩衬砌到掌子面距离在70m以下或全段面开挖衬砌到掌子面距离在120m以下1二衬跟掌子面的距离影响隧道稳定性b一次性仰拱开挖

38、长度在8m以下1隧道施工区段坍塌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分值:公式:P=(CA+B+D+E+F) 级P=0.8(0.94+1+1+1+1+1)=7,7P11,属于3级(可能)。 级P=0.8(0.93+1+1+1+1+1)=6,3P6,属于2级(偶然)。级P=0.8(0.92+1+1+1+1+1)=5,3P6,属于2级(偶然)。3、隧道涌水突泥事故的可能性,可从施工区段的岩溶发育程度、断层破碎带、外水压力水头等指标进行估测,具体评估指标见下表。隧道施工区段涌水突泥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评估指标分类分值说明岩溶发育程度A岩溶不发育,有岩溶裂隙、小溶洞发育0根据设计文件和超前预报结果判定断层破碎带B施工区段

39、及附近存在断层破碎带或较大裂隙2根据设计文件和超前预报结果判定周围水体情况C隧道附近存在补给性水体2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判定隧道施工区段涌水突泥事故可能性分值计算公式为:P=B(AC)。P=0.82(0+2)=3,2P4,属于2级(偶然)。专项风险等级依据风险矩阵法和指标系法进行动态风险评估。梅岭隧道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表序号施工区段坍塌涌水突泥可能性等级严重程度等级风险等级可能性等级严重程度等级风险等级1级施工区段可能较大高度偶然一般中度2级施工区段偶然一般中度偶然一般中度3级施工区段偶然一般中度偶然一般中度七、 隧道风险评估结论 通过隧道风险评估,认识到我标段存在坍塌、涌水突泥、大变形等典型风险

40、,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坍塌风险、高空坠物风险、人员高空坠落风险、触电风险、机械伤害风险,这些风险事件均可能对隧道建设的安全、工期、投资及第三方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确定梅岭隧道初始风险为级(高度)风险,但通过一系列对策措施,可将风险降至可接受区域。 这仅是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开始,在下一步的施工过程中还要加强监控,对风险做好动态管理,从而达到控制风险、减少损失、确保施工安全目的。风险地段地质剖面见下图八、隧道安全风险技术对策和专项预防措施(一)、隧道风险事件的技术对策根据“隧道安全风险等级划分”的成果,结合实际施工地质情况知道:梅岭隧道总体风险被评定为“高度”。高度风险是不期望的,相应的处理措施为“必

41、须采取风险处理措施降低风险并加强监测,且满足降低风险成本不高于风险发生后的损失”。为此,项目部确定采取如下风险技术对策:1、高度风险施工区段:在加强施工监测的同时,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做好设计复核,尤其是现场地质核对和完整的地质分析工作、超前地质预报工作。2、加强施工工艺管理与工序衔接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工序衔接。3、积极与业主以及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沟通,提出变更设计方案,规避风险;加强监控量测,必要时,与专业设计人员密切配合,采用力学反演技术及时修改参数设计。协助监控量测单位,做好隧道监控量测工作,反馈,判识围岩稳定状态;必要时与设计单位配合,利用实测数据,借助大型土木软件,通过建模、网化

42、、加载、求解与分析等计算步骤,预测围岩变形或进行力学反分析,及时修改设计参数,确保施工安全。4、在监控量测与数据处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确保及时施做二衬。5、加强施工监管,确保措施到位;加强工序管理,确保工序紧跟,尤其是开挖与初支、初支与衬砌以及仰拱超前施做与拱墙二次衬砌工序间的合理步距控制。(二)、洞口处施工技术对策洞口段工程包括洞口加强超前支护施作。结合隧道洞口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加强对有关滑坡、岩体崩塌进行观测,分析受力体系,对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分析,保证洞口位置稳定。(三)、软弱围岩及浅埋段预防坍塌、冒顶的技术对策 1 、施工中遵循“短进尺、勤量测、强支护、早封闭、

43、”的施工原则;调整开挖方法,优化施工工艺。对级围岩段,在施工中很有可能出现塌方,为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首先按设计图纸要求施工,做到短进尺,勤量测,强支护。及时施作超前支护。如果围岩特别破碎不能按设计图施工, 应将超前探孔地质资料上报设计院,变更施工方案。严格控制每循环进尺在60cm之内。开挖后,对掌子面及拱顶初喷封闭,并及时施作钢架,锚喷支护。钢架间距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做,必要时缩小钢架间距,增设锁脚锚杆。系统锚杆交错布置于钢架两侧并与钢架焊接牢固,钢筋网片紧贴初喷面,纵环向搭接至少一个网格长度,加强支护,确保施工安全。仰拱紧跟掌子面,使初期支护尽早封闭成环。2、加强监测,留足沉降量,保证施工安

44、全和二次衬砌的设计厚度。3、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并结合监控量测分析,及时调整设计参数。4、有仰拱地段,须考虑超前施作开挖掌子面与仰拱,严格控制仰拱、回填及二次衬砌各工序间的步距,严格按规范作业,尽早完成二次衬砌浇筑。5、施工作业期间,值班技术人员24小时值守,随时记录掌子面的情况,遇到问题,及时汇报,防止错过最佳处理时间。6、进洞前,应对洞口段以及浅埋段的纵横断面进行测量,并绘制纵横断面图,确认浅埋情况,做到随时掌握洞顶覆岩土层的厚度,并据此调整支护参数和作业工序部署。7、做好进出洞人员登记,严格进洞控制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损害发生。8、做好应急预案,配备必备的抢险物资。 (四)、隧道大变形施工技

45、术对策及安全技术措施 1、隧道开挖后出现大变形的病害特点。(1)因围岩较软,遇水后极易形成泥水外流,造成隧道沉降变形量较大;(2)围岩自稳能力差,注浆后强度上升慢;(3)施工面不封闭时,几小时后围岩会沿微节理面及层理面产生松弛破裂,在拱顶、洞壁及掌子面会出现响声,且有围岩剥落掉块,开挖轮廓逐渐呈不规则状等现象,之后暴露面呈现显出破碎或较破碎状态;(4)围岩应力释放缓慢,时间长,且具有突然大量释放的特点。使得锚喷支护变形开始不明显,继而突然开裂,变形发展较快。 2、隧道大变形技术对策总原则为“加固围岩,改善变形,先柔后刚,先放后抗,变形留够,底部加强。具体对策如下:(1)首先打超前锚杆,正面喷砼

46、。(2)设置临时仰拱,向底部地层注浆加固,并打底部锚杆控制底鼓和侧鼓挤入。(3)两侧增打锚杆,长度应大于围岩塑性区范围。(4)下半断面、仰拱同时施工,缩短台阶长度,及早闭合。(5)初期支护应能满足大变形的要求,体现“先柔后刚,先放后抗原则”(6)加大顸留变形量,提高二次衬砌的刚度。通过理论分析,预测最终位移值,并进行日常监测,建立控制值标准。(五)、隧道涌水突泥的技术对策 隧道施工中涌水的处理方法,首先应根据设计文件中关于隧道防、排水构造设计资料对隧道可能出现涌水地段的涌水量大小、补给方式、变化规律及水质成分等进行详细调查、钻深及预报,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既经济合理,又能确保围岩稳定

47、,并保护环境的治水方案,亦应便于初期支护的施工,其具体的各种防治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处理隧道施工中涌水辅助施工方法 (1)采取超前钻孔或采用辅助坑道排水; (2)采取超前小导管预注浆法堵水、止水; (3)采取超前固岩预注浆堵水; (4)采用井点降水及深井降水施工等方法。 2、采用辅助坑道排水施工要求 (1)辅助坑道应和正洞平行或接近平行; (2)辅助坑道底标高应低于正洞底标高; (3)辅助坑道应超前正洞1020m,至少应超前12个循环进尺。 3、采用超前钻孔排水技术要求 (1)应使用轻型探水钻机或凿岩机钻孔; (2)钻孔孔位(孔底)应在水流的上方,钻孔时孔口应有保护装置,以防人身及机械事故

48、; (3)采取排水措施保证钻孔排出的水迅速排出洞外; (4)超前钻孔底应超前开挖面12个循环进尺。 4、超前围岩预注浆堵水施工 (1)注浆段的长度应根据地质条件、涌水量、机具设备能力等因素确定,一般宜在3050m之间。隧道深在50m以内可用地面预注浆; (2)钻孔及注浆顺序,应有外圈向内圈进行,在同一圈钻孔应间隔施工; (3)浆液宜采用水泥浆或水泥水玻璃浆液。隧道埋深大于50m时,应采用开挖面预注浆堵水。 5、承压水排放和高压水处理 (1)当预计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有承压水,且排水不会影响围岩稳定,或进行注浆前排水降压,可采用超前钻孔或辅助坑道排水。超前钻孔及辅助坑道应保持1020m的超前距离,

49、最短亦应超前12倍掘进循环进尺长度; (2)当隧道施工中,遇有高压涌水危及施工安全时,宜先采用排水的方法降低地下水的压力,然后用注浆法进行封堵涌水。封堵涌水注浆应先在周围注浆,特别是向水源方向注浆,切断水源,然后顶水注浆,将涌水堵住。(六)、隧道塌方的技术对策1、先排水,尽可能将坑外之水截于坑道之外;2、短开挖,各部开挖工序间的距离要尽量缩短,减少围岩暴露时间;3、弱爆破,用浅眼、密眼,严格控制用药量或用微差毫秒爆破,开挖面不能太宽;4、对工作面的松散体和围岩采用超前支护和注浆加固;5、开挖后尽快用型钢进行强支护,确保支护结构有足够的强度;6、勤检查,勤量测。 (七)、专项预防措施1、对新上场

50、的工人开展岗前培训,做到人人持证上岗,人人掌握隧道施工中的安全事项,技术交底、安全交底交到作业层每一名人员,有效落实。2、开展文明标准化工地活动,各种警示标语、标牌摆放到位,切实起到警示效用。3、仰拱施工严格执行安全距离标准,距离掌子面距离不超过40m,二衬距掌子面距离不大于70m,使开挖断面及时封闭成环确保整体稳定不发生形变。4、地质超前预报,按照要求及时施做,准确掌握开挖前地质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施工方案。避免渗水、坍塌等现象发生。九、应急预案 (一) 浅埋隧道坍塌事故应急预案 隧道坍塌是指隧道施工中遇软弱或破碎围岩发生突变时引起的较大及以上规模的土石塌方事故,是隧道施工中较为常见和严重的地

51、质灾害之一,一般情况下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有时还会引起施工人员的伤亡,给施工单位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在施工中应引起工区的高度重视。当地质条件发生突变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以防止隧道坍塌带来的严重损失,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不发生任何隧道坍塌事故;当发生隧道坍塌时,应尽量保证避免人员伤亡,控制隧道坍塌带来的损失,减少人员伤亡程度,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的损害程度,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弥补坍塌损失,尽快恢复正常施工生产。1、预防措施(1)地质超前探测 为做到提前预测、预防,根据设计文件的地质资料, 采用地质超前钻、超前探孔地质情况和地下水的情况,探明断层破碎带地段岩石的强度、岩性、岩

52、层的破碎程度及涌水量等情况。(2)以“早预报、预注浆、管超前、短台阶、强支护、紧封闭、勤量测”为施工原则。首先加强施工监测,施工中对地表沉降量、围岩收敛变形量、地表沉降监测等进行不间断量测,必要时施工支护应力应进行量测;浅埋段施工超前锚杆或超前管棚,地质情况较差、围岩破碎时应先进行小导管超前预注浆,必要时采用超前长管棚注浆预支护;富水地段根据预报的涌水量,适时采取帷幕注浆、周边注浆、超细水泥注浆等措施;浅埋段在超前支护的前提下,遵循短进尺的施工原则;强支护是预防塌方的主要措施,在开挖后及时对围岩情况进行较准确判断,在围岩自稳时间内及时给予支护,可有效限制围岩变形的自由发展,防止岩体因松动、脱动

53、、脱位而造成塌方;在进行下半断面为避免上半断面拱架悬空,支护结构失稳,在拱脚处增设锁脚锚杆或增设拱脚设立钢肋支撑。2、应急处理措施:(1)当发现坍塌时,发现人应及时发出警告信号,在危险区域的人员立即撤离,同时禁止其他工作人员接近或进入危险区域。(2)工作人员撤离至安全位置后,及时清点现场施工人员数量,查看有无人员伤亡情况。(3)现场负责人或值班安全员、班组长等立即报告项目部领导,并立即启动应急抢险程序。(4)当发生人员伤亡时,立即采取紧急救援工作,救援时必须2人以上进行防护,在确保救援人员无生命安全威胁的情况下进行抢救工作;若坍塌继续无法救援时,则在安全位置守候待命,以便及时进行抢救,抢救过程

54、中一定要保证抢救人员的生命安全,防止坍塌损害进一步扩大。(5)当抢救出伤员时,根据伤员人数、受伤程度,由医务人员在现场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采取“先重后轻”的原则及时将伤员送到医院进行抢救、治疗。(6)若坍塌特别严重,自身救援能力有限时,应立即上报地方政府或相关救助部门,请求紧急救援,同时做好相关配合救援工作。(7)现场采取与坍塌程度及范围相对应的施工技术措施,控制坍塌的进一步发展。在确保施工人员安全的环境下,积极进行坍塌处理,尽快恢复正常施工生产。 (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 为了预防灾害和减少危害事故发生,按照“以人为本、避免伤亡”的原则和“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方针,建立应急事故预防及处

55、理领导小组和专业抢险组,制定规章制度,配备抢险机械设备、物资及人员,实行责任制。加强对全体人员安全知识的教育,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对安全隐患要分析原因、制定整改防范措施并限期整改、检查,要做好应急抢险人员、物资的准备。 (三)、隧道内突泥涌水应急救援措施施工过程中若发现涌水突泥现象,立即报告应急组织领导小组,现场施工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迅速打排水孔,移动水泵站进行抽水,并及时喷锚进行围岩封闭。如果围岩破碎,可在初喷混凝土结束后迅速安置钢拱架,然后再进行复喷混凝土封闭围岩,加强支护。 1、涌水事故应急措施 涌水段施工时,掌子面施工作业人员配备救生服,遇涌水时,所有抢险人员必须穿

56、救生服。 当洞内出现涌水时,涌水量在于正常抽排水能力以内时,首先组织指挥作业面施工人员撤离,并随时切断掌子面的电源,以保证撤离人员和抢险人员的安全,启动洞内涌水处的备用抽水设施,启动备用水泵,以增大排水能力。 当此时仍不能满足排水时,应组织尽快启用洞外移动泵站进洞,再次增大排水能力。 当洞内积水继续增长时,组织增设排水管路和移动泵站数量,关闭小型水泵,采用大扬程,大流量水泵直接抽排水。 当出现人员伤亡时,启动“安全事故报告和现场保护”程序。 没有人员伤亡,积水下降时,对积水浸泡段的隧道初期支护进行检查,组织作业队对有裂纹、松动处壁墙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初期支护因长时间浸泡软化产生脱落伤及作业人员

57、。2、突泥事故应急措施 作业时,必须进行超前钻探,做好预防突泥事件事故发生。 当探明前方确实存在泥砂填充型溶腔,有突泥的可能时,在掌子面合适位置确保安全厚度的砂袋挡墙,以减缓突泥时泥浆急速后涌的速度,为人员撤离留足更多时间。 一旦发生突泥时,组织先撤离掌子面施工人员。 出现人员伤亡时,启动“安全事故报告和现场保护”程序。 没有人员伤亡时,待洞内无险情时,再组织撤离机械设备。 突泥能量释放后,再组织抢险人员进洞,用钢筋、钢管和型钢为骨架,用草袋、坑木进行封堵缺口,用喷射砼将其封闭,并将周围洞身加固。 清除现场淤泥,采用无缝钢管,必要时两层、三层重叠。形成“套管”以增大其抵抗松散地层压力能力。 由

58、测量工程师带队在断面附近设置监控测量点,收集围岩的收敛变化情况,待稳定后组织人员恢复生产。 注意事项应急事故领导小组成员要求坚守岗位、不得脱岗,随时保持警惕状态,观察洞内情况要仔细,对危险地段更要密切关注。应急事故领导小组成员要求心理素质好,能够临危不乱,遇到紧急情况要思路清晰、判断准确、指挥有力,并随时与洞外保持联系,以备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处理得当,迅速指挥施工人员撤离危险地段。洞内施工人员要求临危不乱、组织有序、服从指挥。各班组长要起到带头作用,并清点、组织好本工班施工人员。各救援小组、医院、上级机关和外部救援机构,必须建立起畅通的通信网络。 在发生涌水突泥时,保安应加强洞巡视,隔离安全地带,未经公司统一组织不得放入任何人员。 3、保障措施通信及信息保障对外依托现有的有线、无线通信、网络、视频系统等构成应急通讯能力保障。队伍保障建立和组织应急救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