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5第二章数列全章教案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30023493 上传时间:2022-08-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5.0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必修5第二章数列全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必修5第二章数列全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必修5第二章数列全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必修5第二章数列全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5第二章数列全章教案(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中数学新课标必修5第二章课题: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授课类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过程.课题导入三角形数:1,3,6,10,正方形数:1,4,9

2、,16,25,.讲授新课 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注意: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 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例如,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中,“4”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9是这个数列中的第6项。数列的一般形式:,或简记为,其中是数列的第n项结合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及项的定义. 中,这是一个数列,它的首项是“1”,“”是这个数列的第“3项

3、,等等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些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是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与项的定义,从而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上面的数列,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项 序号 1 2 3 4 5这个数的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其对应关系即:只要依次用1,2,3代替公式中的n,就可以求出该数列相应的各项结合上述其他例子,练习找其对应关系 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的第n项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注意:并不是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如上述数列;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有时是不唯一的,如数列

4、:1,0,1,0,1,0,它的通项公式可以是,也可以是。数列通项公式的作用:求数列中任意一项;检验某数是否是该数列中的一项.数列的通项公式具有双重身份,它表示了数列的第 项,又是这个数列中所有各项的一般表示通项公式反映了一个数列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给了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便确定了,代入项数就可求出数列的每一项5.数列与函数的关系数列可以看成以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为定义域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反过来,对于函数y=f(x),如果f(i)(i=1、2、3、4)有意义,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数列f(1)、 f(2)、 f(3)、 f(4),f(n

5、),6数列的分类:1)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分: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例如数列1,2,3,4,5,6。是有穷数列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例如数列1,2,3,4,5,6是无穷数列2)根据数列项的大小分: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常数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观察:课本P33的六组数列,哪些是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范例讲解课本P3435例1.课堂练习课本P36练习3、4、5补充练习:根据下面数列的前几项的值,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6、(1) 3, 5, 9, 17, 33,; (2) , , , , , ; (3) 0, 1, 0, 1, 0, 1,; (4) 1, 3, 3, 5, 5, 7, 7, 9, 9, ;(5) 2, 6, 12, 20, 30, 42,。 解:(1) 2n1; (2) ; (3) ; (4) 将数列变形为10, 21, 30, 41, 50, 61, 70, 81, , n;(5) 将数列变形为12, 23, 34, 45, 56,, (1)n(n1).课时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数列及有关定义,会根据通项公式求其任意一项,并会根据数列的前n项求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课后作业课本P38习

7、题2。1A组的第1题板书设计授后记课题: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授课类型:新授课(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明确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异同;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理解数列的前n项和与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列知识的感受及理解运用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教学难点理解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教学过程。课题导入复习引入数列及有关定义.讲授新课数列的表示方法1、 通项公式法如果数列的第n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

8、式.如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 的通项公式为 ; 的通项公式为 ;2、 图象法启发学生仿照函数图象的画法画数列的图形具体方法是以项数 为横坐标,相应的项 为纵坐标,即以 为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做出点(以前面提到的数列 为例,做出一个数列的图象),所得的数列的图形是一群孤立的点,因为横坐标为正整数,所以这些点都在 轴的右侧,而点的个数取决于数列的项数从图象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数列的项随项数由小到大变化而变化的趋势3、 递推公式法知识都来源于实践,最后还要应用于生活用其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观察钢管堆放示意图,寻其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模型一:自上而下: 第1层钢管数为4;即:141+3 第2层钢管数为5

9、;即:252+3 第3层钢管数为6;即:363+3 第4层钢管数为7;即:474+3 第5层钢管数为8;即:585+3 第6层钢管数为9;即:696+3 第7层钢管数为10;即:7107+3若用表示钢管数,n表示层数,则可得出每一层的钢管数为一数列,且n7)运用每一层的钢筋数与其层数之间的对应规律建立了数列模型,运用这一关系,会很快捷地求出每一层的钢管数这会给我们的统计与计算带来很多方便.让同学们继续看此图片,是否还有其他规律可循?(启发学生寻找规律)模型二:上下层之间的关系自上而下每一层的钢管数都比上一层钢管数多1.即;依此类推:(2n7)对于上述所求关系,若知其第1项,即可求出其他项,看来

10、,这一关系也较为重要。定义: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与它的前一项(或前n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如下数字排列的一个数列:3,5,8,13,21,34,55,89递推公式为:数列可看作特殊的函数,其表示也应与函数的表示法有联系,首先请学生回忆函数的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相对于列表法表示一个函数,数列有这样的表示法:用 表示第一项,用 表示第一项,,用 表示第 项,依次写出成为4、列表法简记为 范例讲解例3 设数列满足写出这个数列的前五项。解:分析:题中已给出的第1项即,递推公式:解

11、:据题意可知:,补充例题例4已知, 写出前5项,并猜想 法一: ,观察可得 法二:由 即 .课堂练习课本P36练习2补充练习1根据各个数列的首项和递推公式,写出它的前五项,并归纳出通项公式(1) 0, (2n1) (nN);(2) 1, (nN);(3) 3, 32 (nN)。 解:(1) 0, 1, 4, 9, 16, (n1);(2) 1,, , , ;(3) 31+2, 71+2, 191+2, 551+2, 1631+2, 123;。课时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递推公式及其用法;2通项公式反映的是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而递推公式反映的是相邻两项(或n项)之间的关系。.课后作业习题2.

12、1A组的第4、6题板书设计授后记课题: 2。2等差数列授课类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过程与方法:经历等差数列的简单产生过程和应用等差数列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性质教学过程.课题导入创设情境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和表示

13、的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课本P41页的4个例子:0,5,10,15,20,25,48,53,58,6318,15。5,13,10。5,8,5.510072,10144,10216,10288,10366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误: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应指明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一个名字等差数列.讲授新课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

14、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对于数列,若=d (与n无关的数或字母),n2,nN,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 为公差。思考:数列、的通项公式存在吗?如果存在,分别是什么?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或】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即:即:即:由此归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即等差数列的第二通项公式 d=范例讲解例1 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15、 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解:由 n=20,得由 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例3 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其中、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分析:由等差数列的定义,要判定是不是等差数列,只要看(n2)是不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解:当n2时, (取数列中的任意相邻两项与(n2)为常数是等差数列,首项,公差为p.注:若p=0,则是公差为0的等差数列,即为常数列q,q,q,若p0, 则是关于n的一次式,从图象上看,表示数列的各点均在一次

16、函数y=px+q的图象上,一次项的系数是公差,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q。数列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其通项=pn+q (p、q是常数),称其为第3通项公式.判断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方法是否满足3个通项公式中的一个。.课堂练习课本P45练习1、2、3、4补充练习1.(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分析:根据所给数列的前3项求得首项和公差,写出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从而求出所求项.解:根据题意可知:=3,d=73=4.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3+(n1)4,即=4n1(n1,nN)=441=15, =4101=39.评述: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2)求等差数列10,8,6,的第20项。解:根

17、据题意可知:=10,d=810=2.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10+(n1)(2),即:=2n+12,=220+12=28.评述:要注意解题步骤的规范性与准确性。(3)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分析:要想判断一数是否为某一数列的其中一项,则关键是要看是否存在一正整数n值,使得等于这一数。解:根据题意可得:=2,d=92=7. 此数列通项公式为:=2+(n1)7=7n5.令7n5=100,解得:n=15, 100是这个数列的第15项。(4)20是不是等差数列0,3,7,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解:由题意可知:=0,d=3 此数列

18、的通项公式为:=n+,令n+=20,解得n= 因为n+=20没有正整数解,所以20不是这个数列的项。.课时小结通过本节学习,首先要理解与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数学表达式:=d ,(n2,nN).其次,要会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掌握其基本应用.最后,还要注意一重要关系式:和=pn+q (p、q是常数)的理解与应用。.课后作业课本P45习题2。2A组的第1题板书设计授后记课题: 2。2等差数列授课类型:新授课(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等差中项的概念;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公式, 能通过通项公式与图像认识等差数列的性质,能用图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解决某些问题。过程与方法:通

19、过等差数列的图像的应用,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通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渗透方程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数列的内在联系,从而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的理解与应用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教学过程。课题导入首先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主要内容: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d ,(n2,nN),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或=pn+q (p、q是

20、常数))3有几种方法可以计算公差d d= d= d=。讲授新课问题:如果在与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A,成等差数列数列,那么A应满足什么条件?由定义得A-=-A ,即:反之,若,则A-=-A由此可可得:成等差数列 补充例题例 在等差数列中,若+=9, =7, 求 , 。分析:要求一个数列的某项,通常情况下是先求其通项公式,而要求通项公式,必须知道这个数列中的至少一项和公差,或者知道这个数列的任意两项(知道任意两项就知道公差),本题中,只已知一项,和另一个双项关系式,想到从这双项关系式入手解: an 是等差数列 +=+ =9=9=97=2 d=72=5 =+(94)d=7+5*5=32 =2, =

21、32范例讲解课本P44的例2 解略课本P45练习5已知数列是等差数列(1)是否成立?呢?为什么?(2)是否成立?据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3)是否成立?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结论:(性质)在等差数列中,若m+n=p+q,则,即 m+n=p+q (m, n, p, q N ) 但通常 由 推不出m+n=p+q ,探究: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课堂练习1。在等差数列中,已知,,求首项与公差2。 在等差数列中, 若 求。课时小结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成等差数列2在等差数列中, m+n=p+q (m, n, p, q N ).课后作业课本P46第4、5题板书设计授后记课题: 3。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授

22、课类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获取思路;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教学重点等差数列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及应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教学过程。课题导入“小故事”: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高斯十岁时,有一次老师出了

23、一道题目,老师说: “现在给大家出道题目:1+2+100=?过了两分钟,正当大家在:1+2=3;3+3=6;4+6=10算得不亦乐乎时,高斯站起来回答说:“1+2+3+100=5050.教师问:“你是如何算出答案的?高斯回答说:因为1+100=101;2+99=101;50+51=101,所以10150=5050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作为数学王子的高斯从小就善于观察,敢于思考,所以他能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发现和寻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2)该故事还告诉我们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这就是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倒序相加”法。讲授新课1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1:证明: +: 由此得:

24、从而我们可以验证高斯十岁时计算上述问题的正确性 2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2: 用上述公式要求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但 代入公式1即得: 此公式要求必须已知三个条件: (有时比较有用)范例讲解课本P4950的例1、例2、例3由例3得与之间的关系:由的定义可知,当n=1时,=;当n2时,=,即=.。课堂练习课本P52练习1、2、3、4。课时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1: 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2: 。课后作业课本P5253习题A组2、3题板书设计授后记课题: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授课类型:新授课(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25、;了解等差数列的一些性质,并会用它们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研究 的最值;过程与方法:经历公式应用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求和公式解决问题教学过程。课题导入首先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所学主要内容:1.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1: 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2:。讲授新课探究:课本P51的探究活动结论: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为,其中p、q、r为常数,且,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

26、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由,得当时=2p对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2:可化成式子:,当d0,是一个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式范例讲解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课本P51的例4 解略小结:对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有两种方法:(1) 利用:当0,d0,前n项和有最大值可由0,且0,求得n的值当0,d0,前n项和有最小值可由0,且0,求得n的值(2) 利用:由利用二次函数配方法求得最值时n的值.课堂练习1一个等差数列前4项的和是24,前5项的和与前2项的和的差是27,求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差数列中, 15, 公差d3, 求数列的前n项和的最小值。.课时小结1前n项和为,其中p、q、r为常

27、数,且,一定是等差数列,该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2p通项公式是2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有两种方法:(1)当0,d0,前n项和有最大值可由0,且0,求得n的值。当0)上的一些孤立的点.当,q 1时,等比数列是递增数列;当,等比数列是递增数列;当,时,等比数列是递减数列;当,q 1时,等比数列是递减数列;当时,等比数列是摆动数列;当时,等比数列是常数列.范例讲解课本P57例1、例2、P58例3 解略。.课堂练习课本P59练习1、2补充练习2.(1) 一个等比数列的第9项是,公比是,求它的第1项(答案:=2916)(2)一个等比数列的第2项是10,第3项是20,求它的第1项与第4项(答案:=5, =

28、q=40)。课时小结本节学习内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课后作业课本P60习题A组1、2题板书设计授后记课题: 2.4等比数列授课类型:新授课(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灵活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深刻理解等比中项概念;熟悉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并系统了解判断数列是否成等比数列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数列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等比中项的理解与应用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

29、题教学过程.课题导入首先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所学主要内容:1等比数列: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即:=q(q0)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 3成等比数列=q(,q0) “0”是数列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4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非零常数列。讲授新课1等比中项: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称这个数G为a与b的等比中项. 即G=(a,b同号)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则,反之,若G=ab,则,即a,G,b成等比数列

30、.a,G,b成等比数列G=ab(ab0)范例讲解课本P58例4 证明:设数列的首项是,公比为;的首项为,公比为,那么数列的第n项与第n+1项分别为:它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所以是一个以q1q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拓展探究:对于例4中的等比数列与,数列也一定是等比数列吗?探究:设数列与的公比分别为,令,则,所以,数列也一定是等比数列.课本P59的练习4已知数列是等比数列,(1)是否成立?成立吗?为什么?(2)是否成立?你据此能得到什么结论?是否成立?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结论:2等比数列的性质:若m+n=p+k,则在等比数列中,m+n=p+q,有什么关系呢?由定义得: ,则。课堂练习课本P59-60的

31、练习3、5.课时小结1、若m+n=p+q,2、若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则、也是等比数列。课后作业课本P60习题2.4A组的3、5题板书设计授后记课题: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授课类型:新授课(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公式证明思路;会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有关等比数列的一些简单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推导与灵活应用,总结数列的求和方法,并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等比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求和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应用数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勇于探索,积极进取,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刻苦求是的精神.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教

32、学难点灵活应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教学过程。课题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本P62“国王对国际象棋的发明者的奖励。讲授新课分析问题如果把各格所放的麦粒数看成是一个数列,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等比数列,它的首项是1,公比是2,求第一个格子到第64个格子各格所放的麦粒数总合就是求这个等比数列的前64项的和。下面我们先来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时, 或 当q=1时,当已知, q, n 时用公式;当已知, q, 时,用公式.公式的推导方法一:一般地,设等比数列它的前n项和是由得当时, 或 当q=1时,公式的推导方法二:有等比数列的定义,根据等比的性质,有即 (结论同上)围绕基本

33、概念,从等比数列的定义出发,运用等比定理,导出了公式公式的推导方法三: (结论同上)解决问题有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就可以解决刚才的问题。由可得=。这个数很大,超过了.国王不能实现他的诺言。例题讲解课本P6566的例1、例2 例3解略.课堂练习课本P66的练习1、2、3.课时小结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当q=1时, 当时, 或.课后作业课本P69习题A组的第1、2题板书设计授后记课题: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授课类型:新授课(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解决有关等比数列的中知道三个数求另外两个数的一些简单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公式的灵活

34、运用,进一步渗透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的严谨性的训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进一步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教学难点灵活使用公式解决问题教学过程。课题导入首先回忆一下前一节课所学主要内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时, 或 当q=1时,当已知, q, n 时用公式;当已知, q, 时,用公式.讲授新课1、等比数列前n项,前2n项,前3n项的和分别是Sn,S2n,S3n,求证:2、设a为常数,求数列a,2a2,3a3,nan,的前n项和;(1)a=0时,Sn=0(2)a0时,若a=1,则Sn=1

35、+2+3+n=若a1,Sn-aSn=a(1+a+an1nan),Sn=。课堂练习。课时小结。课后作业板书设计授后记课 题:数列复习小结2课时教学目的:1系统掌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公式。2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的关系.3能通过前n项和公式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授课类型:复习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本章知识结构二、知识纲要(1)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数列的分类,从函数的观点看数列(2)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3)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4)等差中项、等比中项(5)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其推导方法三、方法总结1数列是特殊的函数,有些题目可结合函数知识去解决,体现了函数思想、数形

36、结合的思想2等差、等比数列中,a、n、d(q)、 “知三求二”,体现了方程(组)的思想、整体思想,有时用到换元法3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要考虑公比是否等于1,公比是字母时要进行讨论,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4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有:公式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拆项法,裂项法,累加法,等价转化等四、知识精要:1、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列的前n项和 2、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概念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1 定义法:对于数列,若(常数),则数列是等差数列。 2等差中项:

37、对于数列,若,则数列是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则等差数列的通项为。说明该公式整理后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1 2. 说明对于公式2整理后是关于n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等差中项如果,成等差数列,那么叫做与的等差中项。即:或说明: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事实上等差数列中某一项是与其等距离的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等差数列的性质1等差数列任意两项间的关系:如果是等差数列的第项,是等差数列的第项,且,公差为,则有2 对于等差数列,若,则。也就是:,如图所示:3若数列是等差数列,是其前

38、n项的和,,那么,成等差数列.如下图所示:3、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等比中项如果在与之间插入一个数,使,,成等比数列,那么叫做与的等比中项。也就是,如果是的等比中项,那么,即。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1 定义法:对于数列,若,则数列是等比数列。 2等比中项:对于数列,若,则数列是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等比数列的首项是,公比是,则等比数列的通项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当时, 等比数列的性质1等比数列任意两项间的关系:如果是等比数列的第项,是等差数列的第项,且,公比为,则有3 对于等比数列,若,则也就是:。如图所示:4若数列是等比数列,是其前n项的和,那么,成等比数列。如下图所示:4、数列前n项和(1)重要公式:;(2)等差数列中,(3)等比数列中,(4)裂项求和:;()18海口十四中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