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一)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32152985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实施“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实施“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实施“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实施“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一)(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实施 “一村一品 ”发展特色农业 (一)摘要:榆林市发展 “一村一品 ”特色农业,具备得天独厚的土地、生产、品质、规模、生态优势,在“一村一品 ”发展过程中 ,十分注重特色产品的培育 ,有效地提升了产业优势,品牌效应初步显现,高效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初具雏形,经营活力增强。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品牌意识薄弱;中介组织的作用发挥有待提高;务农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科技作用有待加强;经济强势有待培育。因此,要使榆林市 “一村一品 ”顺利发展就必须统一规划,加快品牌培育,推进科技兴农,拓宽融资渠道,抓好典型试验示范体系,增强 “一村一品 ”发展后劲。关键词: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榆林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

2、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辖l区 11 县,土地总面积 43578 平方公里,总人口353 万,其中农业人口291 万,占全市总人口的82.5%。矿产资源富集,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但是,在以能源工业为动力的跨越式发展进程中,榆林还面临着南北发展、城乡收入、产业结构“三大失衡 ”的突出问题 ,其中2006 年三次产业之比为76825,表现为一产弱、二产强、三产小,非能源产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发展滞后。 1解析 “三大失衡 ”的根本原因是:在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浪潮中,广大农民没有参与进来,不能分享工业化成果,农业仍以传统生产为主,主导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产业链条短,导致农村

3、经济整体发展滞后。如何创造性地解决好 “三大失衡 ”问题,使占榆林总人口82.5%的 291.7万农民早日实现小康目标,审视市情特点,应该以 “矿产资源富市,特色农业富民 ”为指导,深入研究,示范探索,大力推进 “一村一品 ”,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一、榆林市大力发展 “一村一品 ”的自然条件“一村一品 ”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促进现代化农业迅猛发展的新型模式。2它是以行政村为区域单元 ,依托区域经济学与农业生态学基本理论 ,挖掘当地资源优势 ,通过 “一户带多户 ,多户带全村 , 一村带多村 ,多村成基地 ”发展思路 ,培育形成特色

4、产品业为中心链的产业集群 ,从而带动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3作为区域特色显著、农耕底蕴深厚的榆林市发展 “一村一品 ”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土地优势榆林属我国北部独具特色的农牧交错地区。农业人均占有耕地5.6 亩,居全省第一,特别是北部风草沙滩区,地广人稀,土地平坦,地下水源丰富,适合机械化耕作和现代化经营。从土地类型看,地形地貌多样,土壤类型丰富,为不同特色产品生产提供了适宜的土地条件,是杂粮、杂豆、杂果、薯类和红枣等农产品优生区。(二)生产优势榆林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总体特点是光照充足,气候干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特别是光热资源属全国高值区,昼夜

5、温差大,有利于植物营养积累,农业生产潜力巨大。2007 年,榆林的高产示范田经国家、省资深专家和权威部门实地测产认定,玉米单产突破 1100 公斤,创百亩连片全国单产最高记录 ;马铃薯单产突破万斤大关,创全国单产最高记录,这些载入我国农业发展史册的纪录,充分证明了榆林农业生产的巨大优势和发展潜力。(三)品质优势历史上,榆林就是传统杂粮、杂豆、杂果优生区,经过长期物竞天择和人工培育,孕育了备具特色品质的地方名优产品。红枣、羊肉、羊绒、大明绿豆、小米、荞麦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市场旺销,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2007 年举办的 “中国榆林国际荞麦节 ”,认定榆林大明绿豆、荞麦、谷子、糜子等 12 类

6、作物 48 个品种为名优小杂粮品种,认定榆林为绿豆、荞麦、谷子、糜子等 12 类小杂粮作物优势产区,评选出了小杂粮系列产品金奖 9 个,确立了榆林小杂粮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四)规模优势榆林 18项特色产业面积、产量居全省第一。饲养羊775 万只、马铃薯面积 20万公顷、红枣 11 万公顷、小杂粮 21 万公顷、杂交玉米制种 0.6万公顷,是陕西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小杂粮生产基地,是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 2006 年出口创汇 1 亿美元,居全省首位。(五)生态优势榆林属高海拔区域, 平均海拔 1000-1500 米。环境污染轻, 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具备蓝天、 绿水,净土等绿色无公害生产条件,

7、打“绿色牌 ”的条件充分,优势明显。二、榆林市 “一村一品 ”特色产业的发展成效榆林市自然资源优势位列全省首位 ,优质马铃薯、玉米制种、名优小杂粮、名优小杂果、无公害大漠蔬菜、养羊种草等农业产业规模、产量均居全省前列 ,发展 “一村一品 ”不仅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而且经过近年的开发建设 ,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目前 ,榆林市有 “一村一品 ”模式的专业村 200 多个,达到省级标准的 “一村一品 ”专业村有 100 个,发展模式主要有:农村能人引导型、专业组织推动型、传统工艺创新型、龙头企业带动型。 主要涉及粮、 菜、果、畜及特色农产品生产、 加工、销售等方面。 2006 年“一村一品 ”村

8、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 4000 元左右,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 1197 元。(一)产业聚集加快各地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为主体, 通过 “一村一品 ”带动产业聚集,初步形成了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市场覆盖面广、竞争力强的农业主导产业。目前,政府规划的 “四区一带 ”产业布局确定的九大特色产业基地、四大主导产业和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已初具规模, “北种、南豆、东枣、西薯 ”的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其中红枣、羊肉、羊绒、大明绿豆、小米、荞麦等特色农产品产量均比 5 年前增长 50%以上,有的实现翻番。(二)品牌效应显现以“一村一品 ”为

9、依托,通过开展标准化生产和质量体系认证, 榆林农产品品牌建设有了长足进步。 其中定边马铃薯 2007 年获得地理标志认证,已注册的农产品品牌有榆薯牌马铃薯、一定牌辣椒、横山大明绿豆、巨鹰滩枣、米脂香米、五谷园小杂粮、榆林豆腐等 100 多个,同时一批传统名特优农产品如龙洲葱、府谷海红果、杨虎台蒜、横山羊肉、榆林白绒山羊、榆阳色草湾香瓜、定边炉馍、子洲黄芪、绥德石雕、吴堡蚕桑等发展势头良好 ,知名度和竞争力日益增强 ,正在成为地方传统特色品牌 ,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三)高效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初具雏形“一村一品 ”作为崭新平台, 扩大了农业科技需求, 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一村一品

10、 ”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 各地十分注重把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着力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 着力提升产品品质, 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近年来,随着双沟覆膜、立体栽培、集雨窖灌、标准化生产等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先后形成以定边、靖边 10 万亩荞麦、 30 万亩脱毒马铃薯,横山 30 万亩大明绿豆,清涧、佳县 30 万亩红枣,榆阳、神木 6 万亩大漠无公害蔬菜等为主的高效生态农业标准生产基地和子洲、靖边先进农业技术示范园。2006 年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 30 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 8 个,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2 个。初步形成

11、了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四)经营活力增强按照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的思路,各地围绕主导产业, 创新经营体制,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 1600 多个 ,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4 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41 家,中介组织 168 个,农村经纪人 5000 多人。逐步形成 “龙头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 ”的产业化格局,经营活力明显增强。大明绿豆、红枣、玉米制种、外向型蔬菜等产品的商品率达90%以上,大明绿豆出口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出口量占到全国总量的 10%左右,占日本绿豆市场份额的 27%,年创汇 2000 多万美元。 以“巨鹰 ”

12、、“东方红”为品牌的红枣系列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 20%,羊绒产量占省内总量的 80%,羊肉占省内市场份额 40%。2006 年起榆林杂豆获得了欧盟市场准入许可。随着榆林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开发的不断推进,特色系列产品的市场份额将不断提高,市场开拓前景广阔,农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农民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收益不断加大,增收步伐明显加快。榆林市发展 “一村一品 ”的目标是建立示范村 ,带动推进村。示范村建设的目标是到 2010 年,建成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 ;健全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产品加工规模和深度实现新的突破 ;培育扶持一批知名品牌 ;对农民人均纯收入、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 培育、扶持。到 2015 年,推进村达到示范村标准,大幅度提升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