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判断表、范畴表的逻辑结构对比.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305400 上传时间:2020-06-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5.9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康德判断表、范畴表的逻辑结构对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康德判断表、范畴表的逻辑结构对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康德判断表、范畴表的逻辑结构对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康德判断表、范畴表的逻辑结构对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德判断表、范畴表的逻辑结构对比.doc(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康德判断表、范畴表的逻辑结构对比2012-06-18 06:19阅读:2,598慧田哲学作者按照表述的顺序,将康德给出的判断表、范畴表综合排列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形态的逻辑结构图,具体样式如下:X它的间接形式的逻辑图是这样的:判断的量:全称特称单称判断的质:肯定否定无限判断的关系:定言的假言选言判断的模态:或然实然必然范畴表量的范畴:单一复多全体(没有将判断表和范畴表的层次关系把握住)知性质的范畴:实在否定限定纯粹关系:依存与自在因果与隶属共联样式:可能与否存在与否必然与否显然,这是头脑中缺乏知性和理性二者之间是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逻辑结构导致的结果。应该看到,判断表处在有限环节的知性层次上,它

2、是对存在形式的属性进行的逻辑判断,从而体现出语言逻辑环节的认识结构。范畴表上升到无限环节的理性层次上,它是对认识形式和认识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的逻辑判断。从逻辑结构图的样式上看,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区别,外部都是菱形排列“一、二、一”的格式,内部都是“三一体结构”。如果我们用直观的逻辑图像展示出来,这一逻辑结构的样式就会鲜明地展示出来。判断表的直观逻辑图像如下:范畴表的直观逻辑图像如下:对比两个逻辑图像的样式,人们看到二者之间的差异很小,这种差异表现在范畴表中多了数学性、力学性两个箭头,同时在标注内容上添加了“三分法过程论”。由此构成自身属性与关系属性之间的本质区别。另一个差别表现在标注的内容上,判

3、断表标注的内容分别是:判断的量:存在是一,认识是二判断的质:形式对立,本质同一判断的关系:两种关系对立统一判断的模态:两个过程合二而一判断表的认识特点是:发生在主体人和客体对象之间,属于有限环节认识论层面的先验逻辑结构。范畴表标注的内容是:量的范畴:从具体到综合数学性静态形式:两种不同的认识形式质的范畴:从质到量深化关系的范畴:从形式到本质力学性动态本质:以相互关系形式出现模态的范畴:从静态到动态范畴表的认识特点是:已经深入到认识形式、认识属性、认识过程构成的认识结构层面,没有主体人的因素,属于无限环节哲学逻辑层面的先验逻辑结构。由此构成知性和理性二者在观点环节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特点,在逻辑环节

4、呈现出完全同一的逻辑结构。这就是康德创新出来的理性方法依据菱形结构法进行逻辑推论、逻辑证明。慧田哲学作者给出的逻辑图没有展示出判断表与范畴表之间构成的层次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判断表、范畴表内部,把握康德给出的理性方法菱形结构法。他将菱形结构演绎为语言逻辑的并列结构,这是头脑中缺乏认识论模型导致的结果。如果我们用中国古代的连山法将判断表和范畴表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它是这样的形式:从这个逻辑图中人们看到,康德哲学的创新没有停留在观点理论层面上,而是进到了对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进行改造上,其鲜明特点是从单纯的语言逻辑规则上升到哲学逻辑规则认识结构和认识论模式的高度。其中菱形结构法就是康德给出的哲学逻辑论

5、证法,从而使哲学理论摆脱了借用数学逻辑方法进行思辨的历史。开创了哲学逻辑与数学逻辑二者分立的新局面。应该看到,康德的判断表处在直接抽象的知性层次上,它的本质属性是“得一”,从分类形式进到把握本质属性的高度。而康德的范畴表是建立在形式变化的关系上,它的本质属性是“抱一”,即把握变化过程中的本质关系必然性、规律性。在康德看来,范畴的内涵就是关系,量的范畴就是存在形式的变化关系,质的范畴就是存在属性的转化和质变。关系的范畴就是逻辑和矛盾二者的不可分割,模态的范畴就是本质关系、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把握。为此,康德给出了两种形式的规律:二律背反律和对立统一律。简称为“背反律和矛盾律”。这就是先验逻辑揭示出来

6、的思维规则:认识环节是两个层次二律背反律,存在环节是两种形式对立统一律。而康德给出的菱形结构法,它的本质属性就是思维形式规律,这是以认识结构的形式特点表现出来的,我们用两个层次两种形式三个环节(环环相套的形式)对立统一(系统矛盾的形式)表述它,由此构成了哲学理论中的极限规律具有的鲜明特征。慧田哲学作者头脑中没有建立起完整形态的认识论结构,所以,他不能准确地把握康德判断表、范畴表之间具有的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结构关系。相反地,他只能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语言逻辑、形式逻辑绘制判断表、范畴表之间联系的逻辑图,没有将语言结构与认识结构的一体关系把握住。可见,这是思辨能力没有攀升到康德先验逻辑高度导致的结果。

7、站在康德认识论模式下面,怎么可能得出与康德先验逻辑一样的逻辑图像呢?最后,我们将判断表、范畴表在理性思辨环节给出的逻辑结构图展示出来,它是这样的形式。一、我们先将判断表的菱形结构各个环节的本质属性添加进去,从而使人们看清菱形结构表的本征特征:外部是抽象的形式联系,它表现在判断的量、判断的质、判断的关系、判断的模态之间。这是认识过程具有的两个层次四种形式,逻辑图为:1 判断的量存在形式2判断的质存在属性判断表两个层次的分界线3 判断的关系静态关系4判断的模态动态关系二、对判断表的逻辑结构进行解析认识分为两个层次四种形式,这是判断表告诉人们的真理。在四种形式内部都是三个环节,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具有

8、同一性,都是从分立到综合的转化形式,不同的是存在和关系两种形式的转化在认识属性上截然对立。因此在图形排列的顺序上呈现出两种排列形式相互倒置的现象。三、 具体解说两种排列形式相互倒置的现象黑格尔按照有限环节的认识论排序,它呈现出质(存在)量(形式)、关系(本质)模态(整体)的认识结构。康德按照无限环节的逻辑形式排序,它呈现出量(形式)质(属性)、关系(静态)模态(动态)的逻辑结构。判断的量和判断的模态构成了上下两个层次的认识。这是静态和动态之间具有的本质区别。判断的质和判断的关系构成了存在的属性和关系的属性两种形式的认识。上中下三个环节体现了认识过程具有的特点,排列形式的倒置体现了认识的属性:二

9、律背反的形式。这样一来,两个层次、三个环节、两种形式,二律背反,就通过菱形判断表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示出来。可见,这是认识规律在静态环节具有的鲜明特征。四、间接形式的逻辑图辩证逻辑的三分法形式逻辑的三段式全称的:质的特点开端:1.判断的量特殊的:质的形式三分法过程论单称的:具体统一认识是两个层次 肯定的:存在 2.判断的质否定的:非存在 无限的:形式统一判断表过程存在是两种形式:质和关系;形式逻辑三段式法 定言的:确定性 3.判断的关系假言的:不确定性 选言的:属性统一逻辑是三个环节 或然的:质的模态形式终端:4.判断的模态实然的:存在的模态必然的:运动的模态这个逻辑图表明,动态逻辑规则是康德创

10、新出来的先验逻辑,它是三分法过程论的形式,静态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它是三段式的形式。动态是外部形式,静态是内部形式,由此构成内外两种形式的有机结合。这就是康德先验逻辑的实质.五、康德的范畴表其逻辑规则体现出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先验逻辑强调认识自身具有的两个层次,因此在先验逻辑的菱形结构表中,康德按照认识层次的划分,给出了两个表现形式同一,本质属性不同的范畴表。这就是知性环节的判断表和理性环节的范畴表。从形式上人们看不出二者之间具有的区别,但是,内容环节反映出两个层次的认识属性截然不同。我们将理性环节范畴表用间接形式的逻辑结构图展示出来,它是这样的形式:分立形式:单一性、多数性量的

11、范畴具体内容:三分法的形式特点范畴形式综合形式:全体性知性是存在 分立形式:实在性、否定性 质的范畴从分立到综合的转化两个层次 综合形式:限制性范畴表认识属性:过程三分法属性关系:依附性与存在性(实体与偶性) 关系范畴形式关系:因果性与依存性(原因与结果) 本质关系:交互性(主动与被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理性是关系 认识:可能性不可能性三段式在关系环节的表现形式样式存在:存在性不存在性动态的两种趋势关系:必然性偶然性认识的两个层次从范畴表的逻辑图中我们看到,知性环节已经不再是形式逻辑的三段式,而是辩证逻辑的三分法。三分法与三段式的区别在于认识的深度不同,三段式停留在并列的认识形式环节,三分法则上升

12、到认识属性即两个层次的关系环节。理性环节是三段式在关系环节的表现形式。由此构成逻辑规则在认识模式环节具有的质变和飞跃。它的逻辑关系体现出两个层次两种形式三个环节对立统一的关系。这是思维形式规律的图形表达方式。以上就是停留在观点认识层面解说康德判断表、范畴表与站在先验逻辑高度解说康德判断表、范畴表二者之间具有的本质区别。这是有限环节的认识论与无限环节的逻辑学之间构成的二律背反、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它是认识能力不同、世界观形式不同导致的逻辑图像形态不同。从康德的范畴判断分类表看知性为自然立法2013-05-22 16:10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从形式逻辑出发可以得到:知识的1

13、2种判断分类表:(从认识得到逻辑知识,从具体对象转入到概念)(主)量的范畴:全称,特称,单称(宾)质的范畴:肯定,否定,无限 (非x)(谓)关系范畴:直言,假言,选言 (多种的其中之一) 模态范畴:或然,实然,必然从范畴论出发可以得到:(从逻辑知识转入到认识,从概念转入到对象)范畴表(主)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宾)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谓)关系范畴:实体-偶性,原因-结果,协同性(gmeinschaft) 模态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实有性-非实有性,必然性-偶然性两个表有一一对应关系,可以体会一下知性为自然立法,即: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