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考试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274969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3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考试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考试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考试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考试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考试版.doc(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1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表述的理解:12.举例说明运用实证经济学或规范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1第二章21、什么是派生需求22、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23.试推导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34、试比较短期劳动需求和长期劳动需求的异同?55、试比较完全竞争企业、卖方垄断企业和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异同56、什么是派生需求定理87、试运用劳动需求原理分析最低工资对劳动市场的影响8第三章81.什么是劳动-闲暇模型?如何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82.比较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的异同。83.什么是家庭联合供给?为什么要分析家庭联合劳动

2、供给?94.什么是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105.利用劳动供给理论分析“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106.分析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11第四章121.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表示的是怎样的经济含义?122.在教育投资领域的成本收益率分折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23.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的经济含义是什么?应怎样安排他们的成本和收益?13第五章151.试述劳动力流动的成因152.试述单个劳动力个人流动的经济模型及其含义,分析非法流动和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影响153.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影响劳动力流动的?174.怎样看待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175.你如何看待我国劳动力流

3、动的现状,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应采取什么对策18第六章201.目前在我国影响工资的内在要素在下降,而外在要素在上升,试分析其原因202.补偿性工资理论是否有现实意义?213.简述效率工资论的要点214.我国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存在怎样的问题?21第七章221.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含义是什么?怎样理解前市场差别和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关系?222.个人偏见模型是怎样的?雇主歧视、雇员歧视和顾客歧视的经济含义是什么?233.统计性歧视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它会给相同素质的劳动力带来不同的待遇?244.非竞争性歧视模型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4第八章25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工资差距的特

4、点、原因是什么?252.国内外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措施有哪些?253.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平均主义还是差距过大?26第一章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表述的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第二: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第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第一: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两个假设前提:稀缺性;理性第二: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衡量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分析经济行为人的选

5、择该是什么的问题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第一: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的工作范围第二: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时候,不能脱离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的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2.举例说明运用实证经济学或规范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实证经济学:是真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理论,它建立在两个假说之上,既稀缺性和人是有理性的。从稀缺性方面来讲,正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才产生了经济学上“机会成本”的概念。它隐含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所以,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而这种稀缺的程度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

6、工资反映出来。比如每年应届大学生的求职,在多种职业只能有一种选择。而用人单位也只能在李四或者王五之间作出唯一的聘用选择。从人是有理性的方面来说,个人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作为理性人的企业假设,即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总希望以最低的成本来雇佣劳动力,以求最大利润,而对于个人来讲,作为雇员则希望找到一个工作条件舒适,报酬较高的工作。规范经济学: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的出发点,互惠原则有三点:第一:市场交易活动所涉及的各方均受益,无人受到损失。例如:企业高薪聘用经验丰富,能力足够强的外籍主管,对企业方来说此人将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价值,对个人来说将获取丰厚的

7、回报。第二:市场交易活动中,部分人受益但无人受到损失。正如上例所说,在企业和个人双方均获得收益时,对于其他那些企业或者市场上的高管应聘者来说,并未因此受到损失。第三:最为常见的既有受益者又有损失者,但总体上来说,受益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或数量。例如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立法反对招聘中的学历歧视,对有的企业带来招聘成本的上升,但是对总体而言提高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利大于弊。第二章1、什么是派生需求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

8、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2、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1、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1生产函数常被用来分析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即:Q = f(L,K),它表明了生产中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2技术系数的概念反映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之间的配合比例关系,它可以划分为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固定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彼此之间不能替代。可变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变动的。2、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1、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划分为短期、长期与超长期

9、。2、简化理论模型中的假定:A、只存在两种投入:劳动和资本B、两种投入各自都是同质的 C、劳动短期内变化,资本只在长期内变化,生产技术超长时期内才能够发生变化。3、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还受到企业目标的影响。1、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目标。2、企业以就业作为目标。3、企业以管理效用最大化和销售收入最大化作为目标。4、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1社会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即一定的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就业制度、用人制度、工资制度、福利制度等各项制度安排。非正式制度,即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潜在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习惯等。2劳动力

10、市场上政府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制度结构有:A最低生活保障B最低劳动标准C工会组织和雇主权力在法律上的确认D对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的限制和利用5、两种经济体制下企业劳动用工特点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只有接受和服从国家劳动计划的义务,没有自主决定劳动用工的权利,它们无法严格按照企业技术特征的要求来确定劳动力需求数量和结构,也无法根据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严格按效率原则裁减职工。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的劳动用工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进行的自主行为。但也受到政府的影响,政府通过法律形式确立的制度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最低劳动标准 2、最低生活保障 3、对工会组织和雇主权力在法律上的确认 4、对市场垄断

11、和市场歧视的限制或利用 3.试推导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一)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劳动需求a、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利润最大化企业雇佣劳动力应满足:从一个单位的额外劳动投入中所获得的边际收益等于新增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价值)VMP=MPP 其中:MP为劳动的边际产品,P为产品价格 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就是劳动价格W所以, VMP=W 或MPP W即为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条件b、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单个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并且向右下方倾斜。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c.完全竞争

12、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1、经行业调整后第m个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称为行业调整曲线。该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2、整个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可以看成是行业所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简单水平加总。即 D=dm(二)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企业对劳动价格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的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也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应。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区别: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相对更为陡峭,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则较为平坦。原因在于工资率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幅度要大于短期调整。 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工资率的上升导致企业调整的两个效应,即替代效应

13、和规模效应。替代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如果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则会采用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法。规模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下降。企业因工资率上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的减少是这两种效应的变化之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4、试比较短期劳动需求和长期劳动需求的异同?(1)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2)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要大于短期调整,即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需求曲线更平坦。原因在于企业有足够的时间调整资本使用量。(3)在短

14、期内只有劳动要素是可变的,资本和其他要素是不变的。企业被假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对于长期的分析,我们发现企应对劳动价格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应。短期的更为陡峭,换句话说,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5、试比较完全竞争企业、卖方垄断企业和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异同(一)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短期:长期:(二)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A、劳动要素的使用原则MRMP(L)=W 确定了一个从劳动使用量到劳动价格w的一个函数关系,即给定一个工资率有唯一

15、的一个劳动使用量L与之对应B、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这是由于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二是垄断企业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由于该曲线也是递减的,故也影响了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C、结论:劳动的需求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完全重合。(不用考虑多个企业的调整)(三)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1)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劳动市场上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a、在产品市场上,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劳动的边际收益就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MPP。 b、在劳动要素市场上劳动价格是变化的,因而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不再等于劳动的价格。(2)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

16、则:VMPMLC a、在买方垄断条件下,VMP=MPP。 b、 MLC为劳动的边际成本。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必须支付给增加的那些工人的工资,第二部分是必须支付给所有其他工人现在已经变得较高的工资。 (3)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供给与需求曲线由于买方垄断企业是劳动市场上的唯一购买者,因此它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与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一致的,而且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劳动的供给曲线之上。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是不存在的。 6、什么是派生需求定理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a) 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 弹性越大

17、b) 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c) 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d) 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7、试运用劳动需求原理分析最低工资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只要劳动需求曲线倾斜向下,有效的最低工资立法一方面提高了工资率,同时会减少就业机会,就业损失的大小取决于最低工资与均衡工资之间的差值,又取决于劳动需求曲线弹性的大小。结论:在未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可能会降低工资率而提高就业量;而在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由于工资率上升,可能减少了就业量。总体来看,整个经济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量、平均工资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是不完全清楚的。第三章1.什么是劳动-闲暇模型?如何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

18、动供给曲线(1)劳动和闲暇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2)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根据消费者需求理论,对特定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受许多变量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受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以及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的影响。理论预期:第一,在保持所有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就越低;第二,在该商品为正常品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增加;第三,当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化的时候,消费

19、者对该商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2.比较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的异同。相同点:1. 都以分析劳动者时间资源上的分配决策为基础。2. 得出结论相同。3. 相对于市场劳动供给模型来说,劳动闲暇模型和家庭生产模型都探讨的是个人劳动供给情况不同点:1. 家庭生产模型将家庭视为生产单位,而劳动闲暇模型将家庭视为消费单位。2. 家庭生产模型弥补了劳动闲暇模型的两大不足之处。其一,劳动闲暇模型忽略了家庭背景,即劳动者的供给决策往往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其二,劳动闲暇模型忽视了人们在劳动和闲暇之外还要参加家庭劳动,即该模型没有完全考虑到人们对于时间资源上的分配决策。而家庭生产模型则弥补了以上缺

20、点。不仅将家庭背景考虑在内,而且还运用交叉替代效应,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3. 家庭生产模型除了得到与劳动闲暇模型相同的结论之外,将时间作为生产性投入还得到了两个结论:其一,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1) 在劳动-闲暇模型中,生产活动只是在企业进行,而消费活动在家庭进行。在家庭生产模型中,家庭起着双重作用,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2) 在劳动-闲暇模型中,闲暇和物品时作为效用的直接来源,而在家庭生产模型中,时间和物品是作为家庭生产的投入品。3) 在劳动闲暇模型中,个人目标是为实现效应最大化去进行物品和闲

21、暇的组合选择;使用的是边际替代率MRS;在家庭生产模型中,实质也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唯一的区别只是物品和闲暇的组合对效用的影响是通过家庭商品的生产间接起作用的,使用的边际替代率是MRTS。在两个模型中,对时间和物品的选择都应使效用价值与其价格成比例。4) 两个模型体现在劳动供给曲线上不完全相同。假设一个人的工资上升,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中都发生替代效应。但是,在劳动闲暇模型中,工资上升的收入效应直接表现为对闲暇的消费需求上升;而家庭生产模型中,收入效应表现为生产扩张的可能,而这种扩张不可能只去增加一种生产要素。5) 由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反,两个模型都没有无法准确预言工资率上升

22、时劳动供给是增加还是减少可见,两种的模型的结论虽然一致,但家庭生产模型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家庭时 间是一种生产性投入要素。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了两个结论: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他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3.什么是家庭联合供给?为什么要分析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家庭联合劳动供给: 从家庭联合做出劳动供给决策的角度分析,家庭是劳动供给的决策单位,它是由丈夫、妻子和孩子构成的。丈夫、妻子和能够工作的孩子以三种方式配置各自的时间资源:市场工作、非市场工作(做家务或者上学)和闲暇。家庭的目的是配置每个家庭成员的时间以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所获得的市

23、场商品、非市场或家庭商品(例如家里做的饭菜、清洁的住房、抚养孩子等)以及闲暇的数量组合受到每个家庭成员所能够赚得的工资率、家庭的非劳动收入和家庭可以判断的每周总的时间量三个方面的约束。非劳动收入变化对家庭时间配置的影响:如果闲暇被假定是正常商品,家庭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将会导致负的收入效应,所有的或者部分家庭成员的工作时数下降。 家庭成员的工资率变化对每个家庭成员时间配置的影响:1、 成员i的工资率(Wi)上升将导致当事人自己工作时数i(Hi)的正的替代效应。工作时数增加。2、 Wi的上升也将通过负的收入效应部分抵消了替代效应从而影响Hi。工作时数减少。3、 “交叉替代效应”: 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

24、变化对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产生影响。交叉替代弹性=Hj /Wi 100%(1)丈夫工资的上升-替代效应使其工作更多时间-如妻子和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是替代的-妻子工作更少时间-负的交叉替代效应(2)如妻子和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是互补的-妻子也工作更多时间-正的交叉替代效应4.什么是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内,从事市场工作的生产率与从事家庭工作的生产率不同,因此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对劳动市场供给的工作时数也不同。理论的内容包括:1 人们实际工资率的生命周期模式是一个典型的倒U形,实际工资率从生命周期的中期到后期迅速上升然后下降,原因是人们拥有的技术已经过时,并且在职培训减少

25、。2实际工资因为经济增长在长期是上升的,工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导致倒U的年龄/收入结构,对于下一代的同年龄组的人而言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向上移动,分离出来的对生命周期内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非常类似于家庭联合劳动供给模型在静态下的情况。假定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那么生命周期模型预言增加一单位闲暇的最优的时间是一个人市场工作年限结束的时候,因为那时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因此,较早的退休是对于因收入效应而导致的闲暇需求增加的理性反应。3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优时间是在一个人生命周期的早期,原因有二:第一,由于一个人年轻,因此将时间资源用来投资教育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由于工资率随着一个人的年

26、龄而上升,因为随着年龄增加,一个人的经验和在职培训都会增加,因此当一个人年轻时,投资于人力资本的代价是最低的,因而从经济上来说是合理的。第二,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其投资于教育的时间越早,则教育投资的收益就越大。大学教育的直接货币支出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他是在25岁还是45岁都是一样的。然而,年轻人有20年的时间可以收回教育投资,从而使得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大上升。5.利用劳动供给理论分析“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P103图(一)与工作第一个小时有关的报酬是负的,处于C点不工作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大幅下降,工作产生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了负净工资,这一替

27、代效应妨碍人们工作。(二)假定不工作时的津贴AC等于受伤前的工资水平E0,如果工人看重闲暇,那么他技能得到原水平的津贴,又能得到闲暇,显然效用增加,工人在C点比在f点境况要好,因为他在U2上,这种收益效应造成早日重返工作岗位。我们假定工伤补偿计划规定如下:当受工伤之后,工人只要未工作就可以获得与受伤前相等的工资。如果工人找到工作,无论他工作多长时间都不再被认为是伤残,从而不能继续享受津贴。我们利用下图分析这一计划对工人工作激励效应。如图3-16所示,图中假定受伤前的预算约束线是AB,工资是E0,并且假定工人的“市场”预算约束(即无工伤补偿计划情况下的约束)不变,所以康复之后仍然能得到受伤前的工

28、资。在上述条件下,受伤后的预算约束是BAC;个人的最大效用在C点,即不工作。预算约束包括AC段,AC段看上去像一个“钉子”,正是这个“钉子”造成了严重的工作动机问题。原因有两点:第一,与工作第一个小时有关的报酬是负的,即处于C点(不工作点)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大幅度下降,工作产生的工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了负“净工资”。这一计划造成的替代效应显然妨碍人们工作。第二,假定不工作时的津贴AC等于受伤前的工资水平E0,如果工人看重闲暇(正如标准的向下倾斜的无差异曲线U1,U2所假定的),那么他可以既得到原工资水平的津贴,同时又享受更多的闲暇。显然,效用增加,工人在C点比在f

29、点(受伤前的工资与闲暇的组合)境况更好,因为他处于无差异曲线U2而非U1上。在这种情况下,受益者不工作时的境况比工作时更好,显然会产生强烈的收入效应,阻碍受益人早日重返工作岗位。由于收入补偿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如何使不幸的工人摆脱困境,不太注重工作激励方面的效果,因此制定一项避免降低工作激励的计划是不易的。例如,在上例所描述的工人偏好中,略低于Ag的津贴既能保证最低的效用损失,又能促使受伤者在康复之后尽快返回工作岗位。因为,如果工人工伤好后继续工作,他将会获得无差异曲线U1,见点f,而获得低于Ag的津贴却不会达到无差异曲线U1。但是,由于工人的偏好不同,所以个人的最优津贴(即产生工作激励效应,同时

30、又保证最小的效用损失)也不同。6.分析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经济学一般根据收入中被扣除的比例将所得税区分为3个不同的类型,他们分别是比例税、累进税和累退税制。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方式可以通过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的区别加以理解。边际税率的含义是对个人最后增加一单位货币所征收的税率,而平均税率是总税收与总收入之比。在比例制下,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相等,在累进制下,前者超过后者,因为税率随收入而上升。边际税率适合于评价替代效应,因为他决定了边际出的闲暇价格。但是对于收入效应,我们必须按原来的工时,一个人富了多少或穷了多少。由于多数税收变化既影响边际税率又影响平均税率,因而会同时导致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1、。如果税收增加,替代效应减少劳动供给,收入效应将增加劳动供给。减税时两个效应完全相反。减(增)税对边际税率的影响比平均税率的影响越大,就越可能增加(减少)劳动供给。第四章1、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表示的是怎样的经济含义?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表示:在当前时期付出的成本渴望他们在将来能带来收益。在决定投资的时候,人们将付出的成本与得到的收益进行比较,比较的基础是将未来的收益值按某一贴现率折现。由于假定投资主体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所以,只有在未来的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的时候,才会维持投资意愿,一般,有两种方法来评估人力资本的投资。1净现值法把未来收益与成本按预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后,比较两者的差额。若

32、差额为非负值,投资主体将有继续投资的意愿;反之,将终止投资。2.内部收益率法内部收益率是预期收益的现值和总的投入成本相等时,所得的折现率r,即是个人所能接受的最低利息率。将所得内部收益率r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S加以比较。如果rs, 人力资本投资是可以进行的。2.在教育投资领域的成本收益率分折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教育投资的成本:包括货币成本与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学杂费,书本费等,是接受教育直接发生的费用。间接成本,也称为机会成本,是由于上学而无法工作而放弃的收入。非货币成本是指由于上大学所承受的心理成本。教育投资的收益:包括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经济收益就是从终生收

33、入来看,上大学的人一生得到的收入总量高于没有上大学的人一生得到的收入总量的部分。非经济收益包括由于上大学而得到的社会地位的提高、知识的增加所带来的生活情趣的提高和生活愉快等。成本与收益的模型分析结论:1、 其他条件不变,上大学的总成本降低,对上大学的需求将增加;反之,总成本上升,对大学教育的需求下降。2、 其他条件不变,大学毕业生与无大学学历劳动者的收入差别扩大,则要求上大学的人数增加。即收入流的规模会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3、 年龄是影响决策的因素之一 影响评估个人教育与投资收益的因素:1、 现实生活中,能力与学校教育在获取高报酬时都能发挥作用。2、 人们时常忽略了构成报酬的某些工作的心理收益

34、,而这些工作往往能给人愉悦的感受。3、 个人的职业选择问题3.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的经济含义是什么?应怎样安排他们的成本和收益?普通培训: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雇主同样有用。这类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基础技能和素质,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技能的通用性,无法避免员工的流动。特殊培训: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或者说能够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要高的多。这类培训提高了员工在特定领域或岗位的技能,对员工在该企业当中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一旦员工被解雇或辞职去其他企业任职,培训的价值就不复存在了。基于两种培训的不同特点,企业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成本收益模型。模型一(普

35、通培训):在普通培训中,由员工自己承担成本并获得之后的收益。员工的工资率W总是等于其边际劳动产品价值VMP。(如图p126)培训前:工资率W1=VMP1培训中:工资率W*=VNP*培训后:工资率W2=VMP2培训中:(W1-W*)的差额部分是培训成本,完全由员工承担。培训后:(W2-W1)的差额部分为培训收益,由员工获得。由此,普通培训并不会对员工的离职意愿以及离职的发生产生较大影响。模型二(特殊培训):在特殊培训中,成本和收益有提供培训的企业和获得培训的员工共同分享。(如图p127)培训前:工资率W1=VMP1培训中:工资率W4W*=VMP* W4W1=VMP1培训后:工资率W3W1=VMP

36、1培训中:(W4-W*)的差额部分是企业承担的培训成本;(W1-W4)的差额部分是员工个人承担的培训成本。培训后:(W2-W3)的差额部分是企业预期的培训收益;(W3-W1)的差额部分是员工个人预期的培训收益。在特殊培训的条件下,由于受训员工和企业共同承担培训成本,并且员工由此得到的特殊技能不能被其他企业所接受,所以员工的辞职率要低于普通培训条件下的员工辞职率;同时,企业也不愿意解聘员工。第五章1.试述劳动力流动的成因1.区域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各国或不同地区之间有很大差异,影响因素有:一,人口或劳动力的自然因素不同;二,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直接影响对劳动

37、力需求的增长,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增长赶不上生产队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吸引劳动力的流入。2.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劳动力供求的不同。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被逐步吸收,就业机会丰富,吸引劳动力的流入。3.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同质劳动力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工资收入不同,造成劳动力的国际或地区迁移,即从低工资地区流向高工资地区。另外,一部分劳动者会从工资报酬分配结构较为平均的地区流向其他地区,这一部分劳动力一般是应该获得更高工资的劳动力。4.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发展良好,劳动力需求大,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当经济衰退时,劳

38、动力市场急剧收缩,失业率大幅上升,劳动力被迫流动。5.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劳动力会随着资本向国外的流动而产生流动。当一个国家的跨国公司建立之后,要在国外建立分公司、子公司,出雇佣当地劳动力以外,总要带去一定数量的本国职工,产生劳动力迁移和流动。6.强化工作匹配的意愿从单个工人的角度来看,变换工作是一种有成本的交易这种交易只有在预期收益相对较高的情况下才会被当事人自愿采取。所以,为了寻求更高的工作匹配度,劳动力会产生流动。2.试述单个劳动力个人流动的经济模型及其含义,分析非法流动和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影响单个劳动力个人流动的经济模型劳动力流动基于以下两种假设:(1)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者为了实现自

39、己的利益而自愿迁移的行为。(2)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有流动的自由选择性。如果与流动相联系的收益现值超过了与之相联系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的总和,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劳动者要么会决定更换工作,要么会进行砥砺上的迁移,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如果贴现之后的收益并不比成本高,那么,劳动者就不会决定进行这种变动了。劳动力迁移的公式 估计劳动力流动净收益的公式为: 净收益现值 = Bjt-Bot/(1+r)t -C(1)如果某人的净收益现值大于0,意味着收益期望大于由于劳动力流动带来的货币和心理的综合成本,此人将会进行流动。(3) 如果某人的净收益现值小于0,该人将不会流动。(1) 其他情况不便的条件下,两

40、种工作之间的效用差越大,净现值就越大,就越有可能流动。非法流动和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影响非法流动与移民:外来劳动力对劳动市场的影响1、当前主要的观点:两种相反的观点观点1:非法流动或移民挤占了当地居民或合法移民的工作机会。观点2:非法流动或移民从事的工作,是发达国家或地区公民所不愿干的,因而不会挤占他们的工作机会。 但是,上述两种观点都未免太简单化了,因为它们忽视了供给和需求曲线的斜率。2、科学理解潮流流动与移民对劳动市场的影响(1)外来移民并没有按11的比例挤占当地公民的工作岗位。若N2N3名外国人被驱逐,本地人就业的数量将从N3上升到N1,工资从W2升到W1,N2N1个工作岗位被摧毁。尽

41、管驱逐外国人增加了当地人在这一劳动市场的工资和就业水平,但当地居民的就业不是同比例增加的。(2)任何发达国家或地区公民还是愿意从事体力活的。只是在W2低工资水平的情况下,才存在发达地区本地公民的“短缺”,在W1时,并不存在短缺。 3、移民的经济影响:(1)移民侵害部分当地体力劳动者的利益,但因素得出侵害全体本地人利益的结论是错误的。 (2)“廉价”劳动的流入有利于这类劳动的消费者。(3)重体力劳动的雇主显然受益,至少短期如此。(4)那些与非熟练移民没有密切替代性的劳动者,因劳动力的流入而受益。3、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很多,有社会历史

42、因素,也有文化因素,但是对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流动影响最大的因不比还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一)年龄。1一个人越年轻那么他从人力资本投资中所能获得的潜在收益也就会越高2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联系紧密,流动所造成的心理成本会变得更高,阻碍流动。3. 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动所带来的社会成本也会更高,阻碍流动。(二)家庭。劳动力流动成本会随家庭规模的扩大而成倍增加。(1)未婚比已婚更易流动;(2)妻子就业阻碍着流动;(3)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易流动;(4)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三)教育。教育是同一年龄群体内部影响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历越高

43、,越有可能流动。(四)流动的距离。1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力获得工作机会的信息越有限。2流动距离越远,流动本身以及流动后探望亲友和家属的交通问题等有关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增加。3.不过,高智力的劳动力流动往往背离“流动人数虽距离的延长而减少”的规律,反而出现远距离流动人数增加的现象。(五)职业与技术等级流动率与技术等级成反比。专业技术人员之所以变换岗位很频繁,但很少改变职业是使变换岗位可以更好地发挥职业特长,而改变职业则会丧失专业优势。劳动力流动不单受个人因素影响,劳动力总体因素也占一重要角色。因此,若从劳动力市场总体因素来考量,劳动力市场能否留住本市场的工人或吸引别的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源,

44、重要的决定银子也包括诸如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数(可代表市场之潜在经济规模)、就业成长率、失业人口数及失业率、都市化程度、产业结构形态、所得水准和环境品质等。4.怎样看待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劳动力流动的成本:(1) 对雇主:当一个有经验的工人离职而有一个缺乏经验的工人替代时,雇主就要支付训练费用,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承担新工人生产效率低所带来的损失。(2) 对雇员:某些流动可能会造成事业。(3) 对整个社会:劳动力流动需要支付大量的经济和心理损失费用、承担失业的风险和痛苦,社会也要为此而付出代价。员工自愿流动的收益与评价:对收益的评价主要用个人价值的实验率来进行评价。个人价值实现率S=V/V0 (V

45、-实际价值,V0-员工期望值)。当员工感受到的工作实际价值低于员工的期望值时,员工就产生变换工作的动机,进而产生流动。当进入一个新的岗位时,由于是经过自己的选择,起初,实际价值是符合员工期望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在新岗位上员工会产生更高的期望值,而有可能进行下一次流动。总之,员工的自愿流动的收益是经济收益的提高或其他非经济因素的改善,提高工作满意度。这种流动可以合理优化劳动力配置,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对于劳动力市场双方都是及其重要的。5.你如何看待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应采取什么对策劳动力流动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流动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劳动力从低生产率、低收

46、入部门(农业)向高生产率、高收入区域(城市)和部门(如工业)的转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就目前来看,在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有以下四大流向:一是从农村、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流动;二是由内地落后城市向沿海发达城市流动;三是由各地传统经济部门向新技术、新产业开发区流动;四是由技术力量雄厚的部门和单位流向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和单位或技术雄厚部门或单位之间的流动。流动的范围也将打破各种界限,逐步扩大,由企业内部流动发展到企业之间流动;由省市内部流动发展到省市之间流动;由国内流动发展到国际之间的流动。1. 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农村劳动力向

47、农村非农产业流动,不实行跨区域流动;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实行跨区域流动。2. 城乡劳动力流动整体现状城乡劳动力的流动,使得在城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民工。这里所讲的农民工,既包括那些跨地区外出务工的农民,也包括在原籍居住地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目前,我国农民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人员达1.32亿,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5%左右。如果再考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的8000-9000万农村劳动力,则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在2.1-2.2亿之间,占农村劳动力总资源的40%还多。3. 劳动力流动特点:(1)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48、程度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均在加强。(2) 社会网络对迁移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3) 省际间流动人口所占比重将持续增长(4) 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呈现多元化趋势(5) 劳动力自我预期提高应采取的对策:1. 城市改革政策(1) 坚定不移地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清除劳动力流动的指导性障碍。改革的难点是剥离户籍制度背后的城市偏向性的各种福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2) 改革城市住房制度,加快建立面向包括城市农民工在内的低收入阶层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3) 改革城市用工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民工平等参与就有竞争,平等地享受劳动权利和劳动保险,消除

49、城市就业歧视。(4)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力度。首先,国家要把小城镇发展作为一项大的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和各地发展规划;其次,要以县城、中心镇和乡镇企业发展的集中地为依托,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积极推荐小城镇建设;三是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建立可持续的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和管理体制。2. 新农村建设政策(1)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对现有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用十年的时间培养出一代有文化有技术的新人。这是今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要高度重视对40岁以下尤其是25岁以下青年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

50、工作;其次,要对农村学龄儿童实行强制性九年义务教育,鼓励完成高中教育。(2)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是实现“村村通”工程。并且可以将资金重点用在通电和通广播电视工程上,因为这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的观念转变和人力资本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3)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建立和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一要重视和维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二要稳定和维护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对外出劳动力不能取消或随意收回其土地经营权,一消除劳动力外出的后顾之忧;三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机制,要鼓励土地流动和转包;四要积极谈说和建立农村人口进城宅基地置换制度,降低农民在城市置房的成本和迁移成本。(4) 因

51、地制宜地做好村镇发展规划,允许农民到就近的集镇建房。房屋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涉及到农民收入和消费,又涉及到是否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和推动经济增长,值得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5) 加强政府对农民的金融支持,建立和完善农村信贷和保险体系。(6) 发展职业中介,规范劳动力迁移网络。在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农民工就业的成功率和稳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和心理成本。解决对策:1、 在降低劳动者偏高的流动成本方面:A将劳动力流动作为一种投资行为看待。对政府来说,应加强职业信息系统和中介机构的建设,降低劳动力在流动中的成本支出。对个人来说,不仅要考虑现期收入与预期收入的比较,还应考虑流动成本的可能变动,遵循

52、收入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原则,动用可能的资源以支持合理有序的流动,降低流动成本。B强化劳动者的流动激励,通过财政援助推动劳动者的流动。鼓励在有过剩劳动的地区创造就业岗位,通过采取发放迁居津贴,在工资、雇用上优惠鼓励企业到劳力过剩地区投资等办法,把财政援助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增加劳动力就业结合起来。C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一是要扩大社保覆盖面,逐步将参与流动的劳动者全部纳入到社保体系中来;二是建立覆盖全国各地和各行业的社会化保障体系;三是在现行户籍制度尚无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可考虑在流动人口中首先推行工伤、医疗保险,最后逐步实现本地户籍人口与流动劳动力人口公平地享有社会保障。D完善法律法规制度。首先应抓紧

53、与劳动法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促进就业、劳动保护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建设;二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参与流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快配套规章制度建设,逐步制定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力流动管理制度。2、 在户籍制度和城市化管理改革方面:E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可根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管理水平的状况,首先推动劳动力在中小城市之间的自由流动,继而推动劳动力在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间的流动以及城乡之间实现良性对流。F加快城市化进程,尤其应加快我国有潜力、有前景的大中城市的发展。第六章1.目前在我国影响工资的内在要素在下降,而外在要素在上升,试分析其原因 影响工资确定的内在要素主要是指工作特性及状况相关的因素,

54、如:员工的劳动和工作努力程度,职务高低与权力大小,技术和训练水平等。而影响工资确定的外在因素是指与工作特性与状况无关,但对工资确定有重大影响的一些市场经济因素,如:生活费用或者物价水平,企业的经济状况,地区或行业的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等。而目前外在因素对我国工资的影响上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1) 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在计划经济时代,对工资有决定性影响的是一套系统的人事管理制度,所以职务高低与权力大小会影响工资水平。而进入到市场经济以后,劳动力的配置也会摆脱过去政府分配制度,步入市场化轨道。而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自然受到市场调节的影响,更多地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决定。2) 我国劳动

55、力市场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这种剩余劳动力已从早前的农村劳动力扩展到了大学生。户籍制度的限制降低,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到沿海地区打工,而农民工的技能知识水平较低,且供给远大于需求,使得工资一度决定与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到了最近几年,由于大学扩招,中国大学生人数迅速上升,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严重社会问题。虽然大学生比农民工具有更高的知识,人力资本价值等等,但同样是供过于求,使得市场的供求成为了工资的主要决定作用。所以虽然随着劳动生产率(内在要素)的提高,中国劳动者工资水平的确有上升。但从实际劳动生产率来看工资水平增长的速度仍然落后于实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因为工资水平的上升受到大量劳动力闲置的制

56、约,说明影响我国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3)工资在总生产占有较大的比重。因为工资是生产成本的重要方面,它对商品的价格最终对物价总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当企业增加产出量时,工资和其他投入要素的价格便会相应提高,从而带动单位劳动力成本和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推动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又推动物价上涨的螺旋式上升。这说明物价水平是工资水平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2.补偿性工资理论是否有现实意义?有。首先,差别补偿性工资的两个重要效果是:第一,该工资可以吸引人们来完成令人不愉快的工作。接受这些令人不愉快工作的个人通常是那些可以按照最低成本完成这些工作的人。第二,运用差别补偿性工资吸引职员从事令人不快的

57、工作提高了人工成本,雇主可以通过改善环境来降低人工成本。其次,从制度设计上来说,补偿性工资理论为薪酬设计中环境工资和津贴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3.简述效率工资论的要点(1)效率工资轮的核心观点:员工的生产率取决于工作效率,工资提高将会导致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故有效劳动单位成本(工资,福利,培训费用)反而下降(2)目的和要求: 通过高的工资,达到了高的生产效率,即通过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工资)相等的提升达到了利润最大化,获得了效率的提升。(3)效率工资理论的成立依据: A、工资提升会产生刺激效应和惩罚机制:高工资(以及高解雇率)意味着被解雇的代价增大,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B、逆向选择效应和筛选机

58、制:高生产率的工人退出低工资的企业,向高工资的企业求职(招聘市场的现象)C、流动效应和效率机制:提高工资,降低了辞职率,避免准固定成本(如培训和雇佣成本)增加导致的人力资本流失,最终降低总劳动成本。D、社会伦理效应和认可机制:使员工相信他们自己受到公正的优待,增加对企业的忠诚度并努力。(4)效率工资论适用于:在员工与企业保持长期的雇佣关系的情况下才会有效。4.我国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存在怎样的问题?不公平,没效率问题一:国企高管与职工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对比悬殊。一是国企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国企内部高管薪酬与职工工资差距明显,已是不争的事实。二是国企高管薪酬地区差距。三是国企高管薪酬行业差距。四

59、是国企高管薪酬差距不断扩大。一方面,国企负责人实际平均薪酬与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另一方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垄断行业与一般行业之间国企高管薪酬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问题二:国企高管盲目自定薪酬,相当随意。当前国企负责人的薪酬标准,绝大多数是企业自己定。主管机构审批,其中的决定性意见出自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导致“打工者”为自己制定高薪酬并在公司内部获高票通过的怪现象。问题三:国企高管薪酬与绩效脱节,缺乏相关性。相当多的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无关,不少公司高管薪酬在公司利润下降时还在上升。问题四: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失控,运转无序。问题五:国企高管薪酬激励不足

60、与激励不当共存,混淆是非。首先表现为对经营者的激励不足,经营者的报酬从总体上讲普遍较低,且薪酬的主要形式仍然是货币性报酬。尽管也有企业事先设立了考核标准,但根本不能很好地与经营者的努力程度相联系,更没有体现出企业的战略目标。薪金高低的标准更主要表现为与职位的高低相联系,报酬契约更多的是诸如在职消费等隐性契约。其次表现为对经者激励不当的问题。我国国企高管人员经营业绩好坏的评判标准还主要是利润指标,导致其薪酬制度在设计上缺乏有效而长期的激励作用,造成其行为模式的短期性。1、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报酬低下、激励不足。“中国有世界上最低的工资”问题被提出和批评。2、我国对股票期权实施中有很多政策

61、限制,存在很多障碍,加之资本二级市场状况不佳,不完善,因此高层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等延期性报酬支付方式的实现也面临很多困难。第七章1.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含义是什么?怎样理解前市场差别和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关系?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力,由于在一些非经济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信仰、区域、年龄等方面不同,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前市场差别发生于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之前,而劳动力市场歧视则发生于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前市场差别和劳动力市场歧视对劳动力市场的状况都会产生影响。前市场差别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比如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

62、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等等。劳动力市场歧视则是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一切经济方面都相同的个人之见的报酬差别。这些人具有相同生产率,只是在一切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关系:前市场差别和劳动力市场歧视对劳动力市场的状况都会产生影响。由于具有某一标志(如性别、年龄、民族等)的群体,平均生产率水平不同所产生的差异,在性质上可以归结为前市场差别;如果生产率水平相同,仅仅由于某一标志(如性别、年龄、民族等)而产生的报酬或工作机会上的差异,可以作为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证据。2.个人偏见模型是怎样的?雇主歧视、雇员歧视和顾客歧视的经济含义是什么?经济学家们通常认为存在三种可能的劳动力市场歧视来源, 而每一种歧视来源又都有一个相关的模型, 来说明歧视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的后果是怎样的。 歧视的第一种来源是个人偏见,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雇主、作为同事的雇员以及顾客不喜欢与某些特定标志的雇员打交道而造成的。 建立在个人偏见基础上的模型一般都假设雇主、顾客或是雇员存在“偏好型口味”,也就是说,他们偏向于不与某些特定人口群体中的成员打交道。这种模型首先假设存在一种竞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