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发布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30631258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发布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发布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发布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发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发布(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加强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规范网间通信障碍处理,保障公用电信网间通信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下列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一) 固定本地电话网;(二) 国内长途电话网;(三) 国际电话网;(四) IP电话网;(五) 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六) 卫星移动通信网;(七) 互联网骨干网(接入);(八) 信息产业部规定的其他电信网。第三条 信息产业部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

2、。第四条 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应符合信息产业部颁布的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技术要求及公用电信网间互联中继电路扩容技术要求的规定。对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的测试应按照信息产业部颁布的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测试方法及本办法的要求进行。第五条 信息产业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统称电信监管部门)按照A类障碍、B类障碍、严重障碍、事故和严重事故的网间通信障碍分类对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予以监督管理:(一)A类障碍: 1、发端网络的呼损:过网呼叫的发端网络呼损高于20%;单一用户号码在发端网络内的呼损:对某一用户号码的过网呼叫进行测试,该用户号码发起的过网呼叫在发端网络内的呼损高于20%(该用户号码

3、发起的呼叫次数不少于30次,呼叫频次不小于30次/小时、不大于60次/小时);2、受端网络的来话接通率:过网呼叫的受端网络来话接通率低于80%;单一用户号码在受端网络内的来话接通率:对某一用户号码的过网呼叫进行测试,落地至该用户号码的过网呼叫在受端网络内的来话接通率低于80%(落地至该用户号码的呼叫次数不少于30次,呼叫频次不小于30次/小时、不大于60次/小时);3、发(受)端网络的呼叫建立时延:过网呼叫在发(受)端网络中的呼叫建立时延,与发(受)端网络中同种可比业务的连接建立时延的差异大于6秒的发生概率超过20%;单一用户号码在发(受)端网络中的呼叫建立时延:对某一用户号码的过网呼叫进行测

4、试,在发(受)端网络中的呼叫建立时延,与发(受)端网络中同种可比业务的连接建立时延的差异大于6秒的发生概率超过20%(该用户号码发起的呼叫或者落地至该用户号码的呼叫次数不少于30次,呼叫频次不小于30次/小时、不大于60次/小时);4、发(受)端网络的断话等异常现象:过网呼叫在发(受)端网络中形成的断话、单通、错号、无回铃音、虚假回铃音(指主叫用户听回铃音,被叫用户不振铃,下同)等现象的发生概率超过20%;单一用户号码在发(受)端网络中的断话等异常现象:对某一用户号码的过网呼叫进行测试,在发(受)端网络中形成的断话、单通、错号、无回铃音、虚假回铃音等现象的发生概率超过20%(该用户号码发起的呼

5、叫或者落地至该用户号码的呼叫次数不少于30次,呼叫频次不小于30次/小时、不大于60次/小时);5、网间互联中继电路的负荷:公用电信网间某一中继群连续三日忙时呼损均高于5%,或者经电信监管部门网间结算及互联互通监测系统(以下简称监测系统)监测,连续三日忙时每线话务量平均达到网间通信障碍互联中继电路负荷表(附件5)中相应数值。本办法所称A类障碍是指符合上述条件之一且不属于B类障碍、严重障碍、事故和严重事故的情况。(二)B类障碍:1、发端网络的呼损:过网呼叫的发端网络呼损高于40%;2、受端网络的来话接通率:过网呼叫的受端网络来话接通率低于60%;3、发(受)端网络的呼叫建立时延:过网呼叫在发(受

6、)端网络中的呼叫建立时延,与发(受)端网络中同种可比业务的连接建立时延的差异大于6秒的发生概率超过40%;4、发(受)端网络的断话等异常现象:过网呼叫在发(受)端网络中形成的断话、单通、错号、无回铃音、虚假回铃音等现象的发生概率超过40%;5、网间互联中继电路的负荷:公用电信网间某一中继群连续三日忙时呼损均高于40%,或者经电信监管部门监测系统监测,连续三日忙时每线话务量平均达到网间通信障碍互联中继电路负荷表中相应数值。本办法所称B类障碍是指符合上述条件之一且不属于严重障碍、事故和严重事故的情况。(三)严重障碍:1、发端网络的呼损:过网呼叫的发端网络呼损高于40%,影响到发端网络五千以上用户;

7、2、受端网络的来话接通率:过网呼叫的受端网络来话接通率低于60%,影响到发端网络五千以上用户(含异地用户);3、发(受)端网络的呼叫建立时延:过网呼叫在发(受)端网络中的呼叫建立时延,与发(受)端网络中同种可比业务的连接建立时延的差异大于6秒的发生概率超过40%,影响到发端网络五千以上用户(含异地用户);4、发(受)端网络的断话等异常现象:过网呼叫在发(受)端网络中形成的断话、单通、错号、无回铃音、虚假回铃音等现象的发生概率超过40%,影响到发端网络五千以上用户(含异地用户);5、网间互联中继电路的负荷:在本地网范围内,公用电信网间某一中继群连续三日忙时呼损均高于40%,或者经电信监管部门监测

8、系统监测,连续三日忙时每线话务量平均达到网间通信障碍互联中继电路负荷表中相应数值,影响到发端网络五千以上用户(含异地用户)。本办法所称严重障碍是指符合上述条件之一且不属于事故和严重事故的情况。(四)事故:1、在一个本地网范围内,网间通信全阻、关口局至某一局向全部中断或网间某一业务全部中断不满二小时或者直接影响范围不满五万(用户小时);2、造成网间通信严重障碍,一日内累计二小时以上不满十二小时。本办法所称事故是指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情况。(五)严重事故:1、在一个本地网范围内,网间通信全阻、关口局至某一局向全部中断或网间某一业务全部中断二小时以上或者直接影响范围五万(用户小时)以上; 2、造成网间

9、通信严重障碍,一日内累计十二小时以上。本办法所称严重事故是指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情况。杂音、串音、衰耗等语音质量异常情况待相关技术标准出台后予以规定。互联网骨干网间通信质量异常情况另行规定。本办法所称网间通信障碍是指未达到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技术要求规定的情况。本办法所称网间通信障碍处理是指网间通信障碍的沟通、协调、报告、申告及排除。本办法所称用户数是指严重障碍、事故、严重事故发生前七日内在相同时段使用相同业务的主叫用户数的平均值。本办法所称中断是指通信中断,即呼损为100或来话接通率为0。本办法所涉及的技术术语参见信息产业部颁布的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技术要求、公用电信网间互联中继电路扩容技术要

10、求及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测试方法。第二章 网间通信障碍处理第六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设立互联工作机构负责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管理工作。电信业务经营者应明确地市级机构、省级机构、总部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管理的联络人及责任人,应设立地市级机构网间通信障碍二十四小时申告电话、传真电话,保证每天二十四小时网间通信障碍沟通渠道的畅通。电信业务经营者县级区域的网间通信质量管理职能,由其地市级机构代为行使。本办法所称联络人是指负责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管理的一般管理人员,主要职责是对本企业或下属机构反映,或者其他企业申告的网间通信障碍,与对方同级机构联络人实时沟通、协调,及时排除网间通信障碍。网间通信障碍未予以

11、及时排除的,向本企业同级机构责任人及时报告。本办法所称责任人是指负责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管理的公司领导、互联工作机构领导,主要职责是对本企业联络人或下属机构反映,或者其他企业申告的网间通信障碍,予以沟通、协调、指挥、调度,在网间通信障碍处理过程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第七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总部责任人的姓名、联络方式由其总部向信息产业部备案;电信业务经营者地市级机构、省级机构责任人的姓名、联络方式以及网间通信障碍二十四小时申告电话、传真电话由其省级机构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备案。互联双方同级机构应相互书面通报本方联络人、责任人的姓名、联络方式,网间通信障碍二十四小时申告电话、传真电话。若上述

12、信息发生变化,变更的信息应在二十四小时内以传真方式向相关电信业务经营者通报,并在十日内向电信监管部门备案。第八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做好地市级机构间、省级机构间、总部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当前一级沟通、协调未果或沟通失败时,应采用后一级的沟通方式予以沟通、协调。第九条 当接到网间通信障碍用户申诉、企业申告,或者经电信监管部门监测系统测试、企业测试发现网间通信障碍时,电信业务经营者应按照先本网后他网的障碍排查顺序,排查网间通信障碍的障碍段落是在本网还是在他网。在确认非本网原因后,应向对方同级机构申告。向对方地市级机构申告时,可采用传真方式提交或当面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附件1)的书面方式申告,也可

13、采用网间通信障碍二十四小时申告电话、联络人电话等电话方式申告。向对方省级机构、总部申告时,可采用传真方式提交或当面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的书面方式申告。当采用传真方式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时,应使用网间通信障碍二十四小时申告电话、联络人电话确认对方是否收到传真;被申告方应在收到书面申告后一小时内传真回执签收的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当面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时,被申告方应在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一式两份)上签收。当采用电话方式申告时,应做好电话记录,视本方工作需要做好电话录音,并在一小时内向对方补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被申告方应在收到书面申告后一小时内传真回执签收的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第十条 电信业

14、务经营者向对方同级机构申告后,互联双方联络人、责任人应积极沟通,紧密配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网间通信障碍,恢复网间通信。网间通信障碍排除后,被申告方应填写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相关栏目传真告知对方,并电话确认对方是否收到传真;申告方应在收到传真后一小时内向对方传真回执确认障碍是否消除,并电话确认对方是否收到传真回执。互联双方省级以下机构(含省级机构)应按照以下原则并参照本网内同类障碍的处理时限,共同制定网间通信障碍的处理时限:(一)对于A类障碍,从收到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到消除网间通信障碍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七十二小时;(二)对于B类障碍,从收到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到消除网间通信障碍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

15、七十二小时;(三)对于严重障碍,从收到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到消除网间通信障碍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四)对于事故、严重事故,从收到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到消除网间通信障碍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第十一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遇有网间通信障碍不能及时排除的,应以本企业内部规定的沟通方式(如书面方式、电话方式)及时与本企业上级机构沟通,由本企业上级机构继续协调。与本企业上级机构沟通的时限、程序及其他条件由本企业自行确定。第十二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在网间通信障碍的沟通、协调过程中,应妥善保存以下相关证据,以便电信监管部门确定责任方,相关证据应真实、准确,并至少保存一年:1、用户申诉记录或企业申告材料(

16、书面材料、电话记录及电话录音等);2、网间通信障碍的测试记录(拨测记录及相关信令流程记录等);3、与对方的沟通协调记录。电信业务经营者采用的网间通信障碍测试手段应能科学判别网间通信障碍的障碍段落是在本网还是在他网。第十三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发现严重障碍、事故、严重事故时,应立即与对方沟通,互联双方相关机构责任人应参与指挥网间通信障碍排除。在排障遇到困难时,应本着先抢通、后排障的原则立即恢复通信。电信业务经营者省级机构应按照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并参照电信运营业重大事故报告规定(试行)规定的时限、程序、内容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报告。第十四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遇有网间通信障碍经地市级机构间

17、、省级机构间沟通、协调后,在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时限内仍不能排除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省级机构可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及相关证据,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申告。电信业务经营者省级机构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后,发现网间通信障碍消失或得到排除时,应立即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报告。电信业务经营者省级机构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提交的相关证据应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要求。电信业务经营者有义务配合电信监管部门对网间通信障碍调查取证。第十五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省级机构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后,在下列时限内网间通信障碍未得到排除,且未收到

18、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下达网间通信障碍责任判定书(附件2)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总部可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及相关证据,向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申告:对于A类障碍,从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到消除网间通信障碍或收到网间通信障碍责任判定书的最长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十日;对于B类障碍,从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到消除网间通信障碍或收到网间通信障碍责任判定书的最长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七日。对于严重障碍、事故、严重事故,电信业务经营者总部可视情况随时与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沟通。电信业务经营者总部与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间沟通,可以和电信业务经营者总部间沟通交叉进行。电信业务经营者总部向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提交的相关

19、证据应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要求。第十六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相互配合,按照信息产业部颁布的公用电信网间电话业务路由设置的技术要求,制定并实施网间通信保障的应急预案,保证在节假日等异常话务突发情况及其他紧急状态下的网间通信畅通和通信安全。在实施应急预案遇到困难时,可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申请协调。第三章 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第十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应监督电信业务经营者建立地市级机构间、省级机构间的定期沟通机制,在制度上保证网间通信障碍在基层得以沟通、协调。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应定期与电信业务经营者沟通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问题,听取电信业务经营者的意见,发现问题或问

20、题隐患后应及时疏导,妥善处理。沟通的频次应随本行政区域内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问题涉及范围及严重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第十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应利用以下渠道,分析本行政区域内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所分布的主要地区,突出监控重点:(一)定期分析省内用户申诉受理电话(12300)涉及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问题的数据信息,组织电信业务经营者排查网间通信障碍; (二)定期分析电信监管部门监测系统的输出数据信息,督促电信业务经营者对网间互联中继电路及时扩容或排除网间通信障碍;(三)要求电信业务经营者对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定期测试并提交能科学判别网间通信障碍的障碍段落是在本网还是在

21、他网的测试记录。分析及测试的频次,应随本行政区域内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问题涉及范围及严重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第十九条 电信监管部门应不定期进行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的监督抽查,及时了解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状况,并视情况向电信业务经营者通报监督抽查结果。第二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收到电信业务经营者省级机构提交的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及相关证据后,应在下列时限内予以取证,下达网间通信障碍责任判定书并及时告知申告方:对于A类障碍,从收到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到下达网间通信障碍责任判定书的最长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十日;对于B类障碍,从收到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到下达网间通信障碍责任判定书的最长时间原则上不超过

22、七日。对于严重障碍、事故、严重事故,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可随时介入处理,督促相关各方立即恢复通信,并可随时取证,判定责任方。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可利用电信监管部门监测系统及其他必要的技术手段,判定网间通信障碍的障碍段落是在申告方的网络还是在被申告方的网络。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在取证期间,发现网间通信障碍消失或得到排除时,应在上述时限内告知申告方,不再下达网间通信障碍责任判定书。第二十一条 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收到电信业务经营者总部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及相关证据后,应填写网间通信障碍申告转办单(附件3)转交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办理。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收

23、到网间通信障碍申告转办单后,应在转办单上规定的时限内办理完毕。第二十二条 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应每月发布全国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的情况通报,对全国范围内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予以监督。通报内容包括:未在规定时限内解决网间通信障碍的情况、由于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问题对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处罚情况、网间通信障碍用户申诉情况、网间通信障碍企业申告情况等。第二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应每月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的情况通报,对本行政区域内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予以监督,并同时抄送信息产业部。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应每月向信息产业部上报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月报表(附件4)。月报表内

24、容包括:(一) 未在规定时限内解决网间通信障碍的情况及相关责任方;(二) 由于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问题对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处罚情况(罚款、通报批评等);(三) 发生的严重障碍、事故和严重事故及处理情况。 第二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应按照信息产业部颁布的公用电信网间电话业务路由设置的技术要求,要求电信业务经营者相互配合,制定并实施网间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当电信业务经营者实施应急预案遇到困难时,应予以协调,保证在节假日等异常话务突发情况及其他紧急状态下的网间通信畅通和通信安全。第四章 罚 则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未在规定时限内排除网间通信障碍的,电信监管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

25、和国电信条例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对责任方进行处罚,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并可建议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对相关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主要领导给予记过处分,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记过的行政处分。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电信监管部门应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并可建议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对相关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主要领导给予记过处分,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记过的行政处分:(一)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未设立网间通信障碍二十四小时申告电话、传真电话;(二)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的规定,未向对方通报本方联络人、责任人的姓名、联络方式,网间通信障碍二十四小时申告电话、传真电话及变更的信息;(三)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的规定,不受理对方书面

26、申告或电话申告,或者收到对方书面申告后未签收或未在规定时限内传真回执;(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故意向电信监管部门提供虚假的网间通信障碍相关证据或故意混淆障碍类别,或者采用的网间通信障碍测试手段经电信监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会论证或由信息产业部指定的检测机构检测证明无法科学判别网间通信障碍的障碍段落是在本网还是在他网,屡次利用此测试手段作为申告证据;(五)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拒绝配合电信监管部门对网间通信障碍调查取证。第二十七条 在本地网范围内,A类障碍、B类障碍的同类情况在三个月内共出现两次以上(含两次)申告或者在六个月内共出现三次以上(含三次)申告,且责任方为同一电信业务经营者的,

27、电信监管部门应视情况对责任方给予通报批评,并可建议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对相关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主要领导给予记过处分,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记过的行政处分。第二十八条 擅自中断网间互联互通,关闭或限制原已互联互通的网间通信业务的,电信监管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七十条、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第四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处罚,并可建议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对相关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主要领导给予记过以上行政处分,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九条

28、 擅自对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业务进行限呼、拦截的,电信监管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七十二条、第七十六条以及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第四十七条的规定进行处罚,并可建议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对相关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主要领导给予记过以上行政处分,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据司法解释,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条 互联一方网内发生可能影响网间通信的路由组织、中继电路、信令方式、局数据、软件版本等的调整,未按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第三十四条的规定提前向对方通报情况的,电信监管部门应根据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第四十六条进行处罚,并可根据不同后果,建议

29、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对相关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主要领导给予记过以上行政处分,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第三十一条 没有严格执行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保障责任制度和网间通信障碍处理机制,导致网间通信严重障碍,甚至造成事故、严重事故的,电信监管部门应根据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第四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处罚,并可根据不同后果,建议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对相关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主要领导给予记过以上行政处分,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据司法解释,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第五章 附 则第三十二条 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不符合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技术要求规定,且未达到

30、A类障碍严重程度的,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相互配合,协同处理,并可视情况按照A类障碍向电信监管部门申告,电信监管部门可参照本办法予以监督管理。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信息产业部负责解释。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2003年11月12日信息产业部颁布的公用电信网间互联互通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附件:1、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 2、网间通信障碍责任判定书 3、网间通信障碍申告转办单 4、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月报表 5、网间通信障碍中继电路负荷表附件1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申告方(盖章): 编号: 障碍类别: 网间通信障碍情况 序号呼叫类型本地网名称网间互联中继电路发端网络内局向(或

31、主叫号码)受端网络内局向(或被叫号码)测试记录(可附后)测试人姓名测试人联络电话测试时间测试次数障碍现象(可附后)网间通信障碍申告情况申告方填写内容接收方填写内容备注(可附后)申告单发送时间障碍消除确认申告单回执时间障碍消除时间地市级机构间沟通情况省级机构间沟通情况省级机构与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沟通情况/注:1、“呼叫类型”一栏填写“XXXX公司XX电话呼叫XXXX公司XX电话”,或者“XXXX公司XX电话呼叫XXXX公司XX电话业务”;2、若为发端网络障碍,“发端网络内局向(或主叫号码)”一栏填写受到影响的发端网络内局向(或主叫号码),“障碍现象”一栏填写呼损或其他障碍现象;若为受端

32、网络障碍,“受端网络内局向(或被叫号码)”一栏填写受到影响的受端网络内局向(或主叫号码),“障碍现象”一栏填写来话接通率或其他障碍现象;若为网间互联中继电路扩容问题,“网间互联中继电路”一栏填写网间互联中继电路名称,“障碍现象”一栏填写呼损或忙时每线话务量;表中“障碍类别”,填写“A类障碍”、“B类障碍”、“严重障碍”、“事故”或“严重事故”。3、涉及时间的栏目填写年、月、日、时、分。填写“网间通信障碍申告情况”表中各栏时,填写人均应签名以示签收。当面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时,签收人在“申告单回执时间”一栏签名以示签收。“障碍消除确认”一栏填写障碍消除或障碍未消除。4、若申告失败,在“备注

33、”一栏里详细描述申告失败原因(如不受理书面申告或电话申告等)。附件2网间通信障碍责任判定书 编号: 公司: 我局于 年 月 日收到 公司编号为 的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后,于 年 月 日进行了测试,判定此网间通信障碍的障碍段落在 公司网络。此网间通信障碍已超过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的处理时限。我局判定 公司为此网间通信障碍的责任方。具体处理意见按照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另文下达。附件: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通信管理局 (盖章) 年 月 日 抄送:附件3网间通信障碍申告转办单 编号: 通信管理局:请你单位对此网间通信障碍予以核实,并按照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

34、管理办法对责任方予以处理。请将此网间通信障碍处理情况于 年 月 日前回复至传真: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年 月 日障碍类别: 网间通信障碍单序号呼叫类型本地网名称网间互联中继电路发端网络内局向(或主叫号码)受端网络内局向(或被叫号码)测试记录(可附后)测试人姓名测试人联络电话测试时间测试次数障碍现象(可附后)网间通信障碍统计表统计期: 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本期次数本期内结案次数本期超时限结案次数累计次数累计超时限结案次数注:表中“障碍类别”,填写“A类障碍”、“B类障碍”、“严重障碍”、“事故”或“严重事故”。障碍统计表中数据为你辖区内转办的网间通信障碍的统计数字。附件4 公用电信网间

35、通信质量月报表填报单位: 通信管理局(盖章) 填报时间: 年 月 日 填报人: 电话: 未在规定时限内解决网间通信障碍的情况序号互联双方本地网名称呼叫类型障碍描述障碍类别责任方判定备注对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处罚情况 省级机构 省级机构 省级机构 省级机构 省级机构 省级机构罚款次数(单位:次)罚款金额(单位:万)通报批评(单位:次)严重障碍、事故和严重事故及处理情况序号本地网起始时间截止时间障碍描述障碍类别原因分析责任方判定注:表中“障碍类别”一栏,填写“A类障碍”、“B类障碍”、“严重障碍”、“事故”或“严重事故”。表中“罚款次数”、“罚款金额”、“通报批评”一栏填写对电信业务经营者地市级机构、省级机构的处罚总数。附件5网间通信障碍互联中继电路负荷表A类障碍 B类障碍、严重障碍中继电路(E1)每线话务量(Erl)中继电路(E1)每线话务量(Erl)10.7010.7620.7020.8030.7430.8440.7640.8850.7850.9060.7960.9170.807 0.9280.8180.9390.8290.93100.83100.94110.84110.94120.85120.94130.86130.94140.87140.9415以上0.8715以上0.9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