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某省网络发展总体规划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32184240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2.1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移动某省网络发展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移动某省网络发展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移动某省网络发展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中国移动某省网络发展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移动某省网络发展总体规划(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移动某省-网络发展总体规划-网络发展规划,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以中国移动发展战略为指导,以打造大网络为重点,面向企业发展需求、面向市场业务发展需求、面向网络技术发展需求,科学筹划网络发展目、环节、方略和资源配置,做到前瞻研究、统筹兼顾、全面协调,支撑网络资源配置决策、支撑网络发展建设。一、网络发展总体思绪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构建高速宽带、智能开放、灵活高效、连接万物大网络,推进网络向大容量、高速率、低时延、智能化、虚拟化方向演进。 要推进4G网络向“更广、更深、更厚、更快”发展,保证4G网络领先优势;建设优质优势全光纤网络,提高家庭宽带连接能力, 铸造家庭宽带后

2、发优势;继续推进传播网络建设,构建迅速、高效、智能业务承载能力;深耕移动流量经营,增强智能管控能力,构建端到端智能管控体系和统一能力开放平台;强化VoLTE/RCS业务品质,提高顾客体验; 超前规划,增进网络向虚拟化、软件化方向演进;推进大IT、大数据、大IDC建设,构建战略性基础设施能力;探索构建物联网专用网络,满足未来海量接入物联网业务需求。 二、无线接入网规划期内重点关注网络演进发展、网络深度覆盖、网络质量品质、网络容量需求及网络性能提高。同步,应与其他网络做好规划协同,基于频率、接入技术制式、网络容量、网络覆盖及新型设备规模引入等原因引起无线网络构造变化,全面评估对关键网、传播、基础配

3、套等需求。1、4G网络4G网络要围绕“三领先、一保证”目,实现“更深、更广、更厚、更精”,深入优化网络,实现从单独数据承载到数据和语音双承载转变,保证4G领先优势。深入完善市区、县城、乡镇新增区域持续覆盖;对弱覆盖区域进行优化补点,提高持续覆盖质量;拓展农村覆盖,因地制宜推进行政村覆盖;加强高铁、高速、地铁等重点场景有效覆盖。围绕“精需求、重协同、分场景、细改造、强管理”室内覆盖建设规定,在完毕存量室分改造基础上,加大新建室内覆盖规模,聚焦室内弱覆盖场景,兼顾投资效益,合理选择覆盖手段,面向VoLTE发展,着力处理语音业务比数据业务高约5dB深度覆盖规定。大力推进异构网建设,实现从水平蜂窝构造

4、向立体异构网构造转变;通过科学构建分层网与合理开展载频扩容相结合方式有效提高网络容量;以顾客感知作为出发点,合理、适时引入上行2载波、下行3载波聚合功能,结合产业实际发展应用布署3D-MIMO技术深入提高小区吞吐量及边缘顾客速率;通过综合引入多项新技术新功能,全面提高网络性能;立足于市场和顾客发展,研究探索TDD/FDD融合组网等网络演进发展问题。2、3G网络作为中低速数据业务承载过渡网络,应做好存量业务保障,实现平滑过渡,并立足于网络实际,规划分析3G退网、频率重用有关方略及实行方案。3、2G网络继续保持2G网络平稳运行,不停优化、动态调整既有网络资源,保证不再因短期业务增长而新增网络能力和

5、软件投入。结合2G网络负荷卸载、窄带物联网(NB-IoT)技术发展、LTE FDD牌照发放状况,预先规划可重用频率资源及布署方略,提前做好设备升级演进准备。4、WLAN网络结合4G网络发展,不停优化WLAN网络布局,提高网络运用率。新增WLAN热点要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与市场协同,实现精确选址、精确施工、精细运行,保证网络投资效率。5、物联网面向物联网业务特性与业务需求场景,结合技术与产业链成熟度,适时引入窄带物联网新技术,逐渐打造一张低成本、低功耗、广覆盖、高可靠公共物联网,并力争实现NB-IoT商用。6、5G网络结合应用场景特性,亲密跟踪5G网络频率选择、原则制定和技术发展状况,为规划期试点

6、商用做好前期准备。三、关键网关键网规划继续贯彻集中化原则,以“融合、高效、智能、安全”为目,以支持新业务新功能迅速上线和网络架构长期稳定为关键,按业务区统筹进行2G/3G/4G关键网规划、建设和管理,通过网络融合,增进资源共享、延长设备生命周期、节省投资成本、提高业务质量。1、关键网以适应业务迅速发展,提高网络质量,保证关键网安全稳定为基本原则,优化关键网网络架构,按业务区统筹开展关键网内各类设备规划建设工作。2、电路域应充足运用既有网络资源,严格控制电路域和七号信令网设备新增规模,保证MSC运用率不低于70%,随电路域语音及短信业务量下降,逐渐考虑电路域破旧设备退网。3、分组域坚持2G/3G

7、/4G关键网融合组网,面向移动互联网,服务市场流量经营,满足数据业务发展需求,深入提高分组域网络能力,合适预留分组域设备容量,并加强智能管道建设。4、CM-IMS针对VOLTE业务需求进行优化, 遵照“控制层固定、移动融合组网,业务层和接入层固移分设”原则深入优化IMS网络构造,充足考虑铁通迁移顾客需求,大力推进MGCF与关口局融合。5、顾客数据中心HLR/ HSS严格控制基础容量扩容,保证运用率不低于80%;4G和VoLTE容量按需扩容,运用率不低于70%。固网IMS HSS规划期原则上与三融合HLR/HSS分设,根据固网业务需求(含原铁通迁移顾客)按需扩容,设备运用率不低于90%。6、关键

8、网NFV顺应网络发展趋势,积极进行关键网NFV和能力开放研究试点,逐渐构建集中化、原则化关键网络架构,实现高效低成本运行。关键网按照先IMS域,后分组域;先控制面,后媒体面、转发面、数据面次序逐渐实现云化。四、传送网传送网应按照面向未来、统筹需求、整体规划、分步实行原则,坚持网格化、IP化、差异化规划思绪,加紧弥补基础资源短板、积极优化系统布署、着力提高末端接入能力。1、基础资源综合业务接入区按照“先框架,后充实”原则,保证“一次规划到位,构造长期稳定”,完毕都市建成区、郊区县和发达乡镇规划;根据目市场逐渐推进分纤点建设,实现愈加贴近客户“微网格”布局。汇聚机房以“自建、自购为主,租用为辅”原

9、则,以重要满足综合业务接入区建设需求开展建设,不停提高机房自有率;管道应结合市政规划不停提高市政道路管道覆盖率,向业务接入点延伸分支管道根据业务发展需求有目地开展建设。2、省内骨干和城域骨干传送网以“架构稳定、灵活扩展、安全可靠、分级服务”为目,重视新技术引入和推广应用,加强多种技术间协同布署,充足发挥各类技术优势,按需引入智能化平台,打造一张智能全光传送网。骨干系统层面超前规划、提前建设;以DC为中心,不停完善和优化网络构造;要面向未来2-3年为目,适时引入新技术,整体提高网络承载效率和灵活性,逐渐实现高速、高质、高效传播网络。合理规划城域骨干传送网WDM/OTN建设,不停向骨干汇聚节点延伸

10、,有选择地下沉至一般汇聚节点(三年内规划出口带宽超过50G),但应防止盲目下沉。城域骨干传送网新建波分系统应采用OTN技术,原则上以100G平台为基础,对于业务量较少中小都市和县-乡间,也可采用10G OTN。兼顾网络运用率和演进能力,加大PTN系统建设力度。汇聚层、关键层以建设40GE/100GE/N*10G PTN系统为主,并具有向超100G PTN演进能力,发挥汇聚节点统一承载优势;为提高网络安全性,减少骨干汇聚节点及其上联链路压力,L2/L3 PTN设备可适度下沉至部分骨干汇聚节点。3、有线接入网面向4G基站,传送网要按照“充足利旧、按需扩容,优化架构、适度超前”总体原则开展建设,对于

11、环网流量较大接入环应逐渐向10GE PTN演进,一体化皮基站和飞基站,采用PON接入。家庭宽带应坚持 “50M接入占市场,100M见优势,GE接入是未来”,依托市场需求,以建设“高起点、高价值、高品质”全光宽带网络为目,定向开展家庭宽带网络建设。优先采用FTTH组网模式,适度采用FTTB组网模式,积极引入XG-PON技术;全面布署HGU设备,积极引入智能家庭网关,尽快布署省级数字家庭网关平台。集客专线以投资效益为导向、以市场目为基础,采用“小步快跑”方式开展管线接入覆盖,充足发挥小型化接入PTN、PON等末端接入技术优势,迅速满足集客接入需求。五、数据承载网数据承载网规划应以优化网络架构、提高

12、网络规模和业务接入能力为目,提高单节点设备容量,推进100G高速端口应用,积极跟踪400G端口发展。规划期内应具有支持IPv6业务接入能力。1、CMNET网络应结合LTE、有线宽带以及高带宽应用发展,加紧提高CMNet省内网络规模及业务接入能力;推进网络构造扁平化,保持CMNet省网和CMNet城域网共自治域,弱化省网疏导省际流量功能,满足条件城域网以及IDC双跨省网和骨干网;CMNet城域网建设遵照扁平化原则,省网接入路由器与城域网关键路由器合设;结合内容源引入和CDN/Cache建设将流量推向网络边缘,实现流量疏导扁平化。广泛应用集群路由器及高密度板卡,大力推进100G端口应用,提高单节点

13、处理能力。同步做好关键节点机房中远期规划,防止机房频繁搬迁。2、IP专用承载网应保持轻载设计原则及设备布署简洁性,单节点设备容量受限时优先采用设备替代或者集群方式进行扩展。规范业务接入方案,统一规划CE路由器建设。分批在规划内重点覆盖都市建设集客专用AR设备并实现集团客户*业务IP专网承载,逐渐实现省内支撑系统跨地市流量由IP专网承载。根据需求状况,逐渐引入100G高速端口。六、业务网业务网规划建设应遵照“前瞻研究、理性投入、有效配置、精细管理”原则,结合本省业务发展需求,从市场环境、顾客群定位和营销规划等角度对业务发展前景进行多维度评估分析,合理规划业务系统建设。1、DPI系统继续保持统一采

14、集、统一存储和统一使用建设方案,并逐渐建立统一DPI运行管理体系。2、内容资源网络加紧IDC和CDN内容引入,协同网内各领域内容,优化调度技术方案和方略,保证宽带化网络顾客良好体验。CDN建设应以提高顾客感知为目加紧边缘服务节点建设,并推进边缘服务节点向地市延伸;健全互联网内容引入、分发、控制、协同能力,提高互联网内容统一运行、自主研发能力。3、物联网关注个性化、新型物联网业务,运用资源池迅速布署物联网业务平台,并加强对物联网专网全网业务运行支撑能力。六、支撑网全面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以高性能可扩展架构、大数据实时驱动、原则化能力开放为目,推进IT支撑网架构转型;面向改革,推进跨地区、

15、跨域IT支撑系统建设。1、网管支撑系统从专业网管向“4+1”体系架构综合网管演进,全面支撑全业务开通,实现端到端业务监控和质量管理,提高业务和服务质量和效率,减少网络运行维护成本。2、业务支撑系统加紧推进第三代支撑系统建设,积极开展电子渠道能力整合,稳步提高大数据支撑能力,满足互联网时代更好、更快、更灵活、更安全业务、服务及客户体验规定。3、管理信息系统以需求迅速支撑、系统平稳运行、规模弹性扩展为驱动,构建分层云架构体系,支持未来开源化、轻量化、组件化、松耦合信息化建设运行。新建管理信息系统要采用集中化建设模式,并尽量向O域或B域整合靠拢。七、IT基础设施1、逐渐实现IT系统底层资源和上层软件

16、解耦。其中底层资源是将分散在不一样系统中通用软硬件资源抽取出来,进行整合后作为一种IT基础能力向上层应用提供服务。IT基础设施就是承载上层应用资源平台,包括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资源及有关管理软件。2、各省企业要加紧私有云资源池规划、建设与整合,按照“整体规划、适度超前”原则,构建开放、共享IT基础设施,有效支撑业务平台、业务支撑、网管、信息化、大数据等应用发展需求,未来逐渐满足关键网(NFV/SDN)布署需求。3、加强不一样专业、不一样领域间基础资源横向整合,提高省内多种资源池集中管理和运行能力。4、各省企业原则上不独立建设基础资源能力型公有云平台;对于有明确需求或地方特色公有云服务,应合适

17、控制建设规模。八、土建局房局房土建规划应优先保障生产用房,严格控制生产调度用房,保证土地资源储备;科学合理预测需求,建设规模、投资计划应与业务需求、投资能力相匹配。1、数据中心机房紧密结合自有业务及IDC业务需求,统筹规划,分步实行,控制节奏,防止闲置。按照集中化、原则化原则,加紧推进数据中心征地和建设工作,尤其是北上广、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关键都市数据中心建设,尽快形成装机能力。部分省份既有建设能力已超过业务需求,需合理控制机电工程建设节奏,防止闲置。机电工程应细分客户需求,分级建设,积极采用各项节能技术,通过采用自然冷源、余热运用、新型空调末端、高压直流、市电直供等措施,年均PUE值应严格控制在1.5如下,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绿色节能数据中心。原则上地市企业不得再建设仅服务于当地通信机房。2、生产调度用房要严格执行有关贯彻贯彻中办、国办停止新建楼堂馆所规定 加强土建项目管理告知(中移计268号)规定,严禁建设楼堂馆所,严格控制生产调度用房建设规模,严格控制造价,重点处理县企业无自有用房困难。3、呼喊中心、物流中心、汇聚机房、电子渠道积极推进洛阳和淮安呼喊中心建设,不再新建省级呼喊中心;严格控制省内仓储用房,不得以地市为单位建设;加大汇聚机房规划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电子渠道,实体渠道建设要考虑投入产出状况进行严格控制。4、局房土建规划期为5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