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上的电子政务培训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32319061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PPTX 页数:44 大小:580.7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网络平台上的电子政务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网络平台上的电子政务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网络平台上的电子政务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资源描述:

《网络平台上的电子政务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平台上的电子政务培训课件(4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七章第七章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张康之张康之1l电子政务的特征l电子政务的三种模式l电子政务的技术支持系统l电子政务的应用l电子政务安全管理l网络舆情与网络民主 2一、信息社会的到来一、信息社会的到来 二、电子政务的特征二、电子政务的特征 三、电子政务的三种模式三、电子政务的三种模式 四、电子政务推动下的治理变革四、电子政务推动下的治理变革第一节第一节 电子政务的兴起电子政务的兴起3一、信息社会的到来一、信息社会的到来l信息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实现了高度工业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于这个阶段,也有人称之为“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等。l之所以有不同的称呼,是对这个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把握有不同

2、的侧重点,实际上所指的是同一个历史阶段。4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社会的特征5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社会的特征6信息社会对社会治理的影响信息社会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7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的影响 使组织绩效得到改进使组织的中间管理层得以大大地缩减使管理幅度增大8社会信息化对政府管理的挑战社会信息化对政府管理的挑战 l第一,社会生活的高度复杂化使得政府管理必须采取信息化方法.l第二,由于产业结构的高新技术化而使智力劳动阶层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迅速上升,这就要求政府管理面对这一新的社会成员结构,必须采取信息化管理的思路。l第三,“信息大爆炸”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要求和政

3、治参与程度迅速提高,让所有公民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参与公共决策,这就要求政府管理必须实现信息化,甚至要在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上高于社会已经达到的平均水平。l第四,要降低政府成本,保证政府管理的高效率,就必须实现政府管理信息化。9二、电子政务的特征二、电子政务的特征l(1)电子政务把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使政府具有更强的信息获取与社会控制能力。l(2)电子政务为公务人员提供了现代化的办公手段和应用工具,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节约了传统行政管理中靠会议和文件传递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网上办公、远程会议、虚拟机关的产生,打破了政府工作的时空界限,加强

4、了政府部门之间及政府与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网上在线服务,让沟通在网络平台上实现,这些都使政府管理更加精干、高效、快捷。10l(3)电子政务造就了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虚拟政府”,使很多原先需要由具体的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以虚拟的方式实现,而且这种服务是全天候的服务,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l(4)电子政务把政府管理和决策建立在数字信息平台上,提供明确、具体的数字信息基础,政府的运行表现出一个数字化的过程,政府的行为过程因此更为精确化。l(5)电子政务促进了政府管理规范化。电子政务的主要目的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打破政府人为的界限,实现政府管理的电子规范化。l(6)电子政务为政府管理确立起了全球化

5、视野。11三、电子政务的三种模式三、电子政务的三种模式l(1)以电子行政(E-administration)为核心的模式。这主要是指这样一种做法或思路:把电子政务看成是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在政府管理活动中的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政府流程再造乃至政府管理方式和制度的变革。按照这个思路所提出的电子政务战略就是要求政府不断地采用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政府管理变革,以提高政府绩效。这一模式的关键是“电子化”,而目标则是通过电子化去推动政府管理的变革。12l(2)以电子服务(E-service)为核心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把电子政务看成是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即认为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是

6、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新途径,其目的是要通过政府的电子化去弥补传统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不足,以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13l(3)以电子社会(E-society)为核心的模式。该模式将电子政务视为国家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政府及其活动领域的信息化,与社会事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一起构成国家信息化的完整体系。因而,这一模式要求把发展电子政务纳入到国家信息化的整体战略之中,从国家信息化的整体战略高度来规划和建设电子政务。14四、电子政务推动下的治理变革四、电子政务推动下的治理变革电子政务建设将电子政务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民主进一步促进民主行政的发展行政的发展电子政

7、务建设电子政务建设将推动新一轮将推动新一轮的政府改革的政府改革通过电子政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推动务建设推动了政府的管了政府的管理创新理创新电子政务正在促进电子政务正在促进公共服务整合朝着公共服务整合朝着新的方向发展新的方向发展治理变治理变革革15一、电子政务的技术支持系统一、电子政务的技术支持系统 二、电子政务的应用二、电子政务的应用 三、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三、电子政务安全管理 第二节第二节 电子政务的技术支持与制度环境电子政务的技术支持与制度环境16一、电子政务的技术支持系统一、电子政务的技术支持系统 l电子政务的技术支持系统应包括电子政务的基础平台(包括网络平台、资源平台),以及基于基础平台的信

8、息处理平台和应用平台。此外,还应包括整个系统的维护管理体系、保证电子政务安全运行的安全体系和作为电子政务建设依据的标准化体系。17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l电子政务的网络体系提供了电子政务管理赖以实现的网络环境资源,一般分为政府内网、政府专网和公众服务网。政府内网服务于政府机构的日常电子化办公。政府专网实现政府内部上下级单位之间的垂直互联。公众服务网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横向互联。18电子政务的资源体系电子政务的资源体系 l电子政务的资源体系是围绕信息资源的所有建设工作、管理工作的有机整体构成的完整的体系。l资源体系的建立包括一系列配套性的工作,如制定政府信息库建设规范、信息资源采集、

9、加工和发布以及管理实施标准,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等。19电子政务的应用体系电子政务的应用体系 l电子政务应用体系是建立在电子政务数据信息及中间件平台基础之上的,是由各类业务应用基础支撑组件、多个业务管理和政府信息应用系统等共同组成的复杂应用体系。l“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公众服务系统”、“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和“智能化分析与辅助决策系统”五类应用模式。20电子政务的安全体系电子政务的安全体系 l为保证政府网各种信息系统安全,往往在电子政务系统中采用多种手段,如通过物理隔离、逻辑隔离、数据加密、防火墙、系统安全加固、入侵监测与漏洞扫描、安全审计、病毒查杀、身份认证与授权、系

10、统备份与灾难恢复等技术手段以及安全策略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等管理手段的综合运用,为政府提供一个安全的信息平台。21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 l电子政务标准是以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为基础,经政府相关部门与代表厂商协商一致,由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在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需要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l电子政务的五个分标准则是:“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应用支撑标准”、“应用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电子政务管理标准”。22二、电子政务的应用二、电子政务的应用政府与公务员间的电子政府与公务员间的电子政务应用政务应用政府与公民间的电政府与公民间的电子政务应用子政务应用政府间的电

11、子政务应政府间的电子政务应用用政府与企业间的政府与企业间的电子政务应用电子政务应用电子政务的应用23政府间的电子政务应用政府间的电子政务应用 l政府间的电子政务应用(Government To Government,G to G)主要是指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应用。政府内部网络办公系统 电子政策法规系统 电子公文系统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电子财政管理系统 政府网络管理系统 24政府与公务员间的电子政务应用政府与公务员间的电子政务应用 l政府(Government)与公务员(Employee)之间(G to E)的电子政务应用模式包含:第一,公务员的日常管理(利用网络

12、进行日常考勤、出差审批、差旅费异地报销等)第二,网上招聘第三,网上培训第四,电子邮递系统第五,网络业绩考评25政府与企业间的电子政务应用政府与企业间的电子政务应用 l政府(Government)与企业(Business)之间(G to B)的电子政务应用可以让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高效快捷地对企业提供各种管理、服务和政府采购活动。网上采购 电子税务系统 电子工商行政管理系统 电子外经贸管理 电子资料库 26政府与公民间的电子政务应用政府与公民间的电子政务应用 l电子政务广泛地应用于政府(Government)与公民(Citizen)之间(G to C),是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从出生、入

13、学、就业、社会保障到死亡等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各种服务的途径。电子身份认证 面向公民的电子公共服务 接受公民通过网络发表对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工作的看法 27三、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三、电子政务安全管理l电子政务建设中,安全问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病毒、黑客侵袭信息网络系统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破坏行为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对于政府网络系统而言,除了经济损失外,还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甚至是人类生存等带来重大影响。所以,如何保障电子政务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成为电子政务安全的主要内容。28电子政务安全电子政务安全Title in hereTitle in here

14、Title in hereTitle in here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安全安全Title in here29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电子政务安全管理 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办公环境的安全问题内部网络的安全问题对外服务的安全问题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30一、电子政务与互联网的关系一、电子政务与互联网的关系 二、网络舆情对公共管理的影响二、网络舆情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三、网络民主的兴起三、网络民主的兴起 四、对网络民主的规范四、对网络民主的规范 第三节第三节 网络平台上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的电子政务31一、电子政务与互联网的关系一、电子政务与互联网的关系l电子政务就是通过接入因特网的政府网站进行政府管理

15、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l从政府网站的实际应用看,它首先是政府公布和发布信息的地方,也是用户检索和利用信息的场所。32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布和发布政府信息的优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布和发布政府信息的优势势 此外,政府网站也可能成为政府展示和宣传自身形象的阵地,也是用户了解政府的窗口。33二、网络舆情对公共管理的影响二、网络舆情对公共管理的影响l舆情也就是“舆论情况”。它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是较多的社会成员对某一或某些事情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的总和。l互联网的发展已经造就了一个“虚拟世界”,人类社会中的许多方面被投射或复制到了这个虚拟世界中来了,所以,在互联网上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舆论情况”。

16、l网络舆情的特点: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34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发展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发展l近年来,我国网络舆论热点持续增加,总体呈上升态势,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社会紧张度正在上升。l从网络舆论事件传播路径上来看,传播者一般都会绕开本地网站,直接寻求在全国性的、访问流量大的综合性网站、社区发表。l现实生活中的民意表达渠道往往不够通畅,从而使网络舆论焦点表现出持续的高温不下。35网络舆情与公共管理网络舆情与公共管理l在当前,应对网络舆论事件,“堵”是不管用的,只能疏导。l要从根本上解决那些情绪化的网络舆论问题,还是需要公共管理者特别是政府工作人员提高社会责任感,公平公正地提供公共服务,以求从根本上消除

17、公众的不满情绪。36三、网络民主的兴起三、网络民主的兴起l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从技术上突破了传统媒介民主形式的局限,为民主政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现实政治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网络民主”就是由互联网技术衍生出的话题。l关于网络民主的认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公民借助网络技术,以直接参与为主要形式,以网络空间为载体,培育、强化和完善民主的过程,目的是要达到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均衡状态。37网络民主兴起的历史背景网络民主兴起的历史背景l首先,传统政治生活媒介的功能异化及民主危机。l其次,突破了代议制民主的框架。l最后,互联网的出现激发了人们的参与热情,重新唤醒了

18、人们对民主的追求。(1)网络具有高度的交互性(2)网络具有控制结构上的隐蔽性(3)网络具有参与结构上的平等性与便捷性 38四、对网络民主的规范四、对网络民主的规范l首先,政府应当承担起对网络的管理责任,力求把网络上的一切活动都纳入到秩序的范畴中来。l其次,政府需要自觉地加强和促进网络生活道德建设。l最后,政府需要加强网络法治建设。39关键术语关键术语40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信息社会会对社会治理产生哪些影响?信息社会会对社会治理产生哪些影响?2论述电子政务的三种模式。论述电子政务的三种模式。3电子政务是如何推动治理变革的?电子政务是如何推动治理变革的?4简述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内容。简述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内容。5简述网络舆情的特点。简述网络舆情的特点。41 42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