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行政执法考试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33060524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3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气象行政执法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气象行政执法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气象行政执法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气象行政执法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行政执法考试(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气象法应该如何完善 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积极实践“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战略思想,全面推进气象依法行政,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中国气象局实施细则,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依法治国方略的实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 九五”以来,我省气象部门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地方气象立法已经起步;气象执法实践不断丰富,执法形式不断创新;执法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依法加强气象工作领导的责任意识、气象主管机构执法主体地位意识明显增强;气象普法成效

2、明显,公民的气象法律意识增强。但是,与实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和推动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变的客观要求相比,我省气象部门的气象依法行政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气象工作人员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对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依法行政工作还未全面展开并真正落实;管理的观念、方式和手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还存在不能完全依法办事现象;地方气象法规还不完善,立法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社会和公民的气象法制意识还比较淡薄。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依法治国的要求,促进气象事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快推进气象依法行政的步伐。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目标 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

3、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入实践“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战略思想,依法发展气象事业,依法管理社会气象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基本要求,加强法规体系和执法体系建设,严格行政执法,完善执法监督,提高气象主管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3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总体目标。力争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以江西省实施办法为龙头,结构合理、内容完善、具有地方特色、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气象法规体系和地方气象行业标准体系;建立健

4、全以市县两级执法为主,专兼结合、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提高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气象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基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气象行政管理体制,促进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变,促进部门气象向公共气象转变,创建公开型、规范型、服务型、信用型和责任型的气象主管机构。 三、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转变职能,深化气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加快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切实履行气象法、安全生产法、防洪法、防沙治沙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江西省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赋予的社会管理职能。按照管理权限,严格履行好重要气象设

5、施建设项目审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组织资质审批和作业人员上岗证管理、气球施放作业资质管理、防雷装置设计、施工、检测资质管理、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等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职能。加强气象行业管理,尽快实现省内行业台站的资料共享和汇交。 5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意识,扩大公共气象服务的覆盖面,不断向社会提供更丰富有效的气象公共产品。逐步建立健全暴雨、大雪、寒潮、高温、低温、干旱、大风、冰雹、雷电、大雾、连阴雨、霜冻等各种天气气候事件引发的气象灾害的预警和应急机制,健全应对其他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气象保障措施。 6积极探索新的行政管理方式。全省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按照法定的职责、职权,建

6、立规范、公开、高效的行政许可程序,强化审批责任,优化审批程序,健全审批公示制度,提高审批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省级气象主管机构要加强对施放气球人员、防雷技术人员资格认定等转变管理方式项目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对已经取消的行政许可项目的后续监督。进一步强化行政管理的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水平。 7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建立信息公开栏,省局机关大楼和有条件的设区市机关大楼,要在醒目、方便的位置设立触摸式政务公开电子显示屏。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逐步扩大网上办公的范围,通过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开行政审批程序、办理时限、办理结果、受理电话等信息,为公众查询提供便利,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7、的知情权,增强工作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8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有法定依据,收费主体、项目、标准要向社会公开,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 (二)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9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健全内部决策规则,建立分级自主决策的行政决策体制,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主管机构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对气象防灾减灾、新设气象行政许可项目、新增气象服务收费等涉及安全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通过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对涉及气象事业改革与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或者对社会具有

8、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影响较大的行政执法、行政复议案件的处理,投资数额较大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中国气象局依法行政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办法和中国气象局部门项目库管理暂行规定,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10健全行政决策程序。制定并严格遵守行政决策的程序规定,严格规范重大决策行为,坚持重大决策的法律论证和合法性审查制度、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制度,坚持决策依法公开制度。 11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决策的监督制度,加强对决策活动的全程监督。建立重大决策评估制度,定期对重大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将决策评估结果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

9、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完善决策责任追究的程序、范围、形式,实现权利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 (三)加强立法工作,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12“十一五”期间,全省地方气象立法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与气象法相配套的地方气象法规体系。推动江西省综合减灾条例、江西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的建设。要加强立法储备、前期调查研究等基础性工作。在具体的立法和制度设计时,要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防止和克服部门利益倾向和地方保护主义,实现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使气象立法真正做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13积极推进气象标准化建设。全省各级气象部门积极

10、参与国家气象标准、行业气象标准的制定,加快我省地方气象标准的制定,加快实现社会气象活动的标准化。“十一五”期间,我省力争每年申请立项1-2个国家或行业气象标准,力争每年申请立项2-3个地方气象标准。 14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修改、废止工作。全省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制发的规范性文件,不得设置限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增加其义务的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行政权力。建立和完善规范性文件的事前合法性审核制度、公开发布制度和备案审查制度。凡未经合法性审核的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发布。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要重视对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废止和经常性清理工作,定期对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确保规范性

11、文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四)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15合理分配和布局行政执法权限和资源。减少行政执法层次,将执法重心放在市、县两级气象主管机构,省级气象主管机构重点做好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复议工作。 16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执法技能要进行经常性培训与考核。加强气象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设区市气象局要设2 3名经过法律专业培训的执法人员,县气象局有2人以上的兼职人员承担本单位的气象法制工作。人员编制由内部调剂解决。 17健全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把行政执法责任分解落实到有关职能处室(科室)和行政执

12、法人员,并把执法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和目标考查,严格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18规范行政程序,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将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理由、办理时限及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等予以明晰和规范,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保障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听证、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等一系列权利。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听证程序。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取证规则,明确规定行政机关调查取证的权限、程序。对行政处罚中的自由裁量权应当根据罚过相当的原则做出具体规定,并向社会公开。 19建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必须建立完整、规范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行政执

13、法活动案卷,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基本情况、有关监督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等都必须及时立卷归档,妥善保管。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定期对执法案卷进行检查,并将评查结果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年度考核内容。 20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的制约和激励机制。推行行政执法的评议考核制和错案追究制,评议考核应当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要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21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执法办案能力和水平。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按照职责,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严格执法,依法查处非法发布与刊播气象信息、非法施放气球、非法从事防雷活动、非法开展人影作业活动、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等违法行为,

14、杜绝有案不查、查处不力等不作为行为,防止知法违法、执法违法等乱作为行为。 (五)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 22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定期向人大、政府报告工作接受质询;要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其对气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3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和完善社会投诉制度、局务公开制度和群众来信来访制度,不断拓宽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渠道。对群众和媒体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及时处理。 24创新气象主管机构的层级监督。省、市两级气象主管机构依法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要公正做出行政复议决定。要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监督制度,既要加强对气象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具体行

15、政行为的监督,也要重视对制发规范性文件等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 25加强专门监督。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继续坚持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被监督对象必须积极配合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工作,自觉接受监督,服从监督部门做出的相关决定,支持他们依法独立开展专门监督。 四、主要保障措施 26切实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气象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要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形成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

16、的工作局面。 27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气象依法行政制度建设、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行政复议等行政经费应当纳入本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行政经费,由本级年度预算予以安排。要逐步改善、装备行政执法所必需的器材、设备,保证气象依法行政的顺利实施。 28推行依法行政工作的报告制度。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在年度述职报告中,应当报告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同时,要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报告推进气象依法行政的情况。 29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中心组法律学习制度和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知识培训制度,积极探索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的制度,促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制度

17、化。要把依法行政作为考核机关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制度,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各级气象主管机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掌握宪法、法律和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主动依法办事,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30加强气象工作人员法律知识教育和培训工作。根据气象专业人员、气象行政执法人员、气象科技服务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确立学习重点,采取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的学习和培训,行政执法人员每年学习法律的时间不少于40小时。 31创新法制宣传形式,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部门资源优势,发挥气象影视、网络技术、12121、手机短信等媒体,加大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扩大

18、社会影响,全面提升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关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调研与思考作者:东海散人2005年9月摘 要 本文依据中国气象局战略研究的成果,结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基层气象主管机构在气象事业发展中遇到困惑,分析了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必要性,并对气象法的修订提出建议。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气象事业的发展道路,气象事业发展成绩显著。特别是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条例实施后,气象事业开始进入法制化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下简称气象法)自2000年1月1日颁布实施以来,气象法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气象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

19、;台站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有所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活动有很大进展,气象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创了新局面。但是展望新世纪,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给气象事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已日益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对气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空中云水资源、防沙治沙、改善生态与城市大气环境等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以及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国际上气象服务商业化对我国气象服务的影响和冲击的趋势日渐显现;随着社会主义市

20、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国家各项改革步伐加快,尤其是科教体制和人事、财政、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气象部门管理体制上的深层次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关注。虽然气象法颁布后其相关行政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随着中国气象局“三大战略”及“三个气象”理念的提出,气象事业置身于国家改革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法制环境建设之中,又面临着行业管理和WTO的种种影响,站在国家的层面、从立法的高度对气象部门的业务技术体制等各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修改气象法应是一件十分迫切的事情,作为一名气象工作者,结合在基层工作中的体会对气象法的修改问题谈几点看法。2 修改气象法应及早提上议事日程“礼仪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庄子.天

21、运)。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变与不变要看国际与国内形势的变化,法律作为调整人们的一种行为规范,也应当要适应这种形势变化的要求。以九届人大在5年任期中的立法实践为例,九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共审议和通过了110件法律,其中,修改法律39件,仅刑法修正案就多达四件。土地管理法于1986年6月25日由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时过两年半,就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了修订,至1998年8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修订已经是第四次修改了。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选择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中国气象局领导做出了英明决策,及时向国务院汇报并启动和实施“中国气象事业发

22、展战略研究”。可以预言,战略研究将给中国的气象事业带来一次全局性战略转移。如果再从修改气象法的行政管理与法制层面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保障实施,无疑将为中国气象工作增加更强劲的发展源动力。2.1 修改气象法是全面实施“三大气象理念”和落实“三大战略”的迫切需要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于2003年10月22日由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宣布正式启动后,于2004年12月圆满结题。由于这次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气象发展史上研究深入、联系广泛、规模最大的一次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凝聚了大量专家学者的辛勤劳动和精诚合作,开创了我国在高科技、边缘性学科领域实施科学级智囊团化的战略研究新形式,战

23、略研究的成果非常可喜和惊人,成为今后指导我国气象工作的理论宝库,也为其他相关领域的战略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参考资料。课题研究站在了国家乃至世界的高度,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需求,对新时期新阶段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进行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战略研究,统一规划本世纪头二十年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提出向气象强国跨越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措施,使全国气象工作进一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需求。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这“三个气象”发展理念,是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指明了气象工作发展的方向,明确了重点,突出了公益性,体

24、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所以,从“三个气象”新理念的提出,可以显然地看出,今后的气象工作不应单纯从事业的高度去认识,对气象行业的理解应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气象行业的学科归属上讲,气象学是属于地学的分枝,是地球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大气圈与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重要性,要了解大气变化过程就不能不深入到其他圈层变化过程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大气科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其研究领域已经越出通常所称的气象学的范围。因此,大气科学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需要拓展领域,与

25、其他学科之间越来越深地相互渗透。因此,气象决不是仅仅局限于一门科学,而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去认识,整个气象行业的属性应当还隐含着保护和开发气象资源、防灾减灾等人类改造和适应自然的另一层面。自古以来,如何认识大气中的各种现象,如何及时而又正确地预报未来的天气、气候,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并对不利的天气、气候条件进行人工调节和防御,是人类一直不断探索的领域,这方面的努力至今没有断绝,而且也是人们的一个美好希望。而对于气象行业的管理规范化力度最大者,莫过于以国家的法律规范去做有效的调整。所以对气象法的修改应当达到依据保障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需要,从而能满足行业管理、防灾减灾、开发资源、服

26、务为民等立法的目的要求,修改气象法理所必然。2.2 修改气象法是依法行政的迫切需要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从确保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等各方面考虑都是应当予以重视的事情,但在各地快速、迅猛的地方经济发展中,不少气象探测环境面临观测环境破坏问题。且主要责任在当地政府,当地政府出台各种鼓励政策发展地方经济,而忽视了对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面对这对情况,作为驻地方的中央部门很难从法律法规的高度去处理,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地方“双重领导”和“双重财务”。面对形形色色的气象环境破坏问题,基层气象部门往往很难从目前的保护途径去加以保护,不同程度地存在执法难、难执法的局面。可以说自气象法实施以来,给气象事业本身带

27、来了很大的生机,通过国家的层面参与社会管理职能,使气象部门在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实施,行政许可法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放松管制,要放开市场上经济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主体的手脚”。显然,这对发展经济更有利,一些社会誉论文章指出:许多实权部门都在想办法,把该取消的变相保留,大家千方百计寻找合法性外衣,找门路把已有的权力改头换面地保留。有些部门则是以前不外界所熟知的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则在行政许可法实施后,转而成为一个重要职能部门。但对应行政许可法的要求,社会公众也提出了不同的反映。比如,我国防雷服务从商业化服务开始,一开始具有私人物品性质,直接在市场竞争中发生发展,然后由

28、于无序的市场竞争带来了问题,才由政府依法加以规范。2000年气象法实施后,将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管理职责赋予气象主管机构,但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有关防雷的法律或行政法规,防雷减灾实践中急需具有较高效力的法律规范作保障。在气象部门从政府机构转向事业单位的同时,防雷服务却使气象局获得了具有执法权力的政府职能。气象管理部门在新的制度安排中,不是参与气象服务,而是将把工作的重点转向对气象服务的管理,所以,气象主管机构的政府能力不是减小而是增大。业外人士则有不同的声音,一些对气象主管部门的非难和指责也不绝于耳,如:指责气象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自已做的防雷工程,自已检测。再如“这样的防雷管理

29、和防雷法规,怎能让国人信服?中国的法律就是这样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可以法外。”气象部门内部人员也在反思:“在近10年来,我自己感觉是:整个防雷行业现在过热。热到很多对防雷基础知识都不明白的人,从前不知道是做什么的人都来做防雷了”,因此,他提议要降温。作为一级行业主管部门,以我个人的观点认为,我们气象部门的作法之所让社会公众有所不满。个中原因,最要的还是一个“行政审批”的公正问题难以把握。其他类似的还有对庆典气球的施放、人工增雨作业等事项。社会上某些企业或业主想开展人工增雨防雹工作,目的是为了减轻对其所从事的特种种植业(如烟草)的自然风险,但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通常是难以实现的。气象服务的定位和财

30、务处理亟待规范,目前的争议较多。国内业界一位资深的气象服务从业人员向媒体反映说: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虽然已开展10多年了,但未形成整体规模,未能全国上下一盘棋协同开展服务。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在机构设置、技术开发、产品销售等方面均各自为政;服务中所需的仪器设备、信息、资料等资源未能合理配置;人才、技术未能形成优势,企业中没有龙头。市场服务均在自己所辖的地盘,诸侯割据进行地方战,未能进行跨地区、跨省、跨部门、跨行业、跨国的联合。气象专业服务多年来基本上与公众服务混合在一起,没有严格的区分,有的虽注册了公司,属于企业性质,但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组织制度、投资方式等方面与行政事业

31、单位基本一样运作,缺乏竞争力。这从某种程度讲也是法律制约缺位现象,亟需从法律约束的途径去规范和解决。气象科技服务创收收入引发的争议问题。2004年,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非税收入的概念和范围,具体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罚没收入、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对非税收入采取五项措施分类规范管理。中国气象局被纳入第五批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部门,并于2005年7月实施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工作。在具体管理上将采取从严审批管理收费基金、完善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政策、规范其他非税收入管理,并提出要将

32、非税收入分步纳入财政预算的意见,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编制综合财政预算,统筹安排政府税收(即核拨各单位的财政资金)和非税收入。依法行政是中央确定的基本治国方略,气象部门在参与地方经济发展与管理活动中,不可能超越这一界限。当前,气象工作中出现多数困惑与气象法中对气象主管机构的授权不到位有很大关系。通过对气象法的修改,如能达到更好依法发展气象工作并服务社会各行业的目的,同时又规范了自身的行为,这对于提高气象部门在社会管理方面的职能和形象非常必要,修改法律的意义就更加显得重要。2.3 修改气象法是适应加入WTO的迫切需要2001年11月10日,在多哈召开的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并表决中国

33、加入世贸组织。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市场一但开放,国外的一些气象公司就会进入,面对实力比较雄厚的外国公司,我国气象科技服务业将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此外,其他行业开放也将对我国气象科技服务产生影响和冲击。虽然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完全开放商业性气象服务市场的条件,但如果完全不开放,既不现实,而且也会因过度消极地保护,缺乏激励活力,走上抑制发展的道路。因此,需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商业性气象服务市场应首先对国内开放,气象部门应当建立一些气象科技服务企业,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同时,也应当允许社会上的一些符合条件的组织和个人开办公司,从事商业性的专业气象服务,从而形成国内的商业性气象服务市场。但

34、这方面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去规范,以使得商业性气象服务组织和个人有条件、有秩序地进入市场,从而培养和发展以至于不断增强我国商业性气象服务的实力。转变管理职能,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规范和服务气象科技服务市场中的作用也是亟需通过法律途径去努力解决的问题。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加入WTO后履行相应义务和对外开放的当务之急,也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所以气象主管机构也应按照“规范、统一、精简、服务、效能”的原则,建立符合国际贸易规则要求的气象科技服务管理体制,并且同时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规范和服务气象科技服务市场中的作用。同时应当强化气象主管机构对气象科技服务活动的监督指导职能,提高服务

35、意识、健全服务功能,强化依法行政的意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并加强对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变微观的具体的管理为宏观的政策性指导。而这些没有法律法规做保障是难以实施的事情。加快气象科技服务法规建设和有关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也是入世后对气象法的挑战之一。加入WTO后,按照透明度原则,执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必须公布,不公布的就不能执行。为此,气象主管机构应当适应WTO的基本原则和我国气象科技服务市场化进程的要求,并且借鉴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立法经验,加快制定实施气象科技服务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步伐。我国关于气象科技服务的法规建设工作起步比较晚,对气象科技服务中已出现和将要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36、必须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用以规范、引导、保障气象科技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在现行的气象法因出台时间早于我国加入WTO的时间,法律中没有相关规定,这也是我国加入WTO后完善服务贸易管理法规和规范我国气象科技服务活动的迫切需要。所以规范气象法中的相关内容应当提到日程上来。2.4 修改气象法是适应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在1988年的国家气象局“三定”方案(国机编198831号)中,提出气象部门的管理要向行业管理转变,指出国家气象局是国务院主管全国气象行业的职能部门。而在1993年的机构改革中,则直接将中国气象局定格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实际上是不利于强化管理职能的。在中国气象局机构编制方案(国办发19

37、9461号)文件中指出中国气象局是国务院主管全国气象工作的机构,“主管机构”的名称一直延续到气象条例和气象法中。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条例等实施后,气象部门被法律界称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如果气象部门能首先经过多数人大代表们的认可,其次积极争取对气象法的修改,从立法的角度来积极规范自身行政职能建设,有利于强化气象行政管理职能和促进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甚至在国务院今后的改革方案中可能得到更高的重视,从长远综合考虑是有利的。3 修改气象法的几点建议修改气象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启动一定的程序来逐步实施,在此也仅能作为一个问题来提出,将几点粗浅的修改建议写出来交流,以期盼更多的人们呼吁

38、对气象法进行修改,使修改气象法的有关工作早日启动。3.1 气象法立法的理念应升级建议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发展新理念纳入到修订后的气象法,使立法站在国家的层面,赋予气象部门更多的行政管理职能,而非仅仅局限于发展“气象事业”,并建议将“气象主管机构”改为“气象行政主管部门”。如从国家安全角度、气象防灾减灾、保障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与气象战略“三大理念”更贴近的立意来定位气象法的立法目的,将会在原气象法的基础上增加气象立法的适用性。“三个气象”理念的提出与“三大战略”的实施,突破了传统的气象工作理念和工作领域,气象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气象所产生的

39、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将会有新的提升,建议将这些较有新意而又符合当前发展实际的内容写入气象法。3.2 对气象服务应有更详细的分类管理要求按照“公共气象”的要求,公益气象服务由国家投资来做,并统一实施。将气象事业定位为“科技型”,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气象主管机构职能转变,在继续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努力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门类繁多的商

40、业性专业气象服务应适度做出规划和调整,在修改后的气象法中能在法律政策上得以体现,逐步实现转由国家或私人专业气象服务公司来开展。对气象部门自身内部实现商业化气象服务与公益服务的逐步分离。气象科技服务中的公益气象服务和商业性气象服务两个部分,要明确各自的服务范围、内容,并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应将人员和项目从气象基本业务中划分出来,形成独立的组织,明确专职或相对专职的人员;加快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步伐,并且还要向规范化运行机制转换,以便充分发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优势,明确管理部门和企业双方的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利益纠緾。3.3 对气象灾害的防御应有突出体

41、现防灾能力建设是恒量一个国家行政能力的重要指标。日本为了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危机管理体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内阁“灾害管理省”负责制定和推行防灾减灾基本政策,协调其它各省厅应对大规模自然灾害。日本十分注重对防灾工作的立法,现有灾害法律30多部,与气象相关的防灾法律也有几部,如台风常袭地带灾害防治特别措施法、豪雪地带对策特别措置法、水害预防组合法等。日本是海洋性气候,暴雨、台风、山体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多,日本的气象业务法早在1952年就已实施。由于对气象灾害的防御高度重视,对气象厅的经费也非常充足。在日本中央政府各部会当中,科学技术厅

42、、文部省、建设省、劳动省及气象厅等。以1996年为例,日本气象厅的经费是15亿日元,相当于运输厅的5倍、劳动厅的3倍。全球变暖的问题使各国科学家、政治家都非常关注,许多国家已将应对气候变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资源、环境等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将导致水资源短缺、干旱化加剧、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荒漠化加重等,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持久和难以逆转的影响。气候变化还会加剧食物、水和能源危机,严重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气候变化特别是臭氧层耗损、大气成分的改变,还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食物数量和品质下降、流行性疾病传播等,对人民生活质量乃至民族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43、。所以从国家安全角度对气象灾害的防范进行法制化实施,进一步充实气象防灾减灾条款和内容十分必要。3.4 气象行业标准与行业管理由于我国的气象台站并非全部隶属于一个主管部门,气象法规定由气象主管机构实施行业管理。实施行业管理最大的困难是行业标准化问题。建议在修订气象法能指定气象主管部门的此项职能。一是气象主管部门能加强对国家气象行业标准化建设;二是其他部门和行业所属气象台站应当按国家气象标准执行。3.5 关于气象行政许可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至目前,气象主管机构已经拥有了十几项行政许可项目,有些源自法律法规,有些则源自国务院的决定。建议在修订气象法时对气象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结合实际

44、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再进一步规范。如,针对防雷减灾的行政许可事项等,建议能纳入到修订后的气象法中。3.6 气象行政处罚应当体现出新的变化由于我国气象法实施较晚,气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工作起少、经验少,且在执法实践中普遍感到执法难度大。气象法中对有些违法事项能做出的处罚种类少等情况,建议增加气象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处罚的幅度。如增加对防雷资质证的吊销等能力罚,合理确定行政处罚的幅度。同时,争取引入一些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如对应当经过防雷设计图纸审核而未经审核的在建工程有责令停止施工权,增强在实际行政执法中的执法能力。3.7 关于气候资源问题应当在气象法中得到更好地体现我国地域宽广,气象资源丰富多样。风能

45、、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空中水资源有很大调控潜力。气象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为调整能源结构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也应成为国家新能源战略的重要举措。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战略高度,充分挖掘气候资源的潜力是非常必要的。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05年2月28日通过,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建议在修订气象法时对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设置一些可操作性更强的条款。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1992年,联合国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前已有192个

46、国家批准了这份公约,而该公约的核心内容正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首先要讲“共同”二字,每个国家都要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的义务。打个比方说,如果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面临生存危机,那么毫无疑问,所有人都必须齐心协力、相互扶持来共同应对和解决危机,置身事外的人必然要受到大家的指责。“共同”责任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忘了讲“区别”责任。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和当前的高人均排放负责,它们也拥有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而发展中国家仍在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为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公约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是因为考虑到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上存

47、在差异,才确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采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 如何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基础性公共服务范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是党和政府对气象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公共气象服务的主要任务。 一、科学分析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面临的新要求和新形势 研究表明,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增大,气象灾害的破坏程度将越来越强,影响将越来越复杂,应对难度将越

48、来越大。 温度持续升高。近50年,辽宁升温比较快,平均增高了1.4。降水逐渐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1995年和2005年发生了全省范围的洪涝灾害;2007年3月,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风雪灾害;2007年6月,发生了全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夏旱。 应对气候变化我省气象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一是省级层面还没有建立气候变化业务服务平台,气候变化业务工作所必备的框架、流程、标准和规范等还有待建立和完善。二是气候变化科研业务团队建设还不到位,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支专业化、多学科、高水平的队伍。三是开放合作的氛围不够,尚未与有关部门建立充分合作的关系,与社会形成互动机制。四是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和科普

49、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需进一步提高。 二、努力开创我省公共气象服务的新局面 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确立我省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提高。 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公共气象服务的各项工作中。一是健全政府部门之间防灾减灾工作协调响应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二是主动联合有关部门,完善山洪、城市内涝、地质灾害、风暴潮、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

50、等气象衍生灾害的防御标准和措施,研究制定水利、农业、林业、国土资源、交通、电力等相关部门启动预案的气象条件。三是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建立和完善以大型水库为节点的流域洪水预报方法,以县、乡为单位的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预报方法,以街、区为间隔的城市内涝预报方法,以连片农田为对象的农田渍涝预报方法,以市、县责任海区为划分的黄、渤海大风和海浪预报方法。四是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逐步建成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覆盖城乡、立体化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确保在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将预警信息发送到农村、山区、海上。五是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气象灾情普查和隐患排查,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开展城乡规划、

51、重大工程等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积极参与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以及编制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对策措施提供依据。六是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水资源利用和水资源安全、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的影响评估。 以向政府直接提供决策建议为方向,完善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以辽宁决策气象信息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小实体、大网络的省级决策气象服务运行机制。完善应急管理平台,实现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应急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为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供基础支撑。 以提高气象服

52、务覆盖面和满意率为目标,完善公众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立和完善通过电视、报纸、广播、手机等媒体播发气象信息的公众气象服务业务系统,提高气象信息的收视(听)率和公众满意率。建立和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小区短信广播业务系统,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定点分区发布。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与农村大喇叭相连接的农村信息机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建立和完善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发布系统,在各学校、医院、车站、码头、港口、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增设电子显示屏。 以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为目标,完善专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海洋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城市气象服务业务系统、交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 以

53、提高服务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为着力点,完善科技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立和完善防雷技术服务系统、公共气象影视节目系统、气象信息电话短信服务系统、网络气象服务系统;建立和完善交通、铁路、电力、油田、海产养殖等行业的专用气象网站。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切入点,加强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做好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积极为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的建设、运行、调度提供实时气象监测和气象保障;建立和完善人工增雨基地,提高辽西北干旱地区人工增雨能力;开展冰雹灾害防御区划,建立人工防雹系统。 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为核心,完善气象预报预测预警业务系统。完善以24小时以内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方法。完

54、善乡镇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系统,使乡镇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70%,气象灾害预警准确率达到90%,预警时效达到30分钟以上。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专业预报系统,发布土壤墒情、农事活动适宜期、农业产量、设施农业环境气象、水产养殖作业气象条件、果树开花坐果期气象条件等预报信息。与农林部门合作,建立农林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的预报模式和预警系统。完善海洋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为海上养殖、捕捞、运输和油田开采等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产品。提高城市局地暴雨、雷电、冰雹、大风等天气的预报预警准确率和时效性,发布城市内涝等级预报。开展大雾、暴雨、大风雪、冰雹、沙尘、道路结冰等对交通影响程度的预估业务。

55、以能够连续、稳定、可靠运行为基本要求,加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系统。继续推进覆盖全省的城乡天气观测网、雷达观测网、生态和农业气象观测网、干旱观测网、雷电观测网、大气成分观测网、高速公路天气观测网、环黄渤海气象观测网、气象能源观测网建设。在每个乡镇建设一套自动气象站;完善辽西农村土壤墒情监测点;在环渤海地区、辽西北和黄海北岸等风能资源丰富区域,布设固定风能监测点;建设海洋气象综合监测网;与交通部门合作,建设高速公路大雾监测网;推进设施农业自动气象站建设;在特色农业生产区域布设气象观测设施,开展针对水产业的海(水)温、水体含氧量等项目的观测,针对林果、花卉、中药种植等关键期开展物候、温度、湿度、风等项目观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