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知识素材讲稿(共67页)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2750901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8.5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汉服知识素材讲稿(共6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汉服知识素材讲稿(共6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汉服知识素材讲稿(共6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资源描述:

《汉服知识素材讲稿(共6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服知识素材讲稿(共67页)(6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汉服定义及简史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也就是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都被称为汉服【注意:很多人认为汉服是汉朝的服装,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后来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地称大唐的服饰为汉服.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

2、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元代服饰,蒙古人由于没有进行“剃发易服”的残暴政策,北方少数民族穿着纳石失锦袍和皮靴,南方汉人仍以汉服为主,但是糅合了部分蒙古元素)。1644年后,为打击、奴化汉族,尤其是上层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清的统治地位,统治者下令全国实行“剃发易服”,此政策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统治者进行武力镇压并血腥屠杀了6000万汉人,在此情况下,汉服逐渐消亡,而和汉服一同消亡的还有汉族的精

3、神,“满清剃发易服后,华夏从此变鞑靼”,从此之后,奴性与愚昧开始生长在了汉族人的心中。汉人在满清的奴化和高压下逐渐习惯了满装和辫子,在推翻满清王朝后,当政者袁世凯也把长袍马褂定为常礼服;而五四运动后,北京大学要整饬校风,规定制服,请学生们公议,那议决也是袍子和马褂(满族服饰)!到此时,传统“汉服”冠冕即使要光复也无迹可寻了。接下来,建国后极左思潮、在“破四旧”的飓风里,中国进入了一个没有传统、没有文化的审美真空地带,汉民族传统文化一道粉身碎骨,遭到了真正致命的打击,乃至被汉族人自己遗忘。到了改革开放初,人们在早已被打倒的传统里茫然无措。取而代之的是西式或日式的时髦,上个世纪90年代,APEC会

4、议领导人穿“唐装”曾经在民间引发过短暂的“唐装”流行,但是很快销声匿迹,“那样的大团花图案并不符合中式服装内敛、含蓄的内在精神。”有人剖析其原因。 到了21世纪,一些青年人开始把汉服由虚拟带入现实,由断代带入复兴,开始为“华服”哀悼,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汉服复兴运动。 二、汉服的特点及分类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族各朝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

5、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蔽膝”,用来遮蔽膝盖。(图:商朝汉服)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蓝、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

6、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图:东周汉服)东周士人汉服秦汉时期出现了深衣,深衣分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种。曲裾袍分大曲裾,小曲裾,短曲裾之分。大曲裾裙身为三绕式,又叫三绕曲裾。从服装正面分开。往往礼服为大曲裾,大曲裾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图:大曲裾短曲裾一般为两绕,图:短曲裾小曲裾则多为一绕,图:小曲

7、裾与其他服饰相比,曲裾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汉朝曲裾袍:曲裾深衣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是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图:三重衣)直裾在西汉时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

8、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由于内衣的改进(出现了中衣、中裤、中裙),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曲裾绕襟深衣。(图:中衣中裤 中衣中裙)下面这种汉代妇女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

9、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汉服男装和汉服女装区别逐渐明显,故以下分女装和男装单独论述。女装杂裾始于汉,兴于魏晋南北朝,当时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

10、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图:杂裾 魏晋南北朝杂裾女)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腰用帛带系扎,款式多为上俭下丰,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交领,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于此同时,出现了半臂这种款式(图:半臂),

11、半臂又称半袖,是从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到了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多穿在衫襦之外。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传至民间,历久不衰。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分为齐胸襦裙,交领襦裙,对领襦裙: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

12、臂之间。唐代妇女,由于身材丰硕,中唐女服也渐趋宽大,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衣衫虽为小袖,但与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显趋于宽松。 图:披帛 宋代一般妇女所穿服饰有袄、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裤等服装样式。宋代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宋代妇女的穿着与汉代妇女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襦和袄是基本相似的衣着,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除披帛以外,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

13、饰。图:宋代妇女汉服 另外,宋朝流行一种叫“褙子”的外衣(到了明代被也称为“披风”),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这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结,而是垂挂着作装饰用,意义是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斜领和盘领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时所穿,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有身份的主妇正妻则穿大袖衣。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后来加长,发展为袖大于衫、长与裙齐的标准格式。图:大袖衫【大袖衫和褙子的区别】大袖衫没有开衩没有系

14、带;而褙子有开衩有系带,一般在袖子下13cm处开衩进入蒙古帝国元朝的统治,由于蒙元没有进行“剃发易服”,故汉人仍保持着宋代汉民族的着装。历经蒙元的统治,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倒退。蒙元末,中国经济与社会陷入彻底崩溃和混乱。为重塑礼仪与汉民族的自尊心,明朝复国以后,十分重视整顿和恢复服饰制度,很快丢弃了蒙元少数民族服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全面恢复了汉族服饰的特点。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 明代妇女的服装,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明制袄裙、女衫较有特色,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下裙多配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女

15、袄衫长度有长有短,有交领、竖领、方领、对衿等。此外,明代的女袄衫和男袄衫一样,也有直袖和箭袖。图:袄裙袖制之辨 明朝的霞帔、禙子(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禙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明代禙子,有宽袖禙子、有窄袖禙子。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图:褙子 明代的襦裙,与唐宋时期的襦裙相比,只是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

16、,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图:明朝襦裙下面开始男装部分在魏晋之前,汉服男装与女装差别不大,也是分直裾、曲裾、中衣中裤。直裾:曲裾:到了魏晋时期,男子一般都穿大

17、袖衫-大袖翩翩的衫子,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魏晋服装日趋宽博,而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故成为一时风俗。图:魏晋南北朝汉服男隋唐时代开始盛行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 - 圆领衫。圆领式样在中国服饰历史上很早便有出现,但一直到隋唐才开始盛行,成为官式常服。这种服装延续了唐,五代,宋,明,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图:圆领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圆领汉服变体的盛行并不代表传统右衽交领汉服的消失。实际上,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于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以及官员,皇室成员之中,而在如吴越地区以及普通百姓之间,则以

18、大襟右衽交领的汉服为主,宋明类似。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圆领汉服和交领汉服一样,是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礼服始现于唐的还有襕衫,到了两宋时期,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襕衫是无袖头的长衫,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其广泛程度可为仕者燕居、告老还乡或低级吏人服用。一般常用细布,颜色用白,腰间束带。也有不施横襴者,谓之直身或直缀 ,居家时穿用取其舒适轻便。顺便提一下,明代出现无膝襕襕衫,多以蓝色布料制作,乡间也称作蓝衫。下摆处的衣缘较宽,而取消了

19、膝襕,料想是以衣缘代替膝襕的象征意义。明代小说中对襕衫多有描写,一般写为秀才等人的装束。图:明代襕衫 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而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图:直裰 东坡巾【直裾深衣与直裰区别】直裾全名应该是直裾深衣 直裾深衣不开叉,直裰开衩 直裾深衣分裁,直裰通裁直裾深衣续衽,直裰加摆直裾深衣男女皆可穿,直裰只有男士穿直裰的特征是:1、只有领子有边缘,其余部分没有;或者像深衣一样。2、衣长过膝,明制有具

20、体规定;3、交领长衣,不必加摆。可加内摆(定陵道袍),或加外摆(明宫史所谓直身)4、两侧可开衩,可不开衩。一般都要打褶子,前后的两边都打褶子,共四处,每処两褶。5、是后背有一条直通到底的中缝,前襟上也有一条中缝(这是基本裁减规则)6、系扎的腰带络穗、绦带。7、袖子的形状:宋直袖,明琵琶袖,也有直袖,方袖。一般收祛,也有不收的。8、明朝中后期领子一边直一边斜,其他时候两边皆斜。一般来说,不对称交领用於宽领。9、只有男士穿就分类而言,宋代汉服又可分官服与民服两大类。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图片:宋代官吏朝服 宋代皇帝朝服)朝服用于朝会及祭祀等重要场合,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的衣饰,还有相应的冠冕。

21、公服是官员的常服,式样是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上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子。依照规定,凡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高级官员,都必须佩带用金、银装饰为鱼形的“鱼袋”。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后来又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但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根本不受约束。宋代公服:需要单独提出的是,宋代出现了朱子深衣,朱子深衣是指根据朱熹的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直领(没有续衽,类似对襟)而穿为交领,裳幅皆梯形的汉服。朱子深衣被记载进了朱子家礼,流传万世,并流传到了中华文明影响圈的每一个角落,至今,在韩国的许多重要祭祀场合,参与人员都会穿着脱胎于朱子深衣的礼服,以示隆重。 近年来,

22、各地热爱自己民族文化的年轻人也开始重视自己的民族服装,在成人礼等重要场合,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类似朱子深衣这样的民族服饰出现。 图:朱子深衣 到了蒙元时期,汉服循宋制,但糅合了部分蒙古游牧民族服饰元素。经过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明代许多男子流行的发式都是明太祖首创的。服饰发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 图:明朝汉服纽扣明代穿公服的官吏。其制为盘领右衽,袖宽三尺。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纹样也不一

23、样,袍服与展脚幞头搭配,多用于重大朝会。图:明朝官吏公服明代官吏常服,官员戴乌纱帽、幞头,身穿盘领窄袖大袍。“盘领”即一种加有圆形沿口的高领。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对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图:明朝官吏朝服明朝乌纱帽+盘补服明代士人的主要便装款式是道袍,此“道袍”非彼道袍,不是道教教

24、士的服装,而是指交领、大袖、衣身两侧有内摆的长身式外衣。以上便是男装部分。另外需要指出,古代布衣人家穿着的还有裋褐sh h,又称“竖褐”,不分男女,包括上衣下裤,其在商代妇好墓中就已发现,为生活便服。说文曰:裋,竖使布长襦。这里是将“裋”解释为竖使布(可理解为竖裁)缝制成的长襦。褐就是绵羊毛织成的布,较为粗劣。到清末,短褐在小说、戏曲中称短打,上衣长度一般在臀部和膝盖上下。图:裋褐冕服,是古代的一种礼服名称。主要由冠(冕冠)、上衣(玄色,即黑色)、下裳(一般为红色或黄色)、舄(或靴明制)等主体部分及蔽膝、绶、佩等其他配件相构成。冕服之制,传说殷商时期已有,至周定制规范、完善,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

25、,源远流长,虽冕服的种类、使用的范围、章纹的分布等等屡有更定、演变,各朝不一,情况较为繁复,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因服饰政策变更冕服制度在中国亦随之终结,但冕服上特有的“章纹”清代仍饰于帝后礼服、吉服等服饰上民国三年定制的“祭祀冠服”亦将“章纹”施于上衣圆补,作为区分等级的标志。.明朝冕服:汉代冕服: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寿衣,寿衣的特征是左衽(右压左),满清入关、“剃发易服”后,满清统治者为了巩固满人江山,采取了金之骏的“十从十不从”政策,其中第二条便是“生从死不从”,意思是生降死不降,百姓活着时穿旗人服饰,人死入殓,用的装束。明朝百姓作诗云:“生不能做大明人,死亦要为大明鬼”,意即

26、如此。【大家以后穿汉服的话千万不要把领子搞错了啊!】图片上的姑娘穿的就属于寿衣领。 三、伪汉服某些古装电视剧中的戏服、动漫中的cosplay服和一些具有汉元素的时装都不能称之为汉服。详情请看此贴:四、唐装之辨唐装原意指代唐代的,一种是传统的襦,裙装,这种风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时期,基本上是沿袭了自东汉以来华夏妇女传统的上衣下裳制。与现代的“唐装”概念明显不同。外国人把中国人成为“唐人”,根据APEC会议各国元首所穿“唐装”的主要设计者余莺女士的意见,“唐装”应当是中式服装的通称,因此当初设计好服装后,决定把这种服装命名为“唐装”。 而这种“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事实上是满清马褂的延续与改良,属于

27、满服的范畴,与“唐朝的服装”(汉服)无丝毫相似之处。因此,绝大多数的国人把这种源于满装马褂的“唐装”认为是“唐朝的服装”是一个误区。五、汉服复兴与汉服运动2003年11月22日,民间人士先生把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穿上了街头,受到了周围人的围观,尽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但王乐天还是坦然地穿过人群,走在郑州最繁华的街道上。这一行,愈加坚定了他推广汉服的决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响他人。 很快,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王乐天身着汉服的照片,新加坡的记者并据此写成了一篇报道,这篇文章也成为第一篇报道汉服的文章,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王乐天的举动因此广为流传,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响应,并在全国掀起了汉

28、服复兴的浪潮。于是,近年来,出现恢复传统的新趋势,汉服又开始重新进入汉民族,进入现实社会,全国的汉服活动层出不穷:百度贴吧的“汉服吧”的会员已近5万人、各地人民身着汉服进行祭孔大典、以汉服为题材的爱上汉服美女的青春偶像剧的推出、更有人在网上流传汉服设计,建议教育部统一使用汉服做“汉服运动”是民间发起的草根运动,主体参与人群以80后与90后居多,汉服复兴者认为,汉服运动是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的。支持者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来影响大众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的举动。汉服运动的重要网上基地是汉网、百度汉服吧等网上论坛。近来由于不少城市实体汉服店或与汉文化相关的文化机构、商业场所的应运而生,汉服运

29、动也开始从网络上的热议更近一步地迈向公众的日常生活。在汉服运动中,汉服复兴者们提出了“始于衣冠,博于达远”“华夏有衣,襟带天地”“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等口号,旨在在复兴汉服这一前提下,逐渐复兴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摆脱满清奴化下汉民族的畏首畏尾、鼠目寸光、奴颜媚骨、崇洋媚外的形象,逐渐使汉民族重新拥有不卑不亢、海纳百川、自信谦虚、外柔内刚的精神与气度,虽然有人说消亡的东西很难再恢复,但是,上个世纪初,一名叫耶胡达的犹太青年把断绝了几乎两千年的希伯莱语复活了。如果一门两千年没有人说的古老语言都能够复活,那么每一个汉族人就有理由相信,仅仅消亡了三百多年的汉服也一定能够复活,而在它复活的背后,是整个汉魂的复兴,是汉民族终于找回了丢失已久的、本属于自己的气度。 这是一次找寻,找寻汉服的美丽,更是找寻我们失落的精神和文化,魂归华夏。PS:汉服运动大事记年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