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公共政策理论前沿和研究进展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30965899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590.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九章公共政策理论前沿和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第九章公共政策理论前沿和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九章公共政策理论前沿和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资源描述:

《第九章公共政策理论前沿和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公共政策理论前沿和研究进展(5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九章第九章 公共政策理论前沿公共政策理论前沿本章要点:宏观层面的公共政策理论前沿宏观层面的公共政策理论前沿 1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 4实践层面的公共政策理论前沿实践层面的公共政策理论前沿 3微观层面的公共政策理论前沿微观层面的公共政策理论前沿 2 公共政策学科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有关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化和知识积累的增多,公共政策学科研究的主题就会改变,结构形态也会变化,从而导致学科的向前推进和走向完善。v在宏观层面,政策研究者将事实与价值相结合,越来越重视伦理和价值的作用,提出了公共政 策伦理理论和公共政策价值理论。v在

2、微观层面,加强了对公共政策过程的研究,将政策过程看成是政策行动主体、实体机构、政策价值和政策工具构成的子系统的能动过程,提出了政策执行风格理论、政策网络理论、政策社群理论、政策倡导联盟理论、政策漏斗理论、政策窗口理论、政策学习理论等。v在实践层面,政策研究者对政策主体行为进行了研究,发展了政策管理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应急型政策管理理论、创新型政策管理理论、公共政策结构管理理论等。v在实际的政府管理过程中,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模式有了新的变化。v问题已经不再是公民应不应当参与公共政策,而是“如何将公民积极参与的热情和行动与有效的公共管理过程有机平衡或结合起来,如何将有序的公民参与纳入到公共管理过程

3、中来,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融入积极、有效的公民参与”。第一节第一节 宏观层面的公共政策理论宏观层面的公共政策理论前沿前沿v公共政策分析越来越重视伦理和价值的作用。公共政策伦理与公共政策价值既有区别也有联系。v公共政策的伦理性是公共政策价值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的依据;公共政策的具体价值取向是公共政策伦理性的表现。v有关公共政策的价值研究,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以及应然政策与实然政策等等的价值争论,都是以公共政策上伦理分歧作为重要前提的。(一)(一)公共政策伦理理论(公共政策伦理理论(Ethical Theory of Public Policy)v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

4、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是对整个社会所作的权威性价值分配”。公共政策伦理问题则是在公共利益分配中对公平、公正、公益等伦理价值产生的偏离。v伦理是公共政策的内在诉求。拉斯韦尔曾指出:“公共政策科学是一门以社会中人的生活更大问题为方向的解决问题的科学”。即公共政策不仅要关心政策的具体目标,而且要追求更加宏伟的目标,那就是对人类公共生活的伦理关怀。(一)(一)公共政策伦理理论(公共政策伦理理论(Ethical Theory of Public Policy)1、西方公共政策伦理研究简述 早期西方政策研究者坚持“实证主义”的观点,即事实与价值分开的观点,主张政策分析的“价值中立性”,认为价值分析势必影响政

5、策分析的科学性,政策分析应处理“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应该”的问题。到20世纪70-80年代,公共政策研究进入了一个以价值研究为中心的反思时期,公共政策价值分析成为新的研究趋势,更加注重公共政策与伦理价值的相关性。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有:罗尔斯的正义论、詹姆斯布坎南的伦理与公共政策、高斯罗伯的公共管理部门、系统与伦理等。2、我国公共政策伦理研究主题公共政策伦理分析的意义公共政策中的伦理问题产生伦理问题的原因公共政策应有的伦理内容解决伦理问题的对策 v(一)(一)公共政策伦理理论(公共政策伦理理论(Ethical Theory of Public Policy)2.1、公共政策伦理分析的意义、公

6、共政策伦理分析的意义 v有助于合理确定公共政策目标v有助于规范公共政策价值导向 v有助于协调公共政策利益关系 2.2、公共政策中的伦理问题、公共政策中的伦理问题v公共政策过程是多种利益的博弈过程。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中容易出现偏离公共利益的伦理失范现象。v国内学者主要从公共政策过程的角度分析了政策中存在的伦理问题,认为伦理问题贯穿于公共政策问题构建、方案制定、内容执行和效果评估的全过程。(一)(一)公共政策伦理理论(公共政策伦理理论(Ethical Theory of Public Policy)2.2.1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伦理问题:v公共政策分析模型偏离公

7、共政策分析模型偏离“公共性公共性”v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民主性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民主性 v信息要素背离公共利益信息要素背离公共利益 2.2.2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伦理问题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伦理问题:v公共政策的强横执行 v公共政策的扩大执行v公共政策的中断执行 2.2.3 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的伦理问题v评估者的消极执行。可能背离实事求事的真实原则。v公共政策决策主体的抵制。被评估者的力量往往大于政策评估者,政府会力图让评估结果有利于自己。(一)(一)公共政策伦理理论(公共政策伦理理论(Ethical Theory of Public Policy)3、公共政策中应

8、有的伦理精神、公共政策中应有的伦理精神公共性公共性 公平公平 公正公正 公益公益 合法合法 客观客观 v什么是公共利益?什么是公共利益?利益协调论者认为,公共利益是政府对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平衡后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它是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的调和产物。集体利益论者认为,公共利益是指社会或国家中占绝对地位的集体利益,而不是某个狭隘或专门行业的利益。共享利益论者认为,公共利益指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能够满足作为共同体的人类的生存、享受、发展等公共需要的各种资源和条件的总称,即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全社会的整体共同利益。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伦理精神的核心,“公共利益”取向是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必然性要求。“公共性

9、”是公共政策研究的逻辑起点 “公正性”是公共政策的最重要的伦理精神。“合法性”是公共政策的重要条件 (一)(一)公共政策伦理理论(公共政策伦理理论(Ethical Theory of Public Policy)4、解决公共政策中伦理问题的主要对策、解决公共政策中伦理问题的主要对策v第一、提高公共政策主体的伦理水平 v第二、加强公共政策过程的伦理导向 v第三、优化公共政策执行的利益整合机制v第四、建立公共政策伦理评估体系 v第五、构建公共政策伦理机制的 v中国公共政策伦理研究尚缺少一种可以支持整个研究的价值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并没有真正走向实践。从理论走向实践应用,是今后政策科学的

10、一个主要研究方向。v案例案例9-1(二)公共政策价值理论(二)公共政策价值理论(Theory of Public Policy Value)v价值取向是政策最本质的规定性。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政策的内容和结果,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v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实践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为社会不同群体的实践活动提供行动指导。(二)公共政策价值理论(二)公共政策价值理论(Theory of Public Policy Value)1、西方公共政策价值研究简述、西方公共政策价值研究简述 v西方传统公共政策以效率为核心价值取向,而现代公共政策则强

11、调“社会性效率”,即从公平原则出发的效率,追求公平正义等民主价值观。v当前,西方公共政策价值分析主要关注如下问题当前,西方公共政策价值分析主要关注如下问题:加强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的研究 提出规范现实价值与伦理差异的具体理论准则 从不同角度加强公共政策效率的研究 对决策伦理的研究 对公共政策合理性的探讨 对公共政策冲突的研究(二)公共政策价值理论(二)公共政策价值理论(Theory of Public Policy Value)v2、我国公共政策价值研究综述、我国公共政策价值研究综述v建国欠30年,公共政策价值取向是主张公平,平均主义;v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主张“效率优先、

12、兼顾公平”,更多地倾向于公共政策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v2.1 研究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意义研究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意义 v2.2 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问题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问题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效率基本价值取向基本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核心价值取向核心价值取向“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现实价值取向现实价值取向v案例案例9-2v案例案例9-3第二节第二节 微观层面的公共政策理论微观层面的公共政策理论前沿前沿v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即西方公共 政策科学的拓展时期,以保罗萨巴蒂尔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发展和深化了政策过程的研究。之后,政策研究者们开始重视对政策过程的研究并提出了丰富的理论。如:政策网

13、络理论、政策支持联盟理论、政策社群理论、政策漏斗理论、政策窗口理论、政策学习理论。v国内学者对政策网络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其他理论则相对较少。(一)政策网络理论(一)政策网络理论(Theory of Policy Network)v政策网络将社会学中的网络理论运用到政策分析中来,作为一个新的分析工具,它为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观察视角,受到了国内外学界广泛的关注。v随着越来越多学者使用政策网络这一概念框架,政策网络对政策过程的理论分析力和解释力不 断增强,成为政策研究中的一种广泛使用的分析路径和新的政治学和政策分析理论。v政策网络描述了公共政策制定

14、或执行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复杂的关系结构。学界一般认为政策网络的概念产生于美国,发展于英国,目前正流行于西方学界。政策网络政策网络1、政策网络的概念界定、政策网络的概念界定 v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第一,从政策主体或主体关系视角来定义政策网络;第二,从资源依赖的角度来界定政策网络;第三,从国家自主性的角度来界定政策网络;第四,从治理的视角来界定政策网络。v在政策网络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种较有特色的研究视角。三种政策网络研究源流三种政策网络研究源流五种政策网络五种政策网络政策网络政策网络v3、政策网络的价值意义、政策网络的价值意义v新的研究公共政策的视角和工具,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v第

15、一,弥补了当前公共政策研究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工具 v第二,政策网络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v第三,政策网络分析较好的反映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变化,成为治理理论的一种模式 v4、政策网络的发展前景、政策网络的发展前景政策网络政策网络v政策网络的出现拓展了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扩充了政策研究的研究范围,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和研究范式,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对公共政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v当前,欧洲学者已经广泛地运用政策网络框架来解释国际政治及国内各种实质性政策,我国学者也开始了应用政策网络途径来解释基层政治及农村税费改革等问题的尝试。v尽管“政策网络”理论兴起于西方政治学和政策分析学界并带有一定的西

16、方社会政策过程模式的烙印,但是这一理论途径依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于分析我国的公共政策过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二二)、政策倡导联盟理论(、政策倡导联盟理论(Theory of Policy Supported Union)v政策倡导联盟理论又称政策支持联盟理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保罗A萨巴蒂尔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理论主要源自政策执行的研究文献和公共政策中科学信息的作用。v政策过程或政策变迁的五个基本假设:技术信息、10年以上的时间、政策活动者和政策子系统、铁三角意外的媒体记者和公共活动者、整合的理论基础如价值偏好理论。传统的政策倡导联盟框架传统的政策倡导联盟框架政策支持联盟

17、v大多数的联盟不仅包括利益集团的领导人,还包括代理机构的官员,来自不同层级政府中的立法者,应用型政策研究者,甚至还包括一些新闻工作者。他们共享一组统一的和能自圆其说的信仰,从事一项没有争议的合作行动。v政策运行联盟理论主要包含七大主题内容:支持联盟构成、稳定性和分析方法;个人和信仰系统结构的模型;子系统、界定、发展和互动;联盟行为:解决集体行动问题;多重的政府间辖区和影响政策的联盟策略;跨联盟的学习和职业论坛;主要的政策变迁。政策支持联盟v严强认为,在政策系统内部存在着在整个政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具有能动性的子系统。它是制约和支持政策活动的相关社会规则、与社会规则相联系的组织机构和作为组织

18、机构的政策代理人这三种因素的有机结合。v在政策子系统中存在着执政党、政府的组织机构及其政策代理人与社会的组织机构及其政策代理人之间的矛盾,存在着政策相关组织机构、政策行动主体与既定社会规则之间的矛盾。在社会转型时期,政策子系统内部的这两对矛盾具有复杂多变甚至激烈冲突的形式,但它们都是非对抗的。在政策子系统中,与政策相关的组织机构及其政策代理人会以社会为资源和约束,围绕政策议程设立和政策方案建议产生论辩和协商,以解决内部的矛盾,从而形成政策支持联盟、政策社群和议题网络等聚合方式。v政策子系统内部的矛盾反映的是政策行动主体间利益上和政策价值选择上的差异和冲突,解决政策问题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选择适当

19、的行动(斗争、妥协、博弈、论辩)来协调这些已经存在并已经妨碍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的利益差异和冲突。v形成相对稳定的联盟的条件:联盟成员具有大体相同的政策信仰、政策价值原则和政策理想;需要拥有一定的政策资源;联盟成员对政策手段有共识。(三)、(三)、政策社群理论政策社群理论(Theory of Policy Group)v政策社群是指那些在一个特定的政策部门共享利益的参与者,他们为平衡、优化他们的关系而相互合作。v政策社群的形成:v在系统中的政策代理人、相关的组织机构、社会规则体系这三类因素会聚合或结合成议题网络和议题社群。政策行动主体会聚合起来,围绕不同的政策议题,在政策活动的初期形成相互沟通、

20、但联系较为松散的议题网络。v在议程设立过程中,围绕何种社会公共问题应当优先得到执政党和政府的重视和解决开展论辩时,松散的议题网络就会紧缩,逐步形成若干个观点鲜明的相互有竞争性的议题社群。这时早期介入议题讨论的大众媒体就会退出,一些分散的对某些政策问题仅仅是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也会退出。当政策活动进展到政策规划环节时,议题社群有可能延伸或进一步收缩为政策社群政策社群。v政策社群与议程社群的重要区别是论辩的关注点发生了转移。议题社群论辩中关注的中心是哪种议题更应当列为执政党组织和政府部门解决的优先范围;而政策社群则更为关注用何种方案来解决已经进入议程成为政策问题的社会公共问题。只有利益要求相

21、同或相近的政府部门的政策代理人、利益群体、团体和组织的政策代理人、对利益分配持相同立场的政策研究人员才会结合在一起。(三)、(三)、政策社群理论政策社群理论(Theory of Policy Group)v政策社群理论起源于几个不同的研究领域。v组织社会学家探讨了持续和壮大组织发展的问题,以及组织对“政策空间”的占领,这种对政策空间的占领与“领地”的概念相联系。v团体理论学者认为:作为在某个领域中利益群体相互聚集作用的产物,公共政策不仅反映了当时影响的平衡,而且也显示了随时间的发展保持稳定的程度。v将这两个领域内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将政策的制定看作是发生在部门领域内的竞争,通过制定政策使各部门

22、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政策社群的思想正是在对这些部门定义、解释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四)政策执行风格理论(四)政策执行风格理论(Theory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Style)v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根据其对政策的理解以及对政策执行具体情境的把握进行自主建构的活动,政策执行的创造性活动,有着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些不同的设计路径使政策执行具有了不同的风格,并导致政策执行活动产生出不同的结果。政策执行设计的类型 政策执行的风格 危机设计官僚权威型理性设计专家意见型渐进设计利益协调型社会设计社会合作性政策执行风格理论政策执行风格理论v表四 不同类型的政策执行设计与执行风格政策执

23、行设政策执行设计计 类型类型政策执行的环节政策执行的环节政策执行政策执行风格风格解释解释组织组织应用应用危机设计危机设计权威式的独权威式的独白白官僚组织官僚组织模式模式命令命令服从服从 官僚权威型官僚权威型理性设计理性设计专家式的独专家式的独白白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模式模式规则规则协作协作 专家意见型专家意见型渐进设计渐进设计有限的对话有限的对话冲突决议冲突决议模式模式妥协妥协交易交易 利益协调型利益协调型社会设计社会设计广泛的对话广泛的对话公共文坛公共文坛模式模式协商协商合作合作 社会合作型社会合作型第三节第三节 实践层面的公共政策理论实践层面的公共政策理论前沿前沿v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

24、需要和各种创新型、危机型政策打交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政策活动的一个专门领域的公共政策管理,即政策管理理论(Theory of Policy Management)就发展起来了,推进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政策创新和危机的处理。第三节第三节 实践层面的公共政策理论实践层面的公共政策理论前沿前沿(一)应急型政策管理理论(一)应急型政策管理理论(Theory of Crisis Management Policy):危机管理、应急管理。(二)创新管理政策理论(二)创新管理政策理论(Theory of Innovative Management Policy)v创新型政策三种类型:执政党和政府强制推动型政策

25、创新;社会利创新型政策三种类型:执政党和政府强制推动型政策创新;社会利益群体与执政党、政府结合的回应型政策创新;社会自治型政策创益群体与执政党、政府结合的回应型政策创新;社会自治型政策创新;新;v公共政策创新的实现机制:触发机制;扩散机制;发展机制。公共政策创新的实现机制:触发机制;扩散机制;发展机制。v创新传播扩散理论:四个影响因素:创新、传播渠道、时间及社会创新传播扩散理论:四个影响因素:创新、传播渠道、时间及社会系统;五个变量: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视性、可观察性。系统;五个变量: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视性、可观察性。(三)公共政策结构管理理论(三)公共政策结构管理理论(Th

26、eory of Public Policy Structure Management)v政策结构有两种类型:政策领域结构与政策形式结构。政策结构有两种类型:政策领域结构与政策形式结构。v政策领域主要分为政治领域政策群落、经济领域政策群落、文化领政策领域主要分为政治领域政策群落、经济领域政策群落、文化领域政策群落、社会领域政策群落。域政策群落、社会领域政策群落。v政策形式结构主要有塔式结构模式、树状结构模式、链状结构模式、政策形式结构主要有塔式结构模式、树状结构模式、链状结构模式、圈层结构模式和网络结构模式。圈层结构模式和网络结构模式。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

27、式v公民已经不能再接受这样的观点,即政府的公共政策是由那些掌握权力,声称代表公共利益,但拒绝公民参与过程的少数领导人制定的。v问题已经不再是公民应不应当参与公共政策,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公民积极参与的热情和行动与有效的公共管理过程有机平衡或结合起来,如何将有序的公民参与纳入到公共管理过程中来,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融入积极、有效的公民参与”。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能够有效促进公共政策的民主性、公共性、科学性、合法性、责任性、有效性,赋予了公共政策的价值功能。而协商民主在实践中的发展,则创造了几种新的公民参与模式,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提供了几

28、种新途径,与传统公民参与模式相比,这些新模式更加强调政府与公民、公民与专家、公民与公民之间对话、交流与沟通,具有新的比较优势。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实践来看,公民的有效参与,亦言之,“一种正确的公民参与”,必须强调公共决策制定过程中的一种价值性与技术性的统一,而这有赖于一套科学地评价公民参与的原则性框架。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新模式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新模式v21世纪之前协商民主是高悬在规范和抽象的层次;理论家很少将目光转向经验层次,而这一现象在新世纪得到了改变。理论家和

29、实践家开始关注上述那些运用在公共政策中具有“试验”性质,透过人为组织,刻意设计的公民协商活动。v与此理念相呼应,许多崭新的公民参与模式,如公民会议,愿景工作坊,公民陪审团,协商性民调等等。这些公民参与模式在操作程序上尽管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公民们应该透过相互对话的沟通过程,运用明智地判断和批判的聆听,审 慎地检视政策议题,来达成共识。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1、公民议会。西方公民参与新模式“公民会议”尝试构建一个公共讨论的场域,让一般公民了解公共政策的议题,并在知情的条件下,经由例行沟通而形成共同意见。它的运作程序 如下:v第一,议题的挑选 v第二,组织执

30、行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负责组织和监督公民会议的进行 v第三,挑选参与者 v第四,预备会议 v第五,提出问题并挑选专家小组 v第六,公共论坛 v第七,效果与评价 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公民议会”的优点v公民会议的举办提供了一个听取来自公众的声音的机会,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它向政策制定者、专家和整个社会表达了普通公民的想法和所关心的内容 v公民会议的举办还提升了公众对相关议题的认知能力 v公民会议的公民参与过程提升了普通公民参与和关心公共事务的 意愿 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2、愿景工作坊

31、(、愿景工作坊(Scenario Workshop)v愿景工作坊强调的是合意与整体,而非问题与冲突。亦言之,就是全力促使共识的达成。主办单位应保持中立,不去影响与会者行动方案或会议结论可能达成的共识。与会者自行讨论,并且界定与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强调针对未来的公共政策能够产生新的想法和行动方案。不同于公民会议,愿景工作坊更多的关注于问题的解决方式,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是技术性的、控制性的,或者也许是组织和管理某个问题的新方式。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工作流程:v第一,成立执行委员会 v第二,建构愿景 v第三,正式会议 v第四,效果 第四节第四节 公

32、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3、公民陪审团、公民陪审团(Citizens Jury)v公民陪审团是一种取得知情公民对政策决定的意见的方法。公民陪审团通常会花4到5天的时间进行。陪审团由12到24位随机抽选的公民组成,他们藉由阅读资料,听取专家对议题的介绍和对政策选项所提供的不同的观点,而成为知情的公民,了解政策议题。接着,公民陪审员对具有争议性的政策议题进行审议,并将审议的结果写成公民报告,对该议题做出判决或提供建议。赞助单位(例如中央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必须响应这份报告,也就是说,如果不执行这份报告,必须提供不同意这份报告的理由。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

33、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工作流程:v第一,成立执行委员会,确定讨论议题 v第二,公民陪审员的招募和选择 v第三,正式会议 v第四,效果 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4、协商性民调、协商性民调 v协商性民调的思想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詹姆斯费什金(James S.Fishkin),他从雅典人利用抽签来选择法官及立法者的方式得到启发。以现代意义而言,他认为我们可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一些民众,这些民众将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更进一步要让这些民众聚集在一地,面对面的互相讨论,如此可以提供民众成为一个理想公民的机会与动机,因为他们的意见不再只是几千万人之中微弱的声音

34、,而是在小组一、二十人中被听得到的意见,籍此可以暂时减轻理性无知的程度。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协商性民调与传统民调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其目的并不只是在于预测民意,更多的是一个时间民主政治的过程,这个过程提供了一个思辨的场所,尝试了解在一个资讯充分以及公众能够审慎思考和相互辩难的理想状况下所呈现的民意。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从实践层面看,一般首先随机抽取一个全国性样本,针对某个政策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征询受访者参加协商会议的意愿。v其次,在邀集受访者参加的协商会议中,参与的公民和其它公民进行讨论,向来自不同立场的专家

35、提问,并阅读相关的信息,来了解公共议题不同的行动方案或政策选项的优劣得失。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最后,对协商会议的参与者进行后测的问卷调查,比较参加会议前后参与者对政策议题的态度和知识是否发生变化。所有讨论的过程由公共媒体播出,从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并展现与传统民调有别的“来自人民的声音”。v5、四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模式的比较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二、二、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评价原则框架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评价原则框架v1“机制机制”与与“过程过程”二分法二分法v2、宏观参与、宏观参与“机制机制”原则。公共政

36、策中公民宏原则。公共政策中公民宏观参与观参与“机制机制”的评价原则主要有:的评价原则主要有:1)、代表性原则 2)、独立和公开性原则 3)、早期参与的原则 4)、资源获得性原则 5)、社会影响性原则 6)、程序性原则 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3、微观协商“过程”原则。对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微观协商过程,公平性、能力性应是民主规范理念下,对公民参与过程评论的理论规范标准。v公平性原则v能力性原则 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4、“正确的公民参与”v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对技术型和专业性的无疑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决策的专业化

37、和决策的民主化缺一不可,有效的处理好公共决策科学化与公共决策民主化之间的关系,需要充分认识到以下三方面: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第一,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并不相悖 v第二,公共决策中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协调互补 v第三,成熟的政策应该是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统一 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综合上述的评价原则,我们认为,所谓“正确的公民参与”,应当是在公民参与的机制和过程两方面都能够体现公共政策民主治理观念的要求。公民参与机制应满足代表性原则、独立和公开性原则、早期参与原则、资源获得性原则、社会影响性原则、程序性原

38、则的要求。公民参与过程应当体现民主治理观念的公平性原则和能力性原则的要求。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因此,因此,“正确的公民参与正确的公民参与”过程也就具有以过程也就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下一些特征:一是一是,强调参与者间的沟通互动;二是二是,强调通过公共协商过程达成共识,而非通过强制的力量;三是三是,强调参与者的独立性,并通过参与程序保证参与者的参与能力;四是四是,强调通过公共理性来产生可行的决策;五是五是,强调通过参与过程可以促进参与者批判性的反身性思考。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

39、形式能否实现其根本的社会目标并且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除了受公民参与形式本身的机制和过程的影响还受制于外部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v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情境下的实践是同当地具体的民主政治文化传统相关联的。有效的公民参与机制应当与不同国家既有的政策决策机制相结合 第四节第四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v三、案例分析:加拿大卑诗省选举制度改革中的公民参与第九章公共政策理论前沿第九章公共政策理论前沿v结语结语v政策科学一直缺乏完善的概念体系和有影响的理论假设。并不是说政策科学没有相应的学科构架,而是由于学科内容过于丰富,使得政策科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处于

40、分散、难以整合的状态。在公共政策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各种流派和思想层出不穷,已有的政策理论和政策方法也为数不少,但大多具有浓厚的学术意味,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状态。公共政策学科存在着理论与方法的困境,与实践的脱钩,同时也充满着新的希望。第九章公共政策理论前沿第九章公共政策理论前沿v(一)、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困境(一)、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困境v(二)、当代公共政策的发展趋势(二)、当代公共政策的发展趋势v1、理论重构:非线性动态研究、理论重构:非线性动态研究v2、实践进展:电子政务与公共政策、实践进展:电子政务与公共政策v3、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回归、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回归v4、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第九章公共政策理论前沿第九章公共政策理论前沿v本章思考题本章思考题1、简述公共政策伦理理论。公共政策中应有的伦理精神有哪些?2、简述公共政策价值理论。3、从微观层面讲,公共政策的前沿理论有哪些?并一一说明。4、在实践层面,公共政策出现了哪些新的理论,说明这些理论。5、简述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并运用案例进行分析。6、你对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现状有哪些认识,对这门学科的未来发展有哪些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