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上传人:枕*** 文档编号:132107757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2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资源描述: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规定排水体制选择的原则分流制指不同管渠系统分别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合流制指用同一管渠系统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规定出降雨少的干旱地区外(降雨量一般指年均降雨量300mm以下的地区)新建地区应采用分流制。由于一些老城区已采用合流制,故规定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同时规定现有的合流制排水系统应按照规划的要求加大排水管网的改建力度,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如过有暂时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的地区,此地区应提高截流倍数,采取截流、调蓄和处理相结合的措施减少合流污水和降雨初期的污染。截流制合流制排水方式进水截流井调蓄池进水调蓄池出水至污水厂溢流至河道出水至污水厂完全分流制排水方

2、式完全分流制与不完全分流制排水方式的对比低影响开发(LID)进行雨水综合管理的规定雨水综合管理是指通过源头消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控制面源污染、防止内涝灾害、提高雨水利用程度。面源污染是指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排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被污染的现象。城镇规划时,用渗透、调蓄等设施减少雨水径流量减少进入分流制雨水管道和合流制管道的雨水量,减少合流排水系统中溢流的次数和溢流量,可以有效地防治内涝灾害,还可以提高雨水利用程度。提高雨水利用程度的具体措施包括屋顶绿化、雨水蓄渗、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等。雨水渗透涵养地下水也是雨水资源的利用。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内涝防治的规定城镇

3、内涝防治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综合措施防治城镇内涝是通过源头控制、排水管网完善、城镇涝水行泄通道建设和优化运行管理几个方面进行。工程性措施:建设雨水渗透设施、调蓄设施、利用设施和雨水行泄通道、对市政排水管网和泵站进行改造、对城市内河进行整治等。非程性措施:建立内涝防治设施的运行监控体系、预警应急机制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等。进行排水系统设计时,从较大范围综合考虑的若干因素1、国内经验,污水和污泥可作为有用资源,应考虑综合利用,综合利用污水污泥要在对其安全性、技术可靠性、经济合理性等情况的论证和评价之后进行。2、与邻近区域内的污水污泥的处理和处置系统相协调包括较大范围内综合考虑会不会影响临近区

4、域;几个区域同时建设时应考虑合并处理和处置的可能性,这种建设方法经济效益好,但施工时间较长。3、如设计排水区域内尚需考虑给水和防洪问题时,污水排水工程与给水工程协调,雨水排水工程应与防洪工程协调,以节省总造价。4、国内经验,工业废水只要符合条件(对城镇排水管渠不阻塞,不损坏,不产生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气体,不传播致病毒和病原体,不危害操作养护人员,不妨碍污水生物处理,不影响处理后出水的再生利用和安全排放,不影响污泥的处理和处置。必须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污水排放城市地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等有关标准的规定)以到城镇排水系统一起处理较为经济合理。5、在扩建和改建排水工程时,对原有

5、排水工程设施利用与否应通过调查再做出决定。3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3.1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3.1.1城镇旱流污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Qdr=Qd+ Qm(Qd、Qm均以平均日流量计)式中:Qdr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L/S); Qd 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L/S); Qm 设计工业废水量(L/S);注:当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当地下水位高于排水管渠时排水系统设计应考虑入渗地下水量,其量宜根据测定资料确定,一般按单位管长和管径的入渗地下水量计,也可按平均日综合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总量的1015去计算,还可按每天每单位服务面积入渗的地下水量计。此时计算方式就为以下: Qdr=Qd+ Qm+ Qu式中

6、:Qdr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L/S); Qd 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L/S); Qm 设计工业废水量(L/S);Qu 入渗地下水量(L/S);3.1.2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的确定原则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应根据当地采用的用水定额,结合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确定: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较高的地区,可按用水定额的90计;一般水平的地区可按用水定额的80计3.1.2A排水系统设计规模的确定排水系统作为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应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和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规律进行。地下管道应按远期规模设计,污水处理系统应根据排水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普及程度合理确定近远期规模3.1.

7、3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的规定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可根据当地实际综合生活污水量变化资料确定。无测定资料时,可按下表的规定取值。新建分流制排水系统的地区,宜提高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既有地区可结合城区和排水系统改建工程,提高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平均日流量(L/S)51540701002005001000 总变化系数2.32.01.81.71.61.51.41.3注:当污水平均日流量为中间数值时,总变化系数可用内插法求得3.1.4工业区内生活污水量、沐浴污水量的确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有关规定。3.1.5工业区内工业废水量和

8、变化系数的确定,应根据工艺特点,并与国家现行的工业用水量有关规定协调。3.2雨水量3.2.1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当汇水面积超过2km2时,宜考虑降雨在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官网汇流过程,采用数字模型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 Qs=qF式中:Qs 雨水设计流量(L/S);q 设计暴雨强度L/(Shm2); 径流系数; F 汇水面积(hm2);注:当有允许排入雨水管道的生产废水排入雨水管道时,应将其水量计算在内3.2.2应严格执行规划控制的综合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高于0.7的地区应采用渗透、调蓄等措施。径流系数,可按下表的规定取值,汇水面积的综合径流系数应按地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

9、,可按第二张表规定取值,并应核实地面种类的组成和比例。径流系数地面种类各种屋面、混凝土或沥青路面0.850.95大块石铺砌地面或沥青表面各种的碎石路面0.550.65级配碎石路面0.400.50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0.350.40非铺砌土路面0.250.35公园或绿地0.100.20综合径流系数区域情况城镇建筑密集区0.600.70城镇建筑较密集区0.450.60城镇建筑稀疏区0.200.453.2.2A当地区整体改建时,对于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改建后得径流量不得超过原有径流量。3.2.3设计暴雨强度按下式计算: q=式中:q 设计暴雨强度L/(Shm2); t 降雨历时(min); P 设计重现

10、期(年);A1,C,b,n 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具有20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排水系统设计暴雨强度公式应采用年最大值法,并按室外设计排水规范上的附录A的规定编制。3.2.4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城镇类型、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下表规定取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经济条件较好,且人口密集、内涝易发的城镇,宜采用规定的上限。2新建地区应按本规定执行,既有地区应结合地区改建、道路建设等更新排水系统,并按本规定执行。3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不同的设计重现期。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年)城镇类型城区类型中心城区非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的重要地区中心城区地下通道和下

11、沉式广场等特大城市35235103050大城市25235102030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323351020注:1表中所列设计重现期,均为年最大值;2雨水管渠应按重力流、满管流计算;3特大城市指市区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大城市指市区人口在100万500万的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指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下的城市。3.2.4A应采取必要措施(设置泄洪通道、城镇设置圩垸等)防止洪水对城镇排水系统的影响3.2.4B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应根据城镇类型、积水影响程度和内河水位变化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下表规定取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经济条件较好,且人口密集、内涝易发的城镇,宜采用规定的上限。2目前不具

12、备条件的地区可分期达到标准。3当地面积水不满足下表要求时,应采取渗透、调蓄、设置雨洪行泄通道和内河整治等综合控制措施4超过内涝设计重现期的暴雨,应采用综合控制措施。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城镇类型重现期(年)地面集水设计标准特大城市501001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2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大城市3050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030注:1表中所列设计重现期,均为年最大值;2特大城市指市区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大城市指市区人口在100万500万的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指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下的城市。3.2.5雨水管渠的降雨历时按下式计算: t=t1+t2式中: t 降雨历

13、时(min); t1 地面集水时间(min),应根据汇水距离、地形坡度和地面种类计算确定,一般采用5min15min; t2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3.2.5A应采取雨水渗透、调蓄等措施,从源头降低雨水径流产生量,延缓出流时间。3.2.6当雨水径流量增大,排水管渠的输送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设雨水调蓄池。3.3合流水量3.3.1合流管渠的设计流量按下式计算: Q=Qd+Qm+Qs=Qdr+Qs式中: Q 设计流量(L/S); Qd 设计综合生活污水(L/S); Qm 设计工业废水量(L/S);Qs 雨水设计流量(L/S);Qdr 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L/S)。3.3.2截流井以后管

14、渠的设计流量按下式计算:Q,=(no+1)Qdr+Q,s+ Q,dr式中: Q,截流井以后管渠的设计流量(L/S); no 截流倍数; Q,s 截流井以后汇水面积的雨水设计流量(L/S);Q,dr 截流井以后的旱流污水量(L/S);Qdr 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L/S)。3.3.3截流倍数no应根据旱流污水的水质、水量、排放水体的环境容量、水文、气候、经济和排水区域大小等因素经计算确定,宜采用25。同一排水系统中可采用不同截流倍数。3.3.4合流管道的雨水设计重现期可适当高于同一情况下的雨水管道重现期。4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4.1一般规定4.1.1规定排水管渠的布置与设计原则:排水管渠(包括

15、输送污水和雨水的管道、明渠、盖板渠、暗渠)的系统设计,应根据城镇总体规划和建设情况统一布置,分期建设。排水管渠断面尺寸应按远期规划的最高日最高时设计流量设计,按现状水量复核,并考虑城镇远景发展的需要。4.1.2规定管渠具体设计时在平面设置和高程确定上应考虑的原则:管渠平面位置和高程,应根据地形、土质、地下水位、道路情况、原有的和规划的地下设施、施工条件以及养护管理方便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排水干管应布置在排水区域内地势较低或便于雨污水汇集的地带。排水管宜沿城镇道路铺设,并与道路中心线平行,宜设在快车道以外。截流干管宜沿受纳水体岸边布置。管渠高程设计除考虑地形坡度外,还应考虑与其他地下设施的关系以及

16、接户管的连接方便。4.1.3管渠材质、管渠构造、管渠基础、管渠接口的选定原则:管渠材质、管渠构造、管渠基础、管渠接口,应根据排水水质、水温、冰冻情况、断面尺寸、管内外所受压力、土质、地下水位、地下水侵蚀性、施工条件及对养护工具的适应性等因素进行选择与设计。管渠采用的材料一般有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陶土、石棉水泥、塑料、球墨铸铁、钢以及土明渠等;管渠基础有砂石基础、混凝土基础、土弧基础等;管道接口有柔性接口和刚性接口等。4.1.3A排水管渠断面形状的规定:排水管渠断面形状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后确定:受力稳定性好;断面过水流量大,在不淤流速下不发生沉淀;工程综合造价经济;便于冲洗和清通。常用排水管渠断

17、面形状有圆形、矩形、梯形和卵形等。圆形断面有较好的水力性能,结构强度高,使用材料经济,便于材料经济,便于预制,因此是最常用的一种断面形式。矩形断面可以就地浇筑或砌筑,并可按需要调节深度,以增大排水量。排水管道工程中采用箱涵的主要因素有:受当地制管技术、施工环境条件和施工设备等限制,超出其能力的即用现浇箱涵;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采用矩形断面箱涵敷设,可减少埋深。梯形断面适用于明渠。卵形断面适用于流量变化大的场合,合流制排水系统可采用卵形断面。4.1.4管渠防腐蚀措施规定:输送腐蚀性污水的管渠必须采用耐腐蚀材料,其接口及附属构筑物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4.1.5当输送易造成管渠内沉析的污水时

18、,管渠形式和断面的确定,必须考虑维护检修的方便。4.1.6工业区内经常受有害物质污染的场地雨水,应经预处理达到相应标准后才能排入排水管渠。4.1.7关于重力流和压力流的规定:排水管渠应以重力流为主,当排水管道翻越高地或长距离输水等情况时,可采用压力流。4.1.8雨水管渠系统设计可结合城镇总体规划,考虑利用水体调蓄雨水,必要时可建人工调蓄和初期雨水处理设施。4.1.9污水管道、合流污水管道和附属构筑物应保证其严密性,应进行闭水试验,防止污水外渗和地下水入渗。4.1.10关于管渠出水口的规定:管渠出水口的设计水位应高于或等于排放水体的设计洪水位。当低于时,应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设置潮门、闸门或泵站

19、等)。4.1.11雨水管道系统之间或合流管道系统之间可根据需要设置连通管。必要时可在连通管处设闸槽或闸门。连通管及附近闸门井应考虑维护管理的方便。雨水管道系统与合流管道系统之间不应设置连通管道。4.1.12排水管渠系统中,在排水泵站和倒虹管前,宜设置事故排出口。4.2水力计算4.2.1排水管渠的流量,按下式计算:Q=Av式中: Q 设计流量(L/S); A 水流有效断面面积(); v 流速(m/s);4.2.2恒定流条件下排水管渠的流速,按下式计算:v=式中: v 流速(m/s);R 水力半径(m); I 水力坡降; n 粗糙系数。4.2.3排水管渠粗糙系数,宜按下表规定取值:排水管渠粗糙系数

20、管渠类别粗糙系数n管渠类别粗糙系数nUPVC管、PE管、玻璃钢管0.0090.011浆砌砖渠道0.015石棉水泥管、钢管0.012浆砌块石渠道0.017陶土管、铸铁管0.013干砌块石渠道0.0200.025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水泥砂浆抹面渠道0.0130.014土明渠(包括带草皮)0.0250.0304.2.4排水管渠的最大设计充满度和超高,应符合以下规定:最大设计充满度定义:1重力流污水管道应按非满流计算,其最大设计充满度,应按下表规定取值:最大设计充满度管径或渠高(mm)最大设计充满度2003000.553504500.655009000.7010000.75注:在计算污水管道充满度

21、时,不包括短时突然增加的污水量,但当管径小于或等于300mm时,应按满流复核。2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应按满流计算。3明渠超高不得小于0.2m。4.2.5排水管渠的最大设计流速,宜符合下表规定,非金属管道最大设计流速经过经验验证可适当提高。1金属管道为10.0m/s。2非金属管道为5.0m/s。 4.2.6排水明渠的最大设计流速应符合以下规定:1当水流深度在0.4m1.0m时,宜按下表规定取值:明渠最大设计流速明渠类别最大设计流速(m/s)粗砂或低塑性粉质黏土0.8粉质黏土1.0黏土1.2草皮护面1.6干砌块石2.0浆砌块石或浆砌砖3.0石灰岩和中砂岩4.0混凝土4.02当水流深度在0.4m1.0

22、m以外范围时,在上表规定取值上乘以以下系数:当h0.4m 乘以系数0.85;当1.0h2.0m 乘以系数1.25;当h2.0m 乘以系数1.40。4.2.7排水管渠的最小设计流速应符合以下规定:1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的最小设计流速为0.6m/s。2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在满流时最小设计流速为0.75m/s。3明渠为0.4m/s。4.2.8污水厂压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流速,可按下表规定取值:压力输泥管最小设计流速污泥含水率()最小设计流速(m/s)管径150mm250mm管径300mm400mm901.51.6911.41.5921.31.4931.21.3941.11.2951.01.1960.9

23、1.0970.90.9980.70.84.2.9排水管道采用压力流时,压力管道的设计流速宜采用0.7m/s2.0m/s。4.2.10排水管道的最小管径与相应最小设计坡度宜按下表规定取值:最小管径与相应最小设计坡度管道类别最小管径(mm)相应最小设计坡度污水管300塑料管0.002,其他管0.003雨水管和合流管300塑料管0.002,其他管0.003雨水口连接管2000.01压力输泥管150-重力输泥管2000.01常用管径的最小设计坡度,可按设计充满度下不淤流速控制,当管道坡度不能满足不淤流速要求时,应有防淤、清淤等措施。通常管径的最小设计坡度见下表:常用管径的最小设计坡度(钢筋混凝土管非满

24、流)管径(mm)最小设计坡度4000.00155000.00126000.00108000.000810000.000612000.000614000.00051500 0.00054.2.11管道在坡度变陡处,其管径可根据水力计算确定由大改小,但不得超过2级,并不得小于相应条件下的最小管径。4.3管道4.3.1不同直径的管道在检查井内的连接,宜采用管顶平接或水面平接。当下游管径小于上游管径(坡度变陡),宜采用管底平接;为保证最小覆土厚度,宜采用跌水连接。无论是哪种衔接方式都不能发生以下情况:4.3.2管道转弯和交接处,其水流转角不应小于90(当管径小于或等于300mm,跌水水头大于0.3m时

25、,可不受此限制。)4.3.2A埋地塑料排水管可采用硬聚氯乙烯管、聚乙烯管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根据工程使用情况,管材类型、范围和接口形式如下:1硬聚氯乙烯管(UPVC),管径主要使用范围为225mm400mm,承插式橡胶圈接口;2聚乙烯管(PE管,包括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管径主要适用范围为500mm1000mm,承插式橡胶圈接口;3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RAM管),管径主要使用范围为600mm2000mm,承插式橡胶圈接口。4.3.2B埋地塑料排水管的使用应符合以下规定:1根据工程条件、材料力学性能和回填材料压实度,按环刚度复核覆土深度。2设置在机动车道下的埋地塑料排水管道不应影响

26、道路质量。3埋地塑料排水管不应采用钢性基础。4.3.2C塑料管应直线铺设,当遇到特殊情况需折线铺设时,应采用柔性连接,其允许偏转角应满足无渗漏的要求(如加筋管的接口转角5时无渗漏;双壁波纹管的接口转角79时无渗漏)4.3.3管道基础应根据管道材质、接口形式和地质条件确定,对地基松软或不均匀沉降地段,管道基础应采取加固措施。4.3.4管道接口应根据管道材质和地质条件确定,污水和合流污水管道应采用柔性接口。当管道穿过粉砂、细沙层并在最高地下水位以下,或在地震设防裂度为7度及以上设防区时,必须采用柔性接口。4.3.4A当矩形钢筋混凝土箱涵铺设在软土地基或不均匀地层上时,宜采用钢带橡胶止水圈结合上下企

27、口式接口形式。4.3.5设计排水管道时,应防止在压力流情况下使接户管发生倒灌。4.3.6关于污水管道和合流管道设通风设施的规定:为防止发生人员中毒、爆炸起火等事故,应排除管道内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为此根据管道内产生气体的情况、水力条件、周围环境,在以下地点可考虑设通风设施(管道充满度较高的管段内;设有沉泥槽处;管道转弯处;倒虹管进、出水处;管道高程有突变处。)4.3.7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应根据管材强度、外部荷载、土壤冰冻深度和土壤性质等条件,结合当地埋管经验确定。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宜为:人行道下0.6m,车行道下0.7m。4.3.8一般情况下,排水管道宜埋设在冰冻线以下。当该地区或条件相似地区有

28、浅埋经验或采取相应措施时,也可埋设在冰冻线以上,其浅埋数值应根据该地区经验确定,但应保证排水管道安全运行。4.3.9道路红线宽度超过40m的城镇干道,宜在道路两侧布置排水管道。4.3.10重力流管道系统可设排气和排空装置,在倒虹管、长距离直线输送后变化段宜设置排气装置。设计压力管道时,应考虑水锤的影响。在管道的高点以及每隔一定距离处,应设置排气装置;排气装置有排气井、排气阀等,排气井的建筑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在管道低点以及每隔一定距离处,应设排空装置。4.3.11承插式压力管道应根据管径、流速、转弯角度、试压标准和接口的摩擦力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是否在垂直或水平方向转弯处设置支墩。4.3.12

29、压力管接入自流管渠时,应有消能设施。4.4.13管道的施工方法,应根据管道所处土层性质、管径、地下水位、附近地下和地上建筑物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用开槽、顶管或盾构施工等。4.4检查井4.4.1检查井的位置设置:检查井位置一般设置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每隔一定距离处。污水管、雨水管及合流污水管的检查井井盖应有标识(污水管及合流污水管检查井井盖标“污”,雨水管的检查井井盖上标“雨” )。检查井宜采用成品井,污水和合流污水检查井应进行闭水试验。4.4.2检查井在直线管段的最大间距应根据疏通方法等具体情况确定,一般采用下表规定取值:检查井最大间距管径或暗渠

30、净高(mm)最大间距污水管道雨水(合流)管道200400405050070060708001000809011001500100120160020001201204.4.3检查井各部尺寸,应符合以下要求:1井口、井筒和井室的尺寸应便于养护和检修,爬梯和脚窝的尺寸、位置应便于检修和上下安全。2检修室高度在管道埋深许可时宜为1.8m,污水检查井由流槽顶算起,雨水(合流)检查井由管底算起。4.4.4检查井井底设流槽。污水检查井流槽顶可与0.85倍大管管径处相平,雨水(合流)检查井流槽顶可与0.5倍大管管径处相平。流槽顶部宽度宜满足检修要求。4.4.5在管道转弯处,检查井内流槽中心线的弯曲半径应按转角

31、大小和管径大小来确定,但不宜小于大管管径。4.4.6位于车行道的检查井,应采用具有足够承载力和稳定性良好的井盖和井座。4.4.6A设置在主干道上的检查井的井盖基座宜和井体分离。4.4.7检查井宜采用具有防盗功能的井盖。位于路面上的井盖,宜与路面持平;位于绿化带内的井盖,不应低于地面。4.4.7A排水系统检查井应安装防坠落装置。4.4.8在污水干管每隔适当距离的检查井内,需要时可设置闸槽。4.4.9接入检查井的支管(接户管或连接管)管径大于300mm时,支管数不宜超过3条。4.4.10检查井与管渠接口处,应采取防止不均匀沉降的措施。4.4.10A检查井和塑料管道应采用柔性连接。4.4.11在排水

32、管道每隔适当距离的检查井内和泵站前一检查井内,宜设置沉泥槽,深度宜为0.3m0.5m。4.4.12在压力管道上应设置压力检查井。4.4.13高流速排水管道坡度突然变化的第一座检查井宜采用高流槽排水检查井,并采用增强井筒抗冲击和冲刷能力的措施,井盖宜采用排气井盖。4.5跌水井4.5.1管道跌水水头为1.0m2.0m时,宜设跌水井;跌水水头大于2.0m时,应设跌水井。管道转弯处不宜设跌水井。4.5.2跌水井的进水管管径不大于200mm时,一次跌水水头高度不得大于6m;管径300mm600mm时,一次跌水水头高度不宜大于4m。跌水方式可采用竖管或矩形竖槽。管径大于600mm时,其一次跌水水头高度及跌

33、水方式应按水力计算确定。4.6水封井4.6.1当工业废水能产生引起爆炸或火灾的气体时,其管道系统中必须设置水封井。水封井位置应设在产生上述废水的排出口处及其干管上每隔适当距离处。4.6.2水封深度不应小于0.25m,井上宜设通风设施,井底宜设沉泥槽。4.6.3水封井以及同一管道系统中的其它检查井,均不应设在车行道和行人众多的地段,并应适当的远离产生明火的场地。4.7雨水口4.7.1雨水口的形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和道路形式确定。立箅式雨水口的宽度和平箅式雨水口的开孔长度和开孔方向应根据设计流量、道路纵坡和橫坡等参数确定。雨水口宜设置污物截留设施,合流制系统中

34、的雨水口应采取防止臭气外溢的措施。4.7.1A雨水口和雨水连接管流量应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计算流量的1.5倍3倍。4.7.2雨水口间距宜为25m50m。连接管串联雨水口个数不宜超过3个。雨水口连接管长度不宜超过25m。4.7.2A道路橫坡坡度不应小于1.5,平箅式雨水口的箅面标高应比周围路面标高低3cm5cm,立箅式雨水口进水处路面标高应比周围路面标高低5cm。当设置于下凹式绿地中时,雨水口的箅面标高应根据雨水调蓄设计要求确定,且应高于周围绿地平面标高。4.7.3当道路纵坡大于0.02时,雨水口的间距可大于50m,其形式、数量和布置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计算确定。坡段较短时可在最低点处集中收水,其雨

35、水口的数量或面积应适当增加。4.7.4雨水口深度不宜大于1m,并根据需要设置沉泥槽。遇特殊情况需要浅埋时,应采取加固措施。有冻胀影响地区的雨水口深度,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4.8截流井4.8.1截流井的位置,应根据污水截流干管位置、合流管渠位置、溢流管下游水位高程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4.8.2截流井宜采用槽式,也可采用堰式或槽堰结合式。管渠高程允许时,应采用槽式;当选用堰式或槽堰结合式时,堰高和堰长应进行水力计算。4.8.2A当污水截流管管径为300mm600mm时,堰式截流井内各类堰(正堰、斜堰、曲线堰)的堰高,可按下列公式计算:1 d=300mm, H1=(0.233+0.013 Qj)*

36、d*k2 d=400mm, H1=(0.226+0.007 Qj)*d*k3 d=500mm, H1=(0.219+0.004 Qj)*d*k4 d=600mm, H1=(0.202+0.003 Qj)*d*k5 Qj =(no+1)Qdr式中:H1-堰高(mm); Qj污水截流量(L/S); d污水截流管管径(mm); k修正系数,k=1.11.3(mm); no截流倍数; Qdr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L/S)。4.8.2B当污水截流管管径为300mm600mm时,槽式截流井的槽深、槽宽,可按下列公式计算:H2=63.9*Qj0.43*k式中:H2槽深(mm); Qj污水截流量(L/S);

37、 k修正系数,k=1.11.3(mm)。B=d式中:B槽宽(mm); Qj污水截流管管径(mm);4.8.2C槽堰结合式截流井的堰高、槽深,应按以下公式计算:1根据地形条件和管道高程允许降落的可能性,确定槽深H2。2根据截流量,计算确定截流管管径d。3假设H1/ H2的比值,按下表计算确定槽堰总高H0槽堰结合式井的槽堰总高计算表d(mm)H1/ H21.3H1/ H21.3300H=(4.22 Qj+94.3)*kH=(4.08 Qj+69.9)*k400H=(4.22 Qj+94.3)*kH=(4.22 Qj+94.3)*k500H=(4.22 Qj+94.3)*kH=(4.22 Qj+94

38、.3)*k4堰高H1,可按下式计算:H1=H-H2式中:H1堰高(mm); H槽堰总高(mm);H2槽深(mm)。5校核H1/ H2是否符合本条第3款的假设条件,如不符合则改用相应公式重负上述计算。6槽宽计算方式同槽深。4.8.3截流井溢流水位,应在设计洪水位或受纳管道设计水位以上,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闸门等防倒灌设施。4.8.4截流井内宜设流量控制设施。4.9出水口4.9.1排水管渠出水口位置、形式和出口流速,应根据受纳水体的水质要求、水体的流量、水位的变化幅度、水流方向、波浪状况、稀释自净能力、地形变迁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4.9.2出水口应采取防冲刷、消能、加固等措施,并视需要设置标

39、志。4.9.3有冻胀影响地区的出水口,应考虑用耐冻胀材料砌筑,出水口的基础必须设在冰冻线以下。4.10出水口4.10.1立体交叉道路排水应排除汇水区域的地面径流水和影响道路功能的地下水,其形式应根据当地规划、现场水文地质条件、立交形式等工程特点确定。4.10.2立体交叉道路排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不应小于10年,位于中心城区的重要地区,设计重现期应为20年30年,同一立体交叉道路的不同部分可采用不同的重现期。2地面集水时间应根据道路坡长、坡度和路面粗糙度等计算确定,宜为2min10min。3径流系数宜为0.81.0。4下穿式立体交叉道路的地面径流,具备自流条件的,可

40、采用自流排除,不具备自流条件的,应设泵站排除。5当采用泵站排除地面径流时,应校核泵站及配电设备的安全高度,采取措施防止本站受淹。6下穿式立体交叉道路引道两端应采取措施,控制汇水面积,减少坡底聚水量。立体交叉道路宜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且互不连通的系统。 7宜采取设置调蓄池等综合措施达到规定的设计重现期。4.10.3立体交叉地道排水应设独立的排水系统,其出水口必须可靠。4.10.4立体交叉地道工程的最低点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排水或控制地下水的措施。4.10.5高架道路雨水口的间距宜为20m30m,每个雨水口单独用立管引至地面排水系统。雨水口的入口应设置格网。4.11倒虹管4.11.1通过

41、河道的倒虹管,不宜少于两条;通过谷地、旱沟或小河的倒虹管可采用一条。通过障碍物的倒虹管,尚应符合与该障碍物相交的有关规定。4.11.2倒虹管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最小管径宜为200mm。2管内设计流速应大于0.9m/s,并应大于进水管内的流速,当管内设计流速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增加定期冲洗措施,冲洗时流速不应小于1,2m/s。3倒虹管的管顶距规划河底距离一般不宜小于1.0m,通过航运河道时,其位置和管顶距规划河底距离应与当地航运管理部门协商确定,并设置标志,遇冲刷河床应考虑防冲措施。4倒虹管宜设置事故排出口。4.11.3合流管道设倒虹管时,应按旱流污水量校核流速。4.11.4倒虹管进出水井

42、的检修室净高宜高于2m。进出水井较深时,井内应设检修台,其宽度应满足检修要求。当倒虹管为复线时,井盖的中心宜设在各条管道的中心线上。4.11.5倒虹管进出水井内应设闸槽或闸门。4.11.6倒虹管进出水井的前一检查井,应设置沉泥槽。4.12渠道4.12.1在地形平坦的地区、埋设深度或出水口深度受限制的地区,可采用渠道(明渠或盖板渠)排除雨水。盖板渠宜就地取材,构造宜方便维护渠壁可与道路侧石联合砌筑。4.12.2明渠和盖板渠的底宽不宜小于0.3m,无铺砌旳明渠边坡,应根据不同的地质按下表规定取值;用砖石或混凝土块铺砌的明渠可采用1:0.751:1的边坡。明渠边坡值地质边坡值粉砂1:31:3.5松散的细砂、中砂和粗砂1:21:2.5密实的细砂、中砂和粗砂或黏质粉土1:1.51:2粉质黏土或黏土砾石或卵石1:1.251:1.5半岩性土1:0.51:1风化岩石1:0.251:0.5岩石1:0.11:0.254.12.3渠道和涵洞连接时,应符合以下要求:1渠道接入涵洞时,应考虑断面收缩、流速变化等因素造成明渠水面壅高的影响。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