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30499990 上传时间:2022-08-04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1.3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资源描述: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6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一目 录目 录1一、现状概况31、 区位关系32、现状概况33、相关规划解读54、编制动因6二、规划依据、原则与期限61、规划依据62、规划期限73、规划原则7三、风景资源评价71、景源调查72、景源筛选与分类83、景源评价方法84、景源评价结果95、风景区性质106、风景区范围调整原因107、风景区范围及用地规模118、风景区人口规模1

2、2四、环境质量评价141、主要污染源现状调查、评价与分析142、长寿湖湖滨区(沿湖500m不等)与消落带现状调查及分析163、入湖河流环境现状174、湖泊污染底泥现状调查185、湖泊污染底泥现状调查196、湖泊水质与水生态现状调查、评价与分析20五、规划总体布局211、总体布局212、水上动感景区213、生态林地景区214、田园风光景区22六、保护培育规划221、功能分区保护222、功能分区保护要求223、分级保护224、分级保护要求235、保育措施23七、核心景区规划231、范围划定232、保护措施243、湖中岛环境保护及利用24八、典型景观规划241、规划原则与目标242、典型景观界定24

3、3、湖体景观规划254、植物景观规划255、建筑景观规划256、竖向地形规划25九、风景游赏规划251、游赏内容组织252、游览交通方式26十、游览设施规划261、客源分析262、游览设施配置原则263、游览设施分类264、游览设施布局规划275、配套导游设施30十一、居民社会调控规划301、现状分析302、人口预测303、居住强度控制304、村落总体空间布局305、居住建筑用地布局316、公共建筑用地布局317、布局调整31十二、植被规划321、植被分区322、树种保护与规划32十三、道路交通规划331、道路交通结构331)三环332)十三射332、旅游线路规划331)、一日旅游线路(滨湖风

4、光一日游)332)、二日旅游线路333)、三日旅游线路343、交通设施344、水上交通34十四、分期发展规划341、近期建设342、远期建设34十五、基础设施规划351、供水工程规划352、排水工程规划353、供电工程规划364、电信工程规划365、燃气工程规划376、环卫工程规划377、绿色能源规划37十六、经济发展引导规划381、规划原则382、经济发展战略383、产业发展引导38十七、土地利用协调规划391、土地利用原则392、土地利用分配39十八、四线及古树名木保护规划401、规划目标402、规划控制40十九、风貌规划421、规划原则422、风貌分区423、水上动感景区风貌控制424、

5、田园风光景区风貌控制435、生态林地景区风貌控制436、村容村貌规划437、村庄历史文化保护43二十、环境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441、环境保护目的442、规划原则443、环境影响分析444、环境保护与生态分区455、水域功能区划456、规划协调措施467、生态保育措施468、水土保持措施479、环境保护措施4710、水环境监管与预警4811、富营养化处理4912、消落带处理措施49二十一、防灾规划与预警机制491、防灾体系建设492、防洪规划493、抗震规划504、地质灾害防治505、地质灾害预警机制516、消防规划517、安全保障规划52二十二、规划政策与实施措施531、宣传措施532、技

6、术措施533、经济措施534、政策措施535、管理措施53-一、 现状概况 1、 区位关系1)区域位置被誉为“西南内海”之称的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该风景名胜区介于北纬29.54度30.50度、东经107.19度107.25度之间,位于主城区东北方向,长寿区、垫江县和涪陵区交界处;距离重庆主城区85公里,距离长寿区政府所在地凤城镇28公里。临近渝涪高速公路,距涪陵约70公里。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在行政区划上分别跨长寿区长寿湖镇、龙河镇、石堰镇、云集镇和垫江县三溪镇、坪山镇、白家镇。2)交通联系长寿区是重庆市都市经济圈通往三峡库区的交通枢纽,对外交通条件优越。其中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周边公路交

7、通、铁路交通便捷,可达性高。现有对外交通联系:(1)公路交通:渝宜高速公路距离重庆主城区约85公里,距离万州城区约190公里,沿渝涪高速公路距离涪陵约70公里。景区目前有3条道路与外部相连,分别为西北线:长寿湖镇-双龙镇-合兴立交-渝长高速;西南线:长寿湖镇-长寿城区;东南线:长寿湖镇-涪陵城区。2009年初风景区旅游专用高速动工,建成后将与渝长高速相接,缩短长寿湖镇至长寿城区距离。(2)铁路交通:渝怀铁路经过长寿区,距风景名胜区较近。(3)航空交通:风景名胜区距江北国际机场约80公里,距万州五桥机场约190公里。近年来,重庆市加快了铁路、高速公路等建设速度。2009年准备动工几大铁路与高速公

8、路,其中与长寿湖风景区有关的对外联系线路如下:拟建对外交通联系:(1)公路交通:重庆三环高速公路,将与风景区旅游专用高速对接。(2)铁路交通:渝万铁路,将在长寿城区及长寿湖设站,重庆主城到长寿只需要15分钟,到长寿湖大约20分钟。成渝城际铁路客运专线,使成都至重庆只需1小时;西安-重庆铁路客运专线,使西安至重庆只需2小时;渝黔铁路新线,使贵州至重庆只需2小时。拟建道路完成之后,重庆市内快速交通联系城市如表1所示:表1. 风景区1-2小时可达城市一览表到达所需时间临近城市及交通节点联系通道性质建设期1小时重庆主城区(20分钟)渝万铁路拟建2009-2013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渝邻-渝宜高速现状垫江渝

9、宜高速现状涪陵渝涪高速现状万州渝万铁路拟建2009-20132小时梁平渝宜高速现状璧山渝遂-渝宜高速现状江津二环-渝宜高速现状南川三环高速南川-涪陵长寿湖段拟建2009-2015忠县涪陵至忠县段高速拟建2009-2012石柱涪陵至石柱段高速拟建2009-2012合川三环高速合川-长寿湖段拟建2012-2015省外快速交通联系城市如表2所示:表2. 省外快速联系城市临近省会城市主要节点快速交通干线性质建设期通达时间成都成都重庆长寿湖风景区成渝城际铁路客运专线拟建2009-20132小时西安西安重庆长寿湖风景区铁路客运专线拟建2009-20153小时贵阳贵阳重庆长寿湖风景区渝黔铁路新线拟建2009

10、-20143小时2、现状概况1)自然及资源条件(1)地质地貌长寿区地质构造属于压应构造形迹,具有闭斜紧闭、向斜开阔和陡倾纵横张裂隙发育的特征。风景名胜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河谷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为主。土壤类型主要有水稻土、冲击土、黄泥土等。(2)气象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由河流型生态系统演变为湖泊型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局部气候,主要表现为水体和地形热源效应、谷地效应、冷暖效应和缓冲效应。(3)气温区内常年平均气温为17.7摄氏度;月平均气温以八月份最高,累年平均气温为28.4摄氏度;以一月份最冷,累计平均气温6.7摄氏度。(4)降雨量因受长寿湖和黄草

11、山影响,风景名胜区内年降水量高于长寿区内其它地区,为1123.8毫米。降水多集中在下半年,占全年的75;冬半年(11月至4月)雨量较少,常年降水占全年的25。(5)日照风景名胜区内日照时数为1245.1时,以夏季时8月份光照最充足,常年月平均日照时数为235时;以初春3月和秋季1011月份最少,一般在100时以下。(6)霜雪风景名胜区内四季温暖,少有积雪天气,常年平均无霜期为331天。(7)水文长寿湖是龙溪河梯级发电的调节水库。龙溪河分别发源于梁平县境内的东明月山和铁凤山,两个源头会合后,流经垫江县境后在高洞与发源于忠县的沙河合流后始名为龙溪河,流经长寿区十多个镇区后,在长寿区凤城镇注入长江。

12、龙溪河全长170千米,流域面积为3348千米,水面积为5.9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2.47立方米,天然落差为267米,已建成水利发电站6座。长寿区境内为72.8千米,流域面积为580平方公里,河床随着山丘蜿蜒曲折,上游宽阔,下游险峻,多险滩瀑布,平坦处有2-4米的落差。其中长寿湖所在的狮子滩龙溪河段共有30千米,其间有大小石滩落差50余米。(8)土壤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土壤类型主要有水稻土、冲击土、黄泥土等。主要以农业和渔业生产为主,环境污染少, 但是毁林开荒,破坏地貌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景区内植被覆盖度逐渐降低,景观效果下降。近年来湖区水体因长期受上游垫江县、梁平县排放的工业污水污染和湖区内

13、网拦养鱼的影响,水质负营养化现象较为严重.近年通过污染整治水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好转,但是仍需要进一步严格保护。(9)植被风景名胜区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包括水杉、银杏、香樟等树种在内。林地面积87.78平方公里,林地覆盖率36.32。(10) 动物风景名胜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各种动物的繁衍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场所。动物主要以亲水动物为主,数目种类繁多。据鸟类保护部门统计风景名胜区内共有各种鸟类33属、42种,其中水禽有28种,数量达到15600余只。湖区有四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绿头鸭、凤头鸭、斑嘴鸭、秋莎鸭等四种,此外还有天鹅、野鸳鸯等珍惜鸟类。2)历史

14、沿革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水库坝高51米,坝长1399. 5米,坝顶宽8米,设有3座副坝。水库总容量10.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公里。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公里,调节库容7.48亿立方米。1958年,农垦部门进驻库区成立长寿湖渔场,主要从事水产养殖和水果栽培,后长寿湖渔场更名为长寿湖联合企业公司;1972年引进夏橙,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夏橙生产基地。1985年长寿区正式成立长寿湖镇行政建制,1992年元月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风景

15、名胜区为市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更名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1999年转为直辖市级风景名胜区(渝府199974号)。3)基础设施(1)交通条件2009年初启动了长寿湖风景区旅游专用高速路建设,将大大提升风景区内部的通达性及对外的可达性。(2)供水条件风景名胜区内现有三个自来水厂,其中长寿湖镇水厂1个,日产水量100吨,设于镇中心中学旁;狮电总厂自备水厂1个,日产水量100吨,设于狮电总厂引水闸旁边;长寿湖渔场自备水厂1个,日产水量2000吨,设于赵云寨。三个水厂水源均采自于长寿湖。水处理方式均采取沉淀,加药方式。风景名胜区内现有居民用水直接以长寿湖地表水加工后饮用。目前景区正协

16、调相关部门,将投资2亿元修建东西两岸11万伏变电站各一座,完成供水大配套。(3)排水条件风景名胜区排水系统采用分流制,目前完成污水管网建设8.26公里,服务长寿湖镇西岸片区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正在建设长寿湖污水处理厂,将于2009年底前完成基础建设,建成后日处理污水6000吨,远期2030年可日处理污水24000吨。(4)供电条件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内和周边地区共有5个水电站,即长寿湖水电站、上硐水电站、飞龙水电站、六剑滩水电站、平滩水电站。长寿湖电站主要供电线路有狮下线110KV,狮新线110KV,狮云线110KV,狮龙线10KV。上硐电站有供电线路上龙线35KV,上焦线10KV等;长寿湖风景名

17、胜区供电主要由长寿湖电站所出的10KV狮龙线,上硐电厂所出的35KV变电站,飞龙10KV变电站以及狮电总厂长寿湖大坝区内自备的2个变电站供电。目前景区正协调相关部门,将投资2亿元修建东西两岸11万伏变电站各一座,完成电力大配套。(5)天然气天然气源由川东25号井出气至双龙至长寿湖东海配电站。气源管径108。3、相关规划解读1)相关规划对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规定与要求(1)长寿区“十一五”规划把长寿湖打造成为重庆市最大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高档的会务基地。重点发展湖泊旅游,以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和“长寿文化”景观为重点,把旅游与地方文化、体育竞技、生态农业、民俗风情有机结合起来,继续稳固其作为长寿区旅游

18、业发展的龙头地位。在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养生健体”为基本开发理念,充分挖掘“长寿文化”内涵,发挥山、岛、湖旅游资源优势,开发以“健康长寿”为主题的系列生态度假旅游精品,集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会务、疗养和综合水上运动等功能与一体,把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重庆市规模最大的湖泊生态观光型的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博鳌式”长寿文化论坛。(2)重庆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规划(纲要)发挥近郊区位优势,突出重庆近郊温泉、湖泊和自然生态特色,注重温泉湖泊精品及温泉产品个性特征的打造,着重开发和推出温泉度假、湖泊休闲、农业旅游、康体健身、商务会议、农家乐、田园采风等近郊周

19、末休闲度假体验参与型旅游产品。(3)长寿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积极开发长寿湖旅游资源,将旅游业发展作为长寿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并与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长寿作为重庆近郊休闲度假旅游基地的功能。2)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涉及的相关村镇规划(1)长寿湖镇总体规划长寿湖镇位于长寿湖南部,面积104.5平方公里,其中包含了大部分长寿湖水域。规划至2020年,长寿湖镇区人口达45000人,用地为339.74公顷,人均75.49平方米。定位为风景名胜区和重庆最大的水产水果生产基地,重点开发长寿湖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生态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水果业、水产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发

20、展建筑业和商贸业,辐射周边邻封、云集、双龙等镇。3) 其他相关规划(1)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体规划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是国际旅游热线三峡黄金水道的重要组成节点和长寿区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景区。是以山岛湖风光、长寿文化、乡土文化为主要景观特色的风景名胜区。(2)重庆市长寿区新农村总体规划(2007-2020)按照重庆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渝委办发200611号)要求,重庆市部分村编制了新农村村级规划。为了全面指导新农村建设,编制了长寿区区域新农村总体规划,对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进行延伸和深化,通过规划统筹城镇协调发展、逐步分级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3)长

21、寿湖旅游策划报告长寿湖区应抓住近郊休闲、假日旅游这一契机,充分发挥长寿湖山、岛、湖、寺等特色景观,打造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商务会议、水上综合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精品,要强化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定位与特色,夯实旅游基础设施,积极策划高层次的商务会议主题,将长寿湖打造成为重庆乃至西部具有一定影响力和高规格商务会议中心。争创长寿湖“AAAA”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将长寿湖建设成为重庆一流的湖泊旅游度假胜地。(4)重庆市长寿区城乡总体规划长寿区城乡总体规划目前正在修编,修编单位为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与本次风景名胜区规划为同一单位)。本次规划与该规划组进行了多次积极的沟通,本次规划将不受长

22、寿区城乡总体规划的影响。他们将会根据本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协调。(5)垫江县城乡总体规划垫江县城乡总体规划由2008年开始进行修编,修编单位为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本次规划与该规划组进行了多次积极的沟通。在此基础上,本次规划对涉及到垫江县行政区域里的内容与垫江县城乡总体规划修编进行的协调,协调内容不涉及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同时得到垫江县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单位的认可。4、编制动因近年来风景区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增长缓慢,如表3所示。经过对现行风景区总体规划进行绩效评估,现行总规对风景区景点建设和风景资源保护失去指导作用,对风景区内城镇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扩张失去控制作用,背离了新时期

23、重庆市产业发展新战略对长寿湖的规定,已不能有效指导风景区良好发展。因此对现行风景区总体规划进行重新编制。表3. 近年来风景区旅游人数及收入一览表年份旅游人数(万人次/年)旅游收入(万元)2004254350200528.551202006315765200756.4112882008438600二、 规划依据、原则与期限1、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8);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6、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7、建设部风景名胜区建设管

24、理规定(1993);8、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1994);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2000);10、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99);11、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2年) ;12、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13、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6);14、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15、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16、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17、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18、重庆市风景名胜区条例(2008);19、长寿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20、长寿区区域综合交通

25、体系规划(2008-2020); 21、重庆长寿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境改善规划;22、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6-2020年);23、垫江县城乡总体规划(2008-2020);24、垫江县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2、 规划期限 上一版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共15年;其中近期建设为20052010年,为五年。由于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为了保证风景区的长期稳定的发展,本次风景区总体规划规划期限定为2010-2030年;为了有效指导风景区初期5-6年的建设,将近期建设限定为2015年。因此本次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近期建设期限为2010-2015年,远期为2

26、016-2030年。3、 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严格保护原则优先保护风景区自然山水、生态和景观敏感地区,维护和强化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以及区域原有物种多样性。2)区域协调、科学发展原则解决风景区人与资源以及资源各要素之间配置的空间关系与时间进度。协调各景区及村镇面临的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矛盾,促进旅游业与农业、渔业等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形成环境互补、产业互动的共同发展格局。3)合理利用、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城乡用地和空间布局充分挖掘和利用风景区生态景观资源、乡土文化资源和土地空间资源,合理开发景区景点游览项目。4)弹性递进、永续利用原则坚持以人和自然和谐为风景区发展主线,通过合理分期、科技

27、和体制创新以弹性递进的方式发展经济,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三、 风景资源评价1、 景源调查本次规划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与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对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所辖区域的景观资源进行了周密的普查,包括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其资源构成如下。1)自然景观资源(1)长寿湖及西部岛群长寿湖湖面辽阔,碧波万顷,水体面积多达65平方公里,呈“V”字型分布。长寿湖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内湖,气势极为壮观,若临暮春三秋,浅云遮日,烟波浩渺,水天一色,风情万千。同时,湖中密布200余座各具景观特色的秀美岛屿,其

28、中又以壶梁、瀛洲、方丈、蓬莱、心悦、心印、连理、翡翠岛景观最丰富,林木最葱郁,并建有一定量的景观园林。湖岛相映、秀美大气的长寿湖景色,在重庆乃至西南地区都具有极高的生态、游赏价值,构成了整个风景区的核心景观。(2)龙溪河(跳石瀑布)龙溪河位于龙河镇境内,源于梁平县天台乡龙马村文家沟,始称小沙河,经垫江县永安乡纳回龙河、桂溪河、经高安至澄溪镇纳卧龙河,继至高垌纳大沙河,水量大增,始称龙溪河,在龙河镇东面绕行通过,流经长度约8公里,在狮子湾处汇入长寿湖。龙溪河经长寿区境的狮子滩后,河床悬崖跌落,水流陡险滩多,形成多级瀑布。总落差达140余米,水能蕴藏量极为丰富。(3)高峰岛与大坪岛高峰岛以绿色著称

29、,是景区内现有植被最好岛屿,苍松翠柏、茂林修竹,遮天蔽日,是天然的氧吧;岛内古迹遗址众多,有映月潭、尼姑庵、古寨门等;高峰岛西北面危崖高耸、东面则平缓临湖,景色富于变化。沿岸向内延伸出众多港汊湖湾,环境幽静,气氛恬静。大坪岛位于高峰岛南部,面积约 162公顷,是湖区最大岛屿,地形富于变化,岸线上的大滩湾和兴龙湾,受外界气候变化影响较小,便于开展各项水上体育运动。 (4)林地林地主要分布在长寿湖东岸万寿与万胜两地,原生植被保存完好,树木种类繁多,例如红枫、盐肤木、乌桕、银杏、桃树等,。这些植物并非珍稀植物,但旅游者在其他地方很难见到这样大的数量,很难有这样深的感受,故为其特有景色。林地内空气清新

30、,含氧量极高,对人类的身体具有良好的保健价值。(5)翡翠岛湖面至岩楞绝对高差155米。湖面、半岛、岩楞,形成自然雄辉、壮丽的视觉景观;有丰富的视觉景观;有丰富深厚的塞卡文化;有奇特多变的湖光山色;有鹤鸟成群、野鸭结队的良好生态环境;有以夏橙为主的十余种水果;有丰富可口的瓜果、豆类、鱼类生产资源。2)人文景观资源(1)长寿湖大坝长寿湖大坝位于湖面南部边缘,拦河坝长1014米,大坝底宽98米、高52米,顶宽8米,受水面3020平方公里,大坝区内植被覆盖度较高,两端花木扶疏,翠柏成行,两尊石狮雄居坝首;坝中南树林中,建有长寿湖水电纪念亭等景点。大坝主坝区雄伟壮观,远眺水波浩渺,岛屿星罗棋布,为长寿湖

31、观景的最佳区域。坝下湿地是为了泄洪而预留地块,部分地区养鱼所占用,部分已形成特有的草甸景观。(2)长寿湖水产、柑橘和沙田柚土特产长寿湖是西南最大的淡水鱼产地之一,以所产鱼类为主要原料各种特色美食更是异彩纷呈。据统计长寿湖仅鱼的烹饪方法就有100多种,以长寿湖独有红鲫白(跷壳鱼)精制而成的“鱼面”,以及“全鱼宴”,更是上等的美味佳肴。长寿湖风景区因其独特的资源环境条件,盛产特色物产,而以鱼、果丰富而著称西南。长寿湖风景区湖岸四周丘陵、低山所围成的狭长的半封闭式地形谷地,形成了特殊的微气候,特别适宜夏橙生长。长寿湖夏橙果实色泽鲜艳、核少汁多、酸甜适度、细嫩化渣、香甜可口。夏橙花果同枝、两代同堂,乃

32、果树很少见到的现象。1979年试销香港深受好评。1986年获四川省优质果品称号,1991年12月被国家农业部定为“绿色食品”,开西南地区果品绿色食品的先河。品质可以美国名产佛罗里达夏橙媲美。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评为名牌产品。湖区周围沙田柚已经有近百年历史,因其味道醇正,享誉国内外。2、 景源筛选与分类通过对长寿风景名胜区范围内风景资源的现场调查以及资料收集,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对具有开发价值的风景资源进行筛选分类,如表4所示。表4:长寿湖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分类一览表景观资源分类景观资源名称大类中类小类自然景观地景洲岛屿礁高峰岛、大坪岛、壶梁、瀛洲、方丈、蓬

33、莱、心悦岛、心印岛、连理岛、翡翠岛、 浴滨岛、寿山水景湖泊长寿湖生景森林万寿、万胜林地人文景观园景其他园景沙石镇田园风光建筑风景建筑风雨亭工程构筑物长寿湖大坝风物地方物产长寿湖水产、柑橘、沙田柚合计:两大类、六中类、十二小类,十九个风景资源单体3、 景源评价方法采用专家评定方法进行评价计算。专业人员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把现场踏勘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并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填写风景资源评价指标层次表,统计填写的评价表,用加权平均法进行计算。1)景源评价层次赋值依据长寿湖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的特点,参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风景资源评价指标层次表的有关规定,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并作

34、出等级评价,如表5所示。表5:风景资源评价层次一览表综合评价层(赋值)项目评价层(加权值%)因子评价层(加权值%)(1)景源价值(70)欣赏价值(20)a. 景感度(6) b. 奇特度(10) c. 完整度(4)科学价值(12)a. 科技值(5) b. 科普值(4) c. 科教值(3)历史价值(8)a. 年代值(3) b. 知名度(4) c. 人文值(1)保健价值(10)a. 生理值(4) b. 心理值(4) c. 应用值(2)游憩价值(20)a. 功利性(2) b. 舒适度(10) c. 承受力(8)(2)环境水平(20)生态特征(6)a. 种类值(3) b. 结构值(2) c. 功能值(1

35、)环境质量(6)a. 要素值(3) b. 等级值(2) c. 灾变率(1)设施状况(4)a. 水电能源(1)b. 工程管网(1)c. 环保设施(2)监护管理(4)a. 监测机能(1)b. 法规配套(2)c. 机构设置(1)(3)利用条件(5)交通通讯(1.5)a. 便捷性(0.6)b. 可靠性(0.6) c. 效能(0.3)食宿接待(1.5)a. 能力(0.6) b. 标准(0.5) c. 规模(0.4)客源市场(1)a. 分布(0.3) b. 结构(0.3) c. 消费(0.4)运营管理(1)a. 职能体系(0.6) b.经济结构(0.2) c.居民社会(0.2)(4)规模范围(5)面积(1

36、)体量(1.5)空间(1)容量(1.5)4、 景源评价结果1)景源评价结论依据长寿湖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的特点,参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风景资源评价指标层次表的有关规定,依托06版总规中景源评分与分级,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重新作出等级评价,如表6所示。表6 风景资源评分一览表项目评价层质量景点评价项目ABCDEFGHIJKLMNOPQ总分等级满分值20128102066441.51.51111.511.5100评价因素欣赏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保健价值游憩价值生态特征环境质量设施状况监护管理交通通讯食宿接待客源市场运营管理面积体量空间容量长寿湖201079196434111111.511.

37、591一大坝1711761565441.51.511111184二万寿万胜林地188371564111110.511.51181二大坪岛143491555221.5110.5111167三高峰岛156671654230.51110.510.50.569三寿山154661456221111111168三古栈道155731533420.50.500.50.50.50.5161三团三堡155381645321110.5110.1168.5三风雨亭144721422120.50.500.50.50.50.50.554.5四沙石镇田园风光133341644221.5110.5111158四西部岛群124

38、271344230.5111111158.5四浴滨岛1242415433311110.50.5050.556四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内现状景点19个。长寿湖评价价值很高,具有珍贵、独特的意义,得分在91分,因此定为一级景点。其余景点级别按照以下的加权分数评定:70二级景点85,60三级景点70,四级景点60。结果评出一级景点1个,二级景点2个,三级景点5个,四级景点11个,如表7所示。表7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景源等级一览表景区名称一级景点二级景点三级景点四级景点水上动感景区(17个)长寿湖大坝高峰岛、大坪岛、古栈道、团三堡、寿山浴滨岛、风雨亭、西部岛群(壶梁、瀛洲、方丈、蓬莱、心悦、心印、连理、翡翠岛

39、)生态林地景区(1个)万寿万胜林地田园风光景区(1个)沙石镇田园风光共计(19个)125112) 景源评价分析通过对风景名胜区内景源再次实地调查,以及同地域景区景源比较,可以看出被誉为“西南内海”的长寿湖水体是景区的核心风景资源,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具有独特性,在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都有着很高的资源垄断性。3)与上版风景资源对比上版规划风景资源如下:(1)、一级景点(1个):长寿湖。(2)、二级景点(7个):沙田柚基地、东林寺、周恩来视察长寿塑像群、湘子山、安顺岛、长寿湖大坝、六角亭。(3)、三级景点(21个):高峰岛、风雨亭、万寿林地、古栈道、团三堡、西部岛群(同心岛、壶梁、瀛洲、方丈、

40、蓬莱、心悦岛、心印岛、连理岛、天伦岛)、赵云寨、跳石瀑布、浴滨岛、沙石镇田园、恐龙化石遗址、大坪岛、人头山。由于范围调整以及对风景区景观资源的再评价本次规划减少了二级景点6处:沙田柚基地、东林寺、周恩来视察长寿塑像群、湘子山、安顺岛。三级景点4处:赵云寨、跳石瀑布、恐龙化石遗址、人头山。共10处。风景区性质及规模5、 风景区性质经过风景资源评价可知,在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内,长寿湖水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具有垄断性及稀缺性,是风景区内核心景观。加之风景区内生态环境良好,有若干自然及人文景观,因此风景区定位为以“湖、岛、山”山水风光为核心,自然和人文景观协调统一,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湖泊

41、型市级风景名胜区。6、 风景区范围调整原因1)、 战略性重大新项目入驻的急迫要求,亟需风景区总规修编予以应对;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重庆旅游业由小到大飞速发展,至2008年,重庆国内旅游年收入达到530亿元,对优化全市产业结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受“起步晚”、“欠账多”等客观因素制约,重庆旅游产业依然还处于一种粗放型发展阶段,面临“十不”的发展不足。针对这一现实,“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的“三大”战略应运而生,以期实现重庆旅游产业向资源整合、产业纵深、产业链完善方向的优化发展。但现行长寿湖风景区总体规划并无考虑该类项目的用地,阻碍了重庆市旅游产业战略布局的实现,亟需风景区总规修编予以应

42、对。2)、 长寿湖风景区景源体系优化建设,亟需风景区总规修编予以实现;重大项目入驻的实现,对于风景区体系优化建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表8)。表8 拟建旅游项目一览表由长寿湖风景区景源再评价与实施绩效评估可见,由于现状景源体系建设重点不够明确,特色不够鲜明,体系不够完善。导致风景区整体旅游品质无法提升,旅游市场吸引力不断降低,旅游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要实现风景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完善风景区景源体系建设。一是优化长寿湖水体保护,使湖水更加清澈,全面提升核心景源品质;二是结合长寿湖资源特色丰富现代人文景源,全力打造极富吸引力的主体景源;三是科学整合长寿湖周边传统景源,合理评估其旅游价值,引导其成

43、为风景区核心景源与主体景源以外的有益补充。其中只有重大项目入驻,才能组成丰富的现代人文景源,进而促进长寿湖核心景源及周边传统景源建设。因此风景区总规修编,将有助于积极引导风景区景源体系的优化建设。3)、 风景区统筹城乡发展资金保障不足,亟需总规修编予以改善;重大项目入驻的实现,对于坚实社会经济发展的资金基础,推动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乡统筹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是新世纪的大势所趋。风景区内现状90%以上是农村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这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但目前由于旅游产业收入增长缓慢甚至有缩减的可能,导致产业支撑缺位现象较突出,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相对滞后。而现行总规对这问

44、题缺乏有效的规划指导,因此需要进行总规修编,结合重大项目的建设,针对产业发展,尤其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再研究,提出科学的规划应对策略,引导风景区由提供简单的风景游赏型旅游产品为主,向提供休闲度假、会议会展、运动康体、绿色生态等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转变,助推旅游经济发展,以期突破统筹城乡发展的资金制约是势在必行。4)、服务重大项目入驻,相关各类规划已重新编制,亟需现行总规修编予以协调; 服务重大项目入驻长寿湖区,一些相关各类规划都已重新编制,如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片区三镇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已于日前获得评审通过,该规划为了促进风景区内及周边的长寿湖镇、双龙镇及邻封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以上三

45、个城镇的规模及其他方面作出了较大调整。以及急需总规修编进行协调。7、 风景区范围及用地规模1)风景区范围调整原则确定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核心保护区范围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内容。风景名胜区的范围要保持风景名胜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山体地貌,并集中有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保证有较好视觉效果,便于组织游览路线,尽量降低区内农、林、生态与旅游的矛盾,以便于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实施。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范围划定主要考虑到以下因素:(1)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边界范围应有利于风景名胜区与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使风景名胜区与长寿区东北部和垫江县南部保持协调和互动,使风景名胜区成为该地区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

46、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2)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边界范围应有利于长寿湖地区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风景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风景名胜区内村民人居环境的有效改善。不论是自然区、人文区、行政区、现状区,在划界中均应考虑其相对独立性及其带来的主要状态关系,以解决地域单元的矛盾。(3)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边界自身应易于分辨和标识,可立桩定界,有利于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和行政管理。2)风景区范围调整的思路(1)以上一轮规划确定的范围为基础,充分结合风景资源调查、评价,对原有景点、景区状况进行分析、论证,确定风景区范围的界线。(2)向北、向东适度扩大风景区范围,最大限度对长寿湖来水进行保护和控制。同时以长寿湖湖面常

47、年水位线为基础,向外延伸50-200米作为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滨湖边界的界定依据。(3)结合自然地形如山脊、山谷、溪涧、道路、山麓、乡村界等进行划分,以便于定位立界与行政管理。3)风景区范围的界定 在遵守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参考生态敏感度分区法、山脊线法、视域控制法、行政区划法等风景名胜区划界常用方法,由此确定长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核心景区范围以及外围影响地带。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东南西北面界线分别为:东部界线为(自北向南):垫江县三溪镇玉溪村至垫江县三溪镇桃花村县道-长寿区界-福胜村界。南部界线为(自东向西):福胜村界-大胜村汇水线-长寿湖岸线后退100-400米-谷黄村界。西部界线为(自南向北

48、):谷黄村界-太和村、龙合村、金明村、等4村汇水线-木耳村界。北部界线为(自西向东):木耳村界-青云场界-龙溪河下段两侧后退200米-长寿区界-垫江县白家镇烟坡村界-垫江县白家镇鸿鹤村界-垫江县白家镇静峰村界-垫江县三溪镇陵村、杨柳村、黄桷村界-垫江县三溪镇玉溪村至垫江县三溪镇桃花村县道。同时,较上轮规划相比较,将规划区东北方向来水水源和周边用地划入规划区,即将垫江县三溪镇镇区及登陵村、杨柳村、向前村划入规划范围,对长寿湖东北部来水区的保护更加完整。本次规划范围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266.73平方公里,包括长寿湖水面65平方公里。4)外围保护地带规模与范围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集中分布于

49、风景区北侧,包括垫江县包家镇甄桥村部分村域;白家镇烟波村、鸿鹤村、静峰村、从林村部分村域;三溪镇车长湾村、登陵村、杨柳村、古佛村等部分村域范围。总面积约38.25平方公里。5)关于上版总规范围与本次规划范围对比说明上版总规范围:东部界线以长飞路(长寿但渡临丰长寿湖云集飞龙垫江)为界,南部自东向西分别以龙溪河井角湾江家桥为界,西部自南向北分别以临封镇行政边界长寿湖镇行政边界龙河场金竹湾龙溪河为界,北部自西向东分别以石包路(石堰沙石垫江包家)长寿区行政边界线石坝坡长碾坪回龙湾临江寨为界。本规划总用地为245.22平方千米,包括长寿湖水面65平方千米。(具体见两版规划范围线对比说明)本次规划增强了对

50、长寿湖上游龙溪河来水方向的保护控制。将位于长寿湖下游的长寿湖镇区调整出风景名胜区范围。其主要目的是将风景区的生态保护与旅游服务分开,从空间形态上使之成为保护与服务的二元体系。使之风景区对生态的保护功能更为明确。而镇区的发展更能为风景区生态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8、 风景区人口规模1)风景区环境容量(1)计算目的通过对现有的旅游景点设施的完善以及对新景点的开发,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就需要对该风景区的环境容量及人口规模作出相对准确的计算。合理地预测风景区的旅游规模,才能确定风景区的开发强度、景点建设规模、服务接待设施规模、基础设施布置等,为合理地、有效地开发建设风景

51、区提供了依据。旅游规模与环境容量的关系,其本质是旅游的发展对风景区的需求与风景区本身的承受能力的关系。当旅游规模小于环境容量时,说明风景资源开发不全,尚有发展余地,这时供大于求,有利于风景资源的保护、也有利于接待设施和基础设施的维护;当游人量基本接近环境容量时,风景区趋于饱和,此时,应停止开发,使风景区处于平衡状态;当游人量超过环境容量时,说明风景区已处于超容量开发状态,这时,求过于供,风景区的风景资源及设施将受到破坏,应限制游人量的发展或进一步开辟新景区、新景点、新设施,才能满足需求。总之,旅游规模与环境容量两者的关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规划中,要找出两者最合理的参数,保持两者的平衡,以免

52、风景区超容量开发,使风景区得以永续利用。(2)计算方法风景区的环境容量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所拥有的景观资源对游人的容纳量。这种容纳量对一个风景区来说是固有的,容纳量的大小是衡量一个风景区具有多大的景观内涵,是否具有开发价值和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因素。环境容量的估算方法可分为面积容量法、游线容量法、生态容量法及卡口容量法等。面积容量法面积容量法与风景资源类型、风景资源界面的大小、风景资源内涵以及地形地貌相关。范围越大、风景资源内涵越丰富、地形地貌越有利于开发,则风景容量越大,反之就越小。风景容量是一个风景区所能达到的最大的环境容量,是不可变的,可以用技术参数来估算。该方法适用于地势较平坦

53、的前区即综合配套区及河滩地带。计算公式:C = A/a(C游览区合理环境容量 A景区可游面积,除去湿地和周边保护地 a每人适当游览面积)可游面积(公顷)=总面积(公顷)可游比例30% 环境容量(人)=可游面积(公顷)人均适当游览面积(平方米/人)游线容量法游线容量法与风景区的道路性质、长度、宽度有关。该方法适合于地势较陡、成线性布局的景点。计算公式:N = H/A (N合理容量 H游线长度 A人均游线面积)线路推算法中区域游人容量取人均单位规模指数510平方米/人。生态容量法生态容量法是规划人员在合理地考虑保护风景资源的情况下,用生态压力指标,制定出的容量。生态容量法的估算受景区本身的地域环境

54、、风景资源内涵,生态指标、规划管理部门对保护景区的要求等因素的影响。生态压力表示景区在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的情况下,所允许的最高游人量。规划中取生态压力指标为1.02.0人/公顷。计算公式:O = S d(O生态容量 S景区可直接游览面积 d生态压力指标)景区可直接游览面积=景区的总面积 50%70%卡口容量法 卡口容量法的估算,是在风景区规划完成,游览方式和游路组织确定后进行的。卡口容量法受风景区的地形地貌,游览方式、游览组织、交通运输工具等的影响,单位以“人次/单位时间”表示。(3)实际计算田园风光景区该片区总面积约85.51平方公里,以田园生态观光和水面旅游为主。面积法:20%面积用于游览

55、,则可游面积为17.10平方公里,以4000平方米/人计算,则日环境容量为4275人。生态法:生态压力指标取1.0人/公顷,则日环境容量为1710人。综合确定田园风光景区环境容量为2500人/天。水上动感景区该片区总面积约90.61平方公里,以岛屿休闲和水上活动为主。面积法:50%面积用于游览,则可游面积为45.31平方公里,以5000平方米/人计算,则日环境容量为9062人。生态法:生态压力指标取1.0人/公顷,则日环境容量为4531人。综合确定水上动感景区环境容量为6500人/天。生态林地景区该片区总面积约94.07平方公里,以森林休闲和水面游览为主。面积法:20%面积用于游览,则可游面积

56、为18.81平方公里,以4000平方米/人计算,则日环境容量为4703人。生态法:生态压力指标取1.0人/公顷,则日环境容量为1881人。综合确定生态林地景区环境容量为2500人/天。由此,综合确定长寿湖风景区日环境容量为1.15万人/天,按每年300天游览天数计算,风景区环境容量为350万人/年。其中田园风光景区75万人/年,水上动感景区200万人/年,生态林地景区75万人/年。2)风景区游人量预测 根据风景区自然环境特点及生态状况,风景区游人规模应小于环境容量。根据近年游人状况增长和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部门统计数据,2008年游人规模达到43万人次,按照年增长率10%的速度,2010年预测

57、游人规模达到52万人次。而近期的渝万城际高铁、重庆三环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必将带动风景区进入较快的发展期,增长率取25%,则2015年游人量现状游人量(1+25%)552万(1+25%)5140万远期风景区建设平稳,客源相对稳定,故游人平均年递增率5%,则:2030年游人量近期游人量(1+5%)15140万(1+5%)15350万按300天年计,风景区近期2015年游人规模为140万人次年,远期2030年为350万人次年。3)风景区服务人员规模(1)旅游床位应是游览设施的调控指标,应严格限定其规模和标准,做到定性、定量、定位、定用地范围。床位数(平均停留天数年住宿人数)/(年旅游天数床

58、位利用率)为了保护风景区的生态环境,控制建设开发,风景区内设置少量床位。规划近期确定全年住宿人员是总游人数的10%,远期是5%。长寿湖风景名胜区预测床位出租率为80,年可旅游时间为300天,游客平均留宿天数为1天,根据上式计算得到所需床位数结果,近期2015年配套旅游床数为580床,远期2030年旅游床数应达到730床。(2)直接服务人员估算应以旅宿床位或饮食服务两类游览设施为主,其中,床位直接服务人员估算: 直接服务人员床位数直接服务人员与床位数比例长寿湖风景区直接服务人口与床位比例取值为1:5,需要的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如表9所示。表9:旅游从业人员表类别2015年2030年直接服务人口2900人3650人4)风景区人口规模(1)人口构成常住人口根据长寿区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人口增长控制指标,参考风景区内相关村镇总体规划,确定风景区内常住人口2015年为4.5万人,2030年为3.1万人。职工人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