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林嘉绥版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291535 上传时间:2020-06-1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02.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林嘉绥版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林嘉绥版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林嘉绥版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林嘉绥版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林嘉绥版复习资料.doc(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l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第一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l 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研究对象l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研究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发生发展及其教育规律的科学。l 具体来说,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l (1)儿童数学概念的个体发生:儿童的数学概念是怎样发生的?何时出现?具体表现是什么?l (2)学前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年龄特征l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及方法:以儿童心理发展为依据建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体系,科学地解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如何学?”“为什么?”等问题。l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l (一)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

2、基础和工具l (二)数学是每个人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l (三)向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l (四)向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能为日后小学学习数学做好准备l 第三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l (一)让学前儿童获得一些简单的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l (二)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核心任务)l (三)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l (四) 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l (五) 创设数学教育的环境和物质条件l 数学:思维的体操l 数学的实质是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本身的抽象

3、性、逻辑性、辩证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使得数学对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l 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幼儿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l 充分依靠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促进幼儿思维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l 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l 第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l 第一节 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依据l 数学教育内容是实现幼儿数学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依据l 一、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任务的要求l 二、符合数学研究对象范围的一些最初步的知识l 三、符合学前儿童日常生活和为入小学做准备的需要l 四、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概念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l 一、儿童发展

4、:学前儿童数学概念认知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年龄特点与个别差异)二、社会要求: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完整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幼小衔接的需要三、学科特点:数学学科的结构和知识体系、学科的教育价值和学科学习规律(数学的系统、严谨,逻辑性强)l 为此,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既适合学前儿童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2、既符合学前儿童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3、既贴近学前儿童的生活,符合其兴趣,又有利于拓展其经验和视野l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1、启蒙性2、生活性3、可探索性4、系统性l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自学)自学P28-29各

5、年龄班数学教育主要内容简表,要求每位同学熟悉各年龄班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l 第三节 数量关系与学前儿童思维发展l 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包括:感知集合、数、量、形、时间和空间。教什么?(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数学教育内容是什么?)突出数量关系,促进幼儿思维发展。我们不主张再增加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而主张充分利用现有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反映了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使幼儿在学习初浅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理解这些数量关系,从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l 现有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蕴含着哪些数量关系呢?1和许多(元素与集合)感知集合对应关系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相等与不等大小、多少关系1

6、0以内数中相邻两数的关系(多1少1)等量关系数、量、形(整体可以分成若干部分,各部分之和等于整体。)守恒关系数、量、形可逆关系量排序、数排序、加减等差关系(双重关系或相对关系)数、量互补关系 互换关系传递关系数、量包含关系分类(小朋友多还是男/女孩子多?)函数关系测量(当整体分成相等的部分时,分数越多,则每份数越小,反之,每份数越大则份数越少,这种份数和每份数之间的关系就是函数关系。)l 第四节 国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简介(自学)要求了解中、美、前苏三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分析比较其异同,把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l 海恩/斯科普(HIGH/SCOPE)课程的50个关键经验l 主

7、动学习的关键经验运用所有的感官主动地探究。通过直接经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操作、转换和组合各种材料。选择材料、活动和目的。掌握使用工具和设备的技能。进行大肌肉活动。自己的事自己做。l 语言运用的关键经验与别人交流自己有意义的经验。描述物体、事件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用语言表达情感。由教师把幼儿自己的口头语言记录下来并读给他听。从语言中获得乐趣:念儿歌、编故事、倾听诗歌朗诵和故事讲述。l 经验和表征的关键经验通过听、摸、尝和闻来认识物体。模仿动作。把图片、照片以及模型与真实的场景和事物联系起来。玩角色游戏和装扮活动。用泥、积木等材料造型。用不同的笔绘画。l 发展逻辑推理的关键经验分类探究和描述事物的

8、特征。注意并描述事物的异同,进行分类和匹配。用不同的方式使用和描述物体。描述事物所不具有的特征或不归属的类别。同时注意到事物的一个以上的特征(如:你能找到既是红的又是木头做成的东西吗?)区别“部分”和“整体”l 发展逻辑推理的关键经验l 排序比较:哪一个更大(更小)、更重(更轻)、更粗糙(更平滑)、更响(更轻)、更硬(更软)、更长(更短)、更高(更矮)、更宽(更窄)、更锋利、更暗等等。根据某种特征来排列物体,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最长的、最短的等等)。数概念比较数和量:多少,等量;更多更少,数目一样多。用一一对应匹配的方式来比较两个数群的数量(如饼干和小朋友的数量是否一样多)。点数物体和唱数。

9、l 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关键经验空间关系装拆物体。重新安排一组或一个物体在空间的位置(折叠、弯曲、普凯、堆积、结扎),并观察由此产生的空间位置的变化。从不同的空间角度观察事物和场景。体验和描述物体的相对空间位置(如在中间、在旁边、上去、下来、在顶上、在上面,在以上)。体验和描述物体和人的运动方向(去、来自、进取、出来、朝向、远离)。体验和描述事物之间和地点之间的相对距离(靠近、邻近、远、紧靠、相隔、在一起)。l 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关键经验l 体验和表征自己的身体:有什么样的结构,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学习确定教室、幼儿园以及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理解绘画和图片中所表征的空间关系。识别和描述各种

10、形状。l 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关键经验l 时间制定计划和完成计划。描述和表征过去的事件。用语言推测将要发生的事件,并为此做好适当的准备。按信号开始或停止一个动作识别、描述和表征事件的顺序。体验和描述不同的运动速度。在讲述过去和将来的事件时学习使用惯例的时间单位(早晨、昨天、小时等等)。l 比较时间的间隔(短、长、新、旧、年青、年老、一会儿、长时间)。注意观察把钟表和日历当作时间消逝的标记。观察季节的变化。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数学教学活动; 活动区中的数学活动; 数学游戏活动; 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活动第三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及方法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

11、教育的途径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是指实施数学教育所采取的活动形式。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有数学课、游戏、各种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及数学角等、1、数学课。是指成人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全体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并发展幼儿思维的一种专项活动。数学课的组织形式集体、小组以及个人幼儿数学课类型:集体型,集体、小组结合型,小组、个人结合型,2、游戏。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力手段(1)使用各种材料和玩具的数学游戏(2)建筑游戏中的数学教育(3)角色游戏中的数学教育(4)玩沙、玩水游戏中的数学教育(5)体育游戏中的数学教育3、其他教育活动中的数学教育。4、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运用文

12、学。艺术等手段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5、数学角、数学角是在幼儿活动场所内,专辟一个小区域,设置各种可用以进行数学活动的各种材料、棋类、玩具等物品,供幼儿自由选择和运用。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一、操作法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操作法对促进幼儿掌握初步数学知识作用明显。操作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心理学方面的思维结构发展的“内化”说,即外部动作“内化”为思维活动的理论。运用操作法应注意:1、明显操作目的。2、为幼儿操作活动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3、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4、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应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

13、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5、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要观察儿童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6、讨论操作的结果。7、操作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二、游戏法。1、清洁型的数学教学游戏。2、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3、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教学游戏4、口头语数学教学游戏5、竞赛性数学教学游戏6、数学智力游戏三、比较法比较法是通过对两个(组)或两个(组)以上物体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的一种数学方法。1、按比较的性质的分可分为简单的比较和复杂的比较。2、按比较的排列方式可分为对应比较和非对应比较。四、启发探索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靠幼儿已有的

14、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他们探索并获得新的知识。启发探索发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儿童通过积极的思维,独立地去探索并获取新知识。五、讲解演示法。教师通过向幼儿展示直观教具并配合以口头讲解,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技能或规则,具体地呈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六、归纳演绎法幼儿运用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推理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及教育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一)一些概念:(1)集合的元素:把一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形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就是集合元素。(2)幼儿感知集合教育的含义:幼儿感知集合教育是指在

15、不教给集合述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中去。(二)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教育的重要意义(一)儿童数概念的发生起始于集合的笼统感知(二)感知集合是幼儿从集合的笼统感知到形成最初数概念的中间环节和必要的感性基础。(三)渗透集合思想,使幼儿理解集合的包含 关系,有利于幼儿从包含关系上来理解数目,进而为幼儿理解和掌握初步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一、2岁3岁左右儿童产生了对集合的笼 统知觉,但这种知觉是泛化的。二、3岁4岁儿童已经迈步感知到集合中的元素能不超出集合的界线

16、,而且,所摆的元素逐步达到精确的一一对应。三、4岁5岁儿童已经能准确地感知集合元素,并能初步理解和子集的 包含关系。四、5岁6岁儿童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护展。 第三节 物体分类的教学分类是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相同特征(属性)的东西归并在一起。一、分类的意义:(一)分类能帮助幼儿感知集合(二)分类是计数的必要前提(三)分类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四)分类能促进幼儿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发展。二、幼儿的几种分类: (一)按对象分类:按物体的名称、外部特征、量的差异、 用途、物体间的联系、物体材料的性质、数量分类。(二)按包含关系分类:具体概念、一级类概念还有二级类概念分类。三、教学要求:(一)小班1

17、、根据范例和口头指示分出一组物体。2、按照物体的每一外部特征和量的差异进行分类。3、要求理解并掌握有关词语。(二)中班1、让幼儿按照某一物体量的差异分类。2、让幼儿学习按物体的数量分类。3、理解并掌握有关词语,如“合起来”等。(三)大班1、学习按照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2、自己确定分类标准自由分类,并解释为什么分在一起。3、初步理解类与子类的关系。四、教育方法:(一)首先让幼儿感知和辩论分类对象的名称、特征和差异。(二)向幼儿说明分类的要求和分类的含义。(三)按范例或口头指示进行分类。(四)启发幼儿思考探索如何进行分类。(五)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提出不同的分类干挠条件,以逐步提高分类的难度。(六)讨

18、论分类结果,以巩固类概念和理解类的包含关系。 第四节 区别“1”和“许多”的教学一、区别“1”和“许多”的意义:1、促进幼儿感知元素的分化过程。2、为正确学习逐一计数和认识10以内数奠定基础。二、教育要求:(一)使幼儿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物体。(二)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三)能在生活中运用“1”和“许多”词汇。 三、教育方法: (一)首先教会幼儿学会区别1个物和许多物体,然后帮助幼儿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二)通过观察比较教幼儿区别一个物体和许多物体。(三)采用教学游戏以及幼儿操作等方法,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四)练习巩固:1、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寻找1个物体

19、和许多物体。2、运用幼儿的各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第五节 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学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就是用一对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中元素的数量,确定它们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一集哪个多哪个少。一、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育意义(一)可帮助幼儿准确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二)使幼儿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组的数量。(三)使幼儿感知到物体组中物体(元素)的数量,从而获得数的感性经验。二、教育要求:(一)学会对应(二)在学会对应的基础上,不用数进行两组物体的比较。(三)能理解和运用“一样多”、“不一样多”、“多”、“少”等词汇。三、教育方法:(一)重叠法将物体从左向右摆成

20、一行,再将另一组物体逐个一对一 对的重叠到前一组上面再来进行比较。(二)并置法教学方法同于重叠法,但掌握难于重叠法。(三)运用以上两种方法应注意的问题:1、摆物体时要交幼儿使用右手从左向右摆,培养规范性。2、应将物体摆成横排进行对应比较。3、要先教比较两组数量一样多的物体,再比较数量不一样的。4、物体组中物体的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5、对应时要用教具或实物,不要求幼儿说出数词。第五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计数活动一、什么是计数活动定义:计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操作活动,其结果表现为数的形式。目的:确定物体的数量二、计数活动的实质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

21、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国内外曾提出观点认为幼小儿童在未学会计数之前,就具有对小数量物体直接认知(也可称整体知觉)的能力。 这种整体知觉是幼儿数概念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不是幼儿形成最初数概念的一种主要途径。因为:(1)幼儿直接认知物体数目只局限于小数量的范围(4以内)(2)经过前苏联在20世纪初在数学教育上的事实证明三、计数活动的结构与发展(一)内容方面1、依次说出数词2、从集合(物体群)中区分出每一个元素(对象)3、使每个数词只与集合中的一个元素相对应(二)动作方面1、手的动作2、语言动作四、计数活动是幼儿形成初步数概念的基本活动 只有通过计数活动,最后说出总

22、数,才是对数实际意义的初步认识,才能对数形成最初的数概念。第二节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一、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发展的一般过程幼儿掌握10以内初步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一般认识发展过程。1、幼儿掌握数概念首先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从接触具体的物体开始,从亲自摆弄、触摸、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教学应重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并为幼儿提供操作、游戏用的多种材料和玩具,以利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 2、幼儿对数的抽象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抽象的最后完成标志:能直接用抽象的数进行思考或运算教学应注重从直观入手,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

23、力。手口不一致的3种情况:口能从1开始顺着数,手乱点手能按实物的顺序一个一个地点,但口却乱数手口有节奏地配合,但不是一对一的配合三、学前儿童掌握10以内数概念的年龄阶段及特点(一)第一阶段(2岁半左右至3岁半左右)学前数的准备阶段(二)第二阶段(3岁半左右至4岁左右)学会计数和初步理解的实际意义阶段 1、幼儿掌握计数的过程(1)口头说数“顺口溜”,是口头说出自然数的能力,是机械记忆的结果,并不代表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2)按物点数即用手逐一指点物体。同时有顺序地说出数词,使说出的一个数词与手点的一个物体一一对应。要求:手口一致(3)说出总数 只有会说出总数,才是计数过程的完结,才能称之学会了

24、计数。幼小儿童开始学习计数时,即使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物体,往往也不能正确地说出总数。要求幼儿说出总数是会出现的情况:直接回答“不知道”重复按物点数的过程用一个固定的数词回答机械地模仿成人的答案因此,教幼儿计数,要特别重视说出总数这个环节。1、较好地掌握计数活动计数时能做到手口一致并说出总数10以内的数可以从任一个开始顺接数2、认数范围扩大到10能正确点数10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而且能按指定的数(10以内)正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2、影响幼儿计数能力的因素(1)教育及文化背景(2)计数的对象 在空间分布相同的情况下,点数物体的体积相对较大的较有利于儿童的计数活动 物体的空间排列形式 同时呈现并继

25、续保持不变的计数对象较有利于儿童的计数活动(3)计数方式(三)第三阶段(4岁左右至5岁左右)计数能力的巩固和初步数概念形成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3、初步理解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幼儿开始理解自然数列中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多以少一关系,但一般还需借助实物并依靠计数来比较,而且还没有明确地建立起10以内自然数列之间等差关系的概念。4、初步理解数守恒 数的守恒是指物体的数目不因物体外部特征和排列方式等的改变而改变。幼儿能做到数守恒是对数的实际含义的切实理解,是幼儿初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5、认识序数6、认读10以内阿拉伯数字(四)第四阶段(5岁左右至6岁左右)进一步认识数的关系及数群概念初步发展的阶段

26、主要表现为: 1、能理解三个相邻的数及其关系和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2、能按群计数 按群计数就是计数时不以单个物体为单位,而是以数群(物体群)为单位。2、4、6、8、10按群计数是数群概念初步发展的标志之一。3、初步掌握数的组成第三节 认识10以内基数的教学基数:任何一个自然数,都可以用来作基数。当它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的数量时则称之为基数,如8个苹果。一、教学要求(一)小班1、会手口一致地点数数量为4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初步理解4以内基数的实际含义。2、能按数(4以内)取物(二)中班1、能正确点数数量为10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正确认识10以内数的实际含义2、知道10以内相邻两个数的多1

27、少1关系3、理解数守恒,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三)大班1、熟练地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会倒数、顺接数和倒接数2、学习按群计数3、认识10以内三个相邻数的关系及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二、教学方法(一)教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及其实际含义的基本方法1、教幼儿学习点数后说出总数这是幼儿认识10以内数的基本方法和基础,也是理解数的实际含义的基本途径。在小班教师可使用讲解演示法教幼儿学习点数物体。2、用比较两个相邻的数结合数的形成的方法认识10以内数 这是一种认识数的形成和学习计数相结合的方法。 突出在已认识的数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数,突出相邻两个数的关系,有利于理解数的实际含义。 以上两种方法多用于小班儿

28、童开始学习计数和认数。3、相邻两个数的比较和转换(中班)指启发幼儿用“添上”和“拿走”的方法使两个数由相等变为不等,或由不相等变为相等。目的:在比较两个集合的基础上进行两个数之间的转换,使幼儿认识新的数并掌握相邻两个数之间存在的多1少1的关系。 具体操作(以认识5为例):在比较4个红圆片和4个黄圆片后添加1个红圆片,认识“5”引导幼儿理解并说出5比4多1,4比5少1请幼儿想办法让红圆片和黄圆片一样多(两种办法)幼儿想出一种办法以后要引导他们想出第二种办法 注意:幼儿完成任务后,都要让幼儿说明自己用什么方法使圆片变成一样多,并让他们用点数的方法比较和验证自己的办法是否正确教师给予肯定并进一步要求

29、幼儿数一数,回答有几个什么颜色的圆片在总结中强调指出:4比5少1,4个添上1个是5个;5比4多1,5个拿走1个是4个,这两种方法都能让红圆片和黄圆片变得一样多。优点:反复地运用计算,巩固对数的实际含义的理解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转换揭示和突出了自然数列的本质关系,促使儿童深刻理解两个自然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为大班学习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和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作充分准备。促进幼儿思维可逆性和相对性的发展。4、按范例数量取物和按数取物是巩固对数的实际含义理解的有效复习方法按范例数量取物:教师给予一定数量物体作范例,让幼儿拿出与范例同等数量的物体。按数取物:以口头说出的数或出示的数作范例,要求幼儿取出相应

30、数量的物体。 应先学会按范例数量取物,再进行按数取物。因为范例是具体而直观的实物,幼儿可先计数实物再动作,而按数取物给定的数是抽象的数,没有直观的依据,要求幼儿对数的实际含义有准确的理解才能完成任务。5、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量主要指运用听觉、触摸觉和运动觉感知数量,以加深对数实际含义的理解。(1)听觉运用听觉感知物体数量是让幼儿边听声响(如敲鼓声、击铃声、拍手声等)边数数。 小班:要边听声响边大声说数,最后说出总数。因为小班幼儿有意注意和记住声响次数的能力较弱。要视幼儿情况,逐步过渡到先认真听完声响再报出总数。 中班: 让幼儿小声数或默数帮助准确感知并记住数量。(2)触摸觉运用触摸觉感知物体的数

31、量是让幼儿在不用眼睛看的情况下,用手触摸物体以确定物体的数量。(3)运动觉运用运动觉感知数量是让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次数(如拍手)表示数量。(二)学习数守恒的方法(中班)具体操作:1、利用同样颜色、形状、大小的物体,改变排列形式学习守恒。例如:同数异长、同数异位、异数同长2、用不同计数对象、对象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和不同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进行守恒训练例如:教师给出5张数量都是6但对象与摆放方式都不同的图片,让幼儿观察讨论它们的异同,并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方面的共同点,最后请几个小朋友前来计数每张图片中的物体数量以证明它们的数是一样的。(三)学习接数和倒数的方法(大班)应先学习10以内的顺

32、接数,再学倒数,最后学习倒接数。学习接数和倒数常见的方法:1、卡片游戏 学习顺接数:教师拿出一张卡片(圆点或数字),让幼儿拿出该数以后的卡片并口头说出排列的结果等。 学习倒数:发给幼儿一套顺序打乱的110的数字或圆点卡片,让幼儿按从1到10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好后,再将卡片顺序打乱,要求幼儿按从10到1的顺序排好。 “看谁排得又快又对”增加游戏的竞赛性质2、口头游戏3、拍手游戏游戏开始前,教师先向幼儿说明接数到10(或10以内的任一个数),然后教师先拍几下手(或敲几声鼓),请幼儿接着拍手到该数。(四)认识三个相邻数及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的方法(大班)1、教幼儿认识三个相邻数的方法一般应先复习两个相邻

33、数的比较,再进行三个相邻数的比较,从直观入手结合数字进行,以直观教具摆成横式为宜。 以认识3的相邻数为例: 第一步,贴出对应并置的两排圆片2和3,让幼儿比较后明确3比2多1,2比3少1 第二步,贴出第三排的4个圆片,让幼儿比较第二排和第三排的圆片数量,明确4比3多1,3比4少1 第三步,进行三个数之间的比较。以3中间一个数为主,先与前面的数比,再与后面的数比, 3比2多1,3比4少1,3的邻居是2和4注意:教幼儿认识三个相邻数要从2开始逐个数进行。教5以内相邻数时进度要慢,多做练习。幼儿掌握比较相邻数的规律(先与前面一个数比,再与后面一个数比)以后,教610相邻数时进度可以加快,也可以用启发探

34、索的方法让幼儿运用这个规律去认识这些新的数。2、复习巩固对三个相邻数认识的方法(1)卡片游戏形式1:发给每个幼儿一套110的数字或圆点卡片,教师举起一张卡片或说出一个数,让幼儿把该数的”邻居“卡片举起来形式2:发给幼儿每人一张数字或圆点不同的卡片,教师举起一张卡片,请拿着该数”邻居“卡片的幼儿将卡片举起来。(2)口头游戏注意:变换提问的方式以避免回答的定势倾向,训练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如将“X的邻居是谁”改变为“谁是X的邻居”或“X和X是谁的邻居”,几种提问方式交替、穿插使用,以便保持幼儿集中注意力和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3、教幼儿理解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的方法理解10以内自然数列

35、的等差关系,是认识10以内数相邻关系的总结和必然结果。意义:帮助幼儿将数与数之间关系的知识组织起来并系统化,从而认识自然数列的本质规律,为认识更大的数目奠定基础,并巩固对数序的理解和培养对知识的初步抽象和概括能力。方法:运用教具将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直观呈现出来,同时结合出现数字,也可以让幼儿为每一列物体标示数字。具体操作:1、复习其中两三组三个相邻数的关系2、请幼儿思考在排好的110的数当中每一个数和它前面、后面的数的关系3、讨论得出结果:在排好的110个数当中,除1以外,不管哪一个数都比前面一个数多1,比后面一个数少11 2 3 4 5 6 7 8 9 10 第四节 认识10以内序数

36、的教学序数是表示集合中元素的次序的数,是用自然数表示事物排列的次序,回答“第几”的问题。为什么要认识序数?识次序要以认识基数为基础。所以幼儿认识序数的教学一般安排在学习10以内的基数之后,即是在中班教学。一、 教学要求(中班)1、使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表示10以内的物体排列次序。2、会从不同的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 从上到下、 从下到上)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二 、教学方法(一)可以采用集中分段教学的方法 先学习5以内的序数,再学习10以内的序数。(二)运用直观教具向幼儿讲清楚序数的含义 P149 “给动物排队” 引导幼儿比较基数和序数的不同(“有几个”和“第几个” )做出总结,强

37、调说明“有几个”和“第几个” 的不同,从而让幼儿明确的掌握序数的含义。(三)教幼儿用计数的方法确定序数在学习10以内的序数时,幼儿通常不易说出物体在第几个位置上,对此教师应该告诉幼儿用计数的方法来确定,从第一开始数,第二,第三四)向幼儿说明确定序数的方向先学习从左往右的排列顺序,再学习其他方向的排列顺序,最后再进行综合练习。告诉幼儿一些约定俗成的排列顺序,如:楼房最下面是第一层;赛跑时跑在最前面的是第一名(五)通过操作和游戏活动进行练习第五节 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学数的组成是指一个数(总数)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数,几个部分数可以合成一个数(总数),所以数的组成包含着组合和分解两个方面。数的组成

38、的实质:数群和子群之间存在着等量、互补和互换关系,是一种概念水平的数运算。数群(总数)部分数)子群 子群(部分数)一、教学依据1、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年龄特点4岁左右至5岁左右的幼儿,也就是中班幼儿,已经能认读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理解10以内相邻两个数的多“1”和少“1”的关系,以及认识10以内数的守恒和认识10以内的序数。在这基础上,大班的幼儿已经有能力初步掌握数的组成。宜安排在幼儿园大班第二学期进行。2、儿童掌握数的组成的心理实质林嘉绥的儿童对部分和整体关系认识发展的实验研究 47岁幼儿儿童的组成和分解的研究 P133综上所述,5岁半后学习数的组成比较好,大班末期的儿童可以基本掌握10以内数

39、的组成,能理解和掌握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实物摆出或口头说出一个数的所有组成形式,甚至可以运用数群之间关系的规律(等量、互补、互换的关系)推论出从未学过的一个新数的组成的全部形式,如能准确而有条理地回答:“16可以分成15和1、14和2、13和31和15”。二、教学要求(大班)1、让幼儿理解数的组成的含义,知道2以上各数都可以分成两个数,两个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2 、懂得一个数跟他分出来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即是一个数比他分出来的两个数都大,分成的两个数都比原来的数小。3、懂得分成的两个数的之间的互补和互换的关系,并掌握10以内的各数的全部组成形式。三、教学方法数的组成包括两个不可分割

40、的过程:分解与组合。这两个过程要同时学习,既学习分解又要学习组合,先学习分解再学习组合。(一)运用讲解演示法教数的组成(二)通过操作,启发幼儿探索数的组成规律(三)运用组成的规律去学习新的组成知识(四)运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10以内各数的组成知识 具体方法: 1、操作练习 2、游戏练习 3、填空练习 4、儿歌练习 第六节 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学幼儿学习认读和书写数字能巩固对10以内数的认识,发展幼儿数的抽象能力,能够从数的符号引起数的表象。数字是表示数的一种符号。数的实际含义:数字所表示的物体数量一 、教学要求中班:能认读1-10的阿拉伯数字,并能用数字正确表达10以内的物体的数量。大班:学

41、习正确书写阿拉伯数字,掌握正确的笔顺,字迹工整规范,姿势和握笔方法正确。二 、教学方法(一)教中班幼儿认读110。 1、最好结合认识10以内数同时进行。 2、利用幼儿熟悉的事物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儿童记住字形。 P156 3、对外形容易混淆和读音不准的数字要多做比较和练习。(“6”和“9”) 4、运用各种游戏练习计数读字和理解数字所表达的物体数量。如“连线游戏” ,“看图找数字”(二)教幼儿书写1-10的数字的方法 1、宜在大班进行 2、讲解示范正确书写阿拉伯数字的姿势要领,内容如下: (1)书写姿势 正确的书写姿势是写好数字的前提也有利于保护幼儿的视力及身体正常发育。 讲解并示范坐姿及握笔要领

42、 (2)书写格式及笔顺 运用日字格,先用范例说明 讲解书写的顺序3、幼儿书写练习(1)书空练习(2)试写(3)书写练习第六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及教育第一节 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一、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一般发展过程幼儿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可以从具体到抽象和逐一加减到按数群加减两个方面予以考察。(一)从具体到抽象(1)具体水平加减是指幼儿以实物或图片等直观材料为工具进行加减运算。(2)表象水平加减_口述应用题就是运用表象进行加减运算的典型手段。(3)抽象水平加减_也可称为数群概念水平的数运算,是指直接运用抽象的属概 念进行加减运算,无需依靠实物的直观作用或以表象为依托。

43、表现为能直接进行口头或书面的加减式题运算等,这是较高水平的加减运算。(二)从逐一加减到按数群加减逐一加减就是用计数的方法进行加减运算。这种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水平:1、先将两组物体合并在一起,再逐一计数他们一共是几个的加法运算。(减法也一样)2、是以第一组物体的总数为起点,开始逐一计数,直到数完第二组物体 按数群加减也就是前述的依靠抽象数概念进行加减运算,这是儿童对所说的数或数字已能作为一个整体去把握,从而进行抽象的数群之间的加减运算二、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年龄特点(一) 4岁以前(小班)一般来说,4岁以前幼儿基本不会加减运算。(二)45岁(中班)4岁以后,儿童会自己动手将实物合并或取走

44、以后加减运算,但这时必须是运用实物而且是从头开始逐一计数,才能得出结果。 4岁以后的幼儿已经能运用表象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了。(所出的题目在小数量范围内,并且加、减数均不超过1)(三) 5-6岁(大班)5岁以后,幼儿学习了顺接数和倒数,能将其运用到加减运算中去。多数幼儿可以不用摆弄实物,而是用眼睛注视物体,心中默默地进行逐一加减运算。5岁半以后,随着数群概念的发展和表象解答口述应用题能力的提高,特别在幼儿学习了数的组成以后,在成人的引导下,能运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加减式题的运算,从而摆脱了逐一加减的水平,达到数群运算的程度。需注意:1、实验证明:幼儿学习减法难于加法。2、由于儿童思维抽象性的个别差

45、异以及教育条件、地区文化背景的不同等。有的大班儿童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还会返回到掰手指头逐一计数的水平。第二节 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中的作用口述应用题在幼儿学习10以内加减中起着重要作用:奠基、桥梁一、应用题的结构及特点(一)应用题的结构应用题是根据生产或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用语言、文字表示数量关系的题目。应用题的结构(组成部分):情节+数量关系数量关系中包括: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已知条件是说明已知数量及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的关系未知条件是要求解答的问题,即要求求出的未知数量。幼儿学习的只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应用题(二)应用题的特点应用题最主要的特点是它源于生活,而且它以人们熟悉的生产或生活情景来

46、表达数量关系并提出要求回答的数量课题。寓加减任务于情景之中,是应用题有别于加减式题最显著的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应用题的情节为儿童的表象活动提供了素材。应用题可以唤起儿童头脑中有关加减情境的表象。这符合幼儿期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因而应用题就构成幼儿开始学习加减运算的有效的途径。二、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中的作用(一) 口述应用题是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的有力工具和必要基础。口述应用题能帮助幼儿较容易而准确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及有关运算符号。周燕:5岁至五岁半幼儿加减运算教学的比较研究P166(二) 口述应用题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P1671701、思维抽象能力的发展口述应用题能促进

47、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思维的抽象能力上。其根本原因在于口述应用题所唤起的幼儿头脑中有关加减情境的表象,起到了为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的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抽象能力的提高。加减运算是在头脑内部把数进行组合分解而实现的一种智力运算,它要求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幼儿期思维是以表象为主具有相对的具体性。则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所以应依靠和发展幼儿对加减运算的表象,以此为中间环节,促进幼儿思维由具体向抽象过渡和转化,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不能从抽象到抽象(以数的组成教加减)直接进行。口述应用题既具有相对的具体性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而它在幼儿学习加减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

48、特殊作用。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实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2、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1)幼儿对口述应用题如果只能说出得数,仅能表明这是凭借口述应用题所唤起的有关生活经验表象的表现。 唤起表象得数(2)能正确说出得数,还能说明选择的计算方法、列出算式和讲明选择计算方法的理由,是对应用题中的已知数之间以及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综合后做出判断的结果。 分析+综合+判断得数、方法、算式、理由口述应用题对幼儿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的影响原因:应用题本身的特点和解答应用题活动的特点决定的。成人的正确引导。教的艺术运用口述应用题进行加减教学时,应注重运用启发提问方法引导

49、幼儿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如在儿童说出正确得数后,再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为什么要用加(减)法?题目里最后问的是什么?剩下的苹果也比以前少了还是多了?这些启发性的提问,能引导幼儿的分析活动逐步深入,达到真正理解题意的目的,同时也促进幼儿初步逻辑思维的发展。3、思维推理(知识迁移)能力的发展第一次买了2个,第二次买了x个,一共买了5个,求第二次买了多少个?(被减数)这种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要求幼儿不受题目表面情节的干扰,而能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选择正确的算法。表面上是一种加(减)法运算,实际上却需采用相反的运算。这需要幼儿从问题出发分析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正确的回答。知识迁移能力的获得是与

50、幼儿切实理解口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有密切关系。口述应用题不仅是幼儿学习加减法运算的有力工具,而且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十分有利的手段。三、无直观材料伴随的口述应用题是发展幼儿加减表象的主要形式1、口述应用题:教师出题儿童解题与幼儿自编,均存在有直观材料伴随和无直观材料伴随两种形式。2、在幼儿学习解和自编口述应用题的初期,应该且必须运用直观材料(实物、玩具、绒布教具、动作、图片等)伴随的口述应用题。它能够帮助幼儿更加直观的理解应用题的含义。3、幼儿学习的口述应用题应形式多样,伴随直观材料、适时地兼用或转用无直观材料伴随的口述应用题,而且逐步使后者成为口述应用题的主要形式。无直观材料伴随的口述应用题

51、是引起加减表象和引导幼儿学习加减由具体到抽象过渡的主要形式。注意:用图片作为引起表象的工具的片面性; 虽不同于实物但有具体直观的一面。四、幼儿解答口述应用题1、幼儿学习口述应用题有成人出题幼儿解题和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两种。2、幼儿解答口述应用题是幼儿学习10以内加减的首用形式。3、幼儿开始学习加减时,就让幼儿解答口述应用题,引导幼儿懂得加减的含义;帮助幼儿理解加号、减号和等于号以及加、减的式题。4、在学习5以内的每一个数的加减时,应先由教师出题幼儿解答,使幼儿了解和熟悉该数的加法和减法(积累感性经验)。5、幼儿解答的口述应用题是由成人编拟的,可从多方面获取编题的材料,但题目和情节应是幼儿熟悉的

52、。五、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是幼儿学习口述应用题的另一种形式。自编口述应用题有助于巩固和加深幼儿对加减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培养幼儿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前的认识:幼儿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安排在大班后期,学习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以后进行。(一)从理性入手:让幼儿从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入手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编应用题的三个要求一件事,两个数,一个问题。(较困难)幼儿还未获得编题的感性经验,虽有大量的例子,但幼儿仍因缺乏实践经验而难于同时掌握应用题的结构,从而出现种种错误。1、 在情节方面,往往出现一些不符合社会生活或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情节。2、 在数量关系方面,掌握未知条件要难于已知条件

53、。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1) 没有提问,编题不完整。(2) 没有提问,却有运算结果。新认识:利用描述和模仿的方法开始学习自编口述 应用题,其学习时间可以大幅度提前(二)从感性入手,让幼儿用描述和模仿的方法开始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实际上是进行换水不换瓶操作与思考描述应用题,就是叙述应用题,不仅叙述情节、数量,还包括答案(得数)。模仿口述应用题,是在不要求抽象地掌握应用题结构要求(三个条件)的前提下,模仿成人编题,幼儿独立地编出结构完整的口述应用题。除情节、已知数外,还要提出问题在教师适当的启发和幼儿讨论互相纠正错误后,幼儿可以达到在感性水平上正确地自编口述应用题。因此,用描述和模仿的方法学习自编

54、口述应用题,可早于学习数的组成,视作学习加减的有力手段,并贯穿于加减学习的全过程。第三节 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学一、教学要求(一)让幼儿学会解答简单的(求和、求剩余)口述应用题。学习用描述和模仿的方法自编简单口述应用题,在此基础上掌握应用题的结构。(二)让幼儿学习10以内加减法:理解加、减含义;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及其含义;认识加、减算式并会运算。二、教学安排 科学的综合运用和合理的安排口述应用题、数的组成与加减三者的关系建议:1、先用小数量(4以内)学习解答和自编(描述和模仿)口述应用题。2、再运用口述应用题向幼儿讲明加减含义、符号及算式。3、从2开始逐个数地进行数的组成结合加减的学习。一般

55、情况下,第一学期学习5以内加减,第二学期学习6-10的加减。三、教学方法(一)学习描述和模仿自编口述应用题,让幼儿获得加减法和应用题结构的感性经验。 积累加减的感性经验,是学习加减法的最初一步。幼儿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不宜从理解抽象的应用题结构开始,应从描述和模仿开始,并适宜用小数量(4以内数)进行。1、学习描述口述应用题幼儿学习描述口述应用题,要配合各种直观材料进行;此时,先不出现“加法”或“减法”术语,只让幼儿从描述中感受物体增加或减少的情景;先学习加法,再学减法。2、学习模仿口述应用题模仿口述应用题同样宜用小数量进行,仍可先学加法后学减法3、幼儿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的直观材料,无论是教师编题

56、还是幼儿描述和模仿自编口述应用题,可提供的直观材料有:按活动内容编题;按玩具所设置情景编题;看图编题;自由编题;(二)借助直观教具和口述应用题讲明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不仅让幼儿知道“加法”、“减法”词汇,而且懂得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1、学习加法 学习加法,就是向幼儿说明,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出一共是多少,是加法。变多了2、学习减法 学习减法,要向幼儿说明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就是减法。变少了教师应编各种题目,让幼儿逐步理解,“飞来了”、“送来了”、“开来了”等等是合起来的意思,用加法算。“飞走了”、“游走了”、“送走了”等等是去掉一部分的意思,用减法算。 (三)教幼儿认识加号、减

57、号和等号及算式 这时仍用4以内数,加减数不超过1的小数量进行。“+”、“-”、“=”、“3+1=4”(四)用数的组成学习加减的方法 教幼儿学习数的组成,使之成为抽象加减运算的基础,可提高幼儿运算的思维水平,为入学做好准备。用数的组成学习加减,可以这样进行:1、学习某数的组成。2、数的组成向加减过渡3、口述应用题、数的组成及加减算式、运算之间的联系和转换4、注意事项:(1)运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学习加减需一个数一个数的逐步进行,而且当一个数有两组以上的组合形式时,则需进行将组合形式逐个地与加减法联系的练习。(2)在用数的组成学习加减运算的阶段,加减可结合进行。(3)在用组成学习加减阶段,成人的口述应

58、用题可不用直观材料伴随,使之切实达到唤起表象的作用。(4)在用组成学习加减之前,幼儿已通过描述和模仿的方法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并能通过不断讨论的方法,纠正编题中出现的错误,渗透了掌握应用题结构的三个基本要求。(5)复习10以内加减运算的其他方法教学游戏感知练习(通过视觉、通过听觉、通过触摸觉) 书面练习 计算式题的书面练习,即在幼儿在写(印)好的式题纸上填得数。口头练习 教师口述式题卡片,请幼儿(集体或个人)说出答数,也可请幼儿出题,再请另一位小朋友做大,还可以请两位小朋友或两组小朋友进行比赛,看那位(组)回答得快而正确等。编题练习 可提供幼儿各种图案(画),要求幼儿按照图上物体的数量,编出加

59、减式题,也可用实物、玩具代替图案,让幼儿编题。第七章 学前儿童量的认识的发展及教育认识常见量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之一。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量可以分为不连续量和连续量两种。第一节 学前儿童认识大小和长度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尚未学会测量之前,对物体量的认识实际上是对它们的感知。幼儿认识大小、长度都是以不同分析器(视觉的、触摸觉的、运动觉的)和不同分析器之间建立的联系来实现的。根据我国心理学实验,对幼儿认识大小长度能力的发展说明如下:一、2岁左右2岁左右儿童大部分对不同大小物体能做出正确反应,能按成人的语言提示选择大的或小的物体,但尚不能用积极的词汇给以表示。根据

60、我国心理学实验,对幼儿认识大小长度能力的发展说明如下:二、3岁左右4岁左右三四岁幼儿已能正确区分物体的大小和长短,也能相应的简单词汇表示。而且感知物体大小的准确性有所提高。表现为:能判别差别不太明显的一组物体中最大的或最小的物体。能正确辨别远处物体的大小和不同位置物体 的大小。根据我国心理学实验,对幼儿认识大小长度能力的发展说明如下:二、3岁左右4岁左右但是三四岁幼儿往往把大或小这两个词汇作为表示物体各种长度的通用词。根据我国心理学实验,对幼儿认识大小长度能力的发展说明如下:三、 4岁左右5岁左右在正确教育下,四五岁幼儿感知大小和长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表现为:对不同大小的物体能依次作出区分和排列。能从一组物体中找出想同大小的物体。根据我国心理学实验,对幼儿认识大小长度能力的发展说明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