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理论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131004010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0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结构功能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结构功能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结构功能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结构功能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功能理论(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结构功能理论报告人:李娜一、结构功能理论的社会观(一)、关于社会的性质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历经20多年,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 斯逐步建立了 “结构-功能理论” “结构-功能理论”既是对以往关于“行为”和 “社会”研究中各种思想、理论的扬弃,也启发了之后60-80年代社会学“行为” 和“社会”研究中理论的繁荣。1、社会是一个整体系统帕森斯认为,如“功能理论”所言,社会是高于个人的整体系统。社会系统 内部有若干要素。要素分别担负不同的功能,满足整体的“需要”或“存在的必 要条件”2、社会整体系统以个体的社会行为作为基础帕森斯又认为,如“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所言,社会是由人们各自满足自 身

2、需要的社会行为构造而成的。(二)、关于社会如何形成社会既是高于个人的整体系统,又是以个体的社会行为为基础,那么,个体 的社会行为与社会系统之间是什么关系呢?1、社会系统由个体的社会行为构造而成。关于“社会行为”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帕森斯的观点是:如“结构 理论”所言,社会系统由(处在分工协作状态下的)人们各自满足需要的社会行 动之间的互动构造而成。2、社会行为的特定内容构成社会系统的特定要素。人们社会行为的互动如何构成社会系统?按照帕森斯的观点,社会系统的“要 素”是分别由人们满足特定需要的社会行为之间的互动构成的。女口,人们各自满足“物质需要”的社会行为之间的互动,构成社会的“经济活

3、动要素”人们满足“安全需要”的社会行为之间的互动,构成社会系统的“政治活动要素”等。(三)、社会研究方法论社会整体的“客观性”与实证主义方法的运用。对具有客观性的社会整体系 统进行研究,包括对体现整体“需要”或“存在的必要条件”进行研究,需要对 体现人们相互关系的规范、制度及其运行状况进行研究。对这些内容的研究,运 用的是实证主义方法。二、结构功能理论的内容1、两个“单位行动”的互动。(1)个体的社会行为是构成社会的“单位行动”。个体的社会行为是与他人共处相互期待关系中的行为。这种情景中个人的社 会行为,就是构成相应的社会的“单位行动”。女口,老师的行为,是构成师生关 系的“单位行动”。学生的

4、行为,也是构成师生关系的“单位行动”。(2)两个“单位行动”的持续互动构成“互动模式”。两个“单位行动”的互动中,双方为了满足各自的基本需求和利益,经历 反复“试错”,围绕“适当的行动路线”逐渐形成“共识”使互动得以持续并稳 定为一定的互动模式。2、“互动模式”的三项内容。(1)双方在“人格”中已经形成了 “共识性动机和价值取向”互动,是双方各自的“动机和价值取向”之间相互“鉴别和适应”选择适当 行动的“目标、手段、价值取向”的过程。因此,互动关系“模式化”意味着双方的“人格”中已经形成了关于共同活 动的“目标、手段、价值取向”的“共识”。“共识性目标”,共同活动中“做什么”。“共识性手段”,

5、共同活动中“如何做”。 “共识性价值观”,共同活动中“为了谁”。2、“互动模式”的三项内容。(2)双方的社会行为中已经形成了“惯习”互动,也是双方各自的“社会行为”之间按照“共识性手段”磨合、适应, 发生各自社会行为的过程。因此,互动关系“模式化”,意味着双方在社会行为中已经习惯成自然地按照 一套适当行动的“权利、义务”发生着各自的社会行为。即,社会行为方式“角 色化”(3) 双方在精神文化生活中有明确的“共享价值观”互动,还是双方各自的“价值取向”之间相互“鉴别和适应”形成“共享 价值观”的过程。因此,互动关系“模式化”意味着双方已经在“共同活动的 根本目的是为了谁”的问题上,明确以“共享价

6、值观”作为道德价值主张。“共 享价值观”共同活动“为了谁”3、“互动模式”三项内容之间的联系。(1) 互动中,首先模式化的是“人格”其次是“行为”再次是“精神文化” 互动关系模式化的这种进程表明,“社会”如何由“个体社会行为”的互动构造 而成(2) 互动模式三项内容之间呈现“递进”关系。帕森斯关于“社会如何形成” 的解释,是以“结构主义方式”展开的。他的社会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结构- 功能理论”其中的“结构”涵义即在于此。(一) 、互动模式中三项内容的地位及层次性。1) “人格模式”是基础、关键。“人格模式”是互动双方“内心的共识”因此,它是双方的社会行为是否能持、续稳定地实现“整合”的基础和

7、关键。2) “行为模式”是手段、工具“行为模式”是互动双方“行为的整合”它受双方内心“人格模式”状况的 制约,是社会生活是否“有秩序的外在表现。3) “文化模式”是本质、核心“文化模式”即“价值观模式”是互动双方明确主张的“共享价值观”三 项内容中,“文化模式”处在最高层次,是因为它的明确提出,以人们内心的认 知和社会行为中如此行动作为基础和前提。互动模式的三项内容,是帕森斯对 社会学各种理论把握人类社会生活秩序时特定视角的归纳和整体性把握。即三项 内容涵盖了社会学视角中关于人类社会生活秩序的全部内容。帕森斯认为,“人 格模式” “行为模式”和“文化模式”作为社会学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秩序的三 项

8、基本内容,是构成社会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即“人格要素” “社会要素”和 “文化要素” “人格要素”对应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领域。“社会要素” 对应社会生活中的“习俗、规则”“文化要素”对应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文化” 领域。2、由互动模式三项内容构成的“社会系统”(1) 各“要素”的本质内涵“经济、政治要素”的本质内涵。该要素的内容是互动双方围绕资源与酬赏形成了基于互惠性“人格共识” 围绕共同活动。“目标、手段确立”形成了基于权力运用合法性的“人格共识” 因此,该要素的本质内涵是“人格共识性”即主体内心的人格共识性,是制约 社会整体有序性的因素。(2) “社会要素”的本质内涵。该要素的内容是

9、互动双方基于“适当的行为路线”持续行动,已经习惯成自 然地呈现了社。行为的“惯习与规则”因此,该要素的本质内涵是“平等性、 公正性”即社会行动中的平等性、公正性,成为制约社会整体有序性的因素。(3) “文化要素”的本质内涵。该要素的内容是互动双方基于人格共识中的共享价值观明确将这种体现了 正义性的价值观念作为社会整体的道德价值观或基本价值原则。因此,该要素的 本质内涵是“正义性” 即,所有主体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正义性,是制约社会整 体有序性的因素。3、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 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涵义。帕森斯认为,“经济、政治要素”,“社会要素”和“文化要素”之间存在某种 内在联系。这种

10、内在联系,集中体现它们的本质内涵之间的关联性中。即,就“互 惠性、共识性”,“平等性” “正义性”而言,哪个是最基础性的要素。它如何作 用于其它几个要素。(2) 自下而上“提供能量”自上而下“作出命令”帕森斯认为,对社会整体的秩序来说,一方面,“互惠性、共识性”是最基 础性的要素。它自下而上依次决定着“平等性”、“正义性”另一方面,“正义性” 是最本质性的要素。它自上而下维护着“平等性” “互惠性、共识性”中的正义 性内涵。4、从社会系统“三个要素”到“四个要素”(1)系统理论视角的社会系统“要素”20世纪40-50年代,以“系统论”为核心的系统科学兴起。系统论认为,任 何系统都是“适应外部环

11、境”的。适应外部环境是系统的需要。(2) “有机体要素”:满足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中也有一个这样的“要素”,它满足系统适应外部环 境的需要的功能。为此,帕森斯提出了“有机体要素”(也称有机体子系统),从 而将社会系统界定为依次四个构成要素。(3) “有机体要素”对应的社会生活领域及其本质内涵。帕森斯认为,人们适应外部环境的活动,指人们从外部环境中获取各种物质 资源,满足社会系统的物质性需要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人们从事的“经济活动”。 它的本质内涵就是“互惠性”。(二) 、结构功能理论对社会秩序的解释1、“社会秩序”通过四种活动领域中的有序构成。(1)经济活动中的“互惠性

12、”。“互惠性”是衡量经济主体之间有秩序性的本质内涵。根据交换理论,某种 程度的“互惠”必然通过经济主体的反复交换形成。“市场的作用”是制约交换“互惠性”状况的重要因素。社会有秩序,必然以经济活动中交换的“互惠”作 基础。缺乏经济活动中交换的“互惠性”作基础,“社会秩序”便会失去可持续 性。(2) 政治活动中的“共识性”。“共识性”是衡量政治主体之间有秩序性的本质内涵。根据互动理论,某种 程度的内心“共识”必然通过反复选择适当行动路线形成。“权力的运用”是制 约主体“共识性”的重要因素。“权力的运用”本质上围绕人们共同活动。“确立 目标、选择手段”的内容展开。基于最广泛政治主体的利益与意志为共同

13、活动“确 立目标、选择手段,是社会整体有秩序的关键内容。(3) 社会交往中的“平等性”。“平等性”是衡量各种行动主体社会行为之间整合性或有秩序性的本质内 涵。根据结构理论,那些根植于较高互惠和广泛共识的行为方式必然形成社会中 体现公平性的“惯例、习俗”。即处在不同位置上的主体的“角色:真实的权利- 义务”的状况。“规则及其运行”是制约“平等性”的重要因素。“平等”的“惯 例、习俗”表明社会行为的“整合”,是社会有秩序的表现形式。(4)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正义性”。“正义性”是衡量社会系统中全体成员基本道德价值观的“共享性”的本质 内涵。根据功能理论,社会整体“价值观共享”的需要必然使体现“正义性

14、”的 价值取向(如互惠、民主、平等)成为全体成员共同主张且共享的正义价值观。 精神文化活动中的“正义性”价值主张,是社会整体有秩序的核心内容。三、对结构功能理论的评价(一)、结构功能理论的积极意义1、克服或者从“互动”,或者从“结构”角度解释社会结构秩序的二元化研究 取向。迪尔凯姆和韦伯以后,社会学理论对“社会秩序”问题的解释,一直处于非 “互动”及“结构”的二元化范式。结构-功能理论则将“互动”和“结构”纳入一个体系中,对“社会秩序” 的形成和持续作出理论解释,克服二元化解释的缺陷。2、综合各种理论的视角,创建了“四位一体”解释社会秩序的分析模式以往理论中,有强调“文化”的功能理论视角;强调

15、“社会”的结构理论视 角;强调“政治”的互动理论视角;强调“经济”的交换理论视角。结构-功能理论将各种理论或社会思想分别强调的人的特定活动,归结为“经 济、政治、社会、文化”四类活动,通过将四类活动的“功能”有机地联系在“社 会系统”中,成功地将各种理论和社会思想纳入到一个理论体系之中。(二)存在的不足1、缺乏对“整体需要”或“整体存在的必要条件”的来源的必要解释。结构-功能理论解释了社会整体的“秩序”如何形成并维持。但其“功能主 义”解释范式,使究竟是人们满足自身需要的行动引起了经济、政治、精神文化 等活动,还是整体的相关需要导致了这些活动(作为“部分”及其功能)出现, 未作必要回答。2、缺

16、乏对“冲突”的解释力。结构-功能理论从两个“无差异的个体”之间如何互动出发,展开关于社会 如何构成的解释。理论的重心在解释个体之间如何“必然”相互适应且达成共识, 而对互动中也可能导致“被强制协作”和“缺乏共识”的社会结构形态,缺乏分 析和解释。3、缺乏对“社会变迁”的解释力。结构-功能理论解释了社会系统的“秩序”如何形成并维持。但其“功能主 义”解释范式导致对社会结构只作出了静态的解释。而对社会结构如何形成变迁 的动因缺乏理论把握。4、对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的路径与机制的解释缺乏现实说服力。结构-功能理论沿着“经济互惠性”、“政治共识性”、“社会平等性”、“精神 文化正义性”的路径,解释社会结构

17、秩序的生成机制。但对“政治要素”和“社 会要素”能否分别成为生成社会结构秩序的基础和出发点,缺乏研究。因而对现 实生活中经济中缺乏互惠性,政治中缺乏共识性的状况难以作出解释。(三)、存在的不足及尚待研究的内容1、关于“整体的需要”。“整体中所有个体必须满足的基本需要”与“整体的基本需要”之间究竟是 什么关系?谁对整体的需要作出概括,用什么方法作出相关的概括?2、关于“互动”与“社会结构”。互动在什么情况下才可能形成双方认为“适当”的行动路线?在什么情况下 可能形成一方认为“适当”而另一方“处于无奈”被迫接受此行动路线?社会结构呈现“互惠、共识、平等、正义”等性质特征的条件是什么?什么 条件下,

18、社会结构化了,但呈现地却是“缺乏互惠、共识、平等、正义”的性质 特征?3、关于“社会变迁”。结构功能理论的出发点是结构主义的,那么,导致变迁的动因也可以从人口 规模和资源稀缺如何导致社会分工发生变化作出解释。该理论考察的第一个要素既然是“人格”,那么导致变迁的动因也可以从个 体内心什么条件下可能会对以往的“共识”产生质疑和不认同等变化作出解释。4、关于“互动的类型”和“社会的类型”。结构功能理论仅从理性行动者的互动解释了社会结构如何形成。那么,“理 性行动者与非理性行动者的互动”如何构成社会秩序? “非理性行动者之间的互 动”又会如何构成社会秩序?或者,理性行动者的互动中,“非理性因素如何发生作用”影响着互动的结 果和社会结构的类型特征?参考文献1 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国外关于数学学习中多元 外在表征的研究淑萍M翟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 帕森斯(著),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社会行动的结构M译 林出版社,2003.3 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