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电效应的机理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31601219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激电效应的机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激电效应的机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资源描述:

《激电效应的机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电效应的机理(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激电效应的机理激发极化法(简称激电法)便是以不同岩、矿石激电效应的差异为物质基础,通 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激电效应来探查地下地质情况的一种分支电法。激发极化法的应用 范围很广,无论在金属与非金属固体矿产的勘查,还是在寻找地下水资源、油气藏和 地热田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对于电子导体和离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机理问题的探讨,有各种假说,它们都试 图用若干种物理模型来解释激电效应的成因及影响因素。有关电子导体激电效应机制 问题的看法比较一致,认为是电子导体同围岩中的水溶液界面上产生的电极极化作用 引起的,这种电极极化电位跳跃又叫超电压。对大多数沉积岩以及其它不含金属矿物 的岩石来说,仍可观测到激电

2、现象,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争论较多,有偶电层变形假 说、粘土的薄膜极化假说等等。电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机理无论是电子导体还是离子导体,在围岩溶液中,根据物理化学理论,凡是固相颗 粒同液相接触,在其界面上必定产生偶电层,它是一封闭的均匀的偶电层,因而不形 成外电场。偶电层间的电位差称为电极电位或平衡电极电位。当有激发电流流过,在电场作用下,电子导体颗粒内部的电荷将重新分布,其自 由电子沿反电流方向移向电流流入端,使那里的负电荷相对增多,形成所谓 “阴极” 在电流流出端,呈现相对增多的正电荷(缺失电子) ,形成所谓 “阳极”。与此同时, 在周围溶液中,处于电子导体的 “阴极”和“阳极”附近,形成正离子和

3、负离子的堆积, 使原来的偶电层发生变化。这时,在电子导体和溶液接触面上变化了的偶电层的电位 跳跃值减去原先的平衡电极电值称为 “超电压”。断电后超电压分别通过溶液和导体放电,使界面电荷分布逐渐恢复到正常偶电层 状态(平衡的电极电位)。离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机理大量野外和室内观测资料表明,不含电子导体的一般岩石也可能产生较明显的激 电效应。一般造岩矿物为固体电解质,属离子导体。关于离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机理, 所提出的假说和争论均较电子导体的多,但大多认为岩石的激电效应与岩石颗粒和周 围溶液界面上的双电层有关。主要的假说都是基于岩石颗粒 溶液界面上双电层的分 散结构和分散区内存在可以沿界面移动的阳离子这一特点提出来的。其中一个比较有 代表性的假说是双电层形变假说。现简述如下:在外电流作用下,岩石颗粒表面双电层分散区中之阳离子发生位移,形成双电层 形变;当外电流断开后,堆积的离子放电,以恢复到平衡状态,从而可观测到激发 极化电场。双电层形变形成激发极化的速度和放电的快慢,决定于离子沿颗粒表面移动的速 度和路径长短,因而较大的岩石颗粒将有较大的时间常数(即充电和放电较慢) 。这 是用激电法寻找地下含水层的物性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