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学案28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1007655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诗文阅读学案28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诗文阅读学案28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诗文阅读学案28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古诗文阅读学案2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阅读学案28(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学案28鉴赏诗歌中的语言(一)炼字学案目标1.了解鉴赏炼字艺术的常见题型。2.掌握鉴赏炼字艺术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分析方法。考点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考点样题1(2009山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答:_2(2010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向子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注向子: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

2、简要分析。答:_3(20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好事近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答:_4(200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笋皮。帙:包书的布套。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答:_命题探讨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语言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高

3、考题对语言的考查有三个方向:一是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二是对诗歌中关键句的赏析(含义、色彩、情味、效果),三是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重点在第二个。考查角度主要是对词、句含义的理解,对词句的表达作用和效果的赏析,重点考查用词、用语的技巧,即着重考查词或句在整首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古人作诗讲求炼字、炼句,尤其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鉴赏语言,要特别关注动词、形容词。鉴赏诗(词)人的语言风格综合性强、难度大,在历年高考命题中少有涉及,不是考点、学习重点。山东卷近五年在语言考点上直接设题仅一次,但诗歌鉴赏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对语言的理解和品读,而且,它将是山东卷

4、的潜在考点。一、赏诗眼1知识梳理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句。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诗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辨析鉴赏:(1)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字词。(2)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高考考“诗眼”,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找出并分析“诗眼”;二是间接分析某字成为全篇关键的理由。2演练体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

5、江汉上,日暮欲何之。“诗眼”有“句中眼”,即一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之说;也有“篇中眼”,即一首诗的精神所在之说。有人说,开头“流落”二字为本篇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_二、炼实词1炼动词(1)知识梳理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

6、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啊。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尤其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情。(2)演练体悟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夜泊钱塘(明)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诗的第三联中“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2炼形容词(1)知识梳理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

7、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2)演练体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第四句中的“轻”字别有一番意蕴,请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作简要的赏析。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诗人当时喜悦欢畅的心情。答:_3炼色彩词(1)知识梳理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

8、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2)演练体悟分析下面一首诗歌中的色彩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9、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答:_4炼叠字(1)知识梳理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感情的表达效果。除以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2)演练体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杳杳寒山道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答:_

10、5炼数量词(1)知识梳理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韵味平添。(2)演练体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

11、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答:_三、炼虚词1知识梳理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2.演练体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2、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耐人寻味,为什么这样说?请作简要赏析。答:_如何做好炼字分析下面是一道炼字鉴赏题,所提供的答案均是学生答案。请探究这些答案所存在的问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现场答案一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

13、,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探究_答案提示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现场答案二分别是“咽”和“冷”。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日色冷青松”,一个“冷”字用得很精妙,显得青松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探究_答案提示分析欠准确,无意境分析。现场答案三分别是“咽”“冷”。作为山水田园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出一幅幽静怡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日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探

14、究_答案提示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语言进行具体分析。现场答案四分别是“咽”“冷”。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咽”和“冷”字,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作者厌恶世俗的繁杂,渴望一种清净、安宁的生活。探究_答案提示没有诗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结果,没有分析的过程。正确答案_听课记录:1审题(1)关注提问模式“诗眼”题全诗(或某一句)的诗眼是什么?全诗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炼实词、虚词”题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某字如换成另一字,效果如何?请作分析。(2)把

15、握思考模式因为绝大多数语言鉴赏题都要求分析,因此在分析思考时要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炼意、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2答题一般步骤为:(1)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2)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3)指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是色彩词、叠字,有无活用等)和所用的手法(如比喻、拟人)。(这一步骤如有则写)(4)适当展开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是鉴赏诗眼题,步骤则为:(1)指出该字(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句)写了哪些内容。(3)分析该字(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是版本比较赏析题,则要从以下

16、角度考虑:(1)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语境。(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看哪些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改换词语效果比较题一般只认可原文本用词。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新柳杨万里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1)“且莫”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_(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歌中“引”字的作用。答:_2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答题。秋雨夜眠注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注这首诗大约是大

17、和六年秋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1)简要说说“晓晴寒未起”中的“寒”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_(2)“安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这一特点的?答:_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诗的前两句使用了叠词,试结合全诗分析其作用。答:_4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寒夜揭傒斯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1)诗人作此诗的时令是何时?首句的“冻”字可否用“映”“点”“著”等替换?试作简要分析。答:_(2)前两句诗描写

18、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_学案28鉴赏诗歌中的语言(一)自主预习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为第三句“客心孤回”作铺垫。解析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

19、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动不安,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了铺垫。2“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解析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夺目的艳阳春光。“斜红叠翠”,使用借代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子繁密的长势。“何许花神来献瑞”,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

20、满惊奇的赞叹。“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是说: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的。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赞叹。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及对春光的爱惜。“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着意遮围”句承上启下,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们受到伤害;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是“莫放春光造次归”,千万不要让春光随便地归去。词人显然沿袭诗经楚辞的传统,以香花喻君子,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赋予该词以深刻的社会含义。3

2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画面,足以怡悦人心。解析词的上片,首二句交代了地点、时间、事件,“放”字写出了作者轻松随意的心态。次二句,“蓑”与“新绿”相连,让人联想起蓑衣与绿草。“新绿”与前句的“白”“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画面,“映”起了连接画面的作用。下片写出了江行生活的特点,“有沽酒处便为家”表明作者只需以酒为伴,“任江南江北”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自适。本题中要注意体味关键字的作用,从色彩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加以分析。4翠竹的影子投映

22、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解析杜甫的这首咏物诗,清新雅致。首联“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颔联“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掩映在书卷,似乎天色都暗了下来。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这一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置身于竹荫中。“侵”字写出竹影渐大渐强的过程;一“晚”字写出竹林之密、竹之高、竹之浓给人带来的错觉。颈联“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雨送来翠竹的缕缕清香,这

23、两句从视觉和嗅觉来写竹。尾联作者展开想象,仿佛看到了竹已伸入云端,轻轻地拂动着。杜甫又何尝不是以竹自喻,渴望得到严武的提携而有所作为呢?知识整合一、2.同意。“流落”二字概括了李中丞的现状,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全诗多处对“流落”二字进行照应。“罢归无旧业”既表其清廉,也说明其“流落”的原因,最后两句写其“流落”之状,更是对其寄寓深切同情。“曾驱”一句及“独立”一联写其当年何等威风,何等功业,与今之“流落”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其人“流落”之可叹。因此说“流落”是全篇诗眼是正确的。二、1.(2)“迸”,思乡之情使树叶断裂迸下,表现了思乡之情的浓重。“入”,化无形的梦为有形,使诗人的乡愁与钱塘

24、江水融为一体,如钱塘江水一样澎湃起伏,无休无止。解析鉴赏炼字,“迸”和“入”把诗人的情感和自然景物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2(2)诗人遇赦,飞船东下,一个“轻”字联结虚实实写船行速度快,虚写乘舟人心情轻快别有一番意蕴。3(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诗人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

25、才能反衬出诗人的归心殷切。解析赏析时,紧紧抓住色彩词对意境描绘所起的作用来细细品读。具体方法可以用近义词替代,对比感悟等。4(2)“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淡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5(2)赞成“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作者在这里用两副耳目来听、来看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一是心里的耳目。生理的耳目实听实见,心里的耳目虚听虚见,虚实结合,驰骋千里,才能写出“江南春”。用“十里”

26、,显然与诗题“江南春”相距十万八千里。赞成“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千里”“十里”都有道理,所以关键在于分析,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三、2.从全诗来看,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杨柳色”是“悔”的直接原因,但细细品味,“杨柳色”是外因,“悔”是内因,总有一天会爆发的,所以,“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极富神韵,极其准确地表现了潜藏在人内心的某种情感,平时并不觉得,一旦为外物触发,不可自已

27、的瞬间变化。解析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女子形象的诗。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忽见”惹起一腔幽怨。理解“忽”字的含义,不能只局限于此句,而应从全诗的内容和结构方面来分析,找出其内在的联系。重点突破例一: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例二: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

28、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一“冷”字表现出来。巩固提升1(1)表达了诗人爱惜新柳,热爱初春的深情。(2)“引”呼应篇首,说明柳条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是因水中柳影“引他长”之故。“引”字描绘出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的优美画面。“引”字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解析(1)“且莫”可作“切莫”解。“且莫”二字,传神写照,流露出诗人爱惜新柳的深情。浅黄的新柳代表着初春,及至深青,则已是晚春了。(2)答题时,应注意从“引”在结构上的作用、描写对象的特点、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面考虑。2(1)“寒”字写出了风雨过后,

29、深秋气候的寒冷,交待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2)颔联: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淡的情怀。颈联: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起床了,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的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而是悠然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心境的淡泊。(任答两点、意思贴近即可)3“丁丁”为拟声词,形容漏壶的滴水声,“漫漫”形容秋云的无边无际与移动缓慢,让人觉得这夜何其漫长,在微露的月光中思念丈夫,在秋虫的叫声里,主人公想到将要秋去冬来,怕丈夫受冻,于是向老天祈愿:“征衣未寄莫飞霜。”总之,这两个词将秋声秋色表露无遗,从中可以体会到思妇独守空闺的寂寞与百无聊赖。同时,使用叠词还使全诗读来旋律优美,感人至深。4(1)时令当在凉秋。如用“映”“点”“著”等替换,前两句便带上了平叙味道,使全篇旨意由言愁转化为言幽。诗人首句着一“冻”字,意在强调自己冷峭的心情。(2)前两句的疏星、霜空、流月,构成了一幅寥廓清冷的寒夜图,写出了夜的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