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主要内容(共15页)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30722375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主要内容(共1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主要内容(共1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主要内容(共1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主要内容(共15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主要内容(共15页)(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主要内容简介一、总则1、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其中,近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2、规划范围市域城乡统筹规划范围:为梅州市市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包括两区一市五县,即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重点统筹城乡发展与优化城镇体系。城市规划区范围:具体划定南至长沙镇长沙村、小密村(部分)、程江镇大和村、大塘村;西至南口镇车陂村、南龙村、仙湖村、龙塘村、侨乡村;东至西阳镇新联村、江子上村、太平村、鲤溪村;北至城北镇扎下村、上村村、杨文村,城东镇谢田村、书坑村,作为初始规划区范围,总面积376

2、平方公里。图1 城市规划区范围图二、城市总体发展目标1、总目标:实现全面振兴发展,经济绿色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和谐幸福梅州。2、经济发展目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30年,力争GDP比2014年翻两番,突破3500亿元大关,人均GDP65000元。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带动力强、集约化水平高、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构建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结构优化的绿色产业体系。3、社会发展目标: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得到明显改善。建立覆盖全社会、惠及全体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2030年力争城

3、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4年翻两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4、生态环境目标: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2030年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单位GDP建设用地量降幅达到国家和省下达的目标要求。5、基础设施目标:加快以交通项目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骨架,公路、铁路、机场、港口、航道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网络;能源、水利、环保、信息化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力明显提升。6、城镇建设目标:大力提升城镇化水平,中心城区通过扩容提质,实现人口和产业集聚度大幅提高,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辐

4、射带动周边县区发展。2030年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大中城市、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与全国平均水平同步。7、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减少城市面源污染,加强地下水涵养。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为75%,城市水面率控制在12%15%,新建城区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低于40%,综合径流系数一般控制不超过0.5。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市域空间布局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与县域经济发展,突出产业集聚与旅游特色发展,规划市域 “一区两带六组团”的城镇总体空间格局。1、一区:梅州中心城区以梅江、梅县两个市辖区为主体,重点推进嘉应新区起步区江南新城、梅县新城、芹洋

5、半岛建设,同步打造雁洋、畲江两个卫星城,以交通互联推动产城联动,建设粤东北门户枢纽城市。2、两带: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和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1)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以“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珠三角与原中央苏区经济合作新平台”为定位,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为核心区,以梅县水车工业园、兴宁水口工业园、五华河东工业园、丰顺埔寨工业园为重点,发挥区域内交通、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相对集中的优势,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空港区、高铁商务区、现代创新创业孵化园,着力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2)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依托梅州生态良好、文化厚重、红色苏区的优势

6、,以梅江和韩江上游及其主要支流为纽带,以“国家养生休闲产业创新区”为定位,统筹规划开发梅江、梅县、平远、蕉岭、大埔、丰顺等地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推进大健康产业和体育休闲、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发展以生态资源和客家文化为特色、以养生健康休闲为重点、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的现代旅游产业集群,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3、六组团:兴宁、平远、蕉岭、大埔、丰顺、五华立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按照广东省主体功能区定位,依托兴宁、平远、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六个县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市区或县城为核心,以中心镇、专业镇为节点,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交通、水利、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为支撑

7、,打造特色主导产业,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组团式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图2 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图(二)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将城镇规模等级划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层次:50万人人口100万人,即中心城区;第二层次:20万人人口50万人,包括兴宁市区、五华县城、丰顺县城;第三层次:10万人人口20万人,包括大埔县城、蕉岭县城、平远县城、畲江;第四层次:5万人人口10万人,包括罗浮、坭陂、水口、安流、华城;第五层次:3万人人口5万人,包括新铺、白渡、高陂、黄陂、梅南、水车、松口、留隍、雁洋、丙村;第六层次:人口3万人,包括广福、文福、松源、茶阳、三河、百侯、潭江、合水、新陂、宁中、叶塘、龙

8、田、永和、刁坊、新圩、岐岭、横陂、梅林、华阳、丰良、龙村、罗岗、大坪(兴宁市)、长布、棉洋、黄槐、石马、径南、石扇、梅西、石坑、大坪(梅县区)、隆文、桃尧、差干、仁居、上举、长田、八尺、中行、河头、泗水、东石、石正、热柘、长潭、三圳、蓝坊、南礤、青溪、大麻、银江、洲瑞、光德、桃源、枫朗、大东、西河、潘田、黄金、砂田、北斗、八乡山、建桥、龙岗、大龙华、小胜、转水、潭下、周江、郭田、双华。(三)市域综合交通1、公路规划形成“双环八射三纵两横”的市域高速公路路网结构,以及“一环十三纵十一横”的干线公路网基本结构。2、铁路、轨道规划形成“三纵两横”的铁路线网结构;利用广梅汕廊道,构建中心城区、畲江经丰

9、顺段进入揭阳市区接揭阳机场和汕潮揭的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引入至新机场的城际轨道。3、航道规划至2030年,结合韩江干流水利水电梯级建设,实施清溪电站复航工程,打通韩江东溪东里出海航道,韩江干流以下达到五四级航道标准,汀江茶阳至三河坝达到五级航道标准,沟通潮州海港、汕头港。跨河、拦河建筑物通航尺度修改为按四级航道标准控制。4、航空加快老机场搬迁和新机场建设。将梅县机场发展成为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区重要的支线机场。充分利用临近揭阳机场的优越区位,规划建设与揭阳机场快速联系通道。图3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四、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一)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方向重点向南、向西发展,其次向北、向东发展,形成“南拓、西

10、进、北优、东连”的空间拓展方向。1南拓:依托火车站的枢纽功能,围绕剑英湖组织公共空间和设施布局,统筹利用和保护南部地区优质的生态资源和历史遗存,高起点、高品质、特色化建设江南新城,引进和布局会展、商贸、金融、咨询、旅游服务等现代服务产业,形成江南现代服务业新区,作为梅州扩容体质、转型提升、生态发展的示范区。2西进:完善梅县新城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依托梅县区山水城项目高标准建设商业、商务、酒店、办公、居住综合发展区;程江以北搬迁电厂,依托对外交通出入口区位优势,建设以现代商贸物流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综合片区。整合南口侨乡村、麓湖文化产业区等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特色化小镇,提升

11、西部片区经济、环境和设施水平。3北优:通过江北古城修缮与功能提升,复兴古城活力,改善宜居和商业休闲环境,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功能相融合的历史文化体验区。依托嘉应学院,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教育功能,拓展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功能,形成重要的文化、教育和科研基地。4东连:依托东山教育基地和芹洋半岛品牌战略发展区等文化产业项目,进一步强化区域文化服务、创意研发、休闲旅游等高端职能,打造高端居住与文化教育产业片区。整合西阳邻近片区的自然山水和文化资源,高起点发展休闲养生,与客家文化产业园、芹洋半岛品牌战略发展区、客天下主题旅游区整合,形成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发展核心,带动市域东部旅游休闲走廊的发展。图4 中心城区用地

12、规划图(二)构建“一轴、一心、多组团”的空间结构1一轴:以梅江为轴,组织两岸城市功能和开放空间,凸显滨水城市特色。重点将城市公共空间布置在梅江两岸,形成最具城市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空间系统。2一心:江南新城现代服务业中心。承载城市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现代商业、商贸、办公、金融等发展功能,集中建设高层、大尺度建筑,并与山水空间协调。3多组团:引导城市空间以组团形式拓展。形成江南现代服务业组团、梅县区现代商贸组团、城西工贸物流组团、江北文化教育组团、东山教育产业组团、南口生态旅游组团、西阳绿色农业组团等若干个城市功能区。图5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五、综合交通规划1、中心城区道路网城市道路功能分为干线性

13、主干路、一般性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4个级别。中心城区骨架路网结构为“三环八放射”。(1)干线性主干路:包括环城路、国道G205城区段、国道G206城区段。(2)一般性主干路:生活性主干路为中心城区主要交通性道路,联系各片区。规划城市主干道有18条,包括内环路、中环路、彬芳大道、客都大道、梅江大道等。(3)次干路:为联系城市主干道及支路的道路,是中心城区重要生活性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为20米、30米、40米,设计车速3040公里/小时。(4)支路:规划支路间距控制在150200米,红线宽度1220米。(5)对不能满足远期交通需求的桥梁加宽改造,现状及规划道路跨江通道共19座。2、公交通系统规划建立

14、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力争达到35%。形成以快速公交(BRT)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定制公交等其它交通方式为补充的一体化客运交通体系。3、静态交通规划规划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库)停车泊位2.7万个。机动车加油(气)站服务半径宜为0.91.2公里,应大、中、小相结合,并以小型站为主。结合快速路、主次干路,预留机动车充电站设施用地。4、步行与自行车系统规划建成交通环境宜人、设施合理、交通有序的现代化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体系,在旧城区、公园绿地、大广场设置主要慢行单元。给予步行与自行车交通更多的路权,营造利于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的环境。图6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图六、

15、市政工程规划1、给水工程规划中心城区规划(含升级改造)建设6个水厂,规划最高日用水量为50万吨。2、污水工程规划规划新建(扩建、改造)8座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区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7万吨。3、雨水工程规划排水系统规划:城市建成区内保留沟塘、水面,构建水面明渠(暗沟)外河的雨水蓄排体系。城市新建、改造区域积极开展低冲击开发技术运用,降低暴雨径流量、削减面源污染。非建设区延续原有水文肌理,保留、打通、连接自然的水体排放系统。4、电力工程规划预测2030年中心城区总用电负荷为86-108万千瓦,规划保留现状三龙和西阳水电站,新建梅州垃圾焚烧电厂,退役梅县区电厂。中心城区用电主要由500千伏嘉应站下载,

16、由地方水电站和垃圾焚烧电厂提供部分电力。5、通信工程规划不再新增固话网机楼,固话及数据业务由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按目前网络提供接入。规划保留现状梅州邮政处理中心及各座邮政支局。新建12座邮政支局。规划保留现状梅州有线电视中心、梅县区有线电视中心,为中心城区提供有线电视业务。规划新建15座中型接入网机房,其他小型接入网机房在下层次规划逐步落实。通信管道应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一般采用110规格PVC硬塑料管,原则上布置在道路西侧和北侧人行道或绿化带下。6、燃气工程规划预测管道天然气用量为2.0亿立方米/年。规划建设梅州市天然气门站与应急储气调峰站。规划设置天然气高中

17、压调压站6座。规划每座天然气调压站旁边建设1座汽车加气站,设计规模为日供气15万立方米。保留现状梅州市LPG储配站,不再新增液化气储配站。7、环卫工程规划预测生活垃圾日产生量1009.8吨/日,日清运量656.4吨。规划设置1026座小型垃圾压缩转运站,规划设置6处环卫综合设施用地,规划设置180座公共厕所,部分可与垃圾转运站合建,部分附建在公共建筑内。8、综合管廊到2017年,重点围绕江南新城建设17.7公里地下综合管廊,积累技术、管理及投融资经验;到2020年,累计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53.2公里以上。9、综合防灾规划消防规划:设置1处市级消防指挥中心;2座特勤消防站,10座普通消防站,其中保留现状3座,新增9座;新增1座水上消防站。抗震防灾规划:中心城区的基本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中心城区内的新建、改建、扩建的一般建设工程按7度进行抗震设防,人口密集度高的学校、商场、医院和生命线工程按8度设防。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防治重点:中心城区周边建设重要工程时,须结合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及类型、危险程度等,通过有效避让或者对地质灾害点治理等方式,将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影响减至最小,并在施工过程中,不再产生新的地质灾害隐患。图7 中心城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图8 中心城区景观与风貌设计规划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