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完整版

上传人:pia****nwu 文档编号:129878593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245.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完整版(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三年级上册目录毫米、分米的认识1千米的认识2吨的认识5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7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8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11加、减法的验算14四边形16平行四边形17周长19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20有余数的除法21秒的认识23时间的计算25口算乘法27笔算乘法29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32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几34分数的简单计算36可能性38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40毫米、分米的认识 1. 教材简析: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

2、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2. 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 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 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3. 重难点:本节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并进行简单换算。二、说教

3、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 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 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1、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

4、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 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 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2、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 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

5、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 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 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 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 “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

6、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 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3、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 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 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

7、知识一下 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千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

8、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

9、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

10、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中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

11、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

12、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13、练习后说说想法。 (3)教学例2 尝试练习 4000米=()千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再练习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答:基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

14、别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三、巩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5、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 (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安排这道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

16、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选择合适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举出5个例子)。 (在熟练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提高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板书设计: 千米(公里)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

17、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吨的认识一、说教材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

18、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本课题的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

19、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1新课导人(1).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

20、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2)教师提问: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

2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6吨=( )千克,5000千克=( )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

22、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 (1)填出适合的单位。 一筐苹果重25( ) 一个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只大象重6( ) 一辆货车载重4( ) 一支粉笔重5( )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 2吨 8吨 6千克 2000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 6吨+5

23、0千克 72吨-23吨 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全课小结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本节课非常注意体现这一理念。教学时不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口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产生共鸣。 这样,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体验算法多样化,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意识。一、说教材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

24、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本课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下: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比较,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发展数感。3使学生经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估算的价值,感受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增强数学的运用意

25、识。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三、说教法与学法注重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起点,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学习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决不能包办代替,同时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与交流在练习中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四、说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数学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此,我创设了羊村摘苹果的情境,并以此情境为主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

26、的回忆,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二)探究算法、经历过程 这个环节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积极引导、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这样,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向,变封闭为开放,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破传统计算教学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让“做数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动力。第二步:自主探究、理解算法。在此环节中,我利用了学生列出的三道算式22+33、33+39、22+39以学生列出的算式为主线,由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过渡到进位加法的多种口算方法中,此环节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起点,教学时,我巧妙地突出了

27、口算加法中“凑整相加”的简便算法,稍加点拔,学生精彩的口算方法就不断涌现。在学生自主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口算加法的不同思路自然而然地生成,学生深刻感受到简便算法的约和快捷,从而体会到根据口算题目中的不同加数的各自特征合理地进行分解与组合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口算策略。不但使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且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解决了本课的重点。从而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三) 自主练习,体验成功围绕摘苹果的情境,我设计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练习,将“枯燥”的口算练习用学生喜爱的形式出现,淡化了“练”的痕迹,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学习,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具体分三个环节进行:1

28、.基础练习(估一估)这一练习将计算和估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提醒学生在解题时可根据题目的要求灵活的选择算法。2.能力提升(比一比)此环节智慧果上的不完整的算式引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练习中。 这一练习的设计还为二年级的小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数学思想。 3.生活中数学在基础练习后,带着学生一起体验到生活中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这样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习,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四)全课总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对学生在知

29、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一、说教材“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激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习多位数进 位加法的基础,又为后面的加减法验算奠定基础。本课是由例2和练习五组成的。例2 通过解决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引出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先出现估算,以师生对话的形式提示估算

30、的方法和要求。再通过竖式计算 376+284,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通过小精灵的话揭示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和计算法则“哪一位上的书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由于例 时学生已知道计算的法则,在本课着重解决百位上的数怎么算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是掌握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会正确计算。难点是理解三位数家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基于以上理解,结合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笔算三位数家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数感。、情感态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

31、力。二、教学方法:新课程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完成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利用对旧知的迁移获取新知,三位数减法与两位数减法相比,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发展和提高的方面,这种关系使“迁移”成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知识迁移之中经过独立思考、小组探讨、讨论交流优化、理解和掌握算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学习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 学习体验,形成自己的学习体会,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掌握不退位三位数减法的算法和验算的方法,教师则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

32、 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与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 的。二、说教学过程:以上是我对教材的认识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我将教学过程大致分为四个环节进行:1、复习准备,导出新知2、主动探索、体会领悟3、反馈练习,巩固提高4、自我评价,促进发展。(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1、列竖式计算59+7785+6859+89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2、口算600+800900+1001000+1003、估算599+800900+101989+112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

33、案吗?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1屏幕出示: 中国部分动物种数 爬行类376两栖类284(1)让学生先观察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对你的问题列出算式。”生: “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算式是:376+284(当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可只列出式子,不进行计算。)2、对比分析:师:376+284与复习题76+84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前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后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2、 猜想方法: 师:你觉得它的竖式的计算方法会怎 样?生:还是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4、估计结果:师:在竖式计算前先猜一猜它的结果,你们觉得猜想

34、结果想采用什么方法? 生:应该用估算!(同位讨论并在全班汇报。)5、汇报过程:生:376约等于400,286约等于300,400加300约等于700。师:让我们看看书上想法和我们相同吗?(屏幕上出现课本18页男孩子和他的估算方法)并说明书上的估算更加接近准确数,在以后的估算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由于学生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已经学过估算,这里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的骨髓方法,然后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出估算的方法。在比较后让学生明白进行三位数加法估算一般把加数看作和他们比较接近的整百或整百整十再算出范围,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估算的方法。3、笔算验证:师: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然后看一看它的准

35、确结果和我们的估算接近吗?学生独立计算后,并在小组内说说你的计算过程。4、汇报展示:小组说计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5、归纳小结:(1)在加法的计算中,哪一位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6、突破难点:试练:976+286计算后并说说和例题比较有什么不同?7、质疑升华:生:例题和练习题都是三位数和三位数的加法,例题的结果是三位数,而练习的结果是四位数。 师:为什么会不同? 生:例题百位上是3+2+1得6,不满十,就在百位上写6,而练习题的百上是9+2+1得12,在千位上写1,在百位上写2。8、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巩固发展师:通过两

36、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页,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自主探索算法,学会估算并认识到估算的作用,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领会哪以为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三、反馈练习,巩固提高1、专项练习练习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地提升,让学生学有所用。1 65 4 09 237 549+378+ 3 94 +565 + 8672、基本练习练习五的第一题和第二题3、综合练习练习五的第三题和第四题通过个性

37、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四、自我评价,促进发展。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在刚才的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来帮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评价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和三位数的进位加法276+284=660(种) 976+284=1260376 976+ 284 284 680 1260哪一位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本课时的教学以野生动物的话题切入,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提出问题,并通过“解决爬行 类和两栖类的已知种数一共有多少种?”的问题,自主探究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在基本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后再通过大

38、量丰富的练习熟练计算提 高运算的速度和正确性,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探究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和 算法,在探究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一些方法和作用,同时在计算的过程中明白“哪一位满十,就应该向它的前一位进1”并掌握竖式的规范书写。儿童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童心是有待挖掘的重要的教学资源。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需要也 很值得我们反复体察,细细品味。不断地读,就会不断地发现童心里深不见底的一面,也会有更多的惊喜和感悟。本课中,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加法估算方法、通过合 作交流理解并学会加法估算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那种无

39、拘无束,轻轻松松地学习之后,使我有了更多的思考:那就是怎样使师生的生活 和经验自然地进入教学过程,完成知识建构的任务,让知识“活”起来?如何走进童心,给他们更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使他们能数学地思考,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呢?这也许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永久的话题。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的第二节“减法”(三 位数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连续退位减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一次退位减法,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主要

40、是探讨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减法的难点。学生分析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步退位减法,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 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41、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二、说教法: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设从事探索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三、说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的过程,获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42、实际问题,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减法的估算。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及减法的估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估算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估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六、说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口算25-8= 36-9= 42-7= 65-6= 74-8= 92-6= 2、笔算(1)师:同学们的口算速度真快啊!你们能又对又快的笔算下面这道题吗?(2)出示: 82-45

43、=(3)指名演板,并说说计算过程。(4)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在做笔算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再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一当作10来减)这些回顾性的复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回忆,更是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同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这里面渗透了知识迁移的要素和环节,是我预设落实双基的举措。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去旅游吗?今天,小精灵聪聪带你们到美丽的云南旅游去,好吗? 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飞机要起飞啦。(课件播放飞机飞到昆明机场动画)2、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书上图片):从昆明机场到石林要坐汽车,两辆车一共有96个座位,已经座了39

44、人。 从汽车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我们全班小朋友够坐吗?怎样列式?怎样计算(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演计算过程) 9639=57(个) 9 6 3 9 5 7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笔算时应当注意什么?(回顾减法的计算方法。)3、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减法(板书:减法) 用这样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兴趣参与。这一问题的解决在生活中又有一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学习例1。(1)师:同学们解决了坐车的问题,现在我们跟着聪聪先游览美丽的石林(欣赏石林风光图片)。(2)引导观察思考:我们在昆明游玩了石林,聪聪还要

45、带我们到大理和丽江去,(出示主题图)从旅游图上你们看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上提供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从大理到丽江有多少千米?从昆明到丽江有多少千米?从昆明到丽江比从大理到丽江多多少千米? (3)指导学生看线段图(课件逐一出示线段图): 师:旅游图弯弯的,不大好看,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现在老师把它用线段来表示这三个城市之间的里程,问:这条线段表示从哪到哪的距离?(从昆明到丽江的距离)从昆明到丽江有多远?你是怎样知道的?在线段图上如何表示?猜一猜:大理应画在哪?为什么?(引导学生估算: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从昆明到大理是348千米,大约还剩20

46、0千米,所以要画在一半偏右的地方)现在要解决“大理到丽江有多少千米?”在图上该如何表示?(4)指导学生列式计算。问:要求大理到丽江有多远?怎么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17-348=让先估估看大约是几千米?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同的估算方法与结果。哪个同学估得准呢,下面请同学们用笔算算一下,会算吗?试试看。(让学生先自己算算,然后再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并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演。517-348=169(千米)5 1 7 3 4 8 1 69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提出问题(出示竖式):聪聪也算了517-348=179(千米)谁对?为什么? 5 1 7 3

47、4 8 1 7 9学生指导错误原因:十位上的“1”退了“1”给个位,还剩“0”,“0-4”不够减,从百位上的“5”退“1”,十位上是“10-4=6”。 重点反复说说十位怎样算。(5)师生小结: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退位点点清楚,哪一位头上有一点要减1后再计算。(要注意:认真书写,仔细计算)(6)引导学生与估算比较,哪个估算最接近准确答案?为什么?(7) 比较准备题与例题,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说说相同点:都是退位减法 不同点:例题是连续退位 对于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问题,学生有困难,让学生尝试解决,计算

48、的结果肯定是五花八门。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暴露问题,产生疑惑,从而从错中 对,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分两个层面来进行,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只退一位的计算方法,在此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物操作表 象操作算术运算,独立发现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再研究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1、看书质疑。2、今天,小精灵聪聪带我们游了美丽的云南,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发现补充课题:连续退位减法三、巩固练习1、反馈练习:先估一估,再笔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432-157= 386-198= 2、今天我当小医生。8 2 4 3 1 6 5 6 7-

49、6 4 7 - 1 7 8 - 4 8 1 8 7 2 4 8 1 2 73、小游戏:花儿朵朵(略)要求:先把绿叶上的两个数相减,再与花朵上的得数配在一起。4、拓展思维:填数(1)(3)5 6- 7 2 (8) 6(2) 8 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既巩固了算法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增进自信心。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今后在计算连续退位减法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五、课后作业:教材第25页第2、3题。板书设计: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517-348=169(千米) . 5 1 7 - 3 4 8 1 6 9 答:到丽江还有169千米。总之,在本节

50、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方面:注重算理的讲解。学生尝试计算完后, 将学生的各种算法板演在黑板上,并让板演的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当学生说到自己错误的计算过程时,让其余学生帮他一起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大 家都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对于正确的算理,则让学生多说说,特别要关注差生,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教师进行归纳升华并板书出“十位”的思考过程。因为, 一是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两次连续向前一位退,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较为复杂,容易出错。、三种估算方法,在笔算完后,让学生把笔算结果 和自己的估算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最佳估算方法。加、减法的验算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通过买东西的情境

51、图,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其次学生在以往学习加、减法计算中已经初步感受到加、减法的关系。2、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验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通过减法的验算,加强加减法互逆关系的认识。(3)通过加减法的验算,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3、教学重点 加减法的验算。4、教学难点 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的多样化。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从已有的认识出发,去探索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体现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要求。三、说教学程序(一)复习导入 看第一个算式填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 45+ 56101 56+45 10156 1

52、01451、 教学例1。(1) 幻灯出示教科书第27页主题图的第一幅。(2) 提问: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3) 学生提出问题:“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学生独立列算式,并说清楚列算式的根据。列式:135+48183(元) 1 3 5 4 8 1 8 3 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这一道题到底算得对不对呢?怎样验证它对不对?那我们就要进行验算。这一道题应该怎样验算呢?请同学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4)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可以把加数135和48交换一下位置,看得数是不是还是183。48+135=183可以把得数183减去其中一个加数。183135=4

53、8或18348=135(5) 注意:在笔算的右上边写上“验算”,并在验算右边用上冒号。在进行运算时,不要直接把被验算得结果抄上,而要认真的加一遍,真正起到验算的目的。(6) 练习。1、 教学例2。(1)出示教科书第27页主题图的第2幅。教师:妈妈付了200元钱,那阿姨应该找给妈妈多少元钱呢?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20018317(元) 2 0 0 1 8 3 1 7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怎么知道阿姨找得对不对呢?(要进行验算) 讨论一下,你有几种验算的方法?(1) 验算的方法:把付出的200元钱减去找回的17元,看一看结果是不是183元。20017183(元)把应付的钱183元,加上找回来的1

54、7元钱,看一看结果是不是妈妈付出的200元钱。183+17200(元)(2) 练习。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四边形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四边形的第一课时。首先,我对这一课时的教材和学生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一、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平面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所以,要落实好这部分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快乐、充实的课堂中得到一定层次的提高。因此,本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一是借助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的特点;例二让学生对各种四边形进行分类

55、,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材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分一分等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了解。我觉得教材这样的编排符合中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起点,我作了课前调查,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四边形并不是一无所知,但也并不十分清晰,而且不同学生的认识存在差异,学生只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还只能在直观上理解,还不能概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2、通过学

56、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经过初步分析,我认为本课时的重难点是:三、重点和难点。掌握四边形的特征,通过对四边形的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创设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此,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我是这样设想的:四、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所以教法的选择以

57、直观演示法、实验操作法、情景教学法为主。(二)说学法托夫勒有句耐人寻味的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这些至理名言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始终贯彻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1、动手操作的方法。如让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四边形,剪一剪四边形。2、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如在合作中分类出不同的四边形。3、观察比较法。如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出他们的异同点。五、说教具学具准备根据教学需要,这节课我准备的教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学具盒一套。一切好课行如流水。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重在激趣;主动探索,研究问题力求自主创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意在启智培能。为此,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过程,我做如下设计:六、说教学程序:一、主题图引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学生汇报、交流。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图上你喜欢的颜色学生剪完后汇报,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