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审美意蕴.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342011 上传时间:2020-06-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审美意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审美意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审美意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审美意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审美意蕴.doc(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云南电大宣威工作站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审美意蕴 姓 名: 杨 辉 学 号: 1053001206738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审美意蕴摘 要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称为“奸雄”,他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事实,即从政治、处世、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多个层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是全书人物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关键词:三国演义 曹操形象 审美意蕴 引 言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演义

2、小说的代表,也是我国小说最为独特亮丽的一道风景。在这条巨大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的歌声至今都还飘荡在那些优美的画卷中。又有多少的悲情故事在这里得到彰显。然而,这都不是最让人扣人心弦的。正是作者精巧的构思和超乎完美的想象,创造出许多生动而传神的富有张力的人物。书中人物颇多,有的是治世能臣,有的义薄云天,有的智勇双全,有的忠贞不渝。当真是永放春秋,流芳百世。这些人物中,或忠或奸,或美或丑,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其中,曹操、诸葛亮两个人物是全书塑造最成功、最中心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粉脸奸臣,诸葛亮是治世能臣。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诸葛亮流传千古,曹操遗臭万年。这似乎有些不太公平,但我们在这里

3、不讨论它,也不讨论诸葛亮,以此来定论孰是孰非,在这里专门讨论曹操。曾有人如是说,任何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而三国中,形象最复杂、分歧最多的当属曹操。从北宋的时候,人们谈起曹操,就非常痛恨。到了三国演义里面,曹操更是被看作是一个谋权篡位的奸臣。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形象呢?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又有那些审美意蕴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一、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介绍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

4、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二)对曹操形象的综述关于曹操的形象,近来争议颇多,特别是建国初期,兴起了一股为曹操翻案的热潮。一些在文学上颇有建树的同志也被卷入其中,像郭沫若就是其中之一。他说:“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之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小孩子都

5、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一大歪曲”。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我们应该要区别对待,且不说曹操是否是历史上的歪曲,只说罗贯中是如何塑造曹操的,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为什么是个否定典型,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近来论争中涉及极少的,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便大家参考。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它就必得遵循历史,受历史的影响较大,往往是实多虚少。生活于三国时代的曹操,罗贯中固然不能了如指掌,只能通过“小说”、史书等材料来对其了解,而最权威的史料莫过于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陈寿三国志中,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现在,我们

6、还应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在当时文学领域独领风骚,在他的昌导下,“建安文学”得以发扬光大,他自身也很有成就,诗文并茂,独树一帜,现今还有多篇文章流行于世。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说他是一位文学家一点不过分。在曹操集的出版说明中,开篇就说:“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曹操的确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统治者。在他出生的前后,社会矛盾加剧、阶级矛盾激化,世家贵族地主阶级控制的东汉政权开始瓦解,并面临崩溃。在公元一百八十四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地方割据势力集团。曹操也是其中之一,他推

7、行法家治国思想,使自己的实力逐渐加强,通过二十多年的争斗,终于统一了北方。曹操认为要进行统一战争,就必需得效法于秦汉,实行法家的耕战政策,大兴屯田,用各种办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的置屯田令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这段文字足可见其屯田强兵之策,还有败军令、孙子注中,都反映了他主张法治的观念,反对礼治的尊法反儒思想。陈寿三国志这样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毫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权,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

8、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好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可能算是对曹操较为公平的评价。罗贯中在书中一开始就通过许邵之口对曹操的性格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重点突出了“奸”作为主导。描绘了很多有关曹操奸诈、自私、残忍、多疑的事例,但是在这些事例中却又不可避免地带出了曹操雄才大略的一面,这两方面前呼后应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得曹操这一形象更加丰满有特色,从而给读者留下更真实的效果和独特魅力。 (三)曹操形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1.求贤若渴而又嫉贤妒能曹操对于有才之士一向尽力拉拢,宛城之战征张绣时,见到张绣的使者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效用为谋士”,贾诩以不忍弃旧主而拒绝。“

9、次日引绣来见操,操待之甚厚”。下邳之战包围了关羽,因为非常敬佩关羽的为人,在战前就说过,“吾素爱云长武艺人材,欲得之以为己用,不若令人说之使降。”后来关羽投降有“三事”之约,曹操亦从之。此后曹操“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可谓待之甚厚。奈何关羽义薄云天,终不忘兄弟情义。曹操“口虽称羡,心实不悦”。关羽后来“挂印封金”离去,曹操非但不恼怒,还称赞其“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曹操作为一名君主能做到这种份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由此他对待人才和重视人才的赤胆诚心,可见一斑。但他另一方面却嫉贤妒能,杀害杨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杨修“博学能言,智识过人”,曾数次看破曹操的用意,

10、像曹操筑园在门上书一“活”字、塞北送酥在盒盖上写“一合酥”三字、梦中杀近侍、曹丕曹植兄弟争宠斗智等等。曹操在表面上虽然对杨修称美,但实际上却对他越来越厌恶,以致最终将其以“蛊惑军心”之罪处死。可叹杨修恃才傲物,本以为能受到重用,没想到事与愿违,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2.宽宏大度而又心胸狭窄 三国演义中少有能够做到像曹操那样大度之人,比如对待张绣。曹操曾起兵十五万亲征张绣,张绣降之。此后不久张绣反叛,突然袭击曹操,曹操未及防备。幸得大将典韦相助才安然逃脱,不过曹操也因此失去了其爱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将典韦,损失惨重。后来张绣又降之,曹操非但不怪罪还立刻封了张绣为扬武将军。此外“焚书不

11、问”、“义释关羽”等等事件都体现了曹操令人叹服的胸襟。可是曹操也有心胸狭窄的一面,昔日西蜀张松“欲献西川州郡与曹操”求见曹操,奈何操以“言语不逊”、“竖儒怎敢揭吾短处”为由怒斩张松,幸得杨修、荀彧劝谏才将张松“乱棒打出”,免其死罪。 3.广开言路而又刚愎自用 曹操在每战之前都会详细部署,集中手下众谋士之意见,择善而从之,做到万无一失。例如曹操与吕布争夺兗州,相持不下时,听闻陶谦病死而刘备“不费半箭之功,坐得徐州”,大怒,欲“克日起兵去打徐州”。荀彧劝阻曹操说他这是“弃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建议他应当先灭吕布后攻刘备。曹操听其言,平定了兗州,徐州也不久归附了。曹操有时甚至打了胜仗还要奖赏事前劝

12、阻之人,以示他“广开言路”之决心。但他也有不听忠言刚愎自用的的一面。比如庞统献连环计,程昱指出敌军若放火则危。曹操说“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遂采纳了连环计。后果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详,曹操被孙刘联军用火攻而遭惨败。曹操的出发点是好的,利用隆冬之际不会有东北风的常识,不惧火攻。但是他没有能打破常规盲目相信自己对常识的认知,不纳善言,终致失败。4.赤诚相待而又伪善多疑 曹操待人颇重情义,赏罚分明。陈宫曾经救过曹操,曹操“待之如赤子”。后来陈宫投靠吕布,并献计夺取

13、了曹操的兗州,使得曹操失去根本,损失惨重。曹操重振旗鼓打败吕布,陈宫被擒。曹操有留恋之意,奈何陈宫一心想死“径步下楼、伸颈就刑”,“操起身泣而送之”。陈宫死后“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体现了曹操重情重义、不忘旧事。但是也有体现他伪善多疑的地方,像攻冀州时,操号令三军:”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之罪!”于是军民震服。操亦心中暗喜,则又见出他爱民的伪善;昔日华佗为治曹操头痛提出“利斧开脑除病”之法,却被曹操疑为对他不利而害之。在军事上也有谋士利用曹操疑心重的缺点而获得胜利的事例,这在下面探讨曹操军事方面上会详细说之。5.残暴不仁而又多愁善感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很多地方体现了他残暴不仁的一面,或对

14、人或对事。比如对待吕伯奢一家,吕伯奢好心收留曹操,却被曹操疑为另有所图而杀其家人,后查明真相不知悔改又将吕伯奢杀死,道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之人生信条。将曹操自私自利,残暴不仁的个性暴露到极点。再者,当曹操听闻徐州太守陶谦的部将杀死其父曹嵩,大怒,随即起兵攻打徐州,并且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随后“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操之所事惨不忍睹,所为令人发指。但他亦有令人叹服的一面,例如曹操欲平南皮,苦“天气寒肃,河道尽冻,粮船不能行动”,从而下令本处百姓敲冰拽船,百姓闻令而逃。操大怒,欲捕斩之。百姓闻得,乃亲往营中投首。操曰:“若不杀汝等,则吾号

15、令不行;若杀汝等,吾又不忍:汝等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军士擒获。”这体现了曹操多愁善感的一面,不忍滥杀无辜。还有当袁绍死后,曹操亲自去祭奠袁绍“再拜而哭甚哀”,又体现了其念旧之情。(四)聪明睿智而又糊涂愚顿表现曹操聪明睿智的地方有很多,比如“献刀刺董”失败后全身而退、“望梅止渴”、“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等。但其中“青梅煮酒论英雄”我认为是最能体现曹操睿智的地方,他对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益州刘璋等群雄的评价十分精辟,表现了他目光敏锐和问鼎天下的壮志雄心,但是明知刘备是个英雄却对他后园种菜的韬光养晦之计、闻雷失箸的虚假、借兵截击袁术的脱身之计这等明显之处却看不出来,却又显得很糊涂愚

16、顿。 从上面这些事看出曹操的性格颇为繁琐模糊,这与他的性格发展历程不相吻合。实际上曹操性格异常复杂,正反杂糅,似乎有个性上的养成,从少年时与一帮好友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青年时候满腔热血,凡事爱出头,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变故从而使得曹操的性格跟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跟环境的变化紧密相连的。这也说明了人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说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却让我们看到了曹操的其他方面。 以上的论述,我们以作品的民间性和时代性两个方面论述了罗贯中在塑造曹操的形象时,有意无意地将曹操写成一个反面人物,使封建地主阶级的本质特性能在他身上表现出来,以作为作者的一个借托。但就这两方面的影响,还不足以说明罗贯中在三

17、国演义中对曹操形象的塑造。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的审美意蕴在文艺学和美学中,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那么,我们对曹操的形象的审美的追寻,就应当给予的更多是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完美统一,真正达到一种精神的质问和交流,从而使曹操的形象更加的彰显魅力。具体而言,他的审美意蕴就可以落实到以下几点:(一)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这在三国演义中也颇为显眼,从曹操一出场开始,便有所反映。当董卓作乱,群臣措手无

18、策,只是痛哭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操便出了个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但刺卓未获成功,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但各诸侯争势夺利,迟迟不肯进兵,曹操便问:“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又曰:“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却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矣。”这是何等精妙的分析,可惜,各诸侯各怀异心,否则,这段历史又将是另一种写法,这里,也可看出曹操的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二)唯才是举,随能任使的博大胸襟关于曹操唯才是

19、举,历来受人称赞,他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文史天地写到:“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堪称曹操的文胆,阮瑀被曹操网罗的过程,颇有戏剧色彩,当初,曹操雅闻其名,征召他出来做官,不应,连连逼促,阮瑀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颗火热的心,不肯罢休,使人放火烧山,阮瑀招架不住如此热情,只得出山。投其门下,这是说他求才不择手段,却可看出他“求贤若渴”。不止如此,像敌方的徐庶、周瑜、关羽他都想聘用。他曾以强力将徐庶聘归营帐,而徐庶却不献一策。尽管他本人精通韬略,多谋善断,却能重视发挥谋士的作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对付袁军的喽啰和“掘子军”,用的是刘晔之计;向袁军发动总攻,用的是荀攸调动敌方,乘势猛攻之计;仓亭再战

20、,用的是程昱“置之死地而后生”和“十面埋伏”之计这样择善而从,使他在险象环生的情势中每每应付裕如。对此,包括袁绍在内的绝大多数对手只好自叹不及。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去截取三国演义中的章节来说明问题,而是看曹操所颁布的用人政策,他的政策能最大的程度说明他对人才的渴求。曹操最惊世骇俗的举动,莫过于他以丞相的身份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这是三面有可能一举颠覆中华传统儒教信念的文化反旗,曹操不仅郑重推出“唯才是举”的主张,还大步流星地将这一主张贯彻到无条件的程度,遂使“唯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所有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唐突圣贤、藐视礼法的雄心魄力,则在曹操不惮其烦

21、举出的大量例子中,得到裸露性显示。曹操明白告诉世人:无论你是否过“污辱之名”、“见笑之耻”,或即使你有过如“贪将吴起”那种“杀妻取信”、“母死不归”的大恶行径,只要你确有能力,仍会得到我的重用。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曹操是要承受巨大的压力的。陈先生写道:“孟德三令则是明白宣示士大夫自来所遵奉之金科玉律,已完全破产也。由此推之,则东汉士大夫儒家体用一致及周孔道德之堡垒无从坚守,而其所以安身立命者,亦全失其根据矣。故孟德三令,非仅一时求才之旨意,实标明其政策之所在,而为一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之大变革”,我们现在来理解曹操的这种做法时候也许只能从曹操的人格特征来剖析。(三)赏功罚罪,严正不苟的法治观念曹操

22、能统领百万雄师,靠的是什么,是严正不苟的法治。古者有云:“法不加于尊”,而操则不然,他的战马受惊,误入麦田,按曹操自制的军法,践麦者斩首,而自制法又自犯法,他觉得不加法于已,将无法服众,于是想出了“割发代道”之计。既打破了“法不加于尊”的古训,又维护了军法的权威。两全齐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况且,割掉几根头发,也不是什么大碍。曹操在败军令中说:“司马法”“将军死绥”,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可见他赏功罚罪,正大光明。举个实例:水兵败后,夏侯?部下乘乱掳掠,受到于禁严历制裁,被制者不满,反污于禁造反,而于

23、禁不加申辩,仍全力整兵迎击张绣,义无反顾。战后,操当即表彰于禁:“水之难吾甚狼狈,将军在乱中能整兵讨暴,有不可动之节,虽古之名将,何以加之。”封于禁益寿亭侯,同时责夏侯?治军不严之过。这可算是做到了赏罚公平。(四)体恤百姓,保持农业生产,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他在征张绣时,号令三军,不准作践麦田,不准掳掠百姓,违者“斩首”。在征袁绍时,重申军纪: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罪。攻克冀州后,便急令宣布: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这些都是他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以民为本,实乃俊杰。曹操广屯田,修水利,倡节俭,轻徭薄赋,抑制豪强,为天下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无休止的争权夺利,无意义的军阀倾轧又惨

24、杀了大批降卒和劳力,更深地加重了百姓的痛苦,阻滞了社会的进步。伸出去力图改革的大棒打在了自己的脑袋上,田野里只有多些白骨,多些流民,多些啼饥号寒的哭声而已。(五)不畏人言,不惮风险的精神在汉末,“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的时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吞八荒,权势越大,各公卿,士大夫便群起而攻之,对其大加猜忌,谤议,而曹操则无所谓,无意激流勇退。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他善于抓住时机,巧于用奇,敢于冒险,表现出过人的胆略。当获得袁军运粮的情报时,他立即命徐晃、史涣前去袭击,使袁军几千辆粮车化为灰烬。夜袭乌巢,他亲率五千精兵前往;袁军眭元进、赵睿所部从背后杀来,部下要求分兵拒之,他却大喝道:“

25、诸将只顾奋力向前,待贼至背后,方可回战!”这奋不顾身的雄姿大大振奋了士气,片刻之间,既焚毁了袁军粮屯,又击灭了眭元进、赵睿,使奇袭获得完全成功。曹操的机警敏悟和不怕风险,使他常常能争取主动,战胜敌方。以上几点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也是历代英雄的志气,曹操具有这几个优点,也算不枉为英雄了,而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这些优点都是有迹可寻的,说明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还是采纳了历史因素的。不光如此,有时还加以夸张。这就是历史演义小说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的缘故。结束语综上所述,罗贯中在民间传说的影响下,对曹操采取了抑制的办法,作品反映出来的就只能是一个否定形象;而罗贯中的时代背景,也不容许他对曹大加赞扬;受封

26、建正统思想的束缚,曹操在罗贯中笔下不能翻飞为“诸葛亮”式的人物,诸葛亮要他来衬托。就这两方面来说,曹操的形象被塑造成否定人物,也势在必然。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曹操虽是奸诈,却也善良,并且,还为老百姓作了不少好事,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功不可没。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就应该以实为本,以虚为补充。罗贯中在塑造时也没忘了这一点,将曹操写成了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人物,说他简单,是说他可用一个字概括“奸”;说他复杂,是说他丑中有美,美中有丑,恶中有善,善中有恶,让人捉摸不透。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时,就只读到了简单的一面,怪不得有那么多人喊为曹操翻案,看来,我们还需再读一遍,去体会罗贯中写曹操这个人物的苦衷。参考文献: 1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光明日报;2曹旭诗品集注,古籍出版社;3曹操曹操集,中华书局;4陈寿三国志,古籍出版社;5 罗贯中三国演义,古籍出版社;6姜洪、姜海曹操爱才,文史天地;7上官一线曹操起家智典,中国文联出版社。1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