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作项脊轩志导学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1111987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自作项脊轩志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自作项脊轩志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自作项脊轩志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自作项脊轩志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作项脊轩志导学案(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自作项脊轩志导学案【学习目标】 项脊轩志 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有关文言基础知识。2、反复诵读,因声求气、披文入情。【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夯实基础。2、反复朗读,品味平淡生活琐事中融入的真挚感情。【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1、文体知识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到曾在太仓(现在的江苏太仓

2、)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同时,“项脊”二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骨的人生理想。志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有明显区别。“记”用以记事写物,“志”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本文是项脊轩志删节了一小段以后剩下的部分,而且最后一段是后记,是作者在妻子去世后补叙的,第一次写是18岁,第二次,最后一次写已经31岁了!2、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

3、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一生郁郁不得志。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的散文的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刻画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

4、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后人称其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梳理基础知识注音:渗漉( )修葺( )栏楯( )偃仰( )啄食( )异爨( )老妪( )迨( )呱呱而泣( )象笏( )长号( )妣( )扃牖( )垣墙( )栖息( )(2)结合注释翻译全文,解释加横线的字。 第一段:室仅方丈 又北向顾视无可置者 室始洞然 亦遂增胜 珊珊可爱 第二段:迨诸父异爨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往往而是 凡再变矣 先大母婢也 先妣抚之甚厚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 而母立于兹 余自束发

5、 大母过余曰 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瞻顾遗迹 令人长号不自禁第三、四段:余扃牖而居 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吾妻来归 或凭几学书 时至轩中 吾妻归宁 且何谓阁子也 其制稍异于前 三、合作探究(一)、指出活用的词,并说明词类活用类型1雨泽下注( )2使不上漏( )3前辟四窗( ) 4垣墙周庭( )5东犬西吠( )8.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6乳二世( ) 7此吾祖执此以朝( ) 8.客逾庖而宴( ) 9.多可喜,亦多可悲( )(三)翻译下列句子(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妪,先大母婢

6、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4)吾儿,就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6)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7)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四、当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扃牖(jing)修葺(q)栏楯(shn)栖息(x)B象笏(h)先妣(b)阖门(h)老妪(u)C 尘泥渗漉(shn)长号(ho)异爨(cun)冥然(mng)D万籁(li)偃仰啸歌(yn)逾庖(y)呱呱而泣(gugu)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桂影班驳(错杂)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妪每(每

7、次)谓余曰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 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 或凭几学书(学写字)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B C. D.五、课后作业1、解释句中古今异义的词(1)室仅方丈 (2)墙往往2、解释积累常用虚词为:始为篱已为墙 以: 以当南日 轩东故尝为厨 以手阖门庭中通南北为一 能以足音辨认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执此以朝之: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 先妣抚之甚厚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3、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妪,先大母婢也。(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4)鸡栖于厅 (5)余自束

8、发读书轩中 (6)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2、捕捉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自己的真挚感情。【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1、整体感知文意-用文中关键词句概括全文内容一间书房: 二种情感:三个女人: 2、画出文中你认为最感人的语句(细节),反复诵读,体会情感二、合作探究1、一间书房。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项脊轩前后各有什么特点?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项脊轩怀有怎样的情感?2、两种情感。“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作者围绕“多可喜,亦多

9、可悲”写了哪些悲喜之事?3、 三个女人。课文以项脊轩志为题,却不在写轩而在写人。回忆了与轩有关的三个女人,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描写她们的?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她们怎样的感情?4、多个细节。 有人称赞归有光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本文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举例说明三、总结写作技巧文章对亲情的表达,真切感人。 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形散神聚。本文以悲喜的情感为线索,写了“五喜四悲”。 善于摄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毕肖。 行文朴素清淡,叙事以白描见长,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炉,亲切而感人。作者在叙事中往往能直接透露自己的感受。四、课堂练笔或许母亲的一

10、个眼神、一缕白发、一个动作一声叮嘱,父亲的一声呵斥,仍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模仿本文,写一段表现亲情的生活细节。要求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生活小事、平凡场景、感人细节,通过生动的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用平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五、课后巩固训练1、下列各句中不含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A.某所,而母立于兹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C.尔其勿忘乃父之志D.乃使人复葺南阁子2、选出对下面划横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往往而是(到处)亦遂增胜(美)B而母立于兹(你的)顷之(音节助词)C大类女郎也(像)乳二世(用乳汁喂养)D大母过余(过问)逾庖而宴(厨房)3、下边有关的

11、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一句不同类的(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C吾家读书久不效。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6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妣抚之甚厚抚:对待

12、。 B一日,大母过余曰过:到来。C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得到功名。D其制稍异于前制:制造。5下列句子中加粗体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C内外多置小门顾视无可置者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偃仰:安居,休息。B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兀坐:坐在高高的凳子上。C令人长号不自禁长号:大哭。D后五年,吾妻来归来归:嫁到我家来。7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内外多置小门,

13、墙往往而是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8下列括号中的词语都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A余稍为修葺,使(轩)不上漏 B顷之,(先妣)持一象笏至C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于轩)D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9.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宾短语后置)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D.妪,先大母婢也(省略句)10、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问题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

14、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启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1)对下列句中的“归”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吾妻来归吾妻归宁A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出嫁”。B意思不同,表示“出嫁”,表示“回娘家”。C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回娘家”。D意思不同,表示“回娘家”,表示“出嫁”。(2)对下列句中三个“其”字指代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其后六年 其后二年 其制稍异于前A吾妻归宁吾妻死南阁子B吾妻归宁吾妻死整治后的南阁子C吾妻来归室坏南阁子D吾妻来归吾妻死整治后的南阁子(3)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妻死

15、之年所手植也”一句是个主谓句,其主语“枇杷树”承前而省,“植”是谓语,“手”是名词作状语,指妻子亲手栽种。B“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如同一个特写镜头,写出作者睹物思人,以枇杷树寄托对亡妻的缅怀和眷恋之情。C由枇杷树想到妻子,“手植”是楔机,表现丧偶之痛,思念之深。“已”字是关键。D枇杷树在这里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遣不开的浓浓恋情。(4)这两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