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XX区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2.0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33157833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96 大小:3.4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最新XX区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2.0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最新XX区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2.0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最新XX区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2.0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资源描述:

《最新XX区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XX区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2.0(9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品资料XX区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2.0.xxxx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XXxx有限公司二一xx年三月目 录第一章 项目整体概述1.1. 编写依据1.1.1 相关政策(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发办【2002】17号文);(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发办【2003】27号文);(3)中办发2004 34号(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4)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通知(国信【2006】2号);(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

2、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18号);(6)电子政务保密管理指南(国保发【2007】22号);(7)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等四部门关于印发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公通字【2007】43号);(8)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发201111号);1.1.2 技术标准(1)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一部分总则;(2)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二部分工程管理;(3)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三部分网络建设;(4)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四部分信息共享;(5)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五部分支撑技术;(6)电子政务标准

3、化指南第六部分信息安全;(7)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编制规则GB/T 19486-2004;(8)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和运行管理规范GB/T 21061-2007;(9)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GB/T 21064-2007;(10)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GB/T 21063.1-2007;(11)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2部分技术要求GB/T 21063.2-2007;(12)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3部分核心元数据GB/T 21063.3-2007;(13)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4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GB/T 1063.4-2007;(14)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5部分政务信息资源标识

4、符编码方案GB/T 21063.5-2007;(15)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6部分技术管理要求GB/T 21063.6-2007;(16)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GB/T 21062.1-2007;(17)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2部分技术要求GB/T 21062.2-2007;(18)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3部分数据接口规范GB/T 21062.3-2007;(19)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4部分技术管理要求GB/T 21062.4-2007;(20)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21)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GB/T 19487-2004;(22)信息安全技术

5、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0-2006);(23)信息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2-2006);(24)RFC2547bisBGP/MPLS虚拟专用网(VPNs);(25)RFC2917核心MPLS IP VPN体系结构。1.2. 效益及风险1.2.1 社会效益通过本项目的建设,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如下:(1)统一社会管理思想认识,加快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变,提高管理和服务工作效率,健全社会管理体系;(2)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居民满意度、居民生活质量,丰富社区资源,改善服务手段,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健全综合性社会服务体系

6、;(3)促进社会资源整合,明确各级职责,创新社会管理体制;(4)充分发扬民主,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进一步提升社区自治能力;(5)提升公共资源共享水平,支撑XXX社会治理;(6)创新管理制度,推动专业队伍建设,营造就业机会。1.2.2 经济效益本项目为XXX重大民生项目,为非盈利性社会事业单位项目。为XXX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如下:(1)整合共享了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提高了社会管理信息资源综合应用水平,提升了城市数字化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2)充分利用XXX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果,采用集约建设模式,避免了重复投资;(3)提高了政府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善环境,吸引大量企业投资

7、和入驻;(4)利用开放平台,吸引社会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发展。1.2.3 项目风险根据系统建设风险分析理论,项目风险包括资金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推广风险、效益风险、实施风险和安全风险。(1)资金风险XXX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本项目,本项目所需资金从区委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专项经费中列支,项目资金有保障,无资金风险。(2)管理风险XXX综治办为项目的建设单位,将通过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引进人才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在国家和市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做好本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维工作,坚决贯彻国家和市有关部门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各项指示精神,以市场化的模式,树立“服务第一,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对内实行企

8、业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水平,降低管理风险。(3)政策风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4)推广风险新的应用需要用户逐步适应,存在一定的推广风险。应对措施: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充分运用项目的推广经验,并结合协作单位的强大市场推广能力,有效规避推广风险。(5)效益风险本项目的效益难以量化。本项目带来的政府运作成本节约、社会效益和政治影响难以用数据来量化,效益评估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政府本身难以

9、独立完成,这带来了政府电子政务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为规避这一风险,我们采取长期考察,动态评测的方法,建立科学的效益评估模型。(6)实施风险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将整合各政务部门的数据资源,由于在政策法规上没有明确保障,在建设过程中如何确保数据资源能有效获取以及建立长期、稳定的同步更新机制,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带来风险。同时,项目的实施还必须妥善处理项目计划、组织、控制和技术应用等问题,这需要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和融会贯通,管理跨度大,存在项目实施风险。为规避这一风险,需要XXX委、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数据资源的采集,同时在项目管理上采取专家指导,加强监理措施,实施规范管理。(7)安全风险本项目要求非涉密

10、政务信息要在政府部门间共享,同时要作为门户网站的后台支撑,这样不仅存在来自外部的别有用心的人非法攻击的风险,也存在来自内部的不完善的系统授权机制带来的风险。为规避这一风险,我们采取思想重视,两手同时抓的措施,把保护信息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采取行政和技术手段保证信息安全,在技术上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保证系统的安全性,防止非法的恶意攻击。第二章 现状与需求分析 2.1. 本次工程依托的信息化环境现状2.1.1 XXX区域概况XXX2.1.2 主要业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2.1 业务现状(1)XXX各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职能交叉,缺少一个整体的组织协调体系来整合部门的职能与资源,扎口对全

11、社会各项工作的管理,信息无法共用,数据无法交换,资源无法共享,领导无法及时获取社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无法对社会全局工作进行掌控、监督和管理。(2)在社会管理工作上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程序和方法,不能有效解决社会管理中深层次的问题。(3)现行体制导致每个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分兵作战:政法(综治)、公安(维稳)、司法(调解)、信访、民政各自形成独立的组织管理体系,部门之间信息不同,管理不能协同。2.1.2.2 存在的问题分析XXX在社会管理上还依赖传统方式,还存在着手段相对落后,基层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具体问题为:(1)信息采集环节薄弱。各部门、各机构建设的信息管理系统各自为政、相同的基础数据不同的采集

12、方式和管道相同的基础数据不同的采集方式和管道。基层工作人员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信息采集,不仅效率低下且反复采集报送,造成信息更新不及时、不准确。(2)信息共享效能不高。由于各独立的行政组织机构和信息化平台统一化要求的现实冲突,社会管理数据资源出现了明显数据指标口径不一、条块分割、信息流通停滞不前的局面。一些相互联系的数据资源被分割在不同部门的数据库中,信息资源权属单一,信息壁垒严重,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加之各部门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不一,部门之间的数据资源不对称、不完备和缺乏权威,数据资源使用范围狭窄,用途单一,重复利用率低,丧失了信息应有的流动性、共享性的特性。(3)资源整合度低。社会管理信息资源较多

13、,但广泛分散在多个部门和机构中,信息资源获取渠道复杂且存在重复,没有统一的数据资源整合平台。相关建设技术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大数据量分析和存储的要求,且信息横向不能开放、共享,降低了信息的使用效率。(4)信息研判滞后。信息研判仅停留在表面数据的分析、判断,缺乏对分散、孤立信息的归纳整理,不能从中发现带有规律性、苗头性的东西,未能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综合性、预警性信息,服务决策的效果不明显。从信息处理的范围看,信息研判仅限于单一信息系统内部估摸,缺乏从整体、因果、联系的角度,综合利用、研判各类信息。此外,信息采集录入、流转研判、利用反馈、评定等基础环节流转不畅,整体运行机制不强,不能有效地

14、将研判结果服务行政决策,限制了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5)社会管理仍比较传统,缺乏创新。人口流动不断加快,就业方式日益多样,而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新格局远未形成。目前,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大学生就业呈现多元化、大流动趋势,大量新成立的就业组织采取“非单位”的管理体制,使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公民社会开始形成,经济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难题,而社区服务组织和社会组织发育滞后,城乡社会管理网络建设没有健全,出现了许多管理盲区,出现无人管无人理的“社会人”,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压力。2.1.3 数据及信息资源现状2.1.3.1 数据现状(1)数据分散我国目前政务信息化总体上以政务部门所属行业为主,没有从

15、社会管理的角度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各政务部门分别拥有属于自己业务的数据,没有进行整合应用。XXX作为区级政府部门,各政务部门的业务数据主要分散在区级与市级相关部门中,没有进行整合。(2)信息壁垒从业务应用角度来看,各政务部门在办理业务时非常需要其他部门的数据作为支撑,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很少有部门愿意主动将自己拥有的数据共享出来供其他部门使用,业务部门无法打破信息壁垒,只好对数据重复采集、应用重复建设。(3)分割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对象,主要包括人、事、物、事件、组织等,目前这些对象数据分属于不同的政务部门,并没有将这些对象形成统一的标准对象,导致对象的属性不完整、内容更新不及时。(4)一致性差由

16、于各政务部门业务存在差别,每个部门由于管理的侧重点不一样,造成被管理对象的数据更新不一致,且缺少比对核实过程,单从数据准确性上无法界定谁对谁错。2.1.3.2 信息化现状目前,XXX基于电子政务网络运行了多个信息化应用,各部门也根据具体业务工作需求开发了专业应用系统(如市政、工商、质监、计生、卫生、司法、教委、民政、公安、环保等部门)。同时,全区通过互联网对外提供各种在线信息化服务,包括党务管理、政府信息公开、公众信息查询、网上政务、社区服务等。单位数据基本情况应用系统基本情况网络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公安局工商局质监局计生委2.2. 业务需求分析2.2.1 业务角色需求XXX社会管理业务主要包括

17、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涉及的角色有领导层、区级部门工作人员、镇/街道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网格人员、其他办公人员和公众用户等。 (1)领导层领导层主要关注工作总量情况和业务办理质量情况等方面,调阅查看各项业务开展情况和风险情况,从而掌握社会管理工作的整体态势和工作绩效,进行决策指挥。(2)区级部门工作人员区级部门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分配各项事务,进行事务的办理,督导事务处理过程,并反馈事务办理结果。(3)镇/街道工作人员镇/街道工作人员主要负责辖区内事务的办理,督导事务处理过程,并反馈事务办理结果。(4)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主要负责辖区内事务的办理,督导事务处理过程,并反馈事务办理结果。(5)

18、网格人员网格人员主要负责网格内事务的处理,采集、核实基础数据信息,并反馈事务办理结果。2.2.2 社会管理需求社会管理业务主要包括人口状况管理、市政管理、城市秩序管理、社会稳定、为民服务、困难帮扶等内容。随着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的模式变化,社会管理业务必须向精细化、主动化、全面化方向发展才能符合新模式的要求。而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通过网格化管理,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业务发展的新需求。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扁平化的社会管理需求。以网格化的社会管理模式,减少社会管理层级,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效率,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实施社会管理和服务

19、信息化。(2)支撑社会管理决策的需求。在政府制定各种政策和进行社会管理宏观决策时,需要得到科学、准确的依据,通过对社会管理的各类数据进行整合与挖掘分析,可以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3)协同处理社会事务的需求。目前各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管理格局,导致各类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信息无法共享共用,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整合各部门资源,协同处理社会事务,提高办事效率。(4)主动掌握基层民情的需求。实现社会管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需要主动掌握社区情况,如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等情况,才能为公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5)及时发现和解决社会矛盾的需求。掌握社区内现有的矛盾纠纷,分析问题产生

20、的原因,掌握发展趋势。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及时化解各类矛盾,防止社会矛盾激化。2.3. 建设需求分析2.3.1 标准规范建设制定信息化标准和技术规范是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重要基础工作,是XXX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的重要前期工作。信息化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要遵循“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方针,向上与国家提出的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化标准化体系接轨,向下突出XXX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的自身特点和需求,充分考虑XXX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的总体需求,构建符合实际的标准规范体系,整个XXX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的设计、开发、建设,严格遵循标准规范体系进行。2.3.2 数据库与

21、交换共享平台(1)数据库建设需求通过对各委办局单位进行数据采集,形成以人、组织、社会管理事务为核心的三大基础库,为社会管理系统提供运行支撑,同时,形成全区统一的、标准化的基础数据,为各委办局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2)交换共享需求为区级各委办局提供数据交换共享的平台与通道,建立起交换共享的接口规范,实现区级各委办局的数据共享,并提供交换共享的管理功能,包括对交换共享的资源管理、交换共享过程的监控管理、交换共享历史的追溯和审计等。2.3.3 基础支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是业务分析、构造、运行和管理监控的技术支撑体系,为各种业务的和非业务的需求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而这些技术解决方案应该是系统化、一体化的,

22、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应用软件系统的生命力,亦称为业务支撑平台。本项目基础支撑平台需要虚拟化软件将物理机设备进行虚拟化,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设备的扩展性,便于设备的集中管理。利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软件支撑上层应用,采用成熟的中间支撑软件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聚合,实现结构化数据资源、非结构化文档和互联网资源、各种应用系统跨数据库、跨系统平台的无缝接入和集成,实现业务应用的高效开发、集成、部署与管理。部署GIS引擎为平台提供基于空间的查询、定位、分析等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以满足信息管理的空间可视化需求。2.3.4 应用系统(1)宏观决策功能。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形成大量社会管理的相关要素

23、数据,建立数据分析,利用基础数据生成各类汇总报表,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2)事件处理功能。网格巡查员使用移动终端将网格中发生的各种事件采集并上传到各级网格中,按照网格分级和事件分级进行逐级处理和上报。(3)网格管理功能。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建立以网格为单位的网格管理系统,实现社情全摸清。2.3.5 终端系统终端分为管理侧终端与用户侧终端。管理侧终端包括数据中心管理终端和数据采集前置终端;用户侧终端包括电脑终端以及网格员移动终端等。2.3.6 网络系统本次工程网络系统建设具体需求如下:本次工程需要利用现有XXX电子政务外网进行部署,实现与相关委办局专网的联网,为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提供网络支

24、撑。2.3.7 信息安全系统对于数据中心的安全保护,通过单一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一个完备的体系,涉及多个方面。本项目需要从物理、网络、计算机系统、应用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安全保护。(1)物理安全需要在环境安全、设备安全、介质安全等方面提供防护措施。(2)网络安全需要从网络结构、网络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多方面加以防护措施。(3)计算机系统需要保护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4)应用安全需要对用户的权限和访问控制,保证数据的完整和保密。(5)管理安全需要制定必要的安全管理机制和措施。2.3.8 运行维护系统能够实现对网络、安全、服务器、存储等设备进行性能管理、故障管理、配置管理等管理功能。2.3.

25、9 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作为XXX统一基础数据与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的物理运行环境,数据中心建设需求为:(1)能提供XXX各政务部门服务器统一托管环境。由于XXX各政务部门现有机房设施条件差,扩展能力差,维护管理能力差,需要一个统一的运行环境来托管政务部门的服务器,同时也便于统一维护管理。(2)采购服务器与存储设备,为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提供数据存储与运行环境,为数据采集整合提供运行环境。服务器要求采用虚拟化技术,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还具有节约能源、节约场地、方便维护管理等优势。2.4. 信息量指标本次项目建设将包含全区35万的常住人口约10万家庭、事务处理等数据,实际数据量估算为:(1)人口基础库

26、:按10万常住人口家庭估算,包括人员的基本信息、家庭档案、教育档案、健康档案、法律档案等,按每家庭平均结构化数据存储空间2M,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空间100M,其他分类信息如党员、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等记录40万条,每条记录1M计算,实际需要空间为100000102/1024+4000001/102410360G,考虑未来5年内XXX居民人口的增长量以及采集信息的覆盖面更广,按每年增长10%计算,5年总计需要空间为103601.101.101.101.1015168G。(2)事件库:按日事件处置量100件,每件处置事件含图片或录音数据与结构化过程数据10M,按5年存储量计算,共需空间:1001036

27、55/10241782G。(3)其他数据如日志数据、元数据等估计20G,按每年增长50%计算,5年总量201.51.51.51.5101G估算。5年数据总量估算为:15168+1782+101=17051G。2.5.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1)性能指标在线用户数最大约1000人,网格员用户500人,预计总并发用户数约200人。 系统查看页面响应时间不超过2秒。 业务办理页面响应时间不超过3秒。 查询统计操作的响应时间不超过5秒。 简单报表生成时间不超过10秒。 复杂报表生成时间不超过30秒。 (2)可靠性指标系统支持一天24小时,一周七天,一年365天不间断运行。系统在连续运行中因软件故障导致停机

28、的次数一年不得超过4次,单次系统修复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3)扩展性指标系统应灵活适应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不至于因简单调整而导致得大量程序修改或推翻重来。随着用户数的增长及功能应用的增长系统应该能够保持足够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运行。为保障系统具有更好的伸缩性,能够支持集群技术。(4)易用性指标系统支持多种客户端设备,并能够自适应不同终端的显示分辨率。页面具有统一的风格、直观的示意、人性化的操作方式。系统具有丰富的在线帮助和提示功能,方便用户操作。第三章 总体设计方案 3.1. 总体设计原则本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先进性和可扩展性设计时充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可扩展性,以保证系统在

29、相当长的时间内能满足XXX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对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实际需要。(2)实用性和便捷性设计时应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用户需求的差异性,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便捷的操作方式和友好的用户界面。(3)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设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详细分析建设现状、建设需求和条件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设计方案,提出合理的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方案。同时,系统的建设还应考虑XXX现有电子政务系统已有资源利旧与整合,减少投资。(4)经济性与安全性XXX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数据都是比较敏感的工作数据,必须在现有资金预算的前提下建立相对完善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妥善解

30、决信息安全的问题,处理好经济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成本和效益。综合考虑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等各个环节应用的实际需要,在多方案论证和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既安全又经济的设计方案。(5)可靠性和合理性XXX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建设服务范围广、涉及内容多,需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设计时除了充分保证可靠性外,还应建设合理的运行维护管理模式及相关保障体系,为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6)需求主导,整合应用的原则以需求为主导,突出重点,认真分析系统流程,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资源,加强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3.2. 总体目标XXX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的总体

31、目标是以项目建设为契机,以“一个网络体系、一套应用系统、三个基础库”为依托,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有效整合各方信息资源,实现“人、地、物、事、组织”的网格化管理,从而带动XXX社会管理源头治理体系、动态协调机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实现XXX社会管理“精确化”、社会服务“人性化”,提升社会服务效能,并为XXX实现智慧城市奠定信息化基础。 主要建设目标是为政府社会管理良性有序运行提供基本手段和保证,促进政府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实现统一运维管理,并建立安全和运维保障体系。科学划分网格单元,

32、优化网格资源配置,构筑“区街道社区网格”的四级管理架构,以社会管理、基层服务为核心,实现管理服务工作的全员化、精细化、信息化、实效化。3.3. 建设内容(1)总体建设任务 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总体任务是建成“一个网络体系、一套应用系统、三个基础库”,以信息化为技术手段实现创新和社会治理。 构建一个网络体系,建成一个支持社会治理平台互联互通的综治网。建成一套应用系统,基于社会管理系统的政府工作人员、网格员终端应用。形成三大基础数据库,包括人口信息库、组织信息库和社会事务管理信息库;建成基础库数据资源的采集、整合、共享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标准规范体系与安全运维体系建设,构建社会管理系统的统一标准

33、规范与安全运维体系框架,逐步完成标准规范体系与安全运维体系建设。3.4. 系统总体架构总体目标建设包括一套网络、一套社会管理服务综合系统、三个基础信息库,分别包含了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与用户层、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体系、运行维护体系的建设内容。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如上图所示,总体架构从上往下分为用户层、应用层、支撑层、数据层、网络层,以及标准规范体系与安全运维体系。用户层:用户层指面向终端用户、多渠道的接入方式,包括电脑WEB端、智能手机终端等。应用层:应用层包括本项目建设的两大应用系统社会管理系统与社会服务系统,以及包括对两大系统业务运行进行监控调度的调度指挥系统。支撑层:支

34、撑层提供应用系统运行的支撑环境,包括操作系统、服务器虚拟化软件、数据库软件、WEB中间件软件、GIS引擎软件、ESB服务总线等。数据层:数据层包括交换共享数据库、核心业务库等。网络层:由XXX电子政务外网、移动网络组成,通过三种网络的互联实现各类终端、各种数据和各种应用系统等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信。基础层:基础层包括整个项目的硬件设施。采用虚拟化技术,本项目将建成以基础设施层与平台层服务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为上层应用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运维支撑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采用相应技术、权限管理手段和管理体制等,充分保证各种数据的安全。标准规范体系主要

35、是需要制定数据交换标准,规范工程相关数据的设计、存储、交换。运维支撑体系包括基于建设模式及运营方式上的保障体系,落实机构、人员和资金,制定一套长效的运营机制,规范系统的建设与运营管理。第四章 本期项目设计方案 4.1. 建设规模与内容本期项目建设内容及其规模如下:(1)标准规范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包括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基础类、数据采集类、质量控制类、数据建库类、数据交换类、系统建设类、信息服务类和系统安全类等标准。(2)数据库与交换共享平台建设数据库建设包括三大基础库,分别为:人口基础信息库:以家庭为基本单元,其规模覆盖XXX35万的常住人口;组织(法人)库:以各类组织为单位,包括工商企业、事业单位

36、、民间非企业组织等;社会管理事务信息库:其规模涉及全区社会事务管理类。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设主要实现基础数据的采集与整合、共享,为全区各委办局提供数据交换共享的通道与平台。(3)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包括服务器虚拟化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WEB中间件、GIS引擎、ESB服务总线等。(4)应用系统建设社会管理系统与网格员终端应用建设:社会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区社会管理数据的全面掌控和管理使用,实现对社会管理事务的实时在线处理,实现对社会管理工作的全面督查和分析;网格员终端应用是网格员进行网格内事务管理、数据采集的手机终端应用。(5)终端系统建设终端系统主要包括网格员移动终端,数据中心管

37、理终端、电脑终端等。(6)网络系统建设构建一套网络体系承载社会管理信息系统,为信息的共享、社会动态实时更新、社会管理统一协调提供通信基础。网络由XXX电子政务外网、移动网络组成,通过网络的互联实现各类终端、各种数据和各种应用系统等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信。(7)信息安全系统建设建设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实现物理环境、网络、计算机系统、应用、管理等方面的安全。(8)运维管理建设能够实现对本项目建设的网络、安全、服务器、存储等设备的基本运维管理功能。(9)数据中心建设为社会管理系统提供运行硬件环境与存储设备,为区级各委办局提供服务器集中管理的运行环境。4.2. 标准规范建设内容4.2.1 标准体系建设架

38、构海城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基础建立在国内标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类标准体系相关标准之上。4.2.2 标准建设内容在国家社会管理信息化标准化体系下,开展本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基础类、数据采集类、质量控制类、数据建库类、数据交换类、系统建设类、信息服务类和系统安全类等标准的宣贯、制定与完善。对于国家社会管理信息化通用标准,海城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将按照标准宣传、贯彻并执行;对于国家社会管理制定的指导性业务专用标准,需结合北海市、XXX具体情况进行扩充完善,以满足具体管理的需要;对于社会管理、数据交换与共享、数据采集所需标准,则需进行制定。4.3. 数据库与交换共享平台设计方

39、案4.3.1 数据库、交换平台与应用系统关系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将各业务部门共享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形成统一存储的数据库,并支撑应用系统的运行(应用系统建设参见本章应用系统设计方案)。数据库、数据交换平台与应用系统的架构关系如下图所示:4.3.2 数据资源规划设计4.3.2.1 数据资源分类本项目建设主要通过各委办局单位提供的数据资源、用户提供的数据资源、以及系统运行产生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建设形成XXX统一、集中的基础信息库,根据信息资源的分类,基础信息可分为人口基础信息、组织(法人)基础信息、与社会管理事务信息。4.3.2.1.1 人口基础信息人口基础信息是所有市民信息的高度抽象和

40、归类,并按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管理属性加以表征,并按一定的数据组织方式加以存放,如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困难人群、特殊人群等等都属于人要素的范畴。人口基础信息用于提供准确、全面、可唯一识别的基础信息,支撑社会管理及各委办局的业务办理。人口基础信息建设需要整合计生委、公安、卫生、民政、组织部等部门的基础数据形成,重点对辖区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等的基础信息进行管理,同时与组织信息、社会事务管理信息建立关联关系。根据人口基础信息的应用目的、范围和个人隐私敏感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基本信息层、扩充信息层和应用共享信息层。(1)基本信息层:包括公民最基础、相对变化频率较小、使用范围广泛、

41、且个人隐私敏感度较低的信息。包括公民身份号码、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出生地、民族等6项信息。(2)扩充信息层:存储应用共享需求较为普遍,有一定的个人隐私敏感度的信息。主要包括公民的户籍住址、照片、居民身份证签发信息、婚姻状况、户号、户籍类别、邮政编码、文化程度、政治面貌、是否享受低保等。(3)应用共享信息层:存储部门间由特定的共享应用需求和个人隐私敏感度较高的信息。包括公民现居住地、户成员信息、工作单位、职业、联系电话、家庭房产地址、产权性质、房产证号码、建筑面积、特殊救助对象信息、身高、专业、其他人员、学历、家庭成员信息等包括公安、计生、社保、民政、卫生等业务部门共享数据。4.3.2.1.2

42、 组织(法人)基础信息组织(法人)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群体信息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按机构所固有的特征加以表述,并按一定的数据组织形式加以存放,如企业单位(参保单位)、福利组织、社团组织等都属于机构的范畴。实际建设需要整合工商(企业)、质监(事业)、编办、民政(社会组织)、组织部(党组织)等部门数据,形成全区组织基本信息,包括以各类组织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组织机构编码、组织类型等基础信息,以及企业、党组织、社会组织等多类组织的特征信息,同时与人口基础信息、城市空间部件信息、社会事务管理信息建立关联。组织(法人)基础信息分为基本元素信息和扩展元素信息两大类:(1)基本信息层:是指法人库基础信息。包括

43、:组织机构代码、机构名称、机构类型、机构住所、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姓名、成立日期、批准机关、注册或登记号、行政区划等10项。(2)扩充信息层:是指除法人基本信息外部门间共享需求较为普遍的法人信息。按数据提供的机构划分,分为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由质监局提供)、注册或登记信息(由工商局、编办、民政局提供)、国税税务信息(由国税局提供)、地税税务信息(由地税局提供)、其他信息(包括食品药品监督局、司法局等提供)。扩充信息包括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注册或登记信息、税务登记信息3大类,包括:国民经济行业代码、互联网地址、电子邮箱、经营或业务范围、年检年度、年检情况、注销或撤消日期、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类型、法定

44、代表人身份证件号码、注册或开办资金金额、注册或开办资金币种、分支机构组织机构代码、分支机构名称、分支机构注册或登记号、分支机构住所、法人证书变更事项、法人证书变更内容、法人证书变更日期、纳税人识别号、税务登记机关名称、税务登记日期、注销税务登记日期、非正常户认定日期、非正常户解除日期等。4.3.2.1.3 社会管理事务信息社会管理事务是与市民、组织相关的事件、动作信息及其相关数据的高度抽象和归类,按事件所固有的特征加以表述,按一定的数据组织方式加以存储,如出生、死亡、结婚、消费(医保、公积金)等都属于事件的范畴。本项目除上述基础事务信息外,还包括社会管理所涉及的政务办理、困难求助、政策咨询、举

45、报投诉、建议等各类事件等。社会管理事务信息包括社会事件的编号、事件分类、事件描述、事件地点、事件时间、事件关系人等基本属性,以及事件的处理过程、责任部门、责任人、所属行政区划、关系人身份证号码等扩展属性。4.3.2.2 三大基础数据逻辑关系三大基础数据中人口、组织(法人)、社会管理事务分别包括人、组织、物(地)、事几类社会管理对象,从下图可以看出,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可以通过数据加工与比对,建立起数据之间的联系。如上图所示,人口基础数据以家庭住房所在地位置与GIS地理信息系统关联;同时,人作为社会事务的参与者,与社会事务进行关联;人从属于组织,如工作单位、社会活动组织等。组织基础数据以

46、所在场所位置与GIS地理信息系统关联;组织拥有多个人员可以与人口数据进行关联;组织也可能作为社会事务的相关单位与社会事务有一定联系。社会事务数据以事件位置与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关联。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以位置与其他三类基础数据进行关联。4.3.2.3 数据资源建设模式根据数据资源来源和维护方式的不同,数据资源建设模式包括两种:(1)由单一部门提供来源和维护,其他部门协助职能部门补充、核准,例如人口基本信息、户籍地址、居民身份证的照片和签发信息由公安部门提供来源和维护,社保、民政、卫生提供补充和核准。(2)多个职能部门共同维护。例如人员婚姻状况信息,由民政部门提供结婚和协议离婚方面的信息,法

47、院提供判决离婚信息等。根据本项目的情况,三大基础信息的建设模式可以混合上面两种模式,首先确定数据的基准,并通过相关部门进行比对、核实、补充和完善,具体如下:(1)人口基础信息人口基本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出生地、民族6项属性以公安部门的人口基础信息为基准,并与计生委数据进行比对,比对不一致的由网格员负责核实相关责任人审核后确定;人口扩展属性以及共享属性根据公安、计生、民政、社保等相关部门进行整合形成。(2)组织(法人)基础信息组织(法人)基础信息包括组织机构代码、机构名称、机构类型、机构住所、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姓名、成立日期、批准机关、注册或登记号、行政区划10项属性,根

48、据组织(法人)的性质不同,所确定的基准也不一致,具体包括:工商企业以工商局注册登记信息为基准,事业单位以编办与人事局登记信息为基准,社会团体以民政局注册登记信息为基准。组织(法人)的扩展属性根据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编办、食品药监、民政、司法、社保、环保等共享数据整合形成。(3)社会管理事务信息社会管理事务信息主要以系统运行产生的各类社会事务为基准。4.3.2.4 数据资源质量保障为了保证数据资源质量,除了把好数据入口关以外,还需要制定数据质量检查指标,在数据维护过程中做好数据质量检查。数据质量检查的主要环节包括数据初始化、数据更新审核、数据日常维护。数据质量保障机制主要包括:(1)核实机制

49、:在数据初始化过程中,需要以基准部门的数据进行比对,比对结果除通过网格员核实外,还需要反馈给相关业务部门,相关业务部门进行纠错处理。(2)审核机制:在数据更新过程中,需要进行审核确认,特别是基本信息发生变更时,需要仔细核对。(3)申述机制:允许居民对本人的基础数据准确性进行申述,经相关人员核实后予以变更。4.3.3 数据库设计4.3.3.1 数据库逻辑架构本项目建设可以将数据逻辑划分为核心数据区、交换数据共享区、决策数据区。核心数据区包括人口、组织、社会管理事务和元数据四大库,其中人口、组织分别由相关业务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共享形成,社会管理事务则由平台运行产生。(1)数据交换共享区:数据交换共享

50、区用于大数据的采集交换与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数据采集交换是用来与外部单位或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共享,包括计生委的人口基本信息、工商企业基本信息等,同时也将采集数据与基础库比对结果反馈给相应的业务部门,比如将人口基本信息与基础库中的人口数据比对结果进行反馈,业务部门将比对结果自行提取处置;外部数据来源通过数据交换区接入。(2)核心数据区:核心数据库又叫生产库,包括人口基础库、组织(法人)基础库、社会管理事务库和元数据库。人口基础库:指根据相关业务部门汇集整合、比对核实后建立起来的人口基础信息、家庭基本信息等相关信息。组织(法人)基础库:指根据相关业务部门汇集整合、比对核实后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团体,

51、包括工商企业、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等的登记信息、审核信息、社保信息、税务信息等。社会管理事务库:是指根据社会治理信息平台运行所产生业务数据库,如事件的处置信息、用户的操作行为、数据处理过程等,事务数据库具有实时动态变化的特点。元数据库:元数据库是用于对基础数据库、共享交换数据库的数据结构进行定义,以及对接口资源进行描述并管理的数据库,元数据库是共享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和应用平台的基础,是根据数据库建设标准形成的结果。元数据库主要包含各业务部门共享数据的数据结构,如公安局共享的人口基础信息包含的数据项及结构、工商局的企业基础信息包含的数据项及结构等,以及形成标准的基础数据库包含的数据项及结构、所属表

52、结构等。4.3.3.2 数据库实体设计数据库实体设计是结合数据资源规划以及应用系统的建设需求,对数据库实体进行初步设计,数据库实体主要分为数据交换库、人口基础库、组织(法人)库、社会管理事务库等,本次重点介绍人口、组织(法人)基础数据库的实体设计。4.3.3.2.1 人口基础库人口基础库分为基本属性、扩展/共享属性与人员分类信息三类,数据库结构设计如下图:l 户籍人口序号数据项名称相关条文和标准1*身份证号码参考GB 116432*姓名3*曾用名4*性别参考GB/T 22615*出生日期格式为“YYYY-MM-DD”6*民族参考GB/T 33047*籍贯参考GA214-20048*婚姻状况参考

53、GB/T 47669*政治面貌参考GB 4762-8410*文化程度参考GB/T 465811*宗教信仰参考GA214.12-200412*职业参考GB/T 656513*联系方式手机号码或固定电话号码14*户籍详址15*现住详址16人户状态17户号18与户主关系参考GB/T 476119户主身份证号码参考GB 1164320户主姓名21户主联系方式手机号码或固定电话号码l 流动人口序号数据项名称相关条文和标准1房屋编号2与现住户户主(本人)关系3*身份证号码参考GB 116434*姓名5*曾用名6*性别参考GB/T 22617*出生日期格式为“YYYY-MM-DD”8*民族参考GB/T 33

54、049*籍贯参考GA214-200410*婚姻状况参考GB/T 476611*政治面貌参考GB 4762-8412*文化程度参考GB/T 465813*宗教信仰参考GA214.12-200414*职业参考GB/T 656515*联系方式手机号码或固定电话号码16*户籍详址17*现住详址18流入原因19服务处所20办证类型21证件号码22登记日期格式为“YYYY-MM-DD”23证件到期日期格式为“YYYY-MM-DD”24住所类型25预计居住时间格式为“YYYY-MM-DD”26是否重点关注人员0-否1-是l 境外人员序号数据项名称相关条文和标准1英文名2中文名3性别参考GB/T 22614出

55、生日期格式为“YYYY-MM-DD”5国籍(地区)参考GB/T 2659 -20006证件种类7证件号码8证件有效期格式为“YYYY-MM-DD”9联系方式手机号码或固定电话号码10来华目的11职业参考GB/T 656512服务处所13现住详址14抵达时间格式为“YYYY-MM-DD”15预计离开时间格式为“YYYY-MM-DD”l 解教人员序号数据项名称相关条文和标准1*身份证号码参考GB 116432*姓名3*曾用名4*性别参考GB/T 22615*出生日期格式为“YYYY-MM-DD”6*民族参考GB/T 33047*籍贯参考GA214-20048*婚姻状况参考GB/T 47669*政治

56、面貌参考GB 4762-8410*文化程度参考GB/T 4658-220611*宗教信仰参考GA214.12- 200412*职业参考GB/T 656513*联系方式手机号码或固定电话号码14*户籍详址15*现住详址16人员类型17是否累犯18原罪名19原判刑期20服刑 (劳教)场所21出监所时间格式为“YYYY-MM-DD”22危险性评估23衔接日期格式为“YYYY-MM-DD”24衔接情况25安置日期格式为“YYYY-MM-DD”26安置情况27未安置原因28帮教情况29是否重新犯罪30重新犯罪罪名l 社区矫正人员序号数据项名称相关条文和标准1*身份证号码参考GB 116432*姓名3*曾

57、用名4*性别参考GB/T 22615*出生日期格式为“YYYY-MM-DD”6*民族参考GB/T 33047*籍贯参考GA214-20048*婚姻状况参考GB/T 4766 9*政治面貌参考GB 4762-8410*文化程度参考GB/T 465811*宗教信仰参考GA214.12-200412*职业参考GB/T 656513*联系方式手机号码或固定电话号码14*户籍详址15*现住详址16社区矫正人员编号为司法部社区管理系统编码17原羁押场所18矫正类别19犯罪类型参考GA 240.1-200020具体罪名21原判刑期22原判刑开始时间格式为“YYYY-MM-DD”23原判刑结束时间格式为“YY

58、YY-MM-DD”24矫正开始时间格式为“YYYY-MM-DD”25矫正结束时间格式为“YYYY-MM-DD”26接收方式编码见6.31节l 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员序号数据项名称相关条文和标准1*身份证号码参考GB 116432*姓名3*曾用名4*性别参考GB/T 22615*出生日期格式为“YYYY-MM-DD”6*民族参考GB/T 33047*籍贯参考GA214-20048*婚姻状况参考GB/T 47669*政治面貌参考GB 4762-8410*文化程度参考GB/T 465811*宗教信仰参考GA214.12-200412*职业参考GB/T 656513*联系方式手机号码或固定电话号码14*

59、户籍详址15*现住详址16危险程度17监护人身份证号码参考GB 1164318监护人姓名19监护人联系方式20初次发病日期格式为“YYYY-MM-DD”21有无肇事肇祸史l 吸毒人员序号数据项名称相关条文和标准1*身份证号码参考GB 116432*姓名3*曾用名4*性别参考GB/T 22615*出生日期格式为“YYYY-MM-DD”6*民族参考GB/T 33047*籍贯参考GA214-20048*婚姻状况参考GB/T 47669*政治面貌参考GB 4762-8410*文化程度参考GB/T 465811*宗教信仰参考GA214.12-200412*职业参考GB/T 656513*联系方式手机号码或固定电话号码14*户籍详址15*现住详址16初次发现时间格式为“YYYY-MM-DD”17管控情况18管控人姓名19管控人联系方式l 艾滋病人员序号数据项名称相关条文和标准1*身份证号码参考GB 116432*姓名3*曾用名4*性别参考GB/T 22615*出生日期格式为“YYYY-MM-DD”6*民族参考GB/T 33047*籍贯参考GA214-20048*婚姻状况参考GB/T 47669*政治面貌参考GB 4762-8410*文化程度参考GB/T 465811*宗教信仰参考GA214.12-200412*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