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4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2558033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案4国际直接投资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案4国际直接投资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案4国际直接投资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教案4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4国际直接投资理论(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四章 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4学时)【教学目的】学习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教学重点】垄断优势理论、国际生产折中论【教学难点】国际生产折中论【教学措施】课堂讲授,教师重要对重点概念进行解释和引申,并对投资理论进行简介和梳理。【课堂设计】在时间上安排,4个学时,垄断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生产折中论各一种学时,其她一种学时。教师重要对重点概念进行解释和引申,并对投资理论进行简介和梳理。在授课中安排提问。1、在第一节开始学习时,提问:请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毕业论文的见解? 引出博士论文与垄断优势理论2、在第四节学习时,提问:就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简述知识综合运用的的必要性?3、在第五

2、节学习时,提问:你们还懂得哪些投资理论来源非欧美?引出理论学习与运用要结合本国实际。【教学内容】一方面复习前课,然后是新课学习。第一节 从产业组织理论切入的微观理论(一) 垄断优势理论1.基本内容2.理论奉献与局限性(二)内部化理论1.基本内容2.理论奉献与局限性(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基本内容2.理论奉献与局限性(四)厂商增长论第二节 从国际贸易学说衍生的宏观理论(一)资本化率理论1.基本内容2.理论奉献与局限性(二)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1.基本内容2.理论奉献与局限性第三节 折衷理论(一)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1.基本内容2.理论奉献与局限性(二)其她理论案例分析思考题:1、试述垄断优势理

3、论2、弗农是如何运用产品生命周期来解说国际投资格局的 3、市场内部化的动因是什么4、试述国际生产折中论5、简述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分析与比较优势分析本章小结本章重要简介了国际投资理论。一方面分析了垄断优势论和内部化理论,接着阐明了产品周期论和比较优势论,然后对国际生产折衷论等理论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新发展进行了简介。 本章核心术语垄断优势论 产品周期论 内部化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 比较优势论 讲 义西方海外直接投资的主流优势理论是以西方大型跨国公司为参照的,重点探究跨国公司海外投资行为的发生机理,其中涉及:从产业组织理论切入的微观理论从国际贸易学说衍生的宏观理论整合两者的折衷理论

4、。第一节 从产业组织理论切入的微观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了从厂商寡占行为角度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发生机理的新理论。新理论强调直接投资过程中的经营控制问题,将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明确辨别开来,直接投资理论才开始作为国际经济学研究领域中一支独立的理论分支发展起来。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也从过去重要侧重国际资本流动的宏观角度转到了投资厂商行为及市场构造运营的微观角度,如金德尔伯格所言:“直接投资与其说属于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不如说属于产业组织理论。” 新理论采用的假设更接近现实不完全竞争假定,即市场的不完全性、寡占者互相依赖关系及厂商垄断优势,并以此为基本,发展出了对直接投资的多种不同的解释:厂商垄断优势

5、论、内部化论、产品生命周期论及厂商增长论等。(一)厂商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是海默在其博士论文中初次提出的。 6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S Hymer)在她的博士论文国内公司的国际经营: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一方面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后经金德尔伯格在在外国的美国公司等著作和论文中系统论述,形成了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海默摒弃长期以来流行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所常用的完全竞争假定,根据厂商垄断优势和寡占市场组织构造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这被经济学界觉得是直接投资理论的突破性进展,海默也因此而被誉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这一理论明显地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垄断优势理论总结了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性

6、及方式,她用不完全竞争公司的垄断优势来论述海外直接投资,觉得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动机源自市场缺陷。老式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以完全竞争(但生产要素不能跨国界移动)为假设前提的。觉得在市场完全的条件下(即市场具有效率、信息不产生费用、没有贸易障碍、公平竞争等),国际贸易是公司参与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惟一方式。公司将根据比较利益从事出口活动。 海默把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动机与不完全竞争假设前提结合起来,她觉得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的市场不完全性为对外直接投资打开了大门。市场不完全性重要表目前四个方面:(1)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即有少数卖主或买主可以凭借控制产量或购买量来影响市场价格的决定;(2)由规模经

7、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3)由于政府的介入而产生某些市场障碍;(4)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在市场不完全的状况下,跨国公司对投资经营过程的控制不仅是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更也许是由寡占竞争的需要而产生。因此,海默将跨国公司视为是垄断者或寡占者,指出对外投资是在厂商具有垄断或寡占优势的条件下形成的。这种垄断或寡占优势被称为“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或厂商特有优势。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多种垄断优势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如产品差别、商标、销售技术与操纵价格等。二是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涉及专利与工业秘密、资金获得条件的优惠、管理技能等。三是公司拥有的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8、。由于跨国公司在国外经营时相对于东道国厂商处在较为不利的地位,要承当更大的风险,因此,这种优势必须至少抵消东道国厂商的特有优势并补偿在陌生环境中经营所增长的成本。(1)跨国经营要比国内经营利润更高,由于风险更大。(2)要比东道国公司经营更有效,利润更高,否则难以在东道国生存下去。对厂商特有优势的理解有一种深化过程。最初的厂商垄断优势论重要关怀的是厂商的物质资产。例如,海默觉得的厂商特有优势,重要是指大型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大规模资本以及以此为基本所形成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到了20世纪80年代,厂商垄断优势论把对厂商特有优势的解释重点移到了厂商拥有的技术知识、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上。凯夫斯觉

9、得跨国公司借以进行对外投资的优势,最重要的应是投资厂商所掌握的先进技术、高效率管理知识等无形资产。根据厂商无形资产优势来阐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生,是对现代直接投资发生机理的一种较好的解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一理论解释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而越发显示出其生命力。按照这种理论,厂商拥有可产生超额收益的知识资产,就可通过控制知识产权、扩大无形资产的使用范畴来实现知识资产的超额收益。 理论启示:现代型直接投资重要通过控制知识产权进行,这与重要控制物质资产所有权的老式型直接投资有很大区别。投资厂商只要控制了驱动和支持直接投资的决定性要素厂商特有知识资产,就可以有效地进行投资并保证获得收益。因此,可

10、以不必像先前那样对物质资产所有权保持强有力的控制。 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直接投资中,投资厂商从注重物质产权的控制转移到注重对知识产权的控制。也可以说,随着投资厂商对知识产权控制的强化及其对知识产权收益保证限度的提高,厂商对物质产权的控制逐渐削弱,这成为老式直接投资向现代直接投资转型的重要特性。厂商垄断优势论既可以解释发达国家公司在国外的水平式对外投资,即在各国设厂生产同样的产品;又可以解释垂直式对外投资,即把一种产品生产的不同工序分布到多国进行。跨国公司通过横向或纵向的一体化经营,可获得本地公司所不能达到的规模,从而可以减少成本。直接投资与投资公司技术和管理才干的转移相联系。公司的技

11、术转让会导致横向一体化,这种规模的内部经济只但是将同样的国内生产活动扩大到海外地区。由于技术是我司开发出来的,因此到海外使用这些技术不需要再支付费用,跨国公司可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如果生产是多层次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化可以导致纵向一体化,各个生产过程的结合、决策协调、原料供应的保证都可以产生规模经济,从而导致纵向型的外国直接投资。在石油公司中,少数跨国公司在长期内支配着世界石油市场,就是垂直式对外投资的一种较好例子总之,厂商垄断优势论对国际直接投资发生机理的分析重点越来越集中在“厂商特有优势”,(特别是技术优势)和寡占市场构造上,以这两者为基点,为后来众多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广阔

12、的空间。 (二)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科斯定理”。 “内部化”概念最早由科斯(Coase)在1937年提出。1937年,科斯在题为公司的性质的论文中提出了内部化理论的雏形。但直到60年代才受到注重。1976年,英国学者巴克利(Buckley)和卡森(Casson)在多国公司的将来一书中最早完毕了对内部化理论(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的系统表述。后来加拿大学者卢格曼(A. Rugman)根据内部化理论的分析构造进一步研究内部化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内部化理论的出发点是,国际分工为什么不通过市场,而是通过跨国公司来进行。从这一点出发,她们研究了世界市场

13、的不完全性,从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与跨国公司内部资源关系方面,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科斯结识到了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时所发生的市场交易成本问题,她将市场成本分为四类:(1)寻找和拟定合适的相对价格的活动成本;(2)拟定合同签约人责任的成本;(3)接受这种合同有关的风险成本;(4)对从事市场贸易所支付的交易成本。任何公司在市场机制下活动,会发生交易成本、合同成本和合伙成本,而公司的内部组织则是一种低成本的有效的生产联系方式。所谓市场的内部化是指这样两个并列的过程或者是同一种过程的两个方面:(1)市场内部化,即将公司之间通过市场而发生的买卖关系转变为公司内部的、由共同所有权控制的供需关系

14、,以公司内部的组织管理替代市场机制。(2)外部经济内部化,即将由一般市场交易产生的外部经济性内部化,以内部化的市场避免公司技术和知识优势的流失。1977年,美国出名公司史学家钱德勒撰写了看得见的手美国公司的管理革命一书,对公司内部化从交易成本的角度作了进一步论述。她觉得,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多单位的工商公司就会取代老式的小公司,即把此前由几种经营单位进行的活动及其互相交易内部化。这种内部化给扩大了的公司带来了许多好处,它所导致的节省,要比单纯减少信息和交易成本所导致的节省大得多。建立在交易成本学说基本之上的内部化理论对现代工商公司的来

15、源和成长提供理解释,英国里丁大学的经济学家邓宁、卡森等人将其运用于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将内部化理论当作是解释跨国公司的形成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发生机理的核心原理。 邓宁、卡森等人在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发生机理时,将讨论重点放在知识资产等中间产品市场上,而不是最后产品市场上。她们觉得,厂商所具有的知识资产优势,不是形成对外直接投资的充足条件,厂商特有优势是在国内形成的,必须以低成本的方式转移到国外,因转移而发生的成本必须低于由转移而带来的收益。跨国公司为减少转移成本,或者说是交易成本,倾向于构造一种内部化市场以替代一般的外部化市场。所谓内部化是指“建立由公司内部调拨价格起作用的内部市场,使之像固定

16、的外部市场同样有效地发挥作用”。 内部化理论觉得,跨国公司保持对专有知识资产的控制,据此形成对外直接投资是由知识产品的市场机制失效所导致的。知识产品市场机制失效,是指产权知识的产品价格及产权知识传播价格不能被有效拟定,产品知识的模仿者可以以比产权知识的发明者较低的成本获得和运用该知识。在这种状况下,跨国公司为更好地运用产权知识,并保持其特有知识优势,就必须运用内部化市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市场是相对于外部化市场而言的。跨国公司为避免在外部化市场销售知识产权所引起的优势散失风险,便构成自己的内部化市场,使公司内跨国界的生产组织、资源调配和内部定价互相依赖、结成一体。正是这种内部化组织方式,使

17、跨国公司可以有效使用公司产权知识,获取更高的收益。 国外子公司把在国内市场开发发展起来的产品扩展到国际市场上,在国际经营中保持优势。跨国公司在所有也许的市场上开发运用知识优势,并使运用知识的收益保持在公司内部,以便补偿发明知识所耗费的成本,(并用更多的投入获得更新的技术优势)。内部化组织可减少交易成本的原理,对跨国公司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也提供了一种解释。在国内市场容量一定的状况下,厂商在国内扩张的边际收益下降,与竞争者的摩擦加剧,交易成本增长,于是便产生了向国外市场扩张的趋向。内部化交易方式使国际经营的交易成本减少,这诱使具有某种特有优势的厂商或者说是潜在的跨国公司作出对外投资的决策,形成跨国公

18、司。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弗农等人提出的。弗农(Vernon)在1966年刊登题为国际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一文,在厂商垄断竞争理论的基本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论,以此为基本研究工业制成品贸易,揭示制成品贸易流向的演变过程,提出制成品贸易周期说。 拥有知识资产优势、具有新产品创新能力的公司,总是力图维持公司的技术优势地位,以便享有新产品创新利益。但是,新技术不也许被长期垄断,有些产品制造技术在相称短的时间内就会被仿制。新产品从上市开始,经历诞生、发展、衰退、消灭的过程。弗农把这一经验事实概括为四个持续的阶段:新产品导入期、产品增长期、产品成熟期和产品衰退期。这就是产

19、品生命周期的4个时期。不同步期产品的特性存在很大的差别。第一阶段,产品导入期。新产品刚进入市场,在创新公司所在国家及其她工业发达国家里产生逐渐增长的需求。这时期,创新公司占据着技术垄断地位。 从产品的要素密集性质来看,在新产品时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体现为知识技术密集型;第二阶段,产品增长期。产品销售量上升,利润迅速增长,外国生产者开始仿制这种新产品,浮现垄断竞争局面,但成功的仿制者不多,尚未构成对创新公司的威胁。 第三阶段,成熟产品时期,知识技术投入减少,资本和管理要素投入增长,高档纯熟劳动投入越来越重要,体现为资本密集型;在产品成熟期新技术开始定型,其她厂商可通过多种技术传播途

20、径较容易地获得产品技术知识,并能生产出异质商品,这使本来的创新公司失去垄断优势地位。 第四阶段,产品衰退时期。 新产品成为原则化产品,知识技术投入更少,更多的厂商进入新产品市场,技术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减少,成本在竞争中占重要地位,厂商间展开剧烈竞争,最初的创新公司的优势完全丧失。资本要素投入虽很重要,但非纯熟劳动投入大幅度增长,在生产中的作用迅速上升,体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产品生命周期四阶段更迭的必然成果。假设世界上存在三种类型的国家,第一类是新产品的创新国,一般指发达国家,如美国;第二类是较发达的国家,如欧洲各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第三类是发展中国家。

21、该理论觉得新产品依次经历导入、增长、成熟和衰退四阶段,其生产将依次在上述三类国家之间转移 在第一阶段导入期,新产品在发达国家的创新公司产生并开始逐渐进入大规模生产,新产品试制阶段,公司为了保证研制新产品的材料供应和收集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意见,需要在国内建立一种根据地,因此,新产品始终在国内生产。这一时期产品重要满足本国市场的需求,销售量不断上升,只有少量的产品出口到较发达国家。这一阶段由于创新公司拥有技术垄断优势,因此缺少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基本控制市场份额,并且技术密集型的新产品在国内生产更有利。因此在这一阶段生产未发生转移,国际直接投资也未发生。 当公司开发新产品后,本地厂商将会仿制这种新产品

22、,并进行产品的改善,以争夺销售市场。同样,外国厂商在一段时滞后也会陆续对新产品进行仿制。专利权、技术封锁等只能延缓而不能制止这一仿制过程。开发新产品的公司所拥有的垄断性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它将不得不因此而变化竞争方略,考虑对外直接投资。从第二阶段产品增长期开始,浮现了由寡占竞争引起的对外直接投资。这时,较发达国家的竞争厂商开始仿制创新公司的新产品,这些国家政府也也许采用限制进口的政策,以支持本国公司发展新产品,替代进口。其她跨国公司也开始进入市场。这时期,创新公司为维持国外市场份额,就要绕过贸易壁垒,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在本地生产、本地销售,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由于技术垄断局面完全打破,

23、创新公司也也许以有限扩散技术方式(许可证方式)获取收益。新产品产业形成垄断竞争。这时期,发达国家出口和较发达国家进口开始减少,厂商转向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在各竞争对手普遍仿制并形成剧烈竞争的市场之后,产品就进入成熟阶段。在成熟阶段,竞争的核心在于生产成本的高下,最早开发新产品的公司将不得不通过产品生产地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的措施增强竞争力。在第三阶段产品成熟期。较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仿制,在发展中国家里发生较发达国家在前一阶段已经历过的过程。这一阶段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厂商都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由此获得生产这种产品的能力,从而净进口量开始减少。到了第四阶段衰退期,由于技

24、术垄断优势的完全丧失,产品的生产成为一种原则化生产,减少劳动成本成为第一要旨。因此,这时期该产品的生产完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有限的产品需求重要通过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得以满足。事实上,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重点是跨国公司在决定进行对外投资时所面临的问题,是有关厂商垄断寡占行为分析及其所引起的商品生产配备理论。她把所有跨国公司定义为寡占者,并把它们分为三类(或三个发展阶段)。 跨国公司发展三阶段(1)技术创新期垄断者,在生产新产品上拥有技术垄断优势由此获得垄断利润。(2)成熟期寡占者,这时浮现技术扩散,其技术优势削弱;由于贸易壁垒等因素引起出口成本增长,公司进行对外

25、投资。这种对外投资同步又是一种技术转移,技术优势公司通过技术扩散获得寡占利润。(3)开始衰退的寡占者,技术创新优势和技术传播优势相继丧失,寡占利润逐渐消失。 弗农所分析的是垄断或寡占竞争状况。寡占厂商根据寡占产品的竞争状况运用对外投资使其寡占利润最大化,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事实上也是从寡占竞争的角度来分析对外投资问题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只适合于解释跨国公司进入外国市场的因素,不能阐明跨国公司的行为,由于跨国公司现实的投资方式和产品生产的转移方式与这一理论的假设方式是不同的。例如,跨国公司可以在国外的子公司投资生产新产品,然后出口到本国,或者在本国研制新产品,然后交由在国外的子公司生产,即跳过

26、出口这一阶段。这些状况都超过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设计的框框。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于阐明为什么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上是由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现象有积极意义。一般地说,直接投资来源于跨国公司的技术知识的垄断性优势。但是这种技术知识要成为一种现实的资产,还必须依赖于东道国存在一种高度发展的国内市场,如密集的人力资源、较高的收入水平等。由于少数发达国家不仅拥有具有技术知识垄断性优势的公司,并且还具有高度发展的国内市场,因此,它们就自然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和控制者。(四 ) 厂商增长理论厂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论及产品生命周期论都是在垄断竞争理论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而厂商增长理论则是以一般化厂商理论为根据,是最

27、早从厂商行为角度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该理论的思想始于彭罗斯刊登于1956年的对外投资与厂商增长的论文。 彭罗斯提出,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是厂商经营规模扩张的一种体现,而这种扩张倾向是任何一种公司都具有的。这种对外扩张在很大限度上取决于厂商内部资源,如厂商内部管理经验、管理能力、技术诀窍、知识产权等。这些内部资源就是海默、凯夫斯等人在垄断优势论中所指的厂商特有优势。但是,彭罗斯等学者的注意力并不在厂商对外投资所具有的垄断优势方面,而是强调厂商经营规模扩张的性质。 彭罗斯虽提出了某些思想,但并没有建立起厂商行为的一般模式。以一般化厂商理论为根据的厂商增长论,事实上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来提出的厂商

28、增长最大化的新古典厂商理论基本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厂商增长最大化理论的提出者是马里斯、鲍莫尔和加尔布雷斯等人。 增长最大化,是指厂商经理偏好扩大规模(以销售量或资产额衡量)而不是偏好增长净利润。在增长最大化状态时,厂商最优投资量超过利润最大化状态下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点。厂商增长理论重要基于如下假定: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厂商经理可以在相称独立的限度上作出决策,经理报酬与厂商规模增长的关系比与厂商利润的关系更为紧密。由于经理报酬与公司规模相联系,厂商经理就会尽量地扩大厂商规模,仅追求资本所有者所规定的最低利润水平。假定厂商扩大规模的新增投资所有来源于过去投资的收益,则一定量的投资收益用于

29、再投资的部分越多,股东红利部分就越小,从而厂商股票现期价格就越低。厂商增长论者觉得,厂商增长最大化理论所描述的状况比较符合跨国公司的某些特点:厂商经理具有独立经营权力。厂商倾向扩大国外市场销售额,赚取超额利润。因此,厂商增长理论可以作为解释厂商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及跨国公司形成的理论根据。厂商增长理论觉得对外直接投资是厂商追求增长最大化的自然成果。增长最大化厂商的对外扩张一般要经历出口、许可生产、跨国公司三个阶段。这既是厂商追求增长最大化的内在规定,又是增长最大化厂商对外投资的战略体现 厂商增长论所解释的是经理控制下的增长最大化厂商的对外直接投资,这种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与股东控制下的利润最大化厂商

30、的状况有所不同。两者的重要不同点:(1)在各个时点上,增长最大化厂商的销售量总是不小于利润最大化厂商。(2)增长最大化厂商较早从出口转向直接投资。(3)从出口到直接投资的转折,增长最大化厂商不像利润最大化厂商那样等到市场扩大后才转向直接投资,而是在此点之前就已先行转为直接投资 。第二节 从国际贸易学说衍生的宏观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不是根据厂商行为,而是根据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或生产环境差别,来对国际直接投资起因作出解释,是指20世纪70年代后来浮现的新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有关国际直接投资的多种微观理论虽然指出了厂商特定优势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核心作用,却未能指出或辨明不同国家之间各类要素

31、的差别对于引起国际直接投资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现代微观理论从微观层次上也不能充足阐明国际直接投资过程,但为新宏观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本。新的从宏观角度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以厂商垄断优势理论作为其微观基本,从宏观层次上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宏观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有代表性的是阿利伯的资本化率理论和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一)资本化率理论197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专家阿利伯(Aliber)在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一文中,指出资我市场的作用对解释谁操有经营权是很重要的,提出了用不同国家的资本化率差别来解释国际投资活动的理论,即资本化率理论 资本化率是指使收益流量资本化的限度,用公式可表达为 KCI这里K为资本化

32、率,C为资产价值,I为资产收益流量。这始终接投资理论可以根据初等经济学中用来计算使一项永久收益流量资本化的一种简朴公式来加以概括: KCI这里,K为一项资产或债券的价值,C为该项资产或债券所产生的常年收益,I为市场利率或利润率。例如,一张面值为1,000美元、附有4%息票(每年收益为40美元),即(I)的永久债券,当市场利率(I)为3%时,售价为1333美元(K)。即:1000 X 4% = X X 3% X = (1000 X 4%)/ 3% X = 40 / 3%=1333海默的直接投资理论阐明,外国人在A国购买一项有收益的资产(诸如一家公司),可以比A国居民支付更高的价格,这不是由于她们

33、满足于较低的I,而是由于她们能赚取较高的C。诚然,国际资我市场还不够完善,利率I的差别促使了资本流动,这种状况在所难免。但是,直接投资行为投资者随时乐于在东道国以与本地居民相似的利率获得借款,投资集中于寡头垄断的工业,投资坚持完全的所有权阐明起决定作用的是C而不是I。资本化率越高,表达可使同量收益流量形成较高价值的资产,也意味着资本预期收益的较快增长;反之,同量收益流量只能形成较低价值的资产,同步意味着资本预期收益的较慢增长。阿利伯注意的是由不同国家货币差别而不是由厂商融资能力差别所导致的资本化率差别,因而是一种宏观层次上的解释。阿利伯觉得,强币国的资本化率要高于弱币国。因此,跨国公司的对外直

34、接投资是强币国向弱币国流动的。由于在以投标形式购买东道国有收益资产的竞争条件下,资本化率高(强币国)的外国厂商由于具有相对较低的筹资成本可以出较高的价格,因而一般由资本化率高的国家的厂商而不是东道国本地厂商接管既有产权。在这种直接投资的实现过程中,外国厂商是以较高的资本化率K将同量收益量I资本化的。在这里,资本化率K的差别起着决定性作用。假定其她条件不变,强货币国家里具有较高资本化优势的厂商将向弱货币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资本化率理论觉得强货币国家所有厂商与弱货币国家所有厂商相比,在股权资本成本上具有普遍优势的原理应基于这样的假定:国外子公司获得的收益应根据投资来源国(母国)的资本化率重新转化为投

35、资资本,而不是以东道国的资本化率来拟定。这一假定非常重要,它将问题限定在国家差别的层面上,注重的是国家差别特性而不是厂商差别特性。阿利伯的资本化率理论是根据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提出来的,在一定限度上可以解释美国当时大量向国外投资的因素。但这一理论有其局限性,如对目前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叉性投资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二)比较优势投资理论比较优势投资论是日本一桥大学专家、经济学家小岛清在7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 。小岛清觉得,各国经济状况均有特点,因此根据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研究出来的理论无法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小岛清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建立在比较成本原理的基本

36、上,采用正统国际贸易理论22模型,即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进行分析。其基本观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当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在或趋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又称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边际产业是对方国家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边际产业开始进行投资,可使对方国家由于缺少资本、技术、经营技能等而未能显现或未能充足显现出来的比较优势,显现出来或增强起来,可以扩大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实现数量更多、获益更大的贸易。小岛清觉得,美国跨国公司重要分布在美国具有垄断优势的制造业部门,这种投资是贸易替代型的,与比较优势原理不符。在这种投资模式下,比较投资利润率与比较成本发生背离,直接投资与比较成本批示的方向相背离

37、,不符合按比较劣势边际产业顺序投资的原理,因而投资厂商所获高利润率不是由比较优势而是由垄断优势带来的。这种由垄断优势引导的直接投资减少贸易,减少美国同类产品出口量,长此以往就导致国际收支失衡,贸易条件恶化,使双方国家的福利遭到损失。这与老式的国际分工原则相违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正好与之相反,属于贸易发明型,重要被那些具有相对优势的部门所采用,这种直接投资是根据比较劣势边际产业顺序投资的原理进行的,比较利润率与比较成本相相应。这种直接投资的成果是:双方贸易量增长,双方福利增长,并且沿比较优势批示的方向形成更合理的国际分工和贸易发展格局。日本与美国不同,日本资源开发型投资占相称大的比重,而在

38、制造业方面的投资则属于“贸易发明型”,即对外投资不仅没有取代国内同类产品的出口,反而开辟了新的市场,并带动与此产品有关联的同一系列产品出口,从而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结合起来。日本对外投资之因此成功,重要是由于对投资公司可以运用国际分工原则,把国内失去优势的部门转移到国外,建立新的出口基地;在国内集中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国内产业构造更趋合理,增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此,小岛清总结出“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对外直接投资应当从投资国已经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突出了如下三方面内容:第一,摒弃了“市场不完全竞争”的观点,提出了从投资国的具

39、体状况出发,据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投资方略。第二,摒弃了“垄断优势”的观点,强调了比较优势的原则,继续维护老式的国际分工原理。第三,摒弃了“贸易替代型”的观点,提出了“贸易发明型”的发展战略。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是根据双方国家的比较优势及投资国要素禀赋比率的动态变化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因而是一种宏观理论。该理论有如下特点:(1)在产业组织论等微观理论离开国际贸易理论范畴对直接投资作出了成功论证的状况下,比较优势论仍然坚持以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措施,采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并可扩大到多种商品)的分析模式,不像微观理论那样是一种商品、一种产业或一种公司的分析。(2)比较优势论所分析的直接投资,重

40、要是随着运用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变化,生产从高工资国转移到低工资国而发生的,经济先行发展的国家,要素禀赋比率的变化速度快于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按照本国产业比较劣势的顺序进行。这种根据比较成本动态变化所作出的解释,特别适合于阐明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小岛清在区别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方面,在论述边际产业向外转移方面,以及在提出的政策主张方面,只是反映和解释了6070年代尚处在初期阶段的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状况。这种理论既不能解释当时处在鼎盛阶段的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也不能完全解释80年代后来日本迅速崛起的新的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第三节 折衷理论(

41、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John Dunning)专家于1977年提出的理论。她觉得:跨国公司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的不同组合,决定了它所从事的国际经济活动的方式。1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它是指一国公司拥有或可以得到别国公司没有或难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禀赋(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产品的生产工艺、发明发明能力、专利、商标、管理技能等。2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它是指公司为

42、避免不完全市场带来的影响而把公司的优势保持在公司内部。内部化的来源,同样在于市场的不完全性。3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它是指跨国公司在投资区位上所具有的选择优势。区位优势涉及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可根据公司对上述三类优势拥有限度的不同,来解释和区别绝大多数公司的跨国经营活动。1.基本内容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公司须具有三个条件: 拥有其她国家没有或超过她国的技术和管理优势。 公司将其拥有的优势内部化比其向外发售更有利。 公司将其优势与东道国的生产要素结合比在本国更为有利。 满足对外直投三个条件的前提是公司必须具有有三个优势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其中所

43、有权优势大小直接决定着其对外投资的能力,内部化优势大小则决定着跨国公司如何选择投资形式的问题,而区位优势大小决定着跨国公司与否对外投资和投资地区部门构造的选择。 公司若只拥有所有权优势,应选择对外技术转让方式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公司若同步拥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应选择出口贸易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但若公司同步拥有三优势,则应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经济。 2.理论奉献与局限性折衷论选用了以往多种理论中重叠采用的三个最核心解释变量,并注重分析各变量间的互相关系,弥补了以往理论中的片面性。但它亦存在诸多局限性:一是强调各因素间互相依赖和决定关系,忽视了因素独立所形成的矛盾及对直投的影响;二是其观点虽是多

44、种理论的综合,但其观点根据的重点放在内部化理论。因此,其理论只宜用于解释大型跨国公司,而不适宜解释中小投资厂商的投资行为。 (二)其她理论1.规模经济理论 对于诸多商品、服务的生产经营者来说,随着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进步和公司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商品、服务的市场价值增长相比,公司商品、服务的生产经营成本有递减趋势。在实践中,重要体现为大规模商品、服务生产效率的提高,统一商标的经济性、信息分享的经济性,市场影响、控制的经济性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公司追求国际市场成为一种必要,这是由于(1)国内市场的有限性;(2)公司商品、服务的适度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及其对市场扩大的规定。这样就使国外市场成了公

45、司追求的重要目的。当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公司的商品、服务的生产经营具有可分性或分立性,公司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分公司就有了也许,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分公司就成了公司实现规模经营的一种形式。当公司在国外市场、国外原材料基地、国外其她生产要素供应源设立子公司、分公司可以减少公司商品、服务的生产经营成本以及体现规模经济效益时,公司在国外进行投资,设立子公司、分公司,就成为了理性抉择。只要规模经济效果不小于设立子公司、分公司的成本,设立子公司、分公司就是可取的。当市场、原材料基地或其她生产要素源在发达国家,母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时,发展中国家公司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就成了理所固然的事情了。2.市场控制理论(回忆内

46、部化理论)绝大多数的商品经营都需要中间服务,但每一种中间服务者的服务能力都是有限的,她们只乐意为那些利润大风险小的商品经营服务,她们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自己的特有形象,拟定自己的市场定位;她们有垄断倾向,倾向于独立经营排除干扰。如果一种厂商的商品或服务不能给中间商以高额利润,如果这个厂商生产经营的商品风险较大,她要在中间商那里得到良好的服务就很难;如果一种厂商要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她就必须控制、影响中间商或自己直接与公众接触;如果中间商不予合伙或合伙不好,厂商直接与公众接触就成为必要,即跨国公司将开始自己的跨国经营。 只要具有经济、技术、法律上的可行性,只要对公司的总体发展有利,公司直接控

47、制中间服务,把中间服务纳入自己的运营机制之中,就成了理性选择。在这种状况下,直接成本并不起决定作用,相对优势也不是前提条件。当母公司在发展中国家,中间服务在发达国家时,母公司向发达国家投资,并在发达国家建立自己的商品服务中间机构子公司、分公司。发展中国家公司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就顺理成章。这个理论在解释贸易桥头堡式的发展中国家公司向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如果把“中间服务”改为“中间产品”,它也能在一定限度上解释纵向一体化型的发展中国家公司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现象。3.国家利益优先获得论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司,其对外直接投资有其特殊性。这

48、些国家的公司按垄断优势论的原则来衡量主线不符合跨国经营的条件。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为了赶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不得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谋求和发展自身的优势。在这种状况下,国家支持和鼓励公司进行跨国经营活动就在所难免了。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使投资者保持资本所有权,从而获得由收益率差别引起的资本收入,更重要的还在于使投资者保持着对资本运营和使用的控制权,从而获得远比货币收益更广泛的综合效益。这在投资者是国有制公司从而国家和公司利益有着更紧密的联系的状况下,更是如此。 对外直接投资给国家带来的利益是综合性的,可大体概括为如下几种方面。 (1)资源转移效果。投资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直接从国外

49、获得低成本的自然资源供应,间接地享有东道国本地资源供应和基本服务,还能汲取和传播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和管理知识,这也是目前发展中国家鼓励和支持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最基本的动因之一。 (2)产业构造调节效果。对于大多数投资国,一般东道国向国外进行“一揽子”要素转移的,也重要是国内较为成熟、产品供应相对富余甚至饱和的产业部门。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跨国界的转移,则既保证了既有资产的应有价值,又起到了调节和优化国内产业构造的作用。(3)国际收支效果的获得。直接投资在短期内形成本国资本外流;但跨国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国际收支还产生若干间接影响。这些影响可概括为:直接创收外汇利润;带动和扩大产品出口,从而间接增长国

50、家外汇收入;带动和扩大劳务出口,增长和扩大非贸易外汇收入;境外公司进行反向投资以及联系简介外商对本国投资,增长了国家的收入。 (4)市场竞争效应。跨国经营公司的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会对国内原有的竞争趋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某些率先跨国发展的公司,将会由于在国外获得了新的市场空间,或者获得了稳定的资源供应或新技术信息,而大大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使自己的竞争地位发生跃升,从而使国内竞争对手感受到新的压力。这将迫使国内竞争者或者采用跨国发展的行为,或者改善经营,加强研究与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在国内市场应付挑战。显然,无论哪种状况,都会对投资国竞争水平的提高、经济活力的增强发生积极作用。 4.中

51、小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合用性理论主流优势理论将垄断优势或内部化优势视为国际直接投资发生的核心因素,这是以大型跨国公司为参照的,难以解释中小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近年来,随着中小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谋求有关的理论解释也成为必然。上述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合用性理论中有诸多就是以中小公司为研究对象的,如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除此之外,尚有几种较为成熟的解释中小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A防御型理论 这是通过对中国台湾中小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研究后总结而得出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来,中国台湾海外直接投资高速增长,但其海外直接投资的构成却是以中小公司为主,中小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热

52、情要远远高于大型公司,这与“大三角”国家的发展模式迥然不同。中国台湾学者将此归纳为防御型海外投资,以区别大型跨国公司的积极型海外投资。防御型海外投资,是指当国内生产条件发生变化,使部分厂商丧失国际竞争力时,转而谋求海外发展机会,运用国外便宜资源继续经营原行业。中国台湾中小公司多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起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币值低估,台湾出口导向的加工贸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台湾贸易顺差的迅速累积,在相应贸易国家和地区的压力下,台湾币值不得不升值,而台湾当局为避免迅速升值影响岛内产业的发展,采用缓慢升值的方式,成果导致短期资金的大量流入,岛内房价、土地价格狂升

53、,工资也水涨船高,这样公司的经营成本急剧上升。 为保持国际竞争力,诸多台湾中小公司就转向海外投资,重要集中在周边要素成本较低的中国大陆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台湾的例子阐明,中小公司抵御经营环境变化的能力较低,但经营的灵活性相称强,因而,只要条件容许(如合适的东道国区位、政府政策支持),中小公司与大型公司相比有更大的动力进行海外投资也是合理的。B依附理论 这是主流优势理论的扩展,以使主流优势理论也合用于解释中小公司海外直接投资。该理论觉得中小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很大限度上是受到大型跨国公司的带动,即是依附于大型跨国公司的,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大型跨国公司垄断优势或内部化优势外溢效应的大小。因此,该理论

54、的核心仍是强调大型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或内部化优势。这一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大三角”国家跨国公司从复合一体化战略向网络战略转变过程中,带动中小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即中小公司是作为跨国公司全球网络组织的一部分而参与海外直接投资的。 C信息技术理论信息技术理论觉得,增进中小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核心因素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中小公司自身所具有的灵活性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使中小公司的跨国经营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活力和优势。该理论特别适合解释信息密集型的服务业中小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行为。 D国家支持理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到中小公司对于一国经济保持活力和持续增长的重要意义,因此,诸多国家都颁布了有关的

55、中小公司增进法案,其中,增进中小公司“走出去”谋求外需,往往是重要内容。由于中小公司资源获得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予以支持,因此,中小公司海外直接投资成功与否与政府的态度和支持手段是密不可分的。案例分析思考题:1、试述垄断优势理论2、弗农是如何运用产品生命周期来解说国际投资格局的 3、市场内部化的动因是什么4、试述国际生产折中论5、简述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分析与比较优势分析本章小结本章重要简介了国际投资理论。一方面分析了垄断优势论和内部化理论,接着阐明了产品周期论和比较优势论,然后对国际生产折衷论等理论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新发展进行了简介。本章核心术语垄断优势论 产品周期论 内部化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 比较优势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