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及生物安全程度分级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31257245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43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病原体及生物安全程度分级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病原体及生物安全程度分级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病原体及生物安全程度分级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资源描述:

《病原体及生物安全程度分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体及生物安全程度分级(4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病原体及生物安全程度分级第一节 概 述 对于操作一种特定的病原体或者为动物研究选择一个恰当的生物安全水平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重要的是:病原体或毒素的毒力、致病性、生物稳定性、传播途径,病原体的传染性,实验室的性质或职能,涉及病原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病原体的地方流行性,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的可用性。 本章为选择恰当的生物安全水平提供指导。其中包括有关实验室危害的特殊信息,以及推荐采取的实际操作的保护措施,它们能够明显降低实验室相关性疾病感染的危险性。本章包括符合下列一条或多条标准的病原体;已被证实对操作感染性物质的实验室人员具有危害(如乙肝病毒、M结核杆菌);引起实验室相关性感染的可能性较高,包

2、括没有文献证明的实验室相关性感染(如外来的虫媒病毒);或者感染的后果严重。 对能够得到的疫苗和类毒素,无论它们是已得到许可的产品还是研究性新药(In-vestigational New Drug,IND),均推荐使用。这是以美国公共卫生署免疫技术顾问委员会(Public Health Servic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mzationPractices,AClP)的建议为基础的,并且是特别针对那些处于危险中的实验室人员、以及其他必须进入或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这些特殊的建议绝不应排除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流感疫苗等的常规使用。对于免疫力降低或处

3、于特殊状况(如妊娠)的个体,在使用减毒活病毒疫苗时,应该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因为在这些情况下,病毒感染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本章中推荐的危险评估和生物安全水平,针对的是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免疫力降低的人暴露在感染性病原体中,面临的危险可能会增加。免疫缺陷可能是遗传的、先天性的,或者是由肿瘤或感染性疾病因化疗或放疗造成的。感染危险或者感染后果也受年龄、性别、种族、妊娠和手术(如脾切除术、胃切除术)、易感染的疾病(如糖尿病、红斑狼疮)或生理功能改变等因素影响。将本章的一般危险评估应用于特定个体的特殊活动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要确定一种病原体属于哪一级生物安全水平以实验操作为基础

4、,对病原体的操作通常与进行鉴定或分型所需的病原体的生长状况,以及病原体的数量和浓度有关。如果操作临床样本比操作培养样本对工作人员造成的危险性小,就建议确定较低的生物安全水平级别。另一方面,如果实验操作涉及体积较大的样本和(或)浓度较高(“生产数量”)的病原体制备品,或可能产生气溶胶,或操作本身就有危险,则需要额外的预防措施,并提高初级和二级防扩散装置的水平。 “生产数量”是指感染性病原体的体积或浓度,大大超过了通常进行鉴定和分型所需要的量。正如在大规模发酵、抗原和疫苗的生产以及各种商业和研究活动中,感染性病原体的增殖和浓缩需要处理大量“生产数量”级的感染性病原体。大量的感染性病原体可能造成危险

5、性增加,所以对于任何指定的病原体,不可能将“生产数量”限定为有限的体积或浓度。因此,实验室主管必须对要进行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估,选择与危险性适合的操作技术、防扩散仪器和设施,而不需考虑涉及的病原体的体积和浓度。 有时实验室主管选择的生物安全水平应该比建议的级别要高。例如,计划实验的独特性质可能需要较高的生物安全水平(如吸入研究,就需要对实验产生的气溶胶进行特殊的防扩散限制);或者实验室接近需要特殊考虑的区域,也要求较高的生物安全水平(如位于患者护理区附近的诊断实验室)。同样,可以采用推荐的生物安全水平来补偿由于缺乏某些推荐的保护措施而引起的不足。例如,对于建议采取BSL-3级水平的微生物,在设施

6、特征满足BSL-2级水平的实验室中进行常规或重复性操作(如为了鉴定、分型及敏感性检测而进行一种病原体增殖的诊断程序)时,只要严格按照建议的标准微生物学操作规程,适合BSL-3级水平的特殊操作规程和安全设备进行,也可达到可以接受的安全水平。 在BSl-2级水平下,使用BSL-2级水平操作拄术和规程就能够安全地对临床样本进行常规的诊断工作。在BSL-2级设施中,使用BSL-3级操作技术和规程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包括共培养、病毒复制研究或涉及浓缩病毒的操作)。病毒的生产活动,包括病毒浓缩,需要BSL-3级设施,采用BSL-3级操作技术和规程。 只有实验室主管才有权对BSL-3级的建议作出如上调

7、整。但呈,对于增殖病原体的操作或者操作规程经常改变的实验并不建议作出这样的改动。实验室主管也应该考虑对可能含有可疑病原体的物质选择合适的保护措施。例如,人类来源的血清可能含有乙肝病毒,所以所有血液或者取自血液的液体都应该在有效地防止与实验室人员的皮肤、黏膜或者胃肠道接触的条件下被处理。实验室接收的用于结核杆菌实验的痰液则应该在培养或处理临床样本的过程中,有效地防止气溶胶的产生。 本章对符合上述标准的感染性病原体以分类的方式作了总结。在应用总结时,首先在书中病原体种类下面找到相应的病原体,然后采用在本章中推荐的操作技术,安全设备和设施类型对临床样本和培养物进行处理,对感染性病原体或受感染动物进行

8、操作。 实验室主管还负责对未包括在奉章中的病原体作出恰当的危险评估,选择合适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第二节 细菌病原体 一、炭疽杆菌 已经有无数例的实验室相关性炭疽病报告,主要发生在研究炭疽的机构中。但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引进了人类炭疽病疫苗以来,美国没有一例实验室相关性炭疽病的报道。任何操作炭疽杆菌的工作都要求特殊的安全考虑,因为它可能会被用于生物恐怖主义活动。自然及实验感染的动物对实验室人员及动物饲养员会造成潜在的威胁。 实验室危害 这种病原体可以存在于血液,伤口渗出物、脑脊液、胸水和痰液中,极少存在于尿液和粪便中。完整或破损的皮肤直接和间接接触培养物及污染的实验室台面,意外的胃肠

9、道外接种,以及在极少情况下接触有传染性的气溶胶,是对实验室人员的主要危害。 推荐的预防措施 建议在使用临床样本的实验操作及感染性培养物的定量诊断中,应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在使用实验性感染的啮齿类动物时,建议应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对于涉及“生产数量或浓度”的培养物的工作,以及产生气溶胶可能性较高的实验操作,建议采用BSL-3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 注意事项 已有获得许可的疫苗,但是,除了经常操作临床样本或培养物的人员,不推荐对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免疫。在动物疾病诊断实验室中,建议对所有操作病原体的人员,所有在培养物处理间工作的人

10、员,以及所有对受感染的动物进行操作的人员进行免疫。 二、百日咳博德特氏菌 百日咳博德特氏菌是在世界范围内分布的一种人类呼吸道病原体,是引起百日咳的致病菌。百日咳是一种典型的儿童疾病,然而,该病原体己日益变得与成人疾病相关,文献已经报道过几次在卫生保健工作人员中的爆发。症状不典型或者未诊断出患有该疾病的青少年和成人可成为感染源,将该病原体传播给婴儿和儿童。有文献记录在一个大型研究机构中普发生8例成人感染百日咳博德特氏苗,他们每个人的工作都没有直接与这种病原体接触,但是都曾进入过操作这种病原体的普通实验室区域。其中还有一例二次传播给家庭成员。在美国一所较大的中西部大学也发生过一次类似的事件,引起两

11、例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一例二次传播。除了在工作场所发生的成人与成人间的传播,其他实验室获得性百日咳博德特氏菌感染也曾有报道。但操作临床样本或分离物引起的获得性感染还未见报道。易感者接触感染源的亲密程度和频率可以影响这种空气传播传染病的侵袭率。 实验室危害 这种病原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分泌物中,但未见在血液和组织中存在。因为它们的自然传播方式是通过呼吸道途径,所以最大的潜在危害是在操作该病原体的培养物或浓缩悬浮液时产生的气溶胶。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所有涉及使用或操作已知或可能具有感染性的临床样本或培养物的工作,建议应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感染动物的动物实验室,应采用ABS

12、L-2级水平。对于可能产生具有潜在传染性气溶胶的实验操作,应使用基本的防扩散设备和仪器(如生物安全橱、安全离心杯或者特殊设计的安全离心机)。当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操作时,建议采用BSL-3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 注意事项 有商品化的百日咳疫苗,但目前并不推荐应用于成人。建议查阅刊登在(CDC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周报告(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MM-WR)上的免疫技术顾问委员会最近的介绍,以获得有关成人使用百日咳疫苗的建议。 三、布氏杆菌属(牛布氏杆菌、犬布氏杆菌、羊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 布鲁斯病一直是最常见的实验室相关性细菌感染病。牛

13、布氏杆菌、犬布氏杆菌、羊布氏杆菌和猪布氏杆菌都曾在实验室人员中引起疾病,对布氏杆菌抗原的过敏症也是实验室人员遇到的一种危害。个别病例是因为接触实验性感染或自然感染的动物或其组织引起的。 实验室危害 这种病原体可以存在于血液、脑脊液和精液中,有时也可存在于尿液中。大部分实验室相关性感染发生在研究机构,主要是由于接触了大量生长的布氏杆菌。在临床实验室也出现过病例,是由于吸入了细菌培养物。在这些病例中,感染者的皮肤都曾与培养物或者来自动物的传染性临床样本(如血液、子宫分泌物)直接接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曾引起过大爆发。口吸入,意外的胃肠道外接种,溅入眼、鼻和口中也曾导致感染。 推荐的预防措

14、施 对于操作含有或可能含有致病性布氏杆菌的人类或动物的临床样本的工作,建议应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对于所有有关在本总结中列出以及用于实验性动物研究的致病性扣氏杆菌培养物的操作,建议分别采用BSL-3级水平和动物BSL-3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 注意事项 目前对人类布氏杆菌疫苗的研制和检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尚无可供人类使用的疫苗。 四、Burkholderia马鼻疽杆菌(假单胞菌属马鼻疽杆菌) 曾经报道过两个实验室相关性类鼻疽病例:个与接触大量的气溶胶和皮肤接触有关;另一个推测在对盛有Pseudomonas. cepacia培养物的开口烧瓶进行超声灭菌过程中,吸入了传

15、染性气溶胶而引起。 实验室危害 取决于感染部位的不同,这种病原体可以存在于痰液、血液、伤口渗出物和各种各样的组织中。对实验室人员的主要危害是与培养物和来自人类、动物或环境的感染性物质直接接触,摄入、自身接种以及暴露在传染性气溶胶和飞沫中。已经证明该病原体存在于血液、痰液和脓液中,并可见于取自疫区的土壤和水样中。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所有已知或可能具有感染性的体液、组织和培养物的实验操作,建议应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拄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当处理受感染的动物,进行动物尸检以及有可能皮肤直接接触感染性物质时,应该戴上手套。对于极有可能产生气溶胶或飞沫以及涉及生产数量和浓度的感染性物质的实验操作,

16、可以采用进一步的基本防扩散和人员预防措施,例如相当于BSL-3级水平的措施。 注意事项 目的还无可用于人类的疫苗。 五、弯曲杆菌属(空肠弯曲杆菌结肠弯曲杆菌胎儿弯曲杆菌) 尽管有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病例记录,但空肠弯曲杆菌结肠弯曲杆菌很少引起实验室相关性疾病。家养和野生动物包括家禽、宠物、农场牲畜、实验室动物和野生鸟类都是已知的传染源,对实验室人员和动物饲养员是潜在的传染源。实验性感染的动物也是感染时潜在来源。 实验宣危害 致病性弯曲杆菌可以大量存在于粪便样本中。胎儿弯曲杆菌也可存在于血液、脓液、组织和痰液中。摄入空肠弯曲杆菌或胃肠道外接种构成了主要的实验室危害。一个个体经口摄入500个细菌就可

17、造成感染。暴露在气溶胶中能否引起感染还未知。 推荐的预防措施 操作培养物或可能具有感染性的临床样本的工作,建议应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处理自然或实验性感染的动物,建议采用A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 注意事项 目前还无可用于人类的疫苗。 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沙眼衣原体 鹦鹉热、性病淋巴肉芽肿(Lymphogranuloma venereum,LGV)和沙眼曾经是最常发生的实验室相关性细菌感染。1955年以前,绝大多数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是鹦鹉热,且死亡率最高。实验室获得性鹦鹉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处理、饲养自然或实验性感染的鸟类或者对其进行尸检

18、时接触及暴露在传染性气溶胶中。受感染的小鼠和鸟胚是次要的鹦鹉热衣原体来源。实验室动物末被报告为人类感染沙眼衣原体的传染源。 实验室危害 鹦鹉热衣原体可以存在于受感染鸟类的组织、粪便、鼻分泌物和血液中,以及受感染的人类血液、痰液和组织中。沙眼衣原体可存在于受感染人类的生殖器、腹股沟淋巴结炎渗出液和结膜液中。暴露在处理受感染的鸟类及其组织时产生的气溶胶和飞沫中是对实验室人员的主要危害。沙跟衣原体的主要实验室危害是意外的胃肠道外接种,眼、鼻和口腔黏膜直接和间接接触生殖器、腹股沟淋巴结炎渗出液,结膜液,细胞培养物及受感染的鸟胚液。传染性气溶胶也可能造成潜在的危险。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受感染的鸟类进行尸

19、检,对已知含有或可能感染了鹦鹉热衣原体或沙眼衣原体的组织或者培养物进行诊断检查的工作,建议应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尸检前用清洁剂和消毒剂打湿受感染鸟类的羽毛,能够明显降低鸟羽毛和外表面上污染的粪便和鼻分泌物形成气溶胶的危险性。对于研究自然或实验性感染关在笼中的鸟类,建议采用A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对鸟类和小鼠进行尸检,打开被接种的鸟胚,以及皮肤有可能直接接触受感染的组织、腹股沟淋巴结炎渗出液和其他临床样本时,建议戴上手套。对于极有可能产生气溶胶或飞沫的实验操作以及涉及大量或高浓度感染性物质的工作,建议采用BSL-3级水平的设施和操作技术。 注意

20、事项 目前疫苗还不可用于人类。 七、肉毒梭菌 尽管只有一个肉毒毒素中毒的病例报告,可能与在实验室中处理病原体或毒素,或者处理自然或实验性感染的动物有关,但是仍必须严肃地考虑中毒结果。培养肉毒梭菌的工作要求特殊的安全考虑,因为它们可能会被用于生物恐怖主义活动。 实验室危害 肉毒梭菌或其毒素可存在于许多种食物、临床样本(血清、粪便)和环境标本(土壤、地表水)中。暴露于肉毒梭菌毒素中是主要的实验室危害。毒素可以经摄入或与皮肤、眼或黏膜(包括呼吸道)接触后吸收,意外的胃肠道外接种也是一种重要的暴露形式。在肉汤培养物中,每毫升毒素的量可达小鼠LD50。的2X10 5倍。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操作已知含有

21、或可能含有毒素的物质的工作,建议应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通过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可得到一种5个效价(ABCDE)的肉毒类毒素,这是一种研究性新药(IND)。对于要培养肉毒棱菌或其毒素的工作人员,建议应用类毒素。次氯酸钠溶液(0.1%)或氢氧化钠溶液(0.lmol/L)可轻易地使毒素失活,所以推荐用于净化工作台面和溅出的培养物或毒素。对于产生气溶胶或飞沫的可能性较高的实验操作以及涉及生产数量毒素的操作,还需要额外的基本防扩散和人员预防措施,例如在BSL-3级水平中建议的那样。对于诊断研究和毒素的滴定,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 八、破伤风杆

22、菌 尽管这种病原体对实验室人员的危害不大,但还是已发生5例实验室相关性感染。 实验室危害 意外的胃肠道外接种和撮入破伤风毒素是对实验室人员的主要危害。因为还不确定这种毒素能否通过黏膜被吸收,所以与气溶胶和飞沫传播有关的危害还不是很清楚。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涉及操作培养物或毒素的工作,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尽管感染实验室相关性破伤风的危险很低,但成人每隔10年肌肉注射一次白喉破伤风类毒素,可进一步降低接触毒素和伤口污染对实验室人员及动物饲养员的危害,所以强烈推荐这个预防措施。建议查阅刊登在,(CDC发病率和死亡芈每周报告(MMWR)上的免疫技术顾问委员会(ACI

23、P)最近的介绍,以获得有关成人接种抗破伤风杆菌疫苗的建议。 九、白喉棒状杆菌 已经有实验室相关性白喉棒状杆菌感染的记录,但实验室动物相关性感染还未有报告。 实验室危害 这种病原体可以存在于鼻、咽喉部(扁桃体)、咽部、喉部和伤口渗出或分泌物中,也可存在于血液中及皮肤亡。吸入、意外的胃肠道外接种以及摄入是这种病原体主要的实验室危害。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使用已知或可能受感染的临床样本或培养物的操作,建议应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对于感染动物的研究,建议采用ABSL-2级水平的设施。尽管实验宰相关性白喉感染的危险很低,但成人每隔10年肌肉注射一次白喉-破伤风类毒素,可进一步降

24、低接触毒素和操作感染性物质对实验室人员及动物饲养员的危害。建议查阅刊登在CDC发病串和死亡串每周报告(MMWR)上的免疫技术顾问委员会(ACIP)最近的介绍,以获得有关成人接种抗白喉棒状杆菌疫苗的建议。 十、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产毒株(VTEC/SLT,也称为肠出血性菌株)已证明会对实验室人员造成危害。虽然受染者发生溶血尿毒症综合征的概率较低(通常是儿童),但这却是感染这种微生物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农场家养的牲畜(尤其是牛)是这种微生物主要的传染源。实验性感染的小动物是实验室相关性感染的病源。 实验室危害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通常是从粪便中分离的。许多被该微生物污染的食物都可以作为传播媒介,包

25、括未烹调的牛肉、未消毒的牛奶制品。在受感染的人类或动物的血液中很少发现这种病原体,摄入是主要的实验室危害,暴露在气溶胶中能否造成危害尚不清楚。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使用已知或可能具有感染性的临床样本或培养物的操作,建议应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对于涉及实验性或自然感染动物的操作,建议采用ABSL-2级水平的设施和操作技术。目前尚无可用于人类的疫苗。建议查阅刊登在CDC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周报告(MMWR)上的免疫技术顾叫委员会(ACIP)最近的介绍,以获得有关接种抗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苗的建议。 十一、土拉热弗朗西斯菌 土拉热曾经是一种最常见的实验室相关性细菌感染,几平所有的

26、病例都发生在进行土拉热研究的机构中,个别病例与处理自然或实验性感染的动物或其他寄生物有关,在临床实验室中电发生过感染病例。培养土拉热弗朗西斯菌的工作要求特殊的安全考虑因为它们可能会被用于生物恐怖主义活动。 实验室危害 这种病原体可存在于受感染动物伤口的渗出物、呼吸道分泌物、脑脊液、血液、尿液和组织,以及受感染节肢动物的体液中。皮肤和黏膜直接接触感染性物质,意外的胃肠道外接种,摄入以及暴露在传染性气溶胶和飞沫中都会造成感染危险。与临床样本和受感染动物相关的感染相比,与培养物相关的感染更常见,人类通过呼吸道途径感染的LD2550剂量约为10个病原体。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操作含有或可能含有土拉热弗

27、朗西斯菌的人类或动物临床样本的工作,建议应用BSb-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对于培养操作和实验动物研究,建议分别采用BSL-3级水平和ABSL-3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 注意事项 已有抗土拉热弗朗西斯菌的疫苗。对于操作感染性物质或受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的工作人员应考虑接种。对于研究该病原体或受其感染的动物的人员,以及在培养该病原体或饲养受感染动物的实验室或动物实验室工作或进入过这些房间的人员,建议接种疫苗。建议查阅免疫技术顾问委员会(ACIP)刊登在CDC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周报告(MMWR)上的最近的介绍,以获得有关接种抗土拉热弗朗西斯蔺疫苗的建议。 十二、幽门螺杆菌 自

28、从1982年发现幽门螺杆菌之后,作为胃炎的一种病原体,受到的关注不断增加。幽门螺杆菌主要存在于人类的胃黏膜,感染后可能很长时间内没有或几乎没有症状,也可能表现为急性胃炎。实验性及意外的实验室获得性幽门螺杆菌感染都曾右报道。这种病原体可以存在于胃或口腔分泌物及粪便中。它的传播方式还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是通过粪-口或口-口途径传播的。 实验室危害 摄入是已知的主要实验室危害,暴露在气溶胶中能否构成危险还不清楚。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操作已知含有或可能含有这种病原体的临床样本和培养物的工作,建议采用E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对于涉及实验性感染或自然感染的动物的实验操作,建议采

29、用A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 注意事项 目前还无可用于人类的疫苗。 十三、问号钩端螺旋体(所有血清型) 细螺旋体病是一种记录详细的实验室危害。Pike报告了67例实验室相关性感染和10个死亡病例,另外还有3个病例曾被报道过。 曾报道一只实验性感染的家兔引发了问号钩端螺旋体血清变异型出血性黄疽型感染。在处理、饲养或对实验性感染或者自然感染的哺乳动物进行尸检时,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动物的体液和组织是造成感染的可能原因。患有慢性肾感染的动物,其病原体可长期大量地经尿液排出。 实验室危害 这种病原体可存在于受感染动物的尿液、血液和组织中。摄入、意外的胃肠道外接种、皮肤或黏膜自接和间

30、接接触培养物或感染的组织和体液(尤其是尿液),是主要的实验室危害。暴露在气溶胶中能否构成危险还不清楚。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涉及使用或操作已知或可能具有感染性的组织、体液和培养物的工作,以及饲养受感染动物的动物实验室,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在处理和对受感染动物进行尸检时,以及有可能皮肤直接接触到具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建议戴手套。 注意事项 目前还无可用于人类的疫苗。 十四、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氏杆菌 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氏杆菌可对实验室人员造成潜在危害。这种革兰氏阳性、无芽孢形成的需氧杆菌是溶血性的,并含有过氧化氢酶。从土壤、尘埃、人类食物、动物和无症状的人中都可

31、以分离出这种细菌。大部分利斯特氏杆菌病是由于食用了受污染的食物、特软的奶酪、生肉和没有洗过的生蔬菜引起的。尽管健康成人和儿童会感染利斯特氏杆菌,但通常病情不是很严重。而对妊娠妇女、新生儿和免疫功能受到损害的人则会造成严重危害。 买验室危害 可在粪便、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血液及食物和环境的物质中发现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氏杆菌。自然或实验性感染的动物对实验室人员、动物饲养员和其他动物来讲是个传染源。摄入是最可能引起感染的方式,但是在直接接触传染源后,也能造成眼及皮肤感染。妊娠妇女最易在妊娠79个月感染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氏杆菌,可能会造成提前分娩。单核细胞增多

32、性利斯特氏杆菌叫通过胎盘传播,可能会导致播散性脓肿,从而对胎儿造成极大威胁,死亡率几乎达到100。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操作已知或怀疑含有病原体的临床样本和培养物的工作,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处理受感染的培养物时,应戴上手套和护眼装置。对于操作实验性或自然感染动物的工作,建议采用A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目前疫苗还不可用于人类。在临床或研究实验室环境中工作,要操作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氏杆菌的妊娠妇女应该被告知与这种生物有关的可能危害,包括对胎儿的潜在危险。 十五、嗜肺军团菌;其他军团苗样病原体 在用嗜肺军团菌(庞提阿克热病原体)进行动物感染

33、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接触传染性气溶胶或飞沫引起过一个非致死性实验室相关性军团病病例。人群之间的传播还没有文献证明。 在豚鼠和鸡胚中很容易造成实验性感染。受染的家兔会产生抗体,而不会引起临床疾病。小鼠对胃肠道外的接触具有抗感染性。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许多实验性感染的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并不发生相互之间的传播。 实验室危害 这种病原体可以存在于胸水、组织、痰液和环境中(如冷却塔的水)。因为它们的自然传播方式似乎是经空气传播的,所以最大的潜在危害是在操作培养物或其他含有高浓度感染性微生物物质(如受感染的卵黄囊和组织)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涉及使用或操作已知或可能具

34、有感染性的临床样本或培养物的工作,以及饲养感染动物的动物实验室,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对于可能产生具有潜在传染性气溶胶的实验操作以及涉及生产数量微生物的操作,要采用BSL-3级水平的操作技术及基本的防扩散设备和仪器(如生物安全橱,安全离心杯)。 注意事项 目前还无可用于人类的疫苗。 十六、麻风分枝杆菌 曾经报道过这样的病例:一位外科医生偶然被污染的注射针刺过,以及可能使用了被污染的穿刺针,从而引起麻风病在人与人之间以胃肠道外的方式传播。但目前还没有由于处理取自人类或动物的活检标本或其他临床样本而感染麻风的报告。尽管有报道称在犰狳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会自然发生麻风或

35、麻风样疾病,但人类还是这种疾病惟一已知的重要传染源。 实验宣危害 感染性病原体可以存在于受感染的人及实验性感染或自然感染动物的病变组织和渗出物中。皮肤和黏膜直接接触感染性物质以及意外的胃肠道外接种是与处理感染性临床样本相关的主要实验室危害。 推荐的预防措施 操作取自受感染的人和动物的已知或可能具有感染性的临床样本,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为了避免被污染的锐利器械损伤造成意外的胃肠道外接种,操作时应特别小心。对于使用啮齿类动物、犰狳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建议采用A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 注意事项 目前疫苗还不可用于人类。 十七、结核分枝杆菌

36、、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已经证实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包括卡介苗bacille Calmelte-Guerin,BCG)感染,对实验室人员以及其他可能暴露在实验室传染性气溶胶中的人员是一种危害。据报道,操作结核分枝杆菌的实验室人员结核病的发病率比其他人群高3倍。自然或实验性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一个被证实的传染源(例如普通人群中每年的结核菌素转阳率不到3/10000,而操作受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人员,每年的结核菌素转阳率为大约70/10000)。实验性感染的豚鼠或小鼠不会造成相同的问题,因为这些物种不会通过咳嗽产生飞沫核。但是,受感染动物的垃圾可能会受到污染,成为传染性气溶胶的来源。 实

37、验室危害 结核菌可存在于痰液、胃灌洗液、脑脊液、尿液和许多损伤的组织中。暴露在传染性气溶胶中是最主要的危害。结核菌可以在热固定的涂片中存活,可在制备冷冻切片和操作液体培养物的过程中被气雾化。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对人的感染剂量较低(如LD5010%),所以取自怀疑或已知的结核病例的痰液及其他临床样本,必须将其视为是具有传染性的,在处理时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不产生气溶胶的临床样本的操作如准备制酸涂片,需要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所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操作必须在一级或二级生物安全橱中进行。建议使用一个玻片加温盘,而不采用火焰干燥的方式。首先用等体积的5

38、%次氯酸钠溶液(末稀释的家用漂白剂)处理样本,15min后离心(在一级或二级安全橱中)。对用于抗酸染色的痰液进行液化及浓缩,也可以在开放的实验台上安全进行。 对于增殖结核分枝杆菌或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以及操作其培养物的实验室工作,和使用实验性或自然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或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的研究,要求采用BSL-3级水平的操作拄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使用豚鼠或小鼠的动物研究可以在ABSL-2级水平下进行。 注意事项 对以前皮肤试验为阴性的实验室人员用纯蛋白衍化物再进行皮肤试验,这种方法可作为疾病监督的程序。卡介苗(BCG)可作为疫苗使用,但在美国末被用于实验室人员。建议查阅刊登在CDC

39、发病率和死广率每周报告(MMWR)上的免疫技术顾问委员会(ACIP)最近的介绍,以获得有关接种疫苗的建议。 十八、其他分枝杆菌 Pike报告了40例非肺“结核”,认为与实验室或尸检房中的意外或事故有关,这些感染可能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或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引起的。许多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分枝杆菌与人、家养和野生动物的结核或麻风病以外的疾病有关。这些分枝杆菌具有传染性,但不通过接触传染。在临床上与这些“不典型”的分枝杆菌感染相关的疾病可分为3大类: 类似结核的肺部疾病 这类疾病可能与堪萨斯分枝杆曲(Mycobacterium kansa-sii)、鸟分枝杆菌复合体(M. avium com

40、pler)感染相关,极少数可能与蟾分枝杆菌(M. rernopi)、玛尔摩分枝杆菌(M. malmoense)、亚洲分枝杆菌(M. asiaticum),猿猴分枝杆菌(Msimiae)和斯氏分枝杆菌(M. szulgai)感染有关。 淋巴结炎 这类疾病可能与瘰疬分枝杆菌(M. scrofulaceum)和鸟分枝杆菌复合体(M. avium complex)感染相关,极少数可能与偶发分枝杆菌(M. fortuitum)和堪萨斯分枝杆菌(Mkansasii)感染有关。 皮肤溃疡和软组织损伤感染 这类疾病可能与溃疡分枝杆菌(M. ulcerans)、海分枝杆菌(M. marinum)、偶发分枝杆菌(

41、M. fortuitum)和龟分枝杆菌(M. che-lonei)感染相关。 实验室危害 这种病原体可存在于痰液、病变的渗出物、组织和环境中(如土壤和水)。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感染性物质,摄入以及意外的胃肠道外接种是与操作临床样本和培养物相关的主要实验室危害。在操作与肺部疾病相关的这些微生物的肉汤培养物或组织匀浆时,可能会产生具有传染性的气溶胶,会对实验室人员造成潜在的感染危险。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操作结核分枝杆菌或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亚种的临床样本及培养物的工作,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对于使用这些分枝杆菌的动物研究,建议采用A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

42、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 注意事项 目前疫苗还不可用于人类。 十九、淋球菌 在美国已经有实验室相关性淋球菌感染的报道。 实验室危害 这种病原体可以存在于结膜、尿道和子宫颈的分泌液,以及滑膜液、尿液、粪便和脑脊液中。意外的胃肠道外接种和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具有感染性的临床样本是已知的主要实验室危害。气溶胶能否造成感染还不确定。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涉及使用或操作临床样本或培养物的工作,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在处理受感染的实验室动物以及皮肤有可能直接接触具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戴手套。对于可能产生气溶胶或飞沫以及涉及生产数量或浓度感染性物质的实验操作,还应采取额外的基本防

43、扩散和人蜒预防措施,譬如对于BSL-3级水平所叙述的那样。 注意事项 目前疫苗还不可用于人类。 二十、脑膜炎奈瑟氏球菌 有文献证明,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是实验室相关性感染,但发生率极低。 实验室危害 这种病原体可存在于咽分泌物、脑脊液、血液和唾液中。胃肠道外接种,黏膜暴露在飞沫中,传染性气溶胶和摄入是对实验室人员的主要危害。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使用已知或可能具有感染性的体液、组织和培养物的实验操作,建议应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对于极有可能产生飞沫和气溶胶的实验操作,以及涉及生产数量或浓度的感染性物质的工作,还应采取额外的基本防扩散和人员预防措施,譬如在BSL-3级水平

44、中叙述的那样。 注意事项 已有脑膜炎奈瑟氏球菌的疫苗,对于经常操作感染性物质的人员应考虑使用。建议查阅刊登在CDC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周报告(MMWR)上的免疫技术顾问委员会(ACIP)最近的介绍,以获得有关接种抗脑膜炎奈瑟氏球菌疫苗的建议。 二十一、沙门氏菌属(伤寒沙门氏菌以外所有的血清型) 有文献证明,沙门菌病是一种实验室相关性感染病。主要的带菌宿主包括多种家养和野生动物,例如鸟类、哺乳类和爬行类动物等,它们都是实验室人虽的传染源。 实验室危害 这种病原体可以存在于粪便、血液、尿液以及食物、饲料和环境中。摄入或胃肠道外接种是主要的实验室危害。暴露在气溶胶中能否引起感染目前还不清楚。自然或实验性

45、感染的动物对实验室人员、动物饲养员以及其他动物是潜在的传染源。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操作已知或可能含有这种病原体的临床样本及培养物的工作,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对于操作实验性或自然感染动物的工作,建议采用A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 注意事项 目前疫苗还不可用于人类。 二十二、伤寒沙门氏菌 有文献证明,伤寒热是一种实验室相关性感染。 买验室危害 这种病原体可以存在于粪便、血液、胆囊(胆汁)和尿液中。人类是惟一已知的传染源。摄入及胃肠道外接种是实验室的主要危害。暴露在气溶胶中能否引起感染的危险性还不清楚。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使用已知或可能具有

46、感染性的临床样本和培养物的实验操作,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刘于可能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操作,或者涉及生产数量的生物体的工作,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和规程。 注意事项 已有伤寒沙门氏菌的疫苗,对于经常操作具有感染性临床样本和培养物的人员应考虑使用。建议查阅刊登在CDC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周报告 (MMWR)上的免疫拄术顾问委员会(ACIP)最近的介绍,以获得有关接种抗伤寒沙门氏菌疫苗的建议。 二十三、志贺氏菌属 已有文献证明,细菌性痢疾是种实验室相关性感染病,仅在美国和英国就有数10例报告。尽管在捕获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曾有过爆发,但人类是惟一重要的传染源。然而

47、,实验性感染的豚鼠、其他啮卤类动物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也是被证实的传染源。 买验室危害 这种病原体可以存在于受感染的人或动物的粪便中,极少存在于血液中。摄入及胃肠道外接种该病原体是主要的实验室危害。人类经门感染福氏志贺苗的LD25-50大约是200个细菌。暴露在气溶胶中能否引起感染目前还不清楚。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利用已知或可能具有感染性的临床样本或培养物的实验操作,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对于操作实验性感染或自然感染的动物的工作,建议采用A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和设施。 注意事项 目前疫苗还不可用于人类。 二十四、梅毒螺旋体 对处理或收集取自皮肤病变临床样本的

48、实验室人员,梅毒螺旋体会造成危害。Pike列出厂20例实验室相关性感染。人类是这种病原体惟一已知的自然传染源。在对一只患有睾丸炎的实验性感染家兔进行操作、取其睾丸组织制成梅毒螺旋体悬浮液并进行浓缩的过程中,进行此操作的实验室人贝被传染上梅毒。还曾发生过取自二期梅毒患者的一个单位的新鲜血液通过输血而造成的梅毒传播。梅毒螺旋体在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时存在于血液循环中。通过皮下注射感染这种生物所需的最小数量(LD50)是23个,但是在早期梅毒患者的血液中,梅毒螺旋体的浓度还未被确定。 还没有实验室动物相关性感染的病例报告,不过梅毒螺旋体的家兔适应株(Nichols及其他可能的菌株)对人类仍具有毒力。

49、实验室危害 这种病原体可以存在于取自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的皮肤及黏膜病变组织以及血液中。意外的胃肠道外接种、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接触感染性临床样本,以及暴露在传染性气溶胶中,是对实验室人员的主要危害。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涉及使用或操作取自人类或受感染家兔的血液和病变组织的工作,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当皮肤有可能直接接触病变组织时,应戴手套。在经常操作感染性物质的人员中,应考虑进行定期的血清监测。 注意事项 目前疫苗还不可用于人类。 二十五、肠炎弧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 由霍乱弧菌或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弧菌性肠炎是一种有文献证明的实验室相关性感染,但有关的病例极

50、少。自然及实验性感染的动物是引起人类感染的潜在传染源。 实验室危害 致病性的弧菌可以存在于粪便中。摄入霍乱弧菌以及摄入或胃肠道外接种其他弧菌构成了主要的实验室危害。在健康、无胃酸缺乏的个体中,霍乱弧菌经口感染人类的剂量大约为l0 6个细菌。暴露在气溶胶中能否造成感染目前还不清楚。在胃酸缺乏的个体中,经口摄人病原体后引起感染的危险性可能会增加。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操作培养物或可能具有感染性的临床样本的工作,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对于操作白然或实验性感染动物的工作,建议采用A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 注意事项 尽管已有霍乱疫苗,但还不推荐在实

51、验室人员中常规使用。建议查阅免疫技术顾问委员会(ACIP)刊登在CDC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周报告(MMWR)上的最近的介绍,以获得有关接种抗霍乱弧菌疫苗的建议。目前还没有抗副溶血性弧苗的人类疫苗。 二十六、鼠疫杆菌 鼠疫是一种已被证实的实验室危害,但有关的病例极少,在美国曾有病例报告。操作鼠疫杆菌要求特殊的安全考虑,因为它们有可能被用于生物恐怖主义活动。 实验室危害 这种病原体可存在于人类腹股沟淋巴结炎渗出液、血液、痰液、CSF、粪便和尿液中,这取决于疾病的临床形式和所处的阶段。对实验室人员的主要危害包括直接接触培养物,取自人类或啮齿类动物的感染性物质,或在操作培养物和感染组织的过程中暴露在传染性

52、气溶胶或飞沫中。在对啮齿类动物进行尸检时,对实验室人员的主要危害包括意外的自身接种、撮入,以及被来自受感染啮齿类动物的跳蚤叮咬。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涉及处理可能具有感染性的:临床样本和培养物的实验操作,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应该特别小心以避免在对自然感染或实验性感染的啮齿类动物进行尸检的过程中,以及在对感染性物质操作中产生气溶胶,当处理野生的或者受感染的实验室啮齿类动物时,以及皮肤有可能直接接触感染性物质时,应戴手套。啮齿类动物的尸检最好在生物安全橱中进行。对于极有可能产生飞沫或气溶胶的工作,操作对抗生素耐药菌株的工作,以及涉及生产数量的感染性物质的实验操作,

53、还需采用额外的基本防扩散和人员预防措施,例如在BSL-3级水平中所叙述的那样。 注意事项 已有鼠疫杆菌疫苗,对于操作感染性物质或受感染啮齿类动物的人员,应考虑使用。建议查阅刊登在CDC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周报告(MMWR)上的免疫技术顾问委员会(ACIP)最近的介绍,以获得有关接种抗鼠疫杆菌疫苗的建议。第三节 真菌病原体 一、皮炎芽生菌 曾有报道称,在意外地胃肠道外接种了含有酵母型皮炎芽生苗的感染组织或培养物后,引起了实验室相关性局部感染。在吸入了分生孢子后,也曾发生过肺部感染:两例发展成肺炎,一例发生骨质溶解病变,并从中培养出皮炎芽生菌。推测肺部感染仅与产孢子的霉菌型(分生孢子)有关。 实验室危

54、害 酵母型可存在于受感染的动物组织及临床样本中。胃肠道外(如皮下)接种这些物质可引起局部肉芽肿。处理含有感染性孢子的皮炎芽生菌的霉菌型培养物,以及土壤或其他环境标本,可造成气溶胶暴露的危险。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操作临床样本、动物组织、培养物、环境标本和受感染动物的工作,建议采取BSL-2级水平和A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和设施。 二、粗球孢子菌 实验室相关性粗球孢子菌病是一种已有文献证明的危害。Smith曾报告说,在他的研究机构中,31例实验室相关性感染中,有26例(90%)出现了临床症状,而通常超过一半的粗球孢子菌感染是无症状的。 实验室危害 因为节分生孢子极小(25nm),很容易在空气

55、中扩散,并可滞留在肺的深部。而体积要大得多的厚壁球孢子(3060nm),经空气传播致病的危险性明显降低。真菌的厚壁球孢子可以存在于临床样本、动物组织、在霉菌培养物中的感染性节分生孢子,土壤或其他环境标本中。吸入来自环境标本或霉菌型培养物的节分生孢子是一种严重的实验室危害。人们认为临床样本或取自受感染的动物或人的组织,也能造成实验室危害,因为,这些组织曾以一种促进节分生孢子发芽的方式被贮存或运送。曾有报告,一位兽医在对一匹受感染的马进行尸检后几天,患上了球孢子菌病,虽然他住在流行区。意外地经皮接种厚壁球孢子可导致局部内芽肿形成。黑人和菲律宾人疾病的发生率比白人要高得多。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操作

56、和处理临床样本、鉴定分离病原体和处理动物组织的工作,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和设施。当感染途径是胃肠道外的,对于实验性动物研究,建议采用A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和设施。 对于增殖和操作已经鉴定为粗球孢子菌的产孢子性培养物,以及处理已知或可能含有感染性节分生孢子的土壤或其他环境标本的实验操作,建议采用BSL-3级水平的操作技术和设施。 三、新型隐球菌 在注射或对实验室动物进行尸检的过程中,新型隐球菌曾被大量接种到实验室人员的手上。但这仅导致部分工作人员手上形成局部肉芽肿,表明这种传描途径的致病性较低。还没有暴露在实验室环境中导致呼吸系统感染的记录。 实验室危害 培养物或其他具有感染

57、性的物质被意外地胃肠道外接种,这种方式对实验室人员,特别是那些免疫功能抑制者是一种潜在的危害。被实验性感染的小鼠咬伤以及操作具有感染性的环境标本(如鸽粪),也可以对实验室人员造成潜在的危害。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操作已知或可能具有感染性的临床、环境样本或培养物,以及涉及实验性感染动物的工作,建议分别采用BSL-2级水平和A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和设施。 应在一级或二级生物安全橱中处理已知或可能含有感染性酵母型细菌的上壤或其他环境标本。对于培养处于完全或有性状态的该病原体,建议也采用该预防措施。 四、荚膜组织胞浆菌 实验室相关性组织胞浆菌病在进行诊断和研究工作的机构中是种有文献证明的危害。例

58、如,曾有由于处理霉菌型培养物而引起的肺部感染病例;也有在对感染病例进行尸检过程中,由于剌穿皮肤导致感染,以及意外地接种丁培养物而导致局郭感染的病例;收集和处理取自该病流行区的土壤样本曾引起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肺部感染。有包被的缩的过程中,进行此操作的实验室人贝被传染上梅毒。还曾发生过取自二期梅毒患者的孢子抗干燥,可存活较长时间。体积较小的分生孢子(小于5nm)易于在空气中播散,并滞留在肺内。Furcolow曾报道说,在小鼠中接种10个孢子,具致死性就几乎与接种1万l0万个孢子的致死性一样。 实验室危害 产孢子的霉菌型培养物和取白该病流行区土壤样本中的真菌具有传染性。存在于受感染动物的组织或体液中的

59、酵母型真苗,在经胃肠道外接种后,也可引起局部感染。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厂操作和处理临床样本,鉴定分离病原体、动物组织和霉菌培养物,在常规诊断实验室中鉴定培养物,以及对于感染的途径是经胃肠道外的实验性动物研究,建议分别采用BSL-2级水平和A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和设施。 对于增殖和操作已经鉴定为荚膜组织胞浆菌的培养物,以及处理已知或可能含有感染性分生孢子的土壤或其他环境标本的实验操作,建议采用BSL-3级水平的操作技术和设施。 五、申克孢子丝菌 申克孢子丝菌曾经在实验室人员中引起许多局部皮肤或眼部感染。大多数病例与意外有关,包括培养物溅入眼中、感染性物质意外接种到皮肤中或者被实验性感染动物

60、咬伤。皮肤感染也是在处理培养物,或对动物尸检造成的,并非由于操作技术问题。虽然自然发生的肺部疾病被认为足由于吸入造成的,但还没有由于暴露在实验室中而引起肺部感染的报告。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所有操作申克孢子丝菌的实验室和实验性动物研究,建议分别采用BSL-2级水平和A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和设施。当处理实验性感染的动物时,以及在操作可能导致手部污染的肉汤培养物的过程中,应戴手套。 六、表皮癣菌属、小孢子癣菌屑和毛癣菌属的致病性成员 尽管这些真菌引起的皮肤、头发和指(趾)甲等感染属于人类很常见的感染,但还未见由于处理临床样本造成实验室相关性感染的病例。已发生的感染主要是通过接触实验性或自然感

61、染的实验动物(如小鼠、家兔、豚鼠等)引起的,个别病例是由于操作培养物引起的。 实验室危害 这类病原体存在于人及动物宿主的皮肤、头发和指(趾)甲中,接触具有明显或不明显感染症状的受感染实验动物是对实验室人员的主要危害。培养物和临床样本不是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所有实验室和操作皮肤癣苗的实验件动物研究,建议采用BSL-2级和A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和设施。在处理实验性感染的动物时,应戴上一次性手套。 七、其他霉菌 吸入或意外皮下接种了环境中的霉菌之后,在免疫缺陷的宿主中发生过严重霉菌性感染。这些病原体包括马尔尼菲青霉、皮炎外瓶霉(万吉拉菌届)、裴氏着色霉、奔马性赭粉菌、ba

62、ntiana枝瓶霉、mackenziei枝氯霉和双极霉属等。虽然这些病原体中的大部分并没有实验获得性感染的病例报告,但自然感染的疾病的严重性已提示需在实验室中采取特殊的预防措施。马尔尼菲青霉曾在一位实验室人员身上引起局部接种感染。但当吸入纸葡萄穗霉(atra)或含有纸葡萄穗霉的FOMITES时,它可能不会造成人类感染或中毒,尽管动物在摄人含有这类真菌的发霉谷物后会发生中毒。 实验室危害 吸入产孢子性霉菌型培养物的分生孢子,或者在使动物感染或进行动物实验的过程中,意外地特病原体并射入皮肤中,理论上这些对实验室人员都可能造成潜在危险。 推荐的预防措施 对于增殖和操作已知含有这些病原体的培养物的工作,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和设施。第四节 寄 生 虫 一、人类血液和组织寄生原虫 曾有实验室相关性疟原虫(包括cynomologi疟原虫)、锥虫和利什曼原虫感染的报道。虽然还没有巴贝西虫引起实验室感染的报道,但意外的针刺或者被受感染的蜱叮咬确能造成感染。 尽管实验室动物相关性感染并不常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