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布局理论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32540549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区域经济布局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区域经济布局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区域经济布局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布局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布局理论(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区 域 经 济 学 辅 导 大 纲第一讲 关于区域经济布局理论一、国外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史1、1826年,德国,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首次提出区位论理论。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成为独立的新学科。缪尔达尔,累积因果论; 伊萨德,国家干预政策。2、国际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2.1 研究区际关系的均衡发展问题,代表性成果:胡佛区域经济导论;伊萨德区域科学导论。2.2 研究地区发展战略和综合布局,代表性成果:汉森区增长极;涅克拉索夫区域经济学。2.3 研究区域经济中的数学模型问题,代表性成果:布朗区域国家经济模型。二、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情况1、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西方区域

2、经济学。80年代以前,苏联、东欧模式,应用是大型工业基地区域规划和全国经济区划。80t阀关系和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联系问题。2、我国区域经济学的代表学者与著作: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胡鞍钢中国地区差异报告;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三、区域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1、定义:以经济区域为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经济发展和空间差异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地区经济发展的学科。 2、研究范围:主要是两个层次,即区域经济系统内的问题和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经历了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大振兴、中部大崛起等4个战略推进轮次。2、进入21世纪

3、,中国区域经济逐步从政策性开发向市场性推进转变,展现出八大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五、区域经济布局理论 1、区域差异理论1.1 古典区位论:以强调成本决定为特征,着眼于成本和运费最低。农业区位论: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P=V-(E+T)。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研究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近代区位论:以强调利润决定为特征,着眼于市场扩大和优化堀勒:中心地理论,强调以城市为中心、有相应的多级市场区构成空间市场结构。廖什:区位经济学研究市场规模和市场

4、需求结构对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的影响。现代区位论:以强调综合因素决定为特征,着眼于地域活动最优化。伊萨德:最大利润原则的实现同自然环境、产品成本和工资水平因素有关。20世纪60年代,区位的选择强调行为因素的作用。2、地域分工理论2.1 分工种类:自然分工、社会分工、劳动区域分工。2.2 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亚当斯密国富论。基本观点:通过分工生产、出口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的产品,必然获利。理论缺陷: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不能参加贸易和获利。比较优势理论提出:大k攀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基本观点:落后国家只需停止生产劣势最大的产品生产;发达国家集中生产又是最大的产品。 理论缺陷:没有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提

5、出做出合理解释。没有解决无优势的产品价值能否是实现。资源禀赋理论提出:赫克歇尔、俄林。基本观点:各国拥有一同,劳动力丰富的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富的国家资本密集型产品;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生产资源密集型产品。 理论缺陷:认为区域差异消失。区位理论发展新阶段(1)要素替代理论。(2)技术差异理论。3、区域发展阶段理论3.1 区域经济的周期波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察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存在其固有的矛盾即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尖锐化,就会直接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现代经济

6、增长周期理论现代的经济增长周期:是指反映经济活动面貌的各种经济指标和经济现象不断反复的出现,是在经济活动的扩张中仅仅是增长率的减慢或阻滞作为一个衰退时期而形成的经济周期。典型的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衰退期:经济从高涨开始衰退。萧条期,失业率上升,经济活动低于长期发展趋势。复苏期,厂商定购增加,但经济增长仍低于长期发展趋势。高涨期,经济不断扩张,直到难以支撑,再次跌入衰退期。3.3 区域增长及增长阶段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3.4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资源禀赋: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技术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资源配置能力经济体制决

7、定了制约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政府代表着区域的整体利益。企业是区域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区位条件区位原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现指经济活动单位在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由相关经济活动所构成的经济空间的位置。3.7 外部环境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区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背景等。4、区域经济增长机制4.1 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1)法国佩鲁: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 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和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活动

8、产业组织作用。(2)支配效应。(3)乘法效应。(4)极化与扩散效应。4.2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1)美缪尔达尔美国的两难处境他把社会经济制度看成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认为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论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有源于供给与需求的两个循环过程。卡尔多对发达区域的经济增长研究也进一步说明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的存在。他使用相对效率工资概念分析产出率的变化。(2)乘数加数和加速原理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是经济在研究经济增长中若干因素之间作用的变化所得到的理论认识。乘数原理指出经济增

9、长中投资对于收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化,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度增长。4.3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1)胡佛区域经济增长阶段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自给自足阶段 乡村工业崛起阶段 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 工业化阶段 服务业输出阶段(2)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六个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 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起飞阶段 成熟阶段 高额消费阶段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4.4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10、。耀机制。(2)集聚经济。增长极机制与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来源的区位解释 增长极机制与集聚经济增长极概念源于经济增长理论,佩鲁。两个特征:一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二是空间集聚。增长极机制与集聚经济。 规模报酬递增与集聚经济克鲁格曼将空间因素引入报酬递增分析过程中指出,企业或产业一般倾向于在特定空间集中,而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聚集在不同的地方。 交易成本节约与集聚经济企业实际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生产成本二是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分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有效率的组织可以减少交易成本。第二讲 关于区域产业结构一、产业1、定义: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

11、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2、分类:三次分类法:以产业发展的顺序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将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费歇尔:安全与进步冲突儀三次产业分类法。克拉克:将经济活动分为A(农业)I(工业)S(服务业),AIS分类法,三次分类法得到普及。库兹涅茨:三次产业在国民生产中所占份额随经济增长所发生的变化规律,三次产业分类法为各国所接受。3、我国三次产业分类法:3.1 改革前,五大类分类法: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3.2 改革后,引进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第二产业:工业(制造、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第三产业:出第一、第二产业外的

12、产业,交通运输业、邮政、电讯、零售、文化、卫生、社会福利。二、产业结构1、定义:指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2、类型:2.1 金字塔型表示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是农业社会或农业国的产业结构。2.2 鼓型表示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比第三产业比重低,是工业化后期社会的产业结构。2.3 鼓型表示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第一产业比重低,是工业化前期社会的产业结构。2.4 哑铃型表示第一、三产业的比重较大,第二产业比重低,是工业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2.5 倒金字塔型表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是后工业化社会或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三、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基本特征1、定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13、,各种各样条件作用下所形成的国民经济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及其空间结合。2、基本特征:条件制约性;部门结构、空间结构统一性;多样性;开放性。四、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1、克拉克配第定律 英国经济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于1940 年发表了他的著名经济学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首先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划分,并研究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换规律。他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

14、趋势。这就是配第一克拉克定律。之所以称之为“配第一克拉克定律”,是因为早在 17 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曾经揭示过关于劳动力转移的这种现象。配第认为: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的收入,这种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由低收入部门向高收入部门转移。克拉克认为自己发现的规律只是印证了配第的观点,在理论上总结出来罢了,因而称其为“配第定律”。后来人们就称该定律为“配第一克拉克定律”。2、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的总结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衡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第二、三、四阶段合称为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地区有传统社会向现

15、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其中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关键。库茨涅兹在他的著作各国的经 济增长一书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 展而出现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的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地下降。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的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

16、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比重的上升速度。3、钱纳里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中,通过对34个准工业国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提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一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第二阶段一一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第三阶段一一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

17、迅速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第四阶段一一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衡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第二、第三、第四阶段合称为工业化阶段,是一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其中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关键。第五阶段一一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第六阶段一一现代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五、区域

18、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1、区域间水平条件下产业结构的特点1.1 区域综合条件:包括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的禀赋、经济地理位置和历史基础。1.2 区域优势资源与区域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1.3 区际贸易条件下縀构分析。2、区域间垂直分工机制下的区域产业结构2.1 资源、等级系统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其中,自然资源:区域的土地、气候、生物、矿物等。经济资源鄀、技术、信息和人才劳动力。2.2 不同层次的区域经资源供给系统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垂直差异以经济资源为主的区域资源供给系统是区域形成较高等级产业结构的条件。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主的区域资源供给系统只能形成传统和相对落后的产业结构。

19、2.3 区际贸易条件下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中的垂直分工内涵在任何一种区际贸易关系中,包括国际贸易,都存在主导区域与被主导区域。3区域产业结构的生命周期分析3.1 从产品生命周期到区域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也叫技术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产品从诞生到退出市场的过程。新产品研制开发进入市场市场的扩大市场的成熟新产品出现而旧产品市场萎缩新产品不断扩张和旧产品.2 区域生命周期演变的资源、条件分析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在走向衰落的时候如果区域的资源供给发生相应的变化,也会使区域形成新的产业取代衰落产业。3.3 区际贸易条件下区域生命周期的阶段传递处在先进阶段的区域总是要把处在市场成熟阶段的产业和趋向衰退的产业向外转

20、移,这就是发达地区“产业空心化”。3.4 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原则 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资源结构的匹配性。 区域产业结构的功能与全国地域分工的协同性。 区域内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协调性。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适应性。 区域产业结构与结构性效益的合理性。第三讲 关于区域一、概念1、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应用学科,这与现行的把区域经济学划分在应用经济学类是一致的。它追求一般规律,更注重经济规律的运用。区域经济学主要是中观经济学。中外许多学者由于各自研究的着眼点不同,因而所下定义具有较大差异。总的概括可以界定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系统,目的是促进区域发展,任务是揭示区域

21、经济规律,寻求促进区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研究目的是促进区域发展。2、区域:区域经济学中把区域视为动态的有机整体,因此,区域经济学要研究解决的是一个有意义的地区,不是任意划定的一块地区。例如,在北纬300-600,东经1000-1200,这样用经纬度划定的地区,对于建筑学家,气象学家可能是有意义的,但对区域经济学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故此,我们可以把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定义为:区域是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一般情况下,区域是指地表的二维平面,但对较小区域,如一个城市,常指三维空间。中国是一个区域,特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

22、;东北地区是一个区域,特征是以沈阳为中心,形成了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经济系统,有统一的电网,有相攀的交通网、通讯网这样说来,区域是一个地球表面的一个空间系统,所以有时我们也称为区域系统。只是我们称区域时,更多的是强调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称区域系统时,更多的是强调研究对象的内在整体性。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延伸,是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操作性工作。区域规划也是使区域经济学从课堂和书本走进实践的关键环节。区域规划是指对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是在科学认识区域系统发展规律基础上,从地区空间角度出发,综合协调区域内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等要素的关系,以谋求建

23、立和谐的人地关系系统,对区域中长期发展作出部署。4、区域经济:区域经济不用于国民经济,企业经济。国民经济强调经济体系的完整性和长期安全,追求的是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服从和服务于政治需要,固而是宏观经济。企业经济强调产品市场占有额和直接的现实的利益,因而是产品经济,是微经济。区域经济是介于二者之间,强调产业结构和合理性和空间布局的优化,是中观经济。5、区域经济规划:区域经济规划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所谓区域经济规划,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对未来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二、区域经济规划的内容区域经济规划的内容是十分丰富而广泛的。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自然条件和国土资源

24、的综合评价;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和远景预测;国土开发整治的目标和任务;自然资源开发的规模、布局和步骤;城市布局以及交通、通讯、动力和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安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宏观经济效益估价;实施对策和措施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自主权的日益扩大,区域经济规划的内容不断丰富,并日益区域化。在区域经济规划中,具有主导意义、关键性的中心内容,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主导产业结构配置、区域空间布局和调整等。区域经济发展目标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认识上不尽一致,因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和目标体系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传统的发展观,认为经

25、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就是经济增长;二是现代的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应以社会和人为主体,社会进步是发展的目标,经济增长只是一种手段。较多的人同意后一种看法,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应体现以人的发展为主体,经济增长为中心,社会进步为方向;同时,应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温家宝总理也于2004年2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发表讲话,提出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区域经济规划的总目标是通过目标体系来体现的。它主要包括三个目标,即经济增长方面的目标、社会进步方面的目标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之间,既存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6、的一面,也存在相互矛盾和制约的一面。比如,经济增长目标和就业目标之间就存在一定的矛盾。为了求得经济的高速增长,一般做法是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重工业是资金密集型工业,要提高投资利用率,就限制了劳动就业的增加。再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如果注意到了二者协调发展,经济增长就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如果忽视了生态环境,只顾经济的高速增长,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环境质量就会不断下降。2、主导产业的选择一个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关系到区域经济优势的发挥、产业结构的形成,以及区域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格局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区域经济规划内容的中心环节。在选择主导产

27、业时,应看其职能是否起到了双重作用。一方面,它应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中心,能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应在全国区域分工中占有优势,具有区际意义,能起到强化区际分工与合作的作用,而不应把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即所谓的“瓶颈”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选择,更不能把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小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选择。区域主导产业一定是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能发挥区域优势,能在区际贸易中取得比较利益的产业。具体业的产品收入需求弹性要大,市场前景要好;经济效益要高,市场占有率要大;产业关联性要强,连续效应要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率要高,在产业中波及效果要大。通过量化指标对这些方面综合分析,然后

28、一业,就会更准确。3、产业结构的配置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之后,就要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配置,这也是区域经济规划的重要内容。区域结构是若干个产业洀及产业的分类、产业结构合理化标志以及如何配置等问题。因此,在制定区域经济规划时,必须注意如下问题:对本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问题产业的原因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对影响和决定本区域产业结构配置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除了经济因素外,社会的、环境的、政策的因素都包括哪些;产业之间的联系及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主导产业的合理规模,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以及其它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时序上的衔接与协调;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要与本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不能不顾条件地追求高指标

29、。要把重点放在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的优化组合上,通过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结构的效益;不能把主导产业绝对化,而要注意优势产业系列的培植,以增强产业结构伴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所必须具有的适应能力。4、区域空间布局区域产业结构的布局是把生产要素按部门配置,并把它们组合起来,部门之间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而区域空间布局是把生产要素按地域空间配置,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地区间按比例协调发展。区域空间布局主要是通过生产力的布局,来协调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以促进区域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在安排区域空间布局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要明确区域空间布局框架。在规划期内开发建设的区域方向、重点等基本轮廓应该确

30、定,以便作为项目选点和生产分布的宏观依据。在区域空间投资上,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要正确处理投资重点地区与非投资重点地区的关系,既要从总体上把握投资效果,又不使区域内各地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从区域全局上对主导企业和相关企业的区位选择、各建设项目的规模配套和建设时序进行协调安排。对共同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以及有利的环境,工业企业或工业集团,可采用成组布局或综合布局形式。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布局,要按照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进行不同层次和等级的城镇体系建设布局,使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地域结构与之相适应,更好的发挥城镇体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三、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特征区

31、域经济规划不同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社会发展计划,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1、区域经济规划具有地域性地域性是区域经济规划最重要的特征,因为区域经济规划总是与一定的区域联系在一起。各地区在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条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尤其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有着较大的差别,这就使得要规划的区域具有鲜明的区情特色,因而也就决定了区域经济规划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各区域开展区域经济规划工作,一定要从本区域的区情特点出发,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所提出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布局,运用系统,全面进行资源评价与区域力的分析,研究区内外自然的、

32、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联系,找出本地区的比较优势,确定主导专业化部门和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的重点布局,使区域的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在地域空间合理分布,协调发展。2、区域经济规划具有战略性区域经济规划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它的规划期限较长,具有长远战略性。同时,区域经济规划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地域空间上的具体体现,而依据发展战略制订的区域经济规划也自然具有战略性。此外,任何一个区域都有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变化过程。尽管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对区情和区域外部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分析,但由于区域经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及未来的许多不确定

33、因素,因而区域经济规划为更好适应区情变化和区外形势发展的要求,大都对未来发展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作方向性的描绘与规划,这也充分体现了区域经济规划的战略性。3、区域经济规划具有综合性综合性是区域经济规划的内容所要求的。1987年国家计委印发的国土规划编制办法指出,国土规划主要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等各个方面,体现了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任务,反映了区域经济规划的综合性特征。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系统本身要求各组成部分整齐有序,各个分支系统耦合协调。在结构层次、时间序列、空间区位和运作过程中协调发展。区域的经济与人口、社会、环境、资源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城镇与乡村之

34、间,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之间,都要通盘权衡,综合规划,既要充分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又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资源最佳配置和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整治。为此,只有对区域经济进行综合规划,才能实现上述要求。4、区域经济规划具有动态性区域经济是一个开放系统。同任何一个开放系统昀一种动态系统。作为一种开放的动态子系统,区域经济系统与全统之间、与其它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区域经济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随时都在进行着要素的流动和能量的交换。由于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在空间转换中不断发生变化,因而作为依据区情制定的区域经济规划,也必须是动态的区域经济的反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每当世界风云变幻,新技术出现、产业转

35、移或资源方面有重大发现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与规划都必须做出反应,以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本世纪80年代,正当第三次新技术革命推动全球性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浪潮冲击亚太地区时,我国实行了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各地相继制定了与其相适应的区域经济规划。沿海各省区、市都把接受、吸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调整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重点。5、区域经济规划具有群众性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规划未来,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变成现实。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既要使区域经济规划具有科学性,又要使区域经济规划具有群众性。现代的区域规划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由于它的内容具有

36、综合性,因而它是一个多学科的联合攻关项目。它涉及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人口、地理、建筑、工程技术等多种学科的专业知识,需要吸收各类人才参加区域经济规划的制定。经验表明,由有组织能力的领导干部,有工作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和有丰富规划知识的专门人才组成的规划班子,是做好规划的重要保证。同时,任何一个区域涉及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单位的利益,都会遇到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处理好这些矛盾,就得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只有把规划建立在群众基础上,才能使规划中的一些重大决策避免失误。当然,区域经济规划的落实和执行,更离不开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的努力。没有群众的努力和支持,再好的规划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四

37、、区域经济规划的原则 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区域经济规划,必须遵守相应的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各方面:1、坚持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原则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体现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区际之间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各区域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主导专业化部门,并以此为中心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是区际经济之间分工与合作的前提条件。而区域的比较优势的确定、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及产业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的配置,正是区域经济规划的基础内容。因此,可以认为区域开发规划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地域分工的发展,即通过科学的规划,使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建立在优势资源基

38、础上的专业化部门与综合部门相结合的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使区域内城乡之间,各经济区之间有效地分工与协作,并通过区际分工建立与相关地区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促进区域发展。从以上社会劳动地域经济规划关系不难看出,坚持区域分工的原则,有利于明确区域经济规划的方向和重点,在全国区域分工体系中进一步发挥优势,在区际贸易和竞争中获得比较利益。同时,通过区域经济规划,区域优势得到充分发挥。2、坚持正确、全面的分析和认识区情特点的原则离开区情分析制定区域无的放矢,依据错误的区情分析制定的区域经济规划将导致规划决策的失误,使区域经济发展甚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区情分析不仅是区域经济规划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区域

39、经济规划的必要前提。区情分析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区域内生产要素、市场、社会人文、生态环境的分析;二是外部环境的分析。而正确认识区情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进行“: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这三组要素综合指数,然后加权平均求得。二是要确定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确定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不仅要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要方面,而且还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为此,一些专家设想通过一组指标数值分别加权,据以判断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然后确定其所处的阶段是属于发育阶段、成长阶段,还是成熟阶段。通过“区力”分析和区域经济发展,使得人们对区情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区情特点把握得更准确、更

40、实际,从而使制定出来的区域经济规划更有针对性、现实性、科学性和可行性。3、坚持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区域经济规划是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现代的经济发展概念,既包括经济增长,又包括社会进步。这是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增长和社会进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的发展观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瘀经济生活中,有的经济增长是以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为代价的。这种经济增长不仅损害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且还损害了后代人的利益。为了区縀发展,区域经济规划必须注意经济、社会

41、、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坚持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原则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和统一,也是现代区域经济规划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规划受到传统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影响,往往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为了追求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以牺牲效益为代价,以致出现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上去了,经济效益反而下降了的反常现象。当然,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常增长速度还是应该保持的,但这种增长速度只能建立在经济效益的不断改善和提高的基础上。区域经济规划坚持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原则,就是在规划的指导思想上,必须转变

42、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速度不那么高,效益比较好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上来。集约型增长方式是速度、质量、效益三者的结合与统一;就是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把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建立在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上,包括优化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等。其中的关键是立足发挥本地优势,选准主导专业化部门,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延伸和扩展产业链,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并以此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区域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五、我国的区域经济规划 建国后,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经历了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向西推进,大跃进时期的均衡布局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建立,“三线建设”时期的第二次大规模西进,19

43、79-1991年的向沿海倾斜,1992年以后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与西部大开发和十六大以后开始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等演变过程,表现出了不同时期的区域经济规划思想。1、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向西推进2、大跃进时期的均衡布局与地方经济体系3、“三线建设”时期的第二次大规模西进4、19791991年的向沿海倾斜5、1992年以后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与西部大开发6、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新世纪的又一重大战略第四讲 关于城市与区域经济进步一、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人类活动的复合体,不同的学科对城市的定义有着较大的差别。日本学者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显著差别在于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人口密度远大于乡村;城市的产业

44、活动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 产业;城市的中心性强,即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的行政、经济、文化等中心,对周围的乡村起着支配或服务作用;城市的句们在职业、民族、流动性等方面构成复杂,文化程度很高。因此,“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它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着高级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在我国地理学界,对城市的概念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是: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集聚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和建筑、绿化、交通等用地规模,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居民点。二、城市的基本内涵什么是

45、城市,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下定义,例如,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社会分工、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位、功能以及它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心,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交往、信息沟通中居于中心敌地位,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马克思对城市问题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列宁则更明确提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开,是前进的主要动力于城市本质和特征的最权威的提法,已写进了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

46、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中,即“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业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另外,也可以从不同的学科研究角度对城市做出规定。从词源和词义上来说,我国古代汉语中“城”指的是围绕人群聚落修筑起来的环形墙壁,是一种防御用的构筑物,即墨子七患所说的:“城者,所以自首也。”“市”是交易的场所,“城”和“市”组合在一起成为城市。这既反映了城市的历史起源,也表明了城市早期的基本功能。城市的经济学定义:英国经济学家KJ巴顿指出:“所有的城市都存在着基本的特征,即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空间的集中。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

47、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也有的学者总结说:“经济学家一直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单位来考查城市的历史发展,从这种观点来看,城市可以被看作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典型形式”,“经济学家们尤其关心研究城市和乡村所表现出的互相对立的经济利益”。总结前人的论述,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角度,大概可以把城市做如下定义:城市是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密集的社会有机体,是区域发展的中心。三、城市的产生1、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有了剩余产品,开始了最早的商品交换,在人群有防卫的固

48、定的聚居地方逐渐产生的。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独立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构成了奴隶制城市的物质基础。作为商品集散地的手工业集中地,则是封建社会城市的主要机器大工业和商业的大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带来了近现代城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但是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城市的主要产业和重要产业,从而推动城市化水平由13%,提高到50%。城市化这一重要社会现象,也越来越被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所重视。城市始终是作为乡村的对立物而存在和发展的。城乡差别的扩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之一。在生产力进一步高度发展之后,缩小城乡差别的任务必然受到全社会的重视。随着城

49、乡差别的逐渐缩小和城乡界限的打破,原来意义上的城市概念将不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也是一个历史范畴。2、城市是经济密集的社会有机体。城市有别于非城市的基本特征,除了它的产业性质和结构以外,就是它的空间存在形式及其内在关系。其空间存在的主要特征就是:经济要素在一定地域内的进行性的高度的密集;其内在关系就是这些密集要素都不是杂乱无章地任意堆积,而是如同生命体一样有着内在联系,组成了有序的和有规律循环运行的社会有机体,认识前者有利于我们适度规划、调节城市人口、商店、工厂、住宅、道路、管线、绿地等的合理密度。密集是优势,密集也有弹性和限度,认识后者对于我们了解城市的本质,发现城市的问题,寻求解决问

50、题的方法,以指导社会主义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识别和规范化管理城市,各国政府一般对城市人口总量的下限及相关条件有所规定。例如,日本关于现代化城市的条件有以下规定:(1)人口要在五万以上;(2)市中心的户数要占整个户数的60%以上;(3)从事工商业和其他城市行业的人口及其家属要占整个人口的60%以上;(4)具备各都道府县条例所规定的城市设施和其他作为城市的条件。我国关于城市的概念是指国家行政区域划分设立的直辖市、市、镇、以及未设镇的县城。独立工矿区和城镇性居住点,也属于城市的范畴。城市按照其市区和郊区的非农业人口总数,划分为三级:大城市是指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人口

51、20万以上不足50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城市的主要内涵是经济,但经济不是城市的惟一内涵。政治、文化、教育、艺术、军事等等也是城市的重要内涵。城市是一个密集的社会综合体。3、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从来就不是鼓励存在的经济单元,它是开放的与所属区域紧密联系的经济系统和人文系统。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发展的向导和动力。区域对城市一般具有养育、支持的作用,城市一般对区域具有反哺和带领的作用。城市和区域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关系,两者之间的作用力可能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有所不同的。在城市主要作为商业中心发挥作用的古代,区域对城市的制约和推动作用较强;在城市主要作

52、为大工业生产中心发挥作用的近现代,城市对区域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明显加强。四、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每个城市,无论其产生的原因如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背景作为其形成的条件和发展的基础。区域基础决定了城市的宏观分布规律和发展状况。1、地域自然地理基础一个地区的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蠀等自然地理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他们通过影响人口的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其中气候、水文和地形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最为显著。“没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就没有很好的城市,回顾历史,中国文化中心的展转与变迁,雄辩的说明城市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吴良镛。一般说来,自然条件越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聚集,城市产生和发

53、展的自然基础就越瘀规模就越容易扩大。因此,大城市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比小城市要大得多,大城市的自然分布规律也就更典型。我们考察城市的自然地理基础主要以大城市为研究对象。管子.乘马中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这虽然是对国都选址的要求,但对一般的城市也是适用的。2、区域经济地理基础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经济地理基础是指城市中人类活动所必须凭借的经济要素。这些经济要素,有的是自然条件的衍生转化,如矿产、淡水、动植物等资源的丰饶程度及v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积累,如城市和区域基础设施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和现

54、状特征等;有的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如自然资源的潜力,国家和地区政策倾向等。与自然条件一样,区域经济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由此可见,影响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地理因素是很多的,这些因素之间往往也是相互影响的,它们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综合作用。研究这些区域地理因素,有利于我们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规律。3、地理位置位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事物相对于另一事物的空间状态。原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曾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和总和。 城市的地理位置就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

55、区域自然和而这种区域基础往往取决于城市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直接影响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这种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有时甚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特殊的地理位置,往往决定了城市特殊的职能和发展的方向。五、城市的功能必须认定,现代城市是指,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交通、贸易、科教和文化的中心。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又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由于商业、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使居民产生分化,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因此,现代城市一般应具备多种功能,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交通中心、贸易中心、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等。政治中心。对于绝大多数城市来说,它们是一定区域的政治中心,是各级人民政府的

56、所在地,有各级政府的管理机关。如北京是中国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沈阳是辽宁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是辽宁省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城市是由众多的人口聚集,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的地方。在现代社会,城市是国家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它还担负着向全社会提供先进技术装备的任务。它们一般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一些大中城市,有众多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形成了本地区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城市众多的人口需要大量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城市又是各种物资产品的生产地和集散地资交流的枢纽。因此,城市有许多大型的商店和各种物资批发市场,它们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城市消费者和生产者,也吸引了大量者和生产者。科教中心。城市由于聚集了众

57、多的人口,同时也的科学技术人才。城市一般都有集中的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它们担负着培训科学技术人才的任务,发挥着中心城市科学技术基地的作用,对于发展全国和区域的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交通中心。城市由于人口和产业的聚集,物资和人员的大量流动,往往形成一定区域的交通中心。一般城市越大,交通量就越大,同时交通条件的优劣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服务中心。由于城市需要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的服务。所以城市里建设了商场、酒店、旅馆、车站、机场、码头、邮政、电信网点I洀服务设施,以此来解决流通、分配、消费、交通、情报信息等城市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需要。信息中心。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各种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

58、可以说一个地区信息业是否发达是本地区是否发达的标志之一。信息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也是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1、中心地城市的功能 一般地说,凡是以组织、指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称为中心地城市。在中心地城市系统中,越高级的中心地城市,在全国或区域信息与金融系统中的地位以及组织与指挥经济发展的功能就越强。其中信息中心的作用尤为突出。纽约是当前世界上最重怀中心,正因为如此,才有可能在这里集中规模极大的股票、黄金、外币与期货交易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世界金融、股票与商品市场。围绕着这些交易所集聚起来的是大批的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围绕着金融业与信息业又集聚了许多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大公

59、司的经理处及其代理机构,一大批规模很大的商品批发中心。这些经济中心地城市,依靠纽约灵通的信息作指导,与金融界密切合作,在全世界范围内,指挥着大宗的商品生产与流通,充分发挥着组织经济发展的作用。它们都是被纽约强大的信息业、金融业吸引过来的,反嬀们的存在与发展,又进一步促进其信息业与金融业的发展。2、专业城市的功能专业城市是在地区分工中承担某种特殊职能的城市,其主要功能不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如一些专业化水平中心、宗教中心、文化中心、旅游中心等。它们在专业化功能上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可能处于很高的级别,但在全国中心地城市中处于较低的级别。例如美国的华盛顿是美国的政治中心,但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上影响向

60、较小,为此它是美国最高级别的中心城市。3、增长中心的功能 应当指出,增长中心是城市系统最基层的城镇,又是以主导产业部门为核心发展起来的。那些在投入产出上关系密切,同时又在地理上集聚在一起的产业群落组成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中心,主要功能是推动腹地经济、技术、文化发展与信息流通。增长中心概念源于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原指地区的优势部门,后赋予空间内容,形成“增长极理论”,是城市布局理论的基础。 增长中心具有如下功能:一是增长中心要拥有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主导产业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技术要先进,要有创新能力,能带动腹地经济发展,增长中最要与腹地的产业结构在投入产出上有密切关系

61、;二是增长中心要为自己及腹地提供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三是增长中心要为腹地提供与世界接触的窗口;四是增长中心要成为城乡联系的中介,为整个城市系统服务,如把各级城市生产的供农村使用、生活资料销售到腹地去,接纳从大中城市外溢的产业,安置洀人口就业。总之,充分发挥城市的各种功能会对整个区域经济增长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六、中心城市1、关于中心城市的概念及确认依据一般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学术界对中心城市的概念及划分标准存在不同的认识,但是一般都认为中心城市是相对于一定区域而言的,可以说是该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中经济中心功能又是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以

62、履行中心的职责为主,即以组织、指挥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为主要功能的城市。中心城市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经济中心。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凡是对其经济活动起到中心组织作用的城市,即为该区域的中心城市。2、中心城市内涵、成因及主要作用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因此,中心一界定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构成区域经济的动具有中心组织作用的一定规模的城市。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本质上说,是通过中心城市的经济组织功能,在其经济辐射和吸引的地域范围内建立一种稳定的空间经济网络体系。同时,中心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增长极、辐射源、网络枢纽和运转轴心,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推动体制转换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而且促进中心城市形成的因素较多,比如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和政策导向等。但从经济角度分析,主要有五个因素起到。一是聚集效应。城市开始形成就存在规模差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者为了追求最大化,会自发地向规模较大的城市流动,这种流动越迅速,城市规模效益越明显,中心城市的形成也就越快。二是放大效应。产业门类较为齐全的城市,每增加一笔投入,会相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