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绪论习题.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330327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 页数:82 大小:17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马克思主义原理绪论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绪论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绪论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绪论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绪论习题.doc(8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绪论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名列榜首的是(C)A、列宁B、爱因斯坦C、马克思D、毛泽东2.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C)A、18世纪末 B、19世纪初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3.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在于它的(B)A、实践观点 B、立场、观点和方法 C、矛盾学说 D、阶级斗争理论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D)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D)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

2、义 C、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6.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基石的是(A)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实践观点C、矛盾学说 D、阶级斗争理论7.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D)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理论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D、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8.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是(C)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

3、矛盾运动 D、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 9.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0. 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他思想理论体系的最鲜明特征是(A)A、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C、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D、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 机统一11.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消灭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B、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C、

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始终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B)A、始终坚持以消灭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根本 目的B、始终坚持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始终坚持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D、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C、坚持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D)A、实现自由民主 B、实

5、现民族复兴 C、实现世界大同 D、实现共产主义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C) A、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B、重在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 C、理论联系实际 D、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二、多项选择题1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BCD)A、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发展的观点和 学说体系B、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C、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D、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ABC)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6、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条件的有(ABCD)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 B、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实践 C、马克思、恩格斯亲身参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继承与创新4.19世纪30-40年代,标志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工人运动主要包括(BCD)A、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B、英国宪章运动C、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D、法国里昂工人起义5.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BD)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启蒙思想 D、法国和英国的空想

7、社会主义6.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有(CD)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7.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BD) A、黑格尔 B、大卫李嘉图 C、费尔巴哈 D、亚当斯密8.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CD)A、昂利圣西门 B、威廉配第 C、沙尔傅立叶 D、罗伯特欧文9.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理论著作是(AD)A、哲学的贫困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共产党宣言10.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是(BC)A、唯物辩证法 B、唯物史观 C、剩余价值论 D、劳动价值论1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集中体现在它的(ABCD) A、哲学基础 B

8、、理论品质 C、政治立场 D、社会理想12.“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这一论说的含义是(AC)A、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B、哲学以无产阶级为物质手段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理论指导D、无产阶级以哲学为精神手段1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BCD)A、高度的创造性 B、严格的科学性 C、坚定的革命性 D、自觉的实践性三、名词解释题1、 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四、简答题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在实践中又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3. 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

9、主义? 五、论述题1、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1、 答: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因是:(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它指导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是对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创新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4分)(2)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体现了崇高的社会理想。(4分)(3) 结合实际展开论述(2分)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 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 这样

10、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阶级性是相容的,因为它代表的是工人阶级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这种阶级性同时也体现了它的科学性。(1分)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他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2分)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11、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2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4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

12、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本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1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C)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

13、统一性问题C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4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D) A唯心论 B二元论 C诡辩论 D不可知论5把金木水火土看成万物本原的观点是(D)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6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实践性 B运动性C物质性 D客观性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8.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

14、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9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0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11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物质生产实践 B科学文化实践C社会政治实践 D阶级斗争12“意识在任何时候都

15、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A) A反映论 B.不可知论 C先验论 D唯心论 13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C) A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B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 C社会实践 D必要的物质手段和条件14.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16、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6 对发展的实质的确切理解是( D) A事物的不断运动 B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联系和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7.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8.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19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指:(B) A人们在逻辑思维中所产生的矛盾

17、B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C事物之间的斗争性 D事物之间的同一性 20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2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22下列现象中属于辩证否定的是(D )A昆虫被踩死 B禾苗被太阳晒死C麦粒被磨碎后给人吃掉 D稻谷种在田里发芽生长、开花结果23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C )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8、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2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25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B )A本原和派生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26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D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2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普

19、遍性和复杂性 2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 C )A根本属性 B运动方式 C存在形式 D时空坐标2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B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共性和个性30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C )A 直线性与循环性的统一 B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C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3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D)。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3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 A.事物变化范围的大小 B.事物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D.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3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的存在 D.设想不运动的物质3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D )A.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

21、系问题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2下列关于时间空间的正确说法是:(ABC) A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B时空都具有客观性 C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D时空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有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B)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

22、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4下列关于物质和运动的正确说法是:( ABCD) A物质都是运动的 B运动都是物质所作的运动 C 脱离开物质的纯精神运动和不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BC)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6实践活动的特点有:

23、(ABC) A客观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主观性7.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ABC)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8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三次有决定意义的转变是:(ABD) A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C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意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D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9.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

24、.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10.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是指(ABC)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11.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者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1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 A.矛盾双方在相

25、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3.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B)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14. 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D)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5.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CD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

26、到新物种的变化16.辩证的否定是(ABCD)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17.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BD)A .激变论 B.直线论C.庸俗进化论D.循环论三、名词解释题1、物质 2、 实践 3、 联系 4、 发展 5、 规律 6、 矛盾四、简答题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如何? 2、 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4、 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是什么? 5、 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6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论述题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试运用这一

27、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 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 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形成和发展中国

28、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开辟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保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不断得到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不断得到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不断趋于完善,三者高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2、 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 1、通过前一段时间对马克思基本原理这门课的学习,使我懂得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

29、必须要以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原则为依据,必须尊重客观规律。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才能实现中国梦。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二)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才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3、在这个充满竞争、充满压力的知识经济

30、时代,青年人的聪明才智,社会的大熔炉为每一位有志有才的青年提供了实现各自中国梦的机会。一份耕耘自当有一份收获,为了梦想,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奋斗就能获取属于自己的“中国梦”。4、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我们发挥青年自身优势,发扬勇于创新、勇挑重担的工作作风,用辨证唯物主义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指导工作学习。5、青年的优势体现在接受新鲜事物快,上手能力强,敢于创新等几个方面,它的体现还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积极主动,以小改革、小创新带动大改革、大创新。这样我们就有了更强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不仅能为“国家梦”作出贡献,并且也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3、联系中国特色

31、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

32、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

33、躬行。”这是在强调( C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4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反映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

34、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8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地质队员探矿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 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11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这种

35、反映形式属于(B)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1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1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C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1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 D )A调查研究

36、、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15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 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6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D )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C认为理性

37、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1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9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20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38、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 D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 D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23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 D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24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D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认识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2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法( C )

39、A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B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观性C前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 D前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26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C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C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27.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D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

40、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28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29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二、多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BCD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2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

41、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BD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3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B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C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4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

42、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说明( ACD )A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只注重认识世界,忽视改造世界B哲学的任务只是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C哲学不仅要认识现实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不可分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5感性认识是(AB )A认识的初级阶段 B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C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6理性认识是(ABD )A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 B认识的高级阶段C生动形象的认识 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7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AB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43、有质的不同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8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ACD)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B要有鲜明的效果C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D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ACD )A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前提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高1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BD )A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B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和前人为直接经验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排斥的

44、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促进的11属于人类的基本实践形式有( ABCD )A学生读书 B农民起义 C运动员训练 D宇航员探究火星的奥秘1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BC )A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C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的形式也是客观的13犯错误是难免的,因为(AB )A人的认识过程是复杂的 B人的认识过程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C人的认识有预见性 D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因人而异14真理都是具体的,因为(ABC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C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 D真理是包含谬误的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ABCD )A实践具有普遍

45、性品格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C由真理的本性决定 D由实践的品格决定16“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成为真理”就是说(AC)A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C有用就是真理 D真理与谬误有确定界限17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主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是( ACD )A实用主义的观点 B旧唯物论的观点 C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18“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说明(ABCD)A人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B人的认识运动是辩证发展的过程C人的认识运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19相对真理是指(AB ) A真理是对物质世界的一

46、定领域的正确认识 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C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真理包含谬误2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ABC)A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 B人类的能动性的活动C人类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D人类的精神活动21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在画家眼中是色彩与风韵,在植物学家眼中是形态特征,这是因为(ABC )A人的感觉受理性支配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认知结构影响感觉活动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22科学家对1994年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和准确的预报,说明(ACD)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经可以预测一切天文现象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

47、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23有科学家认为“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说明了( CD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C自在自然的世界正日益转化为人化的自然 D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2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ABCD )A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认识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实践C认识是思维对存在无止境的接近 D人的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25“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说明精神力量(ACD )A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 B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源泉C精神力量对社会实践有巨大

48、的反作用 D为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26“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说明(CD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D真理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历史和逻辑的统一27旧唯物论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BC )A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C否认认识是辩证发展过程 D否认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28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BCD )A认识对实践不起推动作用 B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C实践不断积累感性材料 D实践锻炼主体的思维能力29割裂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ABCD)A唯心主义

49、B教条主义 C经验主义 D或“左”或“右”的错误30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物质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整个19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地位。但是1897年电子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这时,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献词中声称:“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电子再不可分了。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以上这段材料说明了( ACD )A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具体表现 B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C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只能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近似正确的反映D任何科学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31马克

50、思说,人“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人的食物”,这说明( ACD )A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 B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某物的属性为标准C主体的需要及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具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的内 在尺度D具有客观需要的现实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32 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领导群众”相一致的哲学基础是 (AB)A 辩证法的“个别一般个别” B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C辩证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D认识论的“认识实践认识” 三、名词解释题1、反映论 2、 认识 3、 真理 4价值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

51、界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的活动。缺乏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的特点是: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2、 认识世界

52、和改造世界的关系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人类世界是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的。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3、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如何? (1)创新,从认识论上概括,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认识上的新飞跃,依据新的实践和事实探索新的规律,提出新发现,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检验标准,理论创新要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理论创新也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