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1179211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精品文档.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何金来内容摘要 甲午战争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的惨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战胜国日本则国力日益强大,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甲午战争后,日本的崛起和扩张加剧了东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变化,给这一地区的国际关系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东亚国际秩序由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宗藩朝贡体系土崩瓦解。甲午战争不仅与中、日、朝等当事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也调动了英、俄、美、德、法等主在西方强国的神经、配置着这一地区政治、军事力量

2、的组合,给20世纪东亚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以直接影响。关键词 甲午战争 中朝日关系 东亚格局甲午战争以前,在东亚事务中发挥作用的国家主要有四个,即:中国、日本、俄国和英国。而甲午战争的结局,导致了这四股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因而直接影响着东亚地区战略格局的变化。中国是东亚地区最大、最古老的国家。16世纪以前,它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后来开始衰落下去,到19世纪时,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进入19世纪后半期。清王圾正在搞洋务运动(或叫“同光新政”),这是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力图赶上世界的一次尝试,但由于本身不易克服的弊病失败了,从而失去了一次机遇。在标榜“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中,确实兴办了一些工厂,修

3、了一些铁路,造了一些轮船,开设了电报,又创建了海军,引进了西放手科学技术,在经济上、军事上、文化教育上都出现了一些变化。可是洋务运动存在着一个致使的弱点,那就是在政治领域里依然是一潭死水,政治改革遥遥无期。在腐朽的封建主义体制下,生产力是很难冲破牢笼,迅速向前发展的。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上,一个衰朽的、暮气沉沉的政权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会有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富裕和强盛。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就是这场富强梦的破灭。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打击最大,真是创痛深巨,割地之多,赔款之巨,条约之苛;屈辱之深是前所未有的。甲午战争之后,中国虽说还是东亚最大的国家,但已被挤出东亚重要政治、军事力量的圈子之外。甲午惨败,

4、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也使中国失去了一次赶上历史潮流的机会。但甲午战争的失败也刺激着中国国内局势急剧发生变化。战后三年,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五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距甲午战争结束不过十六个年头,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一个误国、辱国、卖国的清政府倒台了。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它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战争,是日本从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19世纪中叶,日本和中国都排列在半殖民地国家的队伍里。当时,中、日两国几乎同时走到了一个决定国家命运前途的十字路口,既可能进一步沉沦下去,变为殖民地,也可能赶上历史潮流,搭上近代化的列车。日本近代化的起步与中国几乎是同时

5、的(大约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此之前,它也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的威胁,面临着两种方面、两种制度的撞击,所处的地位与中国差不多。但当时西方列强的侵略矛头主要不是指向它,而是指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西方列强几乎没有对日本发动什么大规模入侵。1853年,美、俄舰队的“叩关”之举和1854年“日美神奈川条约”的签订,虽然都是在军事威胁下完成的,却都没有形成一次真正的战争。1864年9月5日,英、美、荷、法四国联合舰队炮击下关,史称“下关战争”。但联军登陆后,长州藩迅即屈服求和,战争规模很小。列强在东亚的利害冲突,使英、美感到扶植、利用日本来牵制沙俄,为自己火中取

6、粟是合算的。显然,历史的机遇向日本露出了微笑,而日本及时抓住了这个机遇,“明治维新”,使它走上富强之路。日本想赶上时代的列车,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首先把中国作为打击的目标。在甲午战争中,它是胜利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赔款之多,割地之广,掠夺权利之大,连它自己都始料不及,因而战后举国沉浸在胜利的狂热中。这次战争无疑大大增强了日本的实力,进一步刺激起它向外掠夺的野心。甲午战争是东亚的两个竞争对手之间的较量,这场较量是求生存、求发展的斗争。战争的结局,中国失败了,这就使日本脱颖而出,成为东亚一霸,并取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不过,当时日本还清醒估计到了前途的复杂性,特别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逼使它冷静下

7、来,“卧薪尝胆”,聚集力量,十年后,它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了俄国,终于赶上了欧美列强,与之并驾齐驱。除了两个直接较量的对手外,最关心甲午战争进程的就得算沙皇俄国,因为向远东扩张势力,进而称霸亚洲是它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一爆发,俄国就密切注视着战局的发展,伺机而动。当战争即将结束时,沙皇政府召开了两次大臣特别会议(在1895年2月和4月),准备和日本公开对抗。它的方针是不能让日本走得太远,赢得太多。但是,沙俄对自己在远东的力量心中有数,它在远东没有海军根据地,横贯欧亚的西伯利亚铁路尚未竣工,对战争没有把握,也就是说还不能单独地制服日本。于是它联合了德国、法国进行干涉。俄国对东亚的野心在甲午战后一方面

8、加紧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一方面又摆出了一副欲与日本决一雌雄的架势。为了对付日本和英日同盟,俄国于1902年2月与法国缔结同盟,以保护“两国在远东的特殊利益”。同时,沙俄还积极拉拢清政府,在加强向中国渗透的过程中,企图把清政府绑到自己对日作战的战车上。至于英国,它当时在中国获得的侵略权益最多,势力范围也最大。它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在东亚的既得利益,为保持其优势地位,它主张“维持现状”。英国远东政策的核心是如何维护“大英帝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利益,即为谋求世界霸权服务。当时的英、俄矛盾可以说是全球性矛盾。列宁曾经指出:许多世纪以来,沙皇政府一直在想夺取君士坦丁堡和亚洲大部分地区,一贯推行这种政策

9、。英国是这种野心更长期、更顽固、更强大的敌人。”英、俄在亚洲的冲突是全面的,从中近东一直到远东他们在争夺伊朗、土耳其和朝鲜等战略要地的斗争中,剑拔弩张,各不相让。19世纪80年代中期,英、俄为争夺阿富汗已经走到了战争边缘。与此同时,两国还因争夺朝鲜的巨文岛关系紧张。显然,英国把沙皇看成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于是,扶植日本,抵制俄国向远东扩张。英国一方面在甲午战争中支持日本,同时又不希望清政府因过分削弱而垮台。正如英国首相在一篇演说词中所说的:“无论如何我不能设想,如果中国的中央政府突然被一个征服势力所覆灭,事情会弄成什么样子。一个无首脑、没有任何一种政府的中国,意味着一片世人未想到的混乱和恐怖景象

10、。”在甲午战争之前,英国是把中国当成它与沙俄之间的缓冲国来对待的,甚至一度考虑过缔结“中英同盟”的问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充分暴露出腐败无能,不堪一击,使得英国的舆论和英国政府的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黄海海战和平壤之战后,泰晤士报一篇社论中说:“我们绝不会想到中国的友谊是值得去培植的,更用不着因为它的友谊去迁就它的虚荣心。关于中国的潜力以及中国迷梦已醒的种种神话,已经被这次战争完全澄清了,中国是一盘散沙,它只有通过外力才有可能打起精神来组织起来。我们必须注意不使别的国有完成这种事情,而使我们受损失。”因此,战争后期当清政府主动提出缔结中英同盟国时,英国政府未加理睬。在选择东亚的盟国时,英国把目光

11、转向了新兴的工业强国日本,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喉舌圣詹姆士官报、伦敦中国电讯报都发表文章,鼓吹支持日本去与俄国决一胜负,甚至提出缔结英日同盟的主张。这些新闻媒介的言论反映了英国政府的远东政策,英日同盟终于在几年之后变成现实。如果说中、日、英、俄是影响东亚战略格局变化的四种力量的话,那么朝鲜就是这四种力量矛盾冲突的焦点。19世纪下半叶,围绕着朝鲜的国际矛盾冲突中,日本是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疯狂地推行“大陆政策”,视朝鲜为入侵中国东北的桥梁,并急迫地要把这个进出日本海的锁钥地区建成为入侵亚洲大陆的前哨基地。沙皇俄国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也开始把侵略扩张的重点放到东北亚地区朝鲜和中国东北来。80

12、年代中期,沙俄曾力图变朝鲜为自己的保护国。俄国阿穆尔总督在上奏沙皇时曾直言不讳地供称:“当今我所应大勉者,即在维持朝鲜之独立。但该国为东方一弱国,若无强盛之保护者,决不能保其社稷。我俄国宜毅然担任保护之责”。英国从维护它在太平洋和中国的优势地位这一基本政府出发,曾希望朝鲜成为东北亚的缓冲地区,但由于它与沙俄的尖锐对抗,特别害怕朝鲜被俄国夺去。1885年4月,英国供口俄国军舰集中海参崴,强占了朝鲜巨文岛,就反映了这样一种心理。在四种力量中,中国是最薄弱的一方。中朝之间当时存在一种传统的东方式的“宗藩关系”,即朝鲜国王向清朝皇帝按期“进贡”,奉正朔,受册封,清朝皇帝则有义务维护“藩属”国的王统与地

13、位并保护其安全。从政治上看,所谓“藩属”国实际上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宗主国”一般不干涉其内政、外交,中国对朝鲜并不具有西方殖民体系那样的“宗主权”;从经济上看,双方基本上是平等互惠的。19世纪80年代初,由于日本加紧了对朝鲜的侵略。清朝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识之士进一步认识到:“为该国策安全,即为中国固封守”。而处心积虑的日本从中挑拨离间,竭力破坏中朝联合抵抗日本侵略的局面。甲午战后,朝鲜一步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统治朝鲜的李氏王朝曾向沙俄寻求庇护。日俄战争(1904-1905年)后,日本开始实现其独霸朝鲜的目标,朝鲜人民则开展了蓬勃的反日斗争。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半个世纪以来,东亚地区国际政

14、治势力的较量共引爆出四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或者叫决定东亚战略格局发展变化的四个回合。中日甲午战争是第一个回合。甲午战前,东亚局势的特点是英、俄之间的激烈争夺和尖锐对立,总的格局是英国保护着传统的优势地位,局面相对稳定。甲午战争打破了脆弱的平衡。作为胜利者的日本国力骤增,国际地位扶摇直上。中国、朝鲜则从半殖民地的位置上进一步沉沦下去(不久,朝鲜完全变成日本的殖民地)。俄国通过“干涉还辽”在中国和东亚攫取了巨大利益,并通过签订中俄密约以结盟的形式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这样,它在与英国争霸远东的斗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日本在经历了三国“干涉还辽”的事件后,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国内沙文主义情绪高涨,积

15、极准备对俄一战;英国为了抵制沙俄的攻势,进一步拉拢日本,从而直接促成了1902年英日同盟条约的签订。甲午战争之后,德国、美国也力图在东亚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到19世纪90年代,美国和德国已跃戾世界工业强国的头两把交椅,但它的经济实国与其在东亚获得的殖民利益的份额却不相称,它们是一桌筵席上后到的客人,其在东亚(特别是中国)分一杯羹的急迫心情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德国来说,参加“干涉还辽”是一个挤上筵席桌的契机,它抓住这个机会,强占胶洲湾,带头发出了瓜分中国的信号。甲午战后,美国凭着它雄厚的经济实力,借助马关条约的规定,使它的对华出口贸易额猛增。从1894年到1900年几乎增加了五倍。当列强掀起瓜分中

16、国的狂潮时,美国总统麦金莱(Mckinley,William)于1899年12月向全世界宣布:“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我们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于美国政府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1899年,美国终于独立地提出了对华“门户开放”政策。这标志着在东亚的政治角逐中,它正以一个有影响的大国面目出现。1900年,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之向。列强也都想乘机巩固、扩大自己在华的势力范围,它们彼此勾心斗角,在如何瓜分中国的问题上矛盾重重,甚至出现剑拔弩张的紧张形势。当时,英国正在南非进行征服布尔民族的侵略战争,美国刚刚打完美西战争,忙于侵略菲律宾,都腾

17、不出更多的兵力,只有日本出兵最多(1.2万人,一说为2万多),扮演着“远东宪兵”的角色。英国特别支持日本,答应向它提供一百万英镑的财政援助,利用日本对抗沙俄。对俄国来说,这是它独霸满洲的大好时机,遂出动大军迅速占领了东北全境,这使得一直觊觎东北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嫉妨不已。日俄矛盾成了20世纪东亚最突出的一对国际矛盾。当日、俄摩擦加剧时,由于德国企图插足长江流域,英、德关系也一度紧张。总之,这一时期英俄、日俄、英德在东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正进一步尖锐起来。日俄战争是第二回合。日本在打败中国后,完成了称霸东亚的第一步,接着它决心去与横跨欧亚的强国俄国迎头相撞。日俄战争以日本胜利,俄国失败而告终,战后

18、的日本一跃跨入世界八大强国的行列。伦敦的晨邮报以“世界的大日本”为题发表文章,说明西方舆论已对日本刮目相看。战后,由于俄国势力退缩到“并满”,日本取得了辽东半岛南部的租借权(即所谓“关东州”),并占有南满铁路和铁路沿线地区。此外,它不容沙俄手中割取了南库页岛,不久,又吞并了朝鲜。日本这时已成为东亚的支配力量。第三个回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东亚的扩张,这使东亚力量对比再度发生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欧洲。日本视为“发展国运之天佑”,欲乘此“千载难逢”的时机,以“确立东洋之利权”(1914年8月8日日本内阁备忘录),在东亚进步扩大霸权。但美国政府向英、德提出关于在大战结束前“维持远东现状”

19、的建议,反对日本在中国领土内对德作战。英国因碍于与日本的结盟关系,态度较为暖昧,但它仍希望日本暂缓决定参战问题,并表示它极不愿意日本突破作战行动限于海上的范围。日本没有理睬英国的建议,单方面对德作战。1914年9月初,日本不顾中国政府的抗议,把军队开进山东,占领胶州和济南,并攻陷青岛要塞。同时,其海军则向德属南太平洋群岛发动进攻,占领了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等。日本国内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加速解决对华问题,因为“英、俄、法三国的联合势不仅波及欧洲,而且将及于中国大陆”。按照这样一种形势估计,日本地1915年1月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并于5月发出了最后通牒。在强大的压力下,袁世凯政府终于接

20、受了空前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件,内容包括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有扩大;旅大的租借期及南满、安奉铁路期限延长至99年;日本在南满和内蒙东部享有特殊权利;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沿海港湾与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其他国家;中国政府聘请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等等。按照这些条件,中国将成为日本的附属国。只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才未能实现。在整整四年的大战期间日本以很少的消耗攫取了许多权益,大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成为称霸东亚的世界五大强国之一。第四个回合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以及中国人民进行的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这是号称“东方第一强国”的日本与被视为“东亚病夫”的中国

21、之间的一场最大的决战。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奋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在很长的时间内独立抗击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打死打伤日军123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取得了最后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全面而伟大的胜利。这次胜利是中国人民奋起和觉醒的标志,也使东亚政治格局又一次发生根本变化。在东亚政治风云四个回合的较量中,几乎都是围绕着中、日两国展开的,这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波澜起伏留给了我们许多值得深思和认真研究的历史课题。注释:列宁全集(中文版),人民出版社,第23卷,第125-126页。克贝道克:英国的远东政策(1840-1906),纽约,1931年英文版,第11页。泰晤士报,1894年9月30日。渡边修三郎:东邦关系,第341页。转引自王信忠: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1937年,第91页。美国外交档案卷首,总统咨文,第22页,转引自卿汝楫:美国侵华史,第2卷,第440页。对华问题解决意见,见大津淳一郎:大日本宪政史,第7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