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题库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333247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题库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题库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题库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题库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题库参考答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17 / 17 20150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名词解释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红4)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2. 混合所有制经济(红4)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参股、持股,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态。3. 市场经济(红8)是以市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

2、,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4. 市场机制(红8)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5. 渐进式改革(红8)我国实行的改革方式,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是按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我国没有从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体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6. 制度(红31)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和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制度包括三种类型,即宪法秩序、制度安排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7. 所有权(红

3、17)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标明主体(所有者)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8. 占有权能(红17)是指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9. 使用权能(红17)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的性质,依其用途而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10. 收益权能(红17)是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11. 处分权能(红17)是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它所反映的是人在

4、变更财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12. 交易费用(百度文库+大纲53结合)Arrow首先提出了经济运行成本的概念,交易费用通常情况都是阻碍了市场运行,不过这个概念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张五常认为交易费用就是出除掉物质生产过程外的一切成本。在科斯定理中,交易费用可以理解为产权在市场交易中发生的费用。13. 产权(红17)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产权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14. 产权制度(红17)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15. 法人企业制度(红17)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

5、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法人企业制度的典型形态是公司制,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16. 股份公司(红17)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在股票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17. 公共产品(红17)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和可耗竭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18. 基础产业(红17)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两部分。19. 企业治理结构(红23)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配置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

6、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20. 代理问题(红24简答1)是指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经理人员作为出资人的代理人,除追求更高的货币收益外,还力图通过对非货币物品的追求实现尽可能多的非货币收益,如在职消费等。代理人利用授权追求非货币收益,使委托人的利益可能因此受损。21. 企业所有权(红23)作为企业治理结构客体的企业所有权首先表现为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与控股权合称为企业所有权。22. 内部人控制(红23)是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经济转型中逐渐掌握了大部分控制权,并且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与职工“合谋”完成的。内部人控制不符合我国实际。23. 企业共同治理(红23)贯彻了“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

7、是“共同治理”机制,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监督的相互制约。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银行代表等。24. 按劳分配(红27)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以劳动为尺度,在对劳动者创造的产品做了必要的扣除后,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25. 微观收入分配过程(红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过程被分为微观收入分配和宏观收入调节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在这一过

8、程中,企业取得收入的多少,既取决于其单个产品生产商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也取决于该部门生产总量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26. 宏观收入分配过程(红27)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再分配过程。它要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社会整体、长远发展需要,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27. 社会保障(红27)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一般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

9、抚和社会福利等组成。28. 经济增长(红31)一般是指更多的产出,它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N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来表示。29. 国民生产总值(GNP)(红31)是指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30. 国内生产总值(GDP)(红31)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31. 绿色GDP(红31)1993年联合国有关统计机构提出了生态国内生产总值“EDP”的概念,即绿色GDP,也就是在GDP的基础上减掉创造GDP所消耗的资源价值,

10、然后再减掉创造GDP所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32.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红31)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33. 可持续发展(红32)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进步,它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4. 二元经济结构(红35)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的共有特征。35.

11、 产业结构(红35)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依据一般分工或特殊分工形式,可将国民经济分为顺次发展的三次产业,及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或制造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36. “后起者优势”(红35)就是后期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较好,尤其是技术高度发达,这样它可以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纳新技术。37. 经济全球化(红38)从广义上理解,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代表着经济活动从国内向全球范围扩张的过程以及随之而出现的种种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改变过程。因此,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融合的过程,是各国经济活动从国

12、内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化的过程。38. 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红38)利用开放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趋势,基于劳动成本优势构建我国开放背景下的工业化模式。工业化与对外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了我国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基本内涵,即利用进口和出口突破国内工业化过程在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受到的约束。39. “看不见的手”(红42)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自由主义的政策思想,推崇市场机制的作用。他认为如果竞争是充分的,则每个人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自由选择会形成一种自然秩序,市场机制作为一个自由体系具有自发实现人类经济生活平衡的功能。这种功能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促使每个人去实现并非属于他原来意图的目标。

13、40. “市场失灵”(红42)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目标。41. 经济政策手段(红42)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方法。经济政策手段具体包括经济手段(财政政策手段、货币政策手段)、行政管制手段、经济法制手段和制度约束。42. 财政政策手段(红42)财政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这些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或称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财政补贴政策。43. 货币政策手段(红42)货币政策的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

14、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44. 行政管制手段(红42)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令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等。45. 经济法制手段(红42)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规范经济活动、保障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简答题1. 简述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大纲21)(1)坚持直面现实的研究态度和方法,也就是说,当理论和实践相冲突时,让理论服从现实,而不是让现实适应理论;(2)理论联系实践应该是适应时代的要求的经济

15、学创新的基本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4)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5)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学术思想来源、学术队伍及学术观点的开放性;(6)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拜托传统政治经济学重规范轻实证、重定性轻定量、重演绎轻归纳、重结论轻证明的旧轨迹,实现经济学方法的创新。2. 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红4)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未来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2

16、)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不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造成了阶级对立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消灭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生产力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力量,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未来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而且是社会成员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4)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作家看来,商品经济是与私有制相联系的。一旦消灭了私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商品生产将退出历史舞台,整个社会生产

17、由计划调节。(5)在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马克思(在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把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在低级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3. 简述社会主义出击阶段理论的含义和意义。(红5)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两层含义,既要明确我国社会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我们反对“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此作为我们制定路线、

18、方针、政策的依据。确认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使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中国,真正要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红5)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事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

19、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补充。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相互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竞争在所有制形式的选择上也发挥着优胜劣汰的作用。股份制为不同所有制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企业组织形式。5. 请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红9)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的经济形态,它不反映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属性。其特征:(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通过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来确立排他性产权,资源配置的权力与行为人拥有的资产量成正比。对于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至关重要

20、。(2)决策分散化 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是由各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自主进行的。他们独立决策,并对决策的后果承担责任。(3)自由和平等竞争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它承认经济主体具有契约自由,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共同的规则和法律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他们具有择业自由、消费选择自由、交易自由等。(4)价格协调微观政策 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的领域和商品生产上。价格作为现实资源稀缺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它能够自动协调微观政策。6. 什么是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红12)华盛顿共识最初是由曾经担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约翰威廉姆森

21、提出来的。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发,又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日益被国际社会认可,作为直接挑战“华盛顿共识”并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北京共识”愈益被国内外学术界所广泛关注。“北京共识”包换三个重要原理:一是创新的价值;而是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三是自主发展理论。7. 请比较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红13) 激进式改革方式的基本内容:第一,政治民主化多党制;第二,经济上全面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第三, 经济政策上采取休克疗法一揽子改革方案,在很短时间内由市场价格替代计划价格,让转制后的企业马上

22、接受价格 机制的考验,从而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中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的,或者说是在社会主义先发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只能是渐进的改革。渐进式改革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即改革的推动者与组织者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列构成的,权力中心根据下级包括企业传递上来的改革需求形成改革方案,然后通过各级党政系统贯彻实施;第二,增量改革,即在基本不触动原来的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第三,先试点后推广,以便在改革的不可逆转性与改革的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23、。8. 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红13)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即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利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是由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和力量对比。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特点:(1)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速度、次序和方式的主导力量。(2)政府主体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关系的行政系统构成的。权力中心凭借行政命令,法律规范和利益刺激,自上而下的规划、组织和实施制度创新。(3)潜在的制度收益出现会诱发微观主体的制度需求,但只有档权力中心的制度收益大于成本

24、时,实际的适度变革才能发生。政府主体和微观主体制度创新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是不同的,两主体之间难免产生利益摩擦。(4)在不确定性和制度供给不足的条件下,为了控制风险,权力中心为制度创新设置了严格的进入壁垒,微观主体只有得到权力中心的认可或授权才能进行制度创新。(5)通过建立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意识形态,减少新规则实施中的阻力,降低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9. 为什么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红18)马克思从两层含义上论述所有制范畴:一是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二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经济关系的所有制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这种占有关系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25、过程中。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它表示的是占有主体对占有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有方式,经济上的占有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意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所有制关系的变动必然反映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上来,使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和所有权关系相适应,而所有权制度的变化又反过来为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创造一定的条件。所以,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10. 什么事产权?产权明晰

26、化的含义是什么?(红18)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产权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产权明晰化首先是产权归属明确。产权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归属明确意味着产权主体对所拥有的财产价值具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其次,通过法律制度充分界定当事人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够做什么的行为边界,并对产权实施有效保护。明确产权关系,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因此产权模糊通常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如果产权归属不明确,没有人对资产的价值具有排他性所有权,必然产生搭便车行为;二是产权的保护是低效率或无效的,即法律制度不能充分界定当事人能够做什么或者不能做什么的行为

27、辩解,主体的各项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11. 法人资产制度有哪些主要特征?(红19)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法人资产制度。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对法人财产拥有法人财产权。法人资产制度具有以下特征:(1)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企业只有在法律上成为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才能独立地承担财产责任。(2)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以出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3)股票自由让渡。这种转让并不影响公司财产的完整性和独立运行,不会对公司产生约束。这是股东行使所有权的一种方式。(4)界定经营者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企业法人代表机构只能由出资人选出并代表出资人的根本利益,由对外代表公司、对内执行业务的常设机构来代表,股

28、份公司中是董事会。经营者在法人代表机构的授权下具体执行经营业务。(5)合理有效的所有权约束。(6)有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7)必要的外部约束。一是市场约束(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的有效竞争)对经营者经营行为的约束;二是法律约束,通过法律体系建立法律规范。12. 什么是代理问题?请阐述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红24)在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函数不一致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产生了代理问题。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经理人员作为出资人的代理人,除追求更高的货币收益外,还力图通过对非货币物品的追求实现尽可能多的非货币收益,如在职消费等。代理人利用授权追求非货币利益,使委托人的利益可能因此受损。

29、道德风险是代理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所谓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从事经营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为控制道德风险,需要设计一套对代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分布具有不对称性,设计激励约束机制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除非通过支付货币或者某种控制工具作为刺激和代价,否则委托人就不能了解代理人所属类型的信息。因此,获得代理人行为的信息是设计最优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条件。委托人主要通过对利润指标的度量、利用股票市场的度量和直接的行为度量等来了解代理人行为的信息。为使委托人的期望收益最大化,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必须同时满足激励相容约束和个人理性约束

30、或参与约束两个约束条件。刺激一致性约束:机制设计理论中“刺激一致性约束“是指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要能诱使代理人自愿的选择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谈定的合同。个人理性约束或参与约束是指代理人在接受合同时,能够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接受契约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代理人“不接受合同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由他面临的其他市场机会决定。如果机制设计满足刺激一致性约束,该机制就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可操作的机制设计满足了个人理性约束,那么它就是可行的,并可使激励约束机制处于最优状态。13. 什么是代理成本,如何降低代理成本?(红24)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由于代理人与委托人效用函数的不同,从而导致一

31、定的代理成本。包括:向代理人支付的薪金、奖金等;代理人追求非货币物品所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由代理人决策与其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代理成本的大小与监督和约束的难易程度及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的一致程度有关。合同越是完整,代理成本就越低,但带来的约束成本就越高。代理成本与约束成本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从理论上,委托人应使成本控制在代理成本和约束成本之和最小的水平上。为控制代理成本,要在充分获取代理人行为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边际代理成本等于边际约束成本的原则设计最优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而降低代理成本。此外,可以通过市场制度的完善降低代理成本:(1)经理市场的竞争

32、对代理人的约束;(2)产品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3)资本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14. 请阐述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治理结构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红25) 我国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政企关系的市场化和契约化来实现权责利的再分配,政府赋予经营者很大的经营权,并监控经营者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有别于内部人控制的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具有如下特征:(1)通过企业主管部门和经营者之间一对一的谈判确定企业所有权的分配,经营者的自主权由政府直接授予。(2)经营者一旦获授权,便可独立行使决策权,政府则通过晋升、收入和精神鼓励等激励经

33、营者。(3)经营者作为企业法人代表,在企业所有权的分配中处于支配地位。(4)由企业主管部门充当经营者的监督者,以保护国有产权。(5)政府监督经营者的主要手段是任免经营者和参与或干预企业重大决策。这种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缺陷:(1)对经营者只有激励没有相应的惩罚手段;(2)只有单向权威没有多边制约;(3)个人决策、集体负责的后果是企业内部没有真正的风险承担者;(4)信息资源及其衍生的决策和监督资源的浪费,债权人、职工的合法权益被忽视。15. 简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红27)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阶段劳动的

34、社会性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一方面生产资料由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处于平等的地位,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占有而占有和支配他人的劳动成果,劳动成为获取社会产品的唯一根据,因此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分配领域中的实现形式。另一方面由于存在旧的分工,劳动能力还是劳动者个人的“天然“特权。劳动者创造的产品在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后,必须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是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分配原则,是对各种剥削制度的否定。 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因此不需要经过价值形式实现,因为劳动具有直接社会劳动的性质;是通过劳动权形式,在社会范围内直接按劳动标准进

35、行按劳分配。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条件分配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如何?(红28) 收入或产品的分配取决于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条件包括生产的物质条件即客观生产条件和生产的劳动力条件或主观生产条件。在我国现阶段,客观生产条件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涉及公有制生产条件的分配和非公有制生产条件的分配。客观生产条件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相应要求多种分配方式与之相适应。 从主观生产条件看,劳动力以何种形式参与生产,直接影响收入分配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情况并没有完全去年消除,因为私营经济的存在意味着生产的一些物质条件依然以资本的形式掌握在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手中,另有部分社会成员仅仅

36、拥有劳动力条件,主管生产条件采取劳动力商品的形式并通过劳动力的买卖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对于劳动力的拥有者来说,收入分配是建立在劳动力等价交换基础上的。公有制经济中客观生产条件和主观生产条件的占有是由差别的,尽管客观生产条件是共有的,但由于存在旧的社会分工,社会不得不承认,劳动者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分配只能建立在劳动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基础上。结果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仅存在着建立在劳动力上商品等价交换机出上的收入分配方式,而且存在着建立在劳动者等量劳动相交换基础上的分配方式,两种方式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此外,在生产的物质条件和劳动

37、条件都由个人直接占有和控制的个体经济中,劳动者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生产,其收入的多少直接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好坏和劳动者自身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即主观生产条件的状况。 生产条件分配还有一个生产条件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问题。生产条件总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机制分配于不同的生产部门和领域,其分配渠道和分配机制的不同,同样影响收入分配的方式和收入分配的结果。在分配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和资产都有了自己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要素所有者和资产所有者以要素价格形式参与收入分配,从而导致收入分配的多样化。17. 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红28-29)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38、,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中,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包含两种含义:首先,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的实质就是以劳动为尺度 进行收入(或者消费资料)的分配,劳动者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因此按劳分配中通行的是劳动标准。与之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通行的则是所有权标准,要素所有者依据其对生产要素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从社会范围来看,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39、结合,其实质就是两个不同分配标准即劳动标准语所有权标准的结合。其次,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时按劳分配实现形式与按要素分配实现形式的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都是要借助于价格机制来实现。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来说,要素的市场配置过程,既是所有权的交易过程,同时也是所有权的实现过程,在这里按照要素分配就是按照所有者提供的要素和要素的价格来分配,这种分配是建立在等价交换机出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等量劳动相交换不仅不能脱离等价交换,而且必须借助于等价交换来实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收入分配方式能够相互渗透,相互

40、影响,相互补充,这有助于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结构。18. 请阐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不同含义。(红32) 经济增长是产出的增加,用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更多的产出,而且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如结构变革、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等。19. 为什么人均GDP或GNP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红32) 人均GDP或GNP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它没有反映分配情况;人口增长如果与产出增长相当或大于产出增长率,可能影响发展,特别是人口基数大的国家;汇率

41、因素及“非市场“的产品和劳务影响,使其往往缺乏国际可变性;没有反映获得产出的代价如环境污染等,也没有反映社会福利状况;不能反映生活质量。(作为经济总量指标,人们批评最多的一般是以下几点:它不能衡量社会成本,不能衡量增长的代价和方式,不能衡量效益、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不能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更不能衡量诸如社会公正、快乐和幸福等价值判断。)20. 为什么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有赖于制度创新?(红32) (1)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生产的外延扩大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即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2)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体制之间是互为条件,相

42、互制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同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由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评价和衡量的,而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制创新。 体质或制度因素之所以影响经济增长、制约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因为体制的变化具有既改变收入分配,又改变经济中使用资源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体制的这一功能与体制影响人们的选择行为有关。体制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设置了行为规则(包括正式的如宪法、成文法、契约制度;非正式的如习惯等),从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人规定了约束条件。约束条件的改变,影响人们的选择行为。体制创新可以通过建立新的激励活动力机制,

43、激发行为人参与交易活动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推动经济增长。有助于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伦理道德规范,当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有助于克服经济活动的机会主义或搭便车行为时,它就能以较低的激励成本调动行为人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增长。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 可见,体制不仅决定经济增长的绩效,而且决定着经济增长方式。21. 简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红32-33) (1)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即坚持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运动和谐发展,并最终服务于人的原则。坚持性原则的核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发展。 (

44、2)公平性原则(Fairness)。可持续发展强调每一时代的发展应该追求两方面的公平: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及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的生活的愿望。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性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平等。要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3)共同性原则(Common)。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体现了在国际发展事务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具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45、,世界各国应力求平等合作、共同协调发展的思想。它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是应该共同遵从的。这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在维护国家主权,争取平等共同发展方面的历史性胜利。22. 简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的特征及其成因。(红35-36)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农业严重落后于工业和其他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乡消费水平悬殊。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1)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引起的生产率水平差异。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主要通过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实现积累。(2)传统经济体制造成的城乡分割,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3)非农业生产

46、发展政策扩大了二元差距。国家投资于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产业,对农业及农业相关产业的投入不足。23. 简述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红36)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 (1)社会需求。需求结构,包括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结构、个人消费结构、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和投资结构等。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市场导向。 (2)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 (3)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影响资源配置方式;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状态。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保障。 (4)资源供给。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等的

47、供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物质基础。24. 请阐述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红37) 技术创新不仅引起经济增长,使人均产出及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导致生产方法机械化和自动化的进步和经济结构的演进。 发展来自创新。创新把新的生产条件或新的组合引进生产过程,使生产过程发生革命性变革。创新改变生活方式,引起生产结构、产业结构的变革。 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联系密切。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力量是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竞争程度产生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使创新者能在竞争中获得较多利润);企业规模影响技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规模的大小(规模愈大,开辟的市场会愈大);垄断力量影响技术创新的持久性,垄断程度越高,对市场的

48、控制力越强,创新就越不容易被人模仿。 技术变化的第三阶段是创新的扩散或传播。这种扩散或传播引起产业技术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联系的变化,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无论是技术创新的国内扩散还是国际传播,要使新技术得以实际运用,还需要一定的条件。25. 简述现代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性。(红38) 经济开放是指经济体系通过产品、服务、技术、要素等的流动与外界发生联系。 分工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工中蕴藏巨大好处,由分工带来的生产效率的调高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是分工过程中同样内生出各种会阻碍分工发展的矛盾。为了解决分工和专业化的内生矛盾,交换成为一个必然选择,交换是解决专业化分工内生矛

49、盾的必要手段。有效完成交换过程有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两种不同选择。 从分工到生产率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主线,也是现代社会永恒的主题。为了解决专业化分工内生的矛盾,必须借助于市场交换机制、并不断提高市场交换的效率,由此衍生出日益复杂的市场体系和围绕着市场机制的各种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市场在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证明了市场在规模和流动性上存在“或值效应”。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和相当流动性之后,市场才能存在下去,市场的效率优势才能发挥出来。流动性过低、规模过小的市场,旺旺会因为一些偶然的冲击而消失,进而使分工无以为继。市场的本性及其与分工的互动关系,都决定了市场具有内在的开放冲动。26. 简述

50、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红39)广义上,经济全球化代表着经济活动从国内向全球范围扩张的过程以及随之出现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改变过程。是生产再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人员流是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实现经济互动的四个基本途径。国家间的经济互动是以产业转移为纽带而发生的。从资源流动和配置的过程看,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27. 简述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红39)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渐进开放,我国从“进口替代”转为“出口导向”,再到全面开放。我国通过开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

51、沿江、沿边开放、内陆省市开发区等,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无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举办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边和沿江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通过多种渠道开放:通过举办外资经济、对外贸易、引进技术和外资、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国际旅游、跨国经营等,使国内经济面向世界,与世界经济接轨。 在多领域开放: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开放,把开放从能源、交通灯基础产业到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等。 加

52、入WTO,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过一系列体制改革和更加趋于市场导向的政策措施改革,我国在市场准入、国内措施、外资待遇、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进展迅速,对外开放全面深入。28. 简述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红43)经济政策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可以归结为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和分配公平化。这些基本目标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效率、增长、稳定。效率即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政策的实施应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投入要素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是实现增长的途径。在促进增长的同时,应避免经济波动,促进就业、收入、物价的稳定。第二,经济福利。效率、增长都服从于增进经济福利,或者

53、说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的生活需要。这包括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文化需要。第三,分配公平。收入分配要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结果可能会引起收入的重大差别。再分配必须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为目的、避免社会矛盾计划。29. 简述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红44)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是由基本目标引出的,并作为实现基本目标条件的派生性目标。我国经济发展中,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国际收支平衡。30. 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之间冲突主要发生在哪些区域(红44)经济政策目标体系是由不同的具体政策目标构成的,在这一体系中,有些目标具有独立

54、性,而某些目标之间存在关联性,既可能是互补关系,也可能是交替关系。还有互补转向冲突,以及因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的冲突等。在经济发展中,经济政策布标之间冲突主要发生在以下区域:第一,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为推动经济增长,要增加投资,这需要降低利率,或降低实际工资率,降低利率需要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实际工资需要提高物件水平,这样必然同稳定物价相矛盾。而为控制物价上涨,实行银根紧缩,往往引起经济滑坡,造成衰退。第二,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目标,通常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而这会导致物价水平上涨;为抑制通货膨胀,需要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

55、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压缩投资规模,这又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这种交替关系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第三,平等与效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平等指社会成员收入均等化。效率指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实现效率,分配上必须事项按贡献大小分配,而由于人们的劳动能力、经济条件和机会等方面存在差别,因而分配结果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而为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均等,就需要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低收入者手中,这可能产生两方面的后果:一是高收入者因缺乏足够的刺激或动力影响效率的提高;二是低收入者可能形成对这种再分配收入的依赖,从而降低其努力提高效率的积极性。第四,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的交替关系。国内均衡主要是指国内实现充

56、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状态,国际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实现充分就业会提高工资率和国内收入水平,这会通过两方面影响国际收支:工资率的提高,提高了产品生产的成本,这会减低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对商品需求增加,在物价稳定的情况下,不仅会使一部分原本用于出口的产品转用于国内消费,而且增加进口的压力。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弥补赤字:就要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以增加外汇储备;而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为消除国际收支赤字,抑制国内需求,又不利于国内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除以上外,还有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冲突、资源合理配置目标与地区、部门平衡

57、发展目标之间的冲突、物价稳定与满足公共需要目标之间的冲突。论述题1.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大纲18-19)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30年来发生了重大进展,伴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和国际化的不同阶段,社会主义理论的主流发展倾向也呈现出不同特点。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计划与市场关系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第三阶段:以产权改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呈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第一,从只关注生产关系的同时十

58、分关注资源配置。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只包括生产关系。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除了继续关注生产方式以及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外,更加关注一个社会如何配置稀缺资源,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 第二,从封闭式的一花独放到开放性的百家争鸣。经济学界除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使其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之外,还开始引进西方经济学的某些流派,以改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范式。 第三,从纯理论推导到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学界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直面经济

59、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第四,从单调的分析方法到多元化的分析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在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经济学界开始把范式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2. 请阐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红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和其他国家成败得失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一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

60、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从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制定了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基本矛盾和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体制改的目标、原则,解决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任务、动力、战略和前途等问题。(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形成了一套包括改革性质、改革目标、改革内容、改革方式、改革战略、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等在内的经济改革理论。(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与市场净的关系问题是

6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5)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收入分配标准由单一劳动标准改变为劳动标准和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多种分配方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6)对方开放的理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标、基本内涵、总体思路、模式选择和根本动力,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

62、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3. 请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红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具体而言: (1)以公有制为主体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要居主体地位。即公有制经济下不仅要 要保持量的优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还要更注重质的提高,也就是通过不断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 (2)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其中,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结构中占比最大部分,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有效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对于发挥社

63、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发展国有制经济的总原则是: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整体素质。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所有制经济对于取消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混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对于其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我们也应十分重视。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也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不仅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同市场经济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很多竞争领域,都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因此,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