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30975598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专题(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专题教学目标:1.能阅读浅易文言文;2.能对古书中浅易的段落进行标点;3.能在翻译时做到信、达、雅。难、重点:1.标点2.翻译第一课时(文言实词)教学目标:1.系统地认识文言实词;2.掌握词义变化、引申的规律。难、重点:掌握词义变化、引申的规律。教学步骤:常见的实词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一.通假字:中学课本里讲的通假字包括以下三类:1通用字:凡是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义也相同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例: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2 假借字:凡是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用,称之为假借。例: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蚤通早3

2、古今字:古代只有某一个字,后来为了把这个古字所代表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型来区别,造出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专代表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叫做古今字。例:随又槁暴,不复挺者 暴同曝二古今异义:1 词义的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中包含于今译之中。如:江、河2 词义的缩小:今义小于古义,今义中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妻子、金3 词义的转移: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对象。如:交通4 感情色彩的变化: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5 名称说法的变化: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思,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思,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成。1 词的本义:词

3、最初的意义,如“兵”是“兵器”,“走”是“跑”(古汉语)词的基本意义。如“兵”是“士兵”“走”是“步行”(现代汉语)2 引申义:是从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的、相对立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基本义有:河很深、院子深、深山、深耕等引申义有: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引申有两种方式:a.连锁式:本义和引伸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如“寒”的本意是“冷”,引申为“寒冷季节”在引申为“缺乏冬衣而受冻”又引申为“贫寒”,进而引申为“害怕恐惧”;b.辐射式:即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节”的本义是“竹节”,其辐射式产生的引伸义有“木节”、“关节”、“季节”、“节操”、

4、“节拍”等。3 比喻义:是使用比喻释义,如“地下工作”、“乱扣帽子”。第二课时(文言实词)教学目标:1学会推断词义;2掌握文言实词的解题方法。难、重点:学会推断词义教学步骤:一如何猜测词义:(一)出示幻灯,请同学自己猜词义:(二)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归纳如下:1可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推断词义: 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亡”为“逃跑”,“等”为“同样”。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绝不会是“死亡”,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2在句中的语法地位分析:如:急

5、湍甚箭,猛浪若奔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在中,“急”作“湍”的定语,故译为“急速”;在中,“急”作“有”的宾语,故译为“紧急的事”;在中,“急”前面有能愿动词,后有宾语,所以为动词,可是这个动作却是它后面的宾语“臣”发出的,那肯定是使动用法,意为“使急”即“逼迫”。3语言规律来推断词义:如:求全责备 化险为夷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此兵家之胜责,求。因为“求全责备”为并列结构的成语,“责”与“求”相对,“备”与“全”相对,而且可以判断他们是同义关系,所以可以互解。“夷”与“险”相对,而且,可以是反义关系,“夷

6、”就是“不险”,也就是“平安”。敛,收获;助,补;给,足。本句讲春秋两季知识,“春耕”对“秋敛”,可推出“敛”即“收获”,“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给”即“足”,成语“家给人足”也可以印证。利,敌人贪利。“利”极易认为是“威逼利诱”的“利”,但从排比句的其他各项可以看出:“乱”、“实”、“强”指的都是敌方,“利”也该指地方。 从以上分析可知,文言文中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和并列结构,这样的语句,字数相同或基本相同,结构一致或基本一致,各句或成分在对应位置上使用同义词、反义词或意义相关的词,这是语言运用上的规律,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来推断。4用上下文所包含的情节脉络、人情事理来推断词

7、义:如: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失”为“不备”即礼节不周。课本对此释为“过错、过失”不精确。首先从信陵君的话中分析:信陵君敢于自问、自我反省的前提是自认为“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现在再来反省自身,也只能是检查自己在礼节上是否“有所失”即“不备”;其次,从上下文来看,“公子曰”前有一句表心情的话“不快”,下文侯生归纳公子复返的心情为“恨之”,即不满意,既然如此,公子还会问:“难道我有什么过失?”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贤能的公子岂不知此?因此,“失”译为“过失、错误”不合情理。二如何判断词类活用:1 名词活

8、用作动词:秦师隧东 左右欲刃相如 驴不胜怒,蹄之 舍于其址 乃使其从者衣褐总结:东,向东进军。刃,杀。蹄,踢。舍,盖房子。衣,穿。可以看出:代词前的名词肯定是动词;名词前的名词如果和后面的名词不构成偏正关系,那肯定是动词;句中没有谓语。2名词作状语:其一犬坐于前 相如廷叱之 良庖岁更刀总结:犬,像狗一样。廷,在朝廷上。岁,每年。可以看出:如果动词前有名词,而这个动作又不是它前面的名词发出的,这个名词肯定作状语。2 形容词用作动词: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总结:远,远离。短,说人短处。可以看出:代词前的形容词肯定是动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的形容词,如果和后面的名词或名

9、词性短语不构成偏正关系,那肯定作动词。3 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总结:活,使活。从,使跟随,即带领。鸣,使鸣。可以看出:如果动词后面有名词,可是这个动作却是它后面的名词发出的,那肯定是使动用法。三文言实词的解题方法:1 据上下文意辨通假:通假一般都是同音替代或同形替代。如“蚤”通“早” “内”通“纳”注意用本字去理解,积累一些常用词,如:“陈”通“阵” “要”通“邀”2 古今异义要区别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如:“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积累一些常用词:如“牺牲”、“交通”3 一词多义:结合上下语境去考虑,根据上下句意、文意推断,

10、并利用古代句式的特点,从相对或相反的角度进行推敲。此外,还可以根据现代汉语的组词规律和常用的一些词语来推敲。第三课时(文言虚词)教学目标:1系统地认识文言虚词;2掌握虚词的解题方法。难、重点:辨别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教学步骤:一文言文常见的虚词举例:1同类异词: 只、止、特、但、使、惟、仅、单、直、啻; 都、全、皆、悉、咸、举、具; 否、未、无、勿、弗、莫、非、毋; 汝、女、若、乃、而、子; 我、吾、余、予; 孰、安、胡、曷、奚、焉(那里); 谨、伏、敢、请、敬、辱、幸(表谦恭)2. 时间副词: 表过去的时间:已、既、业曾、尝 表目前的时间:方、正、今 表短暂的时间:少时、少顷、寻、须臾、未已、

11、俄而、旋、既而 表突然、就的时间:猝、遽、辄、忽3句首虚词: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等等,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4句末虚词:者、也、乎、哉、矣、焉、邪、耳、尔、与、欤等,表各种语气;5双音节虚词:得无:是表示反诘的副词,又表示怀疑或猜测,常与疑问语气词“乎”相搭配,译为“莫非”、“莫不是”否则:古汉语中的“否则”是两个词,“否”是“不然”,“不是这样”,“则”相当于“就”然则:“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则”表示推断。因此,“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或“这样,就”,有时只译作“那么”虽然:与现代汉语的“虽然”不同,“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然”相当于“如此”比及:

12、“比”作介词,表示到达的时间或处所,可译为“等”“等到”,“比及”或“比至”连用时,可译为“等到了”二兼词或虚词的连用:1 在文言文中所谓的兼词,即一个字相当于两个词。如:“诸”,在“穆公访诸蹇叔”、“献诸抚军”这样的句子中,相当于“之于”两个词,在“王常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中相当于“之乎”两个词。“焉”,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昔者,吾舅死于是,吾夫又死焉”这样的句子中,相当于介词“于”加上指示代词“是”,在“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中,相当于表比较的介词,加上代词“之”。“盍”,在“盍各言尔志”“盍驰往油画院,一观普法交战图乎”这样的句子中,相当于“何”加“不”。2 虚词的连用,是指在同

13、一个地方,连续使用虚词。有同义的虚词连用。如“长沙乃才二万五千户”,“第令事成,两主分争,患乃始成”,“假令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其一根上有七八根生者,昔皆崭去”,“念诸侯无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等等,都是副词或连词的连用。还有语气词的连用,几个语气词并不同义,整个句子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词上。如“友也者(重点在者,表提顿语气),友其德也。”“友为周南、召南矣乎?”(重点在乎,表疑问语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三个虚词连用,重点落在“矣”,表示已然语气)。懂得了虚词连用的特点,有助于断句和对语意的理解。三虚词的解题方法:1 辨虚实。如“之”“为”“夫”等,有时作实词用,

14、有时作虚词用,要注意分辨。2 分用法。有的文言虚词,能表达各种关系,要联系语境,搞清楚这些关系。3 通古今。有些虚词,古今词义不同,如“因为长句”中的“因为”就是“因此写下”的意思。4 记特殊,如“诸”,“于之”意;“盍”,“何不”的合音词。第四课时(文言句式)教学目标:1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2学会辨别特殊句式;难、重点:学会辨别特殊句式;教学步骤:一判断句:这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句式,可分为两个系列;如果从它表达的内容看,它可分为两个类型:(一)“者也”系列。“者也”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1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也:夫战,勇气也3

15、,者也: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4者,:粟者,民之所种5:刘备天下枭雄(二)“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1 道士,乃人也。2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3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远即今之累然在墓者也5 同行二十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三)文言判断句“者也”的格式,实质表达着两种不同的内容:一是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我们管它叫“是非判断”,上面的两个系列都是这样的例子;一是对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定,我们管它叫“因果判断”。“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的原因是”。例

16、如:1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二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1.于: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2.见: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见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5.为所: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6.为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7.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是被动句而无词语标志,这主要靠对文意的整体把握,如:1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 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而况刘豫州王

17、室之胄3 八月初一日,王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至初五日,袁复召见。4 曹军破,必北还。三疑问句:1“如何”、“若何”、“奈何” 表示对“对怎么办”表示对某件事不知道该如何处置或对付。 例:虞兮,虞兮,奈如何? 也可以紧缩为“如何”,“若何”“奈何”。意义通上。“怎么办”“怎么样” 例:为之奈何? 使为就戳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2“何为”“何以为” 为什么呢?或“干什么呢?”不必干什么。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有车而人不敢借,何以车为?3“不亦乎” 表示“反问”不也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无乃乎” 恐怕吧例:无乃不可乎?5“孰于” 和比,怎

18、么样?与孰 吾与徐公孰美 吾孰与徐公美 孰与君少长?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6“何(奚、曷)之有”,表示反问,等于说“有何”。如:“宋何罪之有?”“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什么满足的呢?)“为国而无臣,奚国之有(还有什么国家呢)?”7“得无”与“无乃”。“得无”有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莫非”。如:“今民生长于齐而不盗,入楚则盗,得天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四宾语前置: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哉?”。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 通过“之”提宾: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通过“

19、是”提宾:如:“唯利是图”、“唯才是举”五定语后置:1 中心语+(之)+定语+者。如:“楚人有涉江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之”作定语后置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所”作定语后置标志:如:“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第五课时(文言文翻译)教学目标:1 准确理解文意;2 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难、重点: 如何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教学步骤:一直译与意译:翻译时一般采取直译的方法,字字句句讲究落实。但有些古人特有的说法,某些修辞性说法,或典故,照字面直译过来,别人还是未必能懂,就用“意译”。如:“衡下车,治威严”、“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张衡传)中“下车”就要译为“到

20、任”、“视事”就要译为“任职”、“乞骸骨”就要译为“告老还乡”。如:“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知)中“东曦既驾”如果照直译为“太阳神已经驾着马车出来”则不明确,如果译为“太阳已经升起来了”则更明确。意译有种种不同的方式,用什么方式取决于内容的需要。除了上面的典故、特殊的修辞方式要意译外,在译意时可以利用成语或口语译得生动些。如:“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徒以口舌为劳”改用口与“只是动动嘴皮子”更生动。如:“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其中“有小人之言”用成语译为“有小人搬弄是非”更活泼。二保留与翻译:古今一致的词语用不着翻译;人名、地名、官名、年号以及一些

21、专有名词也不必翻译;不翻译的话看不明白的要译;虽可以明白,但不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要译。翻译时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1 注意译词准确。译词是译句的基础。 注意学会辨析词性,根据词性用恰当的字眼儿来解释。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有人译为“在名册上的官吏和百姓,把府库封存起来,等待将军光临。”其错误之处在于没有看到“籍”在这里是动词,“籍吏民”应译为“给官吏和百姓造名册”。如:“视为止,行为迟”有人译为“看起来是停止了,走路也变得迟缓了”其错误之处就在于没有注意到“视”和“行”为名词。碰到多义词,应慎重的选择义项。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不是“加速”二十“招致”译词应力

22、求贴切,跟上下文意相吻合,关键是要有语境意识,要符合人情事理。2 要明时态:如:“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崤之战)有人译为“我看见我们的军队出征,可是没有看到他们回来。”这就属时态不对。“他们不能回来”是蹇叔的预测,而非既成的事实。3 要明语气:如:“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有人译为“但是二月间草已发芽,八月苗还没有枯死,采药的人容易辨认啊!”内容为感叹语气,但是原句为不屑语气。三补充与省略:文中有省略,如不补足会影响语意的,或虽不影响语意,但不合乎现代汉语习惯的,要补译出来。翻译下面的句子,加括号的地方都要作补充。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 )乎?然力足以致焉( ),

23、于人为可饥,而在己为有悔。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请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大王非常喜爱音乐,那么齐国就该差不多(治理好)了。 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却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而自己也感到后悔。 国都里的人谁也不敢说话了,路上(相遇时)都用目光(示意)。而古文中有些“重复”的说法,像“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翻译时有一个“为”字就足够了。文言文中的发语词、某些助词、语气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翻译时也要略掉。四遵循与调整这是指句子结构的处理。凡原文结构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致的,翻译是要遵循不变;凡不一致的,就要调整。调整,一是“颠

24、倒”。像文言文中倒置的宾语、某些做补语的介宾短语、做谓语的数词等,要依现代汉语习惯,改放在适当的位置。例如:翻译下列句子:1 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2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3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学生回答,老师明确:这三个句子画线的部分都要调整语序才合乎现代汉语习惯。1 我听说汉悬赏黄金千斤、食邑万户乃我的头,我送给你这点好处吧。2 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又多次举起所佩戴的玉块暗示项王。3 老百姓缺吃少穿却能治理好国家,从古到今,不曾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另一项调整是“分合”。分的例子。如“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看起来是一句话,其实要分开来翻译,可译为“刘表憎恶它有才干,不愿意重用他”,“一级一级地提升上去,仍旧可以做到州郡的长官,”“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终生出来却不受污染”合的例子。像“陈胜者,阳城人也”译过来主谓之间不必再停顿;“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译时也得“合”:“四处横冲直撞,大呼小叫”。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